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过后,由于天气潮湿,细菌易滋生,会发生许多疾病,中医药在防治这些疾病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方法。
皮肤病 湿疮是瘙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疹多形、对称分布、倾向渗出、剧烈瘙痒、反复发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湿疹。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常用中成药为龙胆泻肝丸、皮肤病血毒丸等。
脚气脚气是由真菌侵入足部表皮所引起。通常发生于两侧足底及趾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癣。一般不需内服药,以局部治疗为主。
胃肠疾病 是胃肠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物。常用中成药为藿香正气滴丸、黄连素片、葛根芩连片等。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受灾群众与救援人员中的多发病、高发病。包括挫伤、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拉伤以及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骨关节炎滑囊炎、肌腰腿鞘炎发作等。针刺治疗经济、速效,镇痛效果确切,可大大缩短病程,减轻痛苦。无论是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中期和后期,均可应用。按照中医理论,软组织损伤多属经络之络伤,当用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之法。具体来说,以平补平泻手法,刺激患者患侧对称点之健侧穴位,同时在针刺时嘱病人轻轻活动患侧肢体。一次治疗半小时,一天一次。例如左足踝关节扭伤,可针刺右足踝关节对称穴位;右腰损伤可针刺左腰对称点穴位;双侧腰伤可刺头面部人中穴;双肘关节伤可刺双膝关节对称穴位。
感冒
夏季多发暑湿感冒,临床上主要表现有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渴不多饮,胸闷恶心,小便短黄。舌苔薄黄而腻,脉濡而数。中药可用新加香薷饮(香薷、厚朴各10克,金银花、连翘、鲜扁豆花各15克。)中成药为藿香正气丸(胶囊)、仁丹、六一散、甘露消毒丹等。
生姜味辛性温,长于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证。用姜制茶,可发汗解表,温肺止咳,对流感、伤寒、咳嗽等疗效显。饭后饮用,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的功效,有利于治疗流感、咳嗽等。
其他疾病
入夏后至出伏前,防病、治病当以凉肝清心,滋补肺脾为主。可用绿豆、莲心、绿茶、大青叶、板兰根、生甘草、百合、山药等清火。出现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时也可遵医嘱,服用逍遥丸。
此外,可把藿香、苍术、白蔻仁、紫苏、佩兰、艾叶等多种芳香中草药碾碎后装在特制的布袋里,佩带在身上,也可挂在车里和家中,具有驱虫避疫、袪瘟除秽、开窍解毒、解乏促眠等功效,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如果出现发热、腹泻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尽快寻求医生帮助。其次是遵听医嘱,配合传染病隔离,注意相关药物使用方法。
扶正祛秽化浊方:依据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思想,充分发挥中医防疫驱瘟的优势,以健脾固中、芳香化浊,避秽解毒为原则,可用中药:炒苍术10克、炒白术10克、云茯苓15克、广陈皮10克、姜半夏6克、藿香梗10克、佩兰叶10克、春砂仁3克、生薏仁20克、石菖蒲6克、大贯众15克、北柴胡10克、生甘草6克。颗粒剂开水冲服或中药饮片煎服,每日1剂,分早晩温服。连续服用7天,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预防感染的发生。以上中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外用方:以芳香化浊药物打粉,装香囊佩戴,有辟秽化浊作用。方药如下:藿香梗10克、佩兰叶10克、公丁香6克、荷叶10克、艾叶10克、炒苍术10克、石菖蒲10克、草果仁6克、高良姜6克。亦可将上述外用方药物少量,制作熏香,焚香驱邪。
艾灸或按摩:艾灸或按摩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以扶正补虚,提高机体抵抗力。
如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狀,应立即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造成疾病传播蔓延。其次是遵听医嘱,配合传染病隔离,注意药物使用方法。
结合时令调摄
从中医五运六气角度论,2021年为辛丑年,该年水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圣济总录》记载,上半年“当其时多行雨湿化者”,目前已属“四之气”时段(7月22日~9月22日),客气少阳火,中见水运,“溽蒸化,地气腾”,“蒸热相搏”,湿火相合,容易出现暑热、出血、疟疾、腹胀、水肿等疾病。
养心安心夏季在五行属于火,在人体对应心,水灾后由于财物损毁,加之湿闷气候,情绪易烦躁,心神受扰的情况,首先要调整好心情,积极投入抗击洪涝灾害、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中。如出现烦躁、焦虑、失眠等“上火”情况,可以选黄连3克、淡竹叶3克,开水冲泡5~10分钟,喝下。也可以适当吃点苦瓜等食物。
保证休息根据时令,当“夜卧早起”。由于抗击洪涝灾害,难免睡眠不足、疲惫,有条件的话中午稍微打个盹,一般以半小时为宜,不要正对空调出风口及电扇,注意保护腹部、背部、头部,以防着凉受风。
配合中药食疗方
三豆汤:绿豆、黑大豆、赤小豆各20克,加水适量,小火熬汤,可以加适量白糖或冰糖。本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祛暑之功效。若多人食用,根据人数按此比例配置。
木瓜苡仁粥:木瓜50克、生薏苡仁50克、乌梅10克、大枣7个,粳米1把,水适量,熬粥食疗。本方有清利湿热、生津祛暑、健脾开胃之功效。若多人食用,根据人数按此比例配置。
藿香佩兰茶:藿香3克,佩兰3克,乌梅10克,将药物放入沸水中浸泡5~10分钟后,或煮沸代茶饮用。本方有化湿辟秽、健运脾胃之效。若多人饮用,根据人数扩增药物。
顺应节气调饮食
民谚“五月匏,六月瓜”,顺应节气调整饮食,可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丝瓜味甘、性凉,入肝、胃经,可消热解毒,解暑除烦。丝瓜中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及维生素B1、维生素C,还有皂甙。丝瓜含有的干扰素诱生剂,能刺激肌体产生干扰素,提高免疫力,起到抗病毒作用。可清炒或煮粥吃。
冬瓜味甘、淡、性凉,入肺、大肠、小肠、膀胱经,有清热解暑、润肺生津、祛湿等功效。冬瓜含有较多蛋白质、糖类,还有钙、磷、铁等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瓜氨酸、钙等营养成分。可以吃点冬瓜排骨汤,冬瓜炖鸭汤等。
常备必要中成药
可以备点藿香正气滴丸(散),仁丹、风油精等。如出现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欲吐,肠鸣腹泻、口淡发黏,消化不良、舌苔白腻等,以及轻微中暑,服用藿香正气散或藿香正气水,清热解暑、避秽。或服用人丹。针对蚊虫叮咬及暑热引起的头痛,头晕等,可外用风油精。(陶国水)
重剂清热解毒化瘀利湿治疫疔【草根一生】
(2015-07-19
17:07:01)[编辑][删除]
重剂清热解毒化瘀利湿治疫疔 |
|
杨扬 杨向军 甘肃省中医学校 |
重剂起沉疴,能挽狂澜于顷刻,扶临危于既倒。如果剂量过小,对于急危重症,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笔者临床时遇到一位因不明物叮咬出现一侧小腿肿痛甚剧的患者,经用大剂清热解毒化瘀利湿之品治之疗效显著,故与同道分享。
周通罗,男,45岁,2013年9月24日初诊。患者因外伤致左脚踝部肿胀疼痛,未及时治疗,复因不明物叮咬以致小腿肿胀疼痛两月不愈。刻诊:患处肿胀疼痛甚剧,侵及整个左小腿,左腿踝部叮咬处有3处黑痂,整个小腿即膝关节以下触之坚硬,扪之发热,食纳正常,睡眠可,大便干,小便赤,口渴喜饮,舌绛紫,苔黄腻,唇色紫暗,脉弦滑数搏指,久按不减。
辨证:郁久化热,热毒伤营。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处方:活络效灵丹加味。当归30克,丹参30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桃仁15克,红花12克,金银花50克,白花蛇舌草120克,半枝莲30克,水蛭10克,酒大黄15克(后下),薏苡仁30克。5剂水煎服,日1剂。另配水蛭5克(研末),于每天服汤药前,分两次冲服。同时以梅花针扣刺出血,火罐拔出瘀血;再将白芷研成粉末,用白酒调糊,外敷患处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二诊(2013年9月29日):左小腿肿胀明显消退,疼痛明显减轻,局部肤温亦明显降低,舌绛苔黄,脉弦细,双关滑。乘胜追击,上方稍事加减:当归20克,丹参30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桃仁15克,红花12克,金银花50克,水蛭10克,酒大黄(后下)10克,薏苡仁30克,玄参15克,桔梗6克,泽兰30克,川牛膝30克,苍术15克,黄柏15克,甘草10克。10剂水煎服,日1剂。另配水蛭5克(研末),于每天服汤药前,分两次冲服。
电话随访,服上方效果良好,逐日减轻,后渐恢复如初。
按:重用药量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重要的一环。分析此病发展变化,类似中医外科之“疫疔”,其脉症均现热毒之象。毒邪入营,热势猖獗,故予以大剂量解毒化瘀之品。重用金银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活血利水;选用活络效灵丹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止痛消肿;薏苡仁利湿消肿排脓;水蛭、酒大黄,破血泄热逐瘀。全方合奏清热解毒,活血通瘀,消肿排脓之功效。外治法促进局部循环,先溃其锋。
二诊病势大减,因其双关脉滑,断为湿热相加,故调方继治,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加四妙以利湿热,加桔梗意在开提肺气,加快利湿排脓功能。在活血化瘀,消肿排脓基础上侧重于清热利湿。外用白芷调酒外敷之法,是沿用李可老中医治疗膝关节积液之法。收效较显,旨在意中。
热疮辨治【草根一生】
(2015-07-18
15:56:30)[编辑][删除]
中医学称之为“热疮”“火燎疮” 即西医 单纯疱疹
。本病多为外感风热毒邪,客于肺胃二经,热气蕴蒸肌肤;或由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而成;或因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所致。若先天不足,外感热毒,热毒炽盛,毒入营血,内攻脏腑将出现危重症候。
辨证施治
1.肺胃蕴热证:
主症:多见于热病之后,有轻微的周身不适,口干,口渴,烦躁,局部灼热刺痒,在口鼻周围等处发生群集小疱,大便干燥,尿黄赤。
舌脉:舌质红、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清解肺胃毒热。
处方:解毒清热汤加减。
方药:公英,野菊花,大青叶各30克,紫花地丁,蚤休,花粉,赤芍各15克。
2.肝胆湿热证:
主证:皮损主要见于前后阴部,水疱易破,破后糜烂、渗出,疼痛明显;若染毒后则有脓性分泌物;伴发热,大便不调,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泻肝胆湿热。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6克,栀子9克,黄芩9克,柴胡6克,泽泻10克,车前子(包煎)15克,生地黄9克,大青叶10克,板蓝根12克,薏苡仁仁15克,生甘草6克。
中成药
清肺抑火丸6克,每日2次;或黄连上清丸9克,每日2次;或牛黄解毒丸6克,每日2次。
外治法
1.皮损以丘疱疹为主,糜烂、渗出偏重者,以马齿苋水洗剂外洗或湿敷,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
2.皮损以糜烂、结痂为主,局部外用黄连软膏,每日2次。
西医治疗
1.局部治疗:以抗病毒及防止感染、干燥、收敛为主,可外用5%阿昔洛韦霜、喷昔洛韦乳膏、3%酞丁胺霜、2%龙胆紫液、炉甘石洗剂等。继发感染时,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环丙沙星软膏外涂患处。禁止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2.全身治疗:病情严重者可口服抗病毒药物。可首选阿昔洛韦口服200毫克,每日五次,7日为1疗程。重症者可用人白细胞干扰素,肌肉注射100万~300万单位,每日1次,5~10日为一疗程。禁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小议火毒【草根一生】
(2015-07-27
10:37:24)[编辑][删除]
火毒即是火盛生毒,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学大家刘河间提出“六气皆可化火”,意思是中医所说的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火邪从而生火毒,火毒是无处不在的!

火毒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上火了。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最常见的就是牛黄解毒片和黄连解毒片。这两种中成药,从说明书上看,看似功效相同,针对的症状也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适宜的人群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没有辨清症状就贸然使用,会有很严重的后果。

针对火毒的治疗用刘河间的名方凉膈散。轻者用清热解毒代茶饮。


清热解毒治丹毒【草根一生】
(2015-09-29
19:45:08)[编辑][删除]
http://images.ewsos.com/news_img/photo/2008/04/20080416023540.jpg
丹毒,《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指丹毒)、疮疡。”后世医籍更有详细记载,并以病部位不同而分为多种。如《诸病源候论》记载:“丹者,人身体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并分为多种,称之为“白丹”、“赤丹”、“熛火丹”等。赵炳南先生将发于头面者称为“抱头火丹”,发于躯干者称为“丹毒”,发于两腿者称为“腿游风”,发于胫踝者称为“流火”。
本病多因血分有热,火毒侵犯肌肤,或因破伤染毒而发本病;若兼感湿邪,郁蒸血分,则经常复发,缠绵不愈。
以热毒型多见。
主症:局部皮损红肿热痛明显,境界清楚,有时出现水疱、血疱,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厌食、烦躁、口渴、便干、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药:地丁,野菊花,蒲公英,大青叶,蚤休各15克,丹皮,赤芍,板蓝根各10克。
发于颜面者,加牛蒡子、薄荷、菊花,辛凉清上;发于下肢者加黄柏、猪苓、萆薢、牛膝,清利湿热;伴高热者加生石膏、知母、花粉,养阴清热;缠绵不愈,反复发作者加路路通、鸡血藤、防己、黄柏,利湿解毒,活血通络;肿胀明显者加泽泻、猪苓、木瓜、乳香、没药以利湿消肿止痛。
中成药
1.急性期:连翘败毒丸6克,每日2次;小败毒膏10克,每日2次。
2.慢性期:活血消炎丸3克,每日2次;大黄蟄虫丸3克(1丸),每日2次;养血荣筋丸6克(60粒),一日2次。
外治法
1.急性丹毒可用如意金黄散30克、化毒散1.5克,混匀,以凉茶水调敷,也可用新鲜白菜帮或鲜马齿苋或绿豆芽洗净捣烂,调药外敷。
2.慢性丹毒局部肿胀潮红,可用芙蓉膏、紫色消肿膏;急性炎症消退,局部仍肿硬者可用铁箍散膏。
体会:对于丹毒的中医辨证治疗,外感毒邪是病因,血热(湿热)壅滞、脉络不畅是病机,其核心在于毒与瘀。正所谓“治毒必活瘀”,瘀血是丹毒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急性期热毒入血,脉流搏疾,瘀血阻滞经脉;慢性期血脉受损,瘀血停滞,气血回流受阻。因此在临床中处理好清热利湿解毒与活血通络止痛的配伍是治疗的关键。总体而言急性期病情属实证,多偏于卫分、气分,在上多为火毒,在下多为湿毒,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凉血为辅。慢性期治疗以化湿解毒,活血消肿为法。尤其是慢性丹毒其瘀尤著,更应重视活血化瘀。同时不可忽略外治法的作用。
附: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积极治疗足癣,以防复发。如患面部丹毒,应寻找鼻腔、口腔及耳部等处有无感染灶,并给予相应处理。
局部治疗:可用25%~50%硫酸镁溶液热敷,如有疱液应抽取,再用0.5%新霉素溶液湿敷。
全身治疗:及早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病灶。首选青霉素,必要时静脉给药。如青霉素480万~640万单位/d静滴,持续用药2周左右。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氧氟沙星等。由中耳炎继发的耳部丹毒及鼻炎继发的颜面丹毒,应给予相应的治疗。
物理治疗:复发性丹毒可作紫外线照射。
药物:赤小豆,大黄各100克研细未混匀备用.
用法:根据患处大小取上药适量,用凉白开水调成糊状,用一块纱布包上, 做成近1厘米厚的饼状,使其略大于患处,然而敷于患处,如敷时间长药发干了,再淋点凉白开水,以保其湿润,每天换一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