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发凉用药膳
秋冬手脚发凉,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席汉综合征、雷诺氏综合征、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容易出现这种现象。没有上述疾病但天气稍冷就出现手脚发凉者,采用中医药调理可望收到较好的效果。
脾肾阳虚:当归生姜羊肉汤
脾肾阳虚者手脚冰凉,畏寒怕冷,容易腹泻。阳气乃生命之本,温煦身体是其重要功能。若阳气不足,无法运达手脚等肢体末梢,便畏寒、手脚冰凉。治疗需要温阳健脾,常用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右归丸等。
《金匮要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是温阳食谱。用当归20g、生姜30g、羊肉500g炖汤,有补益气血、温中散寒的功效,适宜手足不温、腹中冷痛、畏寒喜暖者食用。
气血两虚:黄芪党参乌鸡汤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如果气血推动无力,加之感受寒邪,寒性凝滞收引,会使血液循环凝滞变慢,四肢末端血液供应减少,造成手脚冰凉。不仅会出现手足冰凉,还可见气短乏力、头晕、面白神疲、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等症状。治宜补益气血,常用十全大补丸、八珍丸等大补气血。
此类人群以补气养血为原则,可用黄芪、党参各15g,与乌鸡共煲汤喝。还可以用桂圆、红枣、枸杞代茶饮。
血虚寒凝:生姜红枣茶
血虚寒凝型属虚实夹杂,《伤寒论》中就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的描述。脉细欲绝是因为人体血虚不足,不能充盈血管;手足厥寒即四肢冰凉,是因寒气凝滞造成,治疗可用当归四逆汤。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者还可以选用温中健脾的附子理中丸。
食疗可用生姜红枣茶。取生姜15g,红枣5~6颗。生姜洗净切块,与红枣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煎煮10~15分钟,起锅前可添加适量红糖,代茶饮用。生姜味辛可散寒,红枣、红糖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红糖活血化瘀。
肝气郁滞:陈皮麦芽粥
肝气郁滞的人常因肝气郁遏在内,气血无法达到四肢而出现手足冰凉、神情抑郁、胸胁满痛、口苦咽干、舌苔白、脉弦等症状。采用疏肝解郁治疗。《伤寒论》四逆散就是,现代有中成药四逆散可以直接服用,也可以用柴胡疏肝散等疏肝理气的药物。
可用陈皮麦芽粥,取生麦芽50g、陈皮10g、大米100g,生麦芽、陈皮煮水,药汁加入大米煮粥食用。
摘自2023-2-2中国中医药报
宋添力 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
冬季许多人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中医认为,寒邪侵袭后遏制阳气,或体质虚弱,肾阳不足等,都可能导致手脚冰凉。中药代茶饮及穴位按摩可以缓解冬季手脚冰凉的症状,下面就详细介绍。
代茶饮
手脚冰凉者可以试试芪草枸杞茶,制作方法简单。
原料:黄芪12g,甘草6g,枸杞子9g。
做法:沸水冲泡,频频饮用,直至无味。
功效: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之功。《神农本草经》把黄芪列为上品。明代《本草正》记载:“黄芪味甘,气平。气味俱轻,升多降少,阳中微阴。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枸杞子甘平,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本草正》云:“(枸杞)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此茶饮三药共用,有温阳益气的功效,对于缓解手脚冰凉有良好效果。
穴位按摩
阳池穴
阳池穴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阳池穴为三焦经之原穴,也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具有生发阳气、沟通表里、畅通三焦的功效,刺激这一穴位,可起到温通经络、温阳祛寒作用。
操作时用指尖对准穴位,渐渐加重力度进行点压,同时进行环形按揉,先顺时针50次后逆时针50次,双手反复交替进行,自觉酸胀为宜。操作时间最好在亥时(21~23点),因为此时三焦经的气血最旺,温阳补气的功能最强。
涌泉穴
涌泉穴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三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刺激涌泉穴有益于补肾壮阳、强筋壮骨,坚持按此穴不仅可以改善手脚冰凉的症状,还有助于缓解失眠、高血压等。
在晚上临睡前,可先以温水泡脚,然后摩擦双手,掌心生热后用手掌心在涌泉穴处快速反复擦拭百余次,左右交替。若手脚冰凉较重,可在此穴进行艾灸。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围绕穴位旋转施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宜。需要注意的是,有手脚心发热症状的阴虚火旺者不宜灸涌泉穴。
腰阳关
腰阳关位于腰部,在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本穴属督脉,腰为肾之府,刺激此穴有温肾暖腰、舒筋活络之效。
操作时俯卧在床上,用掌跟在腰阳关位置按摩,每次按揉10分钟左右即可,按摩前可先热敷腰部,效果更佳。
温阳通脉治脚冰凉验案
解某,男,75岁。因定时脚冷如在冰水里10天,于2019年7月5日首诊。10天前夜里2点,感觉脚趾如在冰水中一样被冰醒,至天快亮时自愈,当时未在意。后来每天夜里都会在2时左右被冰醒,且被冰的范围逐渐扩大,上移至全脚和小腿。为防脚凉,在下身盖被子,而上身却汗出甚多。
查见体胖,脉细弦,舌正常。足背动脉搏动细弦,触之脚趾凉,双腿肢体血流图未见异常。证属寒滞经脉,肢端失养。治宜温经散寒,疏通经脉。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制附子10g(泡透),麻黄6g,细辛6g,肉桂4.5g(后下),柴胡10g,当归15g,赤白芍各15g,桂枝15g,黄芪30g,川牛膝15g,川芎15g,炙甘草10g。3服,姜枣引,水煎服。
方中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加肉桂引火归源并可加强温肾之力。黄芪桂枝五物汤乃桂枝汤加味: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营卫就是调和阴阳,阴阳调和则经脉通。加黄芪补气;加当归补血活血;加川芎活血调经,祛风止痛;加川牛膝引药下行,使药力直达病所。
7月9日二诊:服药2剂,夜里就未再犯病,剂尽病愈。
人体阴阳分布规律,上为阳下为阴,脚趾可视为阴中之阴。阳气对人体有温煦作用,脚趾、乃至全脚、小腿感觉冰凉,提示阳气虚弱,对肢体远端失去温煦所致。又按自然界阴阳交替规律,夜半阴气盛极,阳气始生,“子时一阳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气渐旺。而在阳气应渐旺之时,却出现脚趾冰凉,亦提示阳气虚弱不能随时而旺。故此患的主要病机是阳气虚弱,阴寒阻滞,经脉不通。治疗中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温通经脉,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补气血调和阴阳,意在使阳气足,阴寒祛,经脉通,营卫和则脚凉自止。又因为病症在固定时间段呈周期性、节律性发作者,符合《伤寒论·小柴胡汤》所述“往来寒热”中“往来”之特点。治疗中遣用能够针对“往来”这一特点的对症药柴胡,以消除一定时发作的症状。因本案辨证准确,选方用药对应,药症对应,故收到覆杯而愈之效。(赵作伟 山西省绛县中医医院)
改善手脚冰凉 注意日常调理
45岁的李女士平素就比别人怕冷,最近降温,她的手脚愈发冰凉,睡觉时被窝都暖不热。究竟手足冰凉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吗?
手脚冰凉的原因
从中医来看,手脚冰凉是一种闭证,所谓“闭”则不通,外感寒邪致肝脉受寒,气血不足,不能营养四肢。或素体阳气不足,不能温阳制约阴寒。从西医来看,原因有五:一是穿得太少;二是神经末梢循环障碍;三是女性激素变化。有些女性手脚冰凉,多是激素变化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导致皮下血管收缩和血液流量减少所致;四是疾病因素,如雷诺病、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五是精神因素,如精神压力过大、心神不安、操心过度等。
改善手脚冰凉的办法
饮食调护:冬季人们通常食欲旺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也较好,饮食中可适当加入高热量、高营养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等动物类食品。手脚冰凉之人平日煲汤时可加入少许温阳益气之品,如人参、肉桂、鹿茸,也可加入少量的补阴之品,如枸杞、桑葚,以防温补太过而生燥热;阳虚兼气虚者,可加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黄芪等健脾补气。日常可制作以下两款养生汤来改善手足冰凉的症状。
姜汤苏叶饮:生姜3克切丝,苏叶3克,红糖15克,开水泡服,浸泡10分钟再服用。姜汤苏叶饮有温经散寒、养血和胃的作用,对驱散风寒有一定的效果。
生姜大枣汤:生姜5片,大枣10枚,红糖15克,每晚开水泡服可改善手足冰凉症状。
泡脚:泡脚是缓解手脚冰凉很有效的方法,在盆中加入42左右的热水,浸过脚踝,浸泡20分钟,也可加入艾叶、生姜,加强温经通络之效。
按摩手脚心:寒冷的时候,相互揉搓手脚心,可改善末梢循环,达到温暖手脚的效果。
按摩阳池穴:阳池穴位于人的手背手腕上,可生发阳气、沟通表里,故可支配全身血液循环。刺激阳池穴时应缓慢进行,力度应缓,时间要长,双手应均交替按压。也可按揉肾俞穴、涌泉穴、劳宫穴等,能起到一定激发阳气、改善末梢循环的作用。
艾灸:可选择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艾灸,可振奋脏腑,激发阳气。平日也可艾灸足三里、涌泉、三阴交等穴位,艾灸时应注意避免烫伤。
“吹”字练肾法:源自《养性延命录》,为古代静气功之一的“六字诀”,即嘘(舒肝)、呵(安心)、呼(醒脾)、嘻(清肺)、吹(固肾)、唏(清三焦烦热)。做法为摈弃杂念,口呼鼻吸,呼气时配合默念“吹”字声,要求声音低沉有力。《遵生八笺》云:“治肾脏吐纳用吹法,以鼻渐长引气,以口吹之。肾病,用大吹三十遍,细吹十遍,能除肾家一切冷气、腰疼、膝冷沉重、久立不得、阳道衰弱、耳内虫鸣及口内生疮,更有烦热,悉能去之。数数吹去,相继勿绝。”
冬季还可以通过慢跑、跳绳、太极拳、瑜伽等运动来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身体产生热量,让身体暖和起来。但是,冬季运动仍讲究闭藏,不出汗或微微汗出即可,切忌大汗淋漓;也应避免任何有对抗性的活动,以免突发意外。若手脚冰凉症状较重,应及时就医,排除病理因素并积极进行治疗,中医可辨证施治进行针对性调护。(张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