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血藤:养血活血调经助孕又治风湿痹痛
燕京刘氏
鸡血藤为豆科植物攀援灌木三叶鸡血藤和昆明鸡血藤的干燥藤茎。性味苦、微甘,温,归肝经,有补血活血,舒筋活络的功效。
月经不调
鸡血藤苦而不燥,温而不烈,甘补而又温通,入肝经血分,既活血止痛,又补血调经,且性质和缓,因此对于妇女月经类病证由于气血虚弱兼血脉瘀滞所致者颇为适宜。
鸡血藤最简单的临床应用是,在妇科第一方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入鸡血藤,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属于血虚兼有瘀滞者。《浙江省药品标准目录》载有活血通经丸,即以鸡血藤为膏,配伍香附、益母草、红花,治疗闭经、痛经属于气血瘀滞而无虚象者。临床上对于慢性盆腔炎患者,辨证属于湿热内蕴兼瘀而阳虚者,笔者常以鸡血藤补血活血,配伍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入鱼腥草、连翘等清热解毒散结,多在1周左右获效,疼痛、重坠感减轻,白带减少,经1~2月后临床治愈。另学习国医大师朱良春经验,用鸡血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有效,常用量为30~60克。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鸡血藤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强子宫中能量代谢及合成代谢的作用,可能是其治疗妇科诸证的现代机制。
血虚血弱
《中药大辞典》载鸡血藤“为强壮性之补血药”,《本草纲目拾遗》曰其“大补气血”,鸡血藤有补血之功,更有活血之效。笔者在大学期间实习时见一老师治疗再障,习用鸡血藤加入补益药中而获效,经请教先生,告知补血药中加入活血药为其用药心法,可以显著提高疗效,而用鸡血藤也是其多年临床经验所得,遂记忆尤深。笔者临床后用其治疗各种贫血,均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有报道用鸡血藤配伍何首乌、牡丹皮、熟地等治疗再障有效。也有人用鸡血藤配伍土大黄、仙鹤草为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率在九成以上。而将鸡血藤用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报道,更是不乏枚举。笔者经验,鸡血藤对于白细胞减少,属气虚者多与黄芪、人参、白术同用;属血虚者,多与制首乌、熟地黄、山萸肉同用;属气血两虚者,可以将上述药物相合应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则将鸡血藤与仙鹤草、连翘同用。对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有一个重要的经验是重用鸡血藤,而且配伍药物味数要少,以起到效专力宏的作用。笔者临床常用量是50克起步,最大可以用到150克。《广西中医药》载冉姓教授用自制鸡血藤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辨证属阴虚火旺者,药用鸡血藤、升麻、仙鹤草、栀子、熟蛋黄两枚(冲服),疗效显著,方中鸡血藤用量为50~100克,与笔者经验相似。
风湿痹痛
痹证是以感受风、寒、湿、热邪气阻滞气血,痹阻不通而引起的以肌肉、关节、筋骨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鸡血藤补血行血,性善通利,守走兼备,并能舒筋活络,祛风止痛,故对血虚兼有血瘀的痹证为优选之品。鸡血藤治疗血虚血滞的手足麻木、疼痛及酸疼,单用即可奏效,可熬膏或制成浸膏片服用。若将其加入辨证论治方中,治疗中风后遗症、风湿痹痛、肩周炎等可提高疗效。据国医大师朱良春经验,鸡血藤为治疗痹证必用之药,对于风湿病,肢体麻木痹着、筋骨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者,多重用鸡血藤30~60克,加入炒白芍、炒赤芍、土元、露蜂房、全蝎、蜈蚣等作为基本方。寒盛者加入桂枝、川乌、独活;热盛者合入忍冬藤、寒水石、老颧草。本方治疗肩周炎效果满意,对于中风后遗证也有疗效。
鸡血藤还可以用于治疗小儿皮肤鱼鳞样变、银屑病静止期及消退期、脱发、肠燥便秘、皮肌炎等,主要取其补血活血润燥之功。
鸡血藤无明显副作用,用药相对安全,常用量30~150克,随剂量不同而有不同的功效。小剂量养血活血,中剂量活血通经,大剂量则疏通经络、逐瘀止痛。另有成品鸡血藤膏,功效与药材相同。(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产后痹,俗称“月子病”,为产后(包括流产、小产)发病,少则数日,多则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主要症状为肢体、肌肉、关节不适、疼痛、酸痛、重着、麻木,功能轻度受限;且上述症状常因遇冷,受潮、劳累及天气变化加重,感觉全身“透骨凉”,同时或有乏力多汗、畏风怕冷、烦躁失眠等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无异常。得了产后痹该怎样做才能减轻痛苦呢?中医可从治疗、食养、生活调摄等各方面解决问题。
中医内治法
中医外治法
食疗调养
生活调摄
——诗词中的木兰科属中药及其药用价值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木兰花》为宋代词人宋祁的作品,描写优美的春日景色。词牌《木兰花》原为唐教坊曲名,因植物木兰而得名。
木兰舟上辨药香
在古代,诗人常用木兰象征自己的高尚情操,如屈原《离骚》:“朝引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传说鲁班用木兰造船,称为木兰舟,木兰舟遂成为美船的代名词,如李商隐《木兰花》:“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木兰还是良药的代名词。《名医别录》载其:“疗中风伤寒及痈疽水肿,去臭气。”
木兰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学意义和较大的药用价值,然而其原植物是什么,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有学者根据古人关于木兰的描写,考证其为木兰科植物紫玉兰或武当木兰,其干燥花蕾入药即为辛夷。木兰和厚朴均以树皮入药,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今益州有,皮厚,状如厚朴,而气味为胜。”因此有人将木兰和厚朴等同。
“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抛芍药挂高枝。云埋水隔无人识,唯有南宾太守知。”(白居易《木莲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考证,木兰为白居易所描写的木莲,有学者考证木兰为木兰科木莲属植物木莲或红色木莲。还有学者认为,古代将木兰和玉兰统称木兰,明代以后才逐步有了二者的区别,所以古书中的木兰即为玉兰。
《本草图经》木兰条载:“而韶州所生,乃云与桂同是一种,取外皮为木兰,中肉为桂心,盖是桂中之一种耳。”有人认为木兰为樟科樟属植物肉桂或类似植物;有学者考证,认为木兰为樟科樟属植物阴香或土桂;还有日本学者考证木兰为天竺桂。
“腻如玉指涂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从此时时春梦里,应添一树女郎花。”(白居易《题令狐家木兰花》)另外中药有木兰花,规定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天目木兰、天女木兰、黄山木兰的花蕾,味苦,性寒,具有利尿消肿、润肺止咳的功效,用于酒疸、重舌、痈毒、肺损咳嗽、痰中带血的治疗。
虽然木兰的身世扑朔迷离,并且可能为不同种属的植物,但它们均姿态优美、花色娇艳、气味芳香,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
辛夷通窍楣药房
“辛夷花发满庭芳,赋入甘泉才藻香。木笔象形称北地,迎春开早唤南方。升清堪止头中痛,利窍能消鼻内疮。射肺却教多咳逆,外毛切弗犯微茫。”(清代赵瑾叔《辛夷仁》)中药辛夷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望春玉兰、玉兰、武当玉兰等的干燥花蕾。辛夷因其花苞初生如荑(荑原指茅草的嫩芽)而味辛得名。辛夷在早春开花,花型硕大,芳香淡雅,有迎春、望春花之名,自古便用来观赏,汉代杨雄《甘泉赋》云:“平原唐其坛曼兮,列新雉于林薄。”唐代颜师古注曰:“新雉即辛夷耳,为树甚大,非香草也。其木枝叶皆芳,一名新矧。”辛夷的花蕾形似毛笔头,故又名木笔花。辛夷很早就用来入药,屈原《湘夫人》:“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楚客曾流咏,吴都独擅奇。风霆存老干,桃李避芳时。名入文房梦,功资妙手医。紫微颜色好,先占凤凰池。”(唐代朱长文《辛夷》)辛夷是常用的发散风寒类解表药,味辛,性温,归肺、胃经,具有散风寒、通鼻窍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鼻渊、鼻鼽、鼻塞流涕的治疗。《本草纲目》载其:“主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九窍之病。”
“腊前千朵亚芳丛,细腻偏胜素柰功。螓首不言披晓雪,麝脐无主任春风。一枝拂地成瑶圃,数树参庭是蕊宫。应为当时天女服,至今犹未放全红。”(唐代皮日休《扬州看辛夷花》)辛夷芳香通窍,其性上达,外能祛除风寒邪气,内能升达肺胃清气,善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偏风寒者,常与白芷、细辛、苍耳子等同用;偏风热者,多与薄荷、连翘、黄芩等同用。辛夷与黄连、连翘、野菊花等配伍,可治疗肺胃郁热发为鼻疮。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辛夷辛散温通,能发散风寒,宣通鼻窍,配伍防风、白芷、细辛等,可治疗外感风寒、肺窍郁闭、恶寒发热、头痛鼻塞;配伍薄荷、金银花、菊花等,可治疗风热感冒而鼻塞头痛。
厚朴化湿能除满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作破故纸。”(明代冯梦龙《桂枝儿》)厚朴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厚朴、庐山厚朴的树皮。厚朴树叶大荫浓,花大美丽,早在汉代就是皇家园林中的观赏树木。司马相如《上林赋》曰:“楟柰厚朴,梬枣杨梅”,厚朴因皮厚而得名,颜师古说:“厚朴一名厚皮,一名赤朴,凡木皮皆谓之朴,此树皮厚,故以厚朴为名。”厚朴色紫红而味辛烈,故又名赤朴、烈朴。
“由来性朴少浮夸,紫色须知种更嘉。刮去粗皮方适用,制来姜汁莫争差。温中快膈宜先使,下气消痰可速加。呕逆急投平胃散,妊娠误服起喧哗。”(清代赵瑾叔《厚朴》)厚朴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的治疗。《神农本草经》将厚朴列为中品,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国药诠证》载:“厚朴,为治一切湿病之专药,凡热病挟寒湿者,以温药治之则助热,以清药治之则助寒,均不能适中病势,唯有以厚朴燥湿散寒,则寒湿俱化而可以获愈。”
“苦辛厚朴性温多,散满宽中脾胃和。食化痰消平霍乱,厚肠止泻用无讹。”(清代王如鉴《厚朴》)厚朴苦燥辛散,既能燥湿,又能下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配伍苍术、陈皮等,可治疗湿阻中焦、脘腹痞满、呕吐腹泻。
“碧落真人著紫衣,始堪相并木兰枝。今朝绕郭花看遍,尽是深村田舍儿。”(唐代李涉《木兰花》)厚朴可行气宽中、消积导滞,配伍大黄、枳实等,可治疗积滞便秘;配伍大黄、芒硝、枳实等,可治疗热结便秘。
“厚朴苦温,消胀泄满。痰气泻痢,其功不缓。”(明代龚廷贤《厚朴》)厚朴能燥湿消痰、下气平喘,配伍紫苏子、陈皮、半夏等,可治疗痰饮阻肺、肺气不降、咳喘胸闷;配伍麻黄、石膏、杏仁等,可治疗寒饮化热、胸闷气喘、喉间痰声漉漉、烦躁不安;配伍桂枝、杏仁等,可治疗宿有喘病,因外感风寒而发者。厚朴配伍半夏、茯苓、苏叶、生姜等,可治疗七情郁结,痰气互阻,咽中如有物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
“枝枝转势雕弓动,片片摇光玉剑斜。见说木兰征戍女,不知那作酒边花。”(唐代徐凝《和白使君木兰花》)厚朴花味辛、微苦,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行气宽中、开郁化湿的功效,用于肝胃气滞、胸脘胀闷、食欲不振、纳谷不香、感冒咳嗽的治疗。厚朴果味甘,性温,具有消食、理气、散结的功效,用于消化不良、胸脘胀闷、鼠瘘的治疗。(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白露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端,正值夏、秋转折关头,暑气渐消,冷空气日趋活跃,夜间气温骤降,露如霜白,故名。白扁豆果实在白露后繁衍更盛。正如清代黄树谷《咏扁豆羹》所言:“伏日炎风减,秋晨露气凉;连朝憧仆善,采摘报盈筐。”白扁豆其花白,果实亦白,呈扁椭圆或扁卵圆形,长0.8~1.2厘米,宽0.6~0.9厘米,厚0.4~0.7厘米,平滑,略有光泽,质坚硬,边缘藏芽之处隆起半月样种阜,其形如眉,格外洁白。
白扁豆得秋金寒凉肃降之气甚多,其性向下,结子多,归肾经,甘温腥香,色淡白而微黄,为“脾之谷”,可调脾暖胃益肾,能消暑除湿,专治中宫之病,土强湿去,正气自旺。白扁豆贯连土、金、水三脏,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称其为和中下气之品,即出而降、降而入、入复升、升复出,五行均等,气机运转不竭之意。
脾喜甘,苦湿而悦燥,好利而恶滞,得香能舒。白扁豆性温、味甘,秉气之芬芳,故能于脾有益,脾土既实,则水道自通。清代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指出:白扁豆尤能和中,可安胎,除霍乱吐逆,解河豚酒毒,善治暑气。佐参、茯、二术,止泻如神,但味轻气薄,单取无功,须同补气之药相伍共用为佳。大凡妇人不受孕者,多半由于任、督二脉所伤,白扁豆属缠绕藤类植物,善入任、督之路,又归脾、胃二经,配人参、白术,使诸经彼此调和,而子宫胞胎自易容物。
治心脾肠热、口舌干燥生疮:炒白扁豆、炒蒺藜子各60克,上二味,捣粗末,每服15克,水煎去滓,日三服,不拘时。治霍乱:白扁豆、香薷各等份,水煮取汁分服。治疖肿:取鲜白扁豆适量,加冬蜜少许,一同捣烂敷患处。
取四君子汤加白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成方参苓白术散,主治脾胃虚弱、中满痞噎、食少便溏、肠鸣泄泻、肢倦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水滑、脉虚缓,久服能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以辟邪,兼有渗湿行气、保肺的功效,是治疗脾虚湿盛的常用方剂。脾悦甘,取人参、白扁豆、甘草,味之甘者;土喜燥,得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甘而微燥者;心生脾,用莲子肉益心;土恶水,以山药治肾;砂仁辛香,可开胃醒脾;桔梗苦甘入肺,为诸药之舟楫,能通天气于地道,气得升降而益和,则无痞塞之患。
《本草经疏》曰:“弘景云,扁豆患寒热者不可食。盖指伤寒寒热,外邪方炽,不可用此补益之物耳。如脾胃虚及伤食劳倦发寒热者,不忌。”(曹俣 陕西省西安市六君子堂中医馆)
本部分内容,旨在论述妇女在妊娠、产后等的一些常见疾患。
妊娠病
妇人怀孕后,娇富之人多有仰安胎方药以自保者,真乃陋习也,实害多而益少,不宜惕乎?倡此者不足以言医也。然有常见的几种病,也应知道。
流产:有不慎劳作而引起者,有因外创而致者,有癥痼害者,宜治,当急救之,不得为陋也。
癥痼害:其人平时即有血瘀证。已形成积聚、癥痼而阻碍生育,谓之“胞阻”。下血者,可以桂枝茯苓丸治之。有瘀血而未形成“癥瘕”,或以前有半产(流产),或不慎行动而下血流产,或本有此病,妊娠诱发下血不止者,大体不离芎归胶艾汤(止血)合四君子汤,一般先兆流产的腹痛下血颇好用,不是偏虚亦可不合四君子汤。以腹痛为主的,以芎归胶艾汤合当归芍药散亦佳。
妊娠恶阻(妊娠初期呕吐):一般的恶阻呕吐都在怀孕后2~3个月间,不治亦可自愈。特殊的呕恶甚剧,直到小儿娩出方愈。甚至不能食,深以为苦者,又不得不从规矩治之也,宜适证选半夏泻心汤、小半夏加茯苓汤,重者或以半夏干姜散,选用之。但后世有“半夏碍胎”的说法,后世更有“产前远热,产后远寒”之论,究其实际,作为备之一鉴亦无不可,若作为执论则谬矣。中医治病讲辨证施治,“有是证则用是方”,岂可泥律而失其精神哉?且凡呕者,多有饮邪,不用半夏何以为治?
产后病
腹痛:产后腹痛亦称“儿枕”,多属虚寒,主用当归芍药散或当归建中汤。属恶露不尽者,下文述及。
恶露不尽:要在辨别虚实。轻型者,与枳实芍药散行气即可。大痛者,内有瘀血,与下瘀血汤,方中以虫为主(有止疼作用);适证或选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隐痛不休者,恶露不尽,面白脉弱,属虚,贫血性疼痛,以当归芍药散合四逆散(心下满为其主症),或合小柴胡汤(恶心为其主症)。夹有外邪者,四肢酸而腹痛,与当归建中汤。
产后风:初期不论汗出不汗出,因津血虚,其脉浮弱,恶寒发热,以用桂枝汤机会为多。亦有显柴胡证者,脉弦细不太虚,用柴胡桂枝汤,不可大发汗。经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重证,若狂乱,转属阳明兼有血瘀证者,与桃核承气汤,亦可参照“热入血室”治法选方用药,也有用大柴胡汤的机会。
经血不调
热入血室:感冒、伤于风寒、热病,适值妇女月经初来或适断,邪乘子宫之虚而入,患热入血室,其阳明证居多、其人如狂,谵语。辄以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等,适证选用之。
一般的月经不准:无论赶前、错后,辄选柴胡剂或其合方,盖柴胡剂亦调经之有效方剂也。例如用小柴胡汤本方;或小柴胡汤去半夏加瓜蒌根(不呕而渴);或柴胡桂枝干姜汤(无力酸软,口干口渴)。上述方均合当归芍药散有效。或心胸不畅(说不出的不痛快),以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视血多血少加活血、止血药。
另外柴胡剂还可取效于不孕,但主要还是以调整经期至正常而起作用。此类病情,慎不可攻,用破血药机会绝少。
经闭:实证,多取四逆散与桂枝茯苓丸合方,重者合下瘀血汤,应泻下者加大黄,不可下者加牛膝。顽固性的月经不至,可下者以抵挡汤,不可下者以抵挡丸。虚证,常以大黄虫丸颇好使。须补者可以当归芍药散与柴胡剂合方常服。大虚者用当归芍药散与四逆散、八珍汤合方。
倒经:多以四逆散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再加牛膝。有热者可适症加大黄黄连泻心汤。
综上所述,可见辨证虚实的重要性,然肥人亦可虚,瘦人亦可实也。(本文摘自《胡希恕医论医案集粹》)
王惠珍女科临证经验(2)
女科疾病的产生,无不由于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失调,经络失常,导致子宫、乳房功能失常,而致经、带、胎、产、乳等女科疾病的产生。女科治则的确立,无不遵循“审因论治”,或“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原则而设。笔者在临床中有三个体会:
调补脏腑,勿忘心肺
五脏之中,在女科多重肾、肝、脾三脏,而对心肺的作用,似乎不够重视。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明,主血脉,与子宫有直接络属关系。水谷精微得心气方能化赤为血,心阳之气下达,心血下交于胞宫血海,满而溢,则月经以时下,两精相抟,胎孕可成。故于女科疾病中,不能忽略心的作用,当宁心安神,固血脉。
而肺,更是不被重视。殊不知,肺主一身之气,血之生化与肺气调节息息相关,女子以血为本,若肺气失宣,则月事不以时下,血不化为乳。故当宣肺、润肺、益肺,以理血调经化乳。
气血的形成、月经的正常与否与心肺密切相关,故治女科病,勿忘心肺,当宁心宣肺,以调气血。
通利三焦以调升降
三焦者,作为六腑之一,由于受“有名无形”一说而长期不被重视,其实不然。三焦者,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敷布气血,运化水谷,济泌别汁,通调水道。女科的疑难杂症,病非一脏一腑,每每由三焦不利,气血不化,水谷不运,升降失调所致。
故治当通利三焦,宣上焦,疏中焦,利下焦。用药还当顺应三焦之特性,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不仅选用叶类物轻性清、宣上之品,用量亦当轻。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中焦者,当固护脾胃,脾胃者升降之枢纽也,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健脾和胃,使之升降平衡。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治下焦,用药当重镇,通利糟粕。
顺应胞宫与乳房开阖
胞宫与乳房之间有上下表里关系。胞宫主月经,孕育胎儿,排恶露,有藏有泻。乳房与之相应,随月经周期变化同步出现周期性乳腺的充盈与复旧,协同完成养胎与产后乳汁的分泌。通过哺乳,不仅为新生儿提供精美食粮,还协助胞宫排出恶露,完成复旧。故当顺应胞宫与乳房开阖,上下相互兼顾,可下病用上药,用通乳之药,以调月经;亦可上病用下药,用调经之品,以通乳。(王惠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很多女性朋友在经期前后会出现小腹疼痛的情况,严重的话甚至会痛至晕厥。中医认为痛经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在治疗上以通调气血为主。日常的一些药膳也有改善痛经的功效,现给大家介绍如下。
黑小豆红花饮
材料:黑小豆15克,红花10克。
做法:把黑小豆、红花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煮至黑小豆烂熟。去掉黑小豆、红花,留下汤汁,加红糖搅匀趁热喝下。每日服2次,每次服1杯。
功效:黑小豆通肾,滋养阴血;红花活血痛经,祛瘀止痛。合用活血祛瘀。适用于体内有瘀血导致的痛经。
玫瑰花山楂红糖饮
材料:玫瑰花15克,干山楂10克,红糖30克。
做法:将玫瑰花、干山楂、红糖煎水取汁。每日1剂,经前连用5~7天。
功效:玫瑰花理气解郁,活血散瘀;山楂散瘀血;红糖健脾暖胃,缓中止痛。三物合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适用于气血凝滞所致的痛经。
陈皮良姜乌鸡汤
材料:雄乌骨鸡半只,陈皮10克,高良姜10克,胡椒、草果各适量。
做法:雄乌骨鸡洗净切块,入陈皮、良姜,胡椒、草果各适量同炖。文火炖烂,食肉饮汤。月经前每日服食一次,连用3~5天。
功效: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高良姜温中止痛;胡椒温中止痛;草果燥湿温中。诸药合用温经暖宫,行气止痛。多用于寒凝血滞所致的痛经。(尹逊涛)
痛经一定是“宫寒”吗
摘自2023-3-3中国中医药报
周文清 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彤彤一大早就愁眉苦脸,双手抱着肚子,同事见状都问她怎么了,她轻声说道:“大姨妈来了,痛得要命!”说着就从抽屉里拿出一粒止痛片,吞了下去……这样的场景对于许多女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女性患者因为痛经前来就诊,既有初来月经不久的小女孩,也有近更年期的女性。不少患者在介绍自己的病情时都会说:“医生,我宫寒,痛经很严重。”到底宫寒和痛经有什么关系?痛经一定是因为宫寒吗?
周期性出现,影响生活质量
痛经是伴随着月经周期性出现的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经期及行经前后明显的小腹痉挛性疼痛、坠胀,或伴有腰部酸痛不适、头晕、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厥冷、剧痛昏厥等危象。
据统计,全球女性约80%有不同程度的痛经,我国妇女原发性痛经发病率约为33.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到13.55%。
痛经原因不只是宫寒
从西医角度看,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发病大多与精神压力过大或长期情绪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激素波动密切相关。继发性痛经常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等引起。
中医认为,痛经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类是虚证。如大病久病、过度劳累、产后失血等,都可导致气血虚弱;或长期熬夜、多思多虑、流产过多等造成肝肾亏损,精血亏耗,胞宫失于濡养,便出现“不荣则痛”。
一类是实证。如贪凉饮冷、爱吹冷风空调导致的寒凝血瘀;经期游泳或长期处于阴冷潮湿环境导致的湿邪困阻;过食辛辣刺激的重口味食物引起的热邪内蕴等内外邪阻碍气血运行而造成瘀滞,都会出现“不通则痛”。我们常说的宫寒即因寒致瘀导致的实证痛经,是痛经病因中的一部分。
中医调治疗效佳
中医古籍中很早就有关于痛经的描述,如《金匮要略》中有“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的记载。后世医家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将痛经分为气血虚弱证、肝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等多种证型,并针对性地给予益气养血、滋养肝肾、理气活血等不同治疗方法,总结了圣愈汤、当归芍药散、少腹逐瘀汤等经典方剂,对治疗不同类型的痛经均有不错的疗效。
另外,很多药食同源的中药对改善痛经也有不错的效果,如玫瑰花、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猪肝、猪血、黄鳝、海参、乌鸡、鸡蛋、红糖等,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体质选用。
日常预防很重要
日常预防痛经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规律作息,均衡饮食
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对预防和改善痛经十分重要。长期熬夜会暗耗精血,过食生冷会引寒入体,久居潮湿之地易造成湿气困阻,均应避免。月经期更要注意避免寒冷刺激,避免淋雨涉水等。日常应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钾及镁等矿物质补充剂,以助缓解痛经。
调节心态,适当运动
女性在月经期间身体抵抗力较低,不良情绪、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等均可能导致痛经的发生。因此,月经期和经期前后应注意调畅情志,不过度忧思,保持情志舒畅。还可通过练习弯腰、深呼吸放松等舒缓动作帮助松弛肌肉及神经,减少痛经的发生。
注意卫生,妇科疾病及早治疗
保持阴道清洁,注意经期卫生,经期禁游泳、盆浴、冷水浴。各年龄段女性都应积极筛查和治疗妇科病,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帮助预防痛经的发生。
标签: 股票 |

痛经隔药隔姜,灸神阙效果显著。
敷药:
灸用:
操作:平卧,碘伏消毒。取药5克,填满神阙,上盖姜片,放艾柱,点燃施灸。当脐周围灼热难忍,可以拿起姜片片刻。一柱燃烧完后再换一柱,连续施灸5壮。若姜片变干变薄,可更换姜片。施灸时若患者感觉灼热时,可用镊子上下移动姜片,以减轻灼热感,防止烧伤。施灸的程度以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不起泡为度。
治疗时间
本疗法是隔药灸和隔姜灸的结合。吴茱萸,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肉桂,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理气和中。乳香,辛、苦、温,归肝、心、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没药,苦、辛、平,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诸药共用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作用。隔姜灸应用新鲜的老姜。鲜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隔药隔姜灸可使患者感觉温暖舒适,而且对证施药与传统灸法结合,发挥药与灸双重疗效。该疗法可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止痛,发挥内病外治优势,不仅止痛快,而且远期疗效好。
防止晕灸
注意:一定要如以上照片所示,拇指用力其它四指配合,捻揉拨动肌肉深层筋节,强力刺激一分钟而已。
操作一分钟左右,疼痛立即缓解。尤其是伴有小腹坠胀感,里急后重(想去厕所的感觉),绞痛为主的痛经。
摘自2023-6-28中国中医药报
郑萍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王小红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痛经是指妇女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抽搐、坠胀,甚至引发腰骶部酸痛或恶心、呕吐、腹泻、头晕、汗出、行寒肢冷、乏力,甚至晕厥的一种病证,又称为“经行腹痛”。全国名中医吴熙是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对于月经不调、不孕症以及妇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吴氏痛经膏”是吴熙验方,全方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行气活血为治疗大法。
验方解析
“吴氏痛经膏”是吴熙根据临床经验,谨守病机而创制。组方如下:党参、炒白术、生地、全当归、炙甘草、川芎、茯神、炒山药、熟地、炒白芍、石斛、菊花、桂枝、川续断、沙苑子、杜仲、菟丝子、炒萸肉、肉苁蓉、泽泻片、牡丹皮、炒枣仁、枸杞子、三棱、莪术、陈皮、制香附、鹿角、龟甲胶、阿胶、冰糖、蜂蜜。方中重用党参补中益气,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利水,苓、术助脾运,使参补而不滞,山药益气养阴,肝脾肾同补,四药共补脾气,使气血生化有源。生地补血调经,当归入血分而能补血,芍药酸寒入肝脾,柔肝止痛,川芎辛温走窜,四药补血、和血、活血,动静结合,共奏补血调经止痛之效。山萸肉、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沙苑子、川断、杜仲等药温补肝肾而益精血,阿胶、当归、白芍、熟地、枸杞子均归肝经,养血柔肝滋阴,合用共奏调补肝肾之功。方中配伍有熟地,入心肾滋补营血、滋阴补肾,与山萸肉、山药三药合用“三阴并补”,滋补肝脾肾三脏;泽泻利湿泄浊,茯苓健脾渗湿,牡丹皮清泄相火,三药谓之“三泄”,泄湿浊而降相火,相佐于大队滋补药,使补而不滞。莪术为化瘀血之要药,治疗女子癥瘕、月闭不通,张锡纯言“其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莪术与三棱性味平和,两药破血行气、消癥止痛、活血化瘀,以治痛经“血瘀”之标实。陈皮行气燥湿化痰,防中焦气滞;香附气平而不寒,味多辛微甘苦,芳香走窜,行气解郁,调理气机,疏肝经之郁滞,二药使全方补而不滞。同时佐以石斛、菊花、炒枣仁等清热养阴安神之品,防滋阴厚腻之品化热而碍胃扰神。叶天士认为“草木药饵,总属无情”,治疗月经不调等奇经之病,当用血肉有情之类。方中阿胶、鹿角胶、龟甲胶共用,可填补真阴精血。再加入重浊、厚腻之冰糖、蜂蜜,以通达冲任而养奇经八脉,调和诸药同时可收汁成膏。该方用药时时考虑顾护精血,以求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并兼顾情志因素,全方健脾益气养血、调补肝肾、活血行气,以奏调经止痛、消癥之功。
典型医案
刘某某,女,38岁,2018年12月20日初诊。患者以“进行性痛经半年”为主诉,近半年来出现经期下腹部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影响正常生活,需要卧床休息,喜按,伴有肛门坠痛及腰部酸痛,神疲乏力,头晕,月经周期、经期正常,经量较前稍有减少,色淡,夹有血块,纳欠佳,寐尚可,二便自调,舌质淡红,胖大有齿痕,脉沉细。平素月经规则,量适中,色暗红,无血块及痛经。妇科检查:子宫后方可触及1个直径1.0cm的疼痛性结节,右附件区增厚感,轻压痛。既往顺产1子,流产4次。
诊断:痛经(气虚血瘀兼肝郁肾虚型),西医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平滑肌瘤。
方药:吴氏痛经膏,每次10g,每日2次,服用10天。
2019年1月17日二诊:月经量中,色淡红,偶有血块,仍有痛经,较前缓解。纳寐尚可,二便自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上方继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后,痛经症状基本改善,门诊随访痊愈。
按 此患者素体体虚,脾虚纳差,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虚弱,正虚邪恋,久病愈虚,气虚无力运血,血不行而成瘀,瘀阻胞宫,不通则痛;又因多次堕胎损伤胞络,而胞脉系于肾,肾气亏耗,精血亏虚,冲任失养,胞脉不利则致行经后少腹疼痛;腰为肾之府,肾虚则伴腰痛下坠,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肾虚则髓海不足,清窍失养,故见头昏。《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提出“调经之要”贵在健脾补肾,“补脾胃而资血之源,养肾气而安血之室”,知此二者,乃尽善也。健脾益气,资其化源,则气充血沛;调肝补肾,则精充血盈,养其冲任,经行通畅,痛自消,病乃愈。吴熙在临床上,根据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自制“吴氏痛经膏”治疗虚性痛经,从整体上调节机体脏腑阴阳平衡,达到扶正以祛邪、调经以止痛之目的,疗效显著。
摘自2023-7-28中国中医药报
潘毅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不通则痛”,女性的痛经问题,大概率跟宫寒有关。南宋《妇人良方大全》记载:“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古人认为受寒、气滞、血瘀,是引发经痛的三大病因。其中“受寒”排第一,常常是引起痛经的罪魁祸首。因为“寒主收引”,寒邪伤人使气机收敛,肌肉、经络、筋脉收缩挛急。受寒以后,肌肉收缩引起痉挛疼痛;经脉、筋脉收缩,就像管道突然收窄,气血流动不畅,产生了气滞、血瘀,痛经也就随之而来。
宫寒者,常表现为腰腹凉、手脚凉、白带清稀、经期血块、经血发紫或发黑、黄褐斑或黑眼圈、难怀孕或反复流产史等。
宫寒不单会带来痛经,还会影响颜值、孕产。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护,避免做引起宫寒的行为。
少吃沙拉水果减肥餐
“3月不减肥,4月徒伤悲”,不少女性朋友为了夏天可以穿上美美的衣服,喜欢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抓紧减肥。吃沙拉则是减肥大招之一。然而,水果大多数性寒,没有炒熟的蔬菜来做沙拉也是寒凉的,直接吃会损伤阳气。“阳化气,阴成形”,让有形的肥肉消失,依靠的是阳气。这种饮食方法,对减肥无益,还会加重内寒。
不穿露脐露腰的衣服
体质偏寒,尤其是有宫寒问题的女性,一年四季都应该注意保暖。现在很多人喜欢穿短款上衣,或者把裤管卷起来,以为这就是时尚。可你知道露出肚脐和后腰,会让风寒邪气长驱直入,也会伤及命门之火,对女子胞宫伤害最大。在脚踝处,有一个穴位叫“三阴交”是妇科要穴,为肝脾肾三条经脉的交汇处。脚踝一处受寒,影响三条经络,是否得不偿失?
从下焦入手改善宫寒
如果已经出现宫寒痛经,该如何止痛,改变“痛经”体质呢?试试从下焦入手。
中医认为,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肚脐以下,皆属于下焦,女性子宫的位置也在下焦,因此调理宫寒可以从下焦入手。
肚脐以下的关元穴、八髎穴、三阴交穴,都是止经痛的常用穴。其中,关元可补肾固元,温经止痛;八髎可温补肾阳。这两处穴位适合艾灸热敷,可以改善阳气不足、身体虚弱、恶寒乏力、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条经络的交汇处,相当于气血交汇的“要塞”,用于缓解痛经,可采取揉按或热敷。如果用泡脚的方法,要让水位没过三阴交穴,既能止痛,对改善宫寒体质。若宫寒较为严重,可在热水中加入具有温通功效的中药,热力渗透更深入,加速经脉气血畅通,止痛、驱寒的效果更好。
第一个药先讲桂枝。临床上用的桂枝,就是桂树比较细、比较嫩的枝条。自己去买药的时候要看一下,这个桂枝是粗还是细,有一些饮片质量不是很好,肉桂枝条很粗,不是嫩枝条了,可能比手指头还粗,这个枝条比较老了,药效就比较差。桂枝的枝条越细越嫩,它的生发之力就越旺盛。最好的桂枝有个叫法是柳桂,跟柳条那么细。桂枝是《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君药。我们在临床中,桂枝应用的概率还是很高的,它的适应面很广,很多情况下都能用到。为什么张仲景把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第一方呢?古往今来的学者对桂枝汤的论述也是非常的多,认为桂枝汤不仅是治疗伤寒感冒的一个方子,外感疾病、内伤杂病都可以治疗。为什么桂枝汤的适应度这么广呢?这根桂枝的功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就要想想,桂枝的药相有哪些特点,使它具有这么广泛的应用范围,使它有这么好的疗效。那么还是从《四圣心源》的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人体的一气一直是环合流通,一股温和的土气,一旦流通就是一股木气,就是一股流动、通行之相。所以木气就是一股温辛之气,温润生发。我们上次讲当归的时候,当归的这个药相跟木气的正常状态是相对应的。但是当归只是到了那个正常状态,如果木气发生淤滞的话,当归本身很少刺激木气流通、通达木气、解除淤滞的功效。这时候,桂枝恰好可以做到这一点,可以缓缓疏通开木气的淤滞,恢复到正常的温润流通的状态。或者我们这样理解,桂枝可以把一气周流左路升发的部分恢复到当归的状态。因为木气一旦为病必然是淤滞,一旦淤滞就是走不动了,我们可以用当归去推导一下,去疏导一下。一气是一股阳气,它始终是温和的;而桂枝是肉桂的树枝,生发之气旺盛,跟木气是相对应的;而桂枝这股辛香之气也适合肝气本身这股气息浓郁的特点。上次咱们聊过,肝气本身是由阴出阳,特性是气味比较浓郁,还没有完全由阴化阳的状态。而桂枝这个辛温疏通的效果跟它本身这个气味也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疏通药物,它的辛温的气味与其他的疏通肝气的药是不一样的。疏通肝气的药很多呀,柴胡、麦芽、茵陈、薄荷等等,但是桂枝相对来说更浓郁。如果单独桂枝煎汤,是辛香之中带着一股淡淡的辣味。当归呢,非常浓郁,但没有辣味。桂枝的辣味,就是辛散之力、通行之力。当归的味道比桂枝的味道更浓郁一些,更柔润一些。桂枝浓郁的味道主要出自桂枝这薄薄的这层皮,桂枝比较细,所以它的皮也很薄,有的中药饮片晒干以后,这层皮就掉下来了。药店的桂枝饮片,放置时间比较久的话,皮会脱落的,如果买到这样的饮片,桂枝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的。没有皮的桂枝,剪成汤的话,比较清淡,没有什么很大的味道;带皮的桂枝熬出来的是深色的汤,有点黑色,味道非常冲。你看官桂、薄桂、肉桂这些,用的都是皮,到了桂枝这个地方,因为枝条太细嫩,不容易剥,就干脆连木头芯子一起带着了。但是桂枝的真正效果在皮而不在芯。我们知道植物的皮是输导水分、营养的一个部位,树剥皮之后很快就枯死了,植物学上讲,树皮里纤维束、导管很多,疏通的效果很好。刚才讲桂枝,一个是通行的效果,一个是非常温和的,接近人体阳气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注定了桂枝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这个麻黄还不一样,麻黄的辛温、发散的效果非常地峻猛,而桂枝相对麻黄就比较缓和一些。桂枝的药性算是王道之药。人体的土气比较中庸、缓和,一日三餐都是五谷,五谷均属土气,跟人体的本气接近,所以五谷的应用范围最广,除了成为大家的主食,每天都离不开。药物也是一样的道理,越是接近人体正常的一气流动状态的药,它的适用范围就会越广一些。偏性不是很大,用在什么地方都合适;用的量可小可大。所以桂枝不光是适用范围广,药量的范围也是很大的,可少可多自由使用。当然桂枝的药性比较平和,偏性比较小,接近人体正常的木气,只是比正常的木气再偏于疏通一些,更快、通行的力量更大一些,所以才有疏肝的作用。但桂枝的通行之力又不是非常大,因此对于一气淤滞得比较重的疾病就无能无力了,纠正不过来,这时候就需要用其他药物。我们当时讲木气的时候,有一个图片“诸药合一图”,木气里面我们讲,正常在无形之气的层次上的淤滞上,我们可以用一些走气分的药,像柴胡、桂枝这样的,来通行疏散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一旦淤滞的时间长了,有形的淤滞产生了,有郁结出来了,这个时候再用桂枝可能就解决不了问题,就要用一些活血化瘀、破结的、药性更峻猛的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桂枝这个药主要是补益的药,就是人体的阳气,尤其是木气,偏虚、走不动引起的淤滞,可以用桂枝来鼓动、辅佐、疏通,达到恢复木气通畅周流的目的。这就是桂枝的作用。所以说桂枝,是疏肝的药物中,具有补益作用的一个药物。《神农本草经》讲桂枝补中益气,其他疏肝的药,没有说有补中益气的作用。《本经》里所有谈到“益气”的药,就说明这个药比较柔和,可以久服,不会是一个很峻猛、偏性很大的药,所以在临床上使用的时候,要把握住这个特点。桂枝是通过补益的效果来达到疏肝的目的、疏肝的作用。所以张仲景的桂枝汤用于中风、脉虚、汗出的情况;苓桂术甘汤用的是阳虚腑气停滞的情况。张仲景用桂枝,可以说是出神入化。咱们比较熟悉的方子,小建中汤、桂枝加桂汤,大部分都是虚症。尤其是桂枝加桂汤,从一次服用量来讲,在《伤寒论》里面一次服用桂枝的量最多的,就是桂枝加桂汤,用了桂枝5两。桂枝加桂汤主治奔豚,奔豚从中医角度来讲就是肾虚,肾中之气不能安固于下,这股气冲动而上,是一种虚动。那么虚动,如果从相的角度来讲,桂枝是往外发的,本身就是因为虚而放出来、跑出来了,你再往外散,不是加剧病情了吗?还重用桂枝,用了5两,为什么还能把这个病很好地治好?原因就在于这个桂枝的补益作用。为什么张仲景不用桂枝加麻黄,而是桂枝加桂呢?就是桂枝的辛温通散之力与人体的正常阳气比较接近。这个药进来之后,能够增强人体阳气的通行状态、力量。它是过来帮你一把。麻黄呢?麻黄好比是你跑不动了,带着你往前跑,是百米冲刺的一个高手,不管你有劲没劲、能不能跑动,带着你就跑。你要是身体很虚的话,也许就被拖垮了。桂枝就不是这样,来的比较柔和,它的结构跟人体的正常结构是比较接近的,相对来说显得比较体贴一些。所以桂枝就可以把人体一气周流的阳气在一个比较正常的范围之内给你一个很好的加强作用。这是我们从药相的角度去理解,《神农本草经》也没有这么讲。这样桂枝就可以用很大的量,5两桂枝把因虚而动的阳气帮了一把,这时候它心里就有底了,就好比一个人心理强大了,反而就镇静了、不慌了。如果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阳气强盛了之后,通行的道路自然通畅了。奔豚之气往上冲的这种相、症状,实际上是气虚、升动无力的表现,想上也上不去,就不停地往上冲。我们对桂枝的理解不要仅仅停留在疏肝气这一点上,要认识到它的补益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是桂枝和其他的疏肝药的主要区别点。所以我们如果把桂枝和当归再比较一下的话,可以把当归理解为体,桂枝理解为用,体用结合么。木气之体、根本,就是当归的状态;木气的作用,就相当于桂枝的状态。桂枝的用量,要根据临床的用量、根据病情的虚实,来决定。如果一气很虚的时候,一些老人或小孩,中焦很弱,运转不动,我们就用少量的桂枝汤,桂枝的用量很少,小孩两三克,大人五六克,就有很好的运转中焦、运转一气的效果。用的就是桂枝的温补、疏通之力。气虚得比较厉害的,像伤寒中风、气虚汗出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桂枝的用量加大,用3量--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十克;如果肾气都虚了,发生奔豚了,我们可以用到五两,七八十克的样子。用量范围变化很大,从几克到几十克,甚至可以用到上百克。我在临床上用的最多的大概是九十克左右。只要是虚证,就可以根据虚的程度来选一个合适的药量,效果很好。有的朋友跟我讲,用桂枝来疏肝,用上之后,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觉也睡不着了,症状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病人就不是单纯的一个虚证,往往伴随着有形的结滞。因为我们讲桂枝本身破结除滞的效果不是很明显的,主要是补虚比较明显。如果木气淤滞时间长了,郁结很多的时候,虽然也有木淤,从一气周流的角度看,也是左路升不上去了,木气淤滞于中,脉象也是弦紧、弦滑、弦而有力,都是这样的脉象,如果强行用桂枝疏通,反而让一气在里面更加焦躁,因为它根本走不动啊、过不去。所以用桂枝主要是用于虚证,效果相对更好一些;或者是这个淤滞有了有形的结滞,但是还没有完全淤滞住,还可以流通。只要是可以流通的情况下,就可以用桂枝,如果本身流通性很差了,你用桂枝,有时候就可能会适得其反。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对桂枝的描述。《神农本草经》讲桂枝,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因为桂枝主要还是通行木气,偏于走左路的一个药,所以本经上讲的这些症状,主要都是肝胆经经过的地方,都是属于气上的淤滞。这里说的“结气”我觉得跟我们临床上讲的“结气”不是一个意思,我的理解是气淤的意思。关节周围都是经啊,肝主经。所以桂枝本身还是从木气的角度来发挥作用。有两个朋友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桂枝既然起主要作用的是皮,能不能去了芯,只用皮呢?这个也可以,你要去了芯只用皮肯定有效果,但是桂枝太细了,去皮太麻烦了。除非是自己干,如果是买的话,很难有去了皮的。还有一个朋友问桂枝的根有没有功效,这个我也不知道,回去我再查一查。下面我们接着讲柴胡。目前临床上用的柴胡有两种,就是所谓的南柴胡和北柴胡。北柴胡用的是柴胡的根,南柴胡用的是全草,各地情况可能不太一样。我这边主要用北柴胡,就是柴胡的根,全草的柴胡没怎么用过。柴胡这个药,咱们就跟桂枝对比着来讲,刚才讲那个桂枝我们说它通行、疏达木气,主要是得益于它温阳补益的作用,它的药性跟人体本身的阳气比较接近,是一个补益为主的药。而柴胡和桂枝刚好相反,柴胡是一个破散驱邪的药,没有补益的作用,是一个耗散、破气的药,这一点是跟桂枝相反的。《神农本草经》对柴胡的描述,其中有一句是:推陈致新。在《神农本草经》里面,提到"推陈致新"的药物,只有三个,柴胡、大黄,芒硝。什么叫推陈致新啊?就是旧的去了新的来了,"春三月,此为发陈",《内经》讲木气特点的时候说的,春天万物萌发,除旧迎新的相,柴胡呢就?了这个象。《神农本草经》对柴胡的描述,实际上就描述了这么一种象。我们如果感受一下柴胡这个饮片,它是柴胡的根 --这里我们就讲北柴胡,你看柴胡的根的横断面,是一个纤维性比较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疏通的相。没有很大的气味,它的气味比较平淡,《神农本草经》讲它是味苦气平。和桂枝不同,桂枝的味很大,很浓郁、一股辛香之气,相比之下,柴胡就平淡的多。如果药房进很多柴胡,能闻到一种比较淡的清香之气,也是一种缓缓疏通的气。我们知道这个根呢是在树底下长着,而桂枝是在树的高处,从上下的象来看,桂枝是在阳面,缓缓疏达,柴胡就在比较阴的一面,比较深的层次,偏于阴处来疏散通行。这是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柴胡的作用层次比桂枝要深一些,桂枝偏于阳,柴胡偏于阴。柴胡的根跟桂枝有点像,都是长条形的,都有通达的效果,都有通达之相。只是柴胡的根本身长在地下,相对偏阴一些,而且调达的效果,没有桂枝那么好,你看桂枝很直很长,而柴胡就相对有点不规则,分叉比较多。从这个相来讲,柴胡的破除的效果就比较好,都给你通开了。不像桂枝,只会往上缓缓通行。就好比一个人有点死心眼,认准一个方向,别的不会了,柴胡相对就比较灵活,在地下四通八达,把淤结之气给破开,是通过破开无形之结来疏通。柴胡是一个破散之药,而桂枝是一个温补之药,这就是两个药比较大的区别。我们有的老大夫一辈子就用柴胡桂枝汤,什么病都可以治,说明这两个药适用范围很广。我们对这两个药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和把握。柴胡本身的药性偏性也不是很大,所以《神农本草经》讲柴胡是性平。我们讲柴胡是通过本身一股比较缓和的疏通之力,来通破左路木气的气形的郁结,来疏达木气。左路木气郁结得稍微久一些,但是还没有有形的结滞产生的时候,这种状态在脉象上主要表现为弦脉,脉弦而有力,比较饱满,感觉一气都堵在里面走不动,这时候就用柴胡把郁结之气给破开,把里面的道路给疏通一下,木气流通的道路给疏通开,这样木气就可以比较通畅地升达。柴胡本身还有点苦,苦则能泄。柴胡呢《神农本草经》讲苦平,但实际上呢它是偏阴的一个药,与桂枝偏阳正好相反,因为它是一个地下的东西,偏凉。所以柴胡用多了,破气、耗气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气就是阳啊,柴胡耗气呢其实也是伤阳的效果比较明显。临床上,柴胡不宜长时间大量使用,就是因为它是一种耗散。以前给大家讲过,我曾经有一个病人,小柴胡汤他觉得效果很好就自作主张多吃了几剂,巩固一下,结果吃了之后破气太过,搞得人一点力气都没有,趴在床上都起不来。你看小柴胡汤里柴胡是用半斤,120多克,你分三次服的话,一次四十多克,也不少。如果对木气郁结比较重的病人,你如果用柴胡用到七八十克以上,这是一天的量,用药之后,很多病人都会有腹泻、拉肚子。这就是柴胡破散的力量比较大了,用了之后把里面的淤结全都给破开了,肠道都收不住,里面的瘀结都给排出来了。要是用大量的桂枝呢,好像拉肚子的就比较少。所以一般情况下用柴胡,在我个人的经验来讲呢,不要用太大量,普通的淤结,一般用十几克,顶多二三十克,就会有很好的效果了。只有个别情况下,比如说肠道结滞的病人,会有大便不利的情况,或者是不正常的腹泻,就是总拉肚子但是总是拉不痛快,可以暂时地用上大量的柴胡,把郁结给破一下、排除一下,效果也不错。平时就不要用大量的柴胡,因为现在人的体质都比较差,用大量柴胡破散太过,往往就伤了正气,事与愿违就达不到一个很好的效果。有些病人摸到的脉很弱,或者脉的结滞比较明显,脉象有点涩、虚,感觉正气不行,对药物的耐受比较差的,这时候用柴胡就要非常谨慎,最好不用,可以换成比较柔和的麦芽、薄荷之类的。如果要用的话,量尽量少,最好不要超过六克,用个两三克也有效果。所以桂枝和柴胡这两个药,都属于疏达木气、通行左路的药,但是两者完全不同,这个就需要我们在临床上把握好,在治疗过程中去体会这两个药不同的作用。那么从传统来讲,柴胡“劫肝阴”,就是说柴胡用多了会伤肝阴,那么这个问题怎么去看待?这个说法呢,有他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要拘泥于这种说法,我们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去分析一下。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呢,阴阳本身是不可分的,左路就是一个由阴生阳的过程,既是阴又是阳。为什么讲柴胡量大就伤阴呢,所谓“柴胡劫肝阴”,其实就是讲柴胡这种破散的作用,破气太过,引起的副作用。为什么不说伤阳呢?因为左路木气是一个由阴生阳的过程,木气是偏阴的,不像金气,金气是敛降的、偏阳。这股温润生发的木气,如果用柴胡破散太过,破散即消耗,木气就会比较弱;木气本身又是偏阴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不能把阴阳割裂开,伤阴的同时必然伤阳,很多人柴胡用多了会觉得发冷,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还有一些尺脉摸着很弱的、体虚的病人,你给用上柴胡,他会觉得身上很冷。所以柴胡的副作用就是这个破散,消耗气的作用。而这个副作用正是它的药效啊,没有这个药效,就没有这个疗效。所以我们把柴胡的用量把握好了,用柴胡这个动机把握好了,就没有副作用。任何一个药用好了,都没有副作用,有病病当之,无病人受之。药物的副作用是你没用好,对药物的把握不够准确。张仲景的小柴胡汤里,柴胡用到125克,他也没说柴胡不能用这么多,用多了伤阴。所以药物的药性,我们要从相的角度体会得细致一些,临床上用的时候呢跟病机紧密结合,只要你用好了、用准确了,这个药有偏性也不会对你身体造成什么伤害。前阵子不是给大家发了一个案例,有一个孕妇得了阑尾炎,用的居然是大黄牡丹汤。孕妇你敢用大黄吗?但人家把这个病治好了。所以药物的副作用,是产生疗效的基础,没有副作用哪来的疗效?这就是辨证地看问题了。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对柴胡的论述,“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从这个描述来讲,柴胡主要治疗的是中土的病,都是肠胃病。这实际上就是木气疏达土气的一个效果,人本身属土么。所以柴胡这种疏达木气或者说通破木气的效果,对中土的病有一个不错的效果。因为木气的淤滞必然是波及中土,土气本身就容易淤积,木气一淤,土气就转不动了,胃肠的病就出来了。所以临床上你一摸脉,弦滑有力,这种木气淤滞的病人你问他“吃饭怎么样?胃口好不好?”,大概99%的人都会说“哎呀胃口不好,什么都不想吃,吃什么都没有味”。所以我们把这些书上的经文和临床的症状去对比一下,就知道《神农本草经》对这种药物描述得多么准确。每一个药物的药相是什么形质的,《神农本草经》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在这个药相的基础上指出对哪些病是有效果的。理解了这中间的道理,就不需要去记。【茵陈薄荷麦芽】下面讲一下茵陈。张仲景用茵陈主要是治疗黄疸,凡是有黄疸的地方张仲景必用茵陈,所以民间老百姓呢对茵陈也有一个通俗认识,认为茵陈就是治疗肝炎的、治疗黄疸的一个药。大家看图片,这是中药饮片。那么真实的茵陈我们在农村的朋友应该都见过,是绿油油的,长着很细的白毛,也是有一股比较淡的芳香之气。春天刚刚暖和的时候,它就长出来了;田野里这个东西也比较多。茵陈跟柴胡、桂枝相比呢,他们有一些类似之处,都是比较缓和生发疏达木气的药。那么区别在哪里呢?今年这个年运,这两年湿气比较偏重一些。记得网上有个朋友发了一个照片,说今年他们这个地方的茵陈蒿长得比往年都好,绿油油的特别旺盛,他还感慨说“看来有什么样的年运,某些植物就会相应地旺盛些”。今年小孩的手足口病特别多,手足口病在中医来讲就是湿气淤滞中焦的一个病,湿气比较盛,这时候木气生发就很不畅达。木气生发不好,不仅是人的脉象比较淤滞,植物都长不好,你去地里看看,今年很多庄稼、菜啊长得都不是很好,因为湿气重。湿气比较绵缠、粘滞、不畅达,所以很多植物的生发、生长都受到了很明显的影响,乡下的农民非常有体会。很多庄稼或菜收成不好、长得比往年晚,就是湿气重的明显作用。别的都长不好,但是茵陈就喜欢这种气候,所以它长得就很好,比往年都旺盛。这说明茵陈在疏达木气的同时,化湿效果很好,有这个天性。所以张仲景为什么用茵陈来治疗黄疸呢?黄疸的根源从中医来讲也是湿气淤滞啊,湿气属土,土的本色是黄色,湿气淤滞的厉害的时候土气的本色就表现出来了,就表现为黄疸。西医来讲是胆发炎、脾气的淤积,在中医来讲就是土色外露、湿气淤滞。所以张仲景用大量的茵陈,在化湿气的同时用于升肝,这个比较柔弱的苗、草,有缓和的生发之气。这就是茵陈和柴胡、桂枝的区别,它有很好的化湿气的作用,疏肝的同时能化湿。而茵陈这个药也稍微有点偏凉,所以用于急性肝炎黄疸期效果很好;如果到了慢性期阳虚的时候,茵陈就不太合适。所以临床上有个药叫茵栀黄,茵陈栀子大黄,临床上有这个成药,新生儿的黄疸茵陈的效果不错。这都是阳气比较盛的时候可以用,就是阳气不虚、郁热比较盛。一旦人体整个偏阳虚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谨慎,不能用太多。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案例,源于《本草衍义》。有一个僧人感冒了,发汗不彻底,就有表气的淤滞,再一个就有湿气的停留。如果发汗发透了,汗出表解热退,这个病就好了。如果治疗不当,会有余热就是发烧,身上也都黄了,一年多了也好不了。后来就有人教他用茵陈为主药,然后加了一些其他的药,一起打成细末,煎服。吃了一段时间,大概二十天,这个病就好了,还有详细的记录,吃五天病好了三分之一,吃了十天的时候这个病就减了三分之二了,吃到二十天的时候病就完全好了。用的就是茵陈的化湿气、疏肝气的效果。我以前给大家讲,木气的淤滞有一个典型的症状,就是身上忽冷忽热,小孩甚至会发烧,你看这个僧人就是,表症治疗不彻底,就留下一个低热缠绵不退、总觉得发热,这就是木气淤滞、表气不开,同时还有湿气的停留,表现出黄疸的症状,“身面皆黄”。这时候如果用解表的药,麻黄汤之类,也有效果,但是麻黄汤本身化湿气的效果比较差,不如茵陈;而且本身也只是一个余留的病根,表气淤滞得也比较轻,而麻黄汤就是比较重的药了,茵陈呢比较柔和,刚好比较合适,所以一个以茵陈为主的方子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用的量也不大。讲这个病例呢,就是让大家进一步熟悉茵陈的作用,就是肝气淤滞,加有湿气停滞,主要表现为面色发黄的时候。面色发黄就是这个湿气淤滞在皮肤上了,这个时候呢用用茵陈比较好,茵陈走散啊,走散又偏于走肌表。这是茵陈。再讲一下薄荷。茵陈、薄荷都是比较矮小的植物,茵陈比较柔弱细小,薄荷相比显得稍微高大一些。薄荷味道比茵陈大一些,茵陈味道比较淡,薄荷味比较浓郁,非常的清凉。薄荷的茎有一个特点,长得都是四四方方的,很有规律,叶子比较大一些。药房里的饮片都是全草,就是叶子和茎都有。但是薄荷的作用主要是在薄荷叶上。如果你摘几片薄荷叶子揉一揉,闻一闻,薄荷那个味清凉辛香,很冲、非常浓郁。但是这个味道虽然很大,跟桂枝相比就差一些了。桂枝的浓郁香味甚至会让你喘不过气来,而薄荷的浓郁香味是非常清的,比较清透。鼻子不透气的话闻一下薄荷可能就通了,但是闻桂枝的话就不会有这个效果;桂枝的香味更浊一些,薄荷的香味更清一些;桂枝偏温,薄荷偏凉。这就是区别。所以薄荷的清新气下的效果、辛阳通散的效果就比茵陈来得更快、更强、更好,但是没有茵陈的化湿气的效果,薄荷偏散,都散掉了。所以《药性论》里讲薄荷能“去愤气、杀毒汗”,去掉你胸中的愤怒。现在很多人容易发火,如果用薄荷做饮料可能会好一些,这里面说不定还蕴藏什么商机。薄荷因为它的发散的效果比较强,散的比较厉害,所以人气虚得比较厉害,就不能用太多,就跟柴胡一样,气虚用柴胡就不能量大。柴胡在里面散,薄荷相当于是在外面散。什么时候薄荷能用的比较大量呢?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小孩经常感冒打针,往往会嗓子疼,就是扁桃体发炎、肿大,从经络循行的角度来讲呢,这是少阳经的淤滞了,木气淤滞了,扁桃体在上面。这时候你可以用薄荷。我说的是扁桃体刚开始肿大、红肿甚至化脓了,这时候用比较好。如果是慢性咽炎,扁桃体都肿大好几年了,结滞成块了,都硬了,这时候用薄荷效果也不好。刚感冒、发烧,扁桃体又红又大,有点化脓,用点抗生素烧退了,但是扁桃体还是红肿痛,这时候就可以用上薄荷,可以适当量大,二十克以上。薄荷的清新宣散之力、疏通之力,对扁桃体的肿大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果你临床上试用一下,大部分一剂见效,可能一两天就好了。这种情况可以暂时、大量地用。还有一种情况,肿瘤病人。我以前给大家讲过,肿瘤也是木气的淤结,一种比较沉重的淤结。这个时候也可以用上薄荷,把郁结往外散一散。其他的情况,薄荷不用大量。疏肝的时候我一般用于老人和小孩,因为薄荷相对比较柔和。柴胡呢,比较硬,是一个植物的根,来得比较生硬;而薄荷很软很薄很柔和,药力也是很柔和。小孩和老人这个气比较弱了,木气淤滞需要宣散疏通的时候,可以用薄荷来代替柴胡,那就更好一些。用量十克以下就有很好的效果。所以知道这个弊端,就知道人体比较虚弱的时候,就要慎用,尤其不能长时间大量地用。所以药物要善于运用它的偏性,要让它的副作用变成疗效,不要让疗效变成副作用。一个大夫用药和用人是一样的,药尽其用,用在合适的地方就治病,不合适的地方就跟你捣乱。这就是薄荷。薄荷和茵陈主要用地上的部分,就是全草。最后讲一下麦芽。麦芽不是小麦芽,是大麦芽,没脱皮的大麦,刚刚发出芽,甚至刚刚长出一个根来,芽还没冒出来。大麦和小麦有什么不一样呢?小麦是比较平和的,偏温的;大麦有点偏凉。大家看图片。小麦的麦粒比较圆润,大麦的麦粒呢,一个比较小,一个比较狭长,跟这个小麦粒相比,大麦芽显得比较坚硬一些。要是磨面的话,小麦能磨出面来,大麦呢皮多面少。大麦芽偏于收敛、偏凉的东西。张仲景的甘麦大枣汤用的就是小麦,不是大麦,小麦就是补益中气。小麦是养人的,大麦就没有养人的效果。大麦是整个的,没有发芽,偏于静;一旦发芽就偏于动了,冒芽了,有一股生发之气。所以我们用麦芽用的就是大麦芽的生发之气。大麦尽管是偏凉的,也是跟小麦相对而言,大麦也是五谷之一。大麦如果跟柴胡薄荷相比,还是偏于性平的药,尤其是发芽之后,一股生发之气,基本就是一个性平、柔和、带有生发之气的药。大麦芽的生发之气比小麦芽好一些,因为大麦收敛得比较紧,收藏之气比较甚,收藏愈甚根基愈深,一旦发芽生发之气就比较强。所以麦芽也是一个疏达木气的药。为什么要用麦芽来疏达木气呢?主要是用在正气比较虚的时候,就是跟柴胡桂枝茵陈薄荷相比较,麦芽就更柔和一些,更接近人体的本气,更缓和。所以麦芽的用量就不能太少,太少的话就体现不出这股生发之气。薄荷用几克就有效果,麦芽用几克可能感觉不到什么,至少要用几十克才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所以木气淤积比较明显,时间久了,摸的脉都很涩,人的体质也很差,用柴胡薄荷去散又怕耗气,但是不疏达又不行,就用大量的麦芽,三十克以上甚至五六十克,就有很好的效果,既能疏达木气,同时由于它又是五谷之一,就有补益中气的作用,一举两得,没有耗散的弊端。但是来得比较慢,当然本身这些都是慢性病,来得也比较缓和,用药快了也不行。所以麦芽就用在病体比较虚、病情比较缓和的情况下比较好。有时候老年人胃口不好,用大麦芽三十克以上煎水喝,就能改善食欲。上面讲的都是麦芽,生麦芽有股生发之气;一旦麦芽炒了,就没有生发之气了,就没有这个作用了。炒麦芽主要是化食积,用的大麦本身的加强中气的作用了。所以临床上基本上是生麦芽为主来疏达肝气,炒麦芽没有这个效果。麦芽的生发之气比较缓和,但是量用多了,能动,所有有禁忌症。怀孕的时候用麦芽多了,能动胎、下胎。这就是麦芽的食用禁忌。如果跟前面这些药作用途径比较一下,前面几个疏肝的药都是直入肝经,随口入,而麦芽主要是补中焦入中土来缓缓生动,所以麦芽有个特殊的功效,麦芽能催乳也能回乳。生孩子奶水下不来,用生麦芽,量大,用上150克以上、200克的样子,煎水,它的疏达疏通之力就可以把奶水通下来。阳明经经过乳房,属于胃土;麦芽呢补中焦,疏达效果比较好。如果把麦芽炒香,新鲜炒制的,有香燥之气,无生发之气,用上个一二百克,给有奶水的妈妈喝了,这个奶水就回去了。一味药既能催乳又能回乳,功效不同。一个往外升散,一个往里收藏,完全不一样。本文来自:根尘不偶
《黄帝内经》全书关于方药的阐发散见于多篇文章中,其中《素问》载8方,《灵枢》载5方,合计为13首方,通称“内经十三方”。内经十三方是中国医学史上运用方药治疗疾病的早期记载,从多维度呈现了早期选药、组方、剂型、用法等,在中国方药史上有独特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对当今方药作用的认识与疾病的论治不乏启示作用。
汤液醪醴
汤液、醪醴出自《素问·汤液醪醴论》,都是五谷酿制的酒类,其中清稀淡薄者称汤液,稠浊味厚者称醪醴。虽五谷皆可为汤液、醪醴的制作原料,但经文明示“必以稻米”,因其生长于高下得宜之平地,得“天地之和”,而功效纯正完备。稻米春种秋收,伐取得时,故曰“稻米者完,稻薪者坚”,称其为汤液、醪醴的最佳原料,稻薪则是制作的最好燃料。
特点与启示:一是此处汤液与醪醴的制作介绍乃是首论酒剂之制法,是提出酒可入药治病的最早文献记载,对后世中医方药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二是使用五谷、稻米制作汤液、醪醴,亦为使用中药粳米、秫米、薏米、赤小豆等之发端。三是提出时代不同,疾病谱有不同,其预防与治疗随之有不同的理念。如上古作汤液,“为而弗服”;中古“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
乌鲗骨藘茹丸
乌鲗骨藘茹丸出自《素问·腹中论》,以乌鲗骨、藘茹二味药研末混合,以麻雀卵和丸,如小豆大。饭前服五丸,“饮以鲍鱼汁”。乌鲗骨,即乌贼骨,又名海螵蛸,味咸、性温,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枯经闭等。藘茹,即茜草,凉血活血,祛瘀通经。麻雀卵,补益精血。鲍鱼,“利肠中及伤肝”,通利肠中,通血脉,益阴气而补肝。本方主治血枯,即精血枯竭,“月事衰少不来”。其成因“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多由大脱血,失血过多,或因醉后行房,阴精尽泄,精血两伤,气亦耗散。症见“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常自觉闻腥臊气味,鼻流清涕,甚“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等。
特点与启示:一是剂型为二药研末混合,并以血肉有情之品,雀卵为丸,鲍鱼汤送下。二是注明饭前服用之方法。三是描述用药禁忌,“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指出石药可使人发瘨,芳草可使人发狂。且热中消中者,多为富贵之人,而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警示“热气慓悍,药气亦然”,若二者相遇,“恐内伤脾”。
鸡矢醴
鸡矢醴出自《素问·腹中论》,矢,同屎。鸡屎能下气消积,通利大小便,主治鼓胀。鼓胀,是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所致,或因积滞而成,“此饮食不节”“气聚于腹”,症见“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等,且“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即具有反复的特点。
特点与启示:对其作用与适应症的阐发,如张景岳注:“鸡矢之性,能消积下气,通利大小便,盖攻伐实邪之剂也,凡鼓胀由于停积及湿热有余者皆宜用之,若脾肾虚寒发胀及气虚、中满等症,最所忌也,误服则死。”后世常用其与鸡内金同研末,治小儿消化不良之腹胀等。
生铁洛饮
生铁洛饮出自《素问·病能论》。洛,与“落”通用。生铁落,锻铁时锤落之铁屑,其性寒而重,而“下气疾”,有坠热开结之功,既可平木火之邪,又平肝降痰,故以生铁落一味,独煎为饮,主治阳厥怒狂。
特点与启示:一是陈述单味药,独煎为饮的运用;二是“夺其食”,饮食控制与服药配合;三是阐述生铁落重坠下气之功。生铁落至今仍为临床常用癫痫、躁狂类病证。现代用加味生铁落饮治梦游症、疳积、小儿腹型癫痫等,皆有良效。
泽泻饮
泽泻饮出自《素问·病能论》,由泽泻、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三药混合研末,每次三指撮,饭前空腹服。其中泽泻淡渗,利水,清利湿热。白术苦温,健脾燥湿止汗。麋衔又名薇衔、鹿衔、鹿衔草,有补虚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止咳止血之功。泽泻饮主治酒风,即因酒后感受风邪,亦称漏风病。正如《素问·风论》所云“饮酒中风,则为漏风。”症见身热倦怠无力,汗出如浴,恶风少气。
特点与启示:一是组方用三味药,属于奇方,开后世角药使用之先河。二是描述用药剂型为散剂,即研细末。三是明确服药时间“为饭后”。四是《金匮要略》取其方意,去糜衔而名为泽泻汤,治饮停心下,头目眩晕。《张氏医通》载漏风之治,先宜五苓散热服取汗,后与黄芪建中汤加白术、泽泻,可见《黄帝内经》的影响。
兰草汤
兰草汤出自《素问·奇病论》,以兰草一味,煎汁内服。兰草,即佩兰。气味辛平芳香,“除陈气也”,可醒脾化湿,清暑辟浊,消胀除满,主治口甜病证。此文言瘅,是热病。脾瘅,即脾胃湿热所致,症见“病口甘”,究其成因,多由食肥甘厚味太过,“必数食甘美而多肥”,助热生湿,“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脾气滞而不能输布津液,“故其气上溢”,而见口甘等,甚至“转为消渴”。
特点与启示:一是此处消渴,乃后世糖尿病的最早论述。二是阐释过食肥甘厚味可助热生痰。三是提示服法“温服无时”,可谓代茶饮的早期陈述。
左角发酒
左角发酒出自《素问·缪刺论》,剃其左角之发,烧制为末,即血余炭,以美酒一杯同服。血余炭功能止血化瘀利尿,乃止血消瘀之良药,故主治血病。酒性温热,有温经散寒,活血通脉,通达表里之功。后文又明示应“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手足少阴、手足太阴、足阳明五络会于耳中,而上络于左额角。若邪气侵犯,五络闭塞不通,“五络俱竭”,故“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而见突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谓之“尸厥”。若五络通,气血行,阴阳和调,则神志得清。
特点与启示:一是以血余炭与美酒一杯同服,若口噤不能饮,则灌服之。二是采用针刺,如刺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刺足心,刺足中指爪甲上等,若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三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血余炭“性能化瘀血、生新血有似三七”。《证治准绳》依据此方之作用原理,用其治产后昏厥。现代亦因血余炭止血消瘀,常用作止血药,治吐血、衄血、血淋、崩漏等。
小金丹
小金丹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由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组成,用火二十斤煅之,七日终,候冷,次日取出,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服法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作用“无疫干也”。因小金丹为《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记载,乃疑为后世之方,故亦有学者提出“内经十二方”之说。
特点与启示:其一提示服后“无疫干”,乃是具有预防疫病之丹剂,此论开防疫丹方之先河。二是服法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三是本方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故有小金丹为后世方之说。
寒痹熨法
寒痹熨法出自《灵枢·寿夭刚柔》,“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其中蜀椒,禀纯阳之性,为交通心肾之药;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桂心引火归元,温养经脉;酒性热而悍急,有通行十二经循行肌肤之力;诸药得酒性温行散,加之生桑炭火的热力,装入夹袋之中,制成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熨贴患处,“汗出以巾拭身”,则营卫通,汗液出,寒痹自愈。“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原理在于“所谓内热也”,主治寒痹,“时痛而皮不仁”等。
特点与启示:一是最早的外治法药熨制作与运用之翔实记录。二是以酒配药物外用,取酒性温行散,加之生桑炭火的热力,“每刺必熨”药熨与针刺同用。三是明示“起步内中,无见风”,使用注意避风,勿因腠理开泄而受风邪。
马膏膏法
马膏膏法出自《灵枢·经筋》,马膏,即马脂。此以马膏涂之,以缓其急;以桑炭火烤,以祛其寒;以白酒、官桂性味辛温,通经络,行血脉。在此例举足阳明之筋感受寒邪,或转筋,或急引,或口僻,或目不合,皆为外邪入侵导致。“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而经筋收引或缓纵,表现为一侧拘急,目不合,一侧缓纵,目不开、僻等。治则“寒者热之”“虚者补之”,补虚劫寒,壮阳除阴,通络和肌表,调和气血。并以马膏起到“急者缓之”“甘以缓急”的作用。
特点与启示:一是外以马脂涂之缓急,桑炭火烤,以祛其寒;二是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三是饮美酒,食美炙肉,以补其虚;四是不饮酒者,自强也,摩其患处。体现多环节多途径之治法综合运用的思路。
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其中秫米“养营补阴”,半夏“和胃散邪,除腹胀目不得瞑”“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去滓,每次服一小杯,则“阴阳已通,其卧立至”。主治目不瞑,即不得眠、失眠。因卫气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卫气独卫其外”,卫气行于阳分,不得行于阴分,阳盛于外,阴虚于内而不得眠。治以半夏汤。治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除其厥逆之邪,阴阳通调。
特点与启示:一是“取用长流水,扬之万遍”,《金匮要略》称为“甘澜水”,取其流畅而无阻滞,以加强药效;二是治疗“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三是服用方法“以知为度”,“久者,三饮而已”。四是张景岳注“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治疗饮以半夏汤,“盖专为去邪者设耳。”国医大师朱良春在半夏秫米汤启发下,自拟夏枯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颇著。现代用加味半夏汤治疗失眠、嗜睡、抑郁等,疗效良好。
菱翘饮
菱翘饮出自《灵枢·痈疽》,组成是“锉菱翘草根各一升”。菱,即菱角,可健脾益胃,除烦解毒,清热发汗;翘,即连翘,其根能凉血解毒。此方主治败疵,“其病大痈脓”,亦称为胁痈。
特点与启示:其记载内服“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即服药同时辅助疗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如《伤寒论》桂枝汤“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又如《金匮要略》服用防己黄芪汤,“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服用甘草麻黄汤,“重覆汗出”“慎风寒”等,其理法源于《黄帝内经》。
豕膏
豕膏出自《灵枢·痈疽》,即猪脂,亦名猪油。气味甘,微寒,无毒,功能泄肺经之积热。主治咽喉之猛疽、胁下之米狙。嗌,即咽喉处,“痈发于嗌中”,肺气出入受影响,“脓不写,塞咽”,其病来势凶猛,故称为猛疽。若病位在腋下,坚硬红肿而小,“发于腋下赤坚者”,其形状如米粒之着,则称米疽。
特点与启示:一是“冷食”,以加强解热的效力,使邪由下而出。二是同时“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三是“涂以豕膏”,且“勿裹之”,后世用猪脂做膏药,可谓此方演变而来。
内经十三方分布于《素问》《灵枢》之中,其涵盖最早的选药组方、制作方法、使用方法、服药要求、主治病证,以及预防作用等。剂型涉及汤、膏、散、丸、酒、丹等。治疗途径,有内服、外治,或二者结合、针刺与服药,以及药熨结合等。其组方用药、剂型选择、病证论治,专方专病的治疗等认识,具有独特的启迪作用,对后世乃至当今产生了深远影响。(钱会南 北京中医药大学)
在中医学的伟大宝库中,汉代的理论、唐宋的方药、金元的学说以及明清的医案都是弥足宝贵的文化瑰宝,而这些文献的记载,大多用医古文所撰写。笔者认为,学好医古文才能筑牢“传承精华”的根基。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播下医古文种子。当下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了解中草药、中医药小知识,以及中医名家传略等,让青少年增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青少年时期,机械记忆力好,学习好医古文,了解“同舟共济”“肝胆相照”的文化内涵,可以树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鸿鹄之志,即使今后不从事医学,长大以后走向社会,也会受益良多。
打好医古文基础,培养学习中医兴趣。“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医药大学学生大学期间打下扎实医古文基础是非常必要的。著名医史文献学家余瀛鳌在《杂谈中医临床文献所发挥的医古文字义》一文中说道:“学习中医必须先打好理论基础,而在较多的中医课程中,又以医古文和中医基础理论更为重要。”中医药大学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背诵中药性味功效,然后接触方剂以及晦涩难懂的经典条文,此时若能够培养对中医药学习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积累了一定的医古文基础之后,可以阅读历代医家的著作,比如初学补中益气汤、越鞠丸等名方,往往会有“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通过学习《脾胃论》《丹溪心法》等,可以与先贤对话,为今后临床实习做好厚实的铺垫。
学好医古文有助于临床水平的提高。走出大学校门,进入临床工作以后,医古文学习仍是不容松懈的。这个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要钻进去,穷极义理,也要出得来,理论与临床联系,为临床、科研、教学服务。如《柳选四家医案》系清末无锡江阴名医柳宝怡所编,其评述精当,问世以来,流传甚广,美誉杏林,细细品读之后,可以感受医案思维之灵动、辨证之精密、文字之优美、用药之奇特,可以深入了解龙砂、吴门两地医派之间曾经的交往,对挖掘及传承两地医派的学术观点、学术特色也大有裨益。(吴力强 徐军奇)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