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鼻炎添堵,试试中医疗法

(2022-12-02 10:04:42)


时间:2021-03-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夏纪严

初春冷空气刺激,鼻炎受困扰

为什么春季一降温鼻炎就发作?冷空气刺激鼻腔或是“罪魁祸首”。头为全身气血汇聚之处,鼻在头面部中央,最是阳气聚集之处,血流丰富,遇冷则凝,谓之寒凝(冷凝),寒邪伤阳,凝则不通。春季气温的变化,容易导致鼻腔血管痉挛,组织缺氧,鼻腔黏膜温度降低,纤毛的清除功能下降,对病毒的抵抗力也会下降,易导致鼻炎发作。气温的寒热变化不仅会影响到鼻炎患者,当受到冷风吹袭时,可能会使大部分人鼻腔内的黏膜血管扩张破裂出血或腺体分泌增多,出现鼻塞、流鼻涕的情况。因此,气温突降时容易鼻炎发作,即使没有鼻炎的困扰,也会有很多人会流清水样鼻涕,这与气候关系密不可分。

除了天气这个因素,哪些因素还会导致鼻炎发作呢?生活中还有常见的两大类因素:空气中的病毒、细菌等病原菌会导致呼吸的第一关——鼻部出现炎症,继而病变向下发展,出现支气管炎,肺炎,例如新冠肺炎起病早期症状也是鼻炎、咽炎,病情逐步进展才会出现肺部感染,病原菌的毒力越强,病情进展就越快;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花粉、屋尘、螨虫也可经鼻吸入导致过敏性鼻炎的发作,有些鼻炎患者去到灰尘大的地方或是闻到刺激性气味,也会马上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的状况。

鼻塞流涕、嗅觉下降,鼻炎来“报到”

鼻炎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病因分类可分为过敏性鼻炎和非过敏性鼻炎,按发病快慢来进行分类则可以分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不同类型的鼻炎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鼻炎最常见的症状是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多,这几乎是所有类型鼻炎都会有的症状。

较为常见的鼻炎,如过敏性鼻炎,除了有鼻塞、清水(蛋清样)鼻涕的症状外,还会有阵发性的鼻痒、喷嚏连连,部分患者也会出现眼痒、咽痒、耳痒的症状。此外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突然出现嗅觉的下降也很可能是鼻炎的症状。

在常见疾病中,感冒与鼻炎的症状比较相似,会出现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很容易令人混淆。在此,为大家提出区分感冒和鼻炎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看是否有自限性,感冒具有自限性,通常7天左右可以自愈,如果7天之后症状没有好转,甚至加重,清涕转为脓涕,这就不是感冒而是鼻炎;二是看是否伴随有全身症状,感冒通常还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疲劳、全身酸痛或咽喉痛,而鼻炎不会有全身的症状表现。

小鼻炎大困扰, 中医疗法显功效

鼻炎是一种常见疾病,不少人会觉得患上鼻炎只是比较费纸巾而已,其实不然,鼻炎长期不治疗,其危害也不容小觑,甚至还可能令人变丑!长期鼻塞,会令患者张口呼吸,容易导致口干,空气由口吸入到肺,未经鼻腔的加温加湿和过滤作用,可引起咳嗽及支气管炎;儿童长期张口呼吸,可出现上颌骨的前突,影响面部发育,颜值也会大打折扣;睡觉时因鼻塞不通而张口呼吸,会出现鼻鼾,睡觉打呼噜,极易诱发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此外,长期鼻炎,鼻甲肿大,不仅影响鼻窦的引流导致鼻窦炎,还会压迫咽鼓管开口,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这些都是鼻炎可能会带来的危害。

鼻炎如此难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改善鼻炎症状?中医可运用补益正气、祛痰通窍等原理,常用手段分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即内服中药的汤剂,外治疗法则比较多了,如中药雾化熏鼻、中药滴鼻、穴位按摩、艾灸、针灸、耳穴压豆、穴位贴敷、天灸、皮内针(揿针)等,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体质辨证使用,都能对缓解鼻炎症状起到一定的效果。(夏纪严)

冬季如何摆脱恼人的鼻炎

时间:2021-01-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碧辉

 

冬季寒冷干燥,却是鼻炎“最爱”的季节。很多鼻炎患者到了冬天就复发,出现鼻塞、多涕、头昏、头痛,甚至出现易疲倦、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孔娟介绍,因为冬季天气寒冷而干燥,阻碍了鼻腔黏膜的血液循环,血管始终处于扩张状态,黏膜组织更为肿胀、肥厚,其上皮纤毛细胞脱落,使得本身就有鼻炎的患者觉得鼻子更加堵,鼻涕流得更多。再加上,冬季本来就是流行病毒感染最厉害的季节,鼻炎患者如果不注意防范,很容易使得鼻炎病情更为严重。就冬天如何预防鼻炎复发,孔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冬天是一个很容易感冒的季节,出门时应关注天气变化,遇冷及时增添御寒衣、裤、围巾、手套和鞋帽,尤其是迎风时需戴口罩,做好相应的防寒保暖工作。要根据气温增添衣被,不然很容易出现感冒,不少鼻窦炎、鼻炎都是由感冒而来的,所以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感冒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冬天空气干燥,再加上暖气或空调的过度使用,会导致鼻腔干燥及黏膜上皮的抵抗力减弱。

还应注意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在30%以上。若出现感冒,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当药物来缩短病程,减轻病情。日常生活中,冬天也一定要积极参加有氧运动,比如做八段锦、五禽戏、体操等,不仅能够呼吸新鲜空气,同时还能够强身健体,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预防感冒、鼻炎的发生。

避免接触过敏源

冬天气候干燥,雾霾相对较重,很容易出现过敏。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一定要避免接触粉尘、化学有害气体或有刺激的气味,以免影响鼻黏膜的功能。及时更换、清洗寝具,防止螨虫及其分泌物诱发鼻炎。少去空气较浑浊、污染较严重的地方。每天清晨用冷水清洗鼻腔,能够提高黏膜抵抗寒冷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去除鼻孔内的细菌和病菌。

饮食调理减少刺激

孔娟表示,中医认为,鼻炎是由于肺、脾、肾三脏气虚,外加风寒所致,寒凉生冷食物易损伤肺脾阳气,加重虚寒症状,故寒冷季节有鼻炎病史者要少食寒凉生冷之品,如各种冷饮、凉菜、螃蟹、梨、西瓜等食品;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E及胡萝卜素的蔬菜水果、谷物等。日常饮食要清淡,少吃过于辛辣、油腻的食物,容易刺激呼吸道黏膜。其次,做过敏源测试,如证实蛋、牛奶、虾蟹海鲜等食物过敏,应避免此类食物的摄入。

保护鼻子增强防御机能

避免用手指挖鼻,挖鼻孔使鼻毛脱落、黏膜损伤、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导致易患感冒、鼻腔感染和鼻窦炎等,给身体健康带来伤害;也不要不随便剪鼻毛。鼻毛是空气吸入的第一道防线,有阻挡异物和灰尘颗粒进入鼻腔的重要作用,不能随便剪去,否则会削弱鼻腔防御机能,增加鼻炎的发病几率。

中医外治标本兼治

孔娟表示,以下中医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预防鼻炎发生,还可以改善鼻炎症状乃至使鼻炎患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操作简单方便,获得广大鼻炎患者的青睐。

热指快速推拿鼻梁:先将双掌用力搓热,接着以左右两手的中指指肚同时夹紧鼻梁两侧,并顺着鼻梁用力向上推至神庭穴(发迹边沿),紧接着又向下推至鼻翼旁,推行速度宜快,一上一下为一次,快速推一百次左右,使鼻腔内有火热感为佳。

穴位贴敷:“三九”之时,将具有辛散温通的天然中草药制作成药膏,贴敷于经络上特定穴位,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温热刺激,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增加机体抗病能力,达到改善过敏体质及消除临床症状的目的。

艾灸联合中药敷脐疗法:黄芪、党参、白术等健脾益气、益卫固表、温中散寒的中草药碾面混匀,每次取适量加醋调敷于脐窝,再以艾灸盒灸脐部,通过药物的渗透、刺激作用和经络气血的传导到达病处,可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王碧辉)

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鼻腔病

 (2018-07-28 08:59:17)[编辑][删除]


常见的鼻腔疾病有鼻出血、鼻炎、鼻窦炎(上颌窦炎、筛窦炎、额窦炎、蝶窦炎),鼻息肉。鼻出血也属于急症。鼻出血多发生于春季和秋季,因春季多风热,秋季多燥热,使鼻腔干燥而致鼻黏膜破裂出血,我们讨论单纯性鼻腔出血。对于由全身性疾病所致鼻腔出血:如血小板减少、鼻咽癌或外伤等,不属本文讨论的范围。鼻炎是上颌窦炎、额窦炎、筛窦炎、蝶窦炎的前兆。鼻窦炎可发生于一侧,亦可发生于双侧。可限于一窦发病也可累及多窦发病。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极度水肿,在中鼻道形成的单发和多发性息肉。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多发生于青少年,以深秋至冬和早春为多见。30岁以上的人也有发生,但较少见,大部分以青少年时期患本病治疗不彻底成为慢性者,延续40~50岁左右,不定时或长期的头懵、头疼、头胀、失眠,精神不振等,长年不愈,往往会误诊为感冒、颈椎病或脑血管硬化供血不足等病。鼻息肉是由鼻黏膜长期的炎症,引起水肿的结果,生长在鼻腔内影响嗅觉和通气,造成呼吸困难,影响睡眠,迫使患者睡眠时张口呼吸。

鼻出血(也称鼻衄)

风热、燥邪致鼻出血:鼻出血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春秋两季较为多见,因春季多风,秋季多燥。风热或燥热袭于肺系而致鼻黏膜干燥破裂而出血。其症口鼻干燥,心烦,呼出气体有灼热感。

儿童和青少年人鼻腔出血的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方易出血区;初始点点滴滴出血,亦有继发大出血者。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鼻出血,多发生于鼻腔的后部,用棉球堵塞鼻孔,则血从口腔内溢出。治疗不当或误治,出血可反复发作。高血压患者也易鼻出血,一般多发生在早晨。中老年人鼻出血者应首先检测血压。出血过久或出血量过多,会导致贫血等。

检查:鼻中隔某部位有溃疡性出血区,符合中医说的“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的理论学说。脉弦细微数,舌质红,苔薄黄。此乃风邪燥热袭于肺系,鼻腔黏膜干燥,阳络损伤而出血。

中药治疗:宜清热润燥,活瘀凉血止血。自拟方:处方:当归12g,白芍12g,田三七12g(分3次冲服),地龙20g,生地黄20g,麦冬15g,牡丹皮12g,荆芥穗15g,金银花15g,连翘15g,栀子12g,蒲公英30g,每剂3煎混合,取澄清液,日服3次。早中晚饭前各服1次。另外用红霉素软膏涂抹鼻腔使其鼻腔内润泽。

西药治疗:在不明确出血部位,反复小量出血。可用蒸馏水10ml,副肾上腺素针1支与馏水混合滴入出血的鼻腔内,每分钟1次,出血即止。鼻中隔前下方出血,出血较剧,渗出血面大,使用前鼻孔填塞法。如用消毒棉填塞或用消毒棉球蘸馏水与副肾上腺素混合液堵塞出血鼻孔,其血即止。40岁以上的成年人鼻孔出血多在鼻孔后出血,出血量大,可在鼻内窥镜引导下寻找出血点,用电凝止血加明胶海绵填塞止血。

鼻炎

鼻炎即鼻腔炎症性疾病,是细菌或病毒等引起的炎症,鼻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增厚、渗出、萎缩等。治疗不彻底,由细菌或病毒进一步感染使病情加重,传染至鼻窦。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多发于冬春季,是由感受空气中含有不良气体,某些异物,灰尘或花粉刺激而发病,引起鼻塞不通,打喷嚏,流清鼻涕或遇寒冷气候。鼻塞不通,病情加重等,往往会误诊为伤风或轻型感冒,严重者流鼻涕长年不愈。

中药治疗:荆芥、防风、苍耳子、辛夷、细辛、鹅不食草、桂枝、黄芪、艾叶、生姜各适量。水煎沸,患者面朝下罩着沸腾的药蒸气,用鼻吸入含药气体,或用纸卷成纸筒,一端罩着药蒸气,一端照着鼻孔,使药蒸气直接进入鼻孔,1日2~3次。用后鼻塞即通,鼻涕减少或消失。

西药治疗: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局部吸收,起效快,安全性好。抗组胺药物应用:可迅速缓解鼻痒、喷嚏和鼻分泌物亢进。鼻减充剂:首选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亦可用1(小儿用0.5)麻黄碱滴鼻液滴鼻。使鼻黏膜消肿,减轻鼻塞,改善引流。此类药物连续应用一般不超过7天,最长不超10天。

萎缩性鼻炎:是以鼻黏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其组织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发展缓慢,病程长,女性多见。严重者嗅觉减退或消失,鼻腔多有结痂形成。

中药治疗:苍耳子、辛夷花、槐花、鱼脑石、青黛、藿香、冰片适量,共研细末,用细绢包塞入患者鼻腔,1日3次,根据病情,酌情用药。

西药治疗:鼻腔用生理盐水冲洗,每日2次;鼻内用1﹪复方薄荷樟脑液体石蜡、清鱼肝油滴鼻,润滑黏膜。

风热或燥邪侵袭性鼻窦炎:此型鼻窦炎多发生于春秋两季,由风热戓燥邪(细菌或病毒)侵袭,鼻塞流黄色稠鼻涕,头懵,头疼,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或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发烧,头疼,肢困。检查:鼻黏膜充血水肿,鼻腔内有脓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拍鼻窦瓦氏片或CT检查:可显示窦腔大小及鼻窦密度增厚,或有液平等。

中药治疗:清热解毒润燥:

处方一:金银花、连跷、生地黄、麦冬各12g,细辛6g,苍耳子10g,蒲公英、鹅不食草、鱼腥草各20g,甘草10g。水煎服1日3次。

处方二:用苍耳子6g,辛夷10g,川芎12g,白芷10g,薄荷15g,丝瓜络20g,黄芩12g,藿香15g,槐花12g。水煎服或分次冲茶服。

西药治疗:静脉滴注抗生素等。

鼻息肉(中医称鼻痔):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极度水肿,在中鼻道形成的单发和多发息肉。息肉生长在鼻腔内影响嗅觉和通气,造成呼吸困难,影响睡眠,迫使患者睡眠时张口呼吸。局部鼻镜或鼻内窥镜检查,鼻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黄色或淡红色的如荔枝肉状半透明肿物。CT扫描,鼻腔和鼻窦密度增高。

中药治疗:清热活瘀的方药:皂矾1.5g,硼砂2g,田三七粉3g,研为细沫。大枣去核共捣如泥,涂于患处。

西药治疗:可到正规医院耳鼻喉专科行手术治疗。(郭俊田 李建华)


孔嗣伯清宣疏化法治慢性鼻炎经验

 (2023-01-16 10:38:12)[编辑][删除]

 


时间:2020-06-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支楠

  孔伯华之子孔嗣伯擅长应用中医大方脉治疗疑难杂病、五官科疾病。孔嗣伯认为:慢性肥厚性鼻炎属于“鼻窒”范畴。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所云:“但侧卧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属鼻炎特点。《太平圣惠方》有“鼻塞不闻香臭”“鼻塞不通,常有涕”的记载。孔嗣伯在临床中治疗大量耳鼻喉疾病患者,提出“清宣疏化”法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本文就孔嗣伯主任对本病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经验作以下总结。

  清宣疏化的立论原则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以黏膜、黏膜下甚至骨质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性反应,是因外感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且病因不明的一种疾病。目前现代医学采用冷冻、电灼或部分切除的治疗方法,疗效不满意,局部滴入鼻黏膜血管收缩剂,可缓解症状,一段时间后症状又会反复。孔嗣伯认为:慢性肥厚性鼻炎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因风邪袭表,郁而化热,素体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湿热互结,蒸腾于上,风湿热胶结,瘀阻于肺,肺窍闭塞;根据风热湿瘀的病因病机特点运用清宣疏化法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清”是清热解毒,“宣”是宣肺开窍,“疏”是疏风解表,“化”是化湿祛瘀,对于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提高治疗效果,解除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因机合参 鼻为清空之窍,内连脏腑,外通天气。外感六淫邪气,侵袭肺窍,导致肺气不宣,出现鼻塞流涕,呼吸不畅等症状,病情迁延不愈,日久鼻涕黏稠,嗅觉减退,头晕头痛,同时可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孔嗣伯认为: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治疗,应从整体学说入手,其发病与环境、气候及患者的体质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强调病同而人异,因同而质殊,体有强弱,质有阴阳,人之疾病千变万化,由表入里,由里达表,寒热错杂,虚实变化。他认为鼻部症状是脏腑病变的外在表现,肝气郁结、肺脾亏虚、湿热内蕴是导致发病的根本。肺开窍于鼻,外感风寒,郁久传里化热,肺火熏蒸焚灼于上,导致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浊涕,呼吸不畅;肝主疏泄,脾为运化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肝气横逆,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湿邪停聚,导致黏浊湿瘀鼻窍,因而肝郁、肺脾亏虚是导致本病的病理基础,风邪外袭是形成本病的直接原因,所以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要标本兼顾,因机合参。

  标本兼顾 孔嗣伯认为: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要审因求证,因证用药,局部治疗与辨证施治相结合。其治疗方法清解与宣开并重,化湿与祛瘀从之,“清解”是清解肺经之郁热;“宣开”是宣发肺气,开启肺窍;“疏风”是疏风散寒解表而治标;“化湿”是舒肝行气,健脾肃肺,运化水湿;“祛瘀”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治本;使寒散热清,湿除瘀化,气道通畅,呼吸正常。另外孔嗣伯认为本病症在五官,病在脏腑,强调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要治症与治病相结合,西医西药改善局部症状,中医中药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内外兼顾,标本兼治,标治肺卫,本治肝脾,风热犯肺,肺失宣发,应用疏风解表,宣开肺气以治标;肝郁化热,脾虚水停,选用舒肝清热,运脾利湿以治本;风寒重者,用以辛温解表之品为主,配合清热解毒利湿之药以防辛温耗散而生热;风热重者,用以辛凉解表之药,辅以芳香化湿,开宣肺气,通利水道,热清湿化,药到病除。

  症候细辨 孔嗣伯认为:慢性肥厚性鼻炎的发生,一个主要的病因是风热袭肺,肺窍郁闭,湿热蕴结。由于肺郁肝旺脾衰,肝气乘脾,脾失运化,水湿停滞,湿滞而热生,湿热蒸腾,上淫于肺,肺失宣肃,鼻窍不通,患者除鼻塞流涕,呼吸不畅,并伴有头重胀闷,四肢困重,提出在“肝”“脾”和“肺”生理和病理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肝热”“脾湿”和“肺郁”是导致呼吸系统发病的三大主要因素。孔嗣伯认为:脾属土而主肉,藏意而恶湿,寄中央,养四旁,是“万病丛生之源”;肝属木,主疏泄,易怒而恶风,风主动易生火,是火热形成之根;肺属金,主呼吸,喜润而恶燥,湿热燥淫闭塞肺络,失于宣发,呼吸不利,是发生慢性鼻炎之本。从而形成了“脾虚与肝热是湿热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肺气郁闭,呼吸不利是慢性鼻炎的症候表现”的理论。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从而确立了“清宣疏化”之法。

  清宣疏化的临证经验

  孔嗣伯继承和发挥其父孔伯华先生辨证论治的思想,力主“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症;将症认清,治之则如同启锁,一推即开”。阐明了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清楚,论治明晰,用药准确,药到病除。推崇《温热经纬》陈伯平外感温热篇的学术观点“所谓伤寒学派和温热学派”也就是在治疗用药上,有辛温和辛凉之别。中医治病的特点,首先在于辨证,其次才是用药。辨为伤寒,自当用辛温;辨为温病,自用辛凉解肌,辨证不明,用药必误。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方面,明确致病原因,辨别寒、热、虚、实,做到有的放矢,效如桴鼓。

  清法 孔嗣伯认为:罹患慢性肥厚性鼻炎之人,往往体内有郁热伏气(久郁之热与潜伏之气),郁热伏气是感受温热病的主因,郁热为内在基础,又感受外邪而发病,邪气易于入里化热而成热毒内盛之证。因此,清解之法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第一法,清热解毒之品是治疗的首选药。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如生石膏、紫地丁、蒲公英、金银花、黄芩、连翘、黄连、黄柏、栀子、羚羊角粉等。其中孔嗣伯喜用生石膏,谓生石膏为清凉退热,解肌透表之药,凡外感内伤,病确属热者,投无不宜。孔伯华曾撰文为石膏鸣不平,“世人皆谓其性大寒,实则其性凉而微寒……石膏一药,遇热证即放胆用之,起死回生,功同金液,能收意外之效……其性之凉并不寒于其他凉药,但其解热之效,远较其他凉药而过之。”孔嗣伯用生石膏与紫地丁、蒲公英、金银花、连翘配伍应用,有清热解毒、透表解肌之效。生石膏与羚羊角粉同用可清利肺热,并常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对老年患者体质虚弱者,不宜过用苦寒,孔嗣伯多采用辛寒、甘寒之品配合使用,如薄荷、辛夷、鲜芦根、鲜茅根等;对于风邪袭肺,肺气失宣型鼻渊,孔嗣伯常用处方“清宣疏化汤1号”。其处方组成为:生石膏30g,麻黄0.5g,辛夷10g,薄荷5g,鲜芦根30g,鲜茅根30g,夏枯草10g,蒲公英15g,黄芩10g,金银花10g,炒苍耳子5g,节菖蒲10g,羚羊粉0.6g。

  宣法 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多脾气虚弱,运化失调,湿邪停聚,湿郁化热,湿热胶结于上焦,导致肺气壅塞,闭郁不宣,邪阻气道,鼻塞流涕之症,故治疗第二法为宣肺开窍。孔嗣伯常将宣肺与开窍,清热与利湿结合使用,常用药物如麻黄、桑白皮、桔梗、赤小豆、生滑石、节菖蒲、茯苓皮、黛蛤粉、天竺黄;用生石膏与麻黄清热宣肺,开启肺窍;麻黄与桑白皮行气肃肺;赤小豆与生滑石、茯苓皮健脾利湿,化痰开窍;桔梗与黛蛤粉、节菖蒲、天竺黄宣肺豁痰开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功能失司,而致大肠传导受限,因此,孔嗣伯常将宣肺与通腑并用,桑白皮与瓜蒌皮、杏仁、火麻仁配伍,润肠通便,肃肺止涕;对于身热、便秘、黄涕、鼻塞严重者,可酌情使用大黄,腑通即止。辨证为湿热蕴肺、肺失肃降型,常用处方“清宣疏化汤2号”,处方组成为:生石膏30g,麻黄0.5g,辛夷10g,赤小豆30g,佩兰10g,生滑石15g,车前子15g,苏子10g,苏梗10g,桑白皮12g,茯苓皮20g,黛蛤粉30g,瓜蒌皮30g,羚羊粉1.2g。

  疏法 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急性发作期,由于患者病情迁延不愈,脾气亏虚、肺卫不固,又感受风寒之邪,肺失宣发、鼻窍闭阻,可见发热恶寒、鼻流清涕、鼻塞头痛,故治疗第三法为疏风解表。针对这种情况,孔嗣伯一向主张“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疏风解表在先,固卫健脾在后,常用药物为薄荷、桑叶、芥穗、大青叶、防风、辛夷、苍耳子、怀山药、生薏米、百合、麦冬、沙参等;用薄荷、桑叶、大青叶辛凉解表,疏风清热;防风、芥穗、辛夷、苍耳子辛温解表,宣肺祛风;怀山药、生薏米健脾利湿,培土生金;随病情进入慢性期,耗伤津液的情况较为多见,百合、麦冬、沙参润肺生津,孔嗣伯采用清热救阴、泄热存阴的方法,在“清宣疏化汤1号”的基础上,配合养阴生津的药物,起到“存得一分津液,便得一分生机”的作用,这对于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恢复至关重要。

  化法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经过慢性单纯性鼻炎,进一步发展而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太平圣惠方》中提到“鼻塞不闻香臭”“鼻塞不通,常有涕”“常”字说明了本病的慢性病程。肺开窍于鼻,肺和则鼻窍通利,若肺气不足,卫阳不固,失去宣发清肃功能,而致鼻塞不通;若情志不舒,饥饱劳碌,湿浊困脾,脾气虚弱,运化不健,湿浊滞留,壅阻脉络,而浊涕鼻塞;或体虚之人,正不胜邪,邪毒久留,阻于脉络,遏制气血,发生鼻窒。孔嗣伯治疗的第四法为化湿化瘀法,认为:鼻炎初期一般以风热毒火、肺气不宣多见,临床常用苦降寒凉之药而泻肺火,或辛散芳香之品而开肺窍,苦寒多伐脾胃而留湿浊,辛温必耗精血而伤正气;因此在治疗及选药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证候分型确定原则,选择药物。当病情进入慢性阶段,肝郁脾虚,正气不足,湿浊停滞,气血瘀阻时,孔嗣伯常用的药为:车前子、生滑石、瞿麦、萹蓄、茯苓皮、生薏米、陈皮、三棱、莪术、白茅根、赤芍、桃仁、川郁金、佛手等。车前子、生滑石、瞿麦、萹蓄清热利湿化浊;茯苓皮、生薏米、陈皮益气健脾渗湿;三棱、莪术、白茅根、赤芍、桃仁、川郁金、佛手舒肝行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对于湿困肝脾、瘀阻肺络型鼻渊,常用处方“清宣疏化汤3号”。处方组成为:辛夷10g,鲜茅根30g,黛蛤粉30g,炒苍耳子5g,生薏米20g,茯苓皮20g,陈皮10g,车前子15g,三棱10g,莪术10g,佛手10g,穿山甲10g。上述3方均为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服150~200ml。病程久,鼻塞重者,常用“辛芳通窍散”(组成:薄荷、辛夷、苍耳子、藿香、冰片各等份,研末)吹入鼻中,每日3次,取得疗效。(支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名医名方鼻渊宁汤

  (2022-12-26 13:45:45)[编辑][删除]


时间:2020-09-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洪铭

  洪铭,男,1955年生,主任医师,重庆市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委,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耳鼻喉科学科带头人。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工作37年,擅长治疗咽喉诸病,认为“咽喉诸病皆属于火”,主张咽喉诸病以实火居多,提倡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利咽止痛治则,强调治法以局部治疗为主,全身用药为辅的原则。又因喉鼻为肺系之所属,上下相连,生理病理密切相关,易受外邪侵袭,在治疗咽喉病方面,兼虑鼻病治疗的新的思维理念,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研制的“冰连清咽喷雾剂”获重庆市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著有《耳鼻咽喉疾病的中医治疗与预防养护》等专著,发表论文10余篇。

  组成:苍耳子10克,辛夷10克,白芷30克,薄荷15克,竹茹20克,败酱草25克,川芎20克,木通10克,荆芥15克,金银花15克,牛蒡子15克,黄芩10克,路路通20克,芦根15克,连翘15克。

  功效:清热排脓,祛风开窍,活血止痛。

  主治:急慢性鼻炎,鼻窦炎。

  方解:全方用药以辛开散发为主,内含苦寒泄热之品,可表里同治。鼻开窍于肺,为肺之门户,治疗鼻之病,当先从治肺。《温病条辨·卷一》言“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素问·五藏别论篇》云:“故五气如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故方中所选药物以归肺经为主。

  方中败酱草、连翘、竹茹祛风清热,排脓解毒共为君药。辛夷、苍耳、牛蒡子、荆芥、金银花、黄芩合用,清宣肺卫,使外得以疏散风热之邪,内得以清化痰湿,且能加强君药清肺化痰之功,同时开通鼻窍,共为臣药。薄荷、白芷、川芎、川木通、路路通、芦根共用,既能助君臣之药疏散外感之风热,又能使肺内之郁热得以从下而出,同时活血通经,治鼻渊所致头晕、头痛等兼症,为佐药。

  本方长期运用于临床,疗效甚佳,值得参考。 (洪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