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邱奕霏
山东省德州市名中医王玉生临床治疗急症有良好疗效,笔者跟师期间整理其早年治疗高烧昏迷抽搐案一则如下。
张某某,男,4岁。1972年8月28日初诊,家住山东省夏津县雷集公社冯堂村。患者不明原因5天前突发高烧昏迷,体温40,经本村赤脚医生输液及肌内注射(用药品种不详)治疗,体温慢慢降至37.9。刻下体温37.7,仍然昏迷不醒,昨天呕吐5次,抽搐2次。今天呕吐3次,抽搐1次。抽搐时牙关紧闭,项强强直。舌尖红而干,舌苔薄黄,脉数。
病机:热邪入气分。
治则:清气分热,解毒醒脑。
方药:生石膏30g,知母27g,金银花30g,生地30g,元参12g,紫草9g,甘草6g。2剂,水煎服。
8月30日下午二诊:神志已稍清,但未能说话,仍项强少动,再未呕吐及抽搐。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数。体温37.1。温邪已由气分转入营分,治宜清营醒脑。方药:生地30g,白芍9g,丹皮9g,犀角粉3g,羚羊角粉0.2g,元参9g。2剂,水煎服。
9月2日三诊:药后神清,已能叫妈妈,能喝水和稀粥,头能转动,咳嗽阵作。舌质红而干,舌苔薄黄,脉数。体温36.8。营分邪热大部分已清解,余邪尚存,阴津大伤,治宜清营养阴。方药:生地12g,白芍9g,麦冬9g,党参9g,乌药9g,元参9g。2剂,水煎服。
9月4日四诊:药后神清、言语自如,已能吃能喝,但只是食欲差,仍时有咳嗽、无痰,二便正常。体温36.8。上次处方加桔梗9g,沙参9g,诃子4g,山药9g。
按本案很可能是脑脊髓膜炎,当时农村没有西医的检查诊断条件,应用西药也只是退烧消炎,暂时降了体温,但是没有从病因治疗,仍解决不了抽搐、昏迷及发烧问题。经王玉生老师辨证,此病是明显的温邪由卫分入气分。在清解气分的过程中,邪已入营。最后应用清营养阴之法而热退神清病愈。(邱奕霏
北京弘医堂中医诊所)
江淑安治验录三仁汤解小儿高热
(2016-02-24
19:39:37)[编辑][删除]
刘某,男,10岁,于1982年10月2日因发热恶寒一天,以“上感”收入某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经用西药解热镇痛、抗感染、激素疗法和物理降温等治疗三天后,发热持续不退,体温稽留在38左右,于10月5日下午4时急请中医会诊。症见:发热不恶寒(体温39.5),汗出热不退,伴面红、胸痞欲呕,口渴不欲饮,饮食纳差,小便黄。大便已3日未下,舌苔边白中间黄腻而燥,脉滑数。
证属湿热内蕴,已经化燥,治宜清热化湿,佐以通下,方用三仁汤加减。
处方:藿香10克,法半夏10克,白蔻仁6克,生薏苡仁15克,厚朴10克,通草10克,滑石10克,淡竹叶10克,金银花10克,大黄6克(另包后下)。嘱当夜6时急煎一剂分两次服,以大便下为度。
药服后三时许大便始下,至次日凌晨发热已退,体温降至37,胸痞欲呕等症减轻。服完3剂后,再以原方去大黄,服两剂后胸痞欲呕、口渴等症消失,小便由黄转白,大便如常。已有思食之感,惟精神较差,遂停药并嘱注意调理,观察两天后痊愈出院。
按:薛生白《湿热病篇》云:“湿热症,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本患儿病始发热恶寒,后但热而不寒,伴汗出热不退,胸痞欲呕,口渴不欲引等症,故属湿热症。病初邪在卫表,阳气为湿所遏,故有恶寒之感,后病邪入于里,留滞中焦,湿热壅遏,助长热势,故但热而不寒;湿热留恋不去,故发热持续难退,湿热熏蒸,致汗出而热不退,湿蔽清阳,而致胸痞欲呕;热盛伤津,湿邪内蕴而化燥,故致口渴不欲饮。其大便3日未下,舌苔中间黄腻而燥则是湿热化燥,热邪燥结肠胃腑气不通之征。治疗除以清热化湿之常法外,还佐用了通腑攻下之变法。或问:湿温(热)证早有禁下之戒,为何又使用攻(通)下呢?湿温病虽有禁下之戒和吴鞠通湿温病“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之明训,殊知本病症,大便已3日未下,如此症此时不及时佐以攻下通腑,则燥化愈甚,阳明腑实证指日可成。再者,湿温(热)证用通下,前人也有明示,如薛生白曾指出:“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章虚谷也曾指出湿热证的攻下征是“舌苔必老黄色或兼燥”,本证正与相符,佐以通下是恰到好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