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苏前止咳汤
(2022-12-02 14:21:04)
张志明,男,1964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名中医。现任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曾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14项,出版专著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科疑难、危重病症。
组成:苏梗12克,射干12克,白前12克,紫菀12克,五味子6克,生姜3片。
功能:宣肺散寒,降气止咳。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已解,咳嗽迁延不愈,证属寒郁肺气、肺失宣肃者。症见:咳嗽,咳痰或黄或白,痰少不利或干咳,咽痒,遇冷加重,舌黯尖稍红,苔薄白,脉细。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等病证属寒郁肺气、肺失宣肃者。
服法:每日1剂,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服1次。
方解:外感风寒,失治误治,寒邪入里,郁遏肺气,肺失宣肃,气逆而咳。治当宣肺散寒,降气止咳。方中苏梗辛温,散寒解表,宣肺止咳,用之为君。紫菀、白前,辛苦而温,降气止咳,化痰宁嗽,共为臣药。寒郁日久,气郁化热,则见咽痒而咳,痰少不利,舌黯尖红等症。射干苦寒,清肺泄热,降气化痰,利咽止咳,用之最宜。咳久不愈,耗损肺气,正虚邪恋,病难速去。五味子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生姜辛温散寒,故二药相伍,补益肺气、散寒止咳。生姜与苏梗相须为用,又可增其温散寒邪,宣通郁闭之效。以上三者共为佐药。诸药相伍,宣中有散,降中有泄,寓降于宣,寓攻于补,共奏宣肺散寒,降气止咳之功。
加减:风寒表证未解者,加荆芥12克、防风12克。鼻塞流涕者,加辛夷15克、苍耳子9克。咳痰白而量多,苔白偏厚者,加橘红9克,甚者再加法半夏9克。肺气郁热,咽痛音哑者,加马勃6克、桔梗9克。咽痒而咳,加淡豆豉6克、皂角刺6克。咳嗽频剧者,加蜜麻黄9克。痰黄不利,舌尖红者,加蜜麻黄6克、连翘20克、酒大黄6克。素有肺疾,久病入络,又感寒邪者,加水蛭3克。(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鑫 甘肃中医药大学 王淼 李爱玉)
名医名方
宣肺止咳汤
摘自2023-4-24中国中医药报
周益新,男,1960年出生,山西省宁武县人,山西省大同新建康医院主任医师,山西省名中医。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中医医史文献研究工作。临证擅治内科、妇科疾病,尤擅用经方及针灸治疗各种疾病。著有《话说国医•山西卷》一书,参编《〈本草纲目〉补正》《中华效方汇海》《〈四诊抉微〉校注》等多部著作。
组成:旋覆花12g(包煎),白芍15g,前胡10g,清半夏10g,炒杏仁10g,橘红10g,茯苓15g,僵蚕10g,桔梗10g,枳壳10g,薄荷6g(后下),炙甘草6g。
功能:宣肺止咳,祛风止痒。
主治:外感咳嗽或风邪不散,咳嗽迁延不愈者。症见咳嗽频作,日久不愈,气急胸痛,咽干咽痒,或声音嘶哑,痰清白或痰少黏稠,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沉弦紧。
用法:3剂为1疗程,3剂药共服4次,每日服用2~3次,1.5~2天服完。每剂水煎15分钟,取药液温服,药渣存留,最后将3剂的药渣同煎取液,一次顿服。
方解:咳嗽多由外感引发,外感咳嗽又以风寒居多。多因表闭失宣,肺气上逆冲塞咽膈而发为咳嗽。治宜疏散风寒、宣肃肺气,外邪得解,咳则自愈。如初期遽用中药清热解毒或西药抗生素等寒凉之品,或用养阴润肺糖浆等收敛之剂,往往导致闭门留寇,冰伏其邪,风邪羁肺,留恋不散,肺失宣肃,咳嗽缠绵不愈。辨证应抓住咽痒为咳嗽之源,不论咳嗽新久,咽痒即有风,有邪就要“宣”,治疗关键在于疏散风邪,宣畅气道,启门逐寇,使外邪得去,肺气得宣,咳嗽始得平息。本方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沸草散加减而成,方名金沸草,却用旋覆花。旋覆花辛降苦散,宣肺降气、豁痰蠲饮;白芍敛阴和营,缓急解痉,配甘草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能滋养肺津,舒缓肺气。旋覆花、白芍相配,辛散之中配以酸敛,既有相辅相成之功,又有互生互制之妙,便可恢复肺主治节之权,共为君药。臣以半夏、杏仁、前胡、橘红、茯苓燥湿化痰、理气止咳,薄荷、僵蚕疏风利咽、宣通气道。佐以桔梗开宣肺气、枳壳宽胸下气,二药一升一降,宣上通下,斡旋气机。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宣肺止咳、祛风止痒之功,用治外感风寒咳嗽,尤其是风寒羁肺久咳不愈之候,屡获奇效。此方取效之关键在于煎服法,煎煮时间短,先取头煎即服,皆因“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取其轻清入肺、宣散外邪之故。另外使用本方宜中病即止,不可宣散太过,否则易使肺气受伤,咳不易止。
加减:如兼发热恶寒,加麻黄;鼻塞流涕,加辛夷;头痛加川芎;咽痛加射干;有热加黄芩、桑白皮;痰黄加鱼腥草、瓜蒌。
(山西大同大学
李伟峰 贺千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