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性平、味甘。其块茎富含多种必需胺基酸、蛋白质及淀粉,具粘液质、尿囊素、胆碱、纤维素、脂肪、维生素A、B2、C及钙、磷、铁、碘等矿物质,可提供人体多种必须的营养。
山药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供给人体大量的粘液蛋白。这是一种多糖蛋白质,对人体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减少皮下脂肪沉积,避免出现肥胖。
山药是亦食亦药之物,山药有补脾养胃、生津润肺、补肾涩精作用。
1.健脾止泻。秋季常见病是腹泻,有些是功能性的,与细菌、病毒感染无关,不必使用抗生素之类,这时山药就能发挥作用。而且对于霉菌性的腹泻也有明显作用,每天煮食山药500克,分2~3次吃即可。如果能磨成山药粉,则每次吃15克。
2.补益强身。平时体虚之人,应趁秋凉时加紧进补,以备冬天不时之需。山药补而不热,温而不燥,最适合老年人需要,常吃有益无害,每天吃山药100克左右,连续吃1~2个月,以量变求质变,缓而求功。
3.补肺润燥。久病虚损的慢性咳嗽,可以吃山药调治。山药是天然补肺润燥之品,在临床上是治疗肺虚久咳、虚喘的济世良药,每天250克左右,缓以图功。
4.涩精止尿。遗精、尿频都是肾虚所致,山药补脾的同时,还能补肾,提前吃点山药,可以防患于未然,对冬季易加重的上述疾病大有好处。吃法简单,不拘量,常服之。
5.固涩止带。妇女白带增多,无色无味者,可常吃山药以治之。山药有很好的健脾化湿、固涩止带功能,不论是脾虚带下还是肾虚带下,长食山药一定奏效。
6.润肤祛燥。山药能生津润燥,有滋养皮肤、毛发的功能,故有美容作用。秋季皮肤极易干燥,使人毛发枯槁,容颜失华,因此多吃山药,能润泽皮肤和毛发。可以用山药500克煮粥,早晚常喝。
山药药膳
1.健脾胃的药膳粥,如山药薏仁粥,做法是用山药20克、薏苡仁20克、粳米100克,把薏苡仁和粳米煮半熟时,加入山药熬熟即可。此药膳中的薏苡仁,不仅有健脾补气作用,还有抗癌功效,可提高患者免疫力。
2.山药熘肉片
特点:又滑又嫩,味道咸鲜。 备料时间:5分钟 烹调时间:5分钟
原料:山药、干木耳、猪里脊。
调料:料酒、糖、盐、味精、胡椒粉、蛋清、水淀粉、葱末。
做法:
1.山药去皮洗净纵切一分为二,然后斜刀切片;干木耳用水泡软,去根洗净。
2.里脊肉切薄片,加盐、味精、料酒、蛋清、水淀粉上浆。
3.锅烧热,倒入少量凉油涮锅后倒出,再倒入凉油,油温2~3成热时下肉片滑嫩,同时下山药片、木耳滑熟,倒出控油。
4.锅中留少许油,煸香葱花,加料酒、水、盐、味精、糖、胡椒粉调味,用水淀粉勾芡,再倒入刚做好的菜料翻炒均匀即可。
3、拔丝山药
特点:香甜酥脆,每块山药间都可以拔出细长晶亮的糖丝。
备料时间:3分钟 烹调时间:5分钟
原料:山药。
调料:绵白糖、干淀粉。
做法:
1.山药洗净去皮切成棱形块,控水后蘸干淀粉,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捞出。
2.将锅洗净,放少许油,加入绵白糖及少量水用小火炒匀。
3.当糖液炒至黄色时倒入刚炸好的山药块,翻炒均匀。
4.最后盛入抹过凉油的盘中即可
4、山药饼
特点:色泽金黄,口感香糯。
备料时间:5分钟 烹调时间:20分钟
原料:山药。
调料:糯米粉、澄面(超市有售)、面包糠、淀粉、鸡蛋。
做法:
1.山药去皮洗净上锅蒸12分钟,取出压成山药泥。
2.澄面用热水烫熟,鸡蛋打成蛋液。
3.山药泥中加入澄面、糯米粉和成面团,然后分别做成圆形小饼状。
4.将山药饼依次蘸干面粉、鸡蛋液,最外层裹上面包糠,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即可。
5、山药豆腐羹
特点:味道鲜美,入口润滑。 备料时间:3分钟 烹调时间:5分钟
原料:山药、盒豆腐、鸡蛋液、香菇、香菜。
调料:鲜汤、盐、味精、鸡精、胡椒粉、水淀粉。
做法:
1.山药去皮切小丁并焯水,盒豆腐切成与山药等大的丁。
2.香菜洗净切末,香菇洗净切丁。
3.锅中加鲜汤,调入主料,然后加盐、味精、鸡精、胡椒粉调味。
4.汤沸腾时用水淀粉勾芡至浓稠状,淋入蛋液并撒香菜末即可。
6.山药小馒头
材料:山药 1 1/2斤 面粉 3杯〈量杯〉发粉 1茶匙 温水 1 1/2杯 糖少许
作法:
1.山药去皮,洗净切片、蒸熟,压成泥状备用。
2.发粉放入温水溶化,倒入盆内与面粉、山药泥调拌,再用手揉合成面团,上覆盖乾净布放置一旁,使其发酵〈时间长短,视气候而定〉见面团膨胀后,便可再揉合成粗条,切成小段。
3.水滚放入蒸笼内,大火蒸 10分钟即可。
7.百合山药粥
原料:百合120克、山药60克、红枣、大米适量。调料:蜂蜜、白糖。
做法:将山药削皮切成小丁,大米淘净,加清水与百合、红枣煮成稀粥,用蜂蜜、白糖调味服用。
功能:百合能润肺止痰,清心安神;山药、大枣皆甘平之品,能补脾胃,配合使用,补肺润躁,养心安神。
8.莲子山药粥
基本特点 猪肚“为补脾胃之要品”,山药、莲子、糯米补中益气而养胃阴。脾胃得补,则中气健旺,下垂的脏器即可回复。
基本材料 猪肚1只,莲子、山药各50克,糯米100克。
做法:将猪肚去除脂膜,洗净切碎,莲子、山药捣碎,和糯米同放锅内,加水文火煮粥。
9.山药奶
准备鲜奶500CC(或奶粉8汤匙加开水400CC)、山药6两去皮切成块状、蜂蜜3汤匙、冰块2杯。准备完成后将所有材料放入果汁机内搅打成汁状放入即可食用放入,冷藏饮用风味更加。
10. 山药鸡蛋汤
材料/山药半斤、蛋一个、葱一支、西红柿1个、麻油1茶匙。
调味料/盐一又二分之一茶匙、味精四分之一茶匙
作法/1.山药切滚刀块,鸡蛋打散,葱切珠,西红柿切块。
2.山药、西红柿入锅中煮滚五分钟,调味并淋入蛋汁,最后下葱珠,滴上麻油即可
时间:2021-03-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傅延龄
张仲景说饮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节”的意思是节制,不要太过,当然也不能不及。任何一种性味的食物,如果吃得太多,吃太过了,那就有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脏气偏盛或偏衰,就容易发生疾病。
所食之味得宜则益体
张仲景认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意思是说,饮食为身体和生命提供必需的养分,不可或缺。但是,如果饮食不科学,不适宜,又可能对身体产生危害。梁代养生家陶弘景有一句话,与医圣这句话的意思相同。陶弘景说:“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而逾,饮食不可废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多。”张仲景还有一句话:“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天之六气,地之五味,对人的影响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张仲景说:“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可见在当时的东汉时期也有很多人不注意养生,不注重饮食。医圣大声疾呼:“在我们这个年代,一些人患了这样的病,那样的病,难道不是由饮食因素导致的吗?大家如果要保全生命,就一定要注意饮食宜忌啊!”
医圣还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些食物适合患了某种病的人,有些食物不适合患了某种病的人;有些食物对某种体质的身体有益,有些食物对某种体质的身体有害。适者有益,不适者有害。有害就有可能导致疾病,而且由此导致的疾病,如果不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与饮食结构,治疗起来往往会比较困难。
医圣又说:“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这句话见于唐代大医药学家,被后世誉为“药王”的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孙思邈之所以在《千金要方》中撰写《食治》一卷,正是由于受到张仲景养生思想特别是此段文字的影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身体健康平和,那么只需要好好养生就行了,不可随便吃药,因为药物的偏性比较大,可能干扰甚至打乱脏腑的平和状态,导致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反而容易受到外邪的损伤,容易生病。老百姓对于食物的利弊害益往往不在意,这就好像人们对待水火的态度一样。我们人类日日用水用火,但是由于水火离我们太近了,对我们来说太平常了,所以我们往往忽略了它们的影响。
《金匮要略》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饮食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能够给身体补充营养,通过脏腑的气化作用,化生为气血精津等精微物质,使生命得以维持,使身体强壮,使正气充足,能有效地抵御外邪。哪些食物能养身益体?张仲景说:“所食之味,若得宜则益体。”这是很好的一种表达。张仲景饮食养生观点与大多数古代养生家的观点是相一致的,其基本精神就是,五味各补五藏,五味调和是“益体”饮食的重要原则之一。古代养生家讲究食物五味与五脏对应,仲景亦不例外。酸者入肝补肝,苦者入心补心,甘者入脾补脾,辛者入肺补肺,咸者入肾补肾。《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说:“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饮食应有针对性
张仲景是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创立者,对于饮食养生,他同样也倡导和坚持因人制宜的原则。不同的身体状况,其得宜的饮食是不同的。对于虚弱的人,补益性质的饮食为得宜饮食;对于盛实的人,清泻性质的饮食为得宜饮食。寒者温之为得宜,热者清之为得宜,多膏粱厚味者,粗淡为得宜;藜藿辛苦之人,适量增加禽畜肉类为得宜。
就补虚泻实而言,也要有针对性,有针对性乃为得宜。脾虚补脾,肝虚补肝,故张仲景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中说:补肝之法,“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此一条论脏腑的五味补泻,并不仅仅就药物补泻而言,亦可视为饮食原则。根据张仲景所论,养生者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饮食的针对性:
人的体质状态
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寒者当温,热者当清,虚者宜补,实者宜泻。从反面讲,寒者忌凉,热者忌温,实者忌补,虚者忌泻。如张仲景指出,羊肉热,故“其有宿热者,不可食之。”食之内热必增,不唯无益,反而有害。
人的疾病状态
中医很重视人在疾病过程中的饮食禁忌。也就是说,中医很重视疾病过程中的“忌口”。如《金匮要略》说:“扁豆,寒热者不可食之。”又说:“病人不可食胡荽及黄花。”不仅疾病过程中当讲求饮食禁忌,即使是在疾病的恢复阶段,饮食也要注意。如张仲景说:“时病瘥未健,食生菜,手足必肿。”
妊娠状态
妊娠是妇女的一个特殊生理时期。妊娠期的饮食是否得宜,这不仅关系到妊妇本身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胎儿的发育,故妊妇饮食不可不讲。仲景这方面的一些论述虽然欠缺科学性,但要在领会其原则。
张仲景饮食养生法有二个基本原则,“趋利”和“远害”。趋利即上面所说的“饮食得宜”,远害即“勿犯禁忌”。趋利便要远害,远害即是趋利,二者是一种辨证的关系。如果知道哪些食物、哪些饮食方法对身体有害,从而避之,如此便能保护身体。食物其味爽于口,香沁于鼻,色美于目,人们往往随心所欲,恣于口腹,少有顾忌。所以,在谈论饮食养生问题时,既要强调得宜饮食的益处,更要强调不适宜饮食的害处,规定禁忌。为什么《金匮要略》用了整整二篇的篇幅论饮食禁忌,而没有一篇论得宜之饮食,其道理即在于此。(傅延龄)
艾灸身柱穴孩子少生病
(2022-11-27
04:13:27)[编辑][删除]
时间:2021-03-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张宝旬
在我们身上有一个神奇的穴位,可以说是小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神”,但是极少人会关注到它,它就是身柱穴。
身柱穴之名为全身支柱之意,属督脉,其上接头部,下面和腰背相连,就像一个承上启下的顶梁柱。其位置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取穴时使孩子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头,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经常刺激身柱穴可以通调阳气,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对长个子也有益处,有些孩子身体站不直,不长个子,用这个穴位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明显效果。
日本对身柱穴也推崇有加,学校曾经对部分小学生集体艾灸身柱穴,结果普遍改善了孩子身体虚弱、消化不良的状况。身柱穴的保健效用从此在日本全国推广开来。
针刺身柱穴,可以提高孩子免疫力,不容易感冒。有时间的话艾条灸这个地方效果更好。除了艾灸之外,按摩刺激也有很好的效果。父母可以时常给孩子揉一揉,不仅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还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
(张宝旬)
芋头:香糯可口人气高
(2022-11-25
08:40:06)[编辑][删除]
时间:2021-03-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张旻
芋头因其绵软粘腻的口感,常用于烹制各种美味佳肴,葱油芋头、桂花糖芋苗、香芋排骨、芋儿鸡等等。近年来,它更是频繁地出现在各类“网红”美食中,芋圆啵啵奶茶、芋泥咸蛋黄面包、麻薯芋泥肉松蛋糕等有了芋头的点缀,既有淡紫色的清新观感,又增添了酥软滑糯的味觉享受,因而人气居高不下。
芋头又叫芋艿,是一味药食两用佳品。据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记载,芋头煮熟后有甘滑利胎、补虚涤垢的功效;做丸服能散瘰疬(颈部核块);捣碎外涂能治疗痈疡初起等皮肤病;煮成汁洗脏衣服则能使衣物色白如玉。经常食用芋头,对人体有较好的补益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其能“宽肠胃,充肌肤……令人肥白,开胃通肠闭,产妇食之,破宿血;饮汁止渴去死肌。和鱼煮食,甚下气,调中补虚。”《滇南本草》也记载芋艿可以治疗中气不足,长期食用有补肝肾、添精益髓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生芋头有一定毒性,因此应尽量在煮熟后食用。也不可贪恋美味而食用过多,否则易出现消化不良,古书中就有“胀满勿食”的温馨提醒。
芋头入药时,多选用个头较大的香梗芋艿,常搭配海蜇、荸荠等消痰软坚之品,能够治疗痰核瘰疬,如芋艿丸。
芋头的食用方法很多,煮、蒸、煨、烤、烧、炒、烩均可。下面介绍两道适合居家自制的芋头甜品。
桂花糖芋苗
材料:新鲜小芋头5个,食用碱少量,藕粉、桂花酱适量。
做法:冲洗掉小芋头表面泥沙,上蒸锅蒸5~10分钟,蒸熟后剥皮、切块;处理好的芋头块儿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慢煮,少加碱面以提亮色泽。小碗内倒适量藕粉,冷水调开,在芋头软烂时加入,以增加浓稠感。加入桂花酱,搅匀即可。
功效:桂花糖芋苗是一道金陵名点,香甜可口。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的功效,能振奋食欲、增强人体免疫力。
芋泥
材料:荔浦芋头300克,紫薯150克,白芝麻30克,白砂糖20克,牛奶20毫升,黄油10克。红枣5颗,莲子、山楂各3颗。
做法:芋头、紫薯洗净去皮,上锅同蒸至筷子一戳即烂。加入白芝麻、白砂糖、牛奶、黄油,放入料理机搅拌至无颗粒感即可。莲子、山楂煮熟,芋泥盛出后用红枣、山楂、莲子放于芋泥表面装饰。
功效:芋泥是许多“网红”美食常用到的原材料。加少量紫薯有利于呈现出好看的紫色。细腻的甜芋泥能让人食欲大开。 (张旻)
时间:2021-03-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刘洵
春天了,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一个迷人的季节,自古以来引发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叹咏,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但这也是一个容易上火的季节,牙龈肿痛、咽喉疼痛、口腔溃疡、流鼻血等症状会悄悄“来袭”,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
我的老家地处鄂东偏远农村,在我小时候十分缺医少药,但每逢春天身体出现上火的情况,大家都会用当地妇孺皆知的“名方”白糖拌豆腐来应对。其做法十分简单,去集市上买一块豆腐回来放在碗里,用竹筷快速戳碎后,撒上一些白糖,再用竹筷搅拌一下,然后直接生食,祛火效果非常好,但当时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医理。
其实,早在清代食疗养生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就有对豆腐功效的记载: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而白糖的功效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为:润心肺燥热,助脾气,缓肝气。
所以,豆腐与白糖搭配在一起,不仅能祛火,而且口感也很好,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我小时候只要上火了,便很热切地盼望着享受这一顿美食。
老家农村人就是这么善于就地取材,把一些常见的食材进行“配伍”后巧妙地治病,并取得良好的疗效,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偏方——煎米茶,对治疗风寒、油腻等病因引起的腹泻有奇效。
我小时候经常目睹它的“组方”和“炮制”过程,只见大人先抓一把大米,在锅里翻炒,炒至半熟,然后放一撮茶叶一起混炒,顿时空气中弥漫着奇异的香味,再放一小勺盐,迅速炒几下,最后添加冷水,盖上锅盖,用大火煎煮,直至煮沸成茶。此茶出锅后患者须趁热喝下去,且只能喝汤汁,大米、茶叶等“药渣”不能食用。
对“煎米茶”的疗效我是深有体会的,一般腹泻之前感觉肚子里有很多水在打着转,发出咕噜噜的声音,且伴有腹痛,产生随时都要准备向卫生间冲刺的感觉,但一旦喝下“煎米茶”之后,症状立马消失,腹泻立即止住,基本都是一次见效。
这个偏方为什么能有效止泻呢?《本草纲目》云:“炒米汤,益胃除湿。”原来大米被炒焦后就是一味药,能健脾祛湿,对消化不良、腹泻均有效果;而茶叶早就被中医认为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还能收敛止泻;至于最后加少许食盐,也是相当符合医理的,《本草纲目》对食盐有明确记载:“咸微辛,入胃、肾、大小肠经。”所以,在“煎米茶”这个方子里,食盐相当于药引子,能引导“药力”到达胃肠部位。另外,食盐因味咸,还兼具收敛固涩作用。
民间偏方除了能治疗一些常见病外,还能治疗某些疑难杂症,往往也是药到病除。例如对于小儿遗尿,在我们老家就有一种专治此病的偏方,效果极好,令人叫绝。
该方采用一种被老家人称作“猪尿泡”的食材,其实它就是猪的膀胱,把一坨瘦肉切成块,塞进“猪尿泡”里面,用农村大妈缝制布鞋底的麻线把口子扎紧。半夜里放在灶膛里面,先用日常烧稻草时留下来的灰烬盖得严严实实的,然后隔着灰用火慢慢烧熟,最后把小孩从梦中喊起来,把“猪尿泡”打开,掏出里面的肉块食用。我仅仅在很小的时候吃过一次,现在依稀记得烧制出来的肉块非常香,味道鲜美极了,食后确实再也没有出现过尿床的情况了。
猪尿泡,虽然称呼不雅但是很形象,实际上它的中药名叫猪脬,味甘、咸,性平,归膀胱经,具有止渴、缩尿、除湿的功效。孙思邈《千金方》记载:“治梦中遗尿,猪脬洗、炙食之。”
可见有些民间偏方也是中医药宝库里面的珍宝,值得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回想起儿童时代,那时老一辈人几乎人人都掌握一点偏方,故中医氛围非常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年轻人使用、甚至知道偏方者已越来越少了,令人惋惜。
(刘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