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钦安潜阳丹解析

(2022-11-11 09:18:42)


时间:2021-06-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胡小勤

方源

郑氏在《医理真传》开篇即说“乾为天,属金,纯阳也。称为老父、老阳、老子,又名曰龙”,又曰“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也就是说,他认为乾为阳,阳为龙,龙即阳的别称,所谓潜阳,其实就是潜龙。潜龙一词出自于《易经》:“乾乾为天,乾上乾下。初九:潜龙,勿用。”《易经》中的“潜龙勿用”是说阳气初生,尚且微弱,不当有所作为,当继续潜藏涵养,韬光养晦。亦如钦安先生所说“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唯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开篇提到“当其时而有其气”是其常,“不当其实而有其气”是为病。《易经》中是“当其位”是其常,“不当其位”是其病,在正常的情况下,龙在此时是当潜藏的,可以参看钦安先生坎卦解“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真阳二字,各处讲解字眼不同,恐初学看书,一时领悟不到,以致认症不清,今将各处字眼搜出,以便参究。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潜阳丹的目的是潜阳,其所治之病当然是阳气不潜。阳气不潜,即是“元气不纳”;阳气不潜,即是“元阳外越”;阳气不潜,即是“气不归源”,只不过义同而形异。然而为何会“气不归源”,为何会“阳气不潜”?笔者认为所谓阴阳对立,此消彼长,一种情况是阴虚阳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气守护阴气,阴气收敛阳气,但正因为阴气的存在阳气才得以留守,否则孤阳不返,阴气虚弱的情况就会导致这样的情况,阴弱无力敛阳,则阳不归其宅。即唐容川说:“肾水充足,则火之藏于水中者,韬光匿影,龙雷不升。”另外一种情况是阴盛阳虚。阴气过盛,格阳于外,阳在外,常常表现出一派火热之象,但仔细辨证发现此等证实为假热,钦安先生曰之为“阴火”。亦如钦安先生自己所言:“此际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同样导致阳不潜藏的结果,但是同样是阳不潜藏,他们的发病机理确实迥然不同,而且刚好相反。阴盛阳虚所致的阳不潜藏正是郑氏潜阳丹的证,不是阴虚阳亢证所能通用。

方义

潜阳丹原方:西砂仁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出自清代医家郑钦安的《医理真传》,为郑钦安自拟的温潜之方。书的原文说:“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

笔者自学此方以来,临床适用于相火浮越不纳之症,效果非凡。思及郑饮安所言:“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深有感慨。潜阳丹乃纳气归肾之法。前文已述,潜阳丹所治之病症为阴盛阳虚所致的阳不归潜。即为阴盛阳虚,自当祛阴补阳,阳气清扬,继以补中之甘草补土以伏火,且调和诸药,全方以辛甘化阳为主,少佐咸寒,共奏潜阳之功。

潜阳丹原方主治“头面忽浮肿、色清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其证为少阴阳虚,真阳为群阴所逼,上浮不能归根。依据原解“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其法在潜阳,纳气归肾。方中重用砂仁一两,纳气归肾,引火归原而为君;肾阳虚,肾水寒逼阳外越,而致火不归原,用附子八钱补真阳以治本,又可壮君火而镇纳群阴同为君药;龟板非利水滋阴之品,乃通阴助阳是谓佐药;甘草补中,土能覆火,使既补之火不致散失,脾肾同治,以助引火归原亦为佐药。纵观全方就是补益肾阳,纳气归肾,引火归原。临证之时,但见阳虚症状具足,确为虚阳(相火)上浮,即可用之,常有桴鼓之效。

温潜法所潜之阳即指肾中元阳,又称“真阳”“相火”“龙火”“命门火”“虚火”“无根火”等。一般认为,阴虚则阳亢,是从阴阳互根出发。《黄帝内经》云:阴阳之要,阳秘乃固。气虚阳浮之症,乃阳衰不能自秘造成的。正如虚热有阴虚所致,也有气虚所致。轻者循某经产生局部症状,如循肾经出现咽痛;循阳明胃经出现牙痛、口臭、口糜;循少阳胆经出现太阳颞部头痛、耳鸣等等……均为少阴虚火所致。甚者导致亡阳外脱之证。气虚是本,治当温补;阳浮是标,治当潜降。当此之时,以滋阴清热之法治之,虽有缓解症状之小效,然非至善之道。所以祝味菊说:“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在具体用药方面,温潜法用附子配伍磁石、龙骨、牡蛎等重镇潜降的药物,温阳又潜降,故称温潜法。代表方剂当属潜阳丹。

回阳与潜阳的异同

元阳虚损务当回阳。郑氏对元阳虚损的病证多属仲景之法以四逆汤回阳。若兼有阴阳格拒,真寒假热,元阳欲脱于外(或上)者,则多选用白通汤回阳兼以交通阴阳,视其缓急亦可选用四逆汤或潜阳丹治之。如“两目忽肿如桃,头痛如裂,气喘促,面、唇青黑者”,元阳虚衰,阴寒大盛之象已现,故以四逆汤回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又如“病人两耳忽肿起,皮色微红,中含青色,微微疼,身大热,两颧鲜红,口不渴,舌上青白苔,两脉浮大而空者”,元阳虚衰,阴寒格阳于外,阳气欲从外越,此时若误以为热,以凉药治之,则性命难保,故郑氏“以白通汤或潜阳丹治之”,实为得当。郑氏温扶元阳,注重交济阴阳水火是其特点,颇为推崇白通汤。指出:“按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靖,而水火互根矣。”他活用该方治疗属阳虚的盗汗、足肿、便秘、小便夹精、失眠、夜间发热、面赤唇肿等多种病证,皆有良效。郑氏注重温中寓通,交通阴阳的学术思想及方法值得后人学习。

阳虚浮越于上或上盛下虚,治当潜阳。郑氏以其元阳“沉潜为顺,上浮为逆”的学术思想,对元阳虚损浮越于上或上盛下虚之证,力主潜阳之法。如“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指出是由于“阴气太盛,逼出元阳”所致,此即“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少阴之真而自尽露,法宜潜阳”。郑氏创立了温阳药与镇潜药共同组成之方,如潜阳丹(砂仁、附子、龟板、甘草),用附子大辛大热,以温扶元阳,以咸寒沉降之龟板以制其亢进,兼以“通阴助阳”,以砂仁宣中宫阴邪而纳气归肾,佐甘草补中土以伏火。该方不仅用于阳虚真阳上越及上盛下虚之证,而且对于一般阳虚之证亦可用之。郑氏回阳与潜阳二法,不是切然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郑氏书中常将四逆、潜阳等方并举,亦说明了二法不可切然分开。

典型医案

某女,67岁。2009年3月2日初诊。诉:头痛20余天。因食用油炸食品而出现右侧颞部跳痛。睡中疼痛致醒。平素口腔溃疡(口糜)反复发作。舌质淡苔薄脉沉细。诊断:偏头痛。治则:温肾潜阳。方药:潜阳丹加减。炙附子30g(先煎),砂仁20g,炙甘草15g,龟板10g(先煎),黄柏15g,生牡蛎50g。3剂,水煎服。

2009年3月6日二诊:患者自述头痛尽祛。唯牙龈肿不适,舌脉如前。前方又进3剂。3剂未服完,诸症尽愈。

按:头为清空,患病非虚既实。该患以右侧颞部跳痛为著,乃邪扰清空所致。平素口糜,经年不愈,每食油炸食品则诱发,当属虚火,实为肾中相火为之。关键是肾中水亏还是阳虚所致相火飞腾,难以判定。该患发病特点为肾阳虚,火不归元之证。药证相合而头痛立愈。(胡小勤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说说“温化”
摘自2025-2-28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常用治疗方法,温化即温而化之,意指以温热药助阳以化除阴寒之邪。兹结合文献对此加以分析。
温化之理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认为人体是一个由阴阳构成的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言“阳化气,阴成形”,高度概括了人体阴阳的功能特点。其内在机理即如《类经》所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尽管阴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不可分离,即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但中国传统文化又尤为推崇阳气在天地间的主导地位。如《皇极经世书》曰:“阴对阳为二,然阳来则生,阳去则死。天地万物生死主于阳,则归于一也。”《物理小识》亦言:“天道以阳气为主,人身亦以阳气为主,阳统阴阳。”中医学也是如此,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中藏经》云:“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类经图翼》指出:“阳之为义大矣。夫阴以阳为主,所关于造化之原,而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已。”“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内经知要》言:“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景岳全书》曰:“人得天地之气以有生,而有生之气即阳气也。”
被后世称为扶阳派或火神派开山鼻祖的郑钦安更是推崇“阳主阴从”说,如《医理真传》中记载“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郑氏门生卢铸之进一步总结出扶阳的精要之言“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由此可知,人体中属于阴的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只有在阳气的温化下才能被利用以维系生命活动,否则即有可能转化为各种病理产物如湿、痰、饮、水、瘀等而成为阴邪。
中医学认为,水、湿、痰、饮分则为四,合则为一,即所谓“一源而四歧”,都是人体津液不归正化的产物。就其形质而言,湿为水的汽化状态,弥散而无形;水为湿的聚合状态,清澈而澄明;痰与饮是介于水、湿之间的状态,犹如水中混有杂质,稠浊者为痰而近于湿,清稀者为饮而近于水。就其分布而言,湿性重浊、黏腻,尤易困中或趋下(困于头项则每由风引而至)。水多流动,可泛溢肌表,呈现四肢或全身浮肿(因风而起者也可见于头面、眼睑)。痰则可随气机升降而无所不及,内至脏腑经络,外达筋骨皮肉,从而形成多种病证。如《丹溪心法》言:“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若因风而动,既可上蒙清窍而见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又可阻滞经络而见僻不遂、言语不利等。而饮之既成,则常停留于局部,如肠胃、胸胁、胸膈、肌肤等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就四者的关系而言,湿停而聚之为水,水停而留之成饮,饮留而凝之成痰。由于同源异态,临床常见两者相兼、难以截然分开的情况,如痰湿、痰饮、水饮、水湿等。
至于瘀,实为停积之血,是血行滞留的病理产物。其成因繁多,但其中的气虚、阳虚、寒凝、痰阻等均为常见。
对于这些因于阳虚或阴盛而成的阴邪,惟有温化,方能除之。而若因受体质内环境、兼感邪气及疾病演变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阴邪出现了热化迹象,如痰热、水热、瘀热等,则应视情调整为清化或温清并用。
温化之法
温化在临证中的用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温阳化饮
对于饮的治疗,《金匮要略》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何以用“温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惟心肺阳虚,不能如离照当空,脾胃即不能借其宣通之力,以运化传送,于是饮食停滞胃口,若大雨之后,阴雾连旬,遍地污淖,不能干渗,则痰饮生矣。”何以为“和”?《金匮要略本义》云:“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药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也。”说明饮之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宜渐消缓散。
张仲景治饮,以温阳化饮为原则,辨证选用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肾气丸等。对此,《临证指南医案》总结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医医病书》则进一步指出:“苓桂术甘汤所治之饮,外饮治脾也;肾气丸所治之饮,内饮治肾也。”同时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即根据饮停的位置及病势,又因势利导给饮邪找出路,如以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温阳化饮,以己椒苈黄丸、葶苈大枣泻肺汤、甘遂半夏汤、十枣汤等攻逐水饮。概而言之,量小势缓者宜温化而渐消,并杜绝生饮之源;量大势急者则宜顺势而为,发汗、利水或攻逐予饮以出路。
后世医家每以仲景为范组方用药,如《医垒元戎》载有五饮汤(人参、陈皮、枳实、白术、茯苓、厚朴、半夏、泽泻、猪苓、旋覆花、前胡、桂心、芍药、甘草),用于治疗酒后伤寒、饮冷过多而致的五饮;《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有理饮汤(白术、干姜、桂枝、茯苓、白芍、橘红、厚朴、甘草),用于治疗心肺阳虚、脾胃饮停证。
温化痰湿
痰湿是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的一种复合病理产物,随所停部位而为害甚广。在肺者,可见咳嗽或喘息、吐痰量大且白黏、胸闷等;在脾胃者,可见脘腹痞满、不欲饮食、大便溏泄等;上蒙清窍者,可见眩晕或头重昏蒙、胸闷、呕吐痰涎、食少多寐等;停于皮下者,可见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不硬不痛,触之软滑而能移动等。但不论痰湿居于何处,所共有的舌象特征最为常见的是“舌质淡、苔白腻”。
《景岳全书》尤为强调脾肾在痰治疗中的作用,“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矣”。
温化痰湿又可进一步分为温化寒痰,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等;温化寒湿,方如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加减寿脾煎(党参、白术、当归、山药、干姜、莲肉、苍术、白芷、焦艾)等;温化痰湿,常以二陈汤、理中汤或四君子汤为底方,根据痰湿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
温阳化水
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水不自化,赖阳以蒸。一旦阳气不足,则煦化无力,水失敷布而难以为用,停于皮下则为水肿。其间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景岳全书》云:“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阳虚水停者,自当温阳化水,方可选用五苓散、真武汤、实脾饮等。而考虑到水之特性,常辅以利水之品,如车前子、茯苓皮、猪苓、冬瓜皮、大腹皮、玉米须等,使停积之水尽速而除。
温阳化瘀
《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举痛论》亦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由此可知,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阳虚血滞或寒凝血脉者,均当温阳化瘀,所用多为味辛性热之品,方可选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少腹逐瘀汤、温经汤、生化汤、桂枝茯苓丸等。因于痰滞经络者,当痰瘀同治,方如化痰四物汤(当归、川芎、赤芍、陈皮、姜半夏、白茯苓、桔梗、枳实、青皮、香附、生姜)、栝楼薤白白酒汤、牵正散等。
温化之用
湿、痰、饮、水、瘀等阴邪,致病每呈病程慢久、病变有形、病情淹缠。若有相关征象,自当温而化之。若无相关征象,亦应根据“阴成形”之理,考虑温化之法。临证中许多医家根据长期体验,总结出“有形之病,非痰即瘀”的观点。而所用温药又大致可分为温通与温补两类:温通者以辛温者为主,意在解除阴邪遏阳;温补者则以甘温、咸温者居多,意在提高阳气水平、改变阳虚状态。
后世对具有温化作用的经方有诸多应用与发挥,如《金匮要略》中的苓桂术甘汤,现今报道可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心力衰竭、美尼尔氏综合征等有痰饮内停者;桂枝茯苓丸,现今报道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附件炎、月经不调、痛经、流产后阴道出血、子宫肌瘤、异位妊娠、卵巢肿瘤、不孕症等有瘀阻胞宫者。广东学者赵亮更是著有《经方温化发微》,系统阐释了温化寒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了用经方温化治疗的涉及上、中、下焦的32种病证,并有不少独到心得。如认为痛风以湿邪为基础、寒邪为关键、风邪为诱因,常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再如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毒每以阳虚为本、肝郁为标、血瘀为患,常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小柴胡汤与瓜蒌甘草红花汤合方化裁;又如治疗膀胱咳(咳而遗溺),若为水蓄下焦,膀胱气化失司者,宜用五苓散加人参,若为上虚不能治下,土虚不能制水者,宜选苓甘五味姜辛汤,等等。
《温病条辨》中载有化癥回生丹(人参、肉桂、两头尖、麝香、姜黄、公丁香、川椒炭、虻虫、三棱、蒲黄炭、藏红花、苏木、桃仁、苏子霜、五灵脂、降真香、干漆、当归尾、没药、白芍、杏仁、香附、吴茱萸、元胡索、水蛭、阿魏、小茴香炭、川芎、乳香、良姜、艾炭、益母膏、熟地黄、鳖甲胶、大黄、米醋),用药竟至36味,乍看颇为庞杂,主旨却是通过温热之药驱寒邪、通经络、化瘀结,主治气滞血瘀之腹内癥积,疼痛拒按,且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者。
《辨证录》载有温化汤(人参、茯苓、巴戟天、鳖甲、白术、黄芪、肉桂、神曲、枳壳、白豆蔻、山楂),主治因恣食燔熬烹炙、馨香甘肥之品,致食不能化,胸中饱闷,久则痞满,似块非块,似瘕非瘕,见食则憎,面色黄瘦,肢体日削者。
已故山西名医李可认为急性心衰存在着阴寒内盛、心阳欲脱的状态,拟破格救心汤(附子3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10~30g,山萸净肉60~120g,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g,麝香0.5g),救治心衰而屡获奇效,真可谓重剂起沉疴,艺高人胆大。
国医大师刘祖贻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病位在脑,以肾虚为本、瘀血阻于脑络为标,治以温补肾阳、化瘀通络,拟方温肾健脑通络汤(淫羊藿15g,巴戟天10g,熟地黄10g,枸杞10g,菟丝子10g,五味子10g,黄精30g,全蝎5g,灵芝15g,僵蚕10g,珍珠母30g,茯苓10g,柴胡10g,山楂15g,丹参30g,红花10g,石菖蒲10g),获得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尽管历代都强调阳气的作用,但用温化之法仍应以辨证结论为依据,以温热之药行化解之用。此正是:温化针对阴邪立,阴邪每成有形疾。温热一到凝渐化,益火自能消阴翳。

黄元御弃儒从医的故事

 (2022-11-11 04:37:40)[编辑][删除]


时间:2022-10-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冯嘉慧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染疾,御医久治不效。束手无策之际,有人举荐了山东昌邑的黄元御,结果黄元御很快就治好了乾隆皇帝的病。乾隆皇帝非常高兴,亲笔题写“妙悟岐黄”匾额,还赐给黄元御一副玉石做的象棋和楸木做的棋盘,并请他在太医院工作。后来黄元御还以御医的身份参与了乾隆帝的首次南巡。

黄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山东昌邑人。黄元御出身名门望族,为明代名臣黄福的十一世孙。黄家是书香门第,黄元御自幼便读书明礼,少时从学于名儒于子遽,研读儒家学说。

黄元御天资聪颖,“百家诸子之论,率皆过目而冰消,入耳而瓦解”(《金匮悬解自序》),“涤虑玄览,游思扩垠,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伤寒悬解自序》)。雍正十一年(1733年),28岁的黄元御考中邑庠生。此时的黄元御踌躇满志,“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正待他在科举道路上奋力直上时,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就在考中邑庠生的次年8月,黄元御突发目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经庸医针刺,又连服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竟致左目失明。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五官不正者不能仕禄,黄元御的科举之路因此次医疗事故就此断送。出于对粗工贻误病情的痛恨以及对于世无良医的感慨,黄元御遂发愤立志:“生不为良相济世,亦当为良医济人。”自此弃儒从医。

接下来的日子,他“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闭关苦读三年,从《伤寒论》入手,到《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典籍,颇有所得。黄元御对经典、对医学的领悟,得益于他深厚的儒学功底。黄元御著有多部医学著作,《清史稿》中记录了十一部,其中《难经悬解》一书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了,着实令人惊叹!从著述的速度、著作的数量和学术水平上来讲,堪称医学史上的奇迹。

黄元御推崇医学经典,将黄帝、岐伯、扁鹊、张仲景四人奉为“医门四圣”,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因此穷尽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

黄元御本人喜好道家、易学,曾著《道德经悬解》《周易悬象》。道家思想对黄元御影响至深,这在他的医学著作中也多有体现,如《素灵微蕴》中就多次引用了《子华子》《关伊子》等道家经典。《四圣心源》中自创的方剂如兔髓汤、黄芽汤等,方名亦来源于道家。

而立之年遭遇人生重大变故的医家黄元御,经过一生的刻苦努力,书写了辉煌而传奇的一生。(冯嘉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

蟾蜍:传统文化奉为祥瑞的“捣药工”

  (2022-11-10 03:29:30)[编辑][删除]

摘自2022-11-9中国中医药报
韩晓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的壁画局部。
神话传说中,在月亮上捣药的玉兔身边常有一个帮手,和玉兔一起制作仙药。不过这个捣药工可不像玉兔那么可爱,甚至还有点儿丑,那就是大腹便便的蟾蜍,俗称“癞蛤蟆”。虽说蟾蜍看上去肥胖笨拙、满身疙瘩,不太招人喜欢,但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可是大有来头。
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的中国医学史展厅,矗立在面前的是一面古色古香的壁画,上面用手工绘制了一些与中医药文化密切相关图像,其中就有一只盘踞在明月中的巨蟾。
蟾蜍在传统文化中是月亮的象征。在古代艺术作品中,蟾蜍和金乌所代表的日月常一起出现,是取阴阳平衡之意。那么,蟾蜍是怎么和月亮联系起来的呢?汉画像石中常出现嫦娥奔月的画面。在嫦娥奔赴的月亮中便有蟾蜍的形象。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窃取了西王母的仙药,服用后便飞向了月宫。后来嫦娥怎么样了呢?据东汉张衡《灵宪》所云:“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就是说,嫦娥在月宫中化身为蟾蜍,蟾蜍便成了月亮的象征。美丽的仙女变身为丑陋的癞蛤蟆,这似乎是一个悲伤的结局,其实也不尽然。
蟾蜍之所以被神化,与它特殊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有关。蟾蜍属于蛙类,在原始人的眼中,由于大腹多产,形似孕妇,繁殖力强,早就成为生殖崇拜的对象。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绘有蛙纹,青海柳湾出土的一件马家窑文化陶壶上塑有裸体女性形象,突出了乳房等特征,下肢形似蛙腿,结合陶壶的大腹器型,显示出蛙与女性、生育的联系。有研究 者认为,被尊为人类始祖的女娲所代表的氏族,也以蛙为图腾,反映了古人对多子的祈愿。
蟾蜍还有另一个习性,冬季蛰伏于泥土中,呈假死状态(即冬眠),来年春季天气转暖再爬出活动,这个神奇的特性在古人眼中如同死而复生,与月亮的盈缺变化不谋而合,所以成为月亮的象征。
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即蟾蜍本身的药用价值。以蟾蜍作为药源的中药有蟾酥、干蟾皮。蟾酥最早记载于北宋寇宗奭撰写的《本草衍义》,是蟾蜍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而成,味辛、性温,有毒,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可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腹痛吐泻。蟾酥可外用,研末调敷或掺膏药内贴于患处,也可入丸、散内服。苏州老字号药店雷允上的六神丸中就有蟾酥。干蟾皮则是蟾蜍的皮,其功效与蟾酥相近,而药性偏凉。古时,农历五月初五民间有捕蟾蜍的习俗。《太平御览》引《四民月令》曰:“五月五日取蟾蜍,可治恶疽疮。”
古人对蟾蜍的药力还有更为夸张的解读,认为食之可长寿,在当时升仙思想的影响下,更是奉为仙药。《乐府诗集》载东汉《相和歌辞•董逃行》有仙药“虾蟆丸”(即蛤蟆丸):“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盘),服此药可得神仙。”古代仙药有“五芝”之说,除了我们熟悉的灵芝外,还有一种“肉芝”,《抱朴子•仙药》云:“肉芝者,谓万岁蟾蜍。”《太平御览》引《玄中记》载:“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 故汉画像石中,常有蟾蜍口衔仙草,或与玉兔一起炮制仙药,还常常服侍在西王母身边,成为长寿升仙的象征。马王堆汉墓出图的T形帛画的左上角,就有象征月亮的蟾蜍口衔仙草的形象。千年灵芝,万年蟾蜍。了解了被古人奉为祥瑞的“癞蛤蟆”的身世,你还会对它嗤之以鼻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