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淫疮案
陈某,男,8岁。1969年11月9日初诊。主诉:下肢频发皮疹半年。入夏以来,两下肢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瘙痒不休,伴有水疱。外院诊断湿疹,应用西药内服外治,疗效不显。入秋以来,下肢红斑、丘疹未减,瘙痒较剧,浸淫流水疱,口稍渴,喜冷饮,两便畅通。舌苔薄白,舌质稍红,脉沉细。
诊断:(湿热留滞,日久化火型)湿疹。
治则:清利湿热,佐以泻火解毒。
方药:苦参片12g,川黄柏12g,净蝉衣12g,浮萍12g,鲜生地24g,土茯苓30g,蒲公英30g。3剂。
鲜蒲公英、鲜野菊花,适量捣烂外敷。
二诊:瘙痒明显改善,已无浸淫流水疱,局部已结痂。
方药:净麻黄6g,连翘壳9g,赤小豆24g,净蝉衣6g,苦参片9g,川桂枝6g,蒲公英30g,浮萍18g,鲜生地18g。4剂。
浮萍30g,煎浓汤洗下肢。
三诊:已全部结痂,未见新疹,瘙痒消失。嘱再服2剂,以资巩固。
按该患儿家住农村,居住环境潮湿,又兼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因而外湿、内湿结于体内,日久化热,湿热郁蒸肌表。裘沛然采用内服外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初诊以清热燥湿、解毒止痒为主,重用苦参、黄柏、蝉衣。苦参与黄柏相配,使泻火除湿之功大增;蝉衣善走皮表,除了可疏散风热之外,还有较为显著的止痒功效。应用鲜蒲公英、鲜菊花捣烂外敷,使其直接作用于湿疹部位,起清热解毒、除湿之效。二诊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主方,既解表邪,又能清热利湿;加用桂枝调营卫之气;麻黄泄营卫之邪;再用蝉衣、苦参止痒化湿;蒲公英、浮萍清热燥湿、解毒止痒;鲜生地养阴清热。浮萍煎汤外洗取其疗营热透发之效。此例除用药合拍外,还不拘泥于内服一法,结合外敷、洗涤,使药直捣病所,故能迅速痊愈。
沈某,女,48岁。2008年11月20日初诊。诉面部和四肢皮疹反复发作5年。5年来每逢季节交替时,面部和四肢皮疹频发,伴有轻度瘙痒,秋冬季发作较甚。用西药尿素霜等涂抹后皮疹能消退,但长期用含有激素类西药后疗效逐渐不明显,故涂抹次数越来越多。症见面部及四肢皮疹呈点状、片状散布,用尿素霜涂抹已2周,皮疹消退后留下许多色素沉着斑;四肢关节酸痛多年,近遇天气转冷则疼痛明显;偶有头胀目糊;凡每次饮酒或偶食辛辣,则鼻腔有烘热感,眼睑易发红,甚至出现口腔溃疡;纳可,大便尚调;素有形体畏寒怕冷已20多年。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小弦。
诊断:(阳虚体质,气血不足,血运不畅,阴血亏虚,湿热内蕴型)湿疹。
治则:益气温阳,养血活血,清利湿热。
方药:净麻黄15g,生甘草18g,熟附块15g,北细辛15g,制川乌(先煎2小时)12g,生黄芪40g,西红花1g,大川芎15g,川黄连10g,龙胆草9g,川黄柏18g,制苍术18g,香白芷15g,蔓荆子15g。12剂。
2008年12月3日二诊:服药3剂后尿素霜涂抹次数减少一半,服12剂后皮疹消退十之六七,色素沉着斑颜色略为变浅,四肢关节酸痛大有好转。仍有目糊,近3天大便较为干结,胃纳欠馨,鼻腔烘热感及头胀均未出现。以上方加决明子15g,全当归15g。14剂。
按本案湿疹处于缓解期,应标本兼治。本方以麻黄为君,此乃治风疹身痒之要药,具有透发之功,与甘草组成药对,不仅治疗湿疹有良效,而且还可用于治疗咳嗽、哮喘、鼻炎、中风后遗症等,并以黄柏、黄连、苍术清热燥湿,有利于皮疹消退,此寒温相配是裘沛然临床惯用之法,取相反相成之效,尤其对寒热夹杂之症的治疗颇有佳效。患者素体阳虚,年近半百,气血两亏,又伴有关节酸痛,故以附子、川芎、细辛以温阳通络,既有利于消除皮疹和色素沉着斑,又可弥补素体阳虚之不足,并有温通而缓解关节酸痛之功;用大剂量黄芪与当归配伍,可增强益气养血之力;用西红花、大川芎重在活血化瘀,与湿热相合,温通络脉之力更为增强,有利于消退色素沉着斑;因患者长期应用含激素类药霜,故以黄芪、当归、西红花、川芎配伍为用,重在益气养血活血,可有助于逐渐消除对激素类药物的依赖性;龙胆草、蔓荆子、决明子清热泻火而明目;香白芷、大川芎可通窍而治头胀。
痒风案
董某,男,45岁。1991年1月3日初诊。诉皮肤红疹瘙痒反复发作3年。近3年来每逢冬、夏两季频发皮疹,瘙痒不休,西医皮肤科诊断为皮肤瘙痒症。近2个月来其病又现,尤以腘窝、腋下、肘弯、腹部为甚,发疹部位皮肤焮红,有抓痕,自述入夜痒甚,以致彻夜不寐,皮疹受凉则痒减,故有时半夜起身以冷水擦洗方能入睡,并伴有口渴烦躁,大便正常,右胁肋在劳累后则有隐痛,2年前曾患甲型肝炎,现已愈。舌质稍红,舌苔薄腻,脉弦。
诊断:(气血两亏,血虚生风,血热之体,湿热浸淫型)风疹。
治则:益气养血润燥,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全当归18g,生黄芪30g,生熟地黄(各)24g,川黄连10g,淡黄芩24g,川黄柏15g,净麻黄9g,黄药子15g,人中黄12g,片姜黄10g。7剂。
服上方7剂,皮肤瘙痒大减,夜寐亦安,唯大便日行2次,但成形,嘱其仍服上方7剂,病即瘥。1月后因饮食不慎(进食海鲜及酒)皮疹再显,仍以上方去黄药子,加连翘12g,净蝉衣9g。再服7剂,皮疹全部消退。
按皮肤瘙痒症是一种自觉瘙痒而无原发性损害的皮肤病,好发于老年人及成年人。多见于冬季,由于不断地搔抓而常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化等继发损害,有时还可伴发毛囊炎、疖、淋巴结炎等继发感染。本病属于中医学“痒风”范畴。
皮肤瘙痒症常与血虚、血燥、血热及湿热、蕴毒等因素有关,先哲云“血虚生风”“血燥生风”,瘙痒不止、游走不定即风邪特性,治疗当以养血润燥、活血祛风、清利湿热等法为绳墨。裘沛然惯用当归六黄汤化裁,是方气血并调、邪正兼顾,既可益气养血润燥,又能清热利湿解毒;佐以麻黄祛风解表;黄药子凉血解毒;姜黄活血散风通络。是以标本兼治,熨帖病机,故服药未几,霍然而愈。
粟疮案
高某,男,47岁。1981年8月23日初诊。诉全身皮疹1周余。3个月前因高热、腹胀、腮腺肿胀在医院治疗,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曾多方治疗而疗效不佳,自行停药,1个月后逐渐缓解,近1周来,全身粟粒状皮疹瘙痒不休,并伴有口臭、口渴、身倦乏力、腹中胀气、大便溏薄、胃纳不佳,因不愿接受西医治疗,而来裘沛然处诊治。脉濡细,苔微腻。
诊断:(表卫不固,湿浊内停,又兼火热内郁,热伏营血,湿热交阻客于肌表型)粟疮。
治则:益气固表,化湿凉血。
方药:生黄芪30g,青防风15g,生白术15g,姜枳壳9g,浮萍草15g,玉泉散(包)15g,川厚朴6g,干荷叶6g,净蝉衣5g,大生地20g,佛手柑9g,净麻黄5g。14剂。
服上方半月,腹胀即除,皮疹显退,皮肤瘙痒基本消失。
按中医对该病依其形如粟粒,瘙痒无度,而名之“粟疮”,现代医学称为“痒疹”或“单纯性痒疹”。多数学者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而中医学认为是由于内郁火热,复受风邪,或热耗营血,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该患者全身粟粒状皮疹,瘙痒不休,又兼3个月前曾患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因此符合“痒疹”这一诊断。但患者除有血热病机之外,还有身倦乏力、纳呆、便溏、苔腻等脾虚湿困之象,所以在治疗上重用黄芪为君药,配白术、防风以益气固表;配枳壳一升一降以补益中气;配生地、玉泉散以清气凉血;配川厚朴、佛手柑以理气化湿而消胀;以浮萍、荷叶、蝉衣清热利湿、透在表之热邪湿毒。本方特点是以麻黄为要药,其为辛温之品,虽用量较轻,但可“去邪热气”(《神农本草经》);《大明本草》曰“调血脉,开毛孔皮肤”;张元素称其“泄卫中风热”,裘沛然在皮肤病中每每用麻黄,功效颇佳。
脱发案
金某,女,36岁。2005年4月5曰初诊。诉脱发半年。现头顶部头发稀少可数,头皮暴露,日渐加甚已达半年,并伴有口渴喜饮,头晕偶见,耳鸣目糊,腰酸不舒,精神欠佳。苔薄白,质稍红,脉弦细。
诊断:(肾精不足,虚火上炎,精枯火盛,毛发失养型)脱发。
治则:滋肾泻火。
方药:炙龟板18g,鹿角粉3g,枸杞子9g,仙茅15g,淫羊藿12g,菟丝子12g,补骨脂15g,生甘草6g,当归9g,石斛12g,熟地24g,生黄芪15g,生白术15g,青防风9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7剂,精神转佳,脱发现象稍改善,继服上方加制首乌9g。
三诊:连服1个月,头发逐渐长出,色泽日见加深,服药至6月12日(约50天)以后,未再复诊,后据其妹面诉,头发已生长满头,色泽乌润。
按患者脱发仅是一个表象,而头晕、目糊、耳鸣、口渴、腰酸、乏力等症乃肾阴亏损,是其病本,故裘沛然以龟鹿二仙膏为主方,滋补肝肾;配当归、熟地、枸杞子、石斛,以增强补肾养血润燥之力;结合仙茅、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从阳中求阴;后配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调整机体的免疫力。由此可见治病必求于本,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王庆其
李孝刚 邹纯朴 梁尚华 王少墨 裘世轲 上海中医药大学)
大医精诚国医楷模纪念萧龙友先生诞辰(转)【草根一生】
(2015-08-13
16:17:14)[编辑][删除]
大医精诚 国医楷模 纪念萧龙友先生诞辰
北京四大名医之首、国医名师萧龙友先生诞辰145周年,值得纪念和追思。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萧龙友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技,以慰藉前辈,并促进我辈之进取。
一代儒医 自学成才
我国历代医家由从政、从官、从军而后转而从医者众多,如医圣张仲景原为长沙太守,后因热爱医学,中年时弃官为医,首创《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对后世影响极大;明代张景岳也曾从军从政,经历过战争,后因酷爱医学而“解甲归医”。
萧龙友先生为清时拔贡,早年从政,四十余岁弃官从医,“不为良相,而为良医”,令人敬仰。
历代名医大多勤奋努力、博学多才,不少人熟知国学,儒道哲皆精通。萧龙友先生也是如此,他家境殷实,聪颖过人又勤奋学习,他读书万卷,熟知四书五经、文史哲儒,以雄厚的国学根基奠定了从医的基础,不仅是优秀的中医学家,也是出色的文史学家、教育家,终成一代儒医,令人尊敬。
徐灵胎先生是清代名医,自幼习儒,旁及百家,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学医,攻研历代名医之书,自学成医,悬壶济世,著有《医学源流论》等多部著作。萧龙友与徐灵胎有着相似相近的认识经历,以及对医学的执着与热爱,亦是自学成才,幼读经史,熟研中医经典著作,并尤为推崇徐氏所著《慎疾邹言》。
发展中医 大医精诚
随着东西方文化接触,西学东渐,一些政客和反对中医的人士兴风作浪,否定中医,甚至呼吁取缔中医。当时形势紧急,萧龙友与孔伯华、秦伯未先生等国医大家进京请愿,他始终站在最前线,最终使当时停止取缔中医的提案获得胜利。萧龙友及老一代中医学家是中医生死存亡的捍卫者,值得我辈尊敬。
解放前萧龙友还曾出资与“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先生联合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解放后更是大展宏图,曾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及全国第一、二届人大代表等职,不断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萧龙友关心中医发展,提出要建中医研究机构,并为建立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四所中医院校进行多方面游说。萧龙友一生桃李满天下,并十分强调中医药立法,他促进了中医药研究和学院教育的发展,开创了中医药教育事业美好而壮丽的篇章。
萧龙友医德高尚,堪当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言“大医精诚”,他诊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值得我辈学习。他为贫困民众优先免费诊治,且这些病人可到药店取药,待年终萧龙友结账。
医术精湛 学验颇丰
萧龙友临床诊病十分注重天人合一和整体观念,看病不只关注局部,特别注重标本、轻重缓急。如其验案曾记录一30岁女性,月经不调,闭经半年,伴有咳嗽、咯吐涎沫,他认为其经闭为本,咳嗽为标,治以标本兼顾,十日后复诊,“诉经水通行,咳嗽亦止”。
萧龙友从医几十载,熟读经书,精于辨证,此不多言。然他于望闻问切之中,尤重问诊。临床辨证多详问患者及家属,内容翔实,绝不匆忙了事。因为病家更了解其痛苦所在、诊治经历、治疗效果等,利于辨证。然当今某些医生,忽略问诊,只重视化验检查,草率开方用药。我认为应向萧龙友学习,重视四诊,尤重问诊理法方药,理就是运用中医理论分析,通过四诊收集患者信息,而后进行八纲辨证,而证候则是立法的依据,立法也受中医治则的限制,方药则是在立法指导下选方用药,理法方药密切相关。在萧龙友验案中可看出其理法方药表述清楚,相互吻合,符合临床,理法运用纯熟,值得我辈学习。
医药一家,息息相关,萧龙友对于药物十分重视,认为医生不但应识药,且要需亲自采药炮制。他常去药店习药并了解药物品质与炮制情况。其早年学医之时,即特别重视研读本草,办学期间亦重视方剂中药,解放后参编《中国药学大词典》。从其验案组方可看出,其用药恰当,寒热虚实,灵活用药。
萧龙友先生堪称国医之楷模,我们追思、纪念他诞辰145周年,就是要学习和继承萧老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并发扬光大,以复兴中医,造福人类。
(本文摘编自作者在萧龙友先生诞辰145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中医泰斗萧龙友
摘自2021-11-15中国中医药报
杨殿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
萧龙友(1870—1960),四川三台人,名方骏,字龙友,号“息翁”(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不息翁”),近代著名中医教育家、医学家。
幼承庭训 步入仕途
萧龙友出生于书香世家,童年四书五经、诗赋帖括每日必习,稍长阅读四史诸子,能通大义,尤于辞章训诂之学,经世致用之文,口诵心惟。他明理尚德,深明大义,又满腹经纶,底蕴深厚,忠、孝、信、悌、礼、义、廉、耻,内化于心,奠定了人生良好的发展基础。
萧氏家中藏有各种典籍,中医药书籍也较多,又宗族中开有中药铺,这是他学习中医学的启蒙和基础,他自学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等医书,经常到中药铺认药识药。有时他会跑到县城的中医馆,看老中医治病,认药记方。开启了他自学中医的成才之路。
1890年,萧龙友考取了尊经书院。尊经书院办学以“经世致用”为理念,以“首励以廉耻,次勉以读有用之书”为原则,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注重品德和实用,去掉了“八股”的迂腐之风,培养了一大批影响四川近现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名人。萧龙友在尊经书院深造学习,又遇著名经学大师廖季平、王树人的悉心培养,学养深厚,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在之后的为官和行医中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萧龙友考取了丁酉科拔贡。拔贡每十二年举拔一次,对各省每府学中所属秀才加以考试,取成绩最佳、学问最优者一人为贡生,再入京殿试。能够在俊才如云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取拔贡,可见萧龙友作学问当属出类拔萃者。萧龙友入京殿试后,充任八旗教习。不久,又按朝廷惯例,分赴山东任职,曾任山东济阳、嘉祥、淄博知县。1914年奉调入京,历任财政、农商两部秘书及府院参事,还曾任农商部有奖实业债券局总办一职。他主张实业救国,鼓励办学,在山东时,筹建山东省会设立高等学堂,亲拟章程,并任教习。萧龙友虽为官员,但不舍中医,一有闲暇则为人诊脉看病,疗效显著,医名日隆。
弃官从医 光耀杏林
1928年国民政府南迁之时,萧龙友毅然辞官,选择从医之路,实现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夙愿。
自1928年开诊以来,萧龙友自书一尺长、三寸宽的“萧龙友医寓”医牌,挂于寓所之外,息掉一切政事,专心致志看病。他上午坐诊,下午出诊,有时还要应邀到外地出诊,对于患者一视同仁,经常为贫者施药,体现“医者仁心”的大医精神。萧龙友谦谨自律,淡泊名利,他一生中治愈患者无数,上到达官显贵、梨园名伶,下到布衣百姓、三教九流,病家赠送的感谢牌匾从不外挂,甚至刨平作为修补家具之用,其磊落光明之气光照后人。
纵观萧龙友的学术思想,大概可以概括为:一是重视中医理论,主张医术医道并重,精术弘道。他在《整理中国医药意见书》中强调了“理与术不可偏废,道与器不可偏逞”。二是认为医贵在“活”,中医最忌“呆”,“泥于古不可言医,囿于今亦不可言医。必先斟酌损益,以求合乎今人之所宜,而后可以愈病”。三是重医理,也重药学,知医明药,方为良医。他用药精良,重视道地药材,如桂府滑石(山东)、西防风(山西)、西秦艽(陕西、甘肃);重视炮制,酒炒元胡、醋香附、盐杜仲等;喜用鲜药,如生梨皮、鲜荷叶、鲜茅根等。四是重视《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但主张要学其法,认为组方首在立法,法者不定之方,方者一定之法。五是治病求本,平正淳和。他治病讲究理、法、方、药一线贯通,先明理,辨明病机,据理立治法,依法选方,据方选药。他用药平正淳和,不剑走偏锋,亦没有大方贵药,以切中病机作为根本,因此疗效显著。另外,他主张削除门户之见,取彼之长,补我之短。萧龙友推崇黄坤载、傅青主、陈修园、徐灵胎等古代名医,不仅因为他们拥有妙手回春的医术,更因敬佩他们的气节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爱国情怀 儒医典范
萧龙友一生忠诚于中医药事业,84岁高龄还书卷不离手,他说:“我将以不息为时习,锲而不舍才能得到真理实学。虽然有人说我老了,而我自己不觉得,再能活多少年是不知道的,假使我能再活多少年,我就要再学多少年。”他为中医药学传承发展奔走呼吁,1930年与孔伯华共同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呼吁开办中医学院,为中医药教育事业贡献了力量。1951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55年被聘任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萧龙友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及中医学养,为后人树立了一面儒医的旗帜。他知识渊博,多才多艺,书法绝伦,真、草、隶、篆各体悉备,其书法结构严谨,笔力浑厚,楷书雄健,行书秀美,颇具神韵,纵观历代中医业界,在书法造诣上可与之比肩者极少。萧龙友也是一位文物收藏家、鉴赏家,收藏了很多古玩字画。他逝世后,家人遵其嘱,将其珍藏的珍贵书画、古墨、瓷器等精品文物140余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其中如宋代《萧翼赚兰亭图卷》、元代赵孟頫《临兰亭序卷》、宋拓《兰亭序》等皆为海内瑰宝。2010年9月,故宫博物院为纪念萧龙友诞辰140周年、逝世50周年,隆重举办了“萧龙友先生捐赠文物精品展”,以缅怀萧龙友的拳拳爱国情怀。
笔者以一首《诉衷情•赞萧龙友》来表达崇敬之情:
杏林烂漫秀川乡,蜀苑耀龙翔。国医泰斗魁首,旷世美名扬。
轻仕禄,重岐黄,抚民伤。儒家风范,济世仁心,不息之光。
中医说理【草根一生】
(2015-08-20
08:29:40)[编辑][删除]
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治病方法及其与现代医学相比较具有什么特色与优势,虽然已有众多的论文和专著进行过专门探讨,但似乎并没有完全说清楚。其实,用三张示意图就能将这一困惑中医学术界近百年的问题,直观而明了地表述清楚。
如图一所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理想状态,此时人体处于“无病”的“平人”状态,。图中的“”,代表着维持这一稳态平衡的“关键点”。

如果这个“关键点”向左或向右发生了偏移,“阴平阳秘”和谐平衡的稳态即被打破,此时人体就处于“偏阴偏阳谓之疾”的状态了。
若“关键点”向左偏移,即出现图二所示的“阳盛阴虚”,就会发生性质属阳、热、实,病位在表的病症。

同样的道理,如“关键点”向右偏移,即出现图三所示的“阴盛阳虚”,就会导致性质属阴、寒、虚,病位在里的病症。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高明之处即在于:只要辨别清楚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属性——对疾病的性质判断准确,所用药物的寒热属性能够与病症对应,据此施治,不仅不会有大错,而且任何疾病都有治愈的可能,不用去、也用不着探讨每个疾病发生的具体原因,永远也不会有“王文”所说的“当人类费力找到一种对付病毒的新药后,聪明的病毒又通过变异,将人类轻易地甩在身后”之类的情况发生。现代医学针对每一个疾病先追究病因、再针对病因研制特异性治疗药物的做法,虽然被现代绝大多数人认为是最“科学”的,但其实是最“笨拙”的办法——不仅许多古老疾病的原因至今尚未搞清楚,而且新的疾病还在不断涌现,真可谓“与天斗,与病斗,永远也没有尽头”!
既然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那么“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就成为中医的最高治疗原则。而要使阴阳恢复和谐平衡的稳态,最重要的是要寻找出那个维系其“平衡”的“关键点”。绝顶聪明的中国先哲,将这一“关键点”命名为“病机”——疾病的根本与关键之处,并依据“病机”立法、处方、用药,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是其巧妙过人之处。更为巧妙的是,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些“病机”概念建立了一套相互衔接的体系。以“虚实”为例,病属“虚”者,是因为“缺少”了什么,治疗自然应该“补其不足”,能够治疗的药物相应地便具有“补虚”的功能;同样的,病为“实”者,是缘于“多余”了什么,应该采取“泻其有余”的原则进行治疗,相应的治疗药物便赋予“泻实”的功效。如此一来,初步形成了贯通一体的理、法、方、药体系。更令人叫绝的是,又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与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相互联系和络属,打造了更为完整、自洽、实用的一整套体系。正因为中医治疗疾病是针对疾病的根本与关键之处——病机,来进行施治,所以当面对新出现的艾滋病、SARS、H1N1甲流感、H5N1禽流感、H7N9禽流感的时候,可以不根据直接或间接的经验,简便易行地辨别出寒热虚实等属性,便能够处方用药。这不仅证明中医学绝对不是“经验医学”,而是能够根据疾病的表现,运用自身的理论与药物处理问题的成熟理论体系,更是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尚难以望其项背的高明与巧妙之处。
不仅如此,中医学认为同一种疾病不仅有或属阴或属阳、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是虚或是实的两种可能性,甚至还有虚实夹杂、上寒下热、半表半里等第三种可能的存在。这就更是中医的先进与高超之处了。以失眠为例,中医学认为至少有虚、实两端,分别采用“补气补血”与“清热泻火”两种治疗原则,而现代医学则只有“失眠——安眠药”这样一种疾病对应一种治疗药物的模式。对于神经亢奋者(中医认为属“实)来说,由于安眠药能使向左偏移的“”(如图二所示)向中间运动,所以是适宜与合理的;但对于神经衰弱者(中医认为属“虚”)而言,则会使已经向右偏移的“”(如图三所示)继续向右移动,岂不是雪上添霜?再以现代医学最为拿手的细菌感染为例,也只有“细菌——抗生素”一种模式,而中医认为细菌感染也至少有属热、属寒两种截然不同的病机,对属寒者而言,再用抗生素,岂不是火上加油?
总之,综合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四诊合参,窥测、捕捉、审察、判断、验证出“病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再以相应的药物与手段补偏救弊,使其恢复和谐平衡的稳态,就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