调理产后病试试艾盐包
(2022-12-07 03:55:31)摘自2022-12-5中国中医药报
饶琳 李红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女性以气为本,以血为用,虽然分娩被视为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分娩中大量的出血和剧烈的疼痛往往会损伤气血。产后亡血伤津、元气大损,致百节空虚,瘀血内阻,如不注意摄生,易外感六淫,致产后病。
产后病多虚多瘀
产后病是指产妇分娩后至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相关的疾病。从中医角度看,产后病发病机制有三,一是产时失血,亡血伤津,易导致产后血晕、产后痉病、产后发热、产后便秘等;二是瘀血内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气机逆乱,导致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和产后恶露不尽等;三是产后体虚,外邪容易入侵,或为饮食所伤,出现各种产后病。上述诸多产后病一般发生在“新产后”,即产后七天以内。
诊断产后病时,应在运用四诊的基础上,根据新产特点,注意“三审”:一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二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行与不行及饮食多少,以察胃气强弱。同时,参以脉症及产妇体质,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古代医籍中不乏对产后病的记载,如论述了亡血伤津产生的“新产三病”,即《金匮要略》所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张氏医通》还指出产后“三急”“三冲”的危害性,“三急”即“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
《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凡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成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此辨之不可不真也。”
因此,产后病的调养应根据
艾盐包调治疗效佳
为了预防和治疗以上提及的产后病,笔者依据中医治疗原则,针对产妇的特殊体质自制了艾盐包。艾盐包尺寸为25×18cm,重量1.5kg,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亚麻内胆,拉链设置,方便替换或自行添加内料;外层为纯棉帆布,透气、吸湿,有利于海盐成分挥发。
艾盐包主要成分中,君药为大颗粒天然海盐(1000g),臣药为三年艾绒(300g),佐使药根据不同的需求添加不同的配方(200g)。海盐可促进新陈代谢,调节体液渗透压,保持酸碱平衡,同时具有解毒消肿、消毒杀菌、防腐和助消化等功效;艾绒的主要功效为通经活络,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艾盐包热敷是将加热后的艾盐包置于身体的某一个特定位置(如穴位上)实行热灸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盐包通过其温热作用,渗透肌肤层,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加快血液循环,利用药物和温度达到温经通络、扶正祛邪、调畅脏腑气血、活血化瘀、破血行气、消肿止痛、祛风除湿、养血益气等效果。敷于小腹时,温热作用可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达到调节局部气血的目的。艾盐包热敷还可缓解产妇的心理压力,减轻其焦虑程度,提高其对疼痛的耐受性。该方法是一种对机体无损伤且具有独特保健功能的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快捷、廉价和安全的优点。
适应症:产前及产后各类腰酸、肌肉酸胀;产后尿潴留;产后焦虑、失眠等。
禁忌症:孕妇腹部禁用;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者禁用;皮肤溃疡、不明肿块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严重的糖尿病、截瘫、偏瘫等感觉神经功能障碍者禁用;过饥、过饱、醉酒时禁用;生活不能自理者禁用。
操作方法:使用艾盐包前,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了解艾盐包外敷的原理、特点、优势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使用前测量艾盐包温度为50左右为宜,将艾盐包放置于产妇特定部位,加盖衣物进行保温,热熨20分钟后取下。
注意事项:饭后1小时内不宜热敷,热敷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热敷时应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室内保持温暖无风,注意保暖,忌汗出当风;适量补充水分,避免出汗过多发生虚脱;选择舒适的体位,防止长时间出现不适;艾盐包温度应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进行调整,注意查看皮肤对热的反应,防止发生烫伤和晕厥。此外,有药物过敏史者应注意观察热敷后对药物的反应,发现局部皮肤瘙痒或皮疹,应立即中止。
除了用艾盐包调理产后病,产妇还应做好产后调护:如居室宜寒温适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不宜关门闭户;衣着温凉合适,以防感风寒或中暑;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且易消化,不宜过食生冷辛辣、肥腻煎炒之品,以免损伤脾胃;劳逸结合,避免伤气耗血;心情宜轻松愉悦,不宜过度忧虑、悲伤等,以防情志伤人;外阴保持清洁卫生,以防病邪趁虚而入
标签: 健康 |
标签: 健康 |
产后头痛属于中医学“中产后病”范畴,其首载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其中“郁冒”即包括头痛在内,说明了妇人产后营血津液亏虚的病理特点。仲师认为妇人产后头痛主要因于体虚失养,复感外邪。即由于体表肌肤毛孔张开,风寒之邪气乘虚而入,循经上扰而致头痛。清代周扬俊所著《金匮玉函经二注》言:“血大虚,则卫外之阳因而不固,必多汗而腠理疏也,疏则邪易入之。”
宋太医院所编《圣济总录》中言:“论曰头者,诸阳所聚,产后气血虚损,风邪客搏阳经,注于脑络,不得疏通,故为头痛也。”阐述了产后头痛的病机为气血虚损,风邪搏于阳经,留注于脑络,疏通不畅所致。而明代《景岳全书》中论之最详:“盖临盆之际,多有露体用力,无暇他顾,此时或遇寒邪,则乘虚而入,感之最易。”以上都说明了妇人产后气血津液虚损的特点。在《医宗金鉴》中则将产后头痛分为血虚和瘀血两类,认为由于产妇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易出现外邪侵袭或清窍失养的头痛,同时也可伴有夹瘀、阴虚的情况。
由于产后头痛有血虚清窍失养,邪害空窍的病机特点,因此产后的调养方法总不离养护气血、外避邪气两方面。
养护气血 《景岳全书》云:“凡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虽然妇人产后大体以血气虚弱为主要特点,但仍需要仔细辨别是否有其他原因引起,如血瘀、风寒外邪等,对于纯虚无邪者,一般可采用补养为主,御邪为辅的方法,如荆防四物汤;对于虚实相兼,如兼夹有血瘀、气滞、外邪者,可酌情采用桂枝汤、生化汤。
外避邪气 《景岳全书》指出:“若产在春夏,宜避阳邪,风是也;产在秋冬,宜避阴邪,寒是也。故于盛暑之时,亦不可冲风取凉,以犯外邪……”对于妇人新产,虽不至于完全身处封闭的空间中,但仍需要格外注意避免风寒的侵袭。
调经祛痰汤
白术 15g 苍术 15g 当归 12g 法半夏 12g 茯苓10g 香附 10g 川芎 10g 海藻 8g 陈皮 8g 炮姜 8g 附片 6g 肉桂 6g 丹参25g 莪术 10g
闭经方号: (补气血)
熟地 30g 白术30g 当归 15g 白芍 9g 生枣仁 9g 沙参 9g 丹皮 6g
山药 15g 人参6g 杜仲 3g 柴胡 3g 菟丝子 12g 龙眼肉 9g
紫河车粉 12g 鹿角粉 6g
闭经号
党参 15g 黄芪 15g 金银花 12g 黄柏 15g 黄岑 15g 玄参 15g
天花粉 15g 益母草 15g 红花 12g 桃仁 15g 香附 12g 陈皮 12g
旱莲草 15g 柏子仁 12g 甘草 6g 杜仲 12g
子宫内膜炎致月经过多症
消炎止血1方
白术 15g 仙鹤草 12g 阿胶 10g 血余炭 10g 白芨 12g
党参 15g 三七粉 5g 炒蒲黄 10g 茜草 12g 甘草 9g
消炎止血2方
党参 20g 白术 15g 阿胶 18g 荆芥花 10g 益母草 15g 旱莲草15g 仙鹤草 15g 三七粉 30g 血余炭 15g 煅龙骨 30g 煅牡蛎 30g
生地榆 30g 芡实 12g
调经1方: (主治月经不调)
当归 10g 赤芍 10g 川芎 6g 丹参 10g 泽兰叶 10g 益母草 30g 香附 10g 小荷香 10g 茯苓 10g
调经2方: ( 主治痛经)
当归 10g 赤芍 10g 香附 10g 广木香 10g 乌药 10g 元胡 10g 刘寄奴 10g 王不留行 10g 怀牛夕 10g
功血方1号
熟地 20g 山萸肉 15g 桑寄生 12g 杜仲 12g 海螵蛸 25g 白芍 25g 生牡蛎 25g (另) 怀牛膝 12g 地榆炭 30g 侧柏叶 30g 地骨皮 15g 仙鹤草 15g 旱莲草 15g 甘草 10g
功血方号
党参 30g 黄芪 30g 白术 30g 乌贼骨 20g 麦冬 15g 茜草12g
女贞子 15g 炒贯众 15g 益母草 15g 生蒲黄 10g 五味子 10g 枳壳 10g 败酱草 15g 大小蓟各 15g 甘草 8g 旱莲草 25g
不孕不育专科
排卵不孕1号
当归 12g 白芍 10g 熟地 15g 山萸肉 10g 枸杞子 12g 菟丝子 10g
女贞子 15g
排卵不孕2号
茯苓 15g 半夏 10g 陈皮10g 甘草 10g 苍术 12g 香附 10g
胆南星 10g 枳壳 15g 生姜 3片 神曲 15g
输卵管疏通1号
当归 9g 川芎 9g 白术 9g 生地 9g 熟地 9g 桃红 9g 红花 9g 石菖蒲 9g 路路通 10g 败酱草 30g 皂角刺 10g 生茜草 9g 海螵蛸 10g 红藤 15g
输卵管疏通2号
当归 9g 川芎 9g 生地 9g 熟地 9g 桃红 9g 红花 9g 石菖蒲 9g 路路通 10g 败酱草 30g 生茜草 9g 海螵蛸 10g 肉丛蓉 9g 菟丝子 12g
输卵管疏通3号
柴胡 9g 当归 9g 白术 9g 白芍 9g 黄岑 9g 制香 12g 生茜草 9g
败酱草 15g 石菖蒲 9g 路路通 9g
输卵管疏通4号(外用)
透骨草 30g 丹参 30g 肉桂 10g 红花 10g 川芎 10g
威灵仙 20g 乳香 20g 没药 20g 当归 20g 赤芍 15g
不孕1号(促卵泡汤)
熟地 15g 当归 10g 炒白芍 10g 枸杞子 15g 兔丝子 30g 制首乌 15g 山芋肉 10g 太子参 15g 山药 15g 鹿角胶 10g 砂仁 6g
不孕2号(促排卵汤)
仙灵牌 15g 仙茅 10g 兔丝子 30g 肉苁蓉 15g 枸杞子 15g 熟地 15g 当归 10g 山药 15g 丹参 30g 鸡血藤 15g 川断 10g 泽兰叶10g 桂枝 10g
不孕3号(促黄体汤)
仙灵牌 15g 巴吉肉 10g 兔丝子 30g 枸杞子 15g 杜仲 10g 女贞子 10g 旱莲草 10g 莲子 10g 当归 10g 党参 15g 山药 15g
注: 不孕1~3号用法.月经来第5天开始. 1号6付. 2号4付. 3号10付.
子宫发育不全1号(幼稚子宫)促子宫发育1号
当归 15g 玄参 15g 白芍 15g 白术 15g 川芎 15g 茯苓 12g 熟地 15g 黄芪 20g 肉桂 12g 党参 15g 太子参 15g 菟丝子 12g 杜仲 9g
紫不英 12g 山茱萸 12g 甘草 6g 紫河车粉 15g 鹿角胶 12g
子宫发育不全2号
菟丝子 20g 巴戟天 10g 仙茅 10g 淫羊霍 10g 熟地 30g 何首乌 20g 阿胶 10g 鹿角霜 10g 枸杞子 10g 益母草 30g 桃仁 10g 红花 10g
促卵泡1号
当归 15g 川芎 15g 赤芍 15g 川牛膝 15g 熟地 15g 小茴香 15g
香附 15g 桃仁 12g 红花 12g 甘草 8g
促卵泡2号
熟地 15g 当归 15g 白术 15g 淫羊霍 15g 仙茅 15g 鹿角粉 15g
制首乌 15g 枸杞子 15g 继断 15g 甘草 6g
生精1号
仙灵脾 9g 车前子 9g 当归 12g 黄芪 25g 菟丝子15g 何首乌 15g 枸杞子 15g 陈皮 9g 党参 30g 续断 25g 桑椹 15g 覆盆子 15g
五味子 6g
种玉汤2号
当归 12g 白术 12g 大云 15g 枸杞子 15g 茺蔚子12g 杜仲 12g 女贞子 10g 五味子 12g 熟地 20g 鹿角霜 12g 茯苓 12g 甘草 8g
种玉汤3号
紫河车 16g 党参 12g 当归 15g 白芍 15g 赤芍 15g 黄芪 15g 茯苓15g 熟地 20g 桃仁12g 没药10g 益母草 30g 炮姜 10g 元胡 12g 何首乌15g 枣仁 15g 菟丝子 12g 枸杞子 15g
补宫汤1号
熟地 15g 山萸肉 15g 沙苑子15g 枸杞子 15g 益母草15g 鹿角霜 15g 鸡血藤 15g 菟丝子 15g 巴戟天 12g 淫羊藿 10g 杜仲 12g 故子 12g 桑寄生 12g 菟丝子 10g 附片6g 川芎 15g
补宫汤2号
枸杞子 20g 太子参 20g 菟丝子 20g 淫羊藿 20g 仙茅 20g 巴戟天 15g
香附 12g 路路通 12g 丹参 12g 赤芍 15g 当归 12g 川芎 12g
桑寄生 12g 怀牛膝 12g 熟地 20g
通管1号
川芎 15g 穿山甲 12g 路路通12g 细辛6g 通草 6g 皂刺15g 三棱 15g
莪术 15g 丹参 15g 葛根 15g 王不留行 10g 枳实 10g 桂枝 30g
通管2号
赤芍 12g 川芎12g 三棱 12g 莪术 12g 乳香 12g 没药12g 皂刺 12g
穿山甲 12g 夏枯草 12g 桃仁 10g 泽兰 12g 猪苓 12g 路路通 10g
薏仁 12g 益母草 20g
通管3号
蒲公英 30g 地丁 15g 茯苓 12g 桂枝 12g 旱莲草 22g 半支莲 20g
桔核 12g 鳖甲 12g 泽兰 12g 皂角刺 15g 王不留行 12g
路路通 12g 昆布 15g 牵牛子 10g 露蜂房 12g
多囊卵巢方(暖宫汤)
鹿角霜 25g 鸡内金 12g 香附 10g 苍术 15g 白术 15g 地鳖虫 12g
三棱 15g 莪术 15g 刘寄奴 15g 黄芪 30g 附片 6g 肉桂 6g
蛇床子 12g 川芎 12g
内异汤
益母草 25g 丹参 25g 泽兰 15g 小茴香 12g 当归 12g 香附 12g
桃仁 9g 元胡 12g 乳香 12g 没药 12g 柴胡 9g 白芍 9g 炙甘草 6g
免疫1号
生地黄 15g 蒲公英10g 紫花地丁10g 金银花 15g 赤芍15g 浙贝母 10g 桔核 12g 连召 15g 当归10g 枝子 12g 表皮 10g 枳壳 10g
免疫2号
当归 15g 生浦黄 10g 炒灵脂 12g 赤芍 15g 川芎 10g 官桂 10g
延胡索 10g 干姜 6g 小茴香 6g
免疫3号
鸡血藤 20g 山药 15g 天花粉 15g 三棱 10g 莪术 10g 知母 12g 鸡内金 9g
免疫4号
白花蛇舌草 15g 紫河车粉 15g 茯苓 12g 玉灵脂 15g 苍术 15g
小茴香 6g 桂枝 6g 川芎 15g 赤芍 20g 鹿角霜 10g 没药 6g
生蒲黄 15g 木香 6g
子宫肌瘤专科
化瘤汤
党参 20g 当归 20g 川芎 15g 桃仁 15g 石见穿 25g 黄药子 15g
三棱 15g 牵牛子 12g 海藻 20g 蛇床子 15g 丹皮 12g 半枝莲 35g
天葵子 20g 生山楂 12g 青皮 12g 陈皮 10g 败酱草 20g
子宫肌瘤1号
桂枝 6g 茯苓 15g 丹皮 12g 赤芍 10g 桃红 10g 三棱 6g 莪术 6g
子宫肌瘤2号
陈皮 12g 茯苓 10g 香附 6g 川芎 10g 木香 6g 三棱 10g 莪术 10g
甘草 6g 槟榔 20g 清半夏 10g
子宫肌瘤3号
黑杜仲 15g 桑寄生 10g 续断 10g 茜草 10g 地榆炭 15g 三七参 10g
阿胶 10g 大蓟 15g 小蓟 15g 白茅根 30g 炙甘草6g 仙鹤草30g 元胡 10g
子宫肌瘤4号
元胡 10g 黄柏 10g 黄芪10g 白芍 10g 牛夕 15g 泽泻 5g 当归 5g
白术 10g 昆布 10g 木香 10g 山药 10g 益母草 20g 三棱 5g 赤芍 10g
独活 5g 丹参 10g
妇科炎症专科
输卵管阻塞灌肠方(妇炎1号)
丹参 30g 赤芍 30g 透骨草 15g 三棱 15g 莪术 15g 枳实 15g
皂角刺 15g 当归 15g 乳香 10g 没药 10g
盆腔炎灌肠方(妇炎2号)
红花 30g 败酱草 30g 紫花地丁 30g 蒲公英 30g 鸭跖草 30g
路路通 10g 三棱 10g 莪术 10g 桃红 10g (加水煎至100ml)
中药灌肠方(妇炎3号)
红藤 20g 鸡血藤 30g 桃红 10g 紫花地丁 15g 蒲公英 30g
黄柏 10g 野菊花 10g 瓦楞子 10g (加水煎至200ml) (保留灌肠3)
除痒汤(妇炎4号)
皂刺 30g 黄芪30g 苦参 15g 黄柏 15g 蛇床子 15g 当归 20g
金银花 15g 地肤子 15g 野菊花 15g 败酱草 15g 甘草 6g
慢炎汤1号
虎杖 30g 红藤 30g 败酱草 30g 生牡蛎30g(先下) 石见穿 30g
白术 30g 苍术 30g 三棱 30g 莪术 20g 薏苡仁 20g 海藻 15g
香附 15g 桃仁 10g 乌药 10g 水蛭 10g
治疗输卵管炎方
败莴草 30g 乳香 12g 蒲公英 30g 炒延胡索 20g 红藤 30g
地丁 30g 双花 12g 黄柏 15g 黄岑 15g 玄参 15g
慢炎汤2号
穿山甲 10g 桃仁 15g 当归 10g 郁金 15g 王不留行 15g 泽兰 15g
莪术 15g 益母草 12g 虎杖 12g 丹参 30g 马鞭草 12g赤芍 15g 蹩甲 10g
香附 12g 甘草 10g
抗炎1号 (急性盆腔炎)
龙胆草 20g 山栀 10g 香附 15g 鳖甲 10g 柴胡 10g 黄岑10g 生地 10g
川栋子 10g 荔核 12g 天丁 15g 黄莲 6g 丹参 15g 茯苓 15g 黄柏 15g
甘草 6g 败酱草 15g 蒲公英 30g 制首乌 6g泽泻 10g 当归 20g
慢性盆腔炎方1号(消炎为主,炎症重者易用)
丹参 18g 赤芍 15g 木香 12g 桃红 9g 金银花 30g 蒲公英 30g 茯苓 12g 丹皮 9g 生地 9g 延胡索 6g
慢性盆腔炎方2号(体虚者伴盆腔炎者-补气为主)
桂枝 6g 茯苓 15g 丹皮 12g 赤芍 10g 桃红 10g 三棱 6g 莪术 6g
党参 15g 白术 6g 黄芪15g
慢性盆腔炎方3号(活血为主,经量多者禁用.量少者可用)
丹参 20g 益母草 20g 黄柏 20g 苦参 20g 金银花 20g 当归10g
土鳖虫 10g 柴胡 10g 醋香附 10g 牛夕 12g 泽夕 12g 川芎 12g
三棱 6g 莪术 6g 甘草 6g
人流术后康复1号(用于气血两虚,贫血)
党参 12g 熟地 15g 当归 4.5g 阿胶 9g (烊冲) 艾叶炭 3g 黄芪12g
川芎 3g 白术 9g (每日一付,水煎服,七天一个疗程)
人流术康复2号----用于气滞血疗(子宫复旧不良,组织残留)
当归 9g 川芎 9g 桃仁 9g 炮姜 4.5g 益母草 30g 艾叶 4.5g 炙甘草 3g 黄芪3g 党参 9g (每日一付,5~7天一个疗程)
助孕法 (用于输卵管不通)
巨麦 10g 萹蓄10g 萆 10g 通草 3g 败酱草 10g 木香 9g 紫河车 10g
元胡 5g 川楝子6g 香附 10g 路路通 10g 车前子 10g(另包) 皂刺 10g 柴胡 10g 白芍 10g 茯苓 12g 佛手 10g (水煎服,五天一个疗程)
HPV病毒感染
抗病毒1号
灵磁石 30g(先煎) 黄柏 15g 生牡蛎 30g 黄苓 15g 露蜂房 30g(年老者1/2量)
连翘 15g 百合15g 车前子15g 大青叶15g 土茯苓 20g 苦参 15g 马齿苋 30g
丹参 15g 苍术 15g 甘草 6g ( 水煎服,15剂为1个疗程) 价格:40元/付
生殖器疱疹
抗病毒2号
党参 15g 生黄芪15g 白术 15g 海螵蛸 15g 春根皮 15g 鸡冠花 15g
夏枯草 15g 茯苓 15g 淫羊霍 15g 柴胡 10g 车前子 10g 陈皮 10g
荆芥 6g 甘草 6g (每日1剂,水煎服,15天1个疗程) 价格:30元/付
*乳腺增生方
当归15 白芍10 柴胡10 茯苓10 炒白术10 香附10 川楝子10
别甲10 鸡内金10 郁金10 甘草3
*3号灌肠中药
(病毒感染)
大青叶10 夏枯草10 紫草15 蒲公英15 川芎10 丹皮10 黄连10
栀子10 柴胡10 仓术10 黄柏10 板蓝根15 青黛5
*4号灌肠中药
(慢性盆腔炎、结肠炎、精囊炎)
红藤20 败酱草20 当归10 川芎12 柴胡12 元胡12
香附15 白芍12 丹皮10 黄连15
*输卵管通利汤
当归12 赤勺12 熟地12 薏仁12 红藤20 菟丝子20 丹皮15
山甲15 红花12 茯苓10 皂角刺10 路路通10 桃仁10
元胡10 桂枝10 甘草3
经前10天开始连服10剂,为一疗程。连服三个月经期,治疗输卵管不通畅。输卵管通液后,注射胎盘组织液4ml 肌肉注射 1/隔日一次
*囊肿1号汤
荆芥10 别甲10 白芷10 乳香10 没药10 车前子10 (包)
海藻10 山慈姑10 昆布10 赤勺10 黄芪30 连翘20
双花20 党参30
*肌瘤1号汤
荆芥10 别甲10 白芷10 乳香10 没药10
车前子10 海藻10 山慈姑10 昆布10 赤勺10
妊娠剧吐,中医称为妊娠恶阻,是指妊娠期有严重的恶心、呕吐症状,可致患者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增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严重者出现肝肾衰竭、心律紊乱、多发性神经炎。临床采用中药敷脐疗法治疗,效果显著。
具体为:取半夏30克、紫苏梗15克、干姜10克、肉桂5克、丁香5克。将以上药物研成粉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6克,用鲜生姜汁调和成药膏,贴于肚脐,再用一次性敷贴胶布封固,每次贴敷6小时,取下休息4小时后再更换新药膏贴敷,每日2次。连用至症状消失。曾有一早孕反应严重的患者,接受1次治疗后,呕吐次数明显减少,能喝稀饭牛奶了,治疗3次后恶心呕吐基本消失,治疗5次后痊愈,至产后再也没有复发。
方中半夏入脾、胃经,善燥化中焦痰湿,以助脾胃运化;又能和胃降逆,有良好的止呕吐作用。紫苏梗归肺、脾经,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适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等。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可应用于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肉桂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可缓解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丁香可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为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本草正》记载,丁香“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需注意的是,孕妇体质特殊,使用前最好咨询中医师,明确呕吐原因后再使用。(王世彪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徐涛 甘肃省白银市妇幼保健院)
我治好了小曾的产后定时呕吐
2018年我接到了一个奇怪病例,一位叫小曾(化名)的女性生完孩子半个月后,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准时开始呕吐,极度怕冷,吐完上床小憩便开始噩梦不断,一到下午便开始缓解,天天如此。
小曾的病很棘手
小曾(化名)是中医院的一位护士,出现了这种情况后,她就赶紧请自己所在科室的主任帮忙诊疗,用药后情况无明显改善。后又找所在医院中医大夫治疗。中医大夫看到小曾舌苔黄厚,又每天按时醒来恶心呕吐,于是就考虑了用柴胡剂。服药后,小曾的黄厚苔脱去,新生舌苔也好看多了,整个人轻松了许多,可定时呕吐并无改变。复诊时,中医大夫把原处方稍微调整了一下,可是这次用药后症状不但没改善,黄厚苔又“拔地而起”。
后来这位中医大夫请了医院多个科室主任一起给小曾会诊,做了一系列病因排查,各种检查轮番做一遍,前前后后又吃了一个多月的中药,还是无法改变每天早上起来全身怕冷、恶心呕吐的情况。
两个多月过去了,小曾被疾病拖得身心俱疲,并且因为在月子里生了这个病,家里人都担心她会落下病根子。这时小曾想去更大的医院就诊,就跟之前在大医院实习过的牙科医生表哥联系了。表哥听说了小曾的情况后,想到了考研时一起并肩作战的同桌,也就是我。于是还远在泰国教中医的我接到了小曾表哥发来的信息和各种检查报告,并与小曾建立了联系。小曾跟我详细交代了整个治疗经过,我也看了之前医生开的处方。换做是我,我也会第一时间想到用柴胡剂,关键是柴胡剂并没有解决小曾的痛苦,问题比较棘手。
绝处逢生不更方
接下这个病例,我一个人围着泰国皇太后大学的教学楼一圈一圈地走,苦思冥想着,以至于竟然忘记了当天是周五,晚上没有回到宿舍的穿梭巴士了。皇太后大学建在森林里,想徒步走回去几乎不可能,而且我连宿舍和教学楼的路线都还没摸清楚。可那时候周围已经没有人了,无奈我只能硬着头皮在森林里走呀走,道路两旁黑漆漆的,我只能用手机照明。更糟糕的是,因为当天一直在跟患者沟通病情,所以手机快没电了,我当时感觉自己要睡在马路上了。正当我绝望的时候,一辆摩托车一直在按喇叭,两个女生问我需要帮助吗?我简直快哭了!后来我在这两位女生的帮助下回到了宿舍。
在思维走到穷途末路时,我想到了老师在我入师门时说的一句话——“你要呆若木鸡”。“呆若木鸡”另一种理解就是智珠在握,咬定青山不放松。最后我赌了一把,重新开回已经被其他医生开过而且证实无效的柴胡剂,但是来了个“大杂烩”,融合了好几个处方,大胆开给小曾。小曾吃了药后跟我反馈,症状变得更加“严重”了,浑身颤抖。天知道我看到这个信息时有多高兴,因为“颤乃解”。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有个病案也是少阳阳明合病,最后“颤乃解”,所以我很欢乐地告诉她:“明天你会好起来的,我们拭目以待。”
果不其然,第二天小曾不怕冷了,也不呕吐了。我让她继续吃药,没多久她的舌苔已经恢复到基本正常了。后来症状全部解除后,小曾再让我开个处方调理身体时,我就只开了八珍汤来调理产后气血亏虚。现在小曾去上班了,也一切安好,不呕不冷,我这颗小心脏才踏实下来。
更让人感动的是,日后我几乎承包了小曾生活中所有人的健康事宜,连几个月的女儿生病、老公身体不舒服也全部来找我看。有一段时间我的诊室被一群远道而来的俏护士们给承包了,小曾还特地寄了9个各式各样的杯子给我,希望我们的医患情谊能长长久久。(朱丽冰 厦门大学医学院)
辨证为肝胆郁热证。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方:柴胡9克,龙骨、牡蛎(先煎)各20克,黄芩9克,党参9克,桂枝6克,茯苓15克,姜半夏9克,大黄4克,生铁落(先煎)30克,生姜2片,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服上方7剂后左乳头溢液,血水明显减少,但挤之仍有外溢,仍烦躁抑郁、乳胀、胸闷显著改善。大便已稀畅,唯觉精神不振,纳食不佳,多郁善虑,乃肝木克土之征,守上方加白术15克,去大黄,守方服用3周,时值月经来潮,未见乳衄出现。嘱其保持心情舒畅。时至今日未再发生乳衄。
按:本例前医曾抓主症“乳衄”,采用疏肝解郁未获显效。余舍主症,抓副症:胸胁胀闷,乳房胀憋,烦躁心悸,惊惕不安,失眠易怒,耳鸣抑郁,一派神经系统方面病症。故方中柴胡、黄芩合用苦寒以清泄肝胆郁热;龙骨、牡蛎、生铁落(易铅丹)能镇惊安神、敛阴止血、软坚散结,而生铁落辛凉质重,善于平肝,木平则火降;大黄、茯苓通利二便,使郁热从下而出;柴胡、桂枝合用,辛散郁热,与半夏、生姜合用,善泄肝胆郁热;党参、大枣扶助正气,使郁热去,而正气存。二诊思其肝木过亢,克伐脾土,守方去大黄,加白术,健脾益气,使肝脾得调,气血得复,不止血而血止,收到了速效。
高广明 河北中医学院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可见,天癸至是女子怀孕的基本条件,那么何为天癸?孙广仁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言:“天癸是肾精和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作用的一种精微物质。”可见肾精和肾气充盛是天癸至的条件。而任脉通,太冲脉盛的条件又是什么呢?《灵枢·五音五味》言:“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素问·评热病论》言:“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可见心气下通则又是任脉通、太冲脉盛的条件。据上可知,月事以时下的条件就是肾精、肾气充足和心气下通。那么这两点在脉相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接下来做进一步探究。
心气下通
心肺位于上焦,其气以降为顺。心肾两脏,水火相济,心火向下温煦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济于心火,使心火不亢。肝肺亦是如此,肝性喜条达,其气上升,肺则秉秋金肃杀之性,其气收敛主降。一般来说,人之左手寸、关、尺分别对应心、肝、肾。而右手寸、关、尺分别对应肺、脾、命门。心肺之气如何才能下降?首先,心肺之气血务必充盛。若心肺气虚一方面会出现“推动无力”,出现月经后期,量少的现象。另一方面则为“升不得则降不成”。《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所以心肺之气欲降需先升,也就是说,只有气充盛了,心肺之气方可充盈而下降。反映到脉象中来,即双手寸脉浮滑。正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脉浮为气血上升之势,升极方可下降,故脉浮是升已而降之脉,那么滑呢?滑脉如珠走盘,往来流利,这里则主要为气血旺盛,气血充盛方可气血应时而下。以上均为理论猜想,需要证明。那么我们便可以以方推理。桂枝茯苓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治瘀阻胞宫之证,证见妇人素有癥块,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从中可以窥探出桂枝茯苓丸可治瘀血所致的闭经。那么机理何在?从气机升降的角度来看,桂枝和茯苓为本方的君药,桂枝入心经,可平冲降逆。《神农本草经》言桂枝“主上气,咳逆”可知其下降之性。茯苓甘、淡,入心经,可渗湿,而通降浊气。《神农本草经》言茯苓“主胸胁逆气”可知其还可降胸胁之逆气。所以桂枝茯苓丸的两位君药均为降心气之品。由此可知,心气下通,是月经来潮的必需条件,在脉象反映则为寸脉浮滑。笔者曾验之于临床,凡女子双手寸脉浮滑者大都是月经来潮,屡试不爽。
肾精、肾气充足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王冰对此句的理解为:“任脉冲脉皆奇脉,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故应时而下。”《傅青主女科》言:“经水出诸肾”。《医学正传》云:“月经全借肾水施化”。所以,肾精与肾气充足是月经来潮的必需条件。那么对应到脉象上为何呢?那就是左右手尺脉都充盛。左手尺脉侯肾阴,右手尺脉侯肾阳。而肾精又属于肾阴的范畴,肾气来源于肾阳。所以对应在脉象上就是两手尺脉都比较充盛,那究竟是什么脉象呢?
寸脉浮滑,尺脉滑
此为月经来潮之脉,心肺之气下迫,气血充盛,故寸脉浮滑,尺脉滑。
寸脉浮滑,尺脉空虚
此为月经行尽之脉,心肺之气下迫,然胞宫之血已排尽,故寸脉浮滑,尺脉空虚,为经尽也。
寸脉浮滑,右尺有力
此为肾气充盛,气能生血,气亦能够行血。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所以肾气是先于肾精充盛的,肾气充盛,肾精将化而未化,故寸脉浮滑,右尺有力,此为月经将行之脉。
以上为肾精与肾气对月经脉象的分析,临床中也不乏以补肾的方法来治疗月经不来的例子。
总之,《黄帝内经》言:“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作为新一代中医学子当勇于发现,善于总结,勤于临证,以便更好地服务临床,以上观点并非空想,实为笔者于多次经验中总结所得,还望同行批评指正。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