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方治验举隅

(2022-11-24 08:34:13)


时间:2021-03-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朱文元

黄连阿胶汤

  组成: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伤寒论》)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用于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较重的心烦失眠,舌红苔燥,脉细数者。

  医案一

  朱某,男,8岁,学生,1977年9月3日入院。患乙脑经救治转危为安,然纳差,大便不解,邀余会诊。诊见:心烦不寐,唇焦面红,渴喜冷饮,四肢微微抽动,小便黄少,舌红、苔少,脉沉细而数。脉证合参,证属阴虚动风之候。拟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黄连4.5g,黄芩6g,白芍9g,阿胶9g,鸡子黄2枚,生牡蛎15g。加水1200ml,先煮黄连、黄芩、白芍、牡蛎,取汁400ml,去渣,纳阿胶(烊化),再入鸡子黄搅匀,温服。每天4次。

  服1剂,烦止渴减,抽搐未作;续进3剂,便通脉静,诸症皆瘥。后以芩麦散加味调理善后。

  按:本例乙脑后期,邪热久羁,耗伤肝肾之阴,故见虚风内动之候。方中以阿胶、白芍、鸡子黄养阴增液;黄连、黄芩清热坚阴,加生牡蛎于滋阴药中潜阳安神,去烦热,俾阴复热退,筋膜得养,诸症自瘥。

  医案二

  李某,男,37岁,1983年3月15日初诊。诉素体阴虚,复患流行性感冒,服辛温发散药,过汗伤阴,遂致心悸而烦,夜不入寐,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诊为心悸。证属阴虚火动,心神失养,治宜育阴清热,滋阴降火。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味。处方:黄连、黄芩各6g,白芍、阿胶(烊化)、苦参各9g,鸡子黄1枚(兑服),柏子仁、紫石英各18g。每日1剂,水煎服。

  药进2剂,诸症悉减,连服5剂而愈。

  按:本例素体阴虚,复以外感,误以辛温发汗,耗伤心液。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扰心神,故心悸难寐。方中黄连、黄芩清热除烦;白芍养阴收敛神明;鸡子黄育阴清热;阿胶补血养心;加苦参清热养阴;紫石英重镇安神。诸药合用,滋阴清热,养心宁神,故能收效。

  医案三

  白某,女,46岁,1978年10月18日初诊。诉患神经官能症8年。遍服安神镇静之剂少效。半月前,彻夜不眠,难以入睡,头晕耳鸣,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脉证合参,证属肾水不足,心火独亢。治以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黄连4.5g,黄芩6g,白芍、阿胶(烊化)各9g,鸡子黄(兑服)1枚,肉桂末(冲服)2g。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1剂,夜能入睡2~3小时,继进3剂,诸症消失。后以朱砂安神丸调理善后。随访1年,睡眠正常。

  按:本例失眠乃心肾不交所致。盖心与肾,心主火在上,肾主水在下,肾水上升,心火下降,水火相济,则寤寐正常。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故失眠。方中黄连、黄芩泻心火以下降;阿胶滋肾水以上潮;鸡子黄养心宁神;白芍和营敛阴;白芍配芩连酸苦涌泄以泻火,与鸡子黄、阿胶相伍,酸甘化阴以滋阴。少佐肉桂引火归原。诸药相合,滋阴降火,心肾相交,故服4剂而安。

  医案四

  余某,女,54岁,1974年4月17日初诊。诉平素忧郁,曾患肝炎治愈。1周前大便下血,先便后血,血色深红,量不多,小腹微痛。伴咽干口燥,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形体消瘦,头昏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大便常规检查:红细胞(+++);隐血试验阳性;胃肠钡餐检查未发现异常。证属肝肾阴虚,水亏火旺,扰动阴络。拟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黄连4.5g,黄芩6g,阿胶(烊化)、白芍各9g,鸡子黄(兑服)1枚。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1剂,腹痛止,便血减少;再剂便血止,共服4剂,诸症消失。

  按:本例平素扰郁,暗耗肝肾之阴,肝炎虽愈,阴虚尚存。肝肾阴虚,水亏火旺,扰动阴络而便血,用黄连阿胶汤药证合拍,故服4剂而愈。

  黄芪建中汤

  组成:饴糖一升,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黄芪一两半,甘草炙二两。(《金匱要略》)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适应症:阴阳气血俱虚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医案一

  范某,男,44岁。1年前出现黄疸,在某医院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曾用中西药保肝治疗,黄疸退而未清,自觉胁痛腹胀、纳呆神疲。多方医治,效果不显。去年3月4日经某医院诊为“慢性肝炎”。同年8月3日来诊,诊见面色晦暗,食欲不振,右胁下疼痛,按之尤甚,胸闷腹胀,心烦易怒,神疲体瘦,畏寒肢冷,大便不实,小便色黄,舌边有瘀点,苔白滑,脉弦细。肝右肋下2cm,脾可触及。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8u,谷丙转氨酶164u,麝浊20u,锌浊12u。纵观上症,辨证为脾虚血亏,肝郁气滞,夹有瘀积。治法:疏肝理气,化瘀利湿。处方:黄芪建中汤加味。用药:黄芪20g,赤芍15g,白芍15g,桂枝10g,柴胡6g,制香附10g,炙甘草10g,饴糖30g,鸡血藤20g,焦白术10g,川楝子10g,茵陈20g,山栀子10g,生姜3片,红枣7枚。水煎服。

  5剂后胁痛、腹胀略有减轻,食欲稍增。守原方再服7剂,诸恙均有所好转。仍宗原方稍事变通,连服12剂后,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6u,谷丙转氨酶40u,麝浊4u,锌浊5u。舌上瘀点减半。依原方减去山栀子、茵陈、柴胡,加党参、枸杞、鸡内金、薏苡仁,调治月余而廖。多次查肝功能均正常。

  按:本例属脾虚肝郁血瘀之阴黄。用黄芪建中汤健脾补虚,调治气血,加柴胡、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赤芍、丹参、茵陈、山栀子化瘀利湿退黄;增白术、鸡血藤助本方调补气血。善后又用党参、鸡内金、薏苡仁、枸杞、以健脾益气、养肝滋阴。故疗效颇为满意。

  医案二

  李某,男,31岁。诉患手掌脱皮症10余年,每逢春季两手掌即瘙痒脱皮,时轻时重,至秋末方止。发病时两手掌嫩红,触之疼痛,瘙痒异常。诊见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稍紧。处方:黄芪建中汤加减。用药:生黄芪30g,桂枝9g,赤芍9g,白芍9g,炙甘草6g,饴糖30g(冲),生姜9g,大枣5枚(劈)。以水800ml,文火煎30分钟,去滓,纳饴,微火消解,空腹服,日3次。服药3剂,痒止,脱皮渐愈。次年春随访未复发。

  按:手掌脱皮系春秋季好发病,其发病多与季节有关。中医学认为,多因中气不健,营气不和,不能适应气交之变所致。故治用黄芪建中汤以健脾益气后又用此方治疗10余例,屡治屡验。

  五苓散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伤寒论》)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3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适应症: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医案一

  刘某,女,51岁。右侧头痛,时轻时重3年,遇阴冷天或劳累时加重,伴见面色无华,记忆力减退,精神抑郁,闷闷不乐,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舌淡红,苔白,脉细。前医从肝郁气滞、阴虚阳亢、气滞血瘀、顽痰痼结论治,服药百余剂不效。遂以五苓散原方2服,每日1服。水煎分2次服。服后头痛明显减轻,精神愉快。继服原方3剂,诸症消失。追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据日本学者经验,对长期头痛治疗不显著,可以一试,但机理尚不明。此方已治愈2例偏头痛。

  医案二

  雷某,男,19岁。因高考复习紧张,近日来,白日不到半小时即小便1次,色清量多,烦渴喜饮,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滑。尿常规和尿糖化验正常。西医诊断为“紧张性尿频”。辨证:湿停下焦,膀胱气化失约。治法:健脾培土、行气化湿、通利小便。处方:五苓散加减。用药:泽泻20g,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桂枝8g。水煎服。2剂后病失大半,又2剂诸症皆失,病遂告愈。随访半年未发。

  按:本例由精神紧张,思虑伤脾,致脾运失职,湿停下焦,膀胱气化失常,小便失约而频数。用五苓散健脾渗湿、温化水湿,使膀胱气化复常而诸症愈。

  医案三

  姚某,男,50岁。素患慢性支气管炎。近一月咳喘加重,咯痰量多,质不黏稠,咳声重浊,喉中痰鸣,口多涎液,眼睑浮肿,苔白润,脉弦紧。辨证:饮邪恋肺。疏方五苓散10剂,药后病瘥。

  按:赵羽皇谓“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也”。饮邪去,肺气得以宣降,则咳喘自平,此治病求本也。(朱文元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