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国强应用柴胡温胆汤治验
(2022-11-10 05:22:25)医案一:暴聋案
鄢某,男,57岁。
主诉及病史:暴聋,耳鸣40天,经西医耳鼻喉科检查,诊断为右耳感音神经性耳聋,左耳听力下降。头部CT显示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右侧肢体活动较差,口黏而苦,舌质红,苔薄白滑腻,脉弦。头部CT检查: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七年前曾发生过1次)。
分析及舌脉:一般暴聋多实证,此例起病突然,CT扫描结果可视为望诊之延伸,说明基底结区有瘀血,是实在其中;脉弦,舌苔薄白滑腻,质红,乃少阳风火挟痰热上扰之象,亦为邪实之佐证。
病因:七年前曾患脑梗塞一次,虽已临床安,但未引起重视,仍继续工作,是病后失调。且年近花甲,则少阳相火易动,三焦不和,痰湿内生,以致风火兼痰热上逆,血络受损,清窍壅滞,故为暴聋,而右侧肢体活动较差。考《灵枢·经脉》篇曰:“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火享……”《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以上均可说手足少阳,与耳既有生理联系,而病证之中,均有耳聋之论述。
综合病机:枢机不利,三焦失和,胆火挟痰热上犯清窍,血络瘀滞。
治则:和解枢机,清热化痰,和血通络。
方药: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30g,炙甘草6g,胆南星10g,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磁石10g,全蝎10g,蜈蚣2条,土鳖10g,若脘腹胀满,加枳实、厚朴,共服药3周,除右耳偶然轻度耳鸣外,听力恢复,余症消失。
医案二:精神失常案
张某,女,22岁。
主诉及病史:患者精神失常5年,久治不安,以致形体高度肥胖。目前精神沉寂,或少言寡语,或独坐而呓语呢喃,或哭笑无常,妄言、妄听、妄想。饮食备增,若有所动,则形为怪异。有时语言清楚,有时语言错乱,词不达意。一直服用精神科所开西药,而病情始终如故。
舌脉:脉沉缓,舌苔白薄。
分析及辨证治法:上述病情显见风木疏泄失常,胆气不主决断;病久而形体肥胖,多食少动,则痰热内生,挟木火之气,上犯心窍,扰乱心神。
治则:和解枢机,化痰降浊,兼以活血。
方药: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太子参10g,煅龙牡各15g,胆南星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生大黄8~15g,郁金10g,土鳖10g,茯苓30g,陈皮10g。若痰多苔厚,加竹茹、枳实;若大便通调,去生大黄加桃仁;胃痛,加玄胡、炒川楝等。
断续治疗,历时3月余,共服药64剂,病情逐步好转,思维清晰,幻觉等症消失,语言表达恰当,能与母亲交流感受,并能短时看书,做少量家务。表情仍较沉静,后以柴胡加龙牡汤加减,断续治3月余,病情尚属稳定。治疗期间,虽仍服西药,但加用中药后,疗效明显。
医案三:咽痛案
徐某,女,44岁。
主诉及病史:经期咽痛半年。近来经期小便灼热,妇科检查:外阴红肿破溃,阴道感染。尿频尿急,腰胀,乳房胀痛,经后头昏。胃痛反酸,欲呕。
舌脉及分析辨证治法:脉弦缓,舌淡黄略厚,综观此证,肝胆气郁,枢机不利,显而易见。湿热之邪虽涉及中下二焦,但以下焦为主。咽为少阳之使,故咽痛不必另作他论。以柴胡温胆汤合平胃散,随证加减治之。
方药: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苍术10g,厚朴15g,陈皮10g,茯苓30g,炙甘草6g,射干10g,夏枯草30g,黄连10g,凤尾草30g,萆薢30g,砂仁10g,乌贼骨15g。
二诊:7剂之后,外阴红肿减轻,破溃已安,无尿频尿急,但小便仍有灼热感,胃痛反酸,脉弦缓,舌苔淡黄略厚。原方黄连加至10g,加吴茱萸6g,广木香10g。再服7剂,并用坐浴方。
拟方:生大黄30g,苦参30g,白头翁30g,黄柏15g,蛇床子20g,明矾15g,秦皮15g,7剂。煎汤坐浴,每日2次,每次半小时。
三诊:有关妇科及泌尿系统症状均已消失,唯存胃痛反酸,以小陷胸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随证化裁,以善其后。
医案四:胆囊炎案
夏某,女,60岁。
主诉与病史:有慢性胆囊炎史多年,来诊时剑突右下方疼痛,口干口涩,纳差,大便日行一次,脉缓,舌苔白而略厚。
分析及治法:剑突右下方乃胆腑位置,多年来反复疼痛,是必胆腑受病之象征,则枢机何以正常运转?更兼纳差,舌苔白厚,则湿热阻滞,显而易见,故拟方于下: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陈皮10g,茯苓30g,竹茹10g,枳实15g,黄连10g,广木香10g,砂仁10g,藿香10g,佩兰10g,炒川楝子10g,玄胡15g。若疼痛严重,加片姜黄、金刚藤。共服药2周,诸症不明显。然此病反复多年,若不作较长时间治疗,则难免复发。
梅国强在应用柴胡温胆汤时总结了以下几点:枢机不利,痰热上扰清窍;枢机不利,痰热上犯心窍;枢机不利,湿热下注;枢机不利,湿热阻滞胆腑;枢机不利,痰热阻于胸隔以及柴胡温胆汤对胰腺炎的治疗等6点。纵观此6点,无一没有“枢机不利”以及“痰热”或“湿热”,由此可见,柴胡温胆汤临床使用有要点:痰热阻碍少阳气机,致少阳枢机不利,所致诸病。(程方平)
石恩骏柴胡温胆汤临证经验
石恩骏,1953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贵州省名中医,贵州省文史馆馆员。曾先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参与《医林拔萃》《贵州中医耆宿录》等书编写,主编《贵州名医名方选析》《石家百年医案精选》《石恩骏<神农本草经>发微》等书。从医近50载,对内、妇、儿科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柴胡温胆汤是他临证常用方剂,笔者总结其临证运用经验如下。
组成:柴胡24克,泡参30克,陈皮、黄芩、炒枳壳各10克,竹茹12克,法半夏15克,茯苓20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生姜2片。
功效:和解表里。
主治:少阳痰热类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口苦脉弦,伴咳嗽咯痰,咽喉干痒,头晕而重,全身酸困,体倦乏力,冷汗黏滞,胃痞呕恶少食,心悸胸痛,大便溏而不爽等。
用法:水煎,日分3次服。
柴胡温胆汤以《伤寒论》小柴胡汤合以《千金方》温胆汤而成。小柴胡汤调和营卫,通行津液,乃伤寒少阳证主方;温胆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多种痰热内扰之证,二方应用范围均极为广泛。石恩骏将二方合之以治少阳痰热类证,系从贵州名医谭绍尧处习得,自亦有相当之实践体验。本方所用泡参即南沙参,形体疏松,可以益气除痰,利肺气而宣中气。
凡生活于湿热气较重地域,或常喜炙煿烧烤、火锅类饮食,尤其嗜食辛辣肥甘、长期饮酒抽烟者,多有胃、肝、胆囊、支气管等器官之慢性炎症,或体检虽未确诊任何具体疾病,而精神不振、体虚乏力、胸胁痞满、食欲减少、形体消瘦或肥胖无度,常年咯吐白色黏痰或泡沫样痰。所谓痰饮体质者,自与饮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膏粱厚味,酿生痰浊”“痰湿为病,十人居其七八”,此之谓也。此类人每遇外感,多挟痰热为患,其病邪又多入少阳半表半里之间。因见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口苦脉弦等少阳主证全然显现,又常伴咳嗽咯痰、咽喉干痒、头晕而重、全身酸困、体倦乏力、冷汗黏滞、胃痞呕恶少食、心悸胸痛、大便溏而不爽、舌胖苔黄腻、脉兼细滑等少阳痰热类证。明为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全方无效,用寻常清凉感冒方或反加重病情。贵州谭绍尧认为,在小柴胡证过程中,或邪气全归少阳而半表半里,或因表证也可连滞于里,故主证未必齐备,从证又多种多样,若执小柴胡汤毫无变化出入则病始终难愈。
石恩骏认为,素有痰饮病症者或痰湿体质者,凡有外感,病变固然多在半表半里之间,外邪与有形之痰浊相结而郁热,非仅如小柴胡汤证之无形寒热邪气也。故需将小柴胡汤合以温胆汤类,方可清泄盘踞肝、胆、三焦之浊邪,肝胆气机舒展,则少阳自然和解,三焦水道通调而津液行、郁火散而肺气宣降,外感诸证随之渐愈,所谓“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截然汗出而解”。本方虽强调痰热内扰之病理,实与仲景小柴胡汤本意相合,仍属少阳枢机之制,和解表里之用方。
加减:若发热重而恶寒轻,汗出不畅,体温较高者,柴胡可用至45克,加青蒿、连翘、竹叶;若咳嗽甚而痰多黄稠,加川贝、炒牛蒡子、炒苏子、金荞麦、鱼腥草;痰稀薄者加细辛、紫菀、炙冬花、干姜;胃区痞胀或疼痛,去黄芩加炒白芍、白及、石菖蒲;两胁胀痛、干呕恶心者,加郁金、茵陈、萹蓄;小便黄赤量少者,去黄芩加车前子、竹叶、灯心草、芦根,兼可去肺胃热;素来亚健康者,身困乏力较为明显,下肢或有轻度浮肿,或有冠心病心悸者,去黄芩,茯苓可用至50克;伴严重失眠者,增半夏量至30克,并加薏苡仁60克。
注意:妇科孕妊及月经期间、产后外感也常见少阳痰热类证,本方治之有常效。非明显外感而有类证,凡属少阳枢机不利又兼挟痰热湿饮者,本方也甚适之。
验案
萧某,女性,28岁。有慢性胃炎史。产后1周受风。寒热往来,体温37.8,头痛烦闷,少许冷汗,食少纳呆,厌油腻,全身困乏,咳嗽有白黏痰,咽干口苦,舌淡胖苔腻,脉微滑,予柴胡温胆汤加砂仁6克,前胡10克。
服2剂后体温正常,寒热退。再服3剂,已无一般感冒症状,食欲也渐好。(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