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少军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案二则

(2022-12-03 04:20:51)

摘自2022-12-2中国中医药报
林耐球 北京市丰台康复医院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单侧神经节分布的局限性的、以水疱为表现的皮肤病。会出现许多水疱形成一簇或多簇小水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会遗留一些后遗症,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表现,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躯干。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是正虚血瘀兼夹湿邪为患。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王少军主任“因病(根据皮损发生部位的不同)、因时(根据疾病发生的不同阶段)、因人(根据患者的不同身体状况)”、针药并用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好、见效快,现将其临床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医案二则介绍如下。
医案一
患者,男,31岁,2022年5月16日就诊。诉背部灼痛、发红5天,出现成簇水疱2天。患者近日情志不遂,焦躁不安,5天前突然感觉背部灼痛、发红,继之出现成簇水疱,痒痛明显,夜不能寐。舌淡红、散在瘀斑,苔薄黄,脉弦。皮肤科体检:背部胸椎7~11之间,左胁部发红(15×8cm),有大小不等的成簇密集水疱。
诊断:(肝郁湿热型)蛇丹(西医称为带状疱疹)。
针灸治疗:毫针刺主穴:上星、承浆、大陵、曲池、阳陵泉、三阴交、太冲、行间、侠溪、丘墟,均双侧。龙眼穴火针点刺,龙头、龙尾部位火针点刺加拔罐(每次2~3个部位拔罐),每周2次。
5月23日,病人针灸治疗3次,灼痛症状明显改善,自诉内心焦躁的感觉明显改善,疱疹未有增加,且明显缩小,但时有左胁部抽掣样疼痛,不敢触碰,患者自述穿衣服有接触痛。继续毫针刺治疗,针刺选穴改为:胸椎3~9夹脊穴,龙眼穴、龙头、龙尾、病灶中部,每周治疗3次,每次留针30分钟。可配合电针治疗,T3~T9夹脊穴分别与疱疹上端、疱疹下端、龙头穴、龙尾穴进行电针治疗,选用疏密波(2/100Hz)。配合柴胡疏肝汤加羌活、五灵脂、丹参口服。
6月13日,患者疱疹消失,左胁部抽掣样痛、接触痛、病灶局部发紧及串痛症状已消失,患者痊愈。
按 患者皮损部位在胁部,为肝胆经所属经脉的循行部位,皮损为水疱、皮损周围发红、病灶局限,为湿热之邪致病,即肝胆湿热致病,水疱密集,说明热毒较甚。针刺上星、承浆、大陵、曲池、阳陵泉、三阴交、太冲、行间、侠溪、丘墟,可疏肝健脾、宁心安神,配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特效穴龙眼穴,龙头、龙尾火针点刺加拔罐,可泻肝胆热邪,给热毒以出处。治疗一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但出现后遗神经痛的症状。根据神经的节段性支配,选取T3~T9华佗夹脊穴分别于疱疹上端、疱疹下端、龙头穴、龙尾穴进行电针治疗可有效刺激多种阿片肽的释放,加强针刺镇痛效应。配合疏肝解郁、疏风通络、清心除烦中药治疗而痊愈。
医案二
患者,男,67岁。2021年9月1日就诊。诉右侧眼部周围红肿,灼、痒、痛半月余。患者半个月前因情志不遂,突发右侧眼部周围红肿、灼痛,皮肤瘙痒。时有右侧后头部抽痛,疼痛较甚,夜不能寐。该患平素性情急躁、好发脾气。得病后情绪越发焦躁。食欲减退,时有反胃症状,肠鸣矢气,大便稀、小便黄。舌绛、苔白腻,脉弦。皮肤科体检:右侧眼部周围红肿,眼睛睁不开。右侧额部成簇水疱(5×8cm),已破溃。
诊断:(肝火上炎型)丹毒(西医称为带状疱疹)。
治疗:采用针灸治疗。火针点刺阿是穴(额部皮损部位),用细火针浅刺;毫针刺:颈夹脊C3~6、头临泣、太阳、风池、曲池、太冲、大陵、足三里、中脘均双侧。头临泣平刺0.5~1寸,颈夹脊C3~6、曲池、太冲、太阳、大陵、足三里、中脘直刺0.5~1寸,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5~1寸;至阳、肝俞放血拔罐,每个穴位放血量为1~2ml。耳尖放血,放血量为3个黄豆粒大小的量。毫针刺治疗,每周3次,每次留针30分钟。因为该患出现神经痛的表现,故可配合电针刺激,颈夹脊与头临泣、风池(每次选用2组),用疏密波(2/10Hz);火针、放血每周2次。
该患治疗2周后,仍有后头部跳痛,向额头放散,说明肝胆经郁热未尽,针灸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通络止痛为原则,配合调和肝脾功能的逍遥散加吴茱萸、黄芩、黄连、竹茹、藁本。
9月29日回访,已达临床痊愈。
按 患者发病部位在头面部胆经循行部位,有红肿热痛,系肝胆实热证的表现。但病人表现为大便稀、舌苔白腻,说明该患有脾虚的表现。患者肝失柔顺之性,则急躁易怒;肝气横逆犯脾,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食少腹胀;气滞湿阻,则肠鸣矢气,便溏不爽。肝经火毒蕴积,挟风邪上窜头面而发。火针点刺阿是穴,促进局部血液循行、加速皮损愈合;毫针刺头临泣、太阳、风池、曲池、太冲、大陵、足三里、中脘均双侧,以疏肝解郁、健脾安神;电针疏密波刺激颈夹脊C3~6,增强针刺镇痛效应;至阳、肝俞、耳尖放血,以清肝明目、泄热、消肿解毒。该患治疗2周后,仍有后头部跳痛,向额头放散,说明肝胆经郁热未尽,针灸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通络止痛为原则,配合调和肝脾的逍遥散,增强疏肝解郁健脾之效。

火针配合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时间:2019-07-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哈略 赵百孝 惠鑫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由于该病毒具亲神经性,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时,可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带状疱疹的标志性皮疹一般在发病后2~4周内消退,然而大约有20%患者会遗留神经痛,其原因可能是疱疹病毒损害外周神经,疼痛持续时间甚至可以持续数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有持续性灼痛或深在痛,自发性刀割样痛、跳痛及痛觉过敏。其发病率及危险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特别是6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的比率可高达68%。

  目前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尚缺少满意治疗手段,常规药物对短期内症状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毒副反应。鉴于后遗神经痛多发于老年患者,药物疗法对伴有全身基础疾病及免疫力较低的老年群体尤为不利。加之疗效也不够稳定,停止治疗后容易复发,病情缠绵难愈,给患者的精神及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笔者经过多年临床经验,以火针结合艾灸及刺络放血的针灸外治疗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症的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典型案例

  患者,男,82岁,2015年1月12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进行初诊。患者自述2014年11月15日起,左侧腋窝、后背第4~6肋间,出现大范围绿豆大小的疱疹,疱疹区域大小约为20cm×10cm。当地医院给予盐酸伐昔洛韦片、维生素B12、维生素B1、甲钴铵,口服。住院30天后,皮疹基本痊愈,但疱疹愈合区仍遗留神经痛症状,夜间疼痛尤为难忍,服用布洛芬方可入眠。后于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皮肤科就诊,予腺苷钴铵、维生素B12肌注;卡马西平片,口服。患者自觉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著,且毒副作用大,遂求助于中医。

  现症:左腋窝处、左侧后背第4~6肋及左前胸第4肋,可见深色瘢痕,呈簇集带状分布,患处皮疹基本痊愈仅遗留少量水疱。患者自觉疱疹区域明显疼痛麻木,无温度觉,严重影响起居睡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情绪较急躁。

  辨证:湿热火毒内蕴,气血瘀滞,湿热邪毒侵淫皮肤。

  治则:祛瘀泄毒,活血通络。

  治疗:主要选用火针、刺络拔罐放血,以祛除邪毒为主。

  火针操作:在带状疱疹已愈合的皮肤上常规消毒,手持95%酒精棉球点燃,将火针烧至通红,点刺明显疼痛麻木的区域,深度约为0.5~1.5mm,迅速出针,相隔3~5cm再次进针,左侧前胸、腋窝及后背处疱疹区域均行火针治疗。

  刺络拔罐放血:选疼痛明显及皮温较高部位,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连续点刺4~5次,再用闪火法于点刺部位留罐10分钟,共选取3个部位。罐内血液颜色较深,血质黏稠,血量较大。放血操作以后,再行针刺支沟穴、太冲穴,施行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

  2015年1月17日二诊:患者自述疼痛减轻,温度觉好转,治疗方法同前。

  2015年1月24日三诊:经2次火针及放血治疗,起到清除患者皮表实邪的效果。但考虑到患者年过八旬,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火针刺激强度较大,故改以灸法为主,配合针刺局部疱疹愈合区,以起到扶补正气、祛湿通络的作用。

  具体操作如下:消毒后围刺疼痛明显的疱疹愈合区、大陵穴、内关穴、丘墟穴、足临泣穴,留针20分钟。同时,在左腋窝、左侧背部及左前胸疱疹愈合区,行回旋灸法,以温热不烫为度,每个区域各灸15分钟,灸后施以耳尖放血,以清余热。

  2015年1月31日四诊:治疗1周后,患者疼痛减轻,入睡较前容易。故延续前法,回旋灸配合针刺局部及手厥阴经穴、足少阳经穴、夹脊穴治疗。

  2015年2月4日五诊:患者自述左腋窝处恢复不明显,为加强疗效,再行1次火针放血治疗。此次放血发现,左侧前胸及后背恢复较好区域,出血颜色较浅,血量较少,对温痛觉感觉敏感。而左腋窝处感觉麻木,出血量大,且颜色较深,质地黏稠。放血后继续施以局部围刺,并配合远端循经取穴:内关、大陵、外关、丘墟、足临泣。留针20分钟,配合艾灸15分钟。

  2015年2月11日六诊:患者疱疹愈合区疼痛大为减轻,基本不影响日常起居睡眠,患处皮肤温度恢复正常。此时标实之症基本已痊愈,应侧重扶正补虚,故近两次治疗均为围刺左腋窝及左侧后背4~6肋范围,同时行回旋灸法15分钟,配以针刺百会穴、四神聪穴、风池穴、夹脊穴、内关穴、丘墟穴,留针20分钟。

  经过1个月,共计6次治疗后,患者左腋窝处、左侧后背第4~6肋及左前胸第4肋区域皮肤疼痛及麻木均已痊愈,温触觉恢复正常,二便调,不影响日常起居睡眠。2015年4月经电话随访后得知,患者后遗神经痛已经痊愈,没有复发,起居睡眠均已恢复正常。

  老年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本虚标实证。因而在治疗时要兼顾补虚与泻实,根据患者就诊时的情况有所偏重。补虚主要选用艾灸疗法,配合针刺治疗;泻实主要选用火针及刺络拔罐放血疗法。在本病例中,前期采用火针和刺络拔罐的方法可以起到生肌敛疮、祛除皮表湿热实邪的作用。后期运用艾灸疗法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起到化瘀通络的作用;第二是运用火郁发之的原理,使得热毒随火力宣散;第三是起到扶助正气、温阳补虚的效果。(哈略 赵百孝 惠鑫)

针刺调气通经止疼痛

 (2019-10-09 09:39:38)[编辑][删除]


时间:

  在德国行医针灸,经常会遇到疼痛病症。除国内常遇到的头、颈、肩、腰、腿、背等部位疼痛及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之外,还可见剧烈的手术后疼痛和车祸后遗疼痛等情况。《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余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是临床针刺镇痛、止痛的理论依据。通过针刺镇痛,循经取穴,局部与远端穴配合,标本同取,常可获得通达经脉、调和气血从而迅速止痛的效果。

  Schroder HansJurgen 男,1938年4月20日出生。

  2010年1月28日初诊:2009年12月16日作腰椎狭窄手术(L4~5)。手术2天后刀口开裂,有一神经错位,后又做了1次手术。术后走不了路,需用双拐支撑帮助。疼痛剧烈,从腰背放射走窜至双腿外侧及足部,左侧尤重,用镇痛药方能止痛。同时伴有尿失禁、尿急,使用导尿管,大便失约不成形,全身疲乏无力。1月5日在L3~4(左侧)处又做了一次手术。脉弦,有停搏现象,舌质淡暗。笔者判断是手术外伤瘀血,导致经气阻闭、不通则痛。

  处方:循经取穴配局部围刺,治法疏通经脉。

  循经取穴:以足太阳经穴为主,酌配足少阳经穴。上髎、次髎、环跳、秩边、委中、风市、阳陵泉。其中上髎、次髎用捻转手法,取得局部针感即可,治疗尿失禁。秩边、环跳深刺,两穴针感务求放射至前后二阴为佳,可治大小便失约之症。再用手太阳经输穴后溪,同名经穴加强疏通足太阳经气的治疗作用。针刺下肢穴务求针感下行。后溪穴仅用一般捻转手法,取得局部针感即可。

  局部取穴:在L4~5手术切口两旁左右各1寸处,分别针刺4穴;并在L3~4、L5~S1椎间各加1穴,使6个针穴对手术切口形成一包围图形。由上而下分别用捻转手法,下肢主穴务求针感下行。局部穴仅用一般捻转手法,取得局部针感即可。得气后均动留针30~40分钟。其间可行针2~3次。

  2月1日,仍用镇痛药,症如前,稍觉有力。

  2月4日,治疗后疼痛减。

  2月15日,疼痛又见减轻,可不用拐走几步路了,尿失禁依然。

  2月18日,小便自觉好一些,尿道有一些感觉。腰痛大见好转,右侧大腿已不痛了,左大腿外侧窜痛时有时无,小腿痛仍有。大便虽仍失约,但肛门肌肉有收缩感。初治时腿抬不起来,现在可以屈膝成直角了。

  2月25日,诸症均有好转,左侧还有窜痛。

  2月27日,自觉可以不用导尿了,二阴处均有收缩感,抬腿好多了。

  3月11日,去除导尿管,肛门处也好一点了。

  按:对手术切口处疼痛,伴神经干放射痛者,常用围刺法取穴,以加强局部针刺效果。此外,上髎、次髎、秩边、环跳(后两穴针感务求放射至前后二阴为佳)如此针刺对间前后阴功能恢复,约束二便稍有疗效。

  Lanbner Gerhard,男,1934年12月15日出生。

  2009年7月13日初诊:3周前从马车上掉下,左臂及手肿痛剧烈不可忍受,用止痛药只能管1.5小时。左肩胛骨及第7~9肋骨骨折。自用吗啡,药后便秘,3日1行。脉弦,舌红。外伤血瘀,经气闭阻不通,不通而痛。

  处方:以疼痛局部手少阳、太阳取穴为主,结合头(耳)、足远端穴针刺,以加强通经脉、止疼痛的作用。

  远端取穴:左耳耳舟部肩、臂、手3穴,针刺0.1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双京骨、束骨(足太阳经),针刺0.5寸捻转得气,留针30分钟。

  局部穴:左肩贞、小海、曲池、腕骨、后溪,捻转得气,留针30分钟。

  7月14日二诊:刺痛、灼痛已无,2天未用吗啡,昨天伤后第一次能在床上睡觉。

  以后每天针刺,7月17日诉诸症逐渐好转,夜间可睡,止痛药口服。

  7月24日,患者诉昨天左手背外侧又痛,并上窜至腕关节外侧、前臂外侧。

  7月27日,左手背外侧肿痛。

  7月31日,一夜未用止痛片。

  8月19日,余左手背外侧痛,1天只吃1片止痛片。

  按:本例除局部循经取穴,还根据症状缓解的部位调整和减少针穴,但远端穴包括耳穴、足穴基本不变。这其实是“穴法相应”“同名经取穴”的方法。或云,是否应该用足少阳远端穴。笔者考虑到本例患者以手背外侧疼痛为剧,故初诊时手部穴即以手太阳腕骨、后溪为主,并相应加用足太阳京骨、束骨,以同名经、同类穴相应,加强通经脉、止疼痛的针治作用。

  笔者在德国诊所工作时,医生两人,翻译一人,有时顾不过来,自己的外语尚不能与外国人进行正常交流。再者,诊室因是空调房而不能用艾灸,又因拔罐会给病人皮下留瘀青而较少用之,用中成药的机会也很少。更麻烦的是,病人主诉大多是西医病名和化验等指标,既往史也只有西医资料。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发挥中医最大的疗效呢?

  笔者最先想到的是针灸,特别是在无法辨证的时候,能迅速从《黄帝内经》尤其是《灵枢》中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包括针灸处方和针灸治则。但《内经》在针灸方面的潜在价值,还尚未完全开发出来。相信这对于现代针灸疗效的提高和主治范围的扩大,将有着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气虚则掣引之,血实则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灵枢·九针十二原》)在临床上,可用调五脏、通六腑、引经气、决络血等,作为针灸治疗疑难病症的原则,去指导选穴处方和抉择刺灸方法。(陆寿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揿针埋刺治疗产后尿潴留

  (2019-10-09 10:52:19)[编辑][删除]


时间:2019-04-22

  产后尿潴留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以产后八个小时以上不能正常自行排尿或尿量较少,膀胱区憋胀不适为主症。有些患者伴有烦躁不安、情绪激动。胎儿过大,产程过长,使膀胱、尿道受压,黏膜水肿、充血及肌张力降低;或手术助产损伤支配排尿的副交感神经;或产妇精神过度紧张、疼痛等,均可导致产后尿潴留。

  产后尿潴留不仅影响子宫收缩,导致阴道出血增多,有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还可引起产后泌尿系感染。

  产后尿潴留当属中医“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范畴。产妇素体虚弱,产时劳力伤气;或失血过多,气随血耗以致肺脾气虚,上虚不能通调水道;或先天禀赋不足,肾气素亏,复因产时损伤肾气,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使膀胱失其温煦;或本就性格内向,产后又情志不遂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或产程过长,膀胱受压过久使气血运行不畅,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小便不通。

  穴取印堂、关元、水道。产妇暴露小腹部取仰卧位,常规消毒所选穴位后,医者左手拇、食二指向左右扒紧穴旁皮肤,右手持镊子挟住图钉型揿针的尾部,分别垂直刺入印堂、关元、水道,使针尾部的圆圈平放于穴位局部皮肤上,并用创可贴固定。嘱产妇(家属)保持埋针处皮肤的清洁和干燥,禁用手抠,不要使针和创可贴脱落。每日自行给予按压埋针处3~5次,每次每穴约1分钟,以局部胀痛为度。春、秋、冬季每3至5天一次,夏季每天一次换贴。在揿针埋刺后鼓励产妇放松紧张情绪,适当多喝温开水,有尿意随时如厕小便。

  据研究刺激关元可激发丹田之气,促进周围神经恢复,兴奋阴部神经及其所支配的尿道括约肌,从而调整膀胱功能。在水道穴处,针刺不但能通过经络传感排尿反射初级中枢,缓解尿道括约肌痉挛,增强膀胱逼尿肌功能而排尿。还能使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明显提前,首次排尿量显著增加,对产后尿潴留有预防作用。再配以印堂镇静安神,可很好的消除产妇焦虑、紧张情绪,使尿潴留在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前提下,方便快捷地得以解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蔡晓刚 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

陈自明与《妇人大全良方》

   (2019-10-09 14:49:49)[编辑][删除]


时间:2019-09-11 

  宋代医学家陈自明(1190—1270),字良甫,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一个中医世家,其祖父、父亲是当地的名医。陈自明家中藏书很多,从小受到医学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之下,对医学发生了兴趣。成年之后,为了开阔眼界,他游学东南各地。除了继承家传医疗技艺和良方外,陈自明还广泛收集方书,带回家后闭门细细研读。陈自明善于吸收众家的长处,成为通晓内、外、妇、儿各科的名家,尤其擅长妇科。陈自明曾在建康府明道书院任医学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教授。

  他对当时医界存在的种种弊端极为不满,同时对妇科不受社会重视深深不安。他目睹妇产科患者不时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有些人即使勉强生存下来,也是疾病缠身,长年不愈,痛苦不堪。可是妇科著作稀少,许多宝贵经验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研究。于是,他下决心从事这方面的著述工作。终于在1237年,陈自明根据历代留存的30多种妇科著作,编写了《妇人大全良方》一书。

  陈自明认为,医学中妇科和产科最难。在封建社会妇女受到歧视,被压在社会的底层,给妇女带来福音的妇产科医生也被人们轻视。产科被看作是稳婆的事,几乎无人问津。实际上,瞬息之间决定母子生命的产科,在当时条件下是很不容易掌握的一门学问。

  在陈自明着手写《妇人大全良方》以前,宋代已经有李师圣在1109年写的《产论》、杨子建在1098年写的《十产论》、郭稽中在1109年写的《产科经验宝庆集》以及朱瑞章在1184年写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陈自明觉得这些医书内容比较简略,编写时缺乏统一的体例和系统的理论,使学习的人无从全面了解和掌握。一个医生,即使读了这些书,当遇到问题时,难免用了一方无效,便束手无策;或者医生没有更多的医方作依据,只好凭经验揣摩猜测,结果因为种种原因,药物不能发挥作用。

  《妇人大全良方》由陈自明的儿子陈六德修订补充,后来又经过明代名医薛己和王肯堂的整理、补充,成为一部流传很广,对后世颇有影响的专著。

  《妇人大全良方》共24卷,分8门,有272论。每一论引用《内经》和《诸病源候论》等书的原文,论后附临床的典型病例。书中有些内容是陈自明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例如,在“调经门”中,月经痛可应用家传秘方延胡索为主的方剂,因延胡索有明显的止痛作用。虽然在宋初的《日华子本草》里曾经将延胡索用于治疗心痛,但较多地用于治痛经则可能是从陈自明开始的。对于闭经的治疗,他主张用补脾胃的方剂以及滋补药,不能用通经药。在“求嗣门”中,他反对早婚,认为从生理上看,男子30岁、女子20岁是比较合适的结婚年龄。他通过细心观察和研究,指出痢疾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传染性,否定了古人所说毒疫痢是由积滞引起的观点。在13世纪能提出这样符合科学原理的痢疾病因学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此外,陈自明还写过《管见大全良方》,其部分内容保存在朝鲜的医学丛书《医方类聚》里。(山东 杨吉生)

奇方治愈张判官毒疽

    (2019-10-09 14:22:35)[编辑][删除]


时间:2019-09-20 

  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有一位官员张某患病。开始只是胸部疼痛,后来痛处长出一粒赤豆般的小疽,慢慢地竟长成了栗子大小。痈疽溃破以后流出脓血,痛入骨髓,无法入睡。张某遍请当地名医诊治,毫不见效,弄得人憔悴不堪,自以为必死无疑。

  三年后,张某被任命为梓州路(今四川省三台县)转运判官,只得带病启程。当他走到华山附近时,只觉得疮口疼痛加剧,胸中炽热,呼吸窒息,眼冒金星,竟昏倒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张某迷迷糊糊地听到有人叫他,睁开眼睛一看,自己已经躺在道观里,他的老朋友武元亨正在用药汁替他洗疮口。

  武元亨是华山的道士,以前曾在汴京治过张某的病。回到华山以后,他在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里找到一张方子:“枸杞根煮汁煎如糖,服之,治瘰疽(类似今之皮肤及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著手足、肩背,忽发累累如赤小豆,剥之汁出者。”武元亨大喜,心想:“张某的病虽然发在胸前,症状不正与此相似吗?何不用来试试呢?”正想托人把方子带去,又听到张某将赴梓州上任的消息,而华山是到梓州的必经之地,于是天天等在那里。这天恰巧逢上张某昏倒,就把他救起来了。

  说也奇怪,洗了几个时辰以后,张某只觉得患处舒畅异常。武元亨又拿出枸杞根皮研磨的粉末敷在患处,张某顿感疼痛消失,美美地睡了一个晚上。这是近几年来从未有过的。

  从此,张某每夜都坚持洗疮、敷药粉。4个月后的一天,疮口突然又痛了起来,张某整个晚上痛得睡不着,洗疮敷药都无济于事。他仔细看,原来疮口已经长出了新肉,几天以后疼痛才慢慢停止,又过了几天疮口完全愈合,多年的毒疽终于彻底治愈。(山东 杨吉生)

运用龙胆止痛通络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
摘自2025-8-28中国中医药报
刘洪峰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主要特征为聚集性水疱分布在单侧周围神经周围,呈带状分布,而且常存在较明显的神经痛。发病时,局部疼痛激烈,呈刀割样或烧灼样,极易出现痛觉过敏,部分患者在疱疹结痂后仍会有延续神经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李燕梅在治疗带状疱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该病是因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导致脾胃湿热,外感热毒邪气,火毒入络,致使局部津亏气少,气血凝滞不通,毒邪外溢皮肤,进而引发疱疹。疱疹常分布于颞侧、眼、耳前后、两胁、少腹、臀部及大腿内侧、会阴等部位,多属肝经循行之处。疱疹色鲜红或暗红,周围皮肤鲜红、灼热。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笔者运用其自拟方龙胆止痛通络汤治疗带状疱疹验案一则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赵某,男,59岁,2024年6月25日初诊。主诉:右侧胸背部带状暗红色疱疹伴疼痛10天余。症见:神清,痛苦面容,右侧胸背部带状暗红色簇集水疱,伴麻木疼痛,右臂上举艰难,乏力,气短懒言,纳差,夜寐不安,大便不成形,小便可。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细。否认慢病史。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中医诊断:蛇串疮(肝胆湿热兼血瘀)。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用龙胆止痛通络汤加减:龙胆12g,生地黄10g,黄芩12g,栀子6g,黄芪15g,酸枣仁20g,柴胡18g,当归12g,苏木6g,赤芍15g,红花6g,鬼箭羽15g,炒王不留行30g,郁金12g,木香9g,陈皮12g,甘草3g。7剂,水煎服,日1剂。
7月2日二诊:疼痛、乏力明显减轻,疱疹较前减半,夜寐明显好转,右臂上举疼痛感减轻。上方黄芪增加至30g。加减治疗半月余,病情明显好转。
7月18日三诊:诉夜寐可,饮食可,疼痛轻微,疱疹结痂。加炒白术24g,酸枣仁减至10g。继服7剂。
7月25日四诊:患者近期未发生胸背部疼痛不适,疱疹未发,大部分结痂已脱落,夜寐安。守原方继服10剂,结痂全部脱落,疼痛消失,痊愈。
按 带状疱疹归属于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蛇丹等范畴,《外科大成》描述其临床表现为“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方中龙胆上清肝胆实火,下泻肝经湿热;黄芩、栀子助龙胆草清泄肝胆实火与肝经湿热之效;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泻火利湿而不伤阴;柴胡疏利肝胆之气,理气止痛;赤芍、当归、红花等药对血行有促进作用,对各类瘀血证均有治疗作用;鬼箭羽活血通络、祛瘀止痛;木香、陈皮理气行气;甘草缓急而调和诸药。纵观全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使祛邪而不伤正。全方标本兼顾,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李燕梅临证使用自拟方龙胆止痛通络汤,常根据患者体质进行加减用药。她常用苦寒药物清热解毒、凉血消痈,多用藤类、虫类药物行气血,使阻滞瘀血缓慢运行,以达活血化瘀止痛之功。临床加减应用:乏力气短者加党参15g、黄芪30g。情绪不稳、焦虑者加合欢皮15g、百合21g。瘙痒者加蝉蜕10g、地肤子25g。口苦苔腻者加清半夏10g、薏苡仁30g。腹胀者加枳实24g、厚朴15g。夜疼痛加重者加全虫9g、白芷10g。失眠易醒者加酸枣仁20g、龙眼肉15g。便秘者加生大黄10g、火麻仁30g。并嘱咐患者注意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及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少吃辛辣、油炸、烧烤等刺激性食物,忌食牛羊肉、海鲜、韭菜等发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