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浮萍:发扬邪汗下通水道

(2022-11-03 10:46:01)


时间:2021-07-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曹俣

浮萍闻之气微,口尝味淡,生于水田、池沼、湖湾或静水中,得寒水清阴之气以长,又名水萍。叶面青,叶背紫赤若血者,谓之紫背浮萍,入药尤良。其叶下有根如须十余条,不着泥土而外贴于水面,内含脉络,入水而不濡,是其性能敌水,故可上宣肺气,外达皮毛,为发扬邪汗、下通水道之要物。

据《神农本草经》载:“浮萍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久服轻身。”浮萍性善生衍,季春始发,其叶经一宿即生出数叶,秉夏初清阳之气以发,但以升出为用,味辛而气寒,能出暴客皮肤之湿热邪汗,热气郁而不汗,则一身苦痒,故浮萍主之;浮萍其状外贴水面,水不能濡,则水气自下;酒之性辛温慓悍,先行皮肤,而浮萍之质不沉于水,轻清而散,故能胜酒;湿热邪去,无热烁,则阴液复,渴自止;毛窍利而荣气清,所以长须发。久服轻身者,取浮萍之轻盈,形像类也。

张仲景的《伤寒论》第23条云:“太阳病……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其身痒为有风寒之邪束表,故以桂枝麻黄各半汤轻取微汗。若湿热不汗出而痒,则宜浮萍主之,浮萍虽亦汗药,但麻黄辛温,适于表实无汗之症;浮萍辛寒,合于外感风热、无汗或兼小便不利之症。黄宫绣在他的《本草求真》中称:“古人谓其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一语括尽浮萍治功。”故众医家外见肌肤瘙痒、一身暴热,内见水肿不消、小便不利者,多藉浮萍,使郁从外散、湿缘下行,诸症悉除。

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制浮萍散(浮萍、荆芥、川芎、炙甘草、麻黄各等份,研为粗末,每服30g,水煎去滓,温服)以治癞风。

黄元御在《四圣悬枢》中,处浮萍汤(浮萍、丹皮、芍药、炙甘草、生姜各9g,大枣3枚,用流水煎,热服,覆衣取汗)主太阳温疫之中风,发热头痛者,其发于春夏之月,但热无寒。盖寒疫无汗,温疫有汗,不宜桂枝辛温,故以浮萍散卫气之闭;丹皮、芍药泄荣血之热郁,姜、枣、草相伍为用,以和营卫、安中州,仓廪实则天下安。

吴谦在《御纂医宗金鉴》中,取浮萍一味(紫背浮萍晒干,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9g,1日2服)主风邪侵袭肌肤,致气血失和,初起自面及颈项出现白色斑点、并不痛痒,甚则延及遍身之白驳风。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以浮萍丸(干浮萍、栝楼根各等份,研细末,以人乳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1日3服)主消渴、虚热,取浮萍以开腠理、行经络,栝楼根起阴气以上滋,共建清热生津止渴之功;在《千金翼方》中,用浮萍(爆干研细末,每服3g,1日3次)治小便不利、膀胱胀、水气流肿。

浮萍气寒,叶面青而背色赤紫者,可归心入血以清热,但凡营亏肤燥、气虚自汗者,皆不可用。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指出:“浮萍不仅专入气分,而亦必兼清血热,故《圣济总录》以治吐血不止,《太平圣惠方》又治鼻衄,《濒湖脉诀》以治目赤口疮,既善清火,而又导热下行,其效良捷。”(曹俣  陕西省西安市六君子堂中医馆)

独具特色的云南中药炮制
摘自2025-5-29中国中医药报
曾逸佳 四川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云南,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同时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药材资源以及多元的民族医药文化,孕育出别具一格的中药炮制特色。
云南中药炮制的历史沿革
云南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秦汉时期。西汉时期,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云南地区已与中原存在医药贸易往来。这种交流使得中原地区先进的医药知识与技术逐渐传入云南,为当地中药炮制知识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当时的交流可能较为有限,但已开启了云南中药炮制文化与外界交融的序幕。
唐代,《蛮书》详细记录了南诏国时期少数民族利用当地药材治病的实践。在这些实践中,已经蕴含了初步的炮制经验。少数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适合本地药材的处理方法,如简单的清洗、晾晒、研磨等,虽然这些方法相对原始,但却是云南本土中药炮制经验的源头。这些经验是基于对当地药材特性的认识,为后续更复杂、更系统的炮制技术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明代,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具有里程碑意义。这部著作系统记载了云南本土药材458种,不仅详细描述了这些药材的产地、形态、功效,还对部分药材的采集、加工及炮制方法进行了深入阐述 。《滇南本草》的出现,标志着云南中药炮制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它将云南本土的药材资源与炮制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使云南中药炮制从零散的经验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为后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清代至民国时期,随着汉族移民的大量涌入,中原地区成熟的炮制技术与云南本土的炮制经验实现了深度交融。中原地区在中药炮制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这些方法传入云南后,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炮制技术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炮制流派。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基于自身的医药需求和文化传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炮制技艺,使云南中药炮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云南中药炮制的特色品种
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中药炮制提供了大量特色品种,依托“动植物王国”的优势,众多道地药材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生长繁衍。三七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道地药材之一,主产地为云南文山。在云南民间,流传着许多独特的炮制工艺。其中,用黄酒浸润后切片、炒制的方法较为常见。
重楼也是云南特色药材,在炮制时多采用“砂烫法”。砂烫法是利用河砂作为传热介质,将重楼投入加热的砂中进行翻炒。这种方法能有效降低重楼的毒性,同时增强其清热解毒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重楼中含有的甾体皂苷等成分,在砂烫过程中其结构可能发生改变,使毒性成分含量降低,而有清热解毒的成分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除了三七和重楼,云茯苓、云木香、滇龙胆等药材也各具特色。云茯苓在产地加工时,当地药工根据云南湿热的气候条件,采用独特的发汗、切片、干燥等工艺,确保茯苓的品质和药效;云木香在炮制过程中,通过特定的炒制方法,可增强其行气止痛的功效;滇龙胆在处理时,结合当地的加工习惯,能更好地保留其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作用。这些特色品种的炮制,充分体现了云南中药炮制与当地药材特性紧密结合的特点。
云南中药炮制的特色技艺
云南中药炮制的特色技艺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征。在民族特色方面,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展出许多独特的炮制方法。傣药雅叫哈顿散是傣族的经典方剂,其中药材采用“药汁共制”法。这种方法是将多种药材分别提取汁液,然后混合这些汁液与其他药材共同炮制。从现代药学理论分析,不同药材的汁液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通过混合共制,可能促进这些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增强方剂的整体疗效。彝族在炮制附子时,采用“童便浸泡法”。附子是一种毒性较强的药材,而彝族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与医药经验,选择童便作为炮制辅料。现代研究表明,童便中含有尿素、无机盐等成分,这些成分在浸泡过程中可能与附子中的生物碱等毒性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有效降低附子的毒性。同时,这种炮制方法也可能改变附子的药性,使其更符合彝族医药的用药需求。
从地域特征来看,受云南湿热气候影响,药材干燥成为炮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当地多采用通风晾晒结合低温烘干技术,这种干燥方式既能够保留药材的药效成分,又能有效防止药材在湿热环境下发生霉变。例如,在处理一些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时,低温烘干可以避免高温导致成分挥发,确保药材质量。
在辅料使用上,云南中药炮制常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特色的蜂蜜、米酒、酸角汁等,形成独特的炮制辅料体系。蜂蜜在云南各地广泛产出,其味甘性平,具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等功效。在炮制一些滋补类药材时,用云南当地的蜂蜜进行炙制,不仅可以缓和药物的性味,还能增强其滋补作用。米酒在云南的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中药炮制中,米酒常作为辅料用于浸润、炒制药材,有助于增强药材的活血通络作用。酸角汁是云南特色饮品原料,其味酸甜,在炮制某些药材时使用酸角汁,可能改变药材的口感和药效,为中药炮制增添独特的风味和功效。
云南中药炮制特色的价值与意义
云南中药炮制特色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文化价值。在科学价值方面,其独特的炮制技艺和对特色品种的处理方法,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许多云南特色炮制方法背后的科学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揭示,这将有助于推动中药炮制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在文化价值上,云南中药炮制特色是多民族医药文化交融的结晶,承载着云南各民族的智慧和传统。保护和传承这些特色炮制技术,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特色也为中医药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云南中药炮制特色能够提升云南中药产业的竞争力。充分发挥特色品种和特色技艺的优势,有助于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中药品牌,推动云南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云南地区中药炮制特色鲜明,历经千年发展,在历史沿革、特色品种、特色技艺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其历史发展融合了中原医药与少数民族医药的智慧;特色品种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在炮制上形成独特工艺;特色技艺兼具民族特色与地域适应性。云南中药炮制特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在未来,应加强对云南中药炮制特色的研究、保护与传承,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其创新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这段诗是《诗经•小雅•白华》的前两章,以茅草起兴,抒发弃妇的哀怨之情。诗中的“菅”指的是一种茅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