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祥之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中国的儒学是以“人”为核心的道德文化,是以“人本”为经纬的政治伦理学说。儒学推崇的“仁”与中医“大医精诚”的根本追求同出一辙。儒家文化是儒医文化的母体。儒家文化不仅强调忧患意识,还主张积极入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历代文人的座右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人生理想,也培养出为医者深厚而浓重的对人命运的挂念与关注,一种救死扶伤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这种价值取向造就了一代代“大医精诚”的儒医。
“儒医”是对古代中医的最高评价。他们不仅以丰富的学术著作立起了医学理论的一座又一座丰碑,而且以丰富的儒学修养构建了渊博的中医药文化传统。可以说没有儒医的参与,就没有中医药文化。
医与儒同根同源
医、儒俱崇“天”。甲骨卜辞中有“天”的概念,其后在《尚书》《诗经》《左传》《国语》及诸子著作中更是频繁出现“天”的概念。在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天人合一”乃是自然规律的外现。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以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热爱生命,热爱自然,能够领会所有生命的语言,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和谐共存,这就是“天人合一”。季羡林先生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易经》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儒学的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医基本理论,以致历代名医都认为“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医、儒俱倡“仁”。“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结晶,也是医德的核心。《论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称医学为“仁术”。仁是德的表现,是对人的体贴、关心、怜悯和帮助,历代名医都把“仁”作为行医的前提和出发点。唐代孙思邈首先提出了“仁爱救人”的医德基本原则:“凡大医治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清代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中说:“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之才,实则以败,断无以成。”
医、儒俱重“德”。关于“德”,《论语·为政》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德的观念对中医学影响非常深。“为天地立心”,使生之为人,秉具博爱济众,廓然大公。近儒马一浮先生总结历代名医的恻隐之心为:“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无数中医人的大医精诚、医德医风、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等都是对仁与德的崇尚。仁、德自古以来就是中医的重要价值取向,修德与仁的思想使中医学至今绽放着耀人的光芒。
《中庸》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中和,以平为期,以和为重。“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的基本思想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
儒医群芳谱是中医发展主干
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儒医》中说:“儒识礼义,医知损益。礼义之不修,昧孔孟之教,损害不分,害生民之命。儒与医岂可轻哉?”《宋会要辑稿》谓:“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
中医历来奉仲景为医圣。张仲景官拜长沙太守,是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宋朝校正《伤寒论·序》时引用唐代甘伯宗《名医录》话说:“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由是可知张仲景集儒者、官者、医者为一身。张仲景是儒医的鼻祖,其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的经典。张从正说:“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
从文法上看,仲景是真正亦儒亦医的大家,他在《伤寒论》中运用了大量形象、精练、准确的词汇和修辞手段,形象描写了证候和症状的特点。其娴熟地运用叠音词、排比句,功底甚深,医理精湛而又情境宛然。
许多人说“儒医”起于宋代,其实在宋朝之前儒者通医之人甚多。汉代《史记》中记载了许多早期的儒家医学思想。《史记》中记载的《扁鹊仓公列传》为中医儒家在正史中争得一席,也为后世文史著作撰写医学家传记做出示范。
魏晋三国时期许多文学家、儒者也都是医儒兼通之人。嵇康是中国文学史上“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力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工诗善文,其作风格清俊。嵇康著有《养生论》,是中国中医养生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的养生专论。
唐代大医孙思邈博涉经史百家学术,熟通佛典。孙氏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同时题名为孙思邈的著作有近70种,据考证其中近三十种左右肯定为孙氏所著。明代王肯堂和清代张璐都认为继张仲景之后,唯有孙思邈的《千金方》可与仲景诸书颉顽上下。
唐代著名儒医王冰平素钻研医学,历时12年注释9卷本《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所著还有《玄珠密语》《元和纪用经》等。其对医学理论具有独到见解,许多理论为历代医家所遵奉。唐代还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都精通医理,如王勃、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等。王勃说:“为人子不知医,不足以为孝。”王勃撰有《医语纂要》,开中医医话之先河,并作《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中兴名臣狄仁杰“善医,尤擅针术”。唐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李听“好方书,择其验者,题于帷帟,墙屋皆满”。诗圣杜甫不仅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辛勤躬耕在田野上的药农,他的诗多次写决明、栀子、女萝、丁香等中药。
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刘禹锡自幼体弱多病,深感医药学对健体强身、济世救人的重要性。于是他从当地名医的家中借来《素问》《药对》《小品方》等医药学的典籍伏案攻读。经过30多年的研读和临证,刘禹锡不仅“其术足以自卫”,而且族人门生有疾,经他处方用药后均获良效。在大诗人白居易的诗篇中有不少是论及到病因、病机及脉诊的,其《病气》诗云:“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这与《内经》所说的气为百病之母,因气致病的理论是一致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的《滕王阁序》文耀古今。除了诗歌外,王勃还是一位名医,他潜心攻读医学,撰写过《医语撰要》。
宋代杰出的医家甚多,其中尤以朱肱、钱乙、宋慈、王惟一、许叔微为最。
朱肱(1050~1125年)的主要著作是《活人书》,原名《伤寒百问》,又名《南阳活人书》《类证活人书》《无求子活人书》等。朱肱学宗仲景,参合各家,对仲景学术有颇多发挥,是《伤寒论》研究早期较有影响的医家之一。其憾于“仲景证多而药少”,采取后代诸方补而备之,对《伤寒论》的整理和阐释有重要的贡献。
钱乙(1032~1117年),字仲阳,北宋医学家,翰林医学士,曾任太医院丞。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
宋慈(1186~1249年),南宋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王惟一(987~1067年),北宋医家。天圣四年(1026年),王惟一奉诏竭心,考订针灸著作。于天圣五年(1927)以精铜铸成人体模型两具并撰针灸著作遂名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与针灸铜人相辅行世。许叔微(1079~1154年),翰林学士,成年后发愤钻研医学,活人甚众。许叔微所著《普济本事方》采方简要、理论清晰,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明代医家汪机(1463~1539年),少时勤攻经史,后因母长期患病,其父多方医治无效,遂抛弃科举功名之心,随父学医。他努力钻研诸家医学经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其《伤寒选录》《运气易览》《续素问钞》《针灸问对》《脉决刊误集》《推求师意》《外科理例》《痘治理辩》《本草会编》《医读》《内经补注》等影响深远。明代医家薛己(1487~1559年),幼承家训,精研医术,兼通内、外、妇、儿各科,名著一时,曾为太医院医士。薛己治学极为刻苦,论著很多,除自著的《外科枢要》《内科摘要》《女科撮要》《疠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之外,还有校订书数十种。明代名医杨继洲(1522~1620年),幼业举,因厄于有司,由儒入医。杨继洲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被选任侍医,隆庆三年(1568)进太医院圣济殿,直至万历,三朝任医官达46年,医迹遍及闽、苏、冀、鲁、豫、晋等地。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杨继洲博采众书,参以已验,编成《针灸大成》。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原系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此外,张介宾、傅青主、王肯堂、吴昆、缪希雍等都是由儒入医、著作等身的一代名医。
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医方集解》,陈念祖的《医学三字经》《时方歌括》等,均由亦儒亦医者著述。还有程钟龄、黄元御、吴鞠通、王孟英、唐容川、恽铁樵、丁甘仁、萧龙友、汪逢春等,尤其是近现代儒医的杰出代表如岳美中、秦伯未、程门雪、裘沛然、张灿玾等,他们的亦儒亦医成就为人所共仰。
儒医发展的主线构架起整个中医学发展的经脉。儒医文化让中医学具有穿越数千年的魅力。唯有对儒医文化不懈追求才使中国人始终葆有中医学根基,进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繁衍贡献力量。儒医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医学史上蔚为壮观的儒医群芳谱,还形成了中医学的学术渊薮、学术家园和学说体系的主干。
儒医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当代儒学的振兴与建构大致有5个发展时期,即原始儒学、原典儒学、汉唐经学、四朝理学、当代儒学。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能做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早已认识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儒医在这5个时期中也颇受影响。中医学具有开放胸襟及强劲生命力,在发展中呈现出经世致用和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因胸襟开阔,善于吸收诸多异质文化之优长,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并且能够与各个时代相融相合,为各个时代服务,才有了今天的历久弥新与绵延不绝。
硏究儒医思想在任何时代都回避不了对儒医原始经典的诠释,弄清了 “原”,才能够对历史长河中不同诠释者的著作进行厘定、鉴别,进而分清哪些是诠释者个人独有的,哪些是时代共性的。对儒医经典的深入研究以及多视角、多层面的探讨,再加上细致的梳理,能够把握儒医思想的基点、经脉及核心。这个核心,以及围绕着核心的种种文化形态历代都在演变,演变过程中又出现很多新的学说和流派。
“知行合一”是儒学品格中的一个要点,在儒医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行合一”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有助于在新形势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人类的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常常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要回归过去。“回归”是反思、回味,是再从先人那里吸吮民族的营养。现在儒学和儒医研究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虽然现在还是点滴星火,但必然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卢祥之)
http://tcmce.cn/images/7.jpg
中医药大学培养中医人,不但要重视中医知识的教育,更要重视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课本中许多知识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比如,“东方生风,风生木”,要讲清楚东方是如何生的风,风又是如何生的木,寻根问底,其实是锻炼思维。
国内中医药高校每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药学子,这些人是否能把中医药发展起来?我觉得有些教育问题应该思考。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医药院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年轻中医学子的中医药自信,中医药学生信中医、用中医,以后从事中医药工作,用中医思维看病,中医药教育才是有意义的。
——记国医大师王烈的新生第一课
(2019-10-29
16:10:29)[编辑][删除]
近日,在长春中医药大学格物楼的一间多功能教室里,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儿科学专家王烈正在给该校首届本科中医儿科学专业52名新生讲授第一课,传承中医梦,勉励后来人。
“小患者”成为首届中医儿科学学生
为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长春中医药大学不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尤其在满足急需人才方面,发挥自身教学、科研优势,积极申报本科中医儿科学专业。该专业经过教育部批准,在2019年招收了首批学生。中医儿科学新专业得到考生和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学校高分录取了52名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批新生中,来自长春的李佳璐曾经是王烈的“小患者”,曾经的就医经历,埋下了她学医的种子,成为中医人的梦想在她的心底生根发芽。
在李佳璐5岁的时候,因为患有小儿哮喘而遍寻良医,久治不愈,几经周折,选择来到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王烈诊治后,治好了她随时可能引发生命危险的哮喘病。李佳璐说,那时虽然年纪尚小,不记得王烈是怎样治疗的,但她始终记得在康复后父母感激地向他致谢的样子。在那时起,她便跟自己说,要成为像王烈一样伟大的医生。高考填报志愿,看到长春中医药大学有中医儿科学专业,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里。
国医大师的“肆玖训诂”
中医儿科学专业学生入校后,王烈一直惦记着这些新生,主动要求给学生们讲入学教育课。
在国医大师第一课上,九秩高龄的王烈专门准备了致中医儿科学专业首届学生的“肆玖训诂”十字箴言,以勉励学子。“肆玖训诂”即深信(成功之基)、知奥(勤奋而解)、悟理(明晰字义)、践行(落实言行)、大医(辨证论治)。他还赠言“苦炼修营”,希望广大中医学子要相信中医的医理,学中医要勤学、善悟,要做一个真正用中医中药的真中医,要继承学术薪火更要勇于创新。
在讲课中,他还将自己青年时代的3句勉言送给学子们,即1958年的“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摭亲百家目明耳聪”,1961年的“靠杏林真本事吃饭,让本草真疗效说话”,1963年的“德立于先,艺成而后”,与学子们共勉。
国医大师第一课上,王烈讲了3个生动的小故事,告诉学生们作为儿科医生的3个道理:一是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要了解和重视服务对象;二是了解儿童发病的特点,容易生病且康复快;三是对待儿童病症不能拖延,要第一时间对儿童病症进行治疗。
《婴童卮话》传薪火
王烈是著名中医儿科学家,是少有的著作等身的名医,在中医儿科学教学、科研、临床之余,勤奋笔耕,出版了《婴童医论》《婴童肺论》《婴童哮论》《婴童病案》等“王烈学术经验婴童系列丛书”。《婴童卮话》是“婴童系列”的又一部著作,是一本医话集,记述了王烈从医执教60余年的所见、所感、所悟,有读书体会、临证集锦、医学笔记、施教答疑、病家咨询等。全书分12卷,共200篇文章,每一篇文章就像一个故事,把读者带到王烈的儿科医教研实践中,犹如身临其境,与医家一起亲历大医学术的诞生过程、思想轨迹和心路历程。该书出版后,受到好评,成为学习中医儿科的学术启蒙书。在第一课上,王烈为52名新生赠送了《婴童卮话》,并领读,让中医学子难以忘怀。
耄耋之年,王烈的讲述浅显易懂而又意味深长,他的精神引领、带动着在场每一位学生的热情,学生们深深为其精神所感动,现场不时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该班学生王丽莎说,听了国医大师的故事,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需要耐心、细心、爱心和用心,学好中医儿科学,要像王烈教授那样,“一学二信三研究”,担当起时代和社会赋予的责任。李佳璐说:“我不会忘记小时候王烈教授曾为我诊病,如今我也要将中医儿科学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传承、研究、创新、发展。”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专业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孙丽平介绍,国医大师王烈为新生上了一节生动的儿科课,他还将为本科生讲专题课。这些对刚入学的新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李磊)
——国医大师、临床家熊继柏谈成长之路(七)
(2019-10-29
16:13:02)[编辑][删除]
国医大师临证经验之熊继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从事中医临床60余载,笔者有幸入熊老门下跟诊学习数载,曾见到多例痿证病人经治疗后有明显的改善,现将熊教授痿证治疗思想整理如下。
痿证系指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症。痿证的病位在肌肉筋脉,但关乎五脏,尤以肝、肾、肺、胃最为密切,因肝藏血主筋,肾藏精生髓,津生于胃,肺通调布散津液。其病机为热伤肺津,津液不布;湿热浸淫经络,气血不运;脾胃受损,气血精微生化不足;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而且这些病机常可互相传变,总的来说,痿病是由五脏内伤,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于滋养所致。故其病理性质有虚有实,一般是热证、虚证居多,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热证以虚热为多,湿热为患则属实;虚证为精血亏虚,亦有气虚者;因虚不运,痰湿、死血、湿热、湿邪、积滞等,都可兼夹发生。痿证见于西医学中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炎后遗症、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病。
痿证的辨证论治
临床上痿证多分为四种,肺热致痿、肝肾阴虚致痿、湿热致痿、脾胃亏虚致痿。
肺热致痿
《素问•痿论》讲:“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痿躄就是痿证的统称。因为肺为相傅之官,人体气血津液的输布要依靠肺气的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讲了“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然后才能“通调水道”。“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筋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肺朝百脉以后,才能输精于皮毛,才能输注于脏腑。这两条经文同时说明了人体气血及人体的津液的输布,都要依靠肺气的输布。肺有热,津液气血不能输布到周身,可以发生痿证。肺热叶焦的痿证主症为双足痿废,伴有咳嗽、气短、口渴等症状。方用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或者布津起痿汤。
清燥救肺汤:出自《医门法律》。为治疗温燥伤肺重证的常用方。
组成:桑叶、石膏、甘草、胡麻仁、真阿胶、枇杷叶、人参、麦门冬、杏仁。
布精起痿汤:出自《古今名方》。
功效:输布津液,濡煦气血。
组成:肥玉竹9g,天门冬5g,麦门冬5g,怀牛膝5g,淮山药5g,炙黄柏3g,蒸白术5g,白茯苓5g,炒薏仁9g,炙甘草3g。
沙参麦冬汤:出自《温病条辨》。
功效:甘寒生津,清养肺胃。
组成:沙参、玉竹、生甘草、冬桑叶、麦冬、生扁豆、花粉。
肝肾阴虚致痿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的精血不足,那么就骨萎筋弱,就必然发生痿证。《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记载:“夫痿者,湿热乘肾肝也,当急去之,不然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这种痿证除了四肢痿弱以外,还有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梦交、带下,甚至于腰疼、手足心热类肝肾亏损。本证药用虎潜丸,也可用鹿茸四斤丸。虎骨这个药物已经没有了,可以用猴骨代替,鹿茸壮阳太盛,用炒鹿筋代替。
虎潜丸:出自《丹溪心法》。
功效:滋阴降火,强壮筋骨之功效。
组成:虎胫骨、牛膝、陈皮、熟地、锁阳、龟板、干姜、当归、知母、黄柏、白芍。
鹿茸四斤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效:补气血,壮元阳,强筋骨,除风湿。
组成:肉苁蓉、天麻、鹿茸、菟丝子、熟地黄、牛膝、杜仲、木瓜。
湿热致痿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湿热可以伤筋,可以致痿证。湿热致痿是因为湿热伤了筋,造成筋膜的弛缓,屈伸不利,四肢痿废。本证有四肢酸重、肿胀、烦热等症状。更重要的是舌苔黄腻,小便黄而浑,这是湿热的特点。主方用加味二妙散。
加味二妙丸:出自《丹溪心法》。
功效:清热燥湿,通利筋脉。
组成:苍术、黄柏、当归、牛膝、防己、龟板、萆薢。
脾胃亏虚致痿
脾胃都属于中土。《黄帝内经》称脾胃为仓廪之官。脾胃属中焦,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的来源。人的肌肉由脾胃所主,肌肉萎缩,要治脾胃。本证型要用五痿汤,理论依据就是《内经》里面讲的“治痿独取阳明”。
五痿汤:出自程钟龄的《医学心悟》。
功效:补脾养阴、清热祛湿。
组成:四君子汤加当归、麦冬、薏苡仁、黄柏、知母。
谈“治痿独取阳明”
“治痿独取阳明”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因为有这样一个“独”字,所以后世的医家有许多人误解,认为治疗痿证就是单独地取阳明,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是片面的。“治痿独取阳明”的“独”字是接的《灵枢•根结》的原话来讨论的。《灵枢•根结篇》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枢折则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这里讲太阳、阳明、少阳这三经有病,如何用针刺治疗。太阳经有病,是发生暴疾;阳明经有病是发生痿证;少阳经有病就是发生骨繇。也就是三阳并列,治太阳经的病,就独取太阳;治阳明经的病,就独取阳明;治少阳经的病,就独取少阳。而在讨论这个痿证的时候,把《灵枢•根结》里面这三句话,其中挑了一句拿过来讨论,“治痿独取阳明”,所以就出现一个“独”字,让后世有些人产生了误解。临床治痿证,绝不是单独地取阳明,只是说“取阳明”有它的特殊性、重要性。因为《素问•痿论》给我们指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它说阳明经脉虚了,五脏六腑的营养就虚了,宗筋就失养了。宗筋就是人体的筋,人体的筋脉失养,那么四肢关节就失去润养,就不能灵活,于是乎宗筋弛缓就发为痿证。这就阐明了阳明经脉亏虚,气血不足所出现痿证的这么一个机理。
《黄帝内经》中
关于痿证的论述举例
《灵枢•本神篇》:“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
《素问•五常致大论篇》:“阳明司天,燥气下临……筋痿不能久立。”
《灵枢•口问篇》:“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中论述痿证的病因有多种,因而治法也多样,“治痿独取阳明”是治疗痿证的大法之一,但绝不是独一之法。
典型病案
唐某,男,43岁,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门诊病人。
2019年7月11日首诊:患者自诉患“运动神经元病”。周身痿软无力,行动不便,全身肌肉萎缩,大小鱼际尤甚,舌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痿证(五脏气热,肝肾不足)
处方:五痿汤合鹿茸四斤丸加减。30服。
药物:白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5g,麦冬10g,薏苡仁20g,盐知母6g,黄柏5g,木瓜20g,牛膝20g,菟丝子15g,盐杜仲15g,锁阳15g,炙甘草10g,续断15g,炒鹿筋10g。
2019年8月8日二诊:患者患“运动神经元病”12年,语言、呼吸、吞咽无困难,四肢痿软无力,不能站立行走,服上方一个月后,双腿竟然可以站立了。舌苔薄白,脉细。
处方:五痿汤合鹿茸四斤丸30服。
方药:西洋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当归5g,麦冬10g,黄柏10g,知母10g,薏苡仁20g,肉苁蓉15g,锁阳15g,木瓜20g,杜仲15g,续断15g,菟丝子15g,炒鹿筋15g,鹿角胶10g,甘草6g。(曾光)
——国医大师、临床家熊继柏谈成长之路(八)
(2019-10-31
04:37:42)[编辑][删除]
国医大师临证经验之熊继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张婷 肖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 孙贵香 国医大师熊继柏传承工作室
关于如何攻读医书,国医大师熊继柏提出三步:第一步是读懂,为求辨释文理,明晰医理;第二步是读熟,在反复研读中抓重点,熟记背诵;第三步是联系实际,融会贯通。读医书关键在熟读和背诵,熟背古籍逐步打好中医基础,做到由博返约,深入浅出,最终厚积薄发。
熊继柏谙熟经典,通晓各家,致力教育,勤于笔耕,重视实践,临证经验丰富,效果卓著,从学习中医医籍到中医临证实践60余载,最后成长为国医大师和优秀的中医教育家。强调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临床上才会得心应手,获得奇效。文章从读什么医书、如何攻读医书、背诵经典和方剂等方面出发等方面,初步总结熊继柏教授关于如何攻读医书的观点。
博览群书
熊继柏强调研读经典古籍原著是学习中医的必经之路。从熊继柏早年读书之路可以看出,在攻读中医书籍之初,首先可以阅读比较浅显易懂的中医基础概念类书籍;然后逐步接触中医四诊方法相关书籍,掌握中医诊断方法;随着中医功底的沉淀,开始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并反复阅读、背诵,四大经典是医学之本,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既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源泉,值得终身研读和思考;最后诸如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与临床相关的专业性书籍,应重点认真研读,结合临床加以思考总结,以丰富自身的临床经验。
熊继柏13岁时曾跟随常德地区名老中医胡岱峰。胡先生带领他以抄录和背诵的方式学习《雷公炮制药性赋》《医学三字经》《药性歌括四百味》等中医基础著作,然后逐步学习并背诵《王叔和脉诀》《濒湖脉诀》《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等中医诊断著作,再背诵《汤头歌诀》《时方歌括》《时方妙用》等方剂著作,后开始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经典及《医宗金鉴》《傅青主女科》《医林改错》《医学心悟》等古典专著。数年后,复拜师常德地区名老中医陈文和老师,重点学习《内经》《温病条辨》等经典之作。此后,熊老又自学了高等中医药统编的中医各科二级教材。
掌握中医古籍的共同点
中医经典著作大多文字古朴,义理深邃,蕴涵了深奥的智慧,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特点,中医古籍多具有“文简、意博、理奥、趣深”的共同点,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在读医书时,可参照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读懂,为求辨释文理,明晰医理:诸如熊继柏幼时所读书籍《雷公炮制药性赋》《濒湖脉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中医著作,文辞古奥,含义复杂且深邃。若想要读懂这一类书,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加强医古文的学习和了解中医术语,然后还需要参阅经典著作的注本,也可以多读后代名医读了中医经典后写出来的书,把读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片段的认识逐渐形成系统的认识,以上均有助于读懂中医古籍。学习时既要辨释其文辞含义,又要明确其中的医理。例如中医术语“精”,清代《精说文解字》中说“精,择米也”。本义是指优选的大米。《灵枢•本神》所云“五脏主藏精者也”,指五脏主藏人体精微物质,此“精”泛指人体的精气。《灵枢•脉经》记载:“人始生,先成精”,此“精”泛指先天生殖之精。《素闻•太阴阳明论》曰:“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此“精”指后天水谷之精。《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以“精气”和“邪气”对比,此处“精气”泛指“正气”。张景岳《类经•疾病类》记载:“精明之用也”,此“精”指目的神气精光。
第二步是读熟,在反复研读中抓重点:熟记背诵读书、治学均需要有扎实的功底,葛洪《枹朴子》云:“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功。”为了增强中医治学的根底,重在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熟读经典更是重中之重。历代医学著作为中医发展几千年的历史见证,熟读经典可以明了中医发展历史,知晓中医的学术渊源,洞悉中医理论,培养纯正的中医思维。熊老认为学习中医的核心宜熟读《素闻》《灵枢》《神农本草》《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是也,然后再阅读诸子百家,以免误入歧途、流为偏僻。
第三步是联系实际,融会贯通:中医理论思想来源于实践,又用以指导实践,学习中医基本理论,必须立足临床,在把握理论的基础上反复临证应用,理论和实践互参互证。
熊继柏强调中医学术思想大多以文言文和繁体字形式记载,理论相对抽象,但并非空洞浮泛、不着边际的理论。在研读医书的过程中,通过临床实践来加强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在研读中药学书籍时,可以去中药房观察其外貌、品尝其气味或是去野外环境找相应的药材观察其原始的形态和具体生长的环境。在研读中医诊断相关著作时,可以去临床上观察各种舌象,把脉体会各种脉象,亦或是观察各种病理产物等。中医书籍所传达的理论靠实践来验证,学习中医理论始终不能脱离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中医药学者成长的必经过程。此外,在读医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各类书籍以及原著注本之间的融会贯通,相互联系对比,贯通领会。
总之,关于如何攻读医书,达到上述三步才能做到由博返约,深入浅出,最终厚积薄发。
关于背诵方剂
中医离不开背诵,背诵方剂功夫越是娴熟,越能在临床中忆念和运用。熊老对学生的的要求之一便是要熟背500首方剂。正如徐大椿“用药如用兵”之道,熊老提出“用方如用人”的说法,首先要对该方非常熟悉,才能得心应手,方到病除。
背方剂不是简单的背方歌,而是要连同方剂的功效、主治、方药组成及其在方中的意义都要熟悉了解,甚至于创立该方剂医家的学术思想都要掌握。比如,若要要掌握中医活血化瘀法,就必须熟背王清任的一系列的活血化瘀方剂,如通窍活血汤、会厌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通经逐瘀汤、癫狂梦醒汤、补阳还五汤等;若要进一步了解治疗温病的思路,就要熟背吴鞠通所创立的银翘散、桑菊饮、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新加香薷饮、五汁饮、化斑汤、清宫汤、清营汤、三仁汤等;若要了解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可以通过背诵补中益气汤、升阳汤、调中益气汤等来加强学习和理解。
结语
当前是中医药发展的最好时期。在熊老身上,我们看到了国医大师的勤奋好学、仁心仁术和博大胸怀,更学到大师们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奉献精神。作为当代中医学者,我们必须向熊老那样,坚持边读书、边临证,深切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用结合,抓住主要矛盾,凸显中医特色,学习之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共同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张婷
肖丹 孙贵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