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见桑葚缀枝头

(2022-11-14 07:52:08)


时间:2021-04-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陆明华

桑葚被称为“圣果”,有象征爱情之意。桑葚中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苹果酸及矿物质钙、磷、铁、铜、锌等。桑葚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记载,桑葚有安神明目、养颜益肾的作用。中医认为,桑葚味甘、酸,性微寒,入心、肝、肾经,可以补血滋阴、生津止渴、防燥润肠。

桑葚还有黑白之分,故又名文武实,其中以颜色紫黑者为多。(陆明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人民医院)

黄栗留鸣桑葚美 紫樱桃熟麦风凉

 (2017-05-30 19:43:01)[编辑][删除]

再至汝阴

·欧阳修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古诗今译】

黄鹂啼鸣桑葚美,紫色的樱桃熟了,轻风吹起麦浪,微微凉。我很惭愧在我的任期没有给予乡亲们更多的关爱,但是等我白发苍苍年老的时候重新来这里,依然会感觉像我的故乡一样。

【诗词赏析】

欧阳修曾在颍州担任太守。作者当时写了相对独立的三首绝句,后世统称“再至汝阴三绝”,这是第一首。


【养生解读】

桑葚又叫桑椹,又名桑椹子、桑蔗、桑枣、桑果、桑泡儿、乌椹等。《诗经·卫风·氓》中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诗句,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含有桑葚的诗句。

“拾椹异器”是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

利五脏尤滋肝肾 通血气兼清虚火

桑葚性味甘、寒。《唐本草》中记载其“味甘,寒,无毒。”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主任徐梅昌介绍说,从归经上来分析,桑葚主要入肝、肾经,在《本草从新》《本草撮要》等中药古籍中都有明确记载。此外,在一些古籍中也记载了它对肝肾的补益功效,比如《滇南本草》中记载桑葚能“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桑葚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

桑葚性寒,主要是滋阴而不是壮阳,靠吃桑葚来壮阳补肾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对于阳虚体质的人。那么,为何《本草拾遗》中说桑葚可以利五脏关节?《本草经疏》里做了详细的解释:“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阴不足则关节之血气不通,血生津满,阴气长盛,则不饥而血气自通矣。”

对于患者而言,桑葚也是糖尿病较好佳肴。宋代《本草衍义》中记载桑葚可以“治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中医治疗糖尿病是辨证论治的,对于桑葚适合食疗的糖尿病应该是阴虚火旺的证型,因为桑葚益阴还能清虚火。《本草经疏》中对此也做了相应解读:“桑葚,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消渴由于内热,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

清朝中医药著作《玉楸药解》中记载桑葚可以“治癃淋,瘰疬,秃疮”。

不同用法功效不同

用桑葚阴虚火旺证型的糖尿病患《唐本草》中记载:“桑葚单食,主消渴。”把桑葚捣汁或者酿酒其功效也不相同,《本草纲目》中记载:“桑葚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

脾胃虚寒泄泻者不宜服用桑葚,因为桑葚性寒,明代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疏》提示:“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杨璞)

桑椹

邓力 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养血生津把功筑,补肝益肾效不俗。血虚便秘畅身肚,脾虚作泄切莫服。


桑椹
摘自2023-11-3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滋阴补血又润燥,眩晕耳鸣疗效好。心悸失眠或消渴,生津防治血糖高。肠燥便秘可食用,脾胃虚寒慎用好。

手持仙人杖体健面生光

 (2022-11-14 08:36:01)[编辑][删除]

——诗词中的“仙人杖”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21-04-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这首《忆仙姿》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作品,枸杞、仙人杖草、枯笋和仙人掌的某些品种,或因药效非凡,或因形如拐杖,均有“仙人杖”之名。

诗中枸杞寓深意

陆玑《诗疏》曰:“杞,一名苦杞。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其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在《诗经》中,《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该诗以枸杞比兴,表现出年轻女子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社会舆论的畏惧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古人常服食枸杞养生,故有仙人杖、西王母杖之名,陶弘景曰:“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其说甚美,名为仙人之杖,远有旨乎?”现代研究表明,枸杞子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抗诱变、抗辐射、降血压、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确是养生佳品。后人多有吟咏其事者,如刘禹锡《枸杞井诗》:“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枸杞的干燥根皮名为地骨皮,千年枸杞的根会长成狗的形状,服后可延年益寿,枸杞之名也由此而来。洪咨夔《和郭使君题枸杞》:“山阳太守政严明,吏静人安无犬惊。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吠夜声。”

唐代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作《后杞菊赋并序》,赞扬其食疗功效说:“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枸杞一身皆可入药,一年四季皆可采掇,传说有仙人赤脚张,留下“地仙丹”方,就是用枸杞的叶花子根制成,“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

枸杞叶、枸杞叶、地骨皮虽同出一物,药效却各有专长,《本草纲目》载:“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泻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食枸杞苗,喝枸杞茶,养生保健之外,亦充满诗情画意。如杨万里《尝枸杞》:“芥花菘菡饯春忙,夜吠仙苗喜晚尝。味抱土膏甘复脆,气含风露咽犹香。”陆游《玉笈斋书事》:“雪霁茆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隐书不厌千回读,大药何时九转成?”

滋肝补肾枸杞子

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肺经,具有养肝、滋肾、润肺的功效,用于肝肾亏虚、头晕目眩、目视不清、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虚劳咳嗽、消渴引饮的治疗。《本草正》载:“枸杞,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本草通玄》载:“枸杞子,补肾益精,水旺则骨强,而消渴、目昏、腰疼膝痛无不愈矣。按枸杞平而不热,有补水制火之能,与地黄同功。”

枸杞子性味甘平,入肝、肾经,长于滋肾精、补肝血,为平补肾精肝血之品,《本草经疏》称其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枸杞子可治疗肝肾阴虚、精血不足所致之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等。如七宝美髯丹由枸杞子、何首乌、菟丝子等制成,可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的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腰膝酸软、梦遗滑精、肾虚不育等;杞菊地黄丸由枸杞子、菊花、熟地等制成,可治疗肝肾阴亏所致的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等。

枸杞叶又名地仙苗、天精草等,不但是美味可口的野菜,也是滋补肝肾的佳品。枸杞叶味苦、甘,性凉,归肝、脾、肾经,具有补虚益精、清热明目的功效,用于虚劳发热、烦渴、目赤昏痛、障翳夜盲、崩漏带下、热毒疮肿的治疗。《食疗本草》载其:“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

凉血清肺地骨皮

“地骨皮寒,解肌退热,有汗骨蒸,强阴凉血。”(明代龚廷贤《地骨皮》)地骨皮味甘,性寒,归肺、肾经,具有清虚热、泻肺火、凉血的功效,用于阴虚劳热、骨蒸盗汗、小儿疳积发热、肺热喘咳、吐血、衄血、尿血、消渴的治疗。《神农本草经》将地骨皮列为上品,载其:“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本草新编》载:“地骨皮,非黄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虽入肾而不凉肾,止入肾而凉骨耳,凉肾必至泄肾而伤胃,凉骨反能益肾而生髓。”

“千年药根蟠井底,灵液浸灌通寒浆。人言枸杞精变狗,夜吠往往闻空廊。”(宋代张耒《赠翟公巽》)地骨皮甘寒清润,入肝、肾经,善清虚热、除骨蒸,为凉血退热除蒸之佳品,配伍知母、鳖甲等,可治疗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等。

地骨皮性寒,入肺经,能清泄肺热,配伍桑白皮、甘草等,可治疗肺火郁结,气逆不降之咳嗽气喘。

地骨皮甘寒,入血分能清热凉血以止血,配伍小蓟、侧柏叶、白茅根等,可治疗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尿血等。

地骨皮能清热泻火而生津止渴,配伍天花粉、生地、麦冬等,可治疗内热消渴。

其他“仙人杖”

仙人杖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及苦竹等枯死的幼竹茎秆,味咸,性平,归胃、肾经,具有和胃、利湿、截疟的功效,用于呕逆反胃、小儿吐乳、水肿、脚气、疟疾、痔疮的治疗。《本草拾遗》载:“仙人杖是笋欲成竹时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

古籍之中,记载一种仙人杖草,叶似苦苣,性味甘温,可作为蔬菜食用,久服可益寿延年,使人筋骨强壮。如《证类本草》载:“又别一种仙人杖,味甘,小温,无毒。久服长生,坚筋骨,令人不老。作茹食之,去痰癖,除风冷。生剑南平泽。叶似苦苣,丛生。”

此种仙人杖又名虎尾,为仙人掌科多年生肉质植物,全身长有细毛刺,茎成圆形,长一米左右,形状像拐杖。仙人掌味苦,性寒,归胃、肺、大肠经,具有行气活血、凉血止血、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胃痛、痞块、痢疾、喉痛、肺热咳嗽、肺痨咯血、吐血、痔血、疮疡疔疖、乳痈、痄腮、癣疾、蛇虫咬伤、烫伤、冻伤的治疗。

有“仙人杖”之名的中药有多种,助其安乐健康。(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地骨皮祛风止痒

时间:2020-04-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刘小平

 

  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根皮,味甘、淡性寒,归肺、肾经,功效是凉血退蒸,清泄肺热。历版高校《中药学》教材均无地骨皮“祛风止痒”功用的记载。

  源起于明代

  早在明代就有地骨皮祛风与治疗风瘾疹的记载。李士材《雷公炮制药性解》说:地骨皮“疗在表无定之风邪”;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有主治风瘾疹的地骨皮汤:“地骨皮半斤,当归4两,盐2两,白矾末1两。上锉细。每用药5两,水9升,煎取2升,去滓,再煎至1升,收瓷器中,用棉蘸拭患处5~7次愈。”且认识到“夫风瘾疹者,由邪气客于皮肤,复遇风寒相搏、则为瘾疹……致身体为痒也。”地骨皮祛风治疗风瘾疹在明清时期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湖南中医学院谭礼初教授发现并应用。他认为:“皮肤瘙痒一症,多属于‘风’。外风多侵袭肺卫,治疗用辛味入肺,宣降肺气,透邪出表;内风多责于肝,治疗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言,多用养血之品,柔肝以息风。这是一般常用的治法、但是在临床中有不少病人按照这样治疗却没有效果。”(《望诊切脉实录》)他另辟蹊径,想到了以皮治皮,又能清泄肺热的地骨皮。一人患疹,遍身瘙痒,胸腹尤甚、久治未效,谭礼初用地骨皮30克,生地黄30克,紫草15克,猪蹄壳7个,煎水服,3帖即愈。“地骨皮治痒”经其同事胡天雄验证,并记载在《中医临床家胡天雄》一书中。

  功在凉血热、清肺热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是言脏腑的清气上注于肺,肺宣降正常,充养皮毛,使皮肤润泽。反之,当脏腑发生病变时,浊气熏蒸于肺,肺受其害宣降失职,将浊气散发于表,致皮肤瘙痒。谭礼初认为地骨皮凉血热、清肺热,使浊热邪气不熏蒸于肺,清气得以正常宣发、充养、润泽皮毛、肌肤。现代研究认为地骨皮是一种有效而无副作用的抗过敏性药物,能抑制免疫球蛋白E的产生而抗过敏,并且对皮肤黏膜的过敏性损害较对内脏过敏性损害更为有效。

  用于血分燥热、肺经有热之瘙痒症

  胡天雄认为地骨皮祛风止痒适应于血分燥热和肺经有热的皮肤瘙痒症。对于荨麻疹、瘙痒症、银屑病、湿疹、过敏性皮炎、会阴肿痒、结节性红斑等许多皮肤瘙痒性疾病,在辨证选方用药的基础上都重加地骨皮煎汤内服或外用均有较好的疗效。

  尽管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中西药物众多,但临床疗效并不理想。谭礼初、胡天雄等众多中医名家对于地骨皮祛风止痒的探索,让我们看到有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一缕曙光。(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揉膻中喜乐出

  (2022-11-15 08:04:00)[编辑][删除]
时间:2021-03-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张家成

  《黄帝内经》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春应肝,春天阳气上升,万物生发,以肝、胆经的经气最活跃,理所当然容易生气,而按揉膻中是一个极简单有效的开心顺心之法。

  膻中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平第四肋间,不仅是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还是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经、足太阴、足少阴的交会穴,可理气活血,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膻中穴适合自己按摩,推荐用一侧大鱼际环形按摩,顺逆时针皆可,舒适为度。如果恼怒明显,以拇指食指掐按膻中穴亦能取得极佳效果。(张家成)

霜色丹心映江波
——从杜甫《栀子》看中医药的时空美学
摘自2025-2-28中国中医药报

丹青入药:本草色彩里的五行密码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的诗意描绘,暗合着中医药对植物生命节律的精准把握。栀子果实经秋霜而转赤,其色如朱砂入药,正是中医“五色入五脏”理论的鲜活注脚。红色属火入心经,对应栀子清心除烦的药用特性,这种色彩与药效的对应关系,在《神农本草经》中已形成完整体系:青黛清肝、白术补脾、玄参滋肾,每种本草都在色谱中标注着治疗的密码。
这种色彩美学在中医诊疗中更演化为精妙的诊断艺术。中医的“面赤目赤”辨阳明证、“面色萎黄”辨脾虚证,将人体色谱变化转化为辨证依据。正如栀子红实需要经历风霜淬炼,中药的显色过程往往伴随着有效成分的积累。藏红花需在晨露未干时采收,才能保住那一抹治疗郁证的嫣红。
四时为引:本草生长中的时空智慧
“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道出了中医药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地性原则。栀子临水而生的特性,与江栀子品质最佳之说呼应。这种对药材生长时空的执着,在《本草纲目》中形成完整体系:怀山药、川黄连、杭白菊,每个前缀都是疗效的保证书。就像普洱茶需要澜沧江流域的云雾滋养,冬虫夏草必须在海拔4500米完成菌丝转换,时空坐标构成了药性的经纬。
中医对药材采收时间的把握更显天人合一的智慧。端午采艾、霜降摘柿、立秋取藕,这些遵循物候规律的采收传统,在《齐民要术》中已形成制度。杜甫诗中“红取风霜实”的观察,与栀子九月采实的记载不谋而合,风霜不仅染红了果实,更激活了栀子苷的生成,这种时间沉淀的药效,正是自然赐予的礼物。
气韵生动:本草配伍中的和合之道
“与道气伤和”五字,道破了中医配伍学的精髓。栀子本身性味苦寒,但与不同药材相遇却能产生奇妙变化:配豆豉成栀子豉汤宣泄郁热,合黄柏成栀子柏皮汤清利湿热,伍连翘成凉膈散清上泻下。这种变化如同水墨在宣纸上的晕染,看似随性实则法度谨严,暗合着阴阳升降的天地之道。
在《伤寒论》的经方体系中,每味药都像诗歌中的意象,在君臣佐使的结构中各安其位。张仲景用栀子配枳实、香豉治心中懊恼,犹如杜甫在诗中调配平仄,让苦涩的药性与辛散的配伍形成对仗工整的治疗效果。这种通过药物“互文”产生的治疗韵律,构成了中医方剂学独特的审美维度。
站在现代实验室的玻璃窗前回望,那些在HPLC(高效液相色谱仪)图谱上跳动的化学峰谷,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红实青柯”?当解析出栀子苷的分子式时,我们依然能看见杜甫笔下那株临江照影的栀子。中医药文化的美,正在于它始终保持着对自然时序的敬畏、对生命色彩的敏感、对万物和合的追求。这种融汇了诗性与理性的智慧,如同江波中摇曳的栀子倒影,在科技文明的冲击下愈发显现出永恒的价值。(胡传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