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倒走腰突

(2022-11-02 05:09:35)

练倒走有讲究
倒走时需腰身挺直或略后仰,这样可以使正常行走时得不到充分活动的脊柱和背肌受到锻炼,有利于气血经络通畅。倒走消耗的能量比散步要多,对臀、腿部肌肉也有明显的锻炼效果。
练倒走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此法特别适合经治疗后疼痛缓解患者或恢复期患者,不适合腰突症急性期患者。急性期患者需要严格卧床休息,盲目跟风下床练倒走并不会缓解疼痛,如果不慎扭伤腰部,还会加重病情,得不偿失。
第二,由于倒走相当于“盲走”,具有一定危险性,宜在空旷平坦处进行,练习时应有人陪伴,防止摔倒跌伤。每次练习30分钟左右,每日1~2次。
推荐8种锻炼动作
其实,练倒走只是众多锻炼方式之一,以下推荐抬头昂胸、飞燕点水等8种锻炼动作,可以帮助腰突症患者更好地恢复腰背足腿肌肉力量。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腰脊有力,有助肾精充盈,促进气血畅通。腰突症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加强腰背肌锻炼,辅助四肢活动。根据体质选择不同动作组合锻炼,可起到活血通络、强筋健骨、壮腰健肾之功效。
抬头昂胸 取俯卧位,双手支撑于床面,先将头抬起尽量后伸,同时双手支撑起半身,使胸昂起,昂胸的力一直要达到腰部。1次做15~20个,每日2~3次。
飞燕点水 飞燕点水亦称燕子飞,是练习腰腹肌肉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取俯卧,双侧胳膊置于身体两侧,头颈、上半身与两腿同时背伸,令整个身体后伸成一自然弧形线,同时吸气。其形如鲤鱼打挺,又如飞燕翔空。停留片刻后呼气还原,每日早晚各做15~20次。
抱膝触胸 仰卧位,双膝屈曲,双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但注意不要将背部弓起离开床面。每日早晚做20~30次。
仰卧蹬车 仰卧床上,双腿抬起屈曲向上做类似蹬自行车状的动作。每日早晚20~30次。
拱桥式 拱桥式又名五点支撑法。仰卧床上,以头、双肘、双足为支点(五点支撑),用力将躯干和下肢离开床面,尽量抬高,如拱桥状,保持10~15秒,放松。随着锻炼的进展,可将双臂及手抱于胸前,仅以双足和头后部为支点(三点支撑)练习。每日早晚连续做20~30次。
站立扭髋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两侧髋关节向左右两侧扭动,同时肩部也随着微微倾斜,左右各做20~30个,每日2次。
伸腰 取站位,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上肢向前上举过头,同时身体做后伸动作,逐渐加大幅度,并使活动主要在腰部,而不是在髋部,还原休息后再做。动作要缓慢,自然呼吸不要闭气。每日早晚各做20~30次。
吊单杠 两手正握(掌心向前)杠,距离略宽于肩,将身体悬垂于空中。身体素质好者可以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动作,体力稍弱者可以双手握扛,两脚悬空,保持悬吊状态,每日10~20分钟,手臂发酸可休息片刻。

腰突患者佩戴腰围五误区
摘自2023-6-9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腰围又称腰部固定带。源于中医骨伤科用杉木制作的一种用于固定腰椎损伤的正骨器具——腰柱,早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就有使用记载。近代应用的腰围是根据腰柱原理改制而成。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简称“腰突”)佩带腰围辅助治疗,目的是制动、保护和支撑,限制弯腰活动,有利病情恢复。若使用不当,反倒贻误甚至加重病情。日常存在的误区有以下5个方面。
误区一
卧床或睡觉佩带腰围
研究表明,人体在前倾20°坐姿时,椎间盘压力最大,端坐次之,而卧位椎间盘压力最小,它只有端坐的六分之一。当卧床休息或睡觉时,佩带腰围不仅起不到应有作用,而且影响睡眠休息,有碍呼吸和消化,所以完全没有必要佩戴。
误区二
病情缓解或恢复正常仍佩带
佩带腰围后,腰部活动减少。若佩戴时间过长,又恐惧锻炼,极易引起腰部肌肉萎缩无力、僵硬等症状,从而导致腰椎稳定性下降,加重病情或复发。所以建议佩带腰围时间为:急性期3~4周,恢复期可白天间断佩戴5~6小时。连续佩戴不宜超过3个月。
中医认为功能锻炼(运动疗法)是治疗和康复的重要一环,及时去除腰围,加强腰背肌筋锻炼,改善血循,强筋健骨,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这是因为“筋束骨”“骨张筋”,筋对骨起约束作用,骨对筋具有支撑作用。推荐腰部锻炼如“小燕飞”“五点支撑”等。还可选择全身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
误区三
将腹带当作腰围
此类情况女性常见。虽然外观看起来相似,都有护腰作用,但腹带作用较弱。因为腹带由弹性纤维材质制成,具有收腹瘦身作用,很适合爱美女性;或产妇应用能减轻局部水肿、疼痛,促进产后康复。医用腰围对腰部支撑力好,能减轻腰背肌筋受力。材质软硬结合,其腰部贴身处适合腰椎曲度,有四条弹力条状钢板或树脂胶条制成,腹部则由软质弹性纤维材质构成。现在网上或药店推出各种材质、功能的护腰用品,其种类繁多,易与医用腰围混淆,应根据医生指导正确选用。
误区四
把腰围固定在上腹部或髋部
有的病人将腰围随意戴在上腹部,会影响腹式呼吸,与腰部弧度不相适,固定力减弱。还有人偏下将其戴在髋部,腰椎亦得不到支撑稳定。正确的位置应该是腰围正中线需正对患者脊柱,将腰围的上缘置于双侧季肋部,腰围的下缘置于两侧的髂嵴上。
误区五
腰围系得越紧越好
经常还遇到不少患者把腰围紧紧地裹在腰部,总以为紧一点固定效果才好,这样可避免椎间盘移位,甚至希望它能回缩。其实,系得再紧,也不能让突出的椎间盘回缩。过紧不仅压迫腹腔脏器,影响消化功能,还影响腰部血液循环,使之充血水肿,气血瘀滞,经脉阻遏,不通则痛。正确做法应是佩戴腰围后,感觉松紧适中,两侧能各插入一根手指为宜。此外,建议腰围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应戴在背心或薄内衣外,还应根据自己腰部肥瘦选择大小规格适宜的腰围。

腰椎间盘突出病变分析及示意图

http://www.aiweb.cn/Files/2007/2007629171952383.jpg 脊柱生理
 
 
 脊柱为人体的中轴,强壮而又柔韧,支持头和躯干,保持其直立,并能使上身弯曲和旋转。它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及骶椎和尾椎组成。有颈、胸、腰、骶 4 个生理弯曲,使脊柱有类似弹簧的缓冲震荡能力。椎体之间有椎间盘,它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可吸收震荡,增加脊柱的灵活性。
 
椎间盘的结构和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位于相邻的上下两椎体之间,柔韧有弹性,对椎体起着平衡和缓冲震荡的作用。人体除颈1-2之间及骶椎外,其他椎体之间包括腰5骶1之间均有这种结构,整个脊柱共有23个椎间盘,占整个脊柱全长的32.1%。椎间盘由三部分组成:软骨板、髓核、纤维环。髓核是一个半流动状物质,被纤维环包围在中间,上方及下方为软骨板。
纤维环是椎间盘的外围组织,和上下椎体紧密地连在一起,纤维环包围髓核,使髓核位于一个密闭的舱内,防止髓核向周围突出。可以承受身体的很大压力,并起着缓冲作用。所谓椎间盘突出即纤维环破裂,髓核从中突出,可以理解为“汤圆”周围的“皮”破了,“汤圆”漏了“馅”。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可随外界压力而改变其位置和形状。髓核是由蛋白多糖、胶原蛋白吸收大量水分构成的。纤维环和软骨板将髓核固定,使整个椎间盘似一个水袋,髓核在其中滚动,将所受压力均匀地传递纤维环和椎体软骨板。髓核由于外力影响会产生强大的反弹力,吸收脊柱的震荡,髓核反弹力过强,会冲破纤维环而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形成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膨出、突出、脱出
腰椎间盘突出可分为:

. 腰椎间盘膨出:即纤维环没有完全破裂,髓核从破损处凸出压迫神经根;
. 腰椎间盘突出: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挤出,压迫神经根;
. 腰椎间盘脱出: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挤出后,突破后纵韧带,游离到椎管,压
迫神经根脊髓。

 
腰间盘突出的病因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外伤、长期劳累、劳损、用力不协调、姿势不当、风湿寒邪的侵袭等原因导致的椎间盘组织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突出,压迫相邻的神经根、脊髓,造成周围组织水肿、椎管狭窄、脊柱侧弯等。
  患者常常感到腰部疼痛酸困、并多沿坐骨神经往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小腿常出现胀痛、麻木、发凉甚至抽筋,坐立行走都难持久。严重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腰部侧弯、足下垂、肌肉萎缩、力量减弱,甚至会阴部麻木、剌痛、排便、排尿无力、性功能障碍等。
 
腰椎骨质增生与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后,椎间盘变薄,椎体间隙变窄,韧带松弛,椎体间活动度增大,在椎体边缘出现微小的、反复的、积累性损伤,导致微小的局部出血及渗出,出血及渗出逐步钙化,从而在局部,也就是椎体上下缘出现骨的增生性反应,这就是骨刺,也就是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在X光片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多呈“唇样骨质增生”,也可相互融合形成“骨桥”。
  临床上常出现腰椎及腰部软组织酸胀疼痛、僵硬、易疲劳,甚至弯腰受限,如压迫坐骨神经可引起坐骨神经炎,患侧剧痛并向下肢放射,小腿麻木胀痛畏寒无力。 
腰椎骨质增生与腰椎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变薄,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治腰椎间盘突出一定要能同时治疗骨质增生,否则效果不佳是必然的。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
不少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同时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这是由于椎间盘向正后方突出压迫椎管所致,与腰椎退行变有关,某些老年人由于腰椎广泛劳损退变,可以出现多个节段的椎管狭窄,神经受压。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为腰痛、腰胀、腰紧束感。随着疾病的发展,腰部的症状减轻甚至消失。并出现下肢麻木、疼痛、无力、发凉、皮肤感觉减退、甚至肌肉萎缩。典型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路50-100米后必须下蹲或弯腰休息一会儿方能继续行走,行走一段路又出现跛行,但骑自行车几个小时却不会感到疼痛。这是腰椎管狭窄症典型的症状,原因是人步行时腰椎处在伸直状态,椎管腔相对狭窄,加之下肢运动使椎管内组织充血水肿,从而压迫马尾或神经根而产生下肢无力、麻木、疼痛;骑自行车时,腰部处于前屈状态,此时腰椎间盘隙后方增宽,腰椎管腔扩大,所以症状也就不会出现。)。后期则会出现下肢、腿部肌肉萎缩、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等症状。
 
椎间盘突出为什么难治
. 由于椎间盘是无血管组织,主要是靠软骨板的渗透提供营养的,现有药物大多需经肠胃吸收血液循环才能到达病变部位,因而疗效甚微。患者常常看到,通过X光片、CT、磁共振,自己的病情被诊断得清清楚楚,但是治来治去就是治不好。
. 椎间盘突出日久易钙化、粘连,而椎间盘突出后椎间隙变窄,椎体受到不正常牵拉,必然引发骨质增生、产生无茵性炎症。手术只是解决了突出物压迫神经的问题,而对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这些继发症,却无能为力。很多患者虽然做了手术,甚至做了两三次手术,CT、磁共振已明确显示突出物消失,神经受压解除,而病情却没有多大好转,就是这个原因。

下肢与臀部疼痛的部位在腰腿痛诊断中的意义

腰腿痛是一类病症的总称,泛指可引起腰腿疼痛的多种伤病,由于痛是由不同损伤所引起,故痛也各有其特点和规律。分析这些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对腰腿痛作出正[转载]下肢与臀部疼痛的部位在腰腿痛诊断中的意义----确的鉴别和诊断。

对腰腿痛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广泛使用骨质增生解释临床症状:实践中常见到,当我们用手法对腰椎病变部位整复松解后,病人症状多可立时缓解或疼痛消除,但影像学检查见增生依旧。 难道增生会一下子被消除?这些现象恰好说明疼痛并非与增生有关。既然疼痛不是增生所引起,再将主要精力放在医治增生,消除骨刺上还有多少实际意义?

对坐骨神经的概念不清:对于坐骨神经痛,患者只要有下肢疼痛或抬腿受限时,就草率地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我们在对很多坐骨神经痛的病例进行复检、分析和治疗时,发现其误诊率竟达54.1%,而被误诊的病例中,与髂胫束有关者占 93.9%。二者病源的位置、症状表现、疼痛的位置及范围等均有明显差别,只要略作比较是不难鉴别的。

习惯用风湿解释腰腿疼:某些医生既不管疼痛的位置,也不分析疼痛的特点和规律,便给患者带上风湿的“帽子”。要知道,西医与中医所指的风湿,其概念是不一样的。西医所指的风湿,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根本无法代表这些腰腿痛的疾患。中医所指的风湿是指由风寒冷湿等气候因素的变化所诱发的疾病。如一些慢性损伤,劳损等虽有此特点,从中医的角度尚可称之为风湿,但如前所述,中医对腰痛的分类也不称风湿,腰腿痛也远不止这些病,故不能以“风湿”掩盖之。

不管疼痛与病变所在是否相符,便草率诊断:某些医生认为下肢外侧疼痛者可诊为坐骨神经痛,此论谈者不敢苟同。因下肢的外侧应包括大小腿的外侧,而坐骨神经是经大腿后正中达小腿并支配小腿,而不经大腿外侧,大腿外侧的痛又如何能算到坐骨神经上去呢?大腿外侧疼痛多见的是髂胫束损伤所致。正如前面所述对坐骨神经痛误诊率之高,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在诊断时应注意解剖关系,不要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大腿不同方位疼痛的意义

根据解剖的规律,对大腿不同方位的疼痛,作出判断是有据可依的:

大腿后侧疼痛的诊断:

大腿后侧的肌群有靠外侧的股二头肌和靠内侧的半腱半膜肌,它们由坐骨神经支配。因此,大腿后侧疼痛时,首先要检查股屈肌群是否正常?屈肌群有无拉伤或其他损伤史,以明确有无股肌群损伤。股肌群的损伤位置多在肌与肌腹的交界处,内、外两侧股屈肌的分叉处及附着区等;肌腹拉伤时有发生,其痛点多在中段,且常有明显肿胀或血肿,触诊有硬块、压痛等,肌肉主、被动收缩或抗阻收缩时疼痛加剧。

 如痛为神经所引起,则应先考虑坐骨神经或臀上皮神经的损伤。二者的损伤均可表现出腰、臀、大腿后侧疼痛,抬腿可有不同程度受限,但臀上皮神经损伤的痛较放散,位置常似是而非,隐约不定,仅达大腿后侧而不及小腿。坐骨神经损伤则沿坐骨神经,其痛不仅表现在腰、臀、大腿后侧、且整个小腿,特别是小腿外侧的麻痛,较为常见,抬腿及伸腰受限,有牵拉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

坐骨神经痛可分为根性和干性两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多分为腰椎间盘突出或变性所致,多见于 L4/5或 L5/S1。干性坐骨神经痛虽可发生于神经干的全程,但多见于梨状肌,臀大、中、小肌,臀筋膜慢性损害时,故寻找坐骨神经痛的根源主要在下腰段和梨状肌处。臀上皮神经则应在上腰段挖根源。

大腿前侧疼痛的鉴别:

大腿前面下、中段疼痛时,应注意股四头肌损伤,在中段多为肌腹拉伤,常可触及到硬块,此为肌肉拉伤后的肌痉挛、血肿块等,有压痛:如压痛在下段、髌骨上方时,要注意股四头肌的肌腹及肌腱交接处的拉伤,甚至是断裂伤。于是,股四头肌收缩或抗阻伸膝时,疼痛加剧,如有断裂者,膝上方可出现空陷横断沟,且股四头肌明显上缩成团块状。 若疼痛点出现在腿根部,如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触及时,需考虑髂腰肌损伤,因为它附着于股骨小结节,故可于此处摸到压痛点,抗阻抬腿时该点疼痛加剧;若压痛点出现于髂前上棘时,除考虑阔筋膜张肌附着点损伤外,应注意此处也是缝匠肌的附着点,此肌由髂前上棘经股前,斜向内下,止于胫骨内侧髁。

故检查此肌两端附着点及肌的行经有无压痛,屈膝并外旋大腿,或抗阻完成此动作时有无压痛。若有阳性反应,需考虑缝匠肌损伤,若髂前下棘压痛,考虑为股直肌头附着区有损伤。上述两肌均为股神经支配,若已排除肌肉本身病变,若考虑骨神经导致时,应检查上腰段(L2-4),排除腰部病变。

大腿内侧疼痛的意义:

大腿内侧肌群称内收肌,其功用主要是使大腿内收,故双腿如果较长时间叉开站立强力牵拉内收肌,可引起大腿内侧疼痛,抗阻内收时大腿内侧疼痛,此为内收肌过度疲劳或损伤引起的疼痛;作抗阻内收检查时,如疼痛的位置在耻骨部,且耻骨支有压痛甚至其表面有粗糙不平者,应注意可能是由于内收肌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耻骨骨炎。

由于耻骨肌受股神经、大收肌受坐骨神经双重支配,故此二肌有疼痛时,尚需注意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有无病变之外,所有内收肌者则受闭孔神经支配,应注意检查腰椎中段(L3-4),排除腰部病变。

大腿外侧疼痛的意义:

大腿外侧无具体肌群,主要是髂胫束在此,起支持下肢挺立之功。如髂胫束损伤时其疼痛主要在臀部,但可沿大腿外侧影响至小腿外侧,且大腿外侧下、中 1/3交界处是其压痛的敏感点,故大腿外侧的疼痛基本为髂胫束损伤所致。虽然下、中 1/3交界的压痛有时可能是股四头肌外侧头损伤引起,只要有此概念,从二者所影响的方向、范围、功能等作比较,也不难鉴别。

股外侧皮神经炎时,虽然也可以有大腿外侧疼痛,但更主要是在大腿外侧上、中部有感觉异常、麻木、皮感下降等。要提请注意的是,大腿外侧无运动神经支配,坐骨神经只沿大腿后侧下行,并不经大腿外侧,故大腿外侧疼痛时,不应该不加思索地就认定是坐骨神经痛。遗憾的是在临床上常发生这一基本常识的误诊。只要熟悉一下解剖,有识于此,从位置上是很容易将其区分的。

大腿后外侧胀痛的意义:

有时,大腿酸胀痛的位置并非正好在侧方或正后方,而是位于后外侧方,即为股二头肌的胀痛和压痛,半腱半膜肌不受影响,这不能用坐骨神经或用髂胫束损伤来解释。这现象多为股方肌损伤所致,一般检查体位难以查到痛点,应以健侧卧位,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屈髋屈膝,腿内收,膝抵床,使髋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尽量拉开,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及其稍上方处,便是股方肌之所在,可查得明显压痛。

在此体位下,对股方肌及股二头肌进行手法治疗,可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此患者多可查到第五腰椎有疾患或该侧骶棘肌损伤痉挛,若同时对此进行处理,则效果更快且稳定。其中的关系可能是股方肌受骶丛肌支所支配,股二头肌受坐骨神经支配,骶部的损伤,可影响刺激这些神经,并通过这些神经影响此二肌出现症状。

臀部不同区域疼痛的判断

臀部肌肉较多,但在腰腿痛临床中,并非全有同等重要性,现择其意义较大者进行探索。为探讨方便,我们可用十字座标,从中间将臀部分成4个区域,即上内、上外、下内及下外4区。

臀部下半区疼痛的判断:

臀下部的疼痛,若其位置在下外区较靠座标的交叉,垂直座标稍外侧处,首先要考虑坐骨神经痛的可能性,先沿大腿后侧,坐骨神经行径检查有无压痛,注意其疼痛应是在大腿后侧(不应该出现在大腿的内侧或外侧),且下肢的其他症状也与之相符时,初步可作坐骨神经损伤来诊断,若要诊断成立,还应进一步寻其根源,判断是根性还是干性,根源在腰椎还是在梨状肌。

若疼痛的位置稍靠外下方,在大转子之内侧时,需注意是否为股方肌损伤(检查及鉴别方法可参考前面有关股方肌损伤部分)。有时其痛点在股方肌上方,则可能为深部小肌的损伤,临床少见。

若疼痛的位置在髋关节,特别是在大转子处时,若是慢性疼痛,需注意髋有无慢性损伤或炎症,若关节活动时还有响声者,要注意弹响髋;若为急性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则应注意排除股骨胫骨折或髋关节脱位,二者均是伤后起病,大转子上移,活动障碍,前者局部尚可触得骨擦音,足跟部和股骨大粗隆处叩击痛等,X线照片可鉴别、确诊。

若疼痛的位置在臀的下内侧区,接近于臀皱折处应查其与坐骨结节的关系。若疼痛在坐骨结节,要注意有否坐骨结节囊肿、股屈肌群附着区损伤,甚至坐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多见于少年、儿童)等。

     臀部上方疼痛的常见损伤:

疼痛在臀上部较近垂直座标时,要注意有无臀上皮神经损伤。此神经损伤时,其腰腿疼痛的特点是比较隐约放散的酸痛或钝痛,坐下至快达椅面时常突然出现失控无力支撑,跌坐椅上,从椅上起立时,无力直接站起,需手扶按在腿远端或膝部,俯身抬臀然后才能直起身来。

检查可于髂嵴中点下方的髂外窝处(约髂嵴下 2-5厘米处),作横向推摸,检查有无垂直向下的、约如火柴梗大小的索条状物,有的可于皮下触及,推拨之可左右摆动,有的虽可触及,但较深在脂肪层中,推之不能摆动。二者虽深浅不同,有同样以酸胀痛为主的压痛,有此症状和体征者诊断应无疑。

若在臀上皮神经稍下方查得约手指粗细,由内上区斜向外下,指向大转子方向的肌束,较僵硬、压痛,此为痉挛的臀中肌。损伤的臀中肌、阔筋膜张肌与髂胫束损伤同是引起大腿外侧痛的主因。阔筋膜张肌位于臀部最外侧,可于髂前上棘下方触及,损伤时,也可触及僵硬的痉挛肌束,较臀中肌略小。

常有人将臀中肌损伤与臀上皮神经损伤相混,其实只要注意到二者各有损伤的可能性,临床上只要略加比较,鉴别并不困难。从位置来说,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下方约 2-5厘米处,而臀中肌则在臀上皮神经的下方;从纤维的方向,臀上皮神经从髂嵴缘垂直向下,而臀中肌则从内上斜向外下。

若论纤维的大小,臀上皮神经只有火柴梗般大小,臀中肌则有指头粗细;数量上皮神经有2-3条不等,臀中肌仅有一条而已;症状影响范围不一样,臀上皮神经放射性,隐约不定地影响到腰、臀部及大腿后侧(不过膝),而臀中肌的痉挛是髂胫束损伤的主因,其痛除臀的外上部分之外,主要是大腿的外侧,甚至到小腿外侧也有牵拉性疼痛。按上述情况比较,鉴别不难,由于二者的治疗手法也不同,故应将其辩明,避免误诊误治,影响疗效。

臀部上内方肌内侧缘疼痛有可能损伤的是臀中肌和梨状肌:

臀中肌由内上斜向下,其内侧端在臀部上内区,有的患者表现为肌腹痛者,则其检查所得如前所述;有的患者主要是附着区损伤者,其疼痛的位置在臀的上内区中部,故在此查到压痛点时,要注意到臀中肌损伤的可能。若痛在臀中肌下方,坐标交叉稍内侧处,必须注意到梨状肌损伤的可能。

梨状肌起于 2-4骶椎前面,肌束穿坐骨大孔而出,斜向外下达股骨大转子,它的损伤是引起干性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由于此肌被臀大肌所覆盖,准确的体表定位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准确治疗。对其体表定位有不同方法:有人主张由髂骨后上棘与大转子作一连线来表示梨状肌的位置,实践认为此线仅为梨状肌的上缘;有人主张先由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作一连线,在此线髂后上棘 2厘米处取点,再由此点与大转子作一连线,此线即为梨状肌中心线的体表投影线。 若将此线分为三等分,则内 1/3为梨状肌在盆腔内的起始段,中 1/3为穿出坐骨大孔之后的肌腹部分,外 1/3约为肌腱部分。因此,内、中 1/3交接处是梨状肌的出口点,中1/3是检查梨状肌伤病变化,进行手法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的部位。要注意的是在此处的臀大肌常有痉挛肌束,易与梨状肌相混淆,虽说二者有异,但靠深浅有时也难以分清,最好是在其内、中 1/3交界处进行触摸,触得肌束后顺肌束向内侧摸。 可触到一骨环,此为坐骨大孔的内侧缘,若为梨状肌,其肌束将潜于此环之下而消失,若肌束跨此环而过,在环的内侧尚可触及的话,则为臀大肌的痉挛肌束。另外,若为梨状肌损伤时除自身有压痛外,常累及坐骨神经,可出现一系列的有关症状,在髂后上棘的上外方若触及一些大小不一,或成串,或散在性的滑动小结节,这是局部脂肪小叶疝入浅筋膜后发生肿胀,形成结节状的脂肪球,称之为骶髂部脂肪疝,有局部胀痛,牵扯痛和压痛,严重者可影响至别处。

临床常可见到臀髋部的慢性软组织损害可以引起膝关节痛,其主要是闭孔神经受到刺激或激惹通过隐神经支配膝关节,对主诉膝关节疼痛的患者要注意检查同侧臀髋部是否有病,以防误诊。疼痛若在臀部内侧缘,则需注意臀大肌附着缘的损伤。这种损伤,除局部压痛外,常可触及小纤维索等改变。除臀大肌附着缘损伤外,还需注意有无骶髂关节半脱位。可通过检查髂后上棘是否对称,“4”字试验,骨盆挤压分离试验等加以鉴别,必要时 X线照片检查,加以确诊。

总之,腰腿痛虽然较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腰的疾患可引起腰腿痛,而臀或腿不同部位的疼痛,也可给我们提供腰病的线索。通过对臀及大腿解剖的复习,将有助于我们对腰腿痛的防治。


患腰突症能否怀孕 中医调治为您解忧
摘自2023-8-17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腰突症患者怀孕可加重病情
下腰椎是全身应力的中点,负重及活动度大,损伤概率高,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以腰4~5椎间盘发病率最高。一般来讲,腰突症患者怀孕后,因生理因素使腰椎曲度、结构、平衡力及承载力等均发生改变,从而会加重病情。一是由于内分泌发生变化,使腰椎小关节及韧带松弛,腰肌易劳损、水肿、痉挛,腰部的稳定性减弱,椎间盘受力改变,会造成腰痛症状加剧。二是随胎儿在子宫内逐渐发育长大,使腰椎负担加重,腰椎前凸逐渐加大,重心前移。生物力学表明,在腰椎前部作用的载荷越大,则作用在腰椎上的力越大。同时,进一步增加椎间盘后方牵拉力和挤压力,引起椎间盘组织退变并向后方突出刺激压迫神经。三是腰椎间盘突出反之对怀孕亦会产生影响。可能怀胎十月要经历一个反复或持续的腰痛甚至腿痛过程,影响到孕妇的活动或休息。有些患者会出现精神紧张,心理焦虑抑郁,甚至恐惧腰部运动。
此外,如需采取一些特殊检查、药物治疗等,但这些检查及药物,对于孕妇及胎儿会有一些不良影响,故治疗受到限制,也会加重症状。
腰突症患者能否怀孕需评估
患腰突症并非怀孕禁忌症,应根据突出类型区别对待。腰突症在临床上根据突出物的大小及占位分为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和游离型4种类型,膨出型最小,对神经的影响最小,突出型较大,脱出型更大点,而游离型最大,其肿物已掉入椎管内,当然对神经的压迫更明显。临床上脱出型和游离型所占比例很少。
首先,椎间盘膨出且无症状者,由于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一般不影响怀孕。如果椎间盘膨出伴腰痛症状,虽然对怀孕没有大的影响,但是怀孕后可能会加重腰椎的负担,导致病情加重,最好先治疗观察,推迟3个月至半年备孕。其次,对腰椎间盘呈突出型患者,不建议立即备孕,需要进行规范的中医保守治疗并在病情稳定半年后再进行备孕。此外,对少数突出物呈脱出型或游离型,更不应着急马上备孕,最好通过局麻下椎孔镜微创手术摘除突出椎间盘痊愈后1年,再建议怀孕。当然,微创手术也不会影响到怀孕及孩子出生。
中医调治解烦忧
中医认为,腰突症属中医“痹症”“腰痛病”之范畴。肾虚为发病之本,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等痹阻经络为病之标,即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的内因,外伤劳损、风寒湿邪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外因。辨证分为气滞血瘀型、风寒湿痹型、湿热阻络型、肝肾亏虚型,治疗以中医综合治疗为主。但怀孕后,由于身体处于特殊时期,这里推荐简单的中医外治比较安全有效。
穴位按揉
可取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腰阳关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环跳穴(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与半腱肌肌腱之间)、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即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等。
采用拇指按揉上述穴位,力度适中,每次每穴2~3分钟,每日1~2次。
耳穴压豆
中医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部与全身经络密切关联。耳穴压豆法又称之为“耳针”,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效果。取穴腰骶椎穴、神门穴、心穴、肝穴、脾穴、肾穴、皮质下穴、交感穴等进行压豆。腰骶椎穴行气活血、疏经止痛;神门穴镇痛,且有安神之效;心穴能调心宁神,又能间接调理其他脏腑功能;肝穴能宁心安神、疏肝解郁;脾穴宣肺健脾、益气助正;肾穴能益气壮阳、强筋健骨;皮质下穴能够调节大脑皮层所具备的抑制与兴奋功能;交感穴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多个穴位联合应用,达到平衡阴阳、宁心安神、通经活络之效。
操作时对单耳进行清洁消毒,并用探针对上述穴位的敏感点进行刺激寻找,之后在敏感点上贴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用拇指与食指对所分别埋穴位进行按揉,由轻到重,以耳廓产生微热、胀痛感为宜。
食疗药膳
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羊肉500克,当归、生姜各30克,红枣10个。
做法:羊肉过沸水,晾凉,切块;生姜洗净切片。将羊肉、当归、生姜、红枣同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煎煮,沸后撇沫,改小火慢炖至羊肉熟烂,加盐调味即可。随量饮汤吃肉。
功效:羊肉补中益气,当归活血补血,生姜温经散寒,红枣补脾和胃、补血,合用具补益气血、散寒通络功效,适合寒湿阻络型腰突症。
杜仲核桃猪腰汤
材料:猪腰1对、杜仲10克、核桃肉20克、红枣2个去核、生姜2片。
做法:先将猪腰洗净切片,将杜仲、核桃肉、生姜、红枣洗净浸泡,与猪腰一起放入锅内,加水共煎沸后,改文火炖1小时。最后加入适量调味品,饮汤吃肉。
功效:猪腰补肾益阳,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核桃温补肺肾,红枣补脾和胃、补血,共用具补肝益肾、强筋健骨功效,适合体质多虚、肾气不足型腰突症。
防患四对策
对策一,备孕期:腰突症并非不治之症,完全可以治愈。备孕期间要有充分准备,既不要轻视,也不可焦虑,正确对待,增强信心,科学调适心理,摆脱负面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备孕期间要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早期诊断,除非症状轻微,否则需要正规疗程治疗。因为患腰突症一旦怀孕,治疗措施较少,常规的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牵引等都属于禁忌。建议在备孕期间就开始进行适当的全身运动,如步行、慢跑等,还要加强腰背肌锻炼,如拱桥式(五点支撑法)、燕子飞、仰卧蹬车、直腿抬高等,增加脊柱稳定性,增强腰腿力量,减轻疼痛,促进恢复。
对策二,怀孕期:孕期应注意以下几点:防止腰部劳损及扭伤,尽量减少弯腰,转腰动作宜缓慢。避免久坐久站。无论是久坐还是久站,都会加重腰部负荷,引起椎间盘退变,如不可避免则建议早期佩戴弹力腰围,中后期多用双手撑腰保护。平时要适度散步,有助于气血运行,改善腰椎受力,但切忌激烈运动。使用托腹带。怀孕后期,如果胎儿太大,腹部隆起,腰椎负担加重,可应用托腹带把腹部托起,对背部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缓解背部疼痛不适。注意防寒保暖。肝肾功能失调,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腰部着凉后,引起腰肌痉挛,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这是诱发或加重腰突症的因素之一。
怀孕一旦出现腰突症急性发作,不要紧张焦虑,要尽量平卧硬板床休息,亦可采用侧卧位,并保持双膝和髋部弯曲,减少活动,减轻脊柱受力,以缓解疼痛症状。必要时,腰部给予热敷、痛点穴位轻手法按揉等处理。
对策三,产后期:仍需注意适当休息,避免劳累,舒缓心情,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减少弯腰和突然转腰,不宜久坐不动。避免受风受凉。选择适度锻炼方式,可以在家做一些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广播操等,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同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增加腰椎稳定性。
对策四,禁用药:从备孕开始,到妊娠期和哺乳期都应慎用或禁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如双氯芬酸钠、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即使外用中成药擦剂亦会产生潜在的毒副作用,如含有三七、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中药,有出血倾向、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也很可能引起流产;含有细辛、川乌、草乌、雷公藤等祛风活络的中药,可有神经或肝肾毒性等。此外,外用药可能还含有酒精、高分子聚合物等基质作为溶媒成分,一旦准妈妈或宝妈吸收后,从而危害胎儿或婴幼儿身体健康,故亦应当禁用


谈怎样学习整脊
这个题目选得有点大了。不过别怕,有众多的兄弟们一起努力。我想是能谈下去的。
(一)
有的兄弟求助曰,“各位爱友,请问要学整脊的话-----”师曰:人体解剖,脊柱力学,脊柱病因病机,物理力学学好了,再看看手法原理,可也!如若问我成吗?我说,成。如若问我行吗?我说,不行!成,是用战略的眼光看。不行!是用战术的眼神去看眈详。就像学木工,可以先学木工原理,木工机械,木工的xx,学完了对学作板凳肯定有帮助。但能作出板凳吗?若先从作板凳开始。会作板凳了,再会作桌子了。木工的原理你也就逐渐的开始的懂了起来。整脊也和木工作板凳一样,是个具体的事。讲技艺一般我们都愿意往大点说,人体和自然相通,要想学好整脊嘛!得有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浩瀚如四海,炫耀如三光,能知天文治旱涝,先识地理之平康----的本事和基础。传统都是这样说的:lol: 。说的简单一点,我说,就和将大象装冰箱里一样。分三步:一,找着哪里歪了。二,用你最顺手的办法,将那里的关节搬正(开)。三,说,请付款。
接着我将谈作板凳-


1,      整脊的原理(从指掌关节说起):
我们先将右手食指伸直,用右手拇食指捏住指尖,转一转。再分别将三个关节弯曲,再各自转一转。体会(悟)了,力的传导、作用点、和力矩等的关系了吗?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和理解。弯曲可将力的作用点集中,弯曲还可加大扭转的力矩。有的弯曲还可以张开关节的一部份、全部,或收拢关节的一部份、全部。这里暂不谈关节的锁定。
2,方法流派(也从指掌关节说起):将手指伸直,另一手(右手)拇食指捏住指尖,使劲一拉,喀(中式手法);
将手指伸直或略弯曲掌指关节,另一手(右手)拇食指捏住指尖,略扭转手指,使劲一拉,喀(x氏手法);
将手指伸直,另一手(右手)拇食指捏住指尖,向虎口方向侧,板靠,使劲一拉,喀(x氏手法);
将手指伸直或略弯曲掌指关节,另一手(右手)拇食指捏住指尖,向虎口方向侧板靠,略扭转手指,使劲一拉,喀(吹氏手法);
将手指伸直,弯曲掌指关节。另一手(右手)拇食指捏住指尖,使劲一扭,喀(牛氏手法);
将手指放松,另一手(右手)拇食指捏住指尖,向掌背双侧反复活动数次,觉其充分放松,且以达到向掌屈极限时,再稍用力。喀(中式长杠杆手法);
弯曲掌指关节。另一手(右手)拇指抵住第三指骨远端背侧推其达到向掌屈极限时,再稍用力。喀(美式手法);
掌指关节自然放松,另一手(右手)拇指尖抵住(左)食指根掌侧。食指横放在其背侧。缓缓用力,达到极限。喀(x式短杠杆手法);
掌指关节自然放松,另一手(右手)拇食指捏住其指根左右,向尺侧搬或推靠,突然回板或拉。喀(我王姓不长不短杠杆手法)。
3,整脊的基本功:感觉、发力,和发力时身体的协调。这是整脊的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这个恰恰是老师无法教给你的。感觉,就像你,也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肚子里现在需要上厕所,还是找个无人的地方将屁放了一样。这是否是说有的人是学不会尼?否!我所说的感觉有三重意思。其一是找病时的触觉。这个通过反复地练习,反复的作,脑感触觉中枢的功能就会得到加强,就会敏锐。其二是说感觉捕捉病人可以作成功的顺间的时机。这个也必须通过反复地练习,反复的作,方能有所体会,有所成功。其三是说整脊医生的第六感官的行成。其实这个第六感官不是整脊医生有,其他科的有经验的医生也都有,就是一接触病人,就有(知道哪里关节有问题)的诊断。余下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试图说服自己他可能不是这个病。这要通过诊断学、神经定位、xxxx学的反复的学习和演练、经验的反复集理,方能有所体会。
发力,和发力时身体的协调。是整脊的成功与否的另一个关键。尽管有的书或老师都明确的告诉你用几斤几两的力,你若不反复地练习,你还是做不出来或不成功。原因无非是你不知道怎样发力。发多大的力,发力太小,关节打不开,发力太大又怕给弄怀了。方向、大小、作用点都对,还是做不出来,就可能是发力时身体的协调没到位。这个只能你自己反复地练习,反复的作,方能有所体会,有所成功。一但成功一次,下一次就不难了,这就是分水岭。会或能做出三次,那体会就不一样了,一法通,逐渐的百发方能。
其他条件:患者放松,咱就不说了。
我说,要想学整脊,不管你是什么学历,最开始的时候,接触整脊(或说搬骨缝),最好是从腰椎斜搬开始。
第一条板凳:腰椎斜搬:腰椎斜搬我想谁都会作。但它是手法的基础。至于我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将腰椎搬开,比较的容易,即使没有腰痛,搬一搬也无妨。我负责任的说:不用定点或定点不准确,用现在我知道的原理和方法去看,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对急性腰扭伤或说骨错缝。都是有效或明显的有效。(这是为什么,请接着向下看。)想当年,那时,先让病人躺下,曲膝胯向胸压,反复之。侧卧。将腰作(摆)成弓形,用双肘分别顶推压肩髂,喀或嘎嘎嘎,翻身,再喀或嘎嘎嘎(叫盲搬)。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就好(标准是:蹲下,起来时不用手按腿)的,比一点效果都没有的要多。这也是我最初的发力和身体协调的习练。
接下来,知道了腰椎的关节面由矢状位向下渐变冠状位。于是,就根据患者的弯、转、侧的受限的不同,将其弯曲分别作偏上或中或下处理。疗效,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就好的,比一点效果都没有的明显的要多。
接下来,知道了腰椎偏歪能摸出来(开先根本摸不出来或摸不准)。侧卧,将摸出偏歪的棘突放在下,用中指钩住。再搬。喀,当时一点效果都没有(标准是:疼痛虽有明显缓解,但蹲下,起来时仍需用手按腿)已不多了。
接下来,知道了腰椎偏歪的判断还可通过影像、复位时应将棘突放在上边的原理、关节锁定、等等。治疗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方法也由卧到坐到站。即使是这样,仍有疗效不很理想的。于是,刀枪剑戟----18般兵器,12个碟子6个碗全上。
回顾当年学习的过程,有时也很可笑,每有成功和进步,有时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大有乡人得白猪,以为奇宝的感觉。有时突然在某书上赫然写着甚至比我凝视腰椎等标本多日,创造出的方法还要强的方法时。常常有曹操听说蜀中小儿都能背诵《孟德新书》之感。现在。我也能偶尔发现别人的《xx新书》上的方法不如我的方法了。看书、参加培训、自己干、凝视标本,反复之。会了不难,是说会了一部份,余下的就不很难学了!作板凳就说到这。

(二)
兄弟们给我献花,是请我喝雄黄酒,让我继续胡乱说。其实,我说得都是小儿科的东西,如果哪个高人路过,碰巧发现了一些错误,恳请费神指出,免得我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祸在当时,害在今后。
能将腰椎搬响,说明有骨缝(关节)动了。但,动的是不是我们要想让它动的那块?我们又为什么要让这块倒霉的骨头动尼?要学习神经。把自己学得神经了。大体上找病就容易一些。找到那块倒霉的骨头的大体的位置也就不难了。与脊柱相关的神经解剖学方面的书很多,一时也学不了那末多。皮节肌节的神经定位,必须记牢。这个不难,先凝视那个书上的“斑马图”几天,会有很大的帮助的。后图是几个特例。(图法不上去了)牢记和弄明白一后。如果有患者来说,肩下外,腋神经支配的特定区,痛或感觉异常。我们的手就自然的摸向颈4-5的地方了。
再一个,就是脊柱相关病的诊断的逆向思维了。植物神经与脊柱相关的问题,中医比西医不仅知道得早。归纳的还好,胸3肺、5心、7隔、9肝、11脾,腰2肾、4大肠----等等与西医几乎一致。过渡阶段的督、厥阴、气海、关元等俞穴,也多凝视几天。要是有人告诉你他黄疸,你可以联想到他10-11胸椎可能有问题时,你就成了。若你有足够的精力,能弄明白、弄精,神经的感觉,和对运动的支配、反射等。那就更更了。
另一个寻找那块倒霉的骨头的大体的位置的方法是根据肌肉的起止。(今天酒劲过了)另一个寻找那块倒霉的骨头的大体的位置的方法是根据肌肉的起止。
一块肌肉的起点(附着点)所在的骨端发生了非生理性的位置改变。那吗,与这肌肉相关的另一个附着点处,一般都有与之改变相适应的病变的存在。这虽说是蜀中小儿都知道的,却往往不被许多专家所注意。我是砖家,我专门注意这些方面的东西。我学习整脊,就学神经了。有一个阶段,来得什么病人,都先搬一搬。这肯定是不好的习惯,甚至是危险的。但也确实集累了不少的体会和意外的收获。透过患者迷雾般的症状的叙述和经过上级医院的专家花样别出的诊断。你的手似乎是不经意地放在了他的痛处。而这个痛点,比起他现在要你为他解除的痛苦也许是次要的或他似乎都没有注意的。而这里就是他的病根之所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就可验证你能否挑战专家的实力了。扯远了。这里最常见的诊断是“筋膜炎”“第几腰椎综合症”等等。肩胛内上部等处的痛,你若调理与菱形肌、肩胛提肌等相关锥体,一般立马见效。也就是说,这些痛点都可提示你去找,那个该整的骨块。(今天酒劲也过了)

好吧,再唠十块钱的?
(三)
有个大体的意识还不够。最好还要精确到具体哪一块?这一块(节)上的哪几个点偏了,这几个点哪个是主要,哪里是次要的?
X光是必须的。我常和病人说。你用不着CT。这就像我要看萝卜的形状,正看、侧看就行了,要是想看糠没糠心,那才需切片。X光的判读我就不罗嗦了。但有个问题必须解决。就是和X光科的关系的问题必须解决。他给你拍的片子打上,无异常所见,可能有一部份的病人就转滩了。特别是你刚开展这项工作,又是小字辈时。要沟通,要想法让他明白,最后让他服。
另一个就是触摸了。有一下几点:1,无奈。如我这里的病人,要想拍片,也许得两个月后方能约到。不靠摸咋办。2,触摸是整脊者的基本功。
触摸有几个需要,一是记录在案的材料,必须写明哪里的病变;其次是不同的节段调理的方法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再次就是搞清病变,以及纠正本病变的发力点的位置了。关于触摸基本功的训练,这个最好是有经验的医生告诉你怎样摸。这个网上有不少,魏征、龙层花先生的就很有代表性。有经验的医生摸过后,你再摸。那就更好了。可惜,这不易!!自我能不能练成尼?一定能!没有什么决窍。先摸出和别处不一样的地方,发硬,紧张,结节等,也许就是两面不对称,或上下不连贯------以节为症;再看一看,比一比,按一按该处痛否-------以痛为准。摸出疑问,在无人解答时,最好的办法是凝视标本。摸常了,感觉就敏锐了。方能手模心会。东晋的爱国者们就能一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边将虱子扪到,扯着耳朵提出来。一个整脊医生,只要患者穿得衣服的厚薄是均匀的,你隔衣摸不出比虱子大多了的偏歪。必为晋人所笑。
触摸的感觉,有时要比X光好,这是X光对极小的偏歪不好判读,而手感的不仅是骨的错偏。还包括因此而引起的软组织的肿胀、痉挛等。
有的兄弟念了数个血洗班,听说了很多大师的名号,但自己摸不出来,也是白费。
有的兄弟,会念,“夫病故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疾-----”可是,一看见脊柱是弯弯的,又找不到,也就分不清故疾和卒病,也就不知道冲何处下手,也很可怜。
有的兄弟------
有的兄弟碾了数年的解剖,理论很棒,但脑子里形不成骨的立体形状,也是很难。那么,嗨!(喝不到烧酒的滋味不是很那个-----OTG有尿臊气!)

这几天有几个爱友发短信问怎样发顿挫力。还真给问短了。想了一天,再唠十块钱的发力吧(本人板着脸声称:我说的一切都是无任何依据的,如若不慎误导了您,责任完全在您,本人概不负责)。
(四)
什么叫顿挫力?答:一个可控制的有限度的力(费话)。
顿挫力需要多大?答:恰好等于,要移动(打开)的关节的负生理限度所需的力(费话)。
怎样发顿挫力?答:自己悟!
为何说这些尼?因为这些都是曾困扰过我的问题。现在有人问我,这个力是“生物力学”的专用的力吗?我答:不一定吧?本人仅懂点粗中无理课本的力学。抱歉!说不清。
在这里,我先说我常用的手法所发的顿挫力的大体分类:按(压)、推(顶)、拉(抖)、旋(转)、等的单一或组合。可以大体的归三大种:收缩(推按)、膨胀、旋转。
推按类手法的发力,我形容为北极熊按冰;
膨胀类手法的发力,由中间向两边用力。其实是推按类手法的分解,获得的效果是使关节扭转。如腰椎斜搬。我形容为板手(子)样发力;
旋转类手法的发力。我形容为旋螺丝帽样发力。美式颈椎矫正常用。
发顿力就好比我们的身体是一部机器(各部件是协调的),病人是需要加工的物件,这个物件的加工的过程需在瞬间完成,那么,这部机器的起动和停止也必须在须臾间先后完成。友朋们,发力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啊!为十嘛不成功哪?
有一下几个原因:
1,患者放松不够。我想这不是主要的原因。木桩能放松吗?影视上的武林高手在练功到画境或发狂时,不是照样打断吗?这是为么?这是剧务提前让人剌了口子。这个口子在人体,就是关节。如果下列条件(2、3、4、5)都符合,即使他不放松,我们夹生也能搬开。只不过费力、不舒服------
2,对关节的了解不全面,没有顶、按在一定部位,或根本就不是顶、按在这个关节上。这在胸椎双手旋压时,是新手必过的关口。也是所有的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所在。关节面的形状,决定了你可以使用的手法(欠着吧)和发力的方向。
3,      发力的方向与要使其移动的关节端不匹配。如与平面关节不平行,或与关节断面不垂直等等。
4,      不会发力。首先这个力是恒定的,虽说是瞬间,但绝不是由小渐大的。只有动和停而以。其次,这个力是直接的作用在发力点上的,这里有两点,一是必须消除各环节的松弛部和要使其移动的关节的松弛位。否则,就不是搬、推而是拉扯。其二是消除缓冲的因素。否则,就不是顶、按而是撞击了。
5,      是力量不够大。主要是害怕不安全。不敢用力。那么,到底要多大力好尼?我说最好是相应,大一点也勿妨。多大相应尼?这需多作,自然就知道了。相应是说既能打开关节,又不多费驴力。但是开始的时候,可以用大点的力,只要这个力是像开停机器,点了开马上点关的发出,移动或转动的行程一定(安全范围内),力的大小都是安全的。
我不想再说了!

本来是穷极无聊,写写我学习整脊的迷茫。幻想能对后学的兄弟们有所启迪。被加了限制,试想5分以上的都是大师级的人物。谁还看我的小儿科的东西!也就无兴趣唠下去。
今天随便说一句,送给有缘人。整脊诊断明确、操作也对,且成功,为嘛效果仍不理想?大部分的原因是还有向下的移动没完全恢复。
http://bbs.chetx.com/zhongqiu/?stra=%u6D77%u9614%u5929%u7A7A

本来应当让它沉下去算了。又被楼上的兄弟顶上来了。那就厚着脸皮再谈点临时想起的体会。
  关于颈肩腰腿、关节痛,不可能全都适合手法治疗。但又有很多是适合手法治疗或可以通过手法减轻痛苦改善症状的。
  首先,对急性痛症。有的兄弟认为不可以作或作不了手法,须先针灸或----等急性期过了或痉挛缓解后,方才作手法。这个认识是不可取的。第一,现实中,确实有在短时间内解除一些急性甚至是剧烈的痛的办法。譬如统称为急性腰扭伤的一种急性
腰痛(病名先欠着!为公平起见,等我能看到你们隐藏的东西时我必还账)通常是几个人抬着来诊。病史很简单,多没有严重的外伤;腿痛的很剧烈的间盘突出等等。第二,多拖(治)几日(次)似乎是多收入了点,但短时间内(一次也许不一定都是在吹)治好(症状基本消除)的广告效应也不能小觑。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地方,就更有意义。第三,这也是为医者的责任。
  其次,就是安全的问题。我不想,也不可能误导大家。还是那句话,整颈椎是安全的,但前提是你必须会整。这个会,大体有几个意思。能将关节打开(作出弹响);能随心所欲的打开某关节;能知道为什么要在这里作出弹响。能控制在发生弹响时,各骨端位置的移动。更能知道,有许多似是而实非的病是不可以去打开。这才算真的会了。
  能将关节打开(作出弹响);如果你领悟力高,或有人教,很短的时间内,甚至几小时即可学会。能随心所欲的打开某关节;也不很难。能知道为什么要打开这个关节,就需费一番功夫了。能控制在发生弹响时,各骨端位置的移动。就更需费一番功夫了。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年初,大概是爱友逍遥弓长发《英雄帖》。大师们都不讲,最后我没有看到令我信服的答案。但可以肯定地是,有部分中师不仅摸不出,相信X光也判断不出椎体向后和向后下的区别,也就无从再谈两者在复位搬动时的差别。无忧兄常说,老外需学四年,中国人月余。我想四年不可能都在学搬法吧!
  如果你有很好的医学基础(没有的不必学),能将关节打开(作出弹响);这是一个分水岭式的进步。这时你要有清醒的头脑,方不会闹出烂子。作不作尼?不作是不能进步的,所谓眼精不如手精,手精不如常摆弄。这还必须在人的身上练。作吧,又怕危险。要解决此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有经验的朋友带着你。二,十二分的小心。选择好适应的症和人,摆对姿势,从小力开始。并一定要学会放弃。能知道,有许多似是而实非的病是不可以去打开。这最好是在搞手法之前就有一定的基础。我困了。说了半宿,漏洞千出。希望兄弟们挑漏洞少的地方将就着看吧。这个贴子我原想一直写下去,几经沉浮,只是写了一些中式整脊的学习体会,就停下来。说起来,无论是中式还是美式,其组成关节的骨端的相对的运动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体位,作用点,力的方向有所不同而已。小的的差异理解了,各式几可忽略。现在热门的是美式整脊。可是现在各种以自己姓氏命名的手法如春天雨后的竹笋一样的破土而成。我们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不求进取、准入混乱、疗效不佳的中国按摩,在嫁接了西洋的某些方法后,就堂而皇之的成了新方法,虽笑死个苍蝇,但有很大的欺骗性,给初学者的行进路线上增加了盲动的岔路口。结合我自己学习整脊的体会,可以告诉有志于学习整脊的同志们,在加强了基础学的训练的同时,还是学习美式整脊吧。有的朋友想拜师,又怕被骗,这也难怪,但是,瞻前顾后,一事无成。又想学到东西,又想不花费一点代价,东问西问,仅能得皮毛,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颈椎受累 试试中医导引护颈操
摘自2025-6-20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尤佳
专家简介:周辉,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骨伤科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治疗颈椎病、腰腿病,运用中医健脾和胃法、续筋接骨法,增加骨小梁结构,治疗骨质疏松症,采用特色中医外治法治疗膝、踝关节损伤。
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现代人群长期保持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使用习惯。这种持续性保持固定姿势的行为模式,成为颈椎疾病的重要诱因。
退休患者陆某(化名)因颈椎病症反复发作就诊,临床表现为颈背部疼痛伴左侧肩臂放射痛。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前期治疗效果欠佳,后转诊至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周辉处接受系统治疗。
经周辉详细诊察,发现患者存在多系统病理改变:除颈椎间盘突出和退行性变外,还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低血压等病症,这些正是引发其眩晕、恶心及头痛等症状的病理基础。鉴于病情复杂,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汤剂内服,并施以中药熏蒸等外治疗法。通过药物气化渗透作用于颈肩背部,改善局部微循环。经两周规范治疗,患者症状显著改善。
周辉解释,颈椎间盘作为椎体间的缓冲结构,随年龄增长或长期姿势不良(如低头使用电子设备、久坐等)易发生退行性改变。当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后突时,可能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发颈痛、上肢麻木及头晕头痛等症状。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理论指导。周辉指出,对于部分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综合疗法具有显著疗效。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内治可采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补益肝肾等法;外治可配合推拿(理筋整复)、牵引(增大椎间隙)、针灸(通经活络)、拔罐(祛瘀散寒)等疗法。其中,中药热敷包能发挥舒筋活络、活血止痛功效。对于症状严重者,建议短期佩戴颈托以保持颈椎稳定性。
中医导引术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记载,强调通过特定的肢体运动配合呼吸调节,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针对现代人常见的颈肩问题,以下护颈操融合了中医导引的精华:“双手托天”源自八段锦,可升提阳气;“回头望月”暗合五禽戏,能疏通经气;“颈项抗阻”体现“筋柔骨正”原则;“肩肘环绕”则取法导引“运肩开胛”之术。这些动作不仅能改善局部循环,更符合中医“动则生阳”的养生理念,帮助恢复“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健康状态。长期伏案工作人群,以下动作建议每工作30分钟起身练习一次。
双手托天
双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缓慢上举至肩部。翻掌向上,双臂伸直,用力向上托举,维持5秒。缓慢放松,恢复起始姿势。
回头望月
双臂自然下垂,头部缓慢向右旋转至极限位,目视后上方(如“望月”状)。保持5秒后,缓慢回正。换左侧重复相同动作。
颈项抗阻
双手十指交叉,置于颈后部(枕骨下方)。双手向前推,同时颈部向后发力对抗,形成等长收缩。维持5秒后放松。
肩肘环绕
双手掌分别搭于同侧肩峰(肩部最高点)。以肩关节为轴,肘部自后向前画圆,至前臂并拢。再自前向后画圆,至双手手背于枕后并拢。

颈椎健康身心安

 (2018-04-14 15:58:47)[编辑][删除]

 



下面几种情况最易损伤脆弱的颈椎。

慢性感染

特别是慢性感染,可能增加颈椎病发病的几率。常见的有咽喉炎,其次为龋齿、牙周炎、中耳炎等,这些部位的炎症可直接刺激颈部软组织或通过淋巴系统引起颈椎软组织病变。

错误锻炼

经常“摇头晃脑”,或学些颈部操来锻炼颈椎。头上顶书练平衡、频繁扭头、鸡啄米等动作并不适合颈椎已有慢性劳损的人,甚至可能加重病情,锻炼要因人而异。最好拍个颈椎X片,弄清自己的情况。

头颈部外伤

50%髓型颈椎病的病因与颈部外伤有关。一些颈椎病患者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使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一旦受到外伤,诱发症状的产生。

经常受凉

不少年轻人四季都穿低领、露背装。可颈椎特别怕冻,风寒湿因素可以降低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使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淋巴回流减慢、软组织血循环障碍,继而产生无菌性炎症,诱发颈椎病。

衰老退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部位的损伤也日益增加,颈椎同样会产生各种退行性改变,压迫刺激神经根和椎动脉,导致颈椎病发生。

颈椎病自测

1.肢体某一部位发生像触电一样的放射痛,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如果同时伴有头晕、恶心、视物旋转的症状,则往往伴有椎动脉型颈椎病。

2.手指麻木,特别是双侧都麻木,可能是得了颈椎病,导致脊髓重要结构受到压迫。

3.手指屈伸实验:手握拳,然后完全伸开,10秒钟做20次以上才算正常。

4.试图两只脚在一条线上走,颈椎病患者是走不了直线的。

颈椎受伤牵连全身

颈椎如此重要,却很“娇气”。颈椎由七块骨头组成,与肩膀构成一个沉重的十字架,支撑着分量不轻的脑袋。颈椎受伤,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全身健康。

70%的头痛跟脖子有关

颈源性头痛,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枕部、耳后闷胀或酸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眼胀以及嗅觉和味觉改变,很容易被忽略或误诊。

脖子供血不足易眩晕

颈椎病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会导致颈性眩晕,特别是在颈部活动后。

颈椎错位导致颈胸综合征

颈椎骨质增生、错位失稳、椎间盘突出等会导致颈胸综合征,使人出现阵发性胸闷、心前区疼痛、窒息感。

颈椎病可引起吞咽不畅

这是因为食管上端和第六颈椎相邻,后者增生就会压迫食管。如果颈椎增生压迫到颈交感神经,还会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诱发便秘、腹胀。

脖子还是其他疾病的“信号灯”

脖子粗的人容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等。此外,脖子越粗,患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风险越高。

养护从日常做起

要确保脖子这条“生命线”畅通无阻,就要从生活细节做起。

坐立行走保持正确姿势

站立或行走时抬头挺胸,两眼平视前方,切忌低头弓背;久坐时戴好护颈枕。

适当抬头后仰,按压穴位

需要长期低头工作者,养成每15分钟抬头后仰一次的习惯,适当扩胸、耸肩等。也可适度按压风池穴(后脖颈两根比较粗的肌肉的外侧)和天柱穴(风池穴左侧约一指左右的位置)。

防止外伤

回头转颈不要过急、过猛;开车或坐车系好安全带,防止急刹车或颠簸时因惯性发生颈部脱位性损伤;不要用脖子夹着电话。

软组织损伤方意

  (2018-04-14 14:49:22)[编辑][删除]

     软组织损伤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瘀斑、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等,属中医学筋伤范畴。《圣济总录·伤折恶血不散》记载:“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痞结不散,则为肿为痛。”《血证论》曰:“凡跌打未破者,其血坏死,伤其肌肉则肿痛瘀血凝滞之故也。”该病是由气滞血瘀、经脉不通所致,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肿胀是由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外渗到组织间隙所致;而疼痛则是由于血肿或炎性反应物刺激末梢神经所致,故治疗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原则。拟方:苏木30克,威灵仙,刘寄奴,生大黄,透骨草,赤芍各24克,乳没各15克,姜黄18克,红花12克,艾叶18克。主治:跌打损伤及其他原因所致筋脉肌肉肿痛、肢体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者。日1剂,水煎服,外熏洗;3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疗效满意。方中苏木咸能入血,辛可走散,治疗跌打损伤取其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威灵仙辛散善走,性温通利,通经达络功用;透骨草、刘寄奴活血消肿、通经止痛;生大黄凉血祛瘀,作用于跌打损伤能祛瘀止痛,《本草新编》云:“大黄性甚速,走而不守,善荡涤积滞,调中化食,通利水谷,推陈致新,导瘀血,滚痰涎,破癥结,散坚聚,止疼痛,败痈疽热毒,消肿胀,俱各如神。”姜黄通经止痛;艾叶温经止痛;赤芍活血散瘀止痛;乳没散瘀止痛;红花活血祛瘀、行气中之血。诸药合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据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可以在机体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增加血小板活性,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加快止血过程,同时能扩张血管,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滞度,防止血栓形成,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病变组织恢复的作用。

膝骨关节炎案

 (2017-12-28 07:33:42)[编辑][删除]

 



 

彭某,女,69岁。患者身体虚弱,自述左膝关节疼痛已有10余年,右膝关节疼痛1年,右下肢乏力,行走困难,上下楼梯困难,遇寒冷加重,疼痛固定,期间行针灸推等理疗措施,未见明显改善。

膝关节X线片示:双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双膝关节骨质增生。

查体:双膝关节可见明显畸形,浮髌实验左(+),右(—),肌力可。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数。

治宜: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处方:白芍18克,熟地15克,桑枝、牛膝、生地、宣木瓜各10克,桂枝9克,炒麦芽、白芷、泽泻、车前子、僵蚕、当归、蜈蚣各7克,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15剂。

二诊:彭某服用15剂后,膝关节疼痛明显好转,双下肢稍有乏力。上方去桂枝,加杜仲、枸杞子、续断各9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15剂。

三诊:患者自述疼痛感消失,行走正常,乏力得到改善。嘱咐患者上方再服15剂。

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彭某近七旬,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不能濡养膝关节,则出现膝关节疼痛;气血不足,无力行于脉中,易于血瘀,则疼痛固定,遇寒冷加重,舌质淡,苔白腻为寒湿凝结。

上方白芍、牛膝补益肝肾,加桂枝温阳祛寒,桑枝则活血通络,使得肝肾气血渐充,络脉渐通。二诊时症状缓解,则去桂枝,防止辛温助热,伤阴动血,加杜仲、枸杞子、续断为加强补益肝肾,巩固疗效。全方共奏补肝益肾、通络活血之功,故收疗效。

膝关节怕风怕冷,见热得缓的情况属于中医学“膝痹病”范畴,又称“骨痹”“鹤膝风”。现代医学诊断的膝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痛风、滑膜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都可能有类似表现。
膝痹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关节挛缩活动不利、疼痛、反复肿胀或变形等。自古医家多认为痹症成因以肝肾不足、邪气妄入为主,中医古籍中有诸多记载。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指出,“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素问•逆调论》篇中也提到“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可见肝肾不足是筋骨脉络不通的发病基础。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华佗神方》亦云:“ 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中上俱乱,三焦之气,痞而不通,饮食糟粕,精气日衰,邪气妄入……下流腰膝,其象为不遂;旁攻四肢,则为不仁。”说明外邪侵袭是膝痹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为什么膝痹病患者会膝盖怕冷呢?中医认为,膝关节周围肌肉、关节、皮肤发凉,固定性剧痛或挛缩拘急多是因为肾阳不能温煦下焦,复加外邪风寒侵袭,或外伤损伤血脉,气血不得濡养所致。自觉膝盖发凉实际是和人的体质、身体状态有关。所以在同样环境下,有的人膝盖特别怕冷,有人却觉得热。当人体体质虚弱时,则不能适应自然六气变化,易被风寒湿邪侵袭,流注膝关节,出现膝盖“冒凉风”等症状。
现代医学也观察到,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包裹较其他部位少,而且膝关节活动较多,离心脏较远,所以有过外伤或者骨关节炎病史的患者会对寒冷刺激特别敏感。所以膝盖怕凉其实是许多膝关节疾病的前兆,也是许多疾病的长期伴随症状。

自拟补肾定痛汤治痛风性关节炎

  (2017-12-26 05:02:16)[编辑][删除]


康某,男,38岁。患者自述双足第1跖趾关节肿痛、畸形7年余。饮酒、进食荤腥食物则疼痛加剧,昼轻夜甚,行动不便,近1周加重,前来就诊。症见双足第1足趾关节处红肿,畸形,触之有热感,疼痛,伴有腰痛,夜尿增多至3~4次。X线片显示左足第1趾骨近端外侧局部骨质有虫蚀样改变,边缘不规则,骨质密度较低,右足第1跖趾骨关节跖骨端骨缺损性改变,舌质红,苔薄腻,脉沉弦。血生化检查显示血尿酸值620微摩尔/升。

诊断: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辨证:脾肾两虚,痰湿凝滞,经络痹阻。

治法:补益脾肾,利湿化浊,活血通络。

处方:薏苡仁、山药各20克,肉苁蓉、丹参各15克,巴戟天、仙灵脾、生地、熟地、炒杜仲、鸡血藤各12克,白术、桃仁、红花、赤芍、川牛膝、海风藤各1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15剂。

二诊:症状明显缓解,仍有畸形,压痛,腰部酸困,夜尿多,舌质微红,苔薄白,脉沉细。复查血尿酸440微摩尔/升。上方研成细粉,每次9克,每天3次,用温开水冲服。

三诊:上述症状消失,步履正常,已获痊愈。

朱良春:治痛风重泄化浊瘀(转)【草根一生】

   (2016-02-11 10:24:18)[编辑][删除]

 

朱良春:治痛风重泄化浊瘀

 

痛风病名之商榷

痛风之名,始于李东垣、朱丹溪,但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历节病,而西医学之痛风,则系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继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则异。从临床观察,有其特征,如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人为多;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且有结节,或溃流脂液。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邪,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

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而呈“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炎”而致肾功能衰竭之症。凡此悉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故我称之为“浊瘀痹”,似较契合病机。

主要治则为泄化浊瘀

由于痛风之发生,是浊瘀为患,故应坚守“泄化浊瘀”这一法则,审证加减,浊瘀即可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将随之下降,从而使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而趋健复。这也说明:痛风虽然也属于痹证范围,具有关节疼痛、肿胀等痹证的共同表现,但浊瘀滞留经脉,乃其特点,若不注意及此,以通套治痹方药笼统施治,则难以取效。

辨证辨病与灵活用药

我治痛风常用的处方用药:土茯苓、萆解、薏苡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浓度。

曾取以上药物制成“痛风冲剂”,经六年来系统观察,大多数病例在服药2~3天后,症状有显著改善,继续服用,可以获愈。经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实验证明,用痛风冲剂对因微结晶尿钠所致大鼠实验性痛风观察,给药组2小时后大鼠的足跖肿胀的消退,显然比模型组要快,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在消肿方面,痛风冲剂并不逊于秋水仙碱组。毒性试验证明:痛风冲剂对人体是安全可靠的。

至于蕴遏化热者,可加清泄利络之葎草、虎杖、三妙丸等;痛甚者伍以全蝎、蜈蚣、延胡索、五灵脂以开瘀定痛;漫肿较甚者,加僵蚕、白芥子、陈胆星等化痰药,可加速消肿缓痛;如关节僵肿,结节坚硬者,加炮甲、蜣螂、蜂房等可破结开瘀,既可软坚消肿,亦利于降低血尿酸指标。

如在急性发作期,宜加重土茯苓、萆薢之用量,并依据证候之偏热、偏寒之不同,而配用生地、寒水石、知母、水牛角等以清热通络;或加制川乌、草乌、川桂枝、细辛、仙灵脾、鹿角霜等以温经散寒,可收消肿定痛、控制发作之效。体虚者,又应选用熟地黄、补骨脂、骨碎补、生黄芪等以补肾壮骨。至于腰痛血尿时,可加通淋化石之品,如金钱草、海金砂、芒硝、小蓟、茅根等。

病案举例

郭某,男,57岁,农民。于2000年1月7日初诊。

确诊痛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均已多年。双手十指变形,左手小指有痛风结石,全身关节酸痛,近日足趾突发红肿热痛,故来就诊。纳可,便调,舌红绛、苔黄浊,脉弦,此浊瘀阻络,有化热伤阴之征,治宜泄化浊瘀,养阴清热,通络定痛。

处方:1.青风藤、土茯苓、泽兰、泽泻、豨莶草、炒元胡各30克,生地20克,没药、赤白芍各15克,炙蜂房、炙地鳖虫各10克。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克×42包,每服4克,每日3次,饭后服。

二诊(2000年2月8日):既往曾用激素未相告,用中药后擅自将强的松每日4片突然停服,故痛反剧,肿不消,口干、痰多,二便正常,苔中白腻,舌红,脉弦。前法损益。

处方:1.穿山龙50克,土茯苓、豨莶草、青风藤、泽兰、泽泻、金荞麦、炒元胡各30克,徐长卿、没药、地龙、赤芍、炙僵蚕各15克,皂刺、地鳖虫、当归各10克,甘草6克。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克×42包,每服4克,每日3次,饭后服。

三诊(2000年3月14日):药后肿痛缓解,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激素已撤除,原法出入。

处方:1.穿山龙50克,鸡血藤、土茯苓、威灵仙、金荞麦各30克,徐长卿15克,制川乌、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克,凤凰衣8克。30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克×42包,每服4克,每日3次,饭后服。随访已趋缓解,嘱忌食含嘌呤类食物如各种豆类、海鱼、动物内脏、菠菜等及酒,多饮水,仍每日服益肾蠲痹丸2包,以期巩固。

按:长期使用激素者,在改服中药的过程中均需递减,不可骤停。方中用穿山龙,且所用剂量甚大,据朱良春先生使用体会,似有替代激素的作用,而无激素的副作用;金荞麦则为良好的祛痰化瘀、清热消炎药。

(摘编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国医大师卷:朱良春》)

链接

益肾蠲痹丸

本丸的组成是:熟地黄、仙灵脾、鹿衔草、淡苁蓉、全当归、鸡血藤、蜂房、蕲蛇(缺时可用乌梢蛇代)、地鳖虫、僵蚕、蜣螂虫、炮山甲、全蝎、蜈蚣、广地龙、甘草等,共研极细末,泛丸如绿豆大,每服6~8克,每日3次,餐后服。

顽痹病变在骨,骨又为肾所主,而督脉能督司一身之脉,故“益肾壮督”是治本之道,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整骨质代谢,对根治本病起着决定性作用。因其病邪深入经隧骨骱,必须选用具有较强的钻透搜剔之功的药物,始能奏效,所以在选用药品时,除植物药外,又宜侧重于虫类药物,因为虫类药不仅具有搜剔之性,而且均含有动物异体蛋白,对机体的补益调整,有其特殊作用。特别是蛇类还能促进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释放,使血中这种激素的浓度升高,从而达到抗炎、消肿、止痛的疗效。在实践中体会到虫类药的使用对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风药多燥,根据“治风先治血”的原则,故立方时重用地黄、当归、鸡血藤等养血之品,以缓其燥性,提高疗效。(本篇文章由徐 萌整理)

此系脾肾亏损,痰湿浊邪留于经络,注于关节,以致气血凝滞,瘀阻络痹而成。治宜补脾益肾、化瘀通络。方中巴戟天、仙灵脾、熟地、生地、肉苁蓉、炒杜仲、白术、薏苡仁、山药健脾益肾;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牛膝、鸡血藤、海风藤活血通络。故取得治疗效果。(胡佑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