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大柴胡汤治胸痹案理解“阳微阴弦”

(2022-11-02 05:25:13)

摘自2022-10-31中国中医药报
颜芳 广东省中医院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中医临证往往受《金匮要略》启发,认为病机为“阳微阴弦”,治疗多从虚、寒入手,常取方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但往往忽略了该病病机还有湿热内蕴、阻滞经络的一面。本案跳出既往思路窠臼,治疗从少阳阳明入手,同时兼顾少阴虚损,取效显著,有助于重新理解“阳微阴弦”的深刻内涵。现整理分析如下。
刘某,男,45岁,2022年7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发作胸闷痛3个月,加重3天。患者3月份因突发胸前区闷痛,伴放射性后背痛,少量冷汗出,于急诊入院检查后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支架植入术,植入支架2枚。术后该患者胸闷痛一度缓解,但1个月后又发作,劳累、饮酒或用力大便后明显,因不愿再次手术,遂来诊。患者平素喜烟酒,形体偏胖,易倦怠,怕热不怕冷,时有口干苦,有口气,胃纳可。大便2~3日1次,偏干结,黏滞不爽。夜眠打鼾,多梦。舌暗红,苔黄微腻,舌边齿痕。左脉细,重按无力,右脉弦滑。患者血压偏高1年余,之前未系统诊治,近期才规则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一般。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少阳阳明合病兼少阴虚损,证属肾阳虚损、湿热阻滞)。
西医诊断: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
治法:和解少阳、内泻湿热,兼温助少阴。
处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20g,黄芩30g,大黄10g,赤芍20g,半夏30g,枳实30g,大枣10g,生姜20g,薤白30g,熟附子5g,炮姜10g,炙甘草20g,桂枝5g,桃仁30g,白蔻仁30g。7剂,水煎服,一剂分2天喝,每天分早中晚饭后3次服。
7月26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大便较前增多,日2~3次,褐色,稀烂,臭秽,诉解后自觉轻松,精神好转,胸闷痛发作明显减少,口干苦减轻,口气减轻,胃纳可,夜眠多梦稍减轻。舌暗红,苔薄黄,舌边齿痕,左脉细,右脉弦滑较前减轻。上方炮姜加至15g,加生晒参5g。7剂,煎服法同上。
8月9日三诊:患者胸痛未再发作,精神明显好转,桂枝加至10g,守方继服14剂。随访至今,情况稳定。
按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整体思路是扶正以祛邪,其病机在《金匮要略》中有精到阐释:“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则胸痹心痛。”而对于“阳微阴弦”内涵的认识,前人多从脉象和病机两个维度去认识,认为阳微即寸脉微,阴弦为尺脉弦,从而提示上焦胸中阳虚,阴邪乘袭阳位、痹阻经络的核心病机。因此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瓜蒌薤白白酒汤散寒通络止痛,正切中病机。
但笔者临证发现,胸痹心痛的病机总属正虚邪实、心脉痹阻,但邪气存在寒热之分,并非局限于虚和寒。比如本例医案,邪实即为湿热所属,此时若再用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温热类经方,恐有助热助瘀之虞,而使用大柴胡汤等清泻类经方则能效如桴鼓。因而笔者认为,“阳微阴弦”的内涵不应仅限于虚寒病机的认识,而应该认识到此处的“阴”是邪气的“阴”,相对的是正气的“阳”,而邪气是因体质偏颇、邪气性质和运气因素等影响而呈现有寒热不同的,临证应全面收集信息,慎辨寒热,“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本案湿热郁于少阳阳明,但临床并非表现为肝胆系疾患,而以心脏血管病变导致的症候为突出表现,但经方针对的是病机而非具体某个病名抑或某些症状,故仍主选大柴胡汤加减治之。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湿热,浊邪去则经络通,心脉通则胸痛自去,此为通其标。同时予小剂四逆汤温助少阴,少火生气,心阳得振,但又不至于助湿生热,则心脉易通,此为养其本。两方合力,寒热并用,标本兼顾,使得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添邪,共获佳效。
这是本栏目中,笔者分享的灵活运用大柴胡汤的第3则医案(另2则分别为扩张型心肌病案、术后伤口久不愈合案),也是中医异病同治优势的鲜活呈现。

太阴实证解析(转)【草根一生】

 (2015-07-03 05:14:53)[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16)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实证解析
梁华龙 河南中医学院

    《伤寒论·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7条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暗示足太阴脾病以“脏有寒”为主要证候,包括了脾胃虚弱和中焦虚寒,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即指太阴病以虚证为主。

    太阴亦有实证

    尽管五脏以“藏精而不泻”为功能特点,以气血不足为症候特点,以补益正气为治疗特点,以养护潜藏为养生特点,但在临床上,有时也会出现气血凝滞,滞塞不畅的实证。如《伤寒论·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阳病“医反下之”,一“反”字说明,原证应属于表证不当下而医者误用下法。

    表证误下后变为何证,既取决于表证的性质,也取决于下法用药的性质,更取决于病人体质。表热证误下,若内有宿食留痰停饮,则可形成燥实內结,或热实结胸等证;表寒证误下,若内无实邪,既可形成寒热错杂互结的痞证;也可以形成寒敛气滞、气血凝涩、滞而不畅的腹痛。

    第279条所载,正是表寒证误下后所导致的足太阴脾气血凝滞,故可称之为“太阴实证”。

    误下后出现的“腹满时痛”,即是表寒随泻下而趁势入里,导致阴阳不和、气机不畅、经脉不舒、血气涩滞,故腹满疼痛;因属无形邪滞,气血积聚,故可时聚时散,时通时滞,所以其疼痛也时轻时重,时有时无。

    太阴实证腹痛治疗

    治疗上,以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桂枝汤具有外散风寒和营卫,内补中焦调阴阳的功能,可促进气血运行,促使营卫和畅。

    《神农本草经》载:芍药“气味苦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在《伤寒杂病论》中,芍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除痹止痛,用于邪气腹痛;2.破坚积,用于寒热疝瘕;3.利尿,用于多种小便不利;4.益阴气,用于虚劳虛羸、少气。桂枝汤倍用芍药,就是取其舒挛除痹,缓急止痛之功,故能治疗表证误下、气血涩滞所致的腹满时痛证。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大实痛”比起“时痛”来讲,病情明显更佳严重,不仅有症状上的疼痛,还有病机上的“实”。

    关于“大实痛”,历代医家有“表证未罢,大实大满”说、“表邪入里,腐秽有余”说和“表证已罢,气血壅塞”说等。笔者以为,“气血凝滞”的说法比较接近原文意指。

    “大实痛”是在“时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时痛”是邪气停滞,经脉不和,气血时聚时散所致,在此基础上的“大实痛”,则是气血凝滞,经脉不通所致,若仅以桂枝加芍药汤进行治疗,其开滞通脉,舒经行气的力量薄弱,故在此基础上加大黄,增加其除痹、舒挛、止痛的功效。

    桂枝加大黄汤中加用大黄有三个特点:一是量小,仅二两,取其配伍芍药行血通滞的作用;二是与其他药物同煎而非后下,其意不在泻下而在活血行气;三是不用清酒洗制,取其力缓慢图之意。这三个特点都提示该方用大黄不在于泻下攻邪,而在于助芍药除痹舒挛而止痛。

    《伤寒杂病论》中用大黄者约有30余方,其配伍药物异常广泛,包括了寒热补泻(附子、细辛、麻子仁、炙甘草、芒硝、巴豆)、活血祛瘀(丹皮、桃仁、水蛭、虻虫)、行气通络(枳实、厚朴、虫、鳖甲)及利湿除水(茵陈、栀子、甘遂、葶苈子)等等,可见大黄因其配伍不同,可发挥不同的作用。桂枝加大黄汤就是以大黄配芍药,两药共起除痹挛、行气血、止疼痛的疏泄功效。

    桂枝加大黄汤与小建中汤辨

    桂枝加大黄汤和小建中汤同样治疗腹痛,且仅有一味药物之差,但其侧重点却截然不同。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00条说:“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载:“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说:“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以上三条使用小建中汤的原文都提到了腹痛。“阳脉涩,阴脉弦”,涩是气血不畅,弦是经脉拘急,所以会有腹中急痛;虚劳气血不足,脏腑经脉失养而拘急,同样也可以出现腹痛,所以都可用小建中汤健中缓急,补益气血。

    小建中汤中桂枝汤倍用芍药,和营卫、调阴阳、缓急舒挛,以止痛为特色,其作用属于中性,又加饴糖一升甘缓滋补,补中有舒,舒挛缓急,是一首以补益气血、建中益脾为主,缓急舒挛为辅的方剂,用治虚劳所致气血不足,经脉失养,不荣则痛得虚证腹痛佳。

    而桂枝加大黄汤则是桂枝汤倍用芍药,又加大黄二两同煮,偏重于疏泄,是一首以行血除痹,舒挛缓急为主,补益气血为辅的方剂,用治气血凝滞、经脉拘急,不通则痛的实证腹痛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