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2-11-21中国中医药报
麻云
江苏省中医院
很多人常有口干、眼干的小毛病,尤其到了秋冬季节,浑身都觉得干燥,如果长时间口干、眼干不见好,甚至龋齿增多、形容消瘦,全身“闹旱灾”的话,要小心是干燥综合征惹的祸。
辗转多个科室未查出病因,竟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
陈女士今年50岁,近两年来总觉得嘴巴干干的,没说几句话就要喝口水,尤其是吃饼干、馒头、面包等干食时,必须喝水或就着汤才能吞咽下去,嘴里唾液甚少,后来蛀牙也多了起来。陈女士去口腔医院就诊后,并没查出什么大问题,吃了点药,还换了一口假牙,但口干的毛病并没有得到解决。近半年来,陈女士发现眼睛开始干涩、少泪,处在绝经期的陈女士本来睡眠质量就不太好,再加上各种不适症状的折磨,整个人变得焦虑不安,形容消瘦。就这样,陈女士兜兜转转看了眼科、神经内科等多个科室,病情始终不见好转。最后经一位医生推荐,陈女士到了江苏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
“根据患者口干、眼干,无唾液、无津液的症状,综合唇黏膜活检以及实验室相关免疫检查,确诊为干燥综合征。”江苏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纪伟介绍。确诊后的陈女士经过系统的中西医对症治疗,口干、眼干等症状慢慢好转,病情逐步得到缓解。
多学科协作诊疗,辨证论治是关键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泪腺和唾液腺分泌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表现为口腔、眼、鼻、硬腭、气管及其分支、消化道、阴道等多处黏膜分泌减少,临床上常常有口干舌燥、眼干少泪、龋齿增多、皮肤干痒、腮腺肿大、关节疼痛等症状。如果干燥综合征没有及时发现,耽误治疗,还可能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及器官。纪伟说:“为了帮助患者少走冤枉路,我们采取了风湿免疫科与眼科、口腔科、血液科、肾科等科室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一旦各专科发现就诊患者出现类似症状,便会提高警惕,协调风湿免疫科,有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干燥综合征的发病率约在千分之四左右,好发于女性。本病女性患者年龄多在绝经期前后,可以推测发病原因与雌激素水平下降以及患者情绪、精神状态等密切相关。“我们团队曾针对干燥综合征患者开展了量化调查,发现此类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尤其是处于绝经期的女性患者,雌激素水平骤然下降,体内免疫功能失调,多有阴虚阳亢的表现,出现睡不着觉、心情烦躁、情绪不定、过于关注所患疾病等情况,严重者甚至确诊为焦虑症。”纪伟强调,干燥综合征患者一定要正确认识本病,到正规医院进行评估,中西医综合治疗。
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属于“燥痹”范畴,一般从脏腑论治,并结合气血津液辨证分为不同的证型。纪伟介绍,本病患者常表现为五脏亏虚,特别是肝肾亏虚、津液亏虚,有口干、便秘症状,口唇呈绛红色,舌质如风干的“牛肉舌”,大便干结呈颗粒状,形似“羊屎豆”。也有约10%的患者属于脾虚湿阻型,表现为脾气亏虚,湿邪阻滞,气机不畅,不能输布津液,出现腹泻等症状,需要健脾化湿理气。纪伟表示,针对干燥综合征,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症状、肠道菌群以及服用药物等情况辨证论治。
中医药口服加外治,综合调理改善症状
本病治疗注重滋补肺阴、补益肝肾、行气通络,常用到沙参麦冬汤、六味地黄丸等。秋冬季节气候较干燥,容易加重病情,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食用一些药食同源之品,如枸杞、菊花、百合、银耳、黑芝麻、当归、阿胶等。江苏省中医院院内制剂津血源颗粒、参梅含片等有滋阴生津、解毒清燥之效的中药可用于该病治疗,还可辅以人工泪液、护眼罩等进行外治,或开具膏方进行调理。
尽管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但一般与基因、饮食、环境、情志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纪伟建议,干燥综合征患者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注意营养均衡,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偏热性的水果,如荔枝、榴莲等,可以吃一些性平的水果,如苹果等。生活中还要避免过度疲劳,防止免疫力下降,注意科学用眼,防止眼干、眼涩。
此外,纪伟特别提醒,研究发现肝的功能状态与干燥综合征患者症状轻重、发病年龄等有密切关系,因此本病患者日常一定要注意舒畅情志、疏肝解郁。
春季警惕干燥综合征
摘自2023-3-13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章关春 楼彦 通讯员 王婷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气温逐渐回暖,此时正是阳气升发、肝气旺盛的季节,不少人出现口眼干燥、咽喉干痛、皮肤干裂等“缺水”症状。如果长期反复出现此类干燥症状,用补水保湿的方法也无法缓解,可能就不是简单的春燥,而要警惕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记者采访了浙江省中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宋欣伟,请他就相关问题进行专业解答。
五大症状须注意
宋欣伟介绍,干燥综合征是以外分泌腺损伤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与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该病常以口干、眼干、疲劳、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并可涉及全身多个系统。
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差异大,典型表现是口、眼、呼吸道、消化道、阴道等黏膜处外分泌腺体分泌减少引起的局部症状,还可出现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宋欣伟指出,高达2/3的本病患者会伴随外分泌腺体以外的系统损害,如累及呼吸系统可出现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等;累及血液系统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甚至淋巴瘤;累及骨骼肌肉系统可出现关节疼痛、肌肉乏力等症状。此外,还可涉及皮肤、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因起病隐匿,症状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
宋欣伟提醒,此病最常见五大症状,大家平时应注意观察:一是眼睛干涩,好像有沙粒,持续3个月以上;二是口干,食物都难以下咽;三是容易疲劳;四是睡眠质量差,容易失眠;五是全身出现游走性关节痛。
老年人群易罹患
宋欣伟表示,目前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感染、内分泌、遗传背景、免疫功能异常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在感染因素方面,包括EB病毒、丙肝病毒以及HIV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感染均可能与此病发生发展有关。
从中医角度讲,此病属中医“燥痹”范畴,为感受燥热之邪,或湿寒内伏化燥,耗伤阴液,痹阻气血,脏腑官窍、皮肤筋骨失养所致。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气虚、阴亏为本,血瘀、燥热为标,病位涉及肺、脾、肝、肾、三焦等。肺开窍于鼻,以喉为门户,如燥邪损及肺阴,燥胜则干,故见口咽鼻干、舌红少津等症。肺主皮毛,肺阴亏虚则皮干肤燥。而脾主运化,为精血津液生成之源,脾失健运则津液生成乏源,脾不升清,津不上承,则见口干、眼干等症。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若燥邪致肝血亏虚,则见眼干目涩,又主藏血,津血同源,津少则血枯,血行涩滞,日久则成瘀,瘀邪又可致病,闭阻经络,累及关节肌肉。肾主水,主周身津液代谢,在液为唾,肾精不足,则口中干涩。肾主骨,其华在发,肾阴亏虚,失于濡养,则见发枯齿脱。
宋欣伟指出,通常来说60岁以上老年人是干燥综合征的高发群体,发病率大约在3%~5%,以女性居多。但是近年来干燥综合征患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这是因为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作息不规律,长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增加了其患上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相关疾病的风险。
中西医结合早防治
目前该病尚无法完全根治,故常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因本病初起时容易被忽略或轻视,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
若已经确诊为干燥综合征,规范治疗及坚持随访十分重要。宋欣伟指出,该病治疗虽不简单,但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中西医结合方法表现出了更好的临床疗效,同时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发布的最新《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专家共识》将燥痹证型分为:阴虚津亏、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燥瘀互结、燥湿互结5个证型,分别建议以增液汤、生脉饮合沙参麦冬汤、一贯煎合青蒿鳖甲汤、活血润燥生津汤、乌梅丸等方剂施治,但临床实际并不局限于此。临证时医生会根据患者个性化的证候特点、病位病性,从脏腑、三焦、气血津液、卫气营血、六经等多个方面进行辨证。
除了常见的内服中药汤剂外,还可在正规医疗机构尝试一些中医外治手段,如中药眼雾化、针灸、耳穴压豆、中药熏洗等。
日常调理可缓解
生活中该如何通过日常饮食、起居调摄等手段预防和辅助治疗干燥综合征呢?大家不妨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穴位按摩
为缓解眼睛干涩,可按摩睛明(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攒竹(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风池(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等穴位;为改善口干症状,可按摩太溪(在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水泉(在足内侧,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阴谷(在膝后内侧,腘横纹上,半腱肌肌腱外侧缘)、尺泽(在肘前侧,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等穴位;关节疼痛,根据不同部位而取穴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各穴位顺时针或逆时针规律按压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饮食调理
可以多喝柠檬汁或多吃其他酸性食物,促进唾液分泌。饮食清淡、戒烟戒酒,尽量避免进食过多油炸、过咸、腌制食物。清淡饮食并非完全吃素,仍要保证优质蛋白(蛋、奶、鱼、肉等)的充分摄入。
此外,可选用枸杞子、菊花、决明子、百合、萝卜、梨、莲藕等滋阴清热润燥之品制作药膳,有助于改善相应不适。
起居调摄
平时应注意口腔卫生,勤漱口以防龋齿。改善用眼习惯,减少持续用眼时间,建议每用眼半小时,就闭目养神或者远眺以减轻视疲劳。多眨眼,少开空调,适当使用加湿器,用热毛巾湿敷眼部。
眼干眼涩 试试这三穴
时间:2023-04-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春季多发的眼干、眼涩症状是很多人的日常困扰,加之当今社会许多人天天与手机、电脑、电视形影不离,长时间用眼过度,也导致眼干、眼涩症状的频频发生。虽然滴眼药水能短期缓解症状,但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下面不妨先了解眼干、眼涩的中医病因病机,再学会按揉相应穴位的方法,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一困扰生活的烦心事。
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曰“久视伤血”,体现出眼睛与血的关系最为密切。肝开窍于目,眼睛受肝血滋润和濡养充分,则视物清晰,若无充沛之血滋润濡养,就会出现眼干、眼涩。长时间用眼,不仅使眼部血液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也会消耗气血,影响气血对眼睛的濡养,出现干涩。
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易与他邪相合为病。《黄帝内经》云“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眼居高位,位于体表,六淫之邪所致的眼病初期常夹有风邪,特别是眼干、眼涩等症状,无不与风邪有关。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风邪为病,终岁皆有。
因此,治疗春季眼干、眼涩,要针对以上病因,施以祛风散邪、养血填精之法。
腧穴调理
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腧穴,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胆与肝相表里,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处,胆经诸穴可治疗外眦疼痛等眼睛疾患。风池穴为搜风要穴,可平肝息风,祛风散邪,通利头面诸窍。按揉风池穴,可促进头面部气血流通,有效缓解眼干、眼涩。
曲池穴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在肘外侧,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手阳明大肠经“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曲池穴是表里双清的腧穴,可疏散外感风热,适用于阳明内积热邪所致的眼干、眼涩、眼痛等头面目疾患。按揉本穴还可预防调理风阳上扰、气血上冲引起的高血压。
太溪穴足少阴肾经原穴,在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肾经所病“目如无所见”,肾经腧穴可治疗视物不清等疾患。太,大也;溪,溪流也。太溪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肝肾同源,按揉太溪穴,可调补肾经气血,有助于缓解眼干、眼涩等症状。
中医诊疗风湿病的鸿篇巨帙
(2022-11-25
09:35:11)[编辑][删除]
——贺《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刊行
时间:2021-03-29
作者:朱建贵
著名中医学家王承德教授任总主编、董振华教授主审的《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问世了。书凡17本,洒洒洋洋数百万字,囊括17种风湿病中的疑难病,中医与西医互通,古今与现代融合,理论与实践并举,临床与科研一体,内容丰富,蔚为大观。此书付梓之际,不由联想到三点。
传承中医药
风湿病学科打先锋
众所周知,风湿病既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世界性的疑难病症。但对于风湿病的扎实、系统研究则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81年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成立了以赵金铎、路志正、谢海洲三位老师为台柱的内科研究室,科室的研究方向是中医诊疗风湿病,研究室的主要研究人员是三位老师培养的研究生。科室设立科研门诊,科研病房床位38张。科室以整理继承三位老师诊疗风湿病的临床经验为主旨,充分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制定风湿病临床病历的书写格式与内容。临床用药约法三章,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严格遵守执行三条用药原则,是原汁原味的中医临床研究。遇有疑难病症,院内会诊,院外请诊。当时常到内科研究室会诊的院外名医是焦树德、赵绍琴、方和谦、巫君玉等。一时名医荟萃,名老们各抒己见,毫不保留地传经送宝,传技献艺,学术气氛极为浓厚,我们年轻人受益匪浅。当时的内科研究室,由于研究治疗风湿病的中医特色十分浓厚,卫生部崔月犁部长和谭云鹤副部长曾到病房参观,谭副部长还到医生办公室和我们聊家常。门诊一号难求,病房爆满。外地医疗机构到病房参观者络绎不绝,有时一天要接待好几批客人,国内一时风生水起。当时制定的三条用药原则和病历书写格式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纳颁布。随后1983年9月,国医大师路志正和焦树德,率先在山西省大同市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痹症学组,1989年在江西省庐山市成立全国痹症专业委员会,1995年11月在江苏省无锡市成立中国中医药学会(现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传学术、制标准、研新药,领衔全国的中医风湿病研究。长江后浪推前浪,名老创业,后学接力,王承德师兄一直担任学会秘书、秘书长至接棒主任委员,可谓任劳任怨,殚精竭虑,为风湿病的学术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应用中医药
研究风湿病苦实干
创业艰难百战多。风湿病的学术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有志于风湿病研究、甘于奉献的众多苦干实干的老中青科技人员。老一辈中医名家,从零起步,开拓进取,把自己数十年的学术精华倾囊而出,贡献于世。如路志正老提出的燥痹论,焦树德老倡议的尪痹论,朱良春老的顽痹论,谢海洲老的扶正治痹论等,均是数十年临床经验的结晶,出经典而颇具新意,符合当今临床实际。王承德教授接力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他将风湿病分会的学术队伍由最初的二十几人发展到四百余人,每年参会代表五百余人。他先后举办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二十多次,国际中医风湿病会议十余次,举办中医风湿病高级研修班二十多期,高度弘扬了中医风湿病的学术思想,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风湿病临床科研骨干人才,在国内国际推进了中医风湿病的发展。他引领国内风湿病专家,团结奋进,修订《实用中医风湿病学》,建设“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全国中医重点专科——风湿病专科,又编撰《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皇皇巨著数百万字,进一步完善中医风湿病的学术体系,成为开创中医风湿病学术领域的又一个里程碑。
创新中医药
风湿病学科再辉煌
王承德教授带领风湿病学会推进了风湿病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和建设。名不正则言不顺,如对风湿病病名的研究,由最初的“痹症”到“痹病”,又到风湿病,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过程。他善于精思熟虑,考据文献,并结合临床,从病因、病机、分类、临床表现、证候等方面详细分析,大胆提出以风湿病为病名较痹症和痹病都更科学、合理,更具有重要特色,更符合临床实际,经学术会议全会讨论一致通过,正名为风湿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纳了这一研究成果,全国中医院的风湿病专科都统一命名为风湿病科。紧接着,不断推进了五体痹(皮、肌、筋、脉、骨),五脏痹(心、肝、脾、肺、肾),尪痹,大偻,燥痹等风湿病二级病名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这样的研究,根据中医的原创思维,符合中医的自身特色,真正做到了守正创新,传承精华。
《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与时俱进,为提高风湿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融汇总结中西医治疗风湿病的科研成果和经验,适应风湿病学科的发展,满足临床需求而编写,高屋建瓴,传承创新。丛书以西医病名为纲,以历史沿革、病因与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常用中药与方剂、护理与调摄、医案医话、临床与实验研究为目,纲举目张,每个病名独立成卷。所选十七种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成人斯蒂尔病、反应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骨关节炎、痛风、骨质疏松、白塞病、风湿性多肌痛、硬皮病、炎性肌病、银屑病关节炎、儿童常见风湿病、产后痹,十五个病是西医病名,两个病是中医病名,既有中医辨证治疗、症状治疗及其他治疗,又有西医治疗。常用中药从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古籍摘要、现代研究等方面论述;常用方剂从出处、组成、煎服方法、功能主治、方解、临床应用、各家论述等方面阐述;此外,还有古今医案医话,突显医家诊疗经验。这样的编排,中医为主,西学为用,符合临床实际,充分体现守正创新,融贯古今。
衷心感谢《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总主编王承德教授及诸位专家贤达,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为丛书所做的付出和奉献。《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是广大中西医及其爱好者学习、应用、研究中医风湿病的案头之友。(朱建贵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祝贺《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刊行
(2022-11-27
04:42:07)[编辑][删除]
时间:2021-03-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房定亚
欣闻由王承德教授主持编撰、董振华教授主审的《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共17册已经全部刊印,内心十分激动,这实为中医风湿界一大幸事。
王承德教授是著名的中医风湿病专家,由他参与共同主编的《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第二版)》,已成为风湿病学者案头常备的重要工具书。而此次付梓的《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也必将给风湿病科医生开展临床工作提供更加详实的文献参考。本套丛书从规划、谋篇、行文等各方面,处处体现一个“实”字,愿与各位同道分享。
以病为纲,切合实际
中医古籍中,风湿病被归于“痹病”“历节”“痛风”等范畴中,进行辨证论治。而随着现代中医学者对风湿病病因、病机、转归、预后等全阶段、全环节、全病程认识的不断深入,既往“三因痹”“五体痹”“五脏痹”等分类则显得过于笼统,因此提出“尪痹”“燥痹”“大偻”等病名以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特规律。本丛书将中医传统观念与现代医学认识相结合,借鉴现代医学风湿病分类与命名,系统介绍了临床常见的17种风湿性疾病诊疗方法,更加切合现代中医风湿病临床实际,不但授中医风湿病医师以圭臬,而且更能为西学中医师、甚至西医学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内容全面,重在实用
本丛书所涉及的17个病种,不但有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等常见病、多发病,还包括成人斯蒂尔病、炎性肌病、硬皮病等疑难病,内容可谓丰富;而且突破以往大部头专著章节篇幅所限,各病种独立成册。据我所知,诸如“硬皮病”“纤维肌痛综合征”“成人斯蒂尔病”等分册,均为首次刊行的中医风湿病专病专著。丛书各分册内容丰富详实,既全面介绍了疾病的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诊断鉴别、中西治疗,又深入探讨了中药方剂、调摄护理、研究进展,无论是风湿病专业的初学者,还是深耕者,都可以从中汲取实用的知识与营养。
言而有据,文风实在
本丛书主编、主审、副主编、编委等成员,均为当代中医风湿病学界的巨擘和中坚,在与他们共事的过程中,时时能够感受到他们的专注、谨慎、平易和谦逊。诚如王承德教授在自序中所言:“本丛书编写历时3年之久,召开编写会6次,数易其稿,可谓艰辛”,足见编委会全体专家治学严谨的优良学风。这些优良的学风,真实地反映在本丛书言而有据、朴实无华的文风中。无论是古籍摘要,还是名家论述,无论是医案医话,还是现代研究,均详列出处和参考文献,以供溯源查阅,字里行间,无华丽辞藻,无罗列堆砌,行文平实,让人甚觉可靠。
筋脉相连骨肉相亲
——祝贺《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刊行
时间:2021-03-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孙树椿
风湿病与骨伤疾病关系密切,余多年对此关注尤深。风湿病初病,五体在皮肉脉循序而至筋骨,风湿必伴伤筋,早期筋急筋紧,《黄帝内经》提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久则风湿入骨,骨伤则骨损骨痿,筋骨之病表现多端,虚实交错,变证多端,实为难治,析其理,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同居下焦,为人身之根基和柱石。常见的风湿病如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无论累及脊柱关节还是四肢关节,都有相对复杂的筋骨表现。这类疾病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其临床诊疗之困难,给医生带来极大的挑战,需对此类疾病作一系统整理和规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担当了这个重任。立德之言,功在学术,利在民众,大善之举也。
王承德是中医名家谢海洲老师的高足,也是我的学生,同时也是中医名家焦树德、路志正的得意门生。他胸怀仁德”心系民生,是一位有儒医风范的风湿病学术带头人。多年来,王承德跟随路老、焦老从事风湿病分会的工作,在二老的带领下,风湿病分会不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王承德又接班路老,担任了第二、三届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并创立了世界中联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担任第一、二、三届会长至今。
近3年来,王承德组织国内中医风湿病领域最权威的学者和专家,编撰出版《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涵盖了常见风湿病的17个病种。书中有以类风湿、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为代表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也有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为代表的脊柱关节病,也有代谢性疾病痛风,每个病都从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和治疗、西医治疗、常用中药和方剂、护理与调摄、医案医话、临床与实验研究等方面阐述,不仅系统汇集了中、西医对17种常见风湿病的认识,而且重点论述了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西医病因病理,特别突出中医辨证治疗,是编著者多年的临床思考和体悟之大成。
《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既有实用性又有指导性,内容详实,易懂实用,深度、广度必备,不仅汇集了西医风湿病最新的前沿动态,又摘录出古代名医名家的经验用药,同时又是当代风湿病学大家、名家的经验总结,反应了国内中医风湿病学界的最高水平,是中医、中西医风湿病临床与科研工作者的案头参考。以此推介给有志于从事风湿病、骨伤病的同道学人们一览,定然受益匪浅也。(孙树椿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中西医学对风湿病的认识
(2022-12-26
04:57:47)[编辑][删除]
时间:2020-09-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李满意
西医学认为,风湿病是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累及骨、关节、肌肉、皮肤、血管等组织的一大类疾病。其范围甚广,分为10大类200多种疾病,常见的有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风湿病病因不明,多认为与免疫、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西医治疗的特点之一是辨病(病名)论治、对症处理(指症状),多依赖现代检测仪器。目前,临床常用西药有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等,多有明显的副作用,且开发新药价格昂贵。西医学的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如果对某个病的机制没有搞清楚,就无法从根本进行治疗。多数风湿病的病因尚不清楚,所以无法对因治疗,只能对症治疗。
中医学认为,风湿病即痹证、痹病,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邪为患,痰浊、瘀血留滞,引起经脉气血不通不荣,出现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等,甚则关节变形、肢体痿废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病变部位多在皮肉脉筋骨。临床多有慢性、反复发作性、渐进性特点,属疑难病症之一。“痹”作为病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痹泛指机体为病邪闭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气不宣所发生的各种病症。狭义之痹即指“痹证”“痹病”“风湿病”,其又可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燥痹等。《黄帝内经》称风湿病为“痹”,而张仲景提出“风湿”一名。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痰瘀为患,痹阻于肌肉、骨节、经络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痹久累及肝肾,伤及筋骨而导致本病。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娄多峰教授将风湿病的基本病因病机概括为虚、邪、瘀。
中西医的最根本区别不是在于形式,而是治病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即理论体系不同。两者具体的区别在于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中医学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有机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本身有自我防御、自我修复功能。因此,中医的主要工作就是激发生命体的潜在能量,发挥人体自身力量来治疗疾病。而西医则把每一个病症看成具体而微的,仔细研究每一个病症的特点,并针对病因进行直接治疗。中医对于相同的病,不同的人,用药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患病时期用药也是不同的。中医治疗是根据病人当时的情况综合考虑,灵活运用。而西医主要特点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略了人是一个整体。中医治疗疾病是辨证论治,对证用药。辨证论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对证用药有“一病多方”“多病一方”。如同为关节疼痛,病证有寒证和热证的不同,治法有温经散寒止痛与清热通络止痛之分。中医用药有君、臣、佐、使之说,灵活多变,通过组合可以最大限度减轻毒副作用。
现在人类对风湿病的解决虽然方法多,而且疗效迅速,但副作用有时比原发病更重,影响人体健康。关于风湿病免疫功能的调整,人类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药物或方法能在较短时间内使紊乱的机体免疫功能恢复至正常状态。但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人们已经发现了不少能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发挥良好刺激作用的药物和因素,如精确的中医药辨证论治、针灸的辨证治疗等,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接受,并达成了共识。(李满意
河南风湿病医院)
解表除湿 兼清里热
摘自2022-11-25中国中医药报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前些天一位朋友感冒,恶寒无汗,肢体酸楚痛重,口苦微渴,舌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舌中苔稍黄,证属外感风寒湿邪,蕴而化热。我建议他买一盒九味羌活丸服用,等一盒药吃完感冒也就好了。
组成与功效
九味羌活丸来源于金代张元素《洁古家珍》一书的九味羌活汤,但有名无方。后见于张元素学生王好古所撰《此事难知》一书。方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九味药组成,原方未注用量。
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要药。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生地黄、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热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九味配合,共成解表除湿,兼清里热之功。
全方体现了分经论治的理念,正如明代吴昆《医方考》所言“邪在太阳者,治以羌活;邪在阳明者,治以白芷;邪在少阳者,治以黄芩;邪在太阴者,治以苍术;邪在少阴者,治以细辛;邪在厥阴者,治以川芎”。
金元以前治伤寒表证多用麻黄汤、桂枝汤,时至金元,有些医家认为用麻桂诸方每受季节所限,不能常年使用,故张元素特创此方,代替麻桂剂作为解表的常用方剂。清代医家汪昂《医方集解》中记载张元素认为此方“冬可治寒,夏可治热,春可治温,秋可治湿”,尽管仍有可议之处,但汪昂言此方“药备六经,治通四时”实不为虚。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九味羌活丸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等作用。故临床上除了常用于治疗感冒,还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肋间神经痛、牙痛、急性荨麻疹等病辨证属于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辛、微苦。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用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目前市售的还有大蜜丸、颗粒剂、口服液、软胶囊剂等剂型,可按照说明书使用。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品。风热感冒或湿热证慎用。肾病患者、孕妇、新生儿禁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