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脾论治脂膜炎

(2022-11-15 05:32:39)


时间:2021-04-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刘健

脂膜即为皮下脂肪层,脂膜炎指原发于脂膜的炎症。诊断依据病理组织学检查,临床主要特点为多发性、对称性皮下脂肪炎性硬结或斑块,伴反复发热及内脏损害,除此之外还常伴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学称之为“瓜藤缠”“湿毒流注”“皮中结核”。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主要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素体亏虚,或脾虚湿盛,或内有蕴热,感邪诱发。外因则为风寒暑湿热毒,诸邪皆可促成本病。总结为以下3点:禀赋不足,腠理空疏。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早产婴幼,体质亏虚,气血不足,卫外不固,寒湿之邪乘虚外袭,客于肌肤腠理,流注经络,气血瘀滞而发病。热毒之邪,直中腠理。热毒之邪,其性猛烈,可以直中肌肤腠理,煎熬津液,化为痰浊。痰湿热毒相互搏结,凝聚成块而发为本病。内有蕴热,外感湿邪。素体阳盛,内有蕴热,或体质肥胖,多痰多湿,并复感风热暑湿之邪,内外合邪,相互搏结,积聚而成囊液,或凝聚而成结块,发为本病。

本病病因病机总属正虚邪实,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脾虚气虚、内脏受损为本,热毒、痰湿、血瘀为标。脾虚在痹证的病情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气血充足;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故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是痹证发生发展的关键所在。脾气亏虚,致使脾运化失司,痰浊内生,湿聚成痰,留注肌肤,而致结节发于肌肤腠理,时有疼痛,伴神疲乏力,困倦嗜睡,为虚实夹杂;脾气亏虚生化乏源,而致中焦气血乏源,气血不和,血病则气不能独化,气病则血不能畅行,气滞则血瘀,瘀血不化,则新血不生,为虚实混杂;脾气亏虚,运化失司,气血匮乏,而致正气不足,卫阳不固,易受外邪,尤其是湿邪入侵,疼痛隐隐,使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甚则结节溃破,脓水外溢,久不收口。

治疗原则

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为主要法则,辅以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益气通络、养血安神等法。

辨证分型

脾虚湿热型症见皮下结节散发于四肢或躯干,但以下肢多见;结节皮色鲜红,可有疼痛,数日可软化,有波动感;日久结节凹陷萎缩,或可破溃溢出油脂状液体;常伴有发热,腹痛,纳差,大便稀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健脾除湿。以四妙丸加减,药用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土茯苓、甘草。

热毒壅盛型症见突发全身高热,乏力,骤起皮下结节,关节肌肉疼痛,结节皮色焮红,触之灼热疼痛,日久则结节枯萎塌陷,但易反复发作,舌质鲜红,苔黄,脉数有力。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活血止痛。方以仙方活命饮加减,药用金银花、白芷、川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穿山甲、乳香、没药、陈皮。

痰瘀互结型症见皮下痰核易发于下肢,此起彼伏,固定不移;结节皮色暗红疼痛,局部皮肤塌陷,既不液化亦不破溃,或见关节疼痛固定,或有低热,或见下肢浮肿;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白腻,脉弦涩。治宜化痰行瘀,散结止痛。方用双合散加减,药用橘红、清半夏、桃仁、红花、瓜蒌、川贝母、当归、川芎、熟地黄、杏仁、甘草。

气虚血瘀型症见皮损暗红,反复缠绵不愈,结节凹陷;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关节痛,纳食不馨,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细无力。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典型医案

患者,女,48岁。因皮下红色结节3年,于2013年12月26日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刻见下肢皮下结节散发,结节表面皮色鲜红,疼痛。偶见结节软化,且有波动感,或见结节凹陷萎缩。伴见低热,多汗,口干口渴,头晕,目赤目涩,神疲乏力,腹胀,纳食不馨,心烦多梦,夜寐欠安,小便黄,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脾虚湿热型)瓜藤缠(西医称为脂膜炎)。

治则:清热解毒,健脾利湿,佐以益气养血安神。

方药:知母15g,黄柏10g,山栀子10g,青蒿15g,酸枣仁20g,首乌藤20g,薏苡仁20g,陈皮15g,茯苓15g,淮山药20g,夏枯草20g,野菊花15g,炒麦芽15g,炒谷芽15g,甘草5g。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配合中成药芙蓉膏(院内制剂,主要由木芙蓉、藤黄、生天南星、薄荷油、冰片等组成,功效为散结化瘀,消肿止痛)联合消瘀接骨散(主要由花椒、五加皮、白芷、桂皮、川芎组成,功效为温经通络,行瘀止痛)外敷。

2013年12月29日二诊,2014年1月12日三诊,2014年1月19日四诊,2014年2月2日五诊,诸症减轻,效不更方。

2014年2月9日六诊:皮下结节基本消退,伴随症状均好转,故上方继服14剂。诸症好转,达临床痊愈。

小结

本案患者病程日久,则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湿热蕴于筋肉、肌肤而致病,病情反复缠绵不愈,易伤于内脏。久病必致气血亏虚,治疗本病应健脾和胃,调补后天;扶助正气,益气养血。所以常用陈皮、谷芽、麦芽以健脾和胃,薏苡仁、甘草、山药、茯苓以益气健脾利湿,黄精、麦冬、白芍益胃养阴。在药物顾护脾胃的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劳损和外伤,有伤及时治疗;注意心情涵养,切忌思怒过度伤及脾肝功能;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根据病情可配合天然药物外敷,经济方便,无碍脾胃。(刘健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健治疗皮肌炎经验

 (2022-11-10 07:56:34)[编辑][删除]


时间:2021-06-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鲍丙溪

皮肌炎是一种病因不明、预后不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横纹肌受累、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变性和坏死、皮肤病变,以慢性近端肌群及吞咽肌无力为临床特征。除了肌肉表现之外,还有典型的皮肤症状,包括眶周皮疹、甲周病变等,呈慢性渐进性,当累及多系统时预后不良,许多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暂时改善,但大多数经历病情反复和(或)慢性进展。

安徽省江淮名医、省名中医刘健教授,从事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在新安医家治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从脾论治风湿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刘健认为本病外因感受六淫邪气,痹阻肌肉腠理;内因正气不足、脾气不足,气血亏虚、肌肤失养,终致病邪侵袭脉络,肌肉腠理不通不荣,故发为肌痹。

皮肌炎属于中医“肌痹”的范畴,《素问·痹论》记载:“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已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金匮要略》对皮肌炎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描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诸病源候论》记载本病:“面及身体皮肉变赤,与肉色不同,或如手大,或如钱大,亦不痒痛,谓之赤疵。”

临床数据挖掘

笔者选取2012年6月至2019年12月刘健诊治的皮肌炎患者32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刘健治疗皮肌炎的治疗经验,为临床提供新思路。

从药物的性味归经看,研究共涉及211份中药处方177味中药,基于中医性味归经理论进行统计分析,寒性药(68味,38.42%)、温性药(58味,32.77%)、平性药(43味,24.29%);甘味药(87味,210次,99.53%)、苦味药(84味,207次,98.10%)、辛味药(65味,206次,97.63%)运用最为频繁;归肝经、脾(胃)经、肾经药物最常被使用(使用频率>98%)

从中药核心处方及作用看,根据出现的频率分析,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健脾除湿药使用最多(使用频率>90%)。核心处方为:茯苓、薏苡仁、山药、陈皮、徐长卿、白鲜皮、豨莶草、丹参、红花、桃仁、郁金、鸡血藤、蒲公英、牡丹皮、知母、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甘草、白术、当归。32例患者经过辨证治疗后补体C4、血沉、血清总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均显著下降。

从中药与指标改善的关联性看,患者C-反应蛋白的下降与丹参、山药、蒲公英、薏苡仁相关联,血沉的下降与薏苡仁相关联,补体C4的下降与丹参相关联。其关联的支持度均在60%,置信度均在70%,提升度均大于1。表明患者指标的改善与中药的应用具有强关联性。

验案举隅

患者,女,47岁,2019年7月8日就诊。主诉:反复皮疹,肌肉疼痛无力10余年,皮下硬结7年余。患者自2009年3月无明确诱因开始出现颜面部红色皮疹,轻度瘙痒,至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过敏”未予治疗。以后皮疹逐渐加重,蔓延至颈部、后背、腹部、双上肢伸侧,伴四肢近端、肩周、颈周肌肉酸痛无力,抬头、举臂、下蹲起立困难,进食食物有轻度哽咽感。2009年7月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均升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诊断为皮肌炎。用药为泼尼松、甲氨蝶呤、叶酸、羟氯喹,病情减缓解。近几年反复发作,病程中伴口干、口苦,眼干,脱发,偶有心慌、胸闷,无发热、咳嗽、咳痰、口腔溃疡、光敏等症,纳可,夜寐可,二便调。舌质红,舌苔白腻,脉沉。

中医诊断为皮痹(脾虚湿热证),西医诊断为皮肌炎。治以健脾化湿,清热活血。方药:法半夏9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山药15克,薏苡仁15克,陈皮10克,泽泻15克,蒲公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黄芩10克,丹参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豨莶草15克,厚朴15克,地肤子15克,白鲜皮15克,蝉蜕8克。7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老鹳草软膏外敷皮下硬结处,1日1次。

2019年7月15日,患者服药后无明显不适,全身疲劳乏力好转,仰卧时抬头仍有困难,眶周水肿好转,颜面部皮肤紧绷、变硬稍好转,肿胀感、瘙痒好转,左臀部皮下硬结破溃处定期至我院换药室换药,口干、口苦、眼干稍好转。于上方减法半夏,继服。后根据患者病情继续调整用药,坚持服用中药近一年,上诉症状均有好转,病情较为稳定。(鲍丙溪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滑肉门穴减肚腩

 从脾论治脂膜炎 (2018-10-09 16:16:34)[编辑][删除]


滑肉门穴减肚腩

减肥最难减就是肚子了,主要因为腹部密布着淋巴管,并且都很细,所以,很容易堵,另外因为腹部柔软易弯曲,再加上现代人营养充足,又经常的伏案工作,所以腹部的气血代谢比较困难,就好比河道在弯曲的地方容易沉积垃圾的道理一下,腹部的垃圾堆积,淤堵时间过长,就出现了小肚腩。


要想减肚子赘肉,要在肚子上找到阻滞点,将肚子上的经络疏通了,滑肉门穴疏通经络,问题会得到根本的解决

滑肉门穴减肚腩


滑肉门,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癫狂等。直刺0.8—1.2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过胃经的关门穴,该穴的功能是截流住经水,以丰沛其周围的能量,可以成为调节胃经经水下泄的关卡之门。

http://www.aiaitiekb.com/uploads/allimg/170627/1-1F62G50551I7.jpg


滑肉门和关门穴仰卧位,在脐上3寸,建里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为一体两面的穴,前者主要是控制经水蓄积之门,而后者主要是调节经水下泄之门,如果说前者为补,那后者即为泄,在风气的作用下脾土微粒吹刮四方,脾土微粒的运行如滑行之状,故名滑肉门之说。

   滑肉门穴顾名思义,滑是光滑,润滑;肉是肌肉的意思。滑肉门穴最大的作用就是润滑作用,它可以将人体内多滑肉门穴靠近腹部主动脉及其分支,受高温的影响,会加速经水的气化过程,所以,它有助于经水下泄,因而,它是腹部减肥的要穴,按照以下的方式来刺激穴位:

用拇指的指腹按在滑肉门穴上,这时会感到按压处有明显的酸痛感,逐渐用力深按,保持2-3秒后松开,然后以穴位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度旋转按揉,每次按揉3-5分钟,以皮肤表面发热发胀为宜,艾灸的方法也可用来刺激穴位,将艾条点燃后放在滑肉门穴的位置,距离皮肤表面约2-3厘米,以皮肤表面感觉温热无灼痛感为度,每次艾灸5分钟即可。


承山穴:消除小腿脂肪;足三里:消除小腿浮肿;血海穴:消除腿部堆积的脂肪,同时改善月经不调;曲池穴:美化臂部皮肤,改善干燥粗糙的状况;风市穴:排除大腿多余水分,使大腿变苗条;肱中穴:使手臂变纤瘦------对图先自摸一下


消耗肌肉来维稳 不吃晚饭相当于一种减少餐次的节食行为,这样做可能短期内(1个月左右)体重会降,但这种快速减掉的体重实际上主要是肌肉和水分,脂肪反而减得不多。节食并不能有效减肥,一个简单的自测方法就是试试瘦了后力量是不是变小了。

如果不吃晚饭,身体每天就失去了一次补充营养和能量的机会。一般午餐跟第二天早餐距离约15~20个小时,如此长时间不进食,肝脏存储的糖原近乎耗竭,血糖就会降得过低,此时就会消耗肌肉的蛋白质来转化成血糖,用来维持身体需要。肌肉是消耗能量最有效的可控器官,肌肉量减少,基础代谢率随之降低,也就是说,能量(包括脂肪)的使用效率也会明显下降,结果是不仅体重很快卡在平台期,身体也变成了易胖体质。最终导致即使通过节食瘦下来,但再恢复吃晚饭不仅体重会反弹,甚至反弹得更多(越减越肥)。

逼迫身体节能增储 午饭跟第二天早饭相隔十几个小时,中间几乎没有能量摄入,身体会以为处于饥荒的危险中,为了生存,身体通过激素调节,保护性的调低基础代谢率,尽可能保证基本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这主要是通过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和升高皮质醇水平来实现的。

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带来代谢率下降,人就乏力、萎靡、发冷。不吃晚饭(饥饿)也属于一种慢性压力,引起皮质醇水平升高,皮质醇的主要作用是分解肌肉、升高血糖、重新分布脂肪促进向心性肥胖(例如腹型肥胖),不仅如此,皮质醇还会使免疫力降低,让人更容易生病。

引发报复性进食 不吃晚饭会让第二天早餐时饥饿感非常强烈,进而在早餐或午餐时吃更多。如此下来,前一天不吃晚饭消耗的热量,第二天全吃回来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跟营养学一贯提倡的少量多餐减肥饮食模式刚好相反,成了少餐多量,跟减肥的目标相反了。

不吃晚饭不仅不利于减肥,反而会导致越减越肥、力量变差、精神萎靡、免疫力下降。那么健康的晚餐应该怎么吃呢?首先健康减肥晚餐要食材丰富、营养均衡。其次低脂肪高蛋白肉类、新鲜蔬菜、粗杂粮或薯类主食都必不可少,借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传统健康饮食观念,为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