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明病发病机制探讨

(2022-11-03 08:39:13)


时间:2021-07-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赵杰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云:“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此讲阳明病的三种成因,但无论从何经传变而来,最终都造成了一个共同局面,即胃家实,此处的胃家,概指消化系统。笔者下面将分别从此三成因探讨阳明病发病机制。

太阳阳明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太阳病乃感染性疾病体温升高期,炎症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道蠕动,造成大便停留,肠内容物的液体被过分吸收,大便因硬。当体温上升期发展到高温持续期,即为白虎汤证,持续的炎症致汗出,导致肠道主动吸收水分能力增强,亦使大便干燥。又有太阳病因治不得法而至阳明病者,如“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又如“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此乃太阳病传阳明腑实证者之原因。感染性疾病发热从体温上升期逐渐转变至高温持续期间,太阳病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症状逐渐减退,转为汗出,脉浮紧或浮缓转为脉大,故言“伤寒三日,阳明脉大”“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又有条文言:“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此处“其脾为约”与上文所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含义不同,此乃平素胃气盛,消谷善饥,胃气强则脉浮,胃热则肠道吸收肠道水分过度,乃从小便去而散热,小便数则脉涩,津血不足也,如典型糖尿病患者可见此症状。总而言之,其为消化系统功能之障碍,则概称之其脾为约,当与太阳阳明者脾约之证相别。

少阳阳明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少阳病者,血弱气尽,不堪发汗,利小便亦非正治,皆伤津液也。发汗则谵语,谵语者,胃家实是也,肠道腐败之物产生的毒素吸收入血,故影响大脑功能而致谵语。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阳明,法当解表兼治阳明,表可解而无坏证之虞。解表指麻桂二法,如条文“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及“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前者是说胃家实的病人,如果脉迟,心率慢,汗出多,微恶寒者乃表未解,解表宜桂枝汤。胃家实可与麻子仁丸,即桂枝汤合麻子仁丸,麻子仁丸以杏仁、厚朴开表,可助解肌散寒,脉迟者,亦可加附子类扶阳、强心以缓解脉迟,温阳健运以下大便。后者是指若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乃表闭仍在,宜麻黄汤解表平喘。然亦要兼顾缓胃家之实,因于热者,可合麻子仁丸;因于寒者,可与吴茱萸汤降逆气。麻子仁丸用杏仁、厚朴开表,乃是示范,至于临床以何法解表,仍需参考太阳病治法,辨中风伤寒,但兼胃家实者,勿忘须参考麻子仁丸立法,太阳与阳明同治。而少阳阳明者,乃以大柴胡汤治之。

正阳阳明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其虽有外感,治则兼顾胃家之实。“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若食欲亢进、大便秘结兼有表证者,为阳明中风。若寒湿浊气聚集肠道之实者,大便不通,其而外感者,则不欲食,治则以吴茱萸汤温阳明兼以解表之法,则阳明中寒可解。

以上述阳明病之成因及治法,然阳明病脉症如何?《伤寒论》云:“伤寒三日,阳明脉大。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此太阳病进展至阳明经证,有体温上升期发展至高温持续期,代谢进一步提高,血管从痉挛逐渐变为舒张,高动力循环,脉浮变逐渐变为脉大,恶寒变为恶热,产热增加,散热亦增加,二者维持在较高水平上,此乃阳明经证。又言:“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则描述太阳病传变至阳明病过程中之变化。

《伤寒论》云:“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本太阳,因汗出不彻,转阳明者,则濈然微汗出。此体温上升期发展到高温持续期,代谢增快,体表血管从痉挛转为舒张,恶寒变恶热。濈然微汗乃高温持续期之表现,为阳明经证,白虎汤证也。

阳明经证如此,其腑实证者何?概言之,不恶寒(与太阳病相鉴别),日晡所发热(潮热),大便硬,腹胀满或痛,身重,短气,喘满,痉,烦躁,谵语,甚则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其脉可见脉滑而数疾者、脉迟者、脉沉有力者。脉滑而数急者,里有热也。阳明病若现脉沉,必沉而有力,乃正邪相争于里之腑实证之表现。阳明病见脉迟,乃少阴机能不足为本,发为胃家实为标。

阳明腑实证者,体液消耗,消化液分泌减少,肠蠕动抑制,食糜停留,肠内发酵,腐败剧增,毒素再吸收,遂发为潮热、谵语、燥屎、大便硬、腹满痛、身重等症。腹压增高,膈肌上抬,胸腔压缩,则短气、喘满,甚则发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潮热为中毒症状,因一天之中,机体下午代谢相对增强,毒素吸收较他时为多,故发潮热。机体在持续发热、肠内容物腐败加剧情况下,肠道菌群比例失衡,有害菌大量繁殖,毒力剧增,内毒素经门静脉大量吸收入血,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即烦躁、谵语、独语、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诸症。治则以承气汤,荡涤肠垢,改善全身尤其是脑细胞的中毒状态。(赵杰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阳明病外症可“无汗”辨

 (2023-02-23 13:45:50)[编辑][删除]


时间:2019-05-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李丽丽 单增天 张英栋

 

  《伤寒论》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症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关于《伤寒论》的“证”均应作现代中医术语的“症”,笔者早有专文论述)条文指出:阳明病,有一种是以在表症状为主的,称之为“阳明病外症”,症状有:身体热。恶热(不恶寒)。汗出。

  虽然这些症状都具备,但还不能诊断阳明病外症。《伤寒论》第101条提示“……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笔者对于本条的理解是病机只要符合,症状“不必悉具”,但见“一症”可以是,实质上“一症”都不见,也可以是。需要认同:阳明病是以不断动态变化的形式存在的。《伤寒论》第183条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183条说明阳明病可以有“恶寒”这一阳明病的非典型症状,出现在“得之一日”时,恶寒很快会自己消失转化为恶热。为什么会出现恶寒呢?184条作了说明:“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刚开始怕冷,很快就怕冷自己停止、变为怕热,这个也是阳明病。从第182、183、184条可以看出:“始虽恶寒”——“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恶寒“二日自止”——“不恶寒反恶热”,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活生生(而非僵死教条状态下)的阳明病,这是疾病发展从非典型阳明病到典型阳明病的一个动态过程。

  阳明病更多是“恶热”,但可以有“恶寒”,所以不能以典型症状“恶热”为依据来判断是否是阳明病。同理,我们不能以阳明病外症典型症状“汗出”为依据,来判断是否为阳明病外症。“汗出”应该不是阳明病外症的必有症,非典型阳明病外症应该可以“无汗”。还需要知道,无汗在阳明病中并不罕见。《伤寒论》第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第197条“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第199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侬者,身必发黄。”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这样解释:“典型的阳明病是热化与燥化的过程,其特点之一是多汗。反过来说阳明热化、燥化又是一个动态过程,若热化、燥化迟缓、无力……不会见典型阳明之汗出。”(《伤寒论诠释》)第196、197、199条明文阳明病可以无汗,这个和一般读者想当然的认识不同。以2则广汗法纯中医病房住院案例来讨论阳明病外症无汗的问题。

  典型案一

  沙某,男,7岁。主因“发热1天”于2019年2月14日11时入院。患儿2月13日下午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寒、腹部隐隐作痛、精神略差,家长未予以重视,于晚上9点多患儿自诉身体发烫,测量体温38.7,给予多饮水后,患儿入睡。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患儿于2月14日就诊于我科门诊,以“发热原因待查”收住入院。刻下体温38.1,不恶寒,反恶热,无汗。偶尔流清涕,食欲好,嗓子微干,不渴,2日未大便,小便黄,精神欠佳。舌尖红,舌苔腻,脉浮数。

  2月14日14:40体温38.7,血常规回报: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比率降低,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

  2月14日15:58体温39.2,急予大青龙汤变通方0.5剂,药物为:生麻黄6g,桂枝12g,苦杏仁12g,生姜12g,大枣30g,石膏30g,甘草12g。

  2月14日17:02体温降为38.2。

  2月14日18:02体温升为39。给予麻杏石甘汤0.5剂,药物为:麻黄18g,甘草6g,杏仁12g,石膏30g。

  2月14日22:00体温降为38.5,继续给予大青龙汤变通方0.5剂,服药后患儿入睡。

  2月15日8:09体温37.8,恶热,无汗,精神可,手脚热(整个发热过程均无汗),口不渴,不恶心,余无不适。

  2月15日9:09体温升至38.8,大便1次,便质偏稀。给予大青龙变通方1/3量,嘱其“温服、温覆、热稀粥”,保持身体微微出汗。

  2月15日11:18体温降为38.1,精神饮食好,寒热不明显。嘱患者每30分钟到1小时喝1/3剂大青龙变通方,要求服药后盖被温覆,目标是“热而将汗”。达到要求就停药,监测“服麻黄五看”。

  2月15日14:18体温38.5。

  2月15日16:30体温升至39,患儿自述喉咙疼,腹部平肚脐右侧隐隐作痛。仍无汗,恶热,舌质红,舌苔厚腻。嘱患者服用升降散0.5剂,药物为:蝉蜕6g,生大黄6g,藿香3g,僵蚕9g。

  2月15日18:00体温降为38.5,无汗,恶热,手脚温热,腹部平肚脐右侧有压痛,继续给予升降散0.5剂。

  2月15日21:00体温38.4,无汗,手脚温热,家属转述服用升降散后肚子有点咕噜。患儿已入睡。

  2月16日6:30体温36.8。

  2月16日8:30体温37.5,腹部疼痛按压时才有,恶热减轻。

  2月16日10:50体温升至39.4,腹部压痛面积较昨日大。给予大柴胡汤0.5剂,药物为:大黄12g,柴胡48g,黄芩18g,姜半夏15g,甘草18g,生姜30g,枳壳24g,赤芍18g。服用大柴胡汤后,11:10吐了1次,大便1次,恶热严重,无汗,时有恶心。

  2月16日13:50体温37.8,无汗,恶热不明显,咽痛,腹痛症状消失。给予黄芩汤0.5剂,药物为:黄芩18g,赤芍18g,生姜12g,甘草6g,大枣24g。嘱咐患者间隔1小时喝0.5剂黄芩汤。

  2月16日15:00体温36.7。

  2月16日16:00体温36.9,四肢末梢凉,头微疼,无寒热,无汗。继续给予黄芩汤0.5剂。

  2月16日19:37体温39.8,精神差,恶热不恶寒,无汗。请儿科会诊,彩超诊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未采取任何西医治疗,继续中药治疗。给予大柴胡汤1/4剂。

  2月16日21:35体温39。

  2月17日8:10体温38.5,晨起精神可,食欲可,昨晚睡眠可,自觉不渴,不恶心。腹部按压无压痛,咽不疼,手脚温不凉,无汗,无恶热。给予白虎汤合三仁汤0.5剂,药物如下:生石膏30g,知母6g,甘草12g,炒苦杏仁15g,滑石18g,通草6g,生薏苡仁18g,姜厚朴6g,淡竹叶6g,豆蔻6g,姜半夏10g。服药后大便1次,不干不稀。其后2小时服上方1次,共服7次。

  2月18日7:20体温36.4,一切正常,患者满意出院。

  治疗结果:患者满意,但是治疗过程数次变更方案,虽然初步判断为阳明病,但是“无汗”贯彻始终,“阳明病外症可以无汗吗?”的疑惑干扰了前期的治疗,到最后用白虎汤加三仁汤后治疗才进入坦途。作为医者,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如果前期即使“无汗”也能明确判断为“阳明病外症”,直接用白虎汤为主来治疗,疗效可以更快更好。这也就是辨阳明病外症可“无汗”的意义所在。

  典型案二

  患儿李某,男,6岁。主因“发热伴呼吸急促半天”于2019年3月18日11时入院。患儿3月17日下午着凉后,出现鼻塞,恶寒,给予口服感冒颗粒后入睡,3月18日晨5时患儿出现发热,最高39.5,精神差,偶有咳嗽,呼吸急促,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刻下:体温39.8,精神差,嗜睡,呼吸急促,鼻塞,恶寒、恶风、怕冷,无汗,口干、口渴,下肢酸疼,不欲饮食,2日未大便,小便淡黄。舌苔黄腻,舌尖红,脉数有力。

  3月18日11:30服大青龙变通方0.5剂,药物同案1,嘱其“温服、温覆、热稀粥”,希望保持身体微微出汗。患儿2日未大便,大承气汤备用,具体方药如下:生大黄12g,厚朴24g,枳实15g,芒硝10g。

  3月18日12:30体温38.8,精神差,嗜睡,食欲好转,鼻塞较前好转,全身微微出汗,怕冷较前减轻,无大便,小便正常,下肢疼痛缓解。

  3月18日14:12体温38.8,仍无大便,给予口服大青龙变通合大承气汤各1/4剂;15时患者仍无大便,给予口服大青龙变通方1/4剂合大承气汤3/4剂,并给予大承气汤0.5剂,中药不保留灌肠。16时患者仍未大便,给予小柴胡汤0.5剂,保留灌肠,16时20分大便1次,16时30分又大便1次,复测体温38.8。嘱其多饮水,尽量保持身体微微出汗。

  3月18日18:30体温38.8,精神差,口干、口大渴,不恶寒,反恶热,无汗,舌苔黄燥,舌尖红,脉数有力。备小柴胡汤、白虎汤、麻黄汤治疗。小柴胡汤具体方药如下:沙参18g,姜半夏15g,大枣20g,甘草18g,黄芩18g,生姜18g,柴胡48g;白虎汤具体方药如下:石膏30g,知母6g,甘草12g;麻黄汤具体方药如下:生麻黄18g,桂枝12g,苦杏仁12g,甘草6g。

  3月18日20:38药取回,水冲白虎汤1/2剂合小柴胡汤1/2剂合1/4剂麻黄汤(水量约1500ml),嘱频服、温覆,希望保持身体微微出汗,21时复测体温38.3,仍口干、口渴、恶热,后背微微出汗,精神一般,21时20分将0.5剂白虎汤加入前药,一起频服,21时30分复测体温38.4。

  3月18日22:00大便1次,体温38.5,精神好转,恶热、口干、口渴好转,22时32分中药全部喝完,复测体温38.1。23时15分患儿体温37.8,安然入睡。

  3月19日凌晨04:10体温37.1。

  3月19日上午10时患者满意出院。

  该患儿住院时间23小时,集中服药时间为11小时。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治疗第7个小时的时候,在患儿出现“恶热、无汗”时,没有被“无汗”困扰,直接判断为“阳明病外症”,用以白虎汤为主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阳明病外症会出现“无汗”吗?本文从《伤寒论》原文给出的线索给予了论证,同时选取正反两个住院案例进行了分析,希望引起更多同道重视,共同关注此问题,本文只为抛砖引玉。(李丽丽 单增天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