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乳汁治眼病验方

(2022-11-05 13:03:23)


时间:2021-07-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谭润远

人乳汁味甘、咸,性平,无毒。用新鲜人乳点眼,可治目赤、目痛、多泪等多种眼病。《本草纲目》引寇宗奭《本草衍义》曰:“人乳汁治目之功多,何也?人心生血,肝藏血,目受血则能视。盖水入于经,其血乃成。又曰上则为乳汁,下则为月水,故知乳汁则血也。用以点眼,岂不相宜?”兹摘录古今乳汁治眼病效验方,以供参考:

治电光性眼炎(电焊打眼)方:将新鲜人乳直接挤入消毒的器皿或无菌滴眼瓶内,点眼。可以止痛,保护眼结膜,促进细胞修复。

治眼赤痛方:黄连15g(捣碎),朴硝0.3g,人乳汁50ml。将2药入乳汁中浸一宿,滤过取清点眼用,日五七次。

点眼方:治目中百病属阳证者。方药:黄连、人乳,浸点,或煎点。汪昂按云:加黄连者,以清心肝之火也。

一点必效膏:适用于一切翳障。取公猪胆1枚(去皮取汁),白蜜1.2g,乳汁1.2g,荸荠粉0.6g,冰片0.06g。先将猪胆汁铜锅内熬成膏,再入蜜、乳汁、荸荠粉,共熬15分钟,再入冰片,共研匀细。取少许点入目中,日三五次。渐觉翳轻时,又将胆皮晒干,做成小绳,火烧灰存性,研细,点入目中。现代常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蚕食性角膜溃疡、边缘性角膜溃疡、病毒性角膜溃疡、角膜瘢痕。

乳汁煎:治目中风寒泪出,眦赤痒。方药:黄连1g,蕤仁0.6g,干姜1.2g。上为散,以乳汁一升渍药一宿,明旦于微火上煎得三合,绵绞去滓。取如米,纳眦中。(谭润远)


内外相合分型论治暴聋
摘自2025-10-10中国中医药报
李珠怀 李彪 闫向丽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鹊景康堂中医诊所
暴聋,又称为“厥聋”“卒聋”等,是指无明显原因出现的突发性听力急速减退,多数伴有耳鸣、眩晕等症状,也就是西医所称的突发性聋。本病具有起病急、发展快、预后差等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单侧多发。其最突出的症状就是听力急速下降,患者的听力一般在数小时甚则数分钟内降到最低点,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往往难以恢复。
辨证分型
目前,西医认为本病属原因不明的特发性耳聋,其病因倾向于病毒感染、内耳血循环障碍、听神经炎、自身免疫反应及迷路窗破裂等,临床治疗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溶栓和抗凝药物、神经营养类药物、高压氧治疗等。古代中医对此病早有记载和研究,《黄帝内经》就已经有了耳聋的病因和治法记载,如“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细分了风聋、劳聋、久聋等病名,后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更多详细的论述。借鉴古代医家的智慧和经验,临床中运用中医思维和方法对证治疗暴聋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笔者认为,暴聋的实质是本虚标实,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脏腑虚损致清窍失养是根本,当本虚时突感风寒或受劳累、恼怒、惊吓等刺激,导致痰浊、瘀血、外邪瘀阻耳部经络,气血无法灌注耳窍,致使耳部功能丧失。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其病机主要有以下五种:
其一,脾胃虚弱,耳失濡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辛辣刺激等导致脾胃受损,运化无力,气血不能上荣,耳窍失于濡养则可能发为耳聋。《黄帝内经》中也提到耳鸣与脾胃的关联,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灵枢•口问》解释道“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可见脾胃健运是耳部功能正常的重要保障。
其二,肾精亏虚,耳窍失养。肾开窍于耳,耳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肾气的推动和肾精的充养。《灵枢•脉度》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严氏济生方•耳门》曰:“夫耳者,肾之所候。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若先天肾元亏虚,或房事过度,或年老体弱,肾气虚衰,肾亏精脱,髓海空虚,不能上荣滋养耳窍,耳窍失养,则可发为耳聋。如《诸病源候论》所言:“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
其三,情志不调,气机失畅。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若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耳窍闭阻,可发为耳聋。《素问•厥论篇》中的“少阳之厥,则暴聋”,也提示了肝胆不舒、情志失调是诱发暴聋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四,感受外邪,清窍受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人体感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伤及内外表里,出现经络瘀滞、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亦可致使清窍受蒙,耳功失能而发为耳聋。《景岳全书》言:“耳聋证……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其营卫而然,解其邪而闭自开也。”《诸病源候论》曰:“肾候于耳。劳伤则肾气虚,风邪入于肾经,则令人耳聋而鸣。”
其五,痰瘀络闭,遏阻清阳。耳周络脉众多,若经气痞塞,络脉瘀阻,清阳之气和精津之液无法上达耳窍,再加人体气机不畅致气滞血瘀,或运化失司致痰浊积聚,出现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遏阻清阳,可发为耳聋。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记载“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并提出“耳孔内小管通脑,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故耳聋”。
内外治法
笔者治疗暴聋注重标本兼治,常用外治法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同时内服方药来扶正补虚。内服方药注重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如脾胃虚弱、痰饮内生时,常用六君子加减治疗;肝气郁滞、情志不调时,常用逍遥丸加减治疗;肾精亏虚、耳窍失养时,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外治使用家传的山西省晋中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透骨清瘀疗法”。此法选丹参、红花、当归、威灵仙、徐长卿等药物,粗碎后置于陶瓷罐中,倒入63度以上食用白酒后密封浸泡30天以上,过滤去渣后外用。治疗时,先对头耳部进行按摩疏通,放松耳周肌肉,然后将外用药液涂抹耳部,用拍打棒轻拍至透皮吸收,并反复操作20~30余次。
验案举隅
闫某,女,53岁,2023年9月11日初诊。主诉:突发性右耳聋伴耳鸣、头晕16天。16天前因听到其妹被开水烫伤而受惊发病。2023年8月28日于某医院检查示:右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纯音气导听阀均值110dBHL,骨导听阀测试无反应;左耳正常。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住院予以巴曲酶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倍他米松磷酸钠、甲钴胺注射液等治疗,治疗一周效欠佳。后又求治于他处,均告知无更佳办法。后经人推荐遂来诊治。刻下:患者右耳完全听不见,左耳正常。右耳时有嗡嗡声,头晕不伴呕,看房子不转。神情略呆滞,不欲言,疲乏,纳可,腰膝酸软,耳不适影响睡眠。沿经络触查其脑部及耳周,肌肉紧绷并有经结,且自感疼痛。晨口干,眼干涩,二便正常。已绝经。舌胖苔白,舌尖红,脉沉弦。
诊断:暴聋(耳络瘀阻,肝肾亏虚)。
治则:化瘀活络,滋补肝肾。
处方:熟地黄20克,炒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6克,泽泻6克,茯苓10克,菊花15克,石菖蒲10克,苍耳子10克,路路通30克,当归12克,蝉蜕15克,炙甘草6克。3剂,水煎服,日1剂。同时将外用药液轻拍耳部至透皮吸收,反复操作30次。
9月14日二诊:头晕和耳鸣已经明显好转,耳鸣时间变短、程度减轻,睡觉也好转,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9月17日三诊:已无头晕,耳鸣明显减轻,右耳听力有好转,时能微弱听到汽车声、手机铃声。后每隔3天诊治1次,坚持如上内服加外治,病情逐渐好转,总共诊治10次后,该患者右耳完全康复,能正常听到声音。后随访一直正常,也未出现耳鸣等不适症状。
按 耳为“肾之官”,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该患者因听到其妹被开水烫伤,惊吓地把手机摔落地上后发暴聋。从五志与五脏对应讲,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惊恐伤肾。同时,肝肾的盛衰决定了天癸的到来与衰竭,该女患者时值53岁,已绝经,本就有了肝肾虚衰之象,其腰膝酸软等症状均提示肝肾不足。故内服方药以补肝肾的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加石菖蒲来开窍豁痰、醒神聪耳;路路通功效重在“通”,可祛风活络、通经利水,通行十二经,深入内耳改善耳内供血;加苍耳子来祛风散寒、通窍止痛,苍耳子常用于鼻部疾病,但人体眼耳鼻口七窍相通,故也可用来通耳窍;用蝉蜕来疏散风热、息风止痉;当归来补血活血;菊花来清热明目。但肝肾亏虚是本,暴聋直接原因是耳络瘀阻,如王肯堂《证治准绳》所言,“唯暴聋之病,与阴阳隔绝之未甚,经脉欲行而未通”,故用外治法直接作用于耳周,疏通经络血脉,使得清阳之气能上达耳窍,精津之液能上荣耳道,则耳窍功能逐渐恢复。该患者住院期间采用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激素抗炎的方法,也是侧重于改善耳内血液循环障碍,其和笔者认为的耳络瘀阻有类同处,但耳朵位于身体局部,耳周经络、血络、肌络瘀阻后,药物难以到达耳窍发挥作用,所以用直接针对耳窍活血化瘀通络的外治法效果更为明显。

菊花常用的有白菊花、黄菊花和野菊花。野菊花的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而白菊花和黄菊花在清热的同时有养阴的作用,适宜于服食养生,所以叫作真菊。白菊花和黄菊花统称为菊花、甘菊花,能清肝火,平肝阳,助明目,治疗眼病的杞菊地黄丸,菊花就是主要药物。

本人从明目保健及眼病防治考虑,以杭白菊、蜂蜜为主,加用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女贞子、青葙子、白芍药、桑葚、制首乌、桑叶、牡丹皮、茱萸肉、鲜铁皮石斛、陈皮、大枣、西红花、龟板胶、鹿角胶等,组成新的真菊延龄膏。膏方立意重在滋肾养肝,清火明目,健脑益智,用于两眼干涩,视物昏花,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心悸不宁,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等。临床观察,除了眼保健,对于帮助睡眠,提高脑力,抗衰老延年益寿,都有一定作用。(施仁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