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脉理论亟待纠正完善

(2022-11-12 14:12:21)


时间:2021-06-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陈昱文学 梁永林

由于历史的原因、认识水平的限制和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人们对经脉、经络、脉络、经病、络病等名词术语存在不同的认识,造成概念混乱与不规范的现象,如《中医辞海》云:“经脉即经络。”《中医大辞典》云:“经络,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中医大辞典》称经脉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时称脉为“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将“行血气而营阴阳”的“经脉”混同为“经络”。本文从源流、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溯源探流,理清经脉、经络、脉络概念,提出经(气)络与脉(血)络共同构成完整的经脉理论,纠正了认识错位的概念,以期完善中医经脉理论。

经脉概念沿革

经脉概念的产生,来源于古代医家对气血运行现象的认识及长期的医疗实践。我国古代先民在茹毛饮血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然产生了对血和脉的直观认识,认为脉即行血的通道。《管子·水地第三十九》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认为“血气”如同水流一般,在“筋脉”中流通。通过系统整理、研究春秋战国到汉代中医学术体系形成时期的历史文献,可以清晰地看到《黄帝内经》中出现的词语多以“经脉”为主,“经脉”用作集合概念,是十二脉的总称。又明确提出“经络”“(血)脉”的概念,此时“脉”既是经脉系统中运行血液的网络结构,又是“心-血-脉”循环系统的血行通道,同时也是独立的实体脏器——奇恒之腑,其形态学特点为中空有腔、与心肺相连、动静脉有别、逐层细分、网状分布;生理学特点为藏精气而不泻,保持血液量和质的相对恒定;运动状态为伴随心脏搏动而发生舒缩运动;功能特点为运行血液至全身发挥渗灌气血、濡养代谢、津血互换作用。

《黄帝内经》的经脉理论包括了经与脉。《黄帝内经》独言“经”时指运行经气的通道,独言“脉”时则表达运行血液的脉管概念,“经脉”并称时往往涵盖运行经气和运行血液的两大功能系统,如《灵枢·本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的就是经、脉对气血的重要作用,其经脉理论还包括了其各自的分支即经络与脉络。

清代名医叶天士曾言:“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清代喻嘉言也曾感叹:“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可见经脉理论尤其是脉络学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价值。近年来的研究因偏重于经气传导实质的研究,使《黄帝内经》经脉的概念更有了实质上的偏移。经脉理论被偏移虚化,也使经脉当中的脉络学说被忽视,致使数千年来中医药关于脉络病变的大量理论认识和治疗方药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更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甚至只言经络而未及脉络。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均将“经络”的概念定义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因此,理清经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发展、科学地界定“经络病变”和“脉络病变”,完善和规范化经脉理论具有积极作用,对建立指导心脑血管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新理论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研读相关文献认为,这4版教材中的“经络”一词不能概括其后所述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经脉概念才是母项目,经脉应是经和脉的总称,而经络、脉络则是其下属的子分支。

经、脉、络概念字解

我们首先从字的源流上来看看经、脉、络的概念。经,《说文解字》“織(织)也。从糸巠聲。”经为织布的纵线,标示了经是纵行的主干。《黄帝内经》首提“经络”“经气”概念,在脉的概念明确为运行血液的通道的同时,经运行经气的概念日益凸显。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曰:“真气者,经气也。”指出人之真气在经络中运行,即为经气。可见气是有相对独立的运行通道的,而这个独立的通道就是经。

脉字的篆体http://image.cntcm.com.cn/data/1/images/2021/0611/16233739056711000_28x30.png类似江河沟渠水流动,为通道。《脉书》中有“血者濡也,脉者渎也”的记载,《说文解字·水部》释:“渎,沟也。”“渎”原指流动水的水道,《说文解字》中“脈”为“血理分袤(斜)行體者”,故“脉”是指在肉体中流动液体的通道——血管。

络,《说文解字》曰:“絮也。一曰麻未漚也。从糸各聲。盧各切。”“络”通“落”,还有网络之义。古人用“络”表示间接、不确定的弱相关,表述细微联系之义。络是逐层分出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张介宾《类经》言:“络之别者为孙,孙者言其小也,愈小愈多矣,凡人遍体细脉,即皆肌腠之孙络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故合经络而言,则经在里为阴,络在外为阳;若单以络脉为言,则又有大络孙络在内在外之别。深而在内者是为阴络,阴络近经,色则应之,故分五行以配五脏而色有常也。浅而在外者,是为阳络,阳络浮显。”故络代表分支,是细小的,与经、脉有联系的经、脉之分支,即经之络称为经络、脉之络称为脉络,其是布散弥漫于全身的通道。

正如吴以岭院士的观点: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络属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的通道。《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是从经支横别出,脉络是从脉支横别出,各自逐层细分,纵横交错,广泛形成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共同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经运行经气,脉运行血液,二者形成经脉系统中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大网络,共同发挥着行血气而营阴阳的生理功能。

经脉理论应完善

经脉理论自《黄帝内经》后多被曲解、混淆,大多数人用“经络”代替“经脉”的作用,“脉”往往被忽视,连带“脉络”及“脉络病”也不被看重,中医学的发展走进误区,脉络学说未能发展。东汉张仲景还曾提出“脉络”理论,设专篇论述脉络病变,创立通络方药,此后2000多年虽屡有医家从脉络论治,但脉络学说未有系统发展,直至清代才有医家重视起来。脉络学说的历史缺位,致使这一对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理论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直至20世纪80年代,络病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得到深入发展,络病学学科建立并形成“气络学说”与“脉络学说”研究两大分支,学科分支的深入研究应和了经脉理论原有的含义,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研究已经形成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并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纠正走偏了的经脉理论,为脉络学说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纠正错位的经脉理论是中医学学术发展的历史需求,脉络理论是研究“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辨证治疗用药的重要理论,与经络理论具有同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价值,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经脉理论,形成了以藏象为核心、经脉为枢纽、气血为基础的中医学术体系。纵观历史,每一次中医学史上的重大变革都是从理论创新开始的。但叶天士身后至今,经脉理论依然被混淆,错位的概念仍未引起关注,中医学教科书上的理论也未曾明确论述,更遑论纠正。近年作为经脉理论分支的“络病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取得重大进展,络病理论研究成为近年学术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受到广泛关注,以上种种无不证明了经脉理论急需纠正,以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临床。深入整理、挖掘、完善经脉理论,对促进中医学理论更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陈昱文学 梁永林 甘肃中医药大学)

一重循经分布一重体表输注

 (2022-11-10 04:11:42)[编辑][删除]

体表病和脏腑病选穴辨治有别
摘自2022-11-9中国中医药报
刘存志 北京中医药大学
经络辨证是针灸临床核心的辨证方法,针灸临床应以经络辨证为主体,以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为补充;取穴应以循经配穴为基础,其中,体表病应抓住经脉循行所在部位,以局远配穴为主,脏腑病应抓住脏腑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以特定穴配穴为主,五脏病侧重俞原配穴,六腑病侧重合募配穴。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中医药学的特色与精华。针灸与方药是中医学两大主要治疗手段。正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言“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针灸属外治法,其与方药的治疗目标相同,但治疗方式与途径不同,故辨证论治体系不同。目前,针灸临床多套用中医方药辨证论治体系,将体现针灸特色的经络辨证置于从属地位,这不利于针灸临床疗效的发挥。
针灸取效的基础和关键是经络理论。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并通过多项研究验证,认为经络辨证是针灸临床核心的辨证方法,针灸临床应以经络辨证为主体,以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为补充;取穴应以循经配穴为基础,其中,体表病应抓住经脉循行所在部位,以局远配穴为主,脏腑病应抓住脏腑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以特定穴配穴为主,五脏病侧重俞原配穴,六腑病侧重合募配穴。
针灸临床以经络辨证为主,以循经配穴为基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功能特性、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联系,对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以识别其病机和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曰:“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提示经络辨证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地位。经络既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
在经络辨证过程中,首先应注重经络诊察。《灵枢•刺节真邪》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而下之。”《灵枢•官能》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均强调了应用经络诊察以辨经。具体辨经时,可根据主症、兼症进行病候辨经与病位辨经。病候辨经基于经络的主病特点,对病候进行辨经;病位辨经主要根据经络循行分布与经络诊察辨别对病变部位进行归经。除了辨明病证所属经脉外,还应再结合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分析其寒、热、虚、实属性,以及经络、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以提高辨证论治效果。
明代汪机《针灸问对》言:“病随经所在,穴随经而取。”《医学入门》亦言:“因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者,最为要诀。”提示确定病变经脉后,即可以在辨经的基础上进行循经取穴,选取相应经脉的穴位,并选用适当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体表病重循经分布,以局远配穴为主
体表病病位表浅明确,以经筋损伤或经络气血阻滞为主要病机,出现的病症与经脉循行部位有关,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麻木和运动障碍。早期病位表浅,为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一般不会累及相应脏腑,多不伴有全身症状的明显变化。结合疾病特点,内科病证中的头痛、面瘫、面痛、痹证、痿证可归入体表病范畴,此外还包括痄腮、项痹、落枕、肩痹、臂丛神经痛、肘劳、腱鞘囊肿、腱鞘炎、腰痛、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踝关节扭伤等,多为肌肉骨骼病变。而人体的血管、神经、肌肉、骨骼走行呈纵行分布趋势,与传统经络纵行分布高度相似。因此,治疗上抓住经络循行分布特点,首先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以痛为腧”(阿是穴),选取病变局部穴位。在此基础上,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选穴依据,进行远端循经选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具有远治作用的穴位,如五输穴、原穴、络穴等。
当病证日久,影响到内在脏腑,出现相应脏腑病变,或是因脏腑病变导致相应肢体经络病,即出现脏腑、经络同病时,则需经络辨证结合脏腑辨证。在疏通经络的同时配合调理脏腑,选穴思路与脏腑病证相同。以头痛为例,如疼痛部位比较固定而局限,应以经络辨证为主,根据头痛的具体部位辨病位,分属阳明、少阳、太阳或厥阴经,确定局部和远端循经取穴,再结合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合理配穴,发挥腧穴的协同效应;如头痛范围比较广泛或无固定部位,而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脏腑功能异常时,则以脏腑辨证为主,同时可结合八纲辨证、经络辨证等。再如急性腰痛,其疼痛较重且部位一般都比较局限而固定,应以经络辨证为主,可配合脏腑辨证等。
因此,临床治疗体表病以经络辨证为基础,抓住经脉循行分布特点,以局部选穴、远端循经选穴的“局远配穴”为主,以达疏通经络气血的目的。
脏腑病重体表输注,以特定穴配穴为主
脏腑病多为五脏六腑的病变,位置相对较深,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该类病证可在经络辨证基础上,结合脏腑的病理反应,确定病变所在的脏腑部位、性质以及正邪的盛衰,侧重脏腑辨证。特定穴通过经脉与脏腑构成特殊联系,对调治脏腑病理状态、恢复脏腑生理功能具有特殊疗效。
其中,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置临近相应脏腑。明代张介宾《类经》云“十二腧皆通于脏气”,明代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言“阴病行阳,当从阳引阴,其治在俞”。说明背俞穴接近内脏,能够反映五脏的盛衰。且背俞穴功效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虚弱性久病,而五脏多虚证,故五脏病多用之。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临床上常把原穴作为主治脏病的腧穴。俞原相配,即是将本经脏腑所属原穴与其背俞穴相配,以协同增效。原穴擅扶正祛邪,以调脏器之实质;俞穴偏调和阴阳,以调脏器之功能。俞在阳而原在阴,阴阳配伍可调脏腑之虚实。
下合穴是指六腑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偏于泻实,而六腑多实证,故六腑病多用下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合治内府”,《素问•咳论》言“治府者,治其合”。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难经•六十八难》言“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阳病行阴,当从阴引阳,其治在募”,提示可取合/募穴治疗腑病。下合穴位于下肢,与脏腑有纵向联系;募穴位于胸腹部,与脏腑有横向联系,二者一上一下,一升一降,升降相合,纵横协调,通畅气机。合募配伍相互协调,增强疗效,是治疗六腑病最佳配伍方法。
总之,针灸治疗脏腑病应抓住脏腑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以特定穴配穴为主。脏病多取原穴、背俞穴,腑病多取募穴、下合穴、合穴。五脏病侧重俞原配穴,六腑病侧重合募配穴。

删繁补遗,考奇经八脉之秘旨

 (2018-03-21 14:14:56)[编辑][删除]


《奇经八脉考》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和《濒湖脉学》之外,对经络学说和古代养生学的又一贡献,其对八脉分布路线进行了系统整理,阐述了奇经为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对于前人论述分歧,以临床实践为旨归,融汇诸说,阐发精微。

李时珍在奇经辨证施治时,主要根据该奇经及与其连附密切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病机特点来确定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提出因病药之的观点,把奇经辨证与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等辨证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互为补充。

《奇经八脉考》,明·李时珍著,为论述奇经八脉的专书。李时珍因感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虽有研究,但不够详尽,故多方考证,遵经典之旨,采百家之长,参临证实践,对八脉的循行路线及腧穴,均作了详尽考证、整理和补充,著《奇经八脉考》。全书共17篇,内容简要,原委精详,经纬贯彻,篇目井然。该书不仅对八脉分布路线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还阐述了奇经为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提出了因病药之的奇经治则,确立了奇经病证辨证施治的初步规范等。因而,该书又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和《濒湖脉学》之外,对经络学说和古代养生学的又一贡献。

重视维脉,列为总纲

历代医家均以任督二脉作为奇经八脉的纲领,无一例外地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而《奇经八脉考》却以二维脉作为奇经八脉的总纲,并将奇经八脉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任、督、带的顺序排列,显见其对阴、阳二维的重视。其说: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根据经脉表里分属之原理,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周易》以乾坤统八卦而论天地,此以二维统八脉而譬乾坤。明确指出阴维、阳维二维脉职司表里营卫,乃气血之维系,二脉互相维系,以保持阴阳协调。其说主要源于《难经·二十九难》之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及金代张元素阳维病即营卫病之说。李时珍进一步提出:洁古独以桂枝一证属之阳维,似未扩充”“阳维之脉,与手足三阳相维,而足太阳少阳则始终相联附者。所以邪在肌表营卫不和者宜桂枝法;邪在皮毛肺失宣肃者宜麻黄法;在半表半里者,宜小柴胡法;邪结阳明燥热者宜白虎、承气法;若邪陷入深,三阴受邪者,又宜区分寒热虚实辨证论治。针对张洁古阴维为病苦心痛、治在三阴之交。太阴证则理中汤,少阴证则四逆汤,厥阴证则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主之之说,李时珍又作了补充,指出:洁古独以三阴温里之药治之,则寒中三阴者宜矣,而三阴热厥作痛,似未备矣。他认为阴维之脉,虽交三阴而行,实与任脉同归,故心痛多属少阴、厥阴、任脉之气上冲而然,强调治阴维之虚寒腹痛证,应合三阴虚寒辨治。兼少阴及任脉者,投四逆汤;兼厥阴者,投当归四逆汤;兼太阴者,投理中汤。若属阴维实热腹痛之证,宜合三阴热实证辨治。如热痛兼少阴及任脉者,取金铃散、延胡索散;兼厥阴者。取失笑散;兼太阴者,取承气汤。若在表营卫气血虚弱,或在里冲任气血亏损,又宜舍标从本先固气血,选用黄芪建中汤、四物汤、养营汤、妙香汤等方。

发旨阐秘,辨析异同

《奇经八脉考》对奇经八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具体阐发与高度概括,是综合联系八脉的循行路线、分布部位及其所联系的正经、脏腑来阐述发挥的。如督脉生疾,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女子为不孕,癃痔、遗溺、嗌干。他认为督脉虽行于背,而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则由少腹直上贯脐,中贯心,入喉,上颐,环唇,而入于目之内眦,故显此诸证。妇女月经不调或赤白带下,与带脉不和有关,引张子和语曰: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寒热郁抑,白物满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阴跷疾病出现肾脏所病的少腹痛,里急,腰及髋窌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是阴跷脉乃足少阴肾经之支别,二经相接,发病相互影响的缘故。

对于前人论述分歧,难于定论者,李时珍往往采取客观的态度,以临床实践为旨归,融汇诸说,阐发精微。如有关阴跷脉、阳跷脉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之说,历来众说纷纭。《灵枢》载寒则筋急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王叔和强调脾之候在睑,睑动则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则睑涩嗜卧矣;《诸病源候论》则谓脾病困倦而嗜卧,胆病多烦而不眠;张子和却认为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李时珍在认真研究后指出数说皆论目闭目不瞑,虽不言及二跷,盖亦不离乎阴阳营卫虚实之理。对二跷为病的目闭、目不瞑,主要从阴阳失调、营卫失常立论,故认为系后学可互考者也。这深符经旨,《灵枢·大惑论》记载,卫气若运行失常,滞留阴分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阳虚阴盛,故目闭而嗜卧。反之,卫气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阳盛阴虚,故目不瞑而失眠。目不瞑之针刺原则为: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多饮以半夏汤,畅其壅塞的营卫之道,通其阴阳。

又如癫痫为病,王叔和以癫痫属阴维、阳维,《灵枢经》以癫痫属阴跷、阳跷。李时珍认为二说义异旨同”“邪在阴维、阴跷,则发癫;邪在阳维、阳跷,则发痫。癫动而属阳,阳脉主之;痫静而属阴,阴脉主之。大抵二疾当取之四脉之穴,分其阴阳而已。证诸临床,二跷缓急失衡、二维纲系失调,均可发生癫痫之疾,而阳维之金门、阳交,阳跷之风府、申脉、仆参,阳维阳跷交会的风池,阴跷之照海等,均为治痫效穴。李时珍所说,阅历之言,信不诬也。

详考循行,补充周备

《内经》论述经络,详于而略于,《难经》以降,诸家虽有阐发,多散漫不详,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对八脉的循行路线及腧穴,均作了详尽考证、整理和补充使其更加系统化了。如冲脉的循行路线,《内经》记载至少有5条之多,李时珍确认其浮而外者有交会穴的上行经脉1条,即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气街,并足阳明、少阴二经之间,循腹上行,至横骨,侠脐左右五分上行,历大赫……至胸中而散。并说明冲脉与足少阴、足阳明、任脉联系密切的生理特点。又如带脉循行路线及所分布穴位,《内经》言而未明,《难经》仅曰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李时珍则确定为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左右各四,凡八穴。此外,李时珍还分别补充部分奇经的分布路线,如阴维脉补出上至顶前而终,阳维脉上至本神而止,任脉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等。

删补腧穴,以臻完善

李时珍在整理奇经八脉循行路线的同时,对以往所载腧穴也作了详细考证,既订正或删除重复;又增补不少新穴。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有专穴外,其余六经之穴皆交会于十二正经之中。元代医家滑寿《校注十四经发挥》记载奇经八脉穴共141个,其中督脉单穴27个,任脉单穴24个,其他双穴90个,但多有重复。《奇经八脉考》订正后为158穴,督脉补入屏翳、中枢、会阳()穴,冲脉补入气冲穴,带脉补入章门、五枢穴,阳跷脉补入睛明、风池穴,阴跷脉补入照海穴,阳维脉补入臂臑、臑会、目窗、承灵、臑腧穴。经考订增删后认定督脉31穴、任脉27穴、冲脉交会穴24个、带脉交会穴8个、阳跷脉交会穴23个,阴跷脉交会穴8个(后人除外双然谷穴为6个)、阳维脉交会穴32个、阴维脉交会穴14个;还纠正了滑寿将居髎穴归入阴维脉之误,使奇经八脉系统更为完善周备。

奇经辨证,因病药之

李时珍在奇经辨证施治时,主要是根据该奇经及与其连附密切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病机特点来确定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而不是简单地因奇经不同而分设专方专药,其提出因病药之,如此则阴阳虚实,庶乎其不差矣。把奇经辨证与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等辨证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互为补充,不是另立门户,不相统属。因而其在奇经辨证时,借用其他辨证的方药来治疗八脉之病。如二维为病,张洁古提出以桂枝汤治疗阳维病,以理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温里诸方治阴维病,李时珍在此基础上,又增补了阳维病用小柴胡汤、黄芪建中汤等,阴维病用金铃子散、失笑散、四物汤、养营汤之类。又如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均有联系,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之称,痿证发病治疗与其关系密切,《素问·痿论》曰:论言治痿独取阳明何也?……阳明者,五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治之当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李时珍进一步指出湿热成痿,乃不足中有余也,宜渗泄之药;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补之药。这对后世启迪颇大,清代叶天士对八脉的不同病证,总结出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用药规律,重视运用益精血、养肝肾之品,通补奇经法等理论,严洁、施雯、洪炜同纂的《得配本草》卷末附奇经药考,载有43味奇经药物,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奇经八脉考》书中还论及了丹家河车妙旨”“气口九道脉的方法,这对河车养生功法、寸口脉学研究均有指导意义。卷末所附释音,对于辨字识音,畅读原文,亦不无裨益。

当然,《奇经八脉考》一书,亦有谬误和疏漏,如阳维脉比《十四经发挥》少了哑门、风府二穴;阳跷脉重出了阳维的经穴臑俞。阴维脉上至顶前而终、阳维脉上至本神而止的说法亦不足据。但此为大醇小疵,无损于《奇经八脉考》之整体价值。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集明以前奇经八脉论述之大成,在前人的基础上,集众所长,独出己见,阐发经旨,考究得失,总结发挥,创新提高,使奇经八脉的理论体系和辨证治疗更加完善周备,这是对藏象经络学说的一大发展,并为以后奇经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正如《四库全书提要》所说:考明初滑寿尝撰《十四经发挥》一卷,于十二经外,益以督、任二脉,旧附刊薛己《医案》之首(薛己《医案》凡二本,其一本不载此书),医家据为绳墨。时珍此书更加精核。然皆根据《灵枢》《素问》以究其委曲,而得其端绪。此以知徵实之学,由于考证。递推递密。虽一技亦然矣。是李时珍不仅对药物学方面贡献卓著,其对经络学的研究整理也建树非凡。人们往往对《本草纲目》之皇皇巨著不嫌辞费,赞不绝口,而对本书的贡献较少论及。(周益新)

《奇经八脉考》流传4种版本

  (2018-03-29 05:17:15)[编辑][删除]

 


《奇经八脉考》,明代李时珍著,为论述奇经八脉之专书。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阐发《内经》之旨,对十二正经以外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任、督、带、冲八脉循行路线和主治病证,进行了整理说明、考述订正,并提出个人见解,这是对经络学说之一大发展。

一、作者生平及著述的缘起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瓦硝坝人。祖父为铃医,父亲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博学经史,以医为业,为当地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著有《医学八脉注》《四诊发明》等书,今已佚。李时珍幼习儒,三次应乡试不中。师事顾日岩,读书十年。后经推荐,赴京师太医院供职,或云尝授太医院院判之职,但仅任职一年后便托病辞归。晚年因子李建中为官,遂晋封文林郎、四川省蓬溪知县。李时珍最大的成就,是念本草一书历代注解者谬误颇多,遂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博收群书,奋发编修,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历时二十七载,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纲目》。该书52卷,分为16部62类,载药1892种,为明代本草集大成之巨著。李时珍另著有《濒湖脉学》(1564年)《奇经八脉考》(1572年)两书,前者融会先贤脉学之精华,删繁去芜,归纳脉象为27种,各撰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后者对于奇经循行路线及证治规律阐发尤多。已佚医著尚有《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濒湖集简方》等。

《奇经八脉考》著述的缘起,是李时珍因感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虽多研究,但“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故对此详加考证,著成《奇经八脉考》。并遵经典之旨,采百家之长,参临证实践,对八脉的循行路线及腧穴,均作了详尽考证、整理和补充,并发挥了奇经八脉的辨证施治的方法。

二、《奇经八脉考》之版本流传

《奇经八脉考》的成书刊刻年代,可根据书中吴哲和顾日岩序推知,吴序后记曰:“隆庆壬申中秋日道南吴哲拜题”,“隆庆壬申中秋日”为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六年(1572年)夏历八月十五日,即公元1572年9月21日;顾序后记曰:“明万历丁丑小暑日同里顾问顿首书”,“明万历丁丑小暑日”即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五年(1577年)夏历六月十二日,即公元1577年6月27日。吴哲,字道南,生平不详。顾问,名日岩,字子承,蕲州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累官福建参政,隆庆四年(1570年)归里。万历十九年(1591年)卒。李时珍常随其学习理学。一般认为,吴序为该书的撰成年代,顾序为该书的刊刻年代。据此,则此书第一次刊刻为明万历五年(1577年),但此本现今已不传。《奇经八脉考》成书后,后世多次刊刻,广为流传,主要有以下几类刊本系统:

1、单行本

《奇经八脉考》单行本较少,现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南通市图书馆藏有清刻本,上海市中医文献馆藏有1912年鸿宝斋石印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有1970年日本盛文堂影印本。

2、附刊本

《奇经八脉考》刊行最多为《本草纲目》后附刊本,《本草纲目》最早刊本为明万历十八年(1590)金陵胡承龙刻本,书后无附刊。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江西都察院有副都御史夏良心与江西按察使张鼎思集资重刻《本草纲目》,其本后附刻有《奇经八脉考》与《濒湖脉学》各1卷。此本世称“江西本”或“夏良心本”。附刻二书尚得力于李时珍同里人袁君,张鼎思序云:“余奉中丞夏公教,既刻《本草纲目》矣。临川令袁君,时珍乡人也,复取其《脉学》与《奇经八脉考》,李君平生学力尽在此,幸并刻之为全书。”此本最接近本书原貌,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末清初各版多以此为底本。如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晋江薛三才、杨道会湖北刻本、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武林钱蔚起六有堂重刻本、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张朝璘刻本等,形成一大系统。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武林钱蔚起六有堂据江西本重刻,扉页题作“重订本草纲目,翻刻千里必究,武林钱衙藏版”,序列除江西本所载外,新增“钱蔚起重刻本草纲目小引”。文字内容除沿袭江西本在文字方面的添改误脱外,又有少数性的错谬,体例上有小的改动,仍不失为一个佳本。清代各版多以之为底本,如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武林吴毓昌太和堂剜改重印本、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苏州本立堂刊本、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本等,又形成一个系统。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合肥张绍棠味古斋以钱蔚起本为基础,同时参考金陵本、《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重新校订刊刻,因其雕刻精细,版式精美,成为清末以后流行的主要版本,各版大多以此本为底本翻刻,如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图集成印书局铅印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纲目》影印本等,形成味古斋系统。三大系统《本草纲目》主要版本都附刊有《奇经八脉考》。而其他凡以《本草纲目》江西本、武林钱本、合肥张绍棠本等三大版本系统为底本之中外翻刻本,皆附刻有《奇经八脉考》。直至197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纲目》校点本才未再附刊该书。

3、合刊本

《奇经八脉考》与《濒湖脉学》《脉诀考证》合刊,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其最早的刻本应为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江西夏良心、张鼎思刻本百瞻楼藏版,现存尚有明刻本、清初刻本,以及清咸丰九年己未(1859)刻本、清光绪五年己卯(1879)扫叶山房刻本、清光绪五年己卯(1879)校经山房刻本、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京都文成堂刻本、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合肥张氏味古斋刻本、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扬州文富堂刻本、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上新书局石印本、清芥子园刻本渔古山房藏版、1928年江阴宝文堂刻本、1951年广益书局铅印本、1954、1955年上海锦章书局铅印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此外,2007年12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1月、2016年5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分别将《奇经八脉考》与《濒湖脉学》合刊出版。

4、校注本

 

近年来,渐有学者对《奇经八脉考》进行校注研究,出版校注本。如1988年1月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钱远铭主编的《<奇经八脉考>研究》,1990年2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王罗珍、李鼎校注,李成之审阅的《<奇经八脉考>校注》,2013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孙朝宗、孙震编著的《<奇经八脉考>笺注》。(周益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