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安石与中医药

(2022-11-01 14:55:06)


时间:2021-07-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赵军王安石爱读医书,性格孤傲,不同俗流,有人劝他服补药,他说:“余平生不服紫团参(上佳党参),亦活到今日。”可见他对无病服药是持否定态度的。

有两首中医方广流传后世。一是《苏沈良方》所载偏头痛方:“裕陵传王荆公偏头痛方,云是禁中秘方。用生萝菔(白萝卜)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两鼻皆注亦可,数十年患皆一注而愈。荆公与仆言,已愈数人。”生萝卜汁滴鼻,取其辛散之力,“左痛注右,右痛注左”的方法真了不起,宋代人固不知神经为何物,而经验之可贵于此可见一斑。另一首处方是“妙香散”,收载于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及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名之为“王荆公妙香散”,组成为人参、龙骨、益智仁、茯苓神、远志、甘草、朱砂。此方为安神定志之方,适用于劳心思虑过度而心悸失眠者。(赵军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皇甫谧的“四大贡献”与“四大超越”
摘自2025-3-7中国中医药报
王 云 甘肃省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

皇甫谧像
巍巍古邑灵台,赫赫针灸鼻祖,煌煌甲乙真经,代代济世无穷……
公元215,东汉末年,出生了皇甫谧。出身名门世族,出生以后家道衰落,幼丧生母,过继叔父,15岁时随叔父迁居河南新安(今义马)。也许是由于母亲早逝,世态动荡,皇甫谧自幼贪玩,游荡无度,年及二十犹不好学。
《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从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纯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与我何有。”
叔母一席掏心吐肺、振聋发聩的教言,深深击中了皇甫谧的内心,即拜乡人席坦为师,誓志求学,这真是蛟龙王睡沙滩,一句话惊醒梦中人,从此走上了逆袭的人生。
一梦惊醒的皇甫谧与以往判若两人,矢志奋发,手不释卷,经多年刻苦学习,遂博通百家之言,成为当时一代大家,名动朝野,成名以后,7次避诏不仕,坚持一辈子做个独立学者、民间医生,在文、史、医、哲方面均取得了空前成就,并在一生中完成了人生4次超越。
四大贡献
文学方面
著有《皇甫谧集》《玄晏春秋》《鬼谷之注》,玄守、释劝、笃终三论,高士、列女等传,《三都赋序》,并诗诔赋颂,言辞犀利,字字珠玑,结构严谨,文史并重,强调文章的社会教育作用,开一代文风清流。
史学方面
其文史著作《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郡国志》《国都城记》等,广纳博采,考据谨严,把史前史的开端推到了“三皇”时代,尤其对“三皇五帝”的世系纪年及重大活动进行了补充和考证,补《史记》之缺;对历史上地方名称的前后变更及一个民族或王朝迁徙地名的变化作了较详尽的考证。
医学方面
他把《素问》《针经》(即《灵枢》)《黄帝明堂经》纂集,加以比较,“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亲身经验,编纂为后世针灸学规范的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针灸甲乙经》。十二卷《针灸甲乙经》在总结、吸收《素问》《针经》《明堂》等古典医学著作精华的基础上,对中国古老的针灸经络穴位学说进行了科学的归类整理,成为系统的科学,奠定了针灸医学的框架,在生命科学领域矗起千年丰碑。
皇甫谧在中华针灸学的发展史上有两个最大贡献:一是对针灸穴位进行了科学的归类整理,《针灸甲乙经》对针灸穴位名称、部位、取穴方法等,逐一进行考订,并重新厘定孔穴位置,同时增补了典籍中未能收入的新穴。确定了经穴的名称、定位、归经、针灸禁忌以及针刺深度,采用分部依线法,划分了头、面、项、胸、腹、背、四肢等线路,按照分部划线取穴与分经取穴两种方式定穴验穴,这成为历代针灸学家所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
二是皇甫谧建立了针灸学。《针灸甲乙经》将《内经》分类,按照中医学基础理论、针灸基本知识、针灸临床应用(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和腧穴主治)的顺序论述,归纳总结了内、外、妇、儿、五官等上百种病症及针灸治疗方法经验,并对五脏与五官关系、脏腑与体表器官关系、津液运行、病之标本、虚实补泻、天人相应、脏腑阴阳配合、望色察病,精神状态、音乐对内脏器官的影响等问题都作了深入探讨和理论上的阐述,奠定了针灸学科理论基础,使针灸学从理论到临床,成为一门系统完整的科学。
《针灸甲乙经》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是“医人之秘宝”。由此皇甫谧被后世尊称为“中医针灸学之祖”。
哲学方面
皇甫谧没有留下专门的哲学论述和专著,集中体现在:一气化生的生命观。他继承了先秦以来一元论的哲学观点,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生命的根源。阴阳互根的辩证观。皇甫谧不仅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的,而且看到了一切事物都在阴阳两气的矛盾中发展变化,促进了万事万物的盛衰荣枯和社会历史的演化和进步,还认为阴阳不断转化,同时又互相制约。天人合一的生死观。他在《笃终论》中说:“人之死也,精歇形散,魂无不之,故气属于天;寄命终尽,穷体反真,故尸藏于地。是以神不存体,则与气升降;尸不久寄,与地合形。”其子也完全遵父遗命,完成了他“朝死夕葬,夕死朝葬,不设棺椁,不加缠敛,不修沐浴,不造新服,殡含之物,一皆绝之”的嘱托,真正达到了“死得归真,亡不损生”的最高境界。
四大超越
纵观皇甫谧的一生,让后人由衷钦服的就是他的“四次超越”,他用他的执着坚韧和不懈奋斗演奏出最强劲华美的生命乐章,穿越千年历史风烟,依然清音和雅、动人心弦、催人奋进!
从浪荡少年到饱学名流。皇甫谧少年游荡无度、后听叔母教诲,发愤苦读。便借书背诵,带经而农,青年时已博通百家,著《帝王世纪》。后因身患风痹,乃攻读医学,钻研针灸,以身试针,纂集《针灸甲乙经》。晚年还著有《笃终论》专论葬送之制,至今仍颇有积极意义。一生文史医学著作达数十种之多。这是皇甫谧的第一个超越,从浪荡少年变为一名学富五车的学问大家,这些成果牢牢奠定了他医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历史地位。
从朝堂辅弼到民间高士。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生于汉末,长于曹魏,逝于西晋。成名之后,魏国宰相司马昭多次征召皇甫谧进朝做官,皆以病、老为辞,自称“草莽臣”,惟向晋武帝借书一车,武帝感其诚,乃遂其愿。虽疾羸不堪,仍苦读不辍,披阅不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境界,淡泊宁静、志向高远的美丽精神世界,这是他的第二个超越。
从怏怏病躯到针灸鼻祖。皇甫谧四十多岁时严重风痹。长期的病痛折磨得他奄奄一息,但他誓愿以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前辈为榜样,潜心研医,完成《针灸甲乙经》,终于苍天不负苦心人,得偿所愿。这真是磨难为师、久病成医,唯其感同身受,才深切体会患者之苦难,良医之难得,所以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解救百姓苦难上。这是他的第三个超越,这已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从有限小我到浩然大我。中国儒家最高的人生标准是“三立”,即为国家立功、为天地立德、为万代立言,皇甫谧治的是儒家之学,这三点他都做到了。他骨子里其实是道家。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两极,儒家看重的积极入世的圣贤道德,是人生在世建功立业,而道家看重的是更高旷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超世精神。儒家让人活得积极有为,道家则让人活得有境界,儒家要求人的社会担当,而道家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超越。担当是责任所使,超越是生命顿悟。皇甫谧一心向学、苦研针灸、济世救人,完全是儒家之风,而他甘守贫贱、远离名利,则彻底是道家的无求境界。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上,皇甫谧完成了从有限小我到浩然大我的完美超越,从而成为儒家、医家、道家共尊的圣贤,成为今人顶礼膜拜的精神象征。
我们站在灵台这片热土,伫立于皇甫谧墓前,手捧医哲先贤用全部生命写成留给我们的巨著《针灸甲乙经》,不仅感慨万千!千年风雨流变,沧海桑田,中华针灸栉风沐雨,赓续绵延,至今已是遍地开花,传遍寰宇。中医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的真理价值被世人重新认识,中医针灸疗法在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康复等多方面的显著疗效,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智慧和中医方案。重光国医,为往圣继绝学,为百姓送安康,为世界增泰和,这是使命所系,是时代召唤,更是责任担当。

“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冰心先生的诗,“铿锵玫瑰”正绽放着风采,花香弥漫。


承中医外科之魂 弘大医精诚之道
——纪念陈实功诞辰470周年
摘自2025-6-26中国中医药报
2025年,明代中医外科学宗师陈实功先生诞辰470周年。这位生于江苏南通、名垂青史的医学巨擘,以其高洁的医德风范、精湛的医术实践和独特的学术思想为中医外科学开辟了“正宗学派”的学术体系,更以其仁心济世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医者典范。
从“江湖郎中”到“外科宗师”
陈实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生在南通濠河畔的一户普通人家。他少时即展露聪慧,博览群书,文学、哲学、理学皆有涉猎。据史载,他早年遇异人授以刀圭之术(外科手术与方药技艺),后师从文学家兼医学家李沧溟,深受其治外较难于治内思想影响,认识到外科并非“雕虫小技”,而是需要深厚理论支撑的学问。
明代社会普遍认为“内科为大道,外科为末流”,许多外科医生只会用简单药膏或粗放手法处理伤口,导致患者轻则久治不愈,重则丧命。陈实功痛心疾首表示,外科若无理论,终是空中楼阁。他游历四方,搜集民间验方,观察疾病演变,将内科的“辨证论治”思想融入外科实践。面对“重技轻理”的问题,陈实功以“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旦夕手不释卷”的治学态度,将前人的古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融合,终成《外科正宗》这一中医外科巨著。《外科正宗》的编纂,是陈实功对中医外科理论体系的一次系统性重构。全书分四卷、157篇,涵盖百余种疾病,既有病因病机的阐释,又有诊断治法、手术宜忌的规范,更附以详尽的方药制作与典型病案。书中不仅记载了100多种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还详细绘制了手术器械图,甚至附上真实的病案记录。比如一位渔民因鱼骨卡喉窒息,他用自制的“乌龙针”巧妙取出;一名樵夫脚趾溃烂生蛆,他果断截趾保命;自创的“鼻息肉摘除术”让失嗅多年的病人重获新生……这些案例让医学理论变得鲜活易懂。这部“外科百科全书”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中医外科“有术无学”的困境,被后世尊为“中医外科第一书”。其体例之完备、论述之精微,被《四库全书》誉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
革新外科手术践行医者仁心
在技术层面,陈实功堪称明代外科手术的集大成者。其特色外科治疗技术就算在现代而言,仍是具有指导及参考价值的。《外科正宗》脑疽门曾述:“一监生项疮……因患者肥甚,外肉多紧,不作腐溃……岂后变症一出,烦闷昏愦,人事不醒……随用披针左右二边并项之中各开一窍,内有脓腐处剪割寸许顽肉,放出内积瘀毒脓血不止碗许,内服健脾胃、养气血、托脓补虚之药,其脓似泉流不歇……”陈实功在总结此案例时感言:“此患者设若禁用针刀,不加峻补,岂有生乎?”他突破身体发肤不可毁伤的伦理桎梏,主张“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针对脓肿、死骨、息肉等病症,系统规范了开窗引流、截趾、死骨剔除、鼻息肉摘除等手术操作。其设计的鼻息肉摘除器械,采用绞断式铜箸与药线牵引相结合的术式,与现代医学的息肉圈套器原理惊人相似;而挂线疗法治疗肛瘘、枯痔散治疗内痔等技术,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这些成就不仅展现了中医外科的技术高度,更印证了陈实功“不墨守成规,敢于创造”的学术品格。
陈实功的医德修养与其医术造诣交相辉映。他所著的《医家五戒十要》,被医学伦理学界公认为较早的成文医德规范。其中“贫富一视同仁”“谦和对待同道”“不恃技敛财”等准则,超越了时代局限,至今仍是医者必修的伦理经典。史载他常“量力微赠”贫困患者,甚至自备米粮以济病家,捐资修建通济桥等五座桥梁,将医者仁心扩展至社会公益,甚至用苏州巡抚的谢礼修建“长桥”。他拒收重金而请修桥梁的佳话,正是其“大医精诚”精神的生动写照。在他看来,医者救人,不止于病榻,更在造福苍生。
《外科正宗》的当代启示
《外科正宗》自1617年问世以来,其影响力辐射东亚医学圈,成为中医外科教育的核心典籍。陈实功所倡的“内外兼治”思想,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疾病、创伤修复提供了宝贵思路;其重视脾胃的学术主张,与当代营养支持疗法、肠道微生态研究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在当代医学面临抗生素耐药、慢性创面增多等挑战下,重读《外科正宗》更具现实意义;其创立的“生肌玉红膏”被证实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千捶膏对耐药菌感染显示疗效。
丰碑永驻,照见未来
470年后的今天,陈实功的塑像依然矗立在南通长桥旁,他手持药镐的身影,仿佛在提醒后人:中医外科的传承,不在故纸堆中,而在临床的每一次辨证施治里;医者精神的延续,不在口号标语中,而在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与守护中。回望这位南通先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外科宗师的技术巅峰,更是一种“医道即人道”的精神境界。他以其学识、技艺与德行,在中医史上铸就了一座丰碑。当今时代,中医外科既须守《外科正宗》之“正”,传承其整体思维与特色疗法;更要创时代之“新”,在微创技术、制剂工艺、循证研究等领域开拓进取,唯其如此,方能不负先贤遗志,让中医外科之树常青,让大医精诚之火永续。(江苏省南通市中医医院供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