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小生六汤
(2022-11-08 04:02:51)摘自2022-11-7中国中医药报
罗仁,1952年出生,广东梅州人,医学硕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五、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参与主编《亚健康评估与干预》等专著3部,临证擅长经方合方应用,疗效显著。
组成: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熟地黄20g,麦冬15g,山药30g,丹皮15g,五味子10g,山萸肉20g,炙甘草5g。
用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两次药液混匀,分早晚2次温服。
功效:补肾调肝,益气养阴。
主治:本方常用于治疗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虚损性疾病证属肝肾不足、气阴两虚证者,证见疲劳乏力、夜卧不宁、胸胁苦满、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等。
方解:此方遵小柴胡汤、生脉散、六味地黄汤三方之意和合而成。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疏肝解郁;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党参补脾肺气,生津,三者合用,补肾调肝,益气养阴,重用为君。山药气阴双补,平补三焦,山萸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与熟地配伍,为“六味地黄”之意,麦冬甘寒养阴清热,五味子酸温敛阴,二者与党参合用为“生脉散”之意,益气生津,此四药配伍为臣。佐以丹皮、黄芩,以清热、凉血、燥湿,又黄芩与柴胡为“小柴胡”之意,可清解郁热及虚热。炙甘草益气补脾、调和诸药,为佐使。
加减运用:失眠多梦者,加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以敛精安神;小便频数者,加金樱子、益智仁以固精缩尿;畏寒肢冷者,加桂枝、附子以温补肾阳。
(南方医科大学 孙晓敏 整理)
张堃
张应虎 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
2.口干多饮肢灼痛
摘自2018-2-26中国中医药报
庞国明
娄静 王志强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
|
医案实录 罗某,女,52岁,农民,河南省通许县人,2017年5月21日以“间断性双下肢灼痛3年,加重6个月”为主诉入院。有糖尿病史5年,入院时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0.5克、每日2次,空腹血糖在7~9毫摩尔/升之间,餐后血糖未监测。3年前渐现双下肢烧灼样疼痛,曾于当地二甲医院住院治疗,口服α硫辛酸胶囊、甲钴胺胶囊,效果欠佳,6个月前因情绪因素上症渐重,经糖友介绍到我院治疗。症见:双下肢烧灼样疼痛,入夜痛甚,时有挛急,口干多饮,心烦、善太息,小便量多,伴泡沫尿,大便稍干,舌质暗红,苔少,脉沉细。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10克尼龙丝试验阳性,多伦多评分5分。入院后停服上药,5月22日查糖化血红蛋白6.3%,果糖胺3.78毫摩尔/升,空腹血糖7.3毫摩尔/升,早餐后2小时血糖11.2毫摩尔/升。四肢感觉神经定量提示:双下肢重度感觉神经病变,四肢血流多普勒回示:双侧均为中度血管病变。 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辨证:阴虚血瘀证。 治则:滋阴清热、化瘀止痛。 方药:芍药甘草汤合增液汤加减:生白芍30g、赤芍片30克、生地黄30克、玄参片10克、麦门冬30克、北柴胡10克、川芎片10克、醋香附10克、炒枳壳10克、鸡血藤30克、酒地龙30克、川怀牛膝各30克、生甘草6克,日1剂,水煎400毫升,早晚温服;药渣用2500毫升开水浸闷20分钟,温度控制在40摄氏度,熏洗双下肢与双足,浸泡30分钟,日1次。降糖通络片5片(豫药制字Z20120872(汴))、糖尿康片5片(豫药制药Z20120840(汴))、黄连降糖片3片(汴药字68号),均日3次口服。 5月25日:双下肢灼痛、口干多饮症状好转,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10克尼龙丝试验阳性,多伦多评分4分,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早餐后2小时血糖10.3毫摩尔/升,上方加生黄芪50克、全当归10克、淡豆豉10克以补气生血、清心除烦,并予持续情绪疏导,继用药渣熏洗腿足。 5月28日:双下肢烧灼样疼痛进一步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10克尼龙丝试验阳性,多伦多评分3分。空腹血糖6.2毫摩尔/升,早餐后2小时血糖9.7毫摩尔/升,中药加丹皮10克以凉血散瘀。 6月6日:诸症消失。多伦多评分1分。空腹血糖6.6毫摩尔/升,早餐后2小时血糖8.6毫摩尔/升,肢灼痛、口干消失,血糖稳定达标而出院。 8月20日:肢体感觉正常,血糖控制良好。 医案分析 消渴病痹症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随着消渴病的发展按照气虚挟瘀或阴虚挟瘀→气阴两虚挟瘀→阴阳两虚挟瘀的规律而演变,本病病位主要在肢体络脉,以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为本,表现以肢体络脉失荣为主的虚证证候;以瘀血、痰浊痹阻于络脉为标,表现为以肢体的凉、麻、痛、痿为主症的本虚标实证候,血瘀贯穿于本病的始终。该患者为中年女性,久病消渴,加之平素情绪失调,肝郁化火,灼伤阴津,导致口干多饮;随着病情发展,阴津日亏,阴虚则内热,而津血同源,阴血不足,一则血虚不能濡养筋脉,二则无水行舟致瘀,经脉瘀阻,不通则痛,故表现为肢体烧灼样疼痛,入夜尤甚,血虚则肝失濡养,疏泄不利,则心烦太息,瘀血既成,舌脉症合参,辨为阴虚血瘀证。 用法要旨 酸甘化阴,柔肝养筋,缓急止痛 该患者的病机是以阴津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患者七七有余,消渴5年,情绪不畅,肝失疏泄,郁久化火,耗伤津液,筋脉失养,发为本病,以肢体灼痛、挛急夜甚为特征,中医认为肝主筋脉,故治疗以滋阴柔肝为主,方用芍药甘草汤合增液汤加味,酸甘化阴,柔肝缓急而止痛,正如《伤寒论》曰:“脚挛急……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诸症同现,灼痛为主,宣通为用 正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瘀者行之,滞者通之”,该患者病程较长,瘀血痹阻,非血肉虫类药物无以奏效,故在芍甘增液汤、鸡血藤、川芎片等“增水行舟、养阴活血”的基础上,重用酒地龙以通经活络,同时加以炒枳壳、醋香附以行气活血,达到宣通止痛的目的。 医患配合,怡情宣教,心理疏导 笔者认为“百病皆由心生,百病皆由心解”,该患者情绪抑郁,应加以情绪疏导,情志舒畅则肝气条达,气机通畅,津血得运,诸病得愈。笔者临证多年,发现糖友合并焦虑或抑郁的不在少数,此种情况,说理劝导,怡情悦志,信心增强,再加以药石调理,多能达事半功倍之效。(庞国明 娄静 王志强)
摘自2023-7-27中国中医药报
昆山市中医医院郑氏妇科郑天如主任,为她开具了源于郑氏妇科家传经典验方的院内制剂——洁阴洗剂。王女士经外洗治疗后,症状快速缓解,睡眠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郑天如介绍,中医病名“阴痒”又称“阴门瘙痒”,症状常见妇女外阴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等,病因病机多因郁怒伤肝,肝郁化热,木旺侮土,脾虚湿盛,以致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浸淫阴部,导致阴痒;亦或外阴不洁,久居阴湿之地,湿虫滋生,虫蚀阴中,均可导致阴痒。洁阴洗剂作为阴痒的有效治疗方法,在控制病情同时,还具有减少复发、改善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副作用少等优势。 洁阴洗剂为外用治疗,呈褐色溶液状,主要由蛇床子、苦参、土荆皮、百部、马鞭草、黄柏、冰片等组成。方中蛇床子燥湿祛风、苦参清热燥湿、土荆皮祛风除湿,且均有杀虫止痒之效,三药相须为用,使燥湿杀虫、清热解毒作用加强;百部散热解表,杀虫灭虱;马鞭草清热解毒;黄柏清热燥湿,善于清除下焦湿热;冰片增强清热止痒、抗炎生肌之效。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杀菌止痒之奇效,常用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外阴湿疹以及包皮环切术后。 昆山郑氏妇科起源于南宋时期,现为江苏省中医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氏妇科第29世传人郑天如本着医者的良苦用心和对待患者的仁心,向医院捐赠了家传秘方,做成自制药剂,并命名为“洁阴洗剂”。洁阴洗剂经过了历代郑氏妇科名家不断修正和完善,确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许敏忆) 摘自2023-7-10中国中医药报 张攀 重庆市合川区中医院 闭经病因病机复杂,病程长短不一,治愈难度较大,常常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合川区中医院主任医师夏斌运用定经汤合归肾丸随证加减,治疗肝郁肾虚、冲任不足导致的闭经,疗效甚好。兹介绍验案一则如下。 颜某,女,46岁,2023年5月18日初诊。主诉:心烦失眠半年、闭经5个月。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烦失眠,入睡困难,间断就医治疗,症状反复发作。5个月前兼见月经不潮,平素月经延后,色暗量少,未就医治疗。刻下:神倦肢软,心烦失眠,入睡困难,寐则多梦,容易苏醒,夜间盗汗,饮食尚可,大便成形,小便色黄。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缓。血压108/74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72次/分,律齐,腹软,双下肢无浮肿。既往有子宫肌瘤、附件囊肿病史。血清性激素六项检查无异常;妇科阴道彩超示子宫肌瘤、右侧附件区囊肿。 诊断:西医诊断为继发性闭经、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为闭经(肝郁肾虚,冲任不足)、不寐(肝血不足,心神失养)。 治法:疏肝理脾,滋肾填精,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处方用定经汤合归肾丸加减:北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5g,茯苓15g,山药15g,盐菟丝子15g,生地黄15g,山萸肉10g,盐杜仲15g,枸杞子10g,首乌藤15g。5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温服。嘱患者调畅情志,慎防感冒,饮食清淡而富于营养,不宜进食过咸、过甜、油腻之品,以防助湿碍脾。 5月25日二诊:神倦肢软好转,心烦失眠及入睡困难明显改善,阵阵身热,夜间盗汗,饮食尚可,大便成形,小便色黄,经净2日,此次月经过期5月始潮,经量稍增,经行2日即止。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缓。处方:北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5g,茯苓15g,山药15g,盐菟丝子15g,生地黄15g,山萸肉10g,盐杜仲15g,知母10g,百合15g。7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生活调理、饮食宜忌同前。 按 本案为继发性闭经,即女子月经来潮后,有3个周期或6个月以上无月经来潮。肾气与天癸在月经、生殖中占据主导作用。此外,月经的产生和维持,还与肝、脾、胃、肺、心等脏腑、气血、冲任经脉协同作用于胞宫有关。其中任一环节出现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海不能按时满溢,从而引发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甚至闭经等病。 闭经病因有虚实两种。虚者多因精血匮乏,冲任不足,血海空虚,无血溢泻。实者多因邪气阻遏,冲任瘀滞,胞脉闭塞,经不得下。闭经的治疗,总以“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为原则。在具体用药时,虚者常滋补肾气,补益脾气,或大补气血,滋养精髓之源。实者常理气活血,温经通脉,或祛痰行滞,疏通冲任经脉。虚实夹杂者,则寓攻于补,寓补于攻,补中有通,攻中有养。 本例闭经,既往有子宫肌瘤、附件囊肿病史,可知患者早已存在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痰湿互结胞宫的病理基础。今肾气虚弱,精血亏损,冲任不足;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冲任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平素月经延后,色暗量少,杂有血块,经行2日即止。肝为肾之子,或子病及母,或母病及子,肝郁肾虚,冲任不足,血海无法满溢,故最终导致病发闭经。正气亏虚,脏腑机能减退,故神倦肢软。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烁肝血,内扰心神,故心烦失眠,入睡困难,寐则多梦,容易苏醒。阴虚内热,营阴不得内守,故阵发潮热,夜间盗汗。阴虚内热,热结膀胱,故小便色黄。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缓,皆为肝郁肾亏、冲任不足、阴虚内热、心神失养之象。 本例患者以停经5月为主诉就医,症兼心烦、不寐,要求先治闭经,故第一诊断为“闭经”,第二诊断为“不寐”。其闭经的主要病机为肝郁肾亏,冲任不足。 定经汤载于《傅青主女科》,原为肝肾气郁所致月经先后无定期而设。方由菟丝子、大熟地、山药、白茯苓、白芍、当归、柴胡、芥穗组成,主治月经延后、稀发甚或闭经等症。定经汤集疏肝、健脾、养血、补肾功效于一方,是针对肝血不足、肝气郁结而创立的肝肾同治方剂。正如《傅青主女科》该方自注所说:“此方疏肝肾之气,非通经之药也;补肝肾之精,非利水之品也。肝肾之气舒而精通,肝肾之精旺而水利,不治之治,正妙于治也。”归肾丸出自《景岳全书》,具滋阴养血、填精益髓之功,故夏斌老师初诊方选定经汤合归肾丸加减治疗。 二诊时,患者服中药5剂后月经来潮,经量稍增,经期2日,就诊时月经已干净2日。神倦肢软好转,睡眠明显改善,阵发潮热,睡眠盗汗,小便色黄。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缓。考虑新增之阵发潮热乃阴虚内热所致,故在初诊方基础上去枸杞子、首乌藤,加百合、知母养阴清热、宁心安神,以求闭经、不寐同时治疗。 摘自2023-7-18中国中医药报 王玉霞 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产后漏尿多因产后盆底肌松弛引起,往往在腹压增高的时候,如咳嗽、搬东西等日常动作,会引起尿液不自主流出,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有些产妇还会因此变得焦虑,甚至出现难以控制的情绪低落,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及工作。 中医认为,产后漏尿多与肺、脾、肾功能失常相关,所以调治的时候也多以此为出发点。如,《金匮翼》中记载“有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为不禁者”,说的是其与脾肺气虚有关。《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表明其与肾气虚有关。 产后漏尿的调理康复是综合性的,可从自我推拿、医学练功以及盆底康复训练等多方面入手,同时需要调整好心态,不可操之过急。下面推荐几种调治方法。 自我推拿 搓擦腰部 取坐位,双手掌置于腰眼处,上下快速搓擦,以温热为度,热后留置手掌捂热一会儿。反复9次。 腰为肾之府,用外治法强肾可从腰入手。产后漏尿往往因肾气不固,会有腰脊发凉的表现。通过擦腰温热,可以起到补肾气、壮肾阳的功效,从而发挥肾的固摄功能,调理漏尿。 点按小腹中线 取卧位,用拇指或者并拢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点按小腹中线,以局部胀、麻窜为佳,每次停留9秒,反复9次。 小腹中线位于肚脐以下,耻骨之上,腹正中线的位置。这里有调理产后漏尿的重要穴位——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有效刺激腹横筋膜,对核心肌有很好的激活作用。 擦小腹 取卧位,一手置于小腹部,横向擦动,直至小腹部发热,热后留置手掌捂热一会儿。反复9次。 小腹部是膀胱所在,气海穴、关元穴等穴位都在此处,可对漏尿进行调理。 习练传统功法 八段锦是传统功法,对身体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中的“两手攀足固肾腰”体式,可强肾气、壮腰骨,增强肾气的固纳收摄功能,从而调理产后漏尿。具体方法如下: 自然站立,两上肢伸直,由体前缓缓上举,至手指朝上,掌心朝前,目视前方。 上肢外旋,掌心相对,两掌随屈肘下按至胸前,指尖相对,掌心朝下,然后前臂旋外,掌心向上,同时双手由腋下后穿至腰背部。 两手掌心贴背腰,贴紧并沿脊柱两侧下滑至臀部,随之上体下俯,双手自下肢后侧下滑至足跟,再沿着足外侧行至足背,双手按住足背,双目平视地面。 上肢前伸,下肢挺膝,脚趾抓地,上肢上行,带动上身缓缓立起,至手指朝上,掌心朝前,目视前方。 以上动作重复做六遍。两手攀足固肾腰式的第三步、第四步要量力而行,做到的程度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产后漏尿患者发力起身的时候,速度要慢,上肢带动上身起来时适当减少背腰部的发力,以能完成动作,无漏尿为准,出现漏尿的情况,则继续减慢速度,减少背腰发力。 盆底康复训练 正确的盆底康复训练可激活盆底肌肉,增强闭尿控尿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找到需要训练的肌肉位置 当小便时,突然夹断尿流,同时做呼气的动作,找到夹断尿流时肌肉收缩上提的感觉,这就是盆底康复要训练的部位。之后排空小便,以方便进行后续的训练动作。 身体仰卧位 取仰卧位,不可扭转或歪斜,屈曲髋关节、膝关节,双足分开与骨盆宽度同宽,平放在床上或者瑜伽垫上,脊柱和骨盆自然舒展放松。 盆底肌收缩运动训练 慢速训练:进行腹式呼吸,即吸气的时候,肚子要膨隆,感觉骨盆底部的放松,然后呼气的同时要感觉盆底肌肉的收缩上提,保持3秒,之后吸气,放松盆底肌。反复进行20次。 快速训练:与慢速训练不同,这一步骤强调快而干脆,节奏均匀紧凑,反复进行20次。 如果慢速训练、快速训练已经很熟练了,可以一组慢速训练紧接着一组快速训练交替进行,连做20次,能力增强后可练习增至30次。 上述的慢速训练、快速训练及交替训练均是仰卧位进行的,熟练后在坐位或者站位都可以自如地进行正确的训练。 食疗推荐 女性因分娩导致气血虚、脾肾亏虚的,食疗可从补气养血、健脾益肾入手,下面推荐两款粥品。 黄芪当归粥。取粳米100克、黄芪15克、当归3克、大葱2克、盐2克、姜2克。将当归、黄芪用纱布包好,入锅,粳米洗干净入锅熬至七分熟,放入剁碎的葱姜末及食盐,再熬至黏稠熟透,取出中药纱布包,即可食粥。 黄芪是《傅青主女科》里治疗妇产科疾病最常用的中药之一,而且多与当归合用;在《医宗金鉴》中,对于产后肾虚不固自遗尿,也常用黄芪、当归。所以,对于因气血亏虚导致的产后漏尿,临床常伴有面色萎黄、贫血、指甲发白、乏气无力、呼吸气短等症状,推荐食用黄芪当归粥。 益智仁山药粥。益智仁6克、山药12克、粳米100克、食盐2克。将益智仁、山药用纱布包好,入锅,粳米洗干净入锅熬至七分熟,放入食盐,再熬至黏稠熟透,取出中药纱布包,即可食粥。 益智仁为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本草拾遗》中记录了益智仁可治疗小便相关疾病。山药具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对于因脾肾亏虚导致的产后漏尿,临床常伴有腰膝酸软、小腹冷、腰眼处发凉、怕食生冷、大便稀溏等症状的,推荐食用益智仁山药粥。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