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走腰突
(2022-11-02 05:09:35)练倒走有讲究
倒走时需腰身挺直或略后仰,这样可以使正常行走时得不到充分活动的脊柱和背肌受到锻炼,有利于气血经络通畅。倒走消耗的能量比散步要多,对臀、腿部肌肉也有明显的锻炼效果。
练倒走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此法特别适合经治疗后疼痛缓解患者或恢复期患者,不适合腰突症急性期患者。急性期患者需要严格卧床休息,盲目跟风下床练倒走并不会缓解疼痛,如果不慎扭伤腰部,还会加重病情,得不偿失。
第二,由于倒走相当于“盲走”,具有一定危险性,宜在空旷平坦处进行,练习时应有人陪伴,防止摔倒跌伤。每次练习30分钟左右,每日1~2次。
推荐8种锻炼动作
其实,练倒走只是众多锻炼方式之一,以下推荐抬头昂胸、飞燕点水等8种锻炼动作,可以帮助腰突症患者更好地恢复腰背足腿肌肉力量。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腰脊有力,有助肾精充盈,促进气血畅通。腰突症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加强腰背肌锻炼,辅助四肢活动。根据体质选择不同动作组合锻炼,可起到活血通络、强筋健骨、壮腰健肾之功效。
抬头昂胸 取俯卧位,双手支撑于床面,先将头抬起尽量后伸,同时双手支撑起半身,使胸昂起,昂胸的力一直要达到腰部。1次做15~20个,每日2~3次。
飞燕点水 飞燕点水亦称燕子飞,是练习腰腹肌肉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取俯卧,双侧胳膊置于身体两侧,头颈、上半身与两腿同时背伸,令整个身体后伸成一自然弧形线,同时吸气。其形如鲤鱼打挺,又如飞燕翔空。停留片刻后呼气还原,每日早晚各做15~20次。
抱膝触胸 仰卧位,双膝屈曲,双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但注意不要将背部弓起离开床面。每日早晚做20~30次。
仰卧蹬车 仰卧床上,双腿抬起屈曲向上做类似蹬自行车状的动作。每日早晚20~30次。
拱桥式 拱桥式又名五点支撑法。仰卧床上,以头、双肘、双足为支点(五点支撑),用力将躯干和下肢离开床面,尽量抬高,如拱桥状,保持10~15秒,放松。随着锻炼的进展,可将双臂及手抱于胸前,仅以双足和头后部为支点(三点支撑)练习。每日早晚连续做20~30次。
站立扭髋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两侧髋关节向左右两侧扭动,同时肩部也随着微微倾斜,左右各做20~30个,每日2次。
伸腰 取站位,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上肢向前上举过头,同时身体做后伸动作,逐渐加大幅度,并使活动主要在腰部,而不是在髋部,还原休息后再做。动作要缓慢,自然呼吸不要闭气。每日早晚各做20~30次。
吊单杠 两手正握(掌心向前)杠,距离略宽于肩,将身体悬垂于空中。身体素质好者可以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动作,体力稍弱者可以双手握扛,两脚悬空,保持悬吊状态,每日10~20分钟,手臂发酸可休息片刻。
摘自2023-6-9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腰围又称腰部固定带。源于中医骨伤科用杉木制作的一种用于固定腰椎损伤的正骨器具——腰柱,早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就有使用记载。近代应用的腰围是根据腰柱原理改制而成。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简称“腰突”)佩带腰围辅助治疗,目的是制动、保护和支撑,限制弯腰活动,有利病情恢复。若使用不当,反倒贻误甚至加重病情。日常存在的误区有以下5个方面。
误区一
卧床或睡觉佩带腰围
研究表明,人体在前倾20°坐姿时,椎间盘压力最大,端坐次之,而卧位椎间盘压力最小,它只有端坐的六分之一。当卧床休息或睡觉时,佩带腰围不仅起不到应有作用,而且影响睡眠休息,有碍呼吸和消化,所以完全没有必要佩戴。
误区二
病情缓解或恢复正常仍佩带
佩带腰围后,腰部活动减少。若佩戴时间过长,又恐惧锻炼,极易引起腰部肌肉萎缩无力、僵硬等症状,从而导致腰椎稳定性下降,加重病情或复发。所以建议佩带腰围时间为:急性期3~4周,恢复期可白天间断佩戴5~6小时。连续佩戴不宜超过3个月。
中医认为功能锻炼(运动疗法)是治疗和康复的重要一环,及时去除腰围,加强腰背肌筋锻炼,改善血循,强筋健骨,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这是因为“筋束骨”“骨张筋”,筋对骨起约束作用,骨对筋具有支撑作用。推荐腰部锻炼如“小燕飞”“五点支撑”等。还可选择全身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
误区三
将腹带当作腰围
此类情况女性常见。虽然外观看起来相似,都有护腰作用,但腹带作用较弱。因为腹带由弹性纤维材质制成,具有收腹瘦身作用,很适合爱美女性;或产妇应用能减轻局部水肿、疼痛,促进产后康复。医用腰围对腰部支撑力好,能减轻腰背肌筋受力。材质软硬结合,其腰部贴身处适合腰椎曲度,有四条弹力条状钢板或树脂胶条制成,腹部则由软质弹性纤维材质构成。现在网上或药店推出各种材质、功能的护腰用品,其种类繁多,易与医用腰围混淆,应根据医生指导正确选用。
误区四
把腰围固定在上腹部或髋部
有的病人将腰围随意戴在上腹部,会影响腹式呼吸,与腰部弧度不相适,固定力减弱。还有人偏下将其戴在髋部,腰椎亦得不到支撑稳定。正确的位置应该是腰围正中线需正对患者脊柱,将腰围的上缘置于双侧季肋部,腰围的下缘置于两侧的髂嵴上。
误区五
腰围系得越紧越好
经常还遇到不少患者把腰围紧紧地裹在腰部,总以为紧一点固定效果才好,这样可避免椎间盘移位,甚至希望它能回缩。其实,系得再紧,也不能让突出的椎间盘回缩。过紧不仅压迫腹腔脏器,影响消化功能,还影响腰部血液循环,使之充血水肿,气血瘀滞,经脉阻遏,不通则痛。正确做法应是佩戴腰围后,感觉松紧适中,两侧能各插入一根手指为宜。此外,建议腰围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应戴在背心或薄内衣外,还应根据自己腰部肥瘦选择大小规格适宜的腰围。
腰椎间盘突出病变分析及示意图
纤维环是椎间盘的外围组织,和上下椎体紧密地连在一起,纤维环包围髓核,使髓核位于一个密闭的舱内,防止髓核向周围突出。可以承受身体的很大压力,并起着缓冲作用。所谓椎间盘突出即纤维环破裂,髓核从中突出,可以理解为“汤圆”周围的“皮”破了,“汤圆”漏了“馅”。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可随外界压力而改变其位置和形状。髓核是由蛋白多糖、胶原蛋白吸收大量水分构成的。纤维环和软骨板将髓核固定,使整个椎间盘似一个水袋,髓核在其中滚动,将所受压力均匀地传递纤维环和椎体软骨板。髓核由于外力影响会产生强大的反弹力,吸收脊柱的震荡,髓核反弹力过强,会冲破纤维环而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形成椎间盘突出症。
. 腰椎间盘膨出:即纤维环没有完全破裂,髓核从破损处凸出压迫神经根;
. 腰椎间盘突出: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挤出,压迫神经根;
. 腰椎间盘脱出: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挤出后,突破后纵韧带,游离到椎管,压迫神经根脊髓。
患者常常感到腰部疼痛酸困、并多沿坐骨神经往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小腿常出现胀痛、麻木、发凉甚至抽筋,坐立行走都难持久。严重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腰部侧弯、足下垂、肌肉萎缩、力量减弱,甚至会阴部麻木、剌痛、排便、排尿无力、性功能障碍等。
临床上常出现腰椎及腰部软组织酸胀疼痛、僵硬、易疲劳,甚至弯腰受限,如压迫坐骨神经可引起坐骨神经炎,患侧剧痛并向下肢放射,小腿麻木胀痛畏寒无力。
腰椎骨质增生与腰椎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变薄,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治腰椎间盘突出一定要能同时治疗骨质增生,否则效果不佳是必然的。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为腰痛、腰胀、腰紧束感。随着疾病的发展,腰部的症状减轻甚至消失。并出现下肢麻木、疼痛、无力、发凉、皮肤感觉减退、甚至肌肉萎缩。典型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路50-100米后必须下蹲或弯腰休息一会儿方能继续行走,行走一段路又出现跛行,但骑自行车几个小时却不会感到疼痛。这是腰椎管狭窄症典型的症状,原因是人步行时腰椎处在伸直状态,椎管腔相对狭窄,加之下肢运动使椎管内组织充血水肿,从而压迫马尾或神经根而产生下肢无力、麻木、疼痛;骑自行车时,腰部处于前屈状态,此时腰椎间盘隙后方增宽,腰椎管腔扩大,所以症状也就不会出现。)。后期则会出现下肢、腿部肌肉萎缩、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等症状。
下肢与臀部疼痛的部位在腰腿痛诊断中的意义
腰腿痛是一类病症的总称,泛指可引起腰腿疼痛的多种伤病,由于痛是由不同损伤所引起,故痛也各有其特点和规律。分析这些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对腰腿痛作出正
确的鉴别和诊断。
对腰腿痛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广泛使用骨质增生解释临床症状:实践中常见到,当我们用手法对腰椎病变部位整复松解后,病人症状多可立时缓解或疼痛消除,但影像学检查见增生依旧。 难道增生会一下子被消除?这些现象恰好说明疼痛并非与增生有关。既然疼痛不是增生所引起,再将主要精力放在医治增生,消除骨刺上还有多少实际意义?
对坐骨神经的概念不清:对于坐骨神经痛,患者只要有下肢疼痛或抬腿受限时,就草率地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我们在对很多坐骨神经痛的病例进行复检、分析和治疗时,发现其误诊率竟达54.1%,而被误诊的病例中,与髂胫束有关者占 93.9%。二者病源的位置、症状表现、疼痛的位置及范围等均有明显差别,只要略作比较是不难鉴别的。
习惯用风湿解释腰腿疼:某些医生既不管疼痛的位置,也不分析疼痛的特点和规律,便给患者带上风湿的“帽子”。要知道,西医与中医所指的风湿,其概念是不一样的。西医所指的风湿,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根本无法代表这些腰腿痛的疾患。中医所指的风湿是指由风寒冷湿等气候因素的变化所诱发的疾病。如一些慢性损伤,劳损等虽有此特点,从中医的角度尚可称之为风湿,但如前所述,中医对腰痛的分类也不称风湿,腰腿痛也远不止这些病,故不能以“风湿”掩盖之。
不管疼痛与病变所在是否相符,便草率诊断:某些医生认为下肢外侧疼痛者可诊为坐骨神经痛,此论谈者不敢苟同。因下肢的外侧应包括大小腿的外侧,而坐骨神经是经大腿后正中达小腿并支配小腿,而不经大腿外侧,大腿外侧的痛又如何能算到坐骨神经上去呢?大腿外侧疼痛多见的是髂胫束损伤所致。正如前面所述对坐骨神经痛误诊率之高,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在诊断时应注意解剖关系,不要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大腿不同方位疼痛的意义
根据解剖的规律,对大腿不同方位的疼痛,作出判断是有据可依的:
大腿后侧疼痛的诊断:
大腿后侧的肌群有靠外侧的股二头肌和靠内侧的半腱半膜肌,它们由坐骨神经支配。因此,大腿后侧疼痛时,首先要检查股屈肌群是否正常?屈肌群有无拉伤或其他损伤史,以明确有无股肌群损伤。股肌群的损伤位置多在肌与肌腹的交界处,内、外两侧股屈肌的分叉处及附着区等;肌腹拉伤时有发生,其痛点多在中段,且常有明显肿胀或血肿,触诊有硬块、压痛等,肌肉主、被动收缩或抗阻收缩时疼痛加剧。
坐骨神经痛可分为根性和干性两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多分为腰椎间盘突出或变性所致,多见于 L4/5或 L5/S1。干性坐骨神经痛虽可发生于神经干的全程,但多见于梨状肌,臀大、中、小肌,臀筋膜慢性损害时,故寻找坐骨神经痛的根源主要在下腰段和梨状肌处。臀上皮神经则应在上腰段挖根源。
大腿前侧疼痛的鉴别:
大腿前面下、中段疼痛时,应注意股四头肌损伤,在中段多为肌腹拉伤,常可触及到硬块,此为肌肉拉伤后的肌痉挛、血肿块等,有压痛:如压痛在下段、髌骨上方时,要注意股四头肌的肌腹及肌腱交接处的拉伤,甚至是断裂伤。于是,股四头肌收缩或抗阻伸膝时,疼痛加剧,如有断裂者,膝上方可出现空陷横断沟,且股四头肌明显上缩成团块状。 若疼痛点出现在腿根部,如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触及时,需考虑髂腰肌损伤,因为它附着于股骨小结节,故可于此处摸到压痛点,抗阻抬腿时该点疼痛加剧;若压痛点出现于髂前上棘时,除考虑阔筋膜张肌附着点损伤外,应注意此处也是缝匠肌的附着点,此肌由髂前上棘经股前,斜向内下,止于胫骨内侧髁。
故检查此肌两端附着点及肌的行经有无压痛,屈膝并外旋大腿,或抗阻完成此动作时有无压痛。若有阳性反应,需考虑缝匠肌损伤,若髂前下棘压痛,考虑为股直肌头附着区有损伤。上述两肌均为股神经支配,若已排除肌肉本身病变,若考虑骨神经导致时,应检查上腰段(L2-4),排除腰部病变。
大腿内侧疼痛的意义:
大腿内侧肌群称内收肌,其功用主要是使大腿内收,故双腿如果较长时间叉开站立强力牵拉内收肌,可引起大腿内侧疼痛,抗阻内收时大腿内侧疼痛,此为内收肌过度疲劳或损伤引起的疼痛;作抗阻内收检查时,如疼痛的位置在耻骨部,且耻骨支有压痛甚至其表面有粗糙不平者,应注意可能是由于内收肌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耻骨骨炎。
由于耻骨肌受股神经、大收肌受坐骨神经双重支配,故此二肌有疼痛时,尚需注意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有无病变之外,所有内收肌者则受闭孔神经支配,应注意检查腰椎中段(L3-4),排除腰部病变。
大腿外侧疼痛的意义:
大腿外侧无具体肌群,主要是髂胫束在此,起支持下肢挺立之功。如髂胫束损伤时其疼痛主要在臀部,但可沿大腿外侧影响至小腿外侧,且大腿外侧下、中 1/3交界处是其压痛的敏感点,故大腿外侧的疼痛基本为髂胫束损伤所致。虽然下、中 1/3交界的压痛有时可能是股四头肌外侧头损伤引起,只要有此概念,从二者所影响的方向、范围、功能等作比较,也不难鉴别。
股外侧皮神经炎时,虽然也可以有大腿外侧疼痛,但更主要是在大腿外侧上、中部有感觉异常、麻木、皮感下降等。要提请注意的是,大腿外侧无运动神经支配,坐骨神经只沿大腿后侧下行,并不经大腿外侧,故大腿外侧疼痛时,不应该不加思索地就认定是坐骨神经痛。遗憾的是在临床上常发生这一基本常识的误诊。只要熟悉一下解剖,有识于此,从位置上是很容易将其区分的。
大腿后外侧胀痛的意义:
有时,大腿酸胀痛的位置并非正好在侧方或正后方,而是位于后外侧方,即为股二头肌的胀痛和压痛,半腱半膜肌不受影响,这不能用坐骨神经或用髂胫束损伤来解释。这现象多为股方肌损伤所致,一般检查体位难以查到痛点,应以健侧卧位,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屈髋屈膝,腿内收,膝抵床,使髋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尽量拉开,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及其稍上方处,便是股方肌之所在,可查得明显压痛。
在此体位下,对股方肌及股二头肌进行手法治疗,可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此患者多可查到第五腰椎有疾患或该侧骶棘肌损伤痉挛,若同时对此进行处理,则效果更快且稳定。其中的关系可能是股方肌受骶丛肌支所支配,股二头肌受坐骨神经支配,骶部的损伤,可影响刺激这些神经,并通过这些神经影响此二肌出现症状。
臀部不同区域疼痛的判断
臀部肌肉较多,但在腰腿痛临床中,并非全有同等重要性,现择其意义较大者进行探索。为探讨方便,我们可用十字座标,从中间将臀部分成4个区域,即上内、上外、下内及下外4区。
臀部下半区疼痛的判断:
臀下部的疼痛,若其位置在下外区较靠座标的交叉,垂直座标稍外侧处,首先要考虑坐骨神经痛的可能性,先沿大腿后侧,坐骨神经行径检查有无压痛,注意其疼痛应是在大腿后侧(不应该出现在大腿的内侧或外侧),且下肢的其他症状也与之相符时,初步可作坐骨神经损伤来诊断,若要诊断成立,还应进一步寻其根源,判断是根性还是干性,根源在腰椎还是在梨状肌。
若疼痛的位置稍靠外下方,在大转子之内侧时,需注意是否为股方肌损伤(检查及鉴别方法可参考前面有关股方肌损伤部分)。有时其痛点在股方肌上方,则可能为深部小肌的损伤,临床少见。
若疼痛的位置在髋关节,特别是在大转子处时,若是慢性疼痛,需注意髋有无慢性损伤或炎症,若关节活动时还有响声者,要注意弹响髋;若为急性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则应注意排除股骨胫骨折或髋关节脱位,二者均是伤后起病,大转子上移,活动障碍,前者局部尚可触得骨擦音,足跟部和股骨大粗隆处叩击痛等,X线照片可鉴别、确诊。
若疼痛的位置在臀的下内侧区,接近于臀皱折处应查其与坐骨结节的关系。若疼痛在坐骨结节,要注意有否坐骨结节囊肿、股屈肌群附着区损伤,甚至坐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多见于少年、儿童)等。
疼痛在臀上部较近垂直座标时,要注意有无臀上皮神经损伤。此神经损伤时,其腰腿疼痛的特点是比较隐约放散的酸痛或钝痛,坐下至快达椅面时常突然出现失控无力支撑,跌坐椅上,从椅上起立时,无力直接站起,需手扶按在腿远端或膝部,俯身抬臀然后才能直起身来。
检查可于髂嵴中点下方的髂外窝处(约髂嵴下 2-5厘米处),作横向推摸,检查有无垂直向下的、约如火柴梗大小的索条状物,有的可于皮下触及,推拨之可左右摆动,有的虽可触及,但较深在脂肪层中,推之不能摆动。二者虽深浅不同,有同样以酸胀痛为主的压痛,有此症状和体征者诊断应无疑。
若在臀上皮神经稍下方查得约手指粗细,由内上区斜向外下,指向大转子方向的肌束,较僵硬、压痛,此为痉挛的臀中肌。损伤的臀中肌、阔筋膜张肌与髂胫束损伤同是引起大腿外侧痛的主因。阔筋膜张肌位于臀部最外侧,可于髂前上棘下方触及,损伤时,也可触及僵硬的痉挛肌束,较臀中肌略小。
常有人将臀中肌损伤与臀上皮神经损伤相混,其实只要注意到二者各有损伤的可能性,临床上只要略加比较,鉴别并不困难。从位置来说,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下方约 2-5厘米处,而臀中肌则在臀上皮神经的下方;从纤维的方向,臀上皮神经从髂嵴缘垂直向下,而臀中肌则从内上斜向外下。
若论纤维的大小,臀上皮神经只有火柴梗般大小,臀中肌则有指头粗细;数量上皮神经有2-3条不等,臀中肌仅有一条而已;症状影响范围不一样,臀上皮神经放射性,隐约不定地影响到腰、臀部及大腿后侧(不过膝),而臀中肌的痉挛是髂胫束损伤的主因,其痛除臀的外上部分之外,主要是大腿的外侧,甚至到小腿外侧也有牵拉性疼痛。按上述情况比较,鉴别不难,由于二者的治疗手法也不同,故应将其辩明,避免误诊误治,影响疗效。
臀部上内方肌内侧缘疼痛有可能损伤的是臀中肌和梨状肌:
臀中肌由内上斜向下,其内侧端在臀部上内区,有的患者表现为肌腹痛者,则其检查所得如前所述;有的患者主要是附着区损伤者,其疼痛的位置在臀的上内区中部,故在此查到压痛点时,要注意到臀中肌损伤的可能。若痛在臀中肌下方,坐标交叉稍内侧处,必须注意到梨状肌损伤的可能。
梨状肌起于 2-4骶椎前面,肌束穿坐骨大孔而出,斜向外下达股骨大转子,它的损伤是引起干性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由于此肌被臀大肌所覆盖,准确的体表定位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准确治疗。对其体表定位有不同方法:有人主张由髂骨后上棘与大转子作一连线来表示梨状肌的位置,实践认为此线仅为梨状肌的上缘;有人主张先由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作一连线,在此线髂后上棘 2厘米处取点,再由此点与大转子作一连线,此线即为梨状肌中心线的体表投影线。 若将此线分为三等分,则内 1/3为梨状肌在盆腔内的起始段,中 1/3为穿出坐骨大孔之后的肌腹部分,外 1/3约为肌腱部分。因此,内、中 1/3交接处是梨状肌的出口点,中1/3是检查梨状肌伤病变化,进行手法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的部位。要注意的是在此处的臀大肌常有痉挛肌束,易与梨状肌相混淆,虽说二者有异,但靠深浅有时也难以分清,最好是在其内、中 1/3交界处进行触摸,触得肌束后顺肌束向内侧摸。 可触到一骨环,此为坐骨大孔的内侧缘,若为梨状肌,其肌束将潜于此环之下而消失,若肌束跨此环而过,在环的内侧尚可触及的话,则为臀大肌的痉挛肌束。另外,若为梨状肌损伤时除自身有压痛外,常累及坐骨神经,可出现一系列的有关症状,在髂后上棘的上外方若触及一些大小不一,或成串,或散在性的滑动小结节,这是局部脂肪小叶疝入浅筋膜后发生肿胀,形成结节状的脂肪球,称之为骶髂部脂肪疝,有局部胀痛,牵扯痛和压痛,严重者可影响至别处。
临床常可见到臀髋部的慢性软组织损害可以引起膝关节痛,其主要是闭孔神经受到刺激或激惹通过隐神经支配膝关节,对主诉膝关节疼痛的患者要注意检查同侧臀髋部是否有病,以防误诊。疼痛若在臀部内侧缘,则需注意臀大肌附着缘的损伤。这种损伤,除局部压痛外,常可触及小纤维索等改变。除臀大肌附着缘损伤外,还需注意有无骶髂关节半脱位。可通过检查髂后上棘是否对称,“4”字试验,骨盆挤压分离试验等加以鉴别,必要时 X线照片检查,加以确诊。
总之,腰腿痛虽然较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腰的疾患可引起腰腿痛,而臀或腿不同部位的疼痛,也可给我们提供腰病的线索。通过对臀及大腿解剖的复习,将有助于我们对腰腿痛的防治。
患腰突症能否怀孕
中医调治为您解忧
摘自2023-8-17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腰突症患者怀孕可加重病情
下腰椎是全身应力的中点,负重及活动度大,损伤概率高,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以腰4~5椎间盘发病率最高。一般来讲,腰突症患者怀孕后,因生理因素使腰椎曲度、结构、平衡力及承载力等均发生改变,从而会加重病情。一是由于内分泌发生变化,使腰椎小关节及韧带松弛,腰肌易劳损、水肿、痉挛,腰部的稳定性减弱,椎间盘受力改变,会造成腰痛症状加剧。二是随胎儿在子宫内逐渐发育长大,使腰椎负担加重,腰椎前凸逐渐加大,重心前移。生物力学表明,在腰椎前部作用的载荷越大,则作用在腰椎上的力越大。同时,进一步增加椎间盘后方牵拉力和挤压力,引起椎间盘组织退变并向后方突出刺激压迫神经。三是腰椎间盘突出反之对怀孕亦会产生影响。可能怀胎十月要经历一个反复或持续的腰痛甚至腿痛过程,影响到孕妇的活动或休息。有些患者会出现精神紧张,心理焦虑抑郁,甚至恐惧腰部运动。
此外,如需采取一些特殊检查、药物治疗等,但这些检查及药物,对于孕妇及胎儿会有一些不良影响,故治疗受到限制,也会加重症状。
腰突症患者能否怀孕需评估
患腰突症并非怀孕禁忌症,应根据突出类型区别对待。腰突症在临床上根据突出物的大小及占位分为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和游离型4种类型,膨出型最小,对神经的影响最小,突出型较大,脱出型更大点,而游离型最大,其肿物已掉入椎管内,当然对神经的压迫更明显。临床上脱出型和游离型所占比例很少。
首先,椎间盘膨出且无症状者,由于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一般不影响怀孕。如果椎间盘膨出伴腰痛症状,虽然对怀孕没有大的影响,但是怀孕后可能会加重腰椎的负担,导致病情加重,最好先治疗观察,推迟3个月至半年备孕。其次,对腰椎间盘呈突出型患者,不建议立即备孕,需要进行规范的中医保守治疗并在病情稳定半年后再进行备孕。此外,对少数突出物呈脱出型或游离型,更不应着急马上备孕,最好通过局麻下椎孔镜微创手术摘除突出椎间盘痊愈后1年,再建议怀孕。当然,微创手术也不会影响到怀孕及孩子出生。
中医调治解烦忧
中医认为,腰突症属中医“痹症”“腰痛病”之范畴。肾虚为发病之本,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等痹阻经络为病之标,即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的内因,外伤劳损、风寒湿邪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外因。辨证分为气滞血瘀型、风寒湿痹型、湿热阻络型、肝肾亏虚型,治疗以中医综合治疗为主。但怀孕后,由于身体处于特殊时期,这里推荐简单的中医外治比较安全有效。
穴位按揉
可取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腰阳关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环跳穴(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与半腱肌肌腱之间)、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即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等。
采用拇指按揉上述穴位,力度适中,每次每穴2~3分钟,每日1~2次。
耳穴压豆
中医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部与全身经络密切关联。耳穴压豆法又称之为“耳针”,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效果。取穴腰骶椎穴、神门穴、心穴、肝穴、脾穴、肾穴、皮质下穴、交感穴等进行压豆。腰骶椎穴行气活血、疏经止痛;神门穴镇痛,且有安神之效;心穴能调心宁神,又能间接调理其他脏腑功能;肝穴能宁心安神、疏肝解郁;脾穴宣肺健脾、益气助正;肾穴能益气壮阳、强筋健骨;皮质下穴能够调节大脑皮层所具备的抑制与兴奋功能;交感穴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多个穴位联合应用,达到平衡阴阳、宁心安神、通经活络之效。
操作时对单耳进行清洁消毒,并用探针对上述穴位的敏感点进行刺激寻找,之后在敏感点上贴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用拇指与食指对所分别埋穴位进行按揉,由轻到重,以耳廓产生微热、胀痛感为宜。
食疗药膳
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羊肉500克,当归、生姜各30克,红枣10个。
做法:羊肉过沸水,晾凉,切块;生姜洗净切片。将羊肉、当归、生姜、红枣同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煎煮,沸后撇沫,改小火慢炖至羊肉熟烂,加盐调味即可。随量饮汤吃肉。
功效:羊肉补中益气,当归活血补血,生姜温经散寒,红枣补脾和胃、补血,合用具补益气血、散寒通络功效,适合寒湿阻络型腰突症。
杜仲核桃猪腰汤
材料:猪腰1对、杜仲10克、核桃肉20克、红枣2个去核、生姜2片。
做法:先将猪腰洗净切片,将杜仲、核桃肉、生姜、红枣洗净浸泡,与猪腰一起放入锅内,加水共煎沸后,改文火炖1小时。最后加入适量调味品,饮汤吃肉。
功效:猪腰补肾益阳,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核桃温补肺肾,红枣补脾和胃、补血,共用具补肝益肾、强筋健骨功效,适合体质多虚、肾气不足型腰突症。
防患四对策
对策一,备孕期:腰突症并非不治之症,完全可以治愈。备孕期间要有充分准备,既不要轻视,也不可焦虑,正确对待,增强信心,科学调适心理,摆脱负面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备孕期间要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早期诊断,除非症状轻微,否则需要正规疗程治疗。因为患腰突症一旦怀孕,治疗措施较少,常规的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牵引等都属于禁忌。建议在备孕期间就开始进行适当的全身运动,如步行、慢跑等,还要加强腰背肌锻炼,如拱桥式(五点支撑法)、燕子飞、仰卧蹬车、直腿抬高等,增加脊柱稳定性,增强腰腿力量,减轻疼痛,促进恢复。
对策二,怀孕期:孕期应注意以下几点:防止腰部劳损及扭伤,尽量减少弯腰,转腰动作宜缓慢。避免久坐久站。无论是久坐还是久站,都会加重腰部负荷,引起椎间盘退变,如不可避免则建议早期佩戴弹力腰围,中后期多用双手撑腰保护。平时要适度散步,有助于气血运行,改善腰椎受力,但切忌激烈运动。使用托腹带。怀孕后期,如果胎儿太大,腹部隆起,腰椎负担加重,可应用托腹带把腹部托起,对背部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缓解背部疼痛不适。注意防寒保暖。肝肾功能失调,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腰部着凉后,引起腰肌痉挛,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这是诱发或加重腰突症的因素之一。
怀孕一旦出现腰突症急性发作,不要紧张焦虑,要尽量平卧硬板床休息,亦可采用侧卧位,并保持双膝和髋部弯曲,减少活动,减轻脊柱受力,以缓解疼痛症状。必要时,腰部给予热敷、痛点穴位轻手法按揉等处理。
对策三,产后期:仍需注意适当休息,避免劳累,舒缓心情,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减少弯腰和突然转腰,不宜久坐不动。避免受风受凉。选择适度锻炼方式,可以在家做一些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广播操等,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同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增加腰椎稳定性。
对策四,禁用药:从备孕开始,到妊娠期和哺乳期都应慎用或禁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如双氯芬酸钠、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即使外用中成药擦剂亦会产生潜在的毒副作用,如含有三七、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中药,有出血倾向、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也很可能引起流产;含有细辛、川乌、草乌、雷公藤等祛风活络的中药,可有神经或肝肾毒性等。此外,外用药可能还含有酒精、高分子聚合物等基质作为溶媒成分,一旦准妈妈或宝妈吸收后,从而危害胎儿或婴幼儿身体健康,故亦应当禁用
谈怎样学习整脊
这个题目选得有点大了。不过别怕,有众多的兄弟们一起努力。我想是能谈下去的。
(一)
有的兄弟求助曰,“各位爱友,请问要学整脊的话-----”师曰:人体解剖,脊柱力学,脊柱病因病机,物理力学学好了,再看看手法原理,可也!如若问我成吗?我说,成。如若问我行吗?我说,不行!成,是用战略的眼光看。不行!是用战术的眼神去看眈详。就像学木工,可以先学木工原理,木工机械,木工的xx,学完了对学作板凳肯定有帮助。但能作出板凳吗?若先从作板凳开始。会作板凳了,再会作桌子了。木工的原理你也就逐渐的开始的懂了起来。整脊也和木工作板凳一样,是个具体的事。讲技艺一般我们都愿意往大点说,人体和自然相通,要想学好整脊嘛!得有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浩瀚如四海,炫耀如三光,能知天文治旱涝,先识地理之平康----的本事和基础。传统都是这样说的:lol:
。说的简单一点,我说,就和将大象装冰箱里一样。分三步:一,找着哪里歪了。二,用你最顺手的办法,将那里的关节搬正(开)。三,说,请付款。
接着我将谈作板凳-
1,
我们先将右手食指伸直,用右手拇食指捏住指尖,转一转。再分别将三个关节弯曲,再各自转一转。体会(悟)了,力的传导、作用点、和力矩等的关系了吗?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和理解。弯曲可将力的作用点集中,弯曲还可加大扭转的力矩。有的弯曲还可以张开关节的一部份、全部,或收拢关节的一部份、全部。这里暂不谈关节的锁定。
2,方法流派(也从指掌关节说起):将手指伸直,另一手(右手)拇食指捏住指尖,使劲一拉,喀(中式手法);
将手指伸直或略弯曲掌指关节,另一手(右手)拇食指捏住指尖,略扭转手指,使劲一拉,喀(x氏手法);
将手指伸直,另一手(右手)拇食指捏住指尖,向虎口方向侧,板靠,使劲一拉,喀(x氏手法);
将手指伸直或略弯曲掌指关节,另一手(右手)拇食指捏住指尖,向虎口方向侧板靠,略扭转手指,使劲一拉,喀(吹氏手法);
将手指伸直,弯曲掌指关节。另一手(右手)拇食指捏住指尖,使劲一扭,喀(牛氏手法);
将手指放松,另一手(右手)拇食指捏住指尖,向掌背双侧反复活动数次,觉其充分放松,且以达到向掌屈极限时,再稍用力。喀(中式长杠杆手法);
弯曲掌指关节。另一手(右手)拇指抵住第三指骨远端背侧推其达到向掌屈极限时,再稍用力。喀(美式手法);
掌指关节自然放松,另一手(右手)拇指尖抵住(左)食指根掌侧。食指横放在其背侧。缓缓用力,达到极限。喀(x式短杠杆手法);
掌指关节自然放松,另一手(右手)拇食指捏住其指根左右,向尺侧搬或推靠,突然回板或拉。喀(我王姓不长不短杠杆手法)。
3,整脊的基本功:感觉、发力,和发力时身体的协调。这是整脊的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这个恰恰是老师无法教给你的。感觉,就像你,也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肚子里现在需要上厕所,还是找个无人的地方将屁放了一样。这是否是说有的人是学不会尼?否!我所说的感觉有三重意思。其一是找病时的触觉。这个通过反复地练习,反复的作,脑感触觉中枢的功能就会得到加强,就会敏锐。其二是说感觉捕捉病人可以作成功的顺间的时机。这个也必须通过反复地练习,反复的作,方能有所体会,有所成功。其三是说整脊医生的第六感官的行成。其实这个第六感官不是整脊医生有,其他科的有经验的医生也都有,就是一接触病人,就有(知道哪里关节有问题)的诊断。余下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试图说服自己他可能不是这个病。这要通过诊断学、神经定位、xxxx学的反复的学习和演练、经验的反复集理,方能有所体会。
发力,和发力时身体的协调。是整脊的成功与否的另一个关键。尽管有的书或老师都明确的告诉你用几斤几两的力,你若不反复地练习,你还是做不出来或不成功。原因无非是你不知道怎样发力。发多大的力,发力太小,关节打不开,发力太大又怕给弄怀了。方向、大小、作用点都对,还是做不出来,就可能是发力时身体的协调没到位。这个只能你自己反复地练习,反复的作,方能有所体会,有所成功。一但成功一次,下一次就不难了,这就是分水岭。会或能做出三次,那体会就不一样了,一法通,逐渐的百发方能。
其他条件:患者放松,咱就不说了。
我说,要想学整脊,不管你是什么学历,最开始的时候,接触整脊(或说搬骨缝),最好是从腰椎斜搬开始。
第一条板凳:腰椎斜搬:腰椎斜搬我想谁都会作。但它是手法的基础。至于我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将腰椎搬开,比较的容易,即使没有腰痛,搬一搬也无妨。我负责任的说:不用定点或定点不准确,用现在我知道的原理和方法去看,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对急性腰扭伤或说骨错缝。都是有效或明显的有效。(这是为什么,请接着向下看。)想当年,那时,先让病人躺下,曲膝胯向胸压,反复之。侧卧。将腰作(摆)成弓形,用双肘分别顶推压肩髂,喀或嘎嘎嘎,翻身,再喀或嘎嘎嘎(叫盲搬)。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就好(标准是:蹲下,起来时不用手按腿)的,比一点效果都没有的要多。这也是我最初的发力和身体协调的习练。
接下来,知道了腰椎的关节面由矢状位向下渐变冠状位。于是,就根据患者的弯、转、侧的受限的不同,将其弯曲分别作偏上或中或下处理。疗效,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就好的,比一点效果都没有的明显的要多。
接下来,知道了腰椎偏歪能摸出来(开先根本摸不出来或摸不准)。侧卧,将摸出偏歪的棘突放在下,用中指钩住。再搬。喀,当时一点效果都没有(标准是:疼痛虽有明显缓解,但蹲下,起来时仍需用手按腿)已不多了。
接下来,知道了腰椎偏歪的判断还可通过影像、复位时应将棘突放在上边的原理、关节锁定、等等。治疗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方法也由卧到坐到站。即使是这样,仍有疗效不很理想的。于是,刀枪剑戟----18般兵器,12个碟子6个碗全上。
回顾当年学习的过程,有时也很可笑,每有成功和进步,有时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大有乡人得白猪,以为奇宝的感觉。有时突然在某书上赫然写着甚至比我凝视腰椎等标本多日,创造出的方法还要强的方法时。常常有曹操听说蜀中小儿都能背诵《孟德新书》之感。现在。我也能偶尔发现别人的《xx新书》上的方法不如我的方法了。看书、参加培训、自己干、凝视标本,反复之。会了不难,是说会了一部份,余下的就不很难学了!作板凳就说到这。
(二)
兄弟们给我献花,是请我喝雄黄酒,让我继续胡乱说。其实,我说得都是小儿科的东西,如果哪个高人路过,碰巧发现了一些错误,恳请费神指出,免得我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祸在当时,害在今后。
能将腰椎搬响,说明有骨缝(关节)动了。但,动的是不是我们要想让它动的那块?我们又为什么要让这块倒霉的骨头动尼?要学习神经。把自己学得神经了。大体上找病就容易一些。找到那块倒霉的骨头的大体的位置也就不难了。与脊柱相关的神经解剖学方面的书很多,一时也学不了那末多。皮节肌节的神经定位,必须记牢。这个不难,先凝视那个书上的“斑马图”几天,会有很大的帮助的。后图是几个特例。(图法不上去了)牢记和弄明白一后。如果有患者来说,肩下外,腋神经支配的特定区,痛或感觉异常。我们的手就自然的摸向颈4-5的地方了。
再一个,就是脊柱相关病的诊断的逆向思维了。植物神经与脊柱相关的问题,中医比西医不仅知道得早。归纳的还好,胸3肺、5心、7隔、9肝、11脾,腰2肾、4大肠----等等与西医几乎一致。过渡阶段的督、厥阴、气海、关元等俞穴,也多凝视几天。要是有人告诉你他黄疸,你可以联想到他10-11胸椎可能有问题时,你就成了。若你有足够的精力,能弄明白、弄精,神经的感觉,和对运动的支配、反射等。那就更更了。
另一个寻找那块倒霉的骨头的大体的位置的方法是根据肌肉的起止。(今天酒劲过了)另一个寻找那块倒霉的骨头的大体的位置的方法是根据肌肉的起止。
一块肌肉的起点(附着点)所在的骨端发生了非生理性的位置改变。那吗,与这肌肉相关的另一个附着点处,一般都有与之改变相适应的病变的存在。这虽说是蜀中小儿都知道的,却往往不被许多专家所注意。我是砖家,我专门注意这些方面的东西。我学习整脊,就学神经了。有一个阶段,来得什么病人,都先搬一搬。这肯定是不好的习惯,甚至是危险的。但也确实集累了不少的体会和意外的收获。透过患者迷雾般的症状的叙述和经过上级医院的专家花样别出的诊断。你的手似乎是不经意地放在了他的痛处。而这个痛点,比起他现在要你为他解除的痛苦也许是次要的或他似乎都没有注意的。而这里就是他的病根之所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就可验证你能否挑战专家的实力了。扯远了。这里最常见的诊断是“筋膜炎”“第几腰椎综合症”等等。肩胛内上部等处的痛,你若调理与菱形肌、肩胛提肌等相关锥体,一般立马见效。也就是说,这些痛点都可提示你去找,那个该整的骨块。(今天酒劲也过了)
|
好吧,再唠十块钱的? (三) 有个大体的意识还不够。最好还要精确到具体哪一块?这一块(节)上的哪几个点偏了,这几个点哪个是主要,哪里是次要的? X光是必须的。我常和病人说。你用不着CT。这就像我要看萝卜的形状,正看、侧看就行了,要是想看糠没糠心,那才需切片。X光的判读我就不罗嗦了。但有个问题必须解决。就是和X光科的关系的问题必须解决。他给你拍的片子打上,无异常所见,可能有一部份的病人就转滩了。特别是你刚开展这项工作,又是小字辈时。要沟通,要想法让他明白,最后让他服。 另一个就是触摸了。有一下几点:1,无奈。如我这里的病人,要想拍片,也许得两个月后方能约到。不靠摸咋办。2,触摸是整脊者的基本功。 触摸有几个需要,一是记录在案的材料,必须写明哪里的病变;其次是不同的节段调理的方法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再次就是搞清病变,以及纠正本病变的发力点的位置了。关于触摸基本功的训练,这个最好是有经验的医生告诉你怎样摸。这个网上有不少,魏征、龙层花先生的就很有代表性。有经验的医生摸过后,你再摸。那就更好了。可惜,这不易!!自我能不能练成尼?一定能!没有什么决窍。先摸出和别处不一样的地方,发硬,紧张,结节等,也许就是两面不对称,或上下不连贯------以节为症;再看一看,比一比,按一按该处痛否-------以痛为准。摸出疑问,在无人解答时,最好的办法是凝视标本。摸常了,感觉就敏锐了。方能手模心会。东晋的爱国者们就能一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边将虱子扪到,扯着耳朵提出来。一个整脊医生,只要患者穿得衣服的厚薄是均匀的,你隔衣摸不出比虱子大多了的偏歪。必为晋人所笑。 触摸的感觉,有时要比X光好,这是X光对极小的偏歪不好判读,而手感的不仅是骨的错偏。还包括因此而引起的软组织的肿胀、痉挛等。 有的兄弟念了数个血洗班,听说了很多大师的名号,但自己摸不出来,也是白费。 有的兄弟,会念,“夫病故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疾-----”可是,一看见脊柱是弯弯的,又找不到,也就分不清故疾和卒病,也就不知道冲何处下手,也很可怜。 有的兄弟------ 有的兄弟碾了数年的解剖,理论很棒,但脑子里形不成骨的立体形状,也是很难。那么,嗨!(喝不到烧酒的滋味不是很那个-----OTG有尿臊气!)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