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01
方药组成
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芍药、白术、柴胡去芦首各一两
02
方义分析
柴胡,性微寒味苦平,而质轻扬,功能升清降浊,为足少阳、足厥阴两经的引经药,故在脏则主血,在经则主气,治脏为血中之气药,治经是气分之药。
随肝胆经气之循行,通达上下,贯穿三焦,和解清热,具疏肝解郁之功。
芍药,性寒味酸,酸能收敛,并能胜辛;当归性温,味甘而辛,两药相得,则当归之辛味被制,而甘味独存,甘酸相合,即能化阴补血,寒温合一而成平性,两者功为一体,才能养肝血而补肝阴。
云苓,性平味甘,原为益脾、养心、利水渗湿之品,得白术相配,渗湿而不伤阴,赖白术之助,利水而不损阳。
白术性平味甘苦,能补脾益气,化湿利水,与甘草配合,有益气健脾之效,赖云苓之淡渗,故无助湿之弊。
薄荷性凉味辛,原为散风发汗,祛外感气分之热,炒黑入血分,取其散郁结,达五郁之邪而出表;生姜性微温味辛,原有散寒发表止呕祛痰之功,本方用此,意在散少阳郁结之火,二味相合,宗《内经》“火郁发之,郁者散之”之意也。
甘草性平味甘,调和百药,白术配甘草,犹若党参之益气,芍药配甘草,即仲景养阴之主方,芍药甘草汤。
综合上药八味,白术、甘草、云苓具四君益气之功;当归、芍药备四物养血之用;
妙在重用柴胡,能疏肝解郁,其性虽升,好在有芍药、甘草之制,更无劫伤肝阴之虞,且能助白术、甘草运脾益气之力;
更配薄荷、生姜,散郁火而不伤正。
综合本方,养血而不助湿,益气而不伤阴,散火而不用苦寒之味,解郁而舍弃香燥之品,补而不恋邪,泻而不伤正,是为和法之主方。
03
应用范围
一、血虚肝旺,七情郁结
头晕胸胁痞闷,时作时休,脉细小,舌苔薄白。
须以归、芍为君,养血补血;苓、术、甘、姜为臣,培土扶脾;薄荷炒黑为佐,入血祛风(内风);柴胡为使,柔肝解郁。
二、血虚感受外邪
头晕形寒,身热肢倦,纳减食微,脉浮数,苔薄质淡。
须以薄荷叶、生姜为君,疏解表邪;归、芍为臣,养血和营;苓、术为臣,扶脾健运;柴、草为使,条达肝脾。
三、血虚之体,邪入少阳经病
寒热往来,鼻塞头痛,口燥咽干,眩晕嗜卧,脉弦细,苔薄白而燥或薄黄。
须以柴胡、薄荷、生姜为君,祛邪出表;归、芍为臣,养血和营;苓、术为佐,扶脾健胃;甘草为使,和中生津。
四、气虚眩晕
神疲肢倦,脉细弱,舌质淡而苔薄白。
须以术、草为君,益气扶脾;柴胡、芍药为臣,养血柔肝;归、苓为使,通调血脉;薄荷、干姜为使,温中理气。
五、血虚内热,兼受风邪,袭于肝经,上冲于目
头痛而兼眩晕,两目红赤,脉细数。
须以甘草、薄荷为君,清解风热;归、芍为臣,养血和营;术、苓为佐,健脾和胃;柴、姜为使,解郁疏肝。
六、肝阴亏损,木火上越
两耳蝉鸣,左耳尤甚,头晕目眩,脉弦细。
须以芍药、甘草为君,补血柔肝;归、苓为臣,调和血脉;柴、术为佐,疏肝理气;生姜、薄荷为使,清散郁火(木郁)。
七、肝气郁结,木失调达
胸胁疼痛,忧郁寡欢,脉细涩。
须以柴胡、薄荷炒黑为君,疏散肝郁;归、芍为臣,养血行血;术、苓为佐,培土扶脾;姜、草为使,温中和胃。
八、血虚肝郁
胁痛喜按,头目眩晕,脉细弱,舌质淡而胖嫩苔薄。须以归、芍为君,养血补血;柴胡、薄荷为臣,疏肝解郁;术、苓为佐,培土涵木;姜、草为使,和中助运。
九、血瘀气滞,木郁不达(中部)
胁痛拒按,不可转侧,脉涩而有力,苔薄根腻。
须以归尾、赤芍为君;柴胡、薄荷为臣,疏泄郁结;术、苓为佐,燥湿理气;姜、草为使,温通脾阳。
十、肝胃不和,木土为仇(中部)
胸胁痞闷,嗳腐吞酸,脉弦濡,舌苔薄腻。
须以苓、姜(苔白用干姜)为君,温中和胃;归、芍为臣,和营活血;柴胡、薄荷为佐,疏肝散郁;术、草为使,扶脾燥湿。
十一、肝经抑郁
两胁胀痛,时轻时剧,脉弦劲有力,苔薄腻。
须以薄荷(炒黑)、生姜为君,温运散郁;苓、草为臣,和中健脾;归、芍为佐,养血柔肝;柴、术为使,理气通络。
十二、冲任血瘀
妇女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脉细而涩,舌质淡,边有青紫斑点,苔薄。
须以归尾、赤芍为君,活血通瘀;柴、姜为臣,暖宫解郁;苓、薄为使,疏散理气;术、草为使,和胃扶脾。
十三、冲任血虚,厥阴气滞
妇女经行凝涩,腹痛不已,脉细而弱。
须以归身、白芍为君,补血养血;柴、草为臣,调达肝经;术、苓为佐,益气扶脾;薄荷、炮姜为使,温运理气。
十四、气虚摄血无权
妇女经行若崩,色淡不鲜,面色晄白,心悸,头晕,脉细弱,舌胖嫩,边有锯齿,苔薄净。
须以白术、甘草为君,益气固本;归、芍为臣,引血归经;柴胡、茯神为佐,疏和肝脾;薄荷(炒黑)、炮姜为使,散郁入营。
十五、气虚脾弱,带脉不固
脾弱胃呆,神疲肢倦,动辄气短,白带绵绵,色白质稀,脉沉数,舌质淡无苔。
须以白术、甘草为君,补中益气;归、芍为臣,养血滋阴;柴胡、干姜为佐,疏肝温脾(脾阳);苓、薄为使,散湿健脾。
十六、肝木侮土(下部)
腹痛阵作,痛则欲泻,得泄则畅,脉时紧时缓(痛则紧,泻则缓)。
须以白芍、白术为君,敛肝扶脾;甘草、云苓为臣,甘缓和胃;炮姜、柴胡为佐,温运止痛;薄荷、当归为使,散郁(湿郁)和营。
十七、血瘀气滞,蕴结少腹(下部)
少腹胀痛而拒按,脉实而涩,苔腻或积。
须以归尾、赤芍为君,活血破瘀,柴、姜为臣,温通疏泄(直达肝经少腹);苓、薄为佐,理气散郁;术、草为使,和中健脾。
十八、血虚脾弱
腹痛隐隐,喜按,时轻时剧,多劳多思则发。
须以归身、白术为君,补血益气;白芍、甘草为臣,养阴和胃;柴、苓为佐,柔肝健脾;薄荷、干姜为使,温中理气。
十九、阳虚脾运失司
胁胀胸闷,便溏溲清,脉虚弱,苔薄质淡。
须以干姜、甘草为君,温中扶阳;柴胡、白术为臣,理气健脾;苓、归为佐,行血助运;薄荷、白芍(醋炒)为使,散郁柔肝。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张耀卿学术经验集》,丁学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7年10月。
春花解郁 五感共养
摘自2025-4-9中国中医药报
戴晶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中医医院
阳春三月,百花绽放,不仅装点了春光,更蕴含养生智慧——花色入目可疏肝,花香入鼻能醒神,花露触肤可润颜,花馔入口可健脾,花径漫步可调气。中医五色理论与五感(五种感官)调养在此刻深度交融,成就天人相应的养生盛宴。
目观花色:五色映五脏,疏解春郁
中医五行学说将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春季赏花时,可借自然之色调理脏腑气机。
青色属木入肝经,如青草、绿柳之色,持续注视绿色植物10至15分钟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舒缓肝气郁结所致的焦虑、胁痛等不适。
红色属火入心经,桃花赤色具有散郁火、宁神志之效,《饮膳正要》记载其能降心火以制肝阳,对心烦失眠、舌尖红赤等症状有所改善。
白色属金入肺经,梨花皎白配合冰糖炖煮可滋阴润燥,缓解春季风燥伤肺引起的咽痒干咳。
黄色属土入脾经,连翘明黄能醒脾化湿,平衡肝木克土之象,改善春困纳呆、脘腹胀满等脾虚症状。
黑色属水入肾经,丁香花瓣色深者近似黑色,以其辛香温通之性,可温散下焦寒湿,对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冷痛、夜尿频多具有调理作用。
鼻嗅清芬:芳香醒窍,直达经络
春日芳香植物所含挥发油成分,可通过嗅觉通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独特的养生功效。
作为传统中药辛夷的来源,玉兰归肺经,能有效发散风寒、宣通鼻窍,特别适合缓解过敏性鼻炎引发的鼻塞流涕等不适症状。现代研究发现,玉兰花所含的丁香油酚具有显著的抗菌、抗炎和镇痛作用,这些活性成分通过嗅觉通路作用于人体,能够调节呼吸道免疫功能。
茉莉花归脾、胃、肝经,既能行气止痛、解郁散结,又可温中和胃、理气安神。其含有的芳樟醇能够有效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睡前嗅闻茉莉花香5分钟,能明显改善焦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玫瑰花归肝、脾经,具有理气解郁、和血散瘀的双重功效。研究表明,其所含的香茅醇成分能特异性刺激大脑边缘系统,调节情绪中枢。清晨深嗅玫瑰花香,不仅能疏解肝郁气滞引起的胸闷、善太息等症状,还能提升一天的情绪状态。
面敷桃花:花露润肤,气血双调
桃花具有活血化瘀之效,特别适合改善春季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面色晦暗问题。而牛奶性味甘寒,具有润泽肌肤之效,不仅能中和桃花辛散之性,还能预防敏感肌肤可能出现的泛红、脱屑等不适反应。
将新鲜桃花花瓣捣碎后与适量新鲜牛奶调和成糊状,均匀敷于清洁后的面部,保留15~20分钟后洗净,每周使用2~3次,可起到滋阴润燥、活血美容的双重功效。
口品花馔:春食三花,疏肝健脾
玫瑰茯苓糕
做法:取干玫瑰花10克研末,与茯苓粉50克、糯米粉100克混合,加入适量蜂蜜和水调成糊状,蒸制20分钟即成。
功效:玫瑰花疏肝解郁,茯苓健脾利湿,二者合用可缓解肝郁脾虚所致的乳腺胀痛、经前乳癖。
玉兰酥炸片
做法:取新鲜辛夷花瓣洗净沥干,裹上薄面糊(面粉与鸡蛋清1:1调配),160油温炸至微黄。
功效:可改善风寒头痛、鼻塞身重等症状。辛夷花宣肺散寒之效显著,但因其辛温,阴虚火旺者慎用。
樱花蜂蜜茶
做法:取盐渍樱花5朵,以温水冲洗去盐,与2勺蜂蜜共同冲泡,代茶饮用。
功效:樱花与蜂蜜配伍,既能安神解郁,又可润肠通便,对春季常见的困倦乏力、大便燥结有改善作用。注意糖尿病患者应减少蜂蜜用量。
足踏芳径:动而生阳,气血同调
春季清晨运动时,可配合观赏花卉进行呼吸训练。具体方法为:面对盛开的花朵,采用腹式呼吸法,以4秒均匀吸气,使清新花香充盈胸腹;继而缓慢呼气6秒,将体内浊气尽数排出。如此循环练习15~20次,能有效疏解肝经瘀滞,改善春季常见的胸闷、烦躁等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