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军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案二则
(2022-12-03 04:20:51)摘自2022-12-2中国中医药报
林耐球 北京市丰台康复医院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单侧神经节分布的局限性的、以水疱为表现的皮肤病。会出现许多水疱形成一簇或多簇小水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会遗留一些后遗症,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表现,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躯干。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是正虚血瘀兼夹湿邪为患。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王少军主任“因病(根据皮损发生部位的不同)、因时(根据疾病发生的不同阶段)、因人(根据患者的不同身体状况)”、针药并用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好、见效快,现将其临床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医案二则介绍如下。
医案一
患者,男,31岁,2022年5月16日就诊。诉背部灼痛、发红5天,出现成簇水疱2天。患者近日情志不遂,焦躁不安,5天前突然感觉背部灼痛、发红,继之出现成簇水疱,痒痛明显,夜不能寐。舌淡红、散在瘀斑,苔薄黄,脉弦。皮肤科体检:背部胸椎7~11之间,左胁部发红(15×8cm),有大小不等的成簇密集水疱。
诊断:(肝郁湿热型)蛇丹(西医称为带状疱疹)。
针灸治疗:毫针刺主穴:上星、承浆、大陵、曲池、阳陵泉、三阴交、太冲、行间、侠溪、丘墟,均双侧。龙眼穴火针点刺,龙头、龙尾部位火针点刺加拔罐(每次2~3个部位拔罐),每周2次。
5月23日,病人针灸治疗3次,灼痛症状明显改善,自诉内心焦躁的感觉明显改善,疱疹未有增加,且明显缩小,但时有左胁部抽掣样疼痛,不敢触碰,患者自述穿衣服有接触痛。继续毫针刺治疗,针刺选穴改为:胸椎3~9夹脊穴,龙眼穴、龙头、龙尾、病灶中部,每周治疗3次,每次留针30分钟。可配合电针治疗,T3~T9夹脊穴分别与疱疹上端、疱疹下端、龙头穴、龙尾穴进行电针治疗,选用疏密波(2/100Hz)。配合柴胡疏肝汤加羌活、五灵脂、丹参口服。
6月13日,患者疱疹消失,左胁部抽掣样痛、接触痛、病灶局部发紧及串痛症状已消失,患者痊愈。
按 患者皮损部位在胁部,为肝胆经所属经脉的循行部位,皮损为水疱、皮损周围发红、病灶局限,为湿热之邪致病,即肝胆湿热致病,水疱密集,说明热毒较甚。针刺上星、承浆、大陵、曲池、阳陵泉、三阴交、太冲、行间、侠溪、丘墟,可疏肝健脾、宁心安神,配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特效穴龙眼穴,龙头、龙尾火针点刺加拔罐,可泻肝胆热邪,给热毒以出处。治疗一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但出现后遗神经痛的症状。根据神经的节段性支配,选取T3~T9华佗夹脊穴分别于疱疹上端、疱疹下端、龙头穴、龙尾穴进行电针治疗可有效刺激多种阿片肽的释放,加强针刺镇痛效应。配合疏肝解郁、疏风通络、清心除烦中药治疗而痊愈。
医案二
患者,男,67岁。2021年9月1日就诊。诉右侧眼部周围红肿,灼、痒、痛半月余。患者半个月前因情志不遂,突发右侧眼部周围红肿、灼痛,皮肤瘙痒。时有右侧后头部抽痛,疼痛较甚,夜不能寐。该患平素性情急躁、好发脾气。得病后情绪越发焦躁。食欲减退,时有反胃症状,肠鸣矢气,大便稀、小便黄。舌绛、苔白腻,脉弦。皮肤科体检:右侧眼部周围红肿,眼睛睁不开。右侧额部成簇水疱(5×8cm),已破溃。
诊断:(肝火上炎型)丹毒(西医称为带状疱疹)。
治疗:采用针灸治疗。火针点刺阿是穴(额部皮损部位),用细火针浅刺;毫针刺:颈夹脊C3~6、头临泣、太阳、风池、曲池、太冲、大陵、足三里、中脘均双侧。头临泣平刺0.5~1寸,颈夹脊C3~6、曲池、太冲、太阳、大陵、足三里、中脘直刺0.5~1寸,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5~1寸;至阳、肝俞放血拔罐,每个穴位放血量为1~2ml。耳尖放血,放血量为3个黄豆粒大小的量。毫针刺治疗,每周3次,每次留针30分钟。因为该患出现神经痛的表现,故可配合电针刺激,颈夹脊与头临泣、风池(每次选用2组),用疏密波(2/10Hz);火针、放血每周2次。
该患治疗2周后,仍有后头部跳痛,向额头放散,说明肝胆经郁热未尽,针灸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通络止痛为原则,配合调和肝脾功能的逍遥散加吴茱萸、黄芩、黄连、竹茹、藁本。
9月29日回访,已达临床痊愈。
按 患者发病部位在头面部胆经循行部位,有红肿热痛,系肝胆实热证的表现。但病人表现为大便稀、舌苔白腻,说明该患有脾虚的表现。患者肝失柔顺之性,则急躁易怒;肝气横逆犯脾,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食少腹胀;气滞湿阻,则肠鸣矢气,便溏不爽。肝经火毒蕴积,挟风邪上窜头面而发。火针点刺阿是穴,促进局部血液循行、加速皮损愈合;毫针刺头临泣、太阳、风池、曲池、太冲、大陵、足三里、中脘均双侧,以疏肝解郁、健脾安神;电针疏密波刺激颈夹脊C3~6,增强针刺镇痛效应;至阳、肝俞、耳尖放血,以清肝明目、泄热、消肿解毒。该患治疗2周后,仍有后头部跳痛,向额头放散,说明肝胆经郁热未尽,针灸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通络止痛为原则,配合调和肝脾的逍遥散,增强疏肝解郁健脾之效。
火针配合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由于该病毒具亲神经性,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时,可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带状疱疹的标志性皮疹一般在发病后2~4周内消退,然而大约有20%患者会遗留神经痛,其原因可能是疱疹病毒损害外周神经,疼痛持续时间甚至可以持续数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有持续性灼痛或深在痛,自发性刀割样痛、跳痛及痛觉过敏。其发病率及危险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特别是6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的比率可高达68%。
目前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尚缺少满意治疗手段,常规药物对短期内症状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毒副反应。鉴于后遗神经痛多发于老年患者,药物疗法对伴有全身基础疾病及免疫力较低的老年群体尤为不利。加之疗效也不够稳定,停止治疗后容易复发,病情缠绵难愈,给患者的精神及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笔者经过多年临床经验,以火针结合艾灸及刺络放血的针灸外治疗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症的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典型案例
患者,男,82岁,2015年1月12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进行初诊。患者自述2014年11月15日起,左侧腋窝、后背第4~6肋间,出现大范围绿豆大小的疱疹,疱疹区域大小约为20cm×10cm。当地医院给予盐酸伐昔洛韦片、维生素B12、维生素B1、甲钴铵,口服。住院30天后,皮疹基本痊愈,但疱疹愈合区仍遗留神经痛症状,夜间疼痛尤为难忍,服用布洛芬方可入眠。后于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皮肤科就诊,予腺苷钴铵、维生素B12肌注;卡马西平片,口服。患者自觉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著,且毒副作用大,遂求助于中医。
现症:左腋窝处、左侧后背第4~6肋及左前胸第4肋,可见深色瘢痕,呈簇集带状分布,患处皮疹基本痊愈仅遗留少量水疱。患者自觉疱疹区域明显疼痛麻木,无温度觉,严重影响起居睡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情绪较急躁。
辨证:湿热火毒内蕴,气血瘀滞,湿热邪毒侵淫皮肤。
治则:祛瘀泄毒,活血通络。
治疗:主要选用火针、刺络拔罐放血,以祛除邪毒为主。
火针操作:在带状疱疹已愈合的皮肤上常规消毒,手持95%酒精棉球点燃,将火针烧至通红,点刺明显疼痛麻木的区域,深度约为0.5~1.5mm,迅速出针,相隔3~5cm再次进针,左侧前胸、腋窝及后背处疱疹区域均行火针治疗。
刺络拔罐放血:选疼痛明显及皮温较高部位,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连续点刺4~5次,再用闪火法于点刺部位留罐10分钟,共选取3个部位。罐内血液颜色较深,血质黏稠,血量较大。放血操作以后,再行针刺支沟穴、太冲穴,施行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
2015年1月17日二诊:患者自述疼痛减轻,温度觉好转,治疗方法同前。
2015年1月24日三诊:经2次火针及放血治疗,起到清除患者皮表实邪的效果。但考虑到患者年过八旬,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火针刺激强度较大,故改以灸法为主,配合针刺局部疱疹愈合区,以起到扶补正气、祛湿通络的作用。
具体操作如下:消毒后围刺疼痛明显的疱疹愈合区、大陵穴、内关穴、丘墟穴、足临泣穴,留针20分钟。同时,在左腋窝、左侧背部及左前胸疱疹愈合区,行回旋灸法,以温热不烫为度,每个区域各灸15分钟,灸后施以耳尖放血,以清余热。
2015年1月31日四诊:治疗1周后,患者疼痛减轻,入睡较前容易。故延续前法,回旋灸配合针刺局部及手厥阴经穴、足少阳经穴、夹脊穴治疗。
2015年2月4日五诊:患者自述左腋窝处恢复不明显,为加强疗效,再行1次火针放血治疗。此次放血发现,左侧前胸及后背恢复较好区域,出血颜色较浅,血量较少,对温痛觉感觉敏感。而左腋窝处感觉麻木,出血量大,且颜色较深,质地黏稠。放血后继续施以局部围刺,并配合远端循经取穴:内关、大陵、外关、丘墟、足临泣。留针20分钟,配合艾灸15分钟。
2015年2月11日六诊:患者疱疹愈合区疼痛大为减轻,基本不影响日常起居睡眠,患处皮肤温度恢复正常。此时标实之症基本已痊愈,应侧重扶正补虚,故近两次治疗均为围刺左腋窝及左侧后背4~6肋范围,同时行回旋灸法15分钟,配以针刺百会穴、四神聪穴、风池穴、夹脊穴、内关穴、丘墟穴,留针20分钟。
经过1个月,共计6次治疗后,患者左腋窝处、左侧后背第4~6肋及左前胸第4肋区域皮肤疼痛及麻木均已痊愈,温触觉恢复正常,二便调,不影响日常起居睡眠。2015年4月经电话随访后得知,患者后遗神经痛已经痊愈,没有复发,起居睡眠均已恢复正常。
老年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本虚标实证。因而在治疗时要兼顾补虚与泻实,根据患者就诊时的情况有所偏重。补虚主要选用艾灸疗法,配合针刺治疗;泻实主要选用火针及刺络拔罐放血疗法。在本病例中,前期采用火针和刺络拔罐的方法可以起到生肌敛疮、祛除皮表湿热实邪的作用。后期运用艾灸疗法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起到化瘀通络的作用;第二是运用火郁发之的原理,使得热毒随火力宣散;第三是起到扶助正气、温阳补虚的效果。(哈略 赵百孝 惠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