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瓜蒌壳法半夏黄连: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2022-11-28 03:59:14)

国医大师刘尚义常用药对辨析与临证应用

时间:2021-03-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瓜蒌壳、 法半夏、 黄连为临床常用的清热化痰,宽胸散结角药。

  瓜蒌壳来源于葫芦科植物瓜蒌或双边瓜蒌的干燥成熟果实的果皮,性寒,味甘、微苦。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效。本品含多种油脂、有机酸类、甾醇类、三萜及其苷类、氨基酸、蛋白质类、无机元素、生物碱等。

  法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是植物半夏加白矾的炮制品。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之功效。其主要成分是生物碱类、氨基酸、亚油酸、琥珀酸棕榈酸、高龙胆酸、鸟苷、无甾醇、无机盐等。

  黄连是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主要成分为降氧化北美黄连次碱、3,4-二氢-6,7-二甲氧基异喹诺酮、8-氧化黄连碱、小檗碱、氧化小檗碱、原儿茶酸甲酯、丹参素甲正丁酯、反式-3,4-二甲氧基肉桂酸、阿魏酸正丁酯等。

  配伍功效

  瓜蒌壳清热化痰,利气宽胸;半夏燥湿化痰;黄连清热燥湿,三药合用常用于痰热互结之心下痞证。痰热互结证,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散结。瓜蒌壳清热化痰,理气宽胸,通胸膈之痹。黄连助瓜蒌清热降火,开心下之结。半夏降逆化痰,助瓜蒌消痰散结,散心下之痞。黄连、半夏合用,一苦一辛,苦降辛开。半夏与瓜蒌相伍,润燥相得,清热涤痰,如此则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益著。三药相合,使痰去热除,结开痛止,为治胸脘痞痛之良剂。古之记载如《医方考》曰: “黄连能泻胸中之热,半夏能散胸中之结,栝楼能下胸中之气。” 《古今名医方论》: “以半夏之辛散之,黄连之苦泻之,栝楼之苦润涤之,所以除热散结于胸中也。” 《医宗金鉴》: “黄连涤热,半夏导饮,栝楼润燥下行,合之以涤胸膈痰热,开胸膈气结,攻虽不峻,亦能突围而入,故名小陷胸汤。”《医林纂要》: “黄连以泄结热,半夏以通阴阳,瓜蒌甘寒润滑,以清心肺之热,以荡上焦垢腻,胸中热必伤肺,此实以瓜蒌为君。”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为小结胸,是水与热结,凝滞成痰,留于膈上……法当泻心而涤痰。用黄连除心下之痞实,半夏消心下之痰结,寒温并用,温热之结自平。瓜蒌实色赤形圆,中含津液,法象于心,用以为君,助黄连之苦。且以滋半夏之燥,洵为除烦涤痰、开结宽胸之剂。” 故三药合用,各司其职,互助其效,以得清热燥湿化痰,宽胸理气散结之功。临床上凡痰热互结之证,均可灵活用之。

  药理作用

  瓜蒌壳:瓜蒌提取物有扩张微血管,改善心肌缺血,抗凝血及降脂等多种活性。瓜蒌中分离得到氨基酸有较好的祛痰作用。瓜蒌水提液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霍乱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瓜蒌醇提取物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损伤有抑制作用。瓜蒌提取物有抗肿瘤作用。瓜蒌壳能提高巨噬细胞活性及淋巴细胞的转化,可增强免疫力。

  半夏:半夏醇提取物有显著的镇静催眠作用。半夏能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活性,从而有抗肿瘤的作用。半夏生物碱通过中枢抑制,有止呕的作用,对顺铂、吗啡所致的呕吐均有抑制作用。半夏生物碱能抑制炎症因子PGE2的产生与释放, 从而具有抗炎作用。半夏提取物有明显化痰镇咳作用。

  黄连:黄连提取物对多种细菌有杀灭作用,如肺炎双球菌、白厚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杆菌、霍乱弧菌、淋球菌、结核杆菌等。黄连有抗内毒素作用。黄连有抗病毒作用,对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有抑制作用。黄连素对血糖有调节作用。 黄连有抗心律失常、抗心力衰竭、治疗心肌炎等作用。黄连有一定抗脑缺血缺氧作用。黄连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黄连素有较好抗炎、 抗肿瘤的作用。黄连素能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自身免疫性肾炎有一定治疗作用。黄连能抗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抗血栓的作用。

  从以上药理看出,该角药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与药物抗炎、抗病毒、改善循环有关。

  角药用量

  刘老将瓜蒌壳、半夏、黄连配伍使用时,其用量比例关系通常为10:5:3,常用剂量为瓜蒌壳20g,半夏10g,黄连6g。张仲景《伤寒论》中则药量为瓜蒌实大者一枚(20g),半夏半升(12g),黄连一两(6g),刘老与古代医家用量相似,小儿用量则减半。

  临证运用

  用于痰热互结引起的心下痞证,心慌胸闷(见于冠心病、 肺心病、 急性支气管炎);湿热蕴结膀胱之淋证、癃闭,尿频、尿急、尿痛,腰痛等(慢性肾小球肾炎、 糖尿病性肾病、 慢性肾盂肾炎、 多囊肾等);湿热内蕴所致的呃逆(见于胃炎、胆囊炎等病);痰热互结之梅核气,自觉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犹如梅核塞于咽喉(见于咽部神经官能症、咽部异感症、慢性咽炎、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心下痞证,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等。《伤寒论》记载:“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失眠: 王孟英用小陷胸汤加减治疗痰热侵扰心神诸证,如因痰热扰及心神不眠,甚则烦躁谵语,王孟英用小陷胸汤加石菖蒲、竹茹、枳实、贝母,服之心神安定。消渴:痰热蕴结肺胃,灼伤津液,则口干、多饮多尿,此乃上消、中消。仝小林治疗2型糖尿病证属痰热互结经验,以瓜蒌壳、半夏、黄连加减可有效调理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淋证、癃闭:痰热郁结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出现尿频、尿急或尿痛等证,瓜蒌、半夏、黄连清热化痰利气,膀胱气化得力。临床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性肾病、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等可辨其证,以此治之。呃逆:痰热蕴阻中焦,影响脾胃气机,胃气上逆,则欲恶心呕吐。故以清热化痰,和胃降逆,临床上在运用瓜蒌、半夏、黄连加味治疗消化系统多种疾病均有缓解患者症状。梅核气:痰热郁于喉部,则见喉部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临证指南医案·郁》载:“郁则气滞,气滞久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热灼津成痰,以致痰热互结,治以清热化痰,行气开郁。” 李毅在临床上运用瓜蒌、半夏、黄连、黄芩、射干、竹茹、山豆根、厚朴、桔梗、生甘草以化之。

  毒副作用

  “瓜蒌,寒胃滑肠,胃虚少食,脾虚泄泻,勿投。畏牛膝、干漆,恶干姜,反乌头。”(《本草害利》)常规剂量下一般不会不舒服,瓜蒌苦寒,有润肠通便之效;黄连苦燥之性较强,易伤及脾胃及阴津,且有清热之效,故长期服用或脾胃虚弱之人服用可能出现腹泻、腹胀等消化系统副作用。 (本文摘自《刘尚义常用药对辨析与临证应用》)

名医名方二金合欢皮汤

 (2022-11-27 04:38:09)[编辑][删除]


时间:2021-03-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孙宏新,男,1969年出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硕导,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国核10余篇),主编及参编医学论著8部,发明专利一项。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科研,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侵袭与转移的中医药干预机制,着重为肿瘤经方应用、肿瘤转移相关的黏附分子、基因表达与中医痰证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组成:金沸草30克,金荞麦30克,合欢皮30克,桔梗9克,蜀羊泉30克,仙鹤草30克,紫苏梗12克,杏仁9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熬好的中药分2份,早晚各服1份,饭后半小时温服。

  功效:清热化痰,抗癌解毒。

  主治:肺部感染;肺部恶性肿瘤合并肺部感染、急性放射性肺炎,证属痰热蕴肺证。症见咳嗽,咳痰,喘促,痰多黏稠或黄痰,喉中痰鸣,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临床上肺部感染急性期咳嗽多见痰热蕴肺之证,对于肺癌患者而言,素体本虚,容易外感邪气,内生痰浊水湿,日久则郁而化热,可形成痰热蕴肺之证。二金合欢皮汤治疗肺部感染,或肺癌继发肺部感染,以及放射性肺炎急性期者效果显著。方中君药金沸草乃旋覆花的全草,近代多用其花。其味辛,辛而能散,故可宣散肺气达于皮毛;又能肃肺降气,药谚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一宣一降,肺主治节之权得到发挥。其味咸,咸能入肾,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从而使胃中的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从浊道出,不复上逆犯肺。一药下之,肺胃肾均可从中受益。金沸草性虽辛温,但治疗痰热郁肺型只取豁痰降气之功,意在“去性取用”。金荞麦清热解毒、祛痰排脓。合欢皮解郁安神,朱良春国医大师善用大剂量合欢皮治疗肺脓肿、肺部感染。善治痰者当须降其火,治火者须顺其气,治痰当须理气,故以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且桔梗利于痰液稀释,促使痰液排出。杏仁降利肺气。桔梗和杏仁配对,止咳、祛痰功效更佳。紫苏梗理气化痰以畅中。仙鹤草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曰:“味苦,寒。主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疮痔,去白虫。”具有收敛止血, 截疟、止痢、解毒,补虚的功效。方中蜀羊泉和仙鹤草主要发挥抗肿瘤作用。炙甘草在全方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清热化痰、降气止咳之功,兼抗癌解毒。

  临床加减:若痰热化火,灼伤肺络,痰中带血,可加三七粉、白及;或痰热壅盛,阻塞气机,气机不畅,致胸膈满闷,可加木香、枳实;痰黏难咯者,可加鱼腥草、浙贝母、冬瓜子;痰热伤津,口渴欲饮,可加天花粉、芦根、知母;大肠失润大便秘结者,可加瓜蒌仁、大黄、芒硝。(河南中医药大学 段启 整理)

治胃息肉验案一则

 (2022-11-28 05:17:14)[编辑][删除]


时间:2021-03-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罗碧贵

  丁某某,女,56岁。2014年4月24日初诊。诉胃脘胀痛、嗳气胁胀反复发作1月多,饭后和劳累后加重。舌苔白,脉沉弦。当日电子胃镜检查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充血型);十二指肠炎;胃底部多发性息肉(0.2×0.2~0.3×0.3cm)。

  诊断:胃痞、胃息肉。

  辨证:气滞血瘀,湿热痰结,胃失和降。

  治法:行气活血,清热除湿,化痰散结。

  方药:丹参30g,百合30g,台乌15g,木香10g,白芍30g,延胡15g,黄连6g,瓦楞子30g,浙贝10g,制半夏15g,连翘10g,天葵子15g,六月干30g,甘草10g。5剂。每剂熬取药汁500ml,每次温服100ml,每日3次。

  5月5日复诊:症情减轻,无其他不适,仍用原方5剂,改为每剂熬服2天。

  5月18日三诊:胃胀、胁胀、嗳气已除,改用益气健脾,除湿化痰,活血散结法。

  方药:党参30g,丹参30g,白术15g,陈皮12g,茯苓30g,白蔻10g,黄连6g,瓦楞子30g,浙贝10g,干姜10g,连翘10g,天葵子15g,六月干30g,甘草10g。10剂,每剂熬服2天。

  6月16日四诊:复查胃镜息肉已消失。

  按: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常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患并见,也有个别无胃部疾病而单独出现者。治宜在主治方中酌加连翘、天葵子、生瓦楞、制半夏、浙贝、六月干、丹参等清热除湿、化痰散结和活血化瘀之品;单独的胃息肉,则以清热除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药为主,佐以扶正健脾养胃药组方治之。(罗碧贵)

牛兴东运用扶正化积法治疗胃息肉
摘自2023-4-5中国中医药报
魏玉霞 高原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樊越 内蒙古医科大学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上皮隆起性病变,属于胃癌前疾病,经内镜下切除息肉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目前治疗胃息肉多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活检钳钳除、激光、微波灼切等方法,但并发症多、复发率较高。目前尚没有有效的预防息肉复发的方法。全国名中医牛兴东是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善于治疗脾胃病,对胃息肉治疗有独到见解,创制了治疗胃息肉的胃息化积汤,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息肉”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水胀》谓:“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瘀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说文解字》亦有记载:“息,寄肉也。”其“息”是多余、盈出之意。中医学认为,胃息肉当属痞满、胃脘痛、积聚等范畴。一般认为其病因病机为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七情内伤等因素损伤脾胃升降、运化、受纳等功能,致痰浊、湿热、瘀血等阻滞中焦,日久积聚而发生息肉。牛兴东认为,胃息肉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全身为虚,局部为实,脾虚为本,痰瘀、浊毒为标。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肾。肝气不舒,影响脾胃升降;肾阳不足,脾胃虚寒,升降失调。《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脾胃共同完成受纳、运化、升降、布散之功能,脾胃虚弱,升降失常,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功能失调,痰湿内停,脾喜燥而恶湿,痰湿即成,易困脾土,使之运化失职,水谷不归正化,津液不布,进一步酿生痰浊。《证治汇补》曰:“脾虚不运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如此反复,痰湿困脾更甚,日久脾虚明显,痰浊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痰随气血运行,内而脏腑,外而经脉,无处不到;痰性黏滞,易阻碍气机,经络不畅则血行瘀滞,由痰生瘀或挟瘀而病,“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瘀血、痰浊积久化生郁热,变生浊毒,蕴而入血,积于胃膜,由“无形浊毒”积渐而成“有形浊毒”,最终致胃息肉形成,正如“胃病久发,必有聚瘀”。可见脾胃虚损贯穿于胃息肉的始终,在胃息肉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基本治法
牛兴东认为胃息肉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脾胃虚弱,浊毒内蕴,日久积渐而成。正气已衰,不可妄用攻伐之品,如活血化瘀之品性味苦寒,易伤脾阳,于病无补,反而加重病情,一定要在健脾补虚的基础上,活血化瘀、化浊解毒。脾旺则津液输布,健脾益气法既能扶正祛邪,又能阻断浊毒生成,防止息肉复发,正是牛兴东“治未病,脾胃先行”学术思想的充分体现。《类经•针刺类》说:“救其萌芽,治之早也;救其已成,治之迟也。早者易,功收万全;迟者难,反因病以败其形。”明代袁班在《证治心传•证治总纲》中更是将治未病提到一个至高的境界:“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根据本病病机特点,牛兴东创立了以扶正化积为基本治法的专病专药(胃息化积汤),处方组成: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枳实15g,鸡内金30g,陈皮15g,九香虫10g,醋莪术10g,丹参15g,山慈菇15g,半枝莲20g,姜半夏10g,生薏苡仁30g,白及10g,炙甘草10g,每日1服,分早晚两次。湿热盛者加藤梨根,去九香虫;虚寒盛者加桂枝、干姜、熟附子。方中炙黄芪善入脾胃,补而不腻,为补脾益气之要药;党参、白术、甘草取四君子汤之意,益气健脾;加陈皮取异功散之意,使补气而不壅滞,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浊”为阴邪,“毒”为热邪,寒热错杂,湿热胶着,如油入面,病程缠绵难愈,牛兴东强调在补虚旺脾的基础上须化浊解毒,使邪去正安。常用药有:丹参、莪术、山慈菇、半枝莲、九香虫等。醋莪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功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丹参与莪术相须为用,治疗癥瘕积聚效果显著,是牛兴东临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对,认为养血不留瘀,祛瘀不伤正。山慈菇,味甘、微辛,性凉,归肝、脾经,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半枝莲,辛、苦、寒,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是传统的抗肿瘤有效中药。九香虫辅助君药,加强活血化瘀功效。白及具有护膜作用。姜半夏化痰,鸡内金消积化痰,生薏苡仁健脾化湿消瘤。
典型医案
女,60岁,2014年2月26日初诊。诉胃脘胀反复发作3年余,加重1个月。现症见:胃脘顶胀伴消瘦,反酸,口干,欲饮水,怕冷不甚,舌苔薄白,舌质暗红,脉沉滑。既往胃底多发息肉氩离子凝固术(APC术)3次,胆结石病史。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行胃息肉APC术。病理诊断:胃底腺息肉,黏膜组织轻度慢性炎。
诊断:(脾胃虚损,痰浊内蕴,胆失疏泄型)胃脘胀(西医称为胃息肉)。
治法:益气活血,化浊解毒。
胃息化积汤加减:炙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莪术10g,丹参15g,土鳖虫10g,九香虫10g,山慈菇15g,半枝莲20g,鸡内金10g(冲),金钱草20g,醋郁金15g,炙甘草10g。服用1个月后,胃脘部顶胀反酸等症状消失,舌苔薄白,舌紫暗,脉沉涩。守上方加红花15g,丹参30g。继续服用1个月。随访2年未复发。
按 临床实践表明,对于胃息肉来说,乃有形浊毒存在,阻碍气机升降,可影响脏腑气化,耗损正气,痰瘀浊毒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扶正化积法是治疗和预防胃息肉复发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胃息化积汤不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对指导临床实践亦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牛兴东认为,临床应借鉴西医治疗息肉的手段,即采用内镜下摘除的方法,截断病势,意在“邪去正安”“祛邪以扶正”,同时防止病进难治。镜下摘除息肉后,若患者的正气不足,余邪未去,脾虚浊毒内蕴的状态长时间未得到改善,息肉可能复发。此时采用中医药方法进行后续治疗,对机体的阴阳平衡进行及时调整,是阻止息肉复发的有效途径。《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而脾胃功能的强弱在人体功能的恢复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如张元素《治法机要》所言:“壮人无积,虚人者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李东垣提出“养正积自消”。因此,牛兴东认为健脾益气是预防、治疗胃息肉的关键,并贯穿治疗大法的始终。

国医大师李辅仁间断胸痛

 (2019-10-20 05:33:20)[编辑][删除]

 

程门立雪转载了中医经方养生工作室的博文

气阴两虚、淤血阻滞证

解某 男就诊时间:2005-11-25

主诉:间断胸痛2月余

现病史:患者两月多来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胸骨后疼痛,每次持续时间小于一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症状.急性心梗后,支架置入术后,时头晕,乏力,动则气喘,苔厚腻不均欠润,脉沉结代.

舌质: 舌苔:苔厚腻不均欠润 脉象:沉脉,结脉,代脉,

辅助检查:20051022:心电图:ST段抬高0.15-0.5mv.胸片:左心功能不全,左下肺大片状影.BUN:26.9mg/dl,GRE:1.22mg/dl,CHOL:114mg/dl,HDL-C:41.5mg/dl,LDL-C:55.5mg/dl.

辨证分析:患者年老体虚,肝肾渐衰,不能滋养五脏之阴,而致心阴内耗,心阴亏虚,脉道失润,发为胸痹.病机为心脉痹阻,气阴两虚;病位主要在于心.证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故给予生脉饮加丹参,郁金可滋阴理气活血是治疗胸痹常用方剂.

中医诊断:胸痹

方名:丹参生脉饮

组成:党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赤芍20g,白芍20g,郁金10g,陈佛手10g,南沙参15g,橘红10g,茯神30g,炒远志10g,白术15g,甘草5g,丹参30g

用法:7,每日两服,水煎服

医嘱:1.生活规律.2.避免感冒.3.低盐低糖饮食.    作者:中医经方养生工作室  

 平肝潜阳法治疗水肿

徐某 男就诊时间:2002-06-21

主诉:脚面浮肿数日

现病史:患者数日来出现脚面浮肿,夜尿1-2次,影响睡眠。刻下:脚面浮肿,夜尿1-2次,影响睡眠,大便一般,纳尚可,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弦。

舌质:舌质淡红 舌苔:苔薄 脉象:细脉,弦脉,

辨证分析:患者年老体虚,肾气已亏,肾主气化,气化无力,水液排出无力,积于体内见水肿,水湿重浊,故以脚面为甚。治疗意在补肾补气利尿。

中医诊断:水肿

组成:生地15g,丹参20g,猪苓20g,泽泻15g,云苓皮20g,寄生20g,牛膝15g,通草5g,太子参20g,枸杞10g,车前子30g(包)

此方含有五苓散、六味地黄汤之意,意在补肾气、利水消肿。

用法:7,每日两服,水煎服

医嘱:生活规律,忌食辛辣油腻,适当运动,劳役结合,预防感冒,低脂少植物蛋白饮食,注意监测血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