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药食两用调理阴虚

(2022-11-11 09:24:48)


时间:2021-06-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董继革

专家简介:董继革,主任治疗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康复治疗部主任。

阴虚主要是从症状表现来判断的。“阴虚则生内热”,由于阴虚不能制火,会出现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表现;同时因为津液不足,会出现口干咽燥、爱喝凉水、尿黄、大便干燥等症状。

五心烦热是指手脚心容易感觉热,甚至睡觉的时候要伸出被子,还有的人总想把手心贴到凉的墙上才舒服,同时总是觉得心情莫名烦燥。手脚心加起来是四个“心”,另外一个是我们的心脏,加起来为“五心”。

午后潮热,意思是发热像潮水一样有节律。一般体质阴虚的人上午不热,下午才开始发热,是阴虚发热的特点。

盗汗乃寐中汗出、醒来自止,有的出汗严重的甚至会把枕巾被褥浸透。与自汗之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有所不同。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在阴虚所有症状表现里面,最主要的是舌质色红,舌苔薄至几乎没有。其中舌体色红是最主要的指征。还有脉细数,阴虚体质之人脉细且跳得比常人快。

各脏腑阴虚症状不同

阴虚如果细分,还有各个脏腑的不同。

肺阴虚证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咳伤阴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具体的表现是咳嗽无痰,或痰少而黏,口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阴虚证具体的表现是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虚烦、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尖红,少苔,脉细数等。或有两颊发红,心悸怔忡,头晕目眩等虚火上炎之症。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很多人思虑过度,暗耗心血,导致心阴不足。阴血不足,血不能养心宁神,则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阴虚内热则见盗汗,虚烦、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尖红、少苔、脉细数等;两颊发红、头晕目眩等为虚火上炎之症。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呕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脾阴虚证原因在于脾脏阴液不足,濡养失职,运化无力。多因外感温热病后,阴液耗伤;或素体阴虚;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灼伤阴津;或过食辛辣之品;或误服辛温之剂所致。调查发现,由于肉食动物在饲养中激素使用过多,因此喜欢肉食的人,尤其是孩子,往往脾阴不足的居多,可能与激素是热性药物伤阴有关。

脾阴虚的表现有饮食减少,嗜肉,口淡乏味,食后腹中作胀,消瘦倦乏,涎少唇干,唇色鲜红,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短赤,舌红干、苔薄或无苔,脉细数。脾阴虚的孩子往往特别好动,有的一刻不得闲,甚至脾气躁狂,易暴怒。

肝阴虚证阴液亏损,肝失濡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以头晕、目涩、胁痛、烦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肝阴虚具体的表现是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胁肋隐隐灼痛,面部烘热或两颧潮红,或手足蠕动,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乏津,脉弦细数,性情急躁。

肾阴虚证指肾脏阴液不足,滋养和濡润功能减弱所表现的证候。多因素体阴虚,或久病伤肾,或房事过度,或热病伤阴,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脱发、牙齿摇动、失眠多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男子兼见遗精,女子经少或经闭等。

膳食调理滋阴养虚

凡阴虚体质者,宜多吃淡薄滋润类食物以甘凉润燥、生津养阴。忌食辛辣刺激、温热香燥、煎炸炒爆,忌食性热上火之物,忌食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以下列举阴虚之人适宜的几种食物:

鸭肉能滋阴养胃。《本草汇》:“滋阴除蒸。”清代名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鸭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养胃生津。”阴虚体质应多食之。乾隆皇帝的用膳记录,发现用鸭肉的菜特别多,几乎每天都有。乾隆寿八十有九,是皇帝中寿命最长的,注重饮食调养应该是其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猪肉(皮)《本草求真》认为猪肉“功能主治滋阴,润燥”“治热病伤津,消渴羸瘦,燥咳,便秘。”《本草备要》记载:“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津液,泽皮肤。”猪肉适宜阴虚体质者,猪皮滋阴效果更好。

鸡蛋蛋白或蛋黄均滋阴润燥,以蛋黄更佳。鸡子黄自古便可入药。《金匮要略》中的百合鸡子黄汤能够滋养肺胃之阴,对于阴虚导致的虚烦不眠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中的黄连阿胶汤,在药物熬好后入鸡子黄2枚,搅匀服用,能增强全方滋阴之功。

梨有生津、润燥、清热的作用,对肺阴虚,或热病后阴伤者最为适宜。《本草通玄》认为梨“熟者滋五脏之阴”。《重庆堂随笔》记载其功效:“温热燥病,及阴虚火炽,津液燔涸者,捣汁饮之立效。”

秋梨膏乃滋阴良方,可以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适宜阴虚肺燥之人。

桑葚有滋阴补血之功,最能补肝肾之阴。明·缪希雍所著《神农本草经疏》里面说其“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还说“消渴由于内热,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有一些肝肾阴虚体质之人出现了消渴、目暗、耳鸣等症状,日常食之最宜。

枸杞子有滋阴益精之功,尤其是对肝肾阴虚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或是肺阴虚的潮热盗汗、虚劳咳嗽,糖尿病的阴虚消渴等,食之更佳。

民国时期名医张锡纯曾经每天晚上口渴,常把一碗水放在床头,一晚上能饮用大半。后来,张锡纯在睡觉前吃一把枸杞子,结果发现晚上居然不再干渴,可见其滋阴润燥的功效。

燕窝性平,味甘。有补气阴的功用,尤其能益肺阴,为清补佳品。凡阴虚体质尤其肺阴虚者,如肺结核病、支气管扩张、肺痿、老年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最宜食之。清代医家张璐说它能“调补虚劳,治咳吐红痰”。吴仪洛说:“燕窝大养肺阴,补而能清。”

银耳性味甘、淡、平,《中华本草》记载其功能滋补生津,润肺养胃。银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价廉常用的清补之品,尤其是对肺阴虚和胃阴虚者,最为适宜。

阿胶既能补血,又能滋阴。《本草纲目》记载:“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尤其是肺肾阴虚之人,食之尤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如果确定为阴虚体质,应高度重视饮食的补益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以上滋阴养虚的食物。或者找中医师开调体方,用上生地、沙参、麦冬等滋阴之品,很快就能调整过来。

阴虚之人也要注意勿令胃气受损,《不居集》强调:“胃气旺则五脏受荫,水精四布,机运流通,饮食渐增,津液渐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

最后要强调的是,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比如不熬夜,少吃辣,少劳神等。(董继革)


阴虚之证治

 (2017-08-05 05:46:18)[编辑][删除]

作者:朱光

  阴虚,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包括精、津、液、血、髓等属于阴的各种物质的亏虚。由于对精、血、髓等的亏虚往往独立表述,如精亏、血虚等,因而临证所言之阴虚多数情况下指的都是津液的不足。但就实际应用来看,关于阴虚的描述存在着词意含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治疗用药。

  阴虚之类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决气》简要地指出了津和液的概念及功能:“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灵枢•五癃津液别》则指出了津液的由来及功能特点:“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由此可知,津与液虽皆来源于水谷精微,但二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均有所不同: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对此,《读医随笔》有着较为深刻而明晰的认识:“津亦水谷所化,其浊者为血,清者为津,以润脏腑、肌肉、脉络,使气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滞者此也。凡气血中不可无此,无此则槁涩不行矣……液者,淖而极厚,不与气同奔逸者也,亦水谷所化,藏于骨节筋会之间,以利屈伸者。其外出孔窍,曰涕、曰涎,皆其类也。”

  由上述可知,阴虚包括了津伤与液耗两类。尽管二者之间难以截然分开,但病变过程中又确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因而详加辨别无疑对临证的精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阴虚之证

  无论是津伤还是液耗,其成因总体上不外乎摄入不足、生成减少、消耗过多几种情况。换而言之,也即入不敷出。久而久之,还可形成一种阴虚体质或阴虚的内环境。

  津伤之证,每见于发热、出汗或吐、下之后,病程多短暂,临床表现因水津丢失而多见口渴多饮或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小便黄少等症。液耗之证,形成多与禀赋、房劳、久病、年高等有关,病程较漫长,临床表现除因失于濡养而见口干但不欲饮、大便干结外,还会见到阴不制阳而致相对的阳盛,出现阴虚内热、火旺或阳亢,症见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潮热,盗汗,骨蒸,颧红,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体瘦小,或有裂纹,舌苔少、剥或光剥,脉细数。二者之间,一般认为津伤是液耗的前提,液耗是津伤的发展结果。

  脏腑皆有阴虚,但由于津与液分布的特点不同,因而津伤与液耗影响的脏腑也各有侧重。例如,体之津者犹如地表水,易于损耗也易于补充;体之液者则如地下水,不易损耗也不易补充。地表水与地下水是相互通连、相互影响的。合诸人体,地表水主要指分布于肺、胃、大肠等的阴津,地下水则主要指贮藏于肾的阴液。津与液的这种分布特点,在“消渴”的病变过程中有着充分体现。本病的病机关键是阴虚燥热,一般在发病之初多因燥热伤及肺、胃之津而形成上、中二消,随着病程日久则会耗损肾阴而成下消。

  如上所述,津伤主要影响肺、胃、大肠,临床多见于外感引发的热病及内伤病症的肺热、胃火实证等。这是因为,肺、胃、大肠均以降为顺,且只有在湿润的环境下才能各司其职。遇到实火或燥热,肺、胃、大肠之津尤易受到耗散。

  液耗则每涉及于肾。肾主藏精,关乎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能力。所藏先天之精禀赋于父母,后天之精则“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肾精所化之气又有阴阳之分,其中肾阴又称为元阴、真阴,这是脏腑阴液之本源。除先天不足外,肾阴虚的出现往往要经历一个复杂、缓慢的失养过程,即“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景岳全书》)。而肾阴虚一旦形成,则不仅会使自身功能下降,而且会减弱对其他脏腑的濡养能力,进而出现复杂的病理变化,还可成为某些病证发病的内在基础,如肺痨、消渴、中风等。其临床表现除了出现上述液耗的相关征象外,若并见眩晕、耳鸣、肢体麻木或抽搐、急躁易怒等,则属肝肾阴虚;并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音嘶等,则属肺肾阴虚;并见怔忡、心烦、失眠多梦等,属心肾阴虚。

  尤需一提的是,与心、肺、肝之阴虚多源于肾不同,脾阴虚的形成多因劳倦内伤、思虑过度等,耗伤脾脏之阴血及津液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食欲减退,唇干口燥,大便秘结,胃脘灼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因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因而脾阴虚与胃阴虚有时并不易区分。

  在高热、大汗、大下、剧烈呕吐等情况下,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津液的大量丢失,继而形成“亡阴”(阴脱)危候,临证可见皮肤干燥,身体枯槁,眼窝深陷,汗出而黏,身热手足温,呼吸气粗,唇干舌红,烦躁,甚或谵妄等,由于阴竭则阳无所附而散越,亡阴者往往会很快导致亡阳,最终阴阳离决,生命终结。

  阴虚之治

  遵“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损者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旨,阴虚者理当滋阴(养阴、育阴、益阴),以恢复津液的量。同时应注重消除阴虚的病因,阻断阴虚源头。临证运用时,滋阴当注意以下事项:

  区分津伤液耗 津伤与液耗不仅是程度的不同,更主要的是二者对脏腑的影响侧重有别,这直接导致用药方面的差异。一般而言,根据“取象比类”的原理,治疗津伤多选用一些富含汁液的药物,如沙参、麦冬、石斛、天冬、石膏、玉竹、知母、天花粉、乌梅、甘蔗等,可选之方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白虎汤、麦门冬汤、消渴方等;而治疗液耗则多选用一些质地黏稠的药物,如熟地、生地、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桑葚、龟甲等,可选之方如六味地黄汤、左归丸、大补阴丸、百合固金汤等。但这种滋阴生津与滋阴养液只是一种用药倾向,彼此间并未有一个严格的界限,不少养阴方即采取了生津与养液并用的方式,如一贯煎、复脉汤、天王补心丹等,这其实也反映了津与液互生互化的关系。

  辨明阴虚所在 阴虚可涉及一脏一腑,但常见波及多个脏腑,尤其是在肾阴虚的背景下,更易形成多脏腑的阴虚状态。临证时除了要弄清津伤液耗的侧重外,还需辨明阴虚的主次所在,考虑所涉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方用药。一般而言,生津多在于养肺胃,养液则重在于滋肾。

  注意演变动向 液耗之阴虚一定会出现阴不制阳的现象,而津伤之阴虚一般不会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是其产生虚热、虚火的标志,因而治疗液耗之阴虚,除了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外,还宜加入清虚热、降虚火之品,如银柴胡、地骨皮、胡黄连、青蒿、鳖甲等,方可选用秦艽鳖甲散、清骨散、当归六黄汤等。

  善于阳中求阴 体津液的生成、输布与利用,均有赖于阳气的温化,即“无阳则阴无以生”(《医贯砭》)。可以说,失于温化,则津液即犹如“死水”。基于阴阳的互根互化,《景岳全书》提出了“阳中求阴”的见解,所创制的治疗肾水不足的左归丸、左归饮,都是在大队滋补肾阴药中又增加了鹿胶、菟丝子之类以助阳。尽管“阳中求阴”是张氏用于治疗肾阴虚的思路,但笔者认为其他脏腑的阴虚证同样可以此作为指导原则。

  阴虚者当补,但应尽力辨明津伤和液耗的种类、主次、程度及所涉及的脏腑,按需而补,根据脏腑关系,可直接补,也可间接补。这应是治疗阴虚及各种虚证的准则,也是临床用药应该努力把握的尺度。

张恩树运用清骨散加减治疗手足心热
摘自2023-7-6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清骨散源自《证治准绳》,方由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组成,具有清虚热、退骨蒸的功效,用于治疗阴虚内热、虚劳骨蒸,症见午后或夜间潮热盗汗、骨蒸心烦、咽干、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方中银柴胡味甘苦、性微寒,直入阴分而清热凉血,善退虚劳骨蒸之热而无苦燥之弊,为君药。知母泻火滋阴以退虚热;胡黄连入血分而清虚热;地骨皮凉血而退有汗之骨蒸。三药俱入阴退虚火,以助银柴胡清骨蒸劳热,共为臣药。秦艽、青蒿皆辛散透热之品,清虚热并透伏热使从外解;鳖甲咸寒,既滋阴潜阳,又引药入阴分,为治虚热之常用药,同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并防苦寒药物损伤胃气。本方集大队退热除蒸之品于一方,重在清透伏热以治标,兼顾滋养阴液以治本,共收退热除蒸之效。
手足心热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主要是指手心、足心有自觉发热感,临床大多是阴虚内热导致的发热。手足心热常见于西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疾病。
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恩树认为,手足心在人体属里属阴,阴虚则生内热,阴虚阳亢,水不能制火,导致虚火内扰,发为手足心热,治疗以滋阴清热降火为主,根据临床表现,具体辨证施治。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张恩树运用清骨散加减治疗手足心热验案一则整理如下。
患者张某,女,28岁,2023年5月15日初诊。主诉:手足心烦热难耐,夜间热甚,历时一月余,常欲手握冷物,卧时手脚喜伸被外,口燥舌干,腰膝酸软,舌质光红,苔少,脉细数。证属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治以滋阴清热、补益肝肾。处方用清骨散加减:银柴胡10g,地骨皮10g,秦艽10g,知母10g,生甘草6g,白薇10g,酒黄芩10g,芦根15g,酒女贞子10g,墨旱莲10g。7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并嘱其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品。
5月22日二诊:药后诸症悉除,舌质淡红,苔薄,脉细。上方再进7剂,以资巩固。
按 本案乃体内阴阳平衡失调,阴液亏虚,肾水不能抑制心火,导致虚热内扰,故见手足心烦热难耐。方中银柴胡、地骨皮、秦艽、知母、白薇清虚热、退骨蒸;酒黄芩升散,泻火解毒、清热燥湿;芦根甘寒,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功;酒女贞子、墨旱莲合为二至丸,能够滋补阴液、补肝益肾;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大补阴丸滋阴降火

 (2023-09-02 03:47:34)[编辑][删除]

摘自2023-9-1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入秋后,一个喜欢养生的老年朋友问我:“中医讲秋冬养阴,我平时也有口干、手足心热、晚上出汗的毛病,想调养一下。药店给我推荐了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两种药,你说那种合适?”我问明情况,告诉他选大补阴丸。下面来解读一下这款中成药。
组成与功效
大补阴丸源于元代医家朱丹溪所著《丹溪心法》,原名“大补丸”,功可“降阴火,补肾水”。药物组成及用法为:黄柏、知母各四两,熟苄(熟地黄)、龟板各六两,“上为末,猪脊髓和蜜丸。服七十丸,空心盐白汤下。”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收录此方时,改名“大补阴丸”,并将用法细化,“上为细末,猪脊髓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盐汤下”。之后,除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名“补阴丸”外,其药物、用法等基本沿用下来。
中成药大补阴丸完全按《丹溪心法》原方药物,即熟地黄、盐知母、盐黄柏、醋龟甲、猪脊髓,加辅料蜂蜜炮制而成。本药有滋阴降火之功效,主要治疗阴虚火旺证,症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心烦口燥、耳鸣、手足心热、咳嗽或咯血、足膝疼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尺脉数而有力。现代还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结核、肾结核、骨结核、糖尿病等症属阴虚火旺者。
中医认为,肾为水火之脏,水火应既济以并存。若肾阴亏虚,则相火亢盛而生虚火、虚热之证,治宜大补真阴以治本,降火以治标,标本兼治。方中重用熟地黄、龟甲滋阴潜阳,壮水制火,以培其本,共为君药。黄柏苦寒泻相火以坚阴;知母苦寒而润,上能清润肺金,下可滋补肾水,与黄柏相须,苦寒降火,坚阴存液,平抑亢阳,以清其源,共为臣药。猪脊髓、蜂蜜乃血肉甘润之品,填精益髓,既助熟地黄、龟甲以滋阴,又制黄柏之苦燥,共为佐使药。全方滋阴与清热双管齐下,并以滋阴培本为主,降火清源为辅,使阴复阳潜,虚火降而诸症悉除。《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评价说:“是方能骤补真阴,以制相火,较之六味(地黄丸)功用尤捷。”
大补阴丸是朱丹溪补阴学术思想和滋阴降火治法的代表方,对后世影响极大。大凡治疗肾阴虚火旺之证,无不师从本方之配伍,即滋阴用熟地黄之类,泻火必用知母、黄柏。清代陈念祖《时方歌括》称本方为“治阴虚发热之恒法也。”
服法及禁忌
本药为深棕黑色的水蜜丸,味苦、微甜带涩,每袋6克,口服一次1袋,一日2~3次。也有大蜜丸或浓缩丸,大蜜丸每丸重9克,一次1丸,一日2次;浓缩丸每袋3克,一次1袋,一日2~3次。水蜜丸、浓缩丸宜饭前开水或淡盐水送服,大蜜丸可嚼服,或分份吞服,服前除去蜡皮及塑料球壳。糖尿病患者不宜选水蜜丸、大蜜丸。
服药期间,忌不易消化食物。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本药较滋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以及火热属于实证者不宜用。服用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生熟“地黄”用不同
摘自2024-7-26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地黄”和“熟地黄”,皆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后者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另外,还有百姓多见的观赏植物“毛地黄”。以下细说诸“地黄”。
地黄根叶可入药
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块根入药。古代用其地下根茎以染黄,故名“地黄”。又言,地黄鲜者外表色浅红黄,故“黄”意为其色。地黄之“地”则源于古代对地黄检验的一种方法。《本草图经》记载:“初采得以水浸,有浮者名天黄,不堪用;半沉者名人黄,为次;沉者名地黄,最佳也。” 故“地”意示其品质佳也。可见,地黄之名含有颜色和品质的双重含义。冠以生、鲜、熟等字者均与加工炮制相关。
地黄的叶也可入药,《河南省中药材标准》(2023年版)便有收载“地黄叶”。其味甘、淡,性寒,归心、肝、肾经。地黄叶始载于唐代《食疗本草》,有益气养阴、补肾、活血的功效,用于少气乏力、面色无华、口干咽燥等气阴两虚证。外用于恶疮、手足癣。《本草纲目》言其“主治恶疮似癞,十年者,捣烂日涂,盐汤先洗”。地黄叶食用历史悠久,《山居录》言“地黄嫩苗,摘其旁叶作菜,甚益人”,《救荒本草》亦载“采叶煮羹食”。
“地黄”鲜、生有不同
药典收载的“地黄”为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釆挖地黄的块根,鲜用者习称“鲜地黄”。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则习称“生地黄”。鲜地黄埋在沙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值得注意的是,地黄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以下细说鲜、生二者。
古今鲜、生有不同:鲜者古称生地黄(《名医别录》),今称鲜生地(《本草便读》)、鲜地黄;干燥者古称干地黄(《神农本草经》),今称生地黄、干生地(《中药志》),简称生地。李时珍便有言:“《别录》复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
鲜、生性状有不同: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表面浅红黄色。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黄色至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鲜、生功效有差异:鲜地黄无补益之功,其寒凉之性甚于生地黄,功偏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功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鲜地黄甘润苦泄,性寒清热,归心、肝、肾经,功善清热凉血,为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证之要药。如《温病条辨》清营汤,用鲜地黄与赤芍、金银花等配伍同用,以清热解毒、凉血滋阴,用于温病热入营血,症见高热神昏、身发斑疹,甚则神昏谵语、舌红绛。生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临床可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如《温病条辨》增液汤,将生地黄与玄参、麦冬同用,以增水行舟,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
甘温滋补熟地黄
熟地黄简称“熟地”。《本草衍义》云“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地黄者,生与生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指出了熟地黄与生、干地黄的药性之异。
熟地黄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其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临床可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等。熟地黄为补血之要药,如《和剂局方》四物汤,再加当归、白芍、川芎以加强补血活血之功。熟地黄质润,善于滋补肝肾阴,尤以滋肾见长。如《医宗金鉴》知柏地黄丸,与黄柏、知母等药同用,能增强滋阴清火止渴之功。
清蒸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与其相比,酒制熟地黄借酒力行散,更有利于补血,且滋腻性降低。而熟地黄炭则以补血止血为主,多用于虚性出血症。值得注意的是,熟地黄质地较为黏腻,凡气滞痰多、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慎用。
药典除名“毛地黄”
植物毛地黄原产欧洲,现主产于浙江。总状花序顶生,花型美丽,是常见园林植物。中药毛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毛地黄的叶,又名紫花洋地黄〔《中国药典》(1995年)〕。药材干时气微,湿润后具特异气味,味极苦。其味苦,性温,归心经,有强心、利尿的功效,主治心力衰竭、心脏性水肿。毛地黄叶具有数十种强心甙,临床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已有200多年历史。最常用的强心甙是地高辛。强心甙安全范围狭窄,据估计,一般治疗剂量约相当于60%的中毒量,故易中毒,1995年版之后药典已不再收录。现仅供生产制剂用。

肺阴虚咳嗽辨治

 药食两用调理阴虚 (2020-01-01 10:43:06)[编辑][删除]
作者:中医验方

编辑整理/于立国

肺燥肺阴虚因果和症状表现

  肺燥、肺阴虚,存在非常容易互生的条件,因为肺阴虚本身就是津液亏虚减少。燥为干燥,也是水液奇少,所以肺阴虚容易在秋燥等各种内外燥气及“上火”的侵扰中使津液进一步减少,也就是燥气、“上火”都容易促進肺阴虚,形成肺燥肺阴虚合并症。但两者从根本性上说,还是有所不同的。

 

肺燥肺阴虚因果和症状表现

 

因为肺阴虚证是因久病、过度劳伤而损耗津液过甚,难以正常濡养肺脏,因而出现的阴液不足,导致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等功能降低,和虚热内生。

症状表现:主要有咳嗽痰少发粘或有血丝等,也可能咽干干咳、喑哑瘦削、午后潮热盗汗,或五心烦热颧红,甚至虚热症状悉数具备,舌象质红少苔或无苔、口水少,脉细数,等等。

  肺燥也可独立为一证,是指因秋燥、长期干燥少雨、风温化燥等燥邪侵袭,损耗津液,肺的宣发肃降等功能降低,出现口鼻咽喉发干、干咳少痰等主要症状,所以肺燥证时间一长,也会转变为肺阴虚证而虚热丛生。而肺阴虚在遭遇燥邪侵扰后,也会迅速加重肺阴虚证。

  肺燥证也会发展到严重症候期,症状表现上也十分接近于肺阴虚证,比如干咳无痰或痰少发粘难以咳出、胸痛、痰中带血、鼻出血、鼻咽喉口唇和皮肤发干,以及尿少、大便秘结或便秘、苔少苔薄舌质发干津液少、低热而怕风怕冷、汗少或无汗,脉象浮数、浮紧等。——摘自山碟花开了的新浪博客

百梨银汤通治各类咳嗽

肺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这种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隐患还在。如果您经常咳的特别难受,喉咙里似乎有痰,痒痒的令人难受,可又咳不出来的话。那么可以判断这种咳嗽的病因和肺结核的病因是类似的,都是由于肺阴虚所致,肺阴虚是什么呢?通俗的说,就是肺部水份不够,当肺部水份不够的时候,肺就没有足够的资本去抵御来自人体内外的各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肺部受到天气变化、食物刺激或者是情绪变化影响的时候,肺阴就会损耗的更加厉害,表现出来就是咳嗽了

用百合固金丸来進行治疗。组成除了百合外,还有麦冬、生地、熟地、玄参、当归、白芍、川贝、桔梗、甘草等。百合、麦冬是清凉润肺的,滋养肺阴,也清除肺中亦有的火;生地、熟地、玄参是养肾阴的,而且生地和玄参是凉性的,能清肾中浮游之火;当归、白芍则是养肝阴的,且能养血。这三组养阴的药,从肺养到肾,从肾养到肝,符合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的相生顺序。中医讲,肺为水之上源,当水源要枯竭的时候,怎么补呢?首先当然要往水源加水,但同时,还要在河流的沿途加水,这样就可以减轻水源头的负担。

百合固金丸中用了大量的补肾阴、补肝阴的药,还有一个桔梗,既提升肺气,又引药上行,入肺养肺,甘草调和诸药。从肝养到肾,从肾养到肺,养肝就是减轻肾的负担,养肾就是减轻肺的负担,最终达到肝肾肺都没有负担,人体周身安泰,元气不伤。

百梨银汤,可取百合1个,半个雪花梨,中等个儿的梨半个,银耳,甜杏仁适量。首先将雪梨去皮,去核切块;泡发银耳撕成小朵、百合、冰糖;先把银耳放入炖盅内,大火烧开;小火炖1小时左右;等到银耳软烂时,入洗好的百合及雪梨块继续小火炖30分钟左右可食用。

百梨银汤对于治疗干咳,痰不多咽喉干燥,疼痛等都有治疗功效,甚至是包括皮肤干燥等症状都可以通过食用这个汤来改善。吃的时汤,百合、梨、银耳等也要吃掉。这些食物都是滋阴润肺。

外邪入侵引起的咳嗽时,可加上浙贝母10克,它主要是针对发散外邪的。而如果你内部有火、有痰,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加上川贝母10克,也就是说同样是贝母,止咳化痰,浙贝母和川贝母,不完全一样。

肺阴虚咳嗽

肺阴虚证是津液消耗,肺失濡养,阴津不足,宣降失职,虚热内生等表现的概称。咳嗽是其主要表现,

肺阴虚咳嗽怎么办之药物篇

  肺阴虚咳嗽百合固金丸化痰止咳、平喘药。成份:百合、地黄、熟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当归、白芍、桔梗、甘草。为蜜丸。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肾阴虚,燥咳少痰,咽干喉痛。清心安神,补中益气,清热利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健脾和胃。治肺痨久嗽,咳唾痰血,百合病,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烦躁不安,心痛,喉痹,胃阴不足之胃痛,二便不利,浮肿,痈肿疮毒,脚气,产后出血,腹胀,身痛。

本证通常须与“燥邪伤肺证”、“肺气阴两虚证”、“肺肾阴虚证”相鉴别。

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秋季燥邪主令,易伤津液,外感燥邪,则成燥邪犯肺证。本证邪从外入,与阴虚肺燥的临床表现多有类似之处,如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咳而不爽,咽干,心烦等症。但二者在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上有所区别。

燥邪伤肺证,系感受外邪所致,必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鼻干燥,脉浮等表证;

肺阴虚证是肺之阴津亏耗,津液不足,虚热内生,每由内伤而致,故不兼表证而常见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等阴虚火旺的表现。以上可资鉴别。

  肺气阴两虚证既肺阴虚证:二者在病因病机上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所区别。肺气阴两虚证既可由肺阴虚证,阴损及阳,演变而来,也能由肺气虚证,汗出过多,或过服温热,火热劫阴发展而成 ,临床除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声音嘶哑等肺阴虚表现外,还同时有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容易感冒等肺气虚证,可资鉴别。

  肺肾阴虚证与肺阴虚证:肾藏精,为水脏,居于下焦,肺主气,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于上焦。在五行中,肺属金,而肾主水,金水相生,互有影响。因此,肺阴亏损,迁延不愈,金不生水,“母病及子”,久病伤肾,肾阴虚耗,可形成肺肾阴虚证;而肾阴亏损,劳伤过度,肾阴虚竭,阴虚火旺,虚火灼肺,亦可致肺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除具备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外,还伴有动则咳喘加重,骨蒸盗汗,腰膝酸软,心烦失眠,男子失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肾阴虚证的表现,可与单纯肺阴虚证相鉴别。

  主要表现为干咳、痰少、咽干、口燥、手足心热、盗汗、便秘、苔少质红少津脉细而数或咳血等。

  肺阴虚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各具一定特点,治法亦不尽相同。如咳嗽病中出现肺阴虚证,则多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潮热颧红等“虚咳”特点,此由肺阴亏虚,肺失濡润,而虚热内生,肺气上逆所致,治宜滋养肺阴,肃肺止咳,方选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若肺痨病中见肺阴虚证,其临床表现多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胸痛,潮热颧红,盗汗,互相染易等“久咳虚损”为特征,此系痨虫蚀肺,阴津耗伤,清肃失职,肺气上逆而为病,治宜养阴清肺,杀虫止咳。方选百合固金汤(《 医方集解》)酌加百部、十大功劳叶等药。若咳血病中出现肺阴虚证,临床表现每见咳嗽少痰,痰中带血,其色鲜红,胸痛,潮热盗汗,颧红,口干咽燥等特点,此缘肺阴不足,清肃不行,阴虚火旺,火灼肺络所致,治当滋阴润肺,凉血止血 ,方选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合四生丸(《妇人良方》)化裁。若肺痿病中出现肺阴虚证 ,常见咳吐浊唾涎沫,质地粘稠,不易咯出,咳声不扬,气急喘促,形体消瘦,皮毛枯萎,口燥咽干等临床表现,是由肺阴不足,虚火内炽,阴津枯涸,肺气上逆所致,治疗应滋阴润肺清热,方选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味,或用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化裁。总之,肺阳虚证在不同疾病中临床表现各具特点,可据此加以辨析。

中医认为,咳嗽是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但其又因风寒、风热、风燥、痰湿、痰热、阴虚、气虚等原因而表现不同。从咳嗽声就能辨认疾病。

1、风寒咳嗽:咳嗽声重,且咽喉痒,痰稀薄色白,并伴有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的人,一般患的是[风寒]咳嗽。可考虑服用通宣理肺丸等治疗,饮食上,可喝紫苏粥、葱白粥等,但不要吃苦瓜等偏凉的食物。

2、风热咳嗽:咳嗽频繁剧烈,气粗或咳声嘎哑,且咽痛、痰黄黏稠不易咳出,伴有流黄涕、口渴、舌苔薄黄等表现的,为[风热]咳嗽。药物可以考虑银黄口服液等,食疗推荐鲜藕汁和梨汁。

    简单的区分就是:痰黄、粘稠,不分白天黑夜咳嗽的,一般都是风热咳嗽;痰稀白,早晚咳嗽一般是风寒咳嗽。 

    3、风燥咳嗽:喉痒干咳,咽喉干痛,后鼻干燥,无痰或少痰,为[风燥]咳嗽。用枇杷膏等,银耳粥、百合粳米粥。

4、痰湿咳嗽: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特别是早晨起来咳嗽严重,痰多黏腻或稠厚成块,且伴有食少、腹胀等表现的人,一般为[痰湿]咳嗽,宜选用橘红丸等,且要多吃萝卜、薏仁粥等。

5、痰热咳嗽: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甚至吐血痰,胸胁胀满,面红舌红的人,多为[痰热]咳嗽。可用复方鲜竹沥等,食补宜选秋梨白藕汁、芦根粥等。

6、阴虚咳嗽: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口干,且午后脸颊发红者,多为[阴虚]咳嗽。可服用养阴清肺丸等中成药,饮食上则着重滋阴,可服用百合粳米粥、黄芩生地粥等。

7、气虚咳嗽:咳嗽日久不愈,咳声无力,痰液清稀,面白多汗为[气虚]所致,用四君子合剂,平时要多喝黄芪粥、猪肺薏仁粥等。

8、肺肾两虚咳嗽:咳嗽低微无力,出现气短、自汗,痰清稀者,属于肺气虚病症;如果咳而无力,夜间咳更严重,出现气促、腰酸等,常常为[肺肾两虚]之病症。

9、百日咳:如果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一二十次之多,终止时喉间有一声长鸣,似鸟叫,病症称为[百日咳]

10、肺肾阴虚咳嗽:咳声如狗叫,且喉间有白膜,不易剥去,称为白喉,多属肺肾阴虚,火毒攻喉。 

“风寒咳嗽”,病证名。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本证以咳嗽频作,痰稀色白,鼻流清涕,舌淡红白,苔薄咳嗽声重,头痛身热,甚则喘急为特征。

简介风寒咳嗽,病证名。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证见咳嗽声重,头痛身热,甚则喘急。《普济本事方》卷三:“肺感风寒作嗽,紫苏散。”《仁术便览》卷二:“风寒咳嗽,肺气喘急。”方用五抝汤。《证治准绳·杂病》:“春月风寒所伤,咳嗽声重,头疼,用金沸草散;咳嗽身重,身热头痛,用局方消风散。冬月风寒外感,形气病气俱实者,宜华盖散加减,麻黄汤。”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类证治裁·咳嗽》:“兼感风寒暴嗽,鼻塞声重,芎苏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 编辑本段证候咳嗽频作,咽痒声重,咳痰稀白,鼻流清涕,或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辨证风寒犯肺,肺失宣肃,则见咳嗽频作,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咽痒声重;风寒外束,腠理闭塞,则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为风寒表证之征。


治疗小儿阴虚咳嗽的食疗方

银耳粥:银耳2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银耳加水煮至六成熟,入米共煮成粥,服前加冰糖。

 百合粳米粥:百合50克,粳米100克,红枣10枚,红小豆30克,为粥,粥成后加入白糖。

川贝冰糖梨:川贝粉3克,大梨1个,冰糖6克。将梨去皮,挖去梨心,填入川贝粉、冰糖,蒸熟食之。

蜂蜜蒸梨:1个,挖空心,将蜂蜜30克装入,蒸熟食用,每日2次。

芝麻核桃饮:黑芝麻,核桃仁,冰糖各50克,捣烂,开水冲服,每次15克,早晚空腹服。阴虚便秘。

宜食甘淡,水分多的蔬菜及微酸甘之瓜果,如雪梨、百合、等。忌食燥热上火之食。

    阴虚咳嗽:干咳少痰,咳久不愈,形体消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滋阴润肺止咳。

百合猪肺汤:百合30克,猪肺250克。慢火炖,加少许食盐调味,饮汤食猪肺。

银耳鸭蛋:银耳9克,先煮;鸭蛋1枚,打入银耳汤,加入适量冰糖调味食用。

百合枇杷藕:百合、枇杷(去核)、鲜藕30克。合而煮汁,调入白糖,代茶频频饮。

梨饴膏:黄梨适量,饴糖若干。将黄梨去核,捣汁,与饴糖合并煎膏,每服2汤匙,日3次。

蛤蚧蜜萝卜:蛤蚧数只,蜂蜜30克,鲜萝卜适量。蛤蚧焙末,每次6克,用蜂蜜、萝卜煎水冲服。

芩地粥:黄芩、鲜生地各30克,粳米50克。将药煎煮1小时,去渣,加米成粥,1日内分顿连续食用。

猪肺山栀汤:山栀子9克,杏仁10克,桑白皮12克,猪肺200克。堡煮,饮汤食肺。

家庭常备中成药:养阴清肺丸、念慈庵川贝枇杷膏等。

宜食:白木耳、梨、蜂蜜、百合、猪肺。

【临床医案:桂枝汤加当归治虚咳】

临床有一类咳嗽,不论四季皆可发生,日久无痰,咽喉不痛,胸咽作痒,痒极则咳,夜甚于昼,舌淡红而苔不黄,脉细或平,此属虚咳,乃营血不足,肺虚失养所致。治疗之法,用寒不得,用热亦不得;化痰理气、宣肺健脾皆难奏效,强制重剂镇咳止咳亦无寸功。笔者经验,非治理营阴、疏通卫阳不可,每用桂枝汤加当归,辄应手取效。

回忆此法之获得,乃诊治一产后头项至胸时有汗出者。当时以为汗出乃营卫不和所致,产后血亏,特加当归10克以调补之。不料3剂之后,患者喜告绵延2月之咳嗽尽除。详问其症状,知每咳无痰,胸内作痒不爽,暮夜为甚,平旦则缓,屡服中西药物,迄未奏功。细揣其咳,当属虚证,必气血亏虚、阴阳失调之故,因此用桂枝汤调和阴阳,当归不但补血,原有止咳之功,药证合拍,故而奏效。此后恒用此法,有时略作增损,无不如鼓应俘。

如治一中年妇人,咳嗽4月不愈,其症大略如前述,自称遍服中西药物无显效,苦不堪言。乃予桂枝汤,当归用至15克,另加婴粟壳10克,1剂见效,至5剂咳止。辍药数日,咳起如前,遂加枳壳、延胡索各10克,进5剂,咳大减。再辍药,病复起,续予此方,略事加减,7剂后痊愈。

 

方中当归《本经》主咳逆上气”(首句),为君;桂枝《本经》主上气咳逆”(首句),为辅;白芍配桂枝一阴一阳,大能调和营卫,生姜与大枣辛甘温润,亦为调和营卫之妙品,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且能润肺止咳,为使,诸味合用,共奏厥功。一般用量为当归、大枣10-15克,桂枝、白芍、甘草6-10克,生姜3-5克。倘主证已明,即有其它变化,略予加减不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