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金沙治病验方

(2022-10-30 05:19:42)


时间:2021-08-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韦良渠

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30g),腊面茶半两(15g)。二味捣研令细。每服三钱(9g),生姜、甘草汤调下。

膏淋海金沙、滑石各一两(30g)(为末),甘草二钱半(7.5g)(为末)。上研匀。每服二钱(6g),食前,煎麦门冬汤调服,灯心汤亦可。

尿酸结石症海金沙、滑石共研为末。以车前子、麦冬、木通煎水调药末,并加蜜少许,温服。

小便出血海金沙为末,以新汲水调下。一方用砂糖水调下。

脾湿太过,通身肿满,喘不得卧,腹胀如鼓牵牛一两(30g)(半生半炒),甘遂、海金沙各半两(15g)。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煎水一盏,食前调下,得利止后服。

脾湿胀满海金沙一两(30g),白术二钱(6g),甘草五分(1.5g),黑丑一钱五分(4.5g),水煎服。(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明月松间照药香石上飘

 (2022-10-30 14:04:00)[编辑][删除]


——诗词中的“松”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20-11-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院静无声,天边正皓月,初上重城。群木摇落,松路径暖风轻。喜挹蟾华当松顶,照谢阁、细影纵横。杖策徐步,空明里,但襟袖皆清。

  恍如临异境,漾风沿岸阔,波净鱼惊。气入层汉,疑有素鹤飞鸣。夜色徘徊迟宫漏,渐坐久、露湿金茎。未忍归去,闻何处,更吹笙。

  这首《松梢月》是宋代词人曹勋的作品,描写冬季皓月下松树的唯美景色,词牌《松梢月》因词中“喜挹蟾华当松顶”而得名,调名本意即咏月上松树梢头。

  苍松号为百木长

  松树种类多、分布广,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感情。王安石《字说》云:“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可见古人在对松树进行命名时已赋予了其崇高地位。松树是《诗经》中最常见的吟咏对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商颂·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后凋”象征君子的坚贞高洁之性。古人将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宋人楼钥《题徐圣可知县所藏杨补之二画》:“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

  松树还是爱情的象征。苏轼妻子去世后,他亲自在坟茔的周围种植万株松树,但愿世世相守:“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松树更是长寿的象征。松龄长久,经冬不凋,用其象征长寿恰如其分。古人还认为,服食松叶、松实、松脂等,可以长生不老、飞升成仙。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以苍松象征隐者的风骨,同时也说明松林是采药的好地方。不同的松树,入药部位各不相同,松节、松叶、松皮、松油、琥珀、松根、松花、松球、松子等,皆可入药。一片松树林,就是一座巨大的中药材宝库。故李时珍说:“松叶、松实,服饵所须;松节、松心,耐久不朽。松脂则又树之津液精华也。在土不朽,流脂日久,变为琥珀,宜其可以辟谷延龄。”

  琥珀安神药中良

  “一望江珠喜陆离,魄依死虎有谁知。拾将芥草真称异,化(花)自枫津果擅奇。明目翳膜无复障,安神鬼魅敢相随。圣朝碎枕分军士,散血金疮尽可医。”(清代赵瑾叔《琥珀》)琥珀又名育沛、虎魄、江珠等,为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凝结而成的化石样物质,是常用的重镇安神类中药。琥珀味甘,性平,归心、肝、膀胱经,具有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祛翳明目的功效,用于惊悸、失眠、惊风、癫痫、血淋血尿、血滞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癥瘕积聚、目生障翳、痈肿疮毒的治疗。《名医别录》将琥珀列为上品,载其“主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

  “老松皮内漫寻求,炼取阴脂却喜幽。风气制来宜用酒,癣疮敷处必须油。生肌活血痈疽好,止痛排脓肿毒瘳。堪羡文房添一助,轻轻焊上笔尖头。”(清代赵瑾叔《松香》)松香又名松脂、松膏等,为松树渗出的油树脂经蒸馏或提取除去挥发油后所余固体树脂,味苦、甘,性温,归肝、脾经,具有祛风燥湿、排脓拔毒、生肌止痛的功效,用于痈疽、恶疮、瘰疬、疥癣湿疮、风湿痹痛、金疮、脱疽的治疗。松节油为松树渗出的油树脂经蒸馏或提取得到的挥发油,具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外用可治疗关节扭伤肿痛。松油为油松、马尾松等木材中的油树脂,外用可治疗疥疮久远不愈。

  松节辛温祛风湿

  “疏密看千变,高低共一丘。寒知松节劲,静觉竹声幽。”(宋代张栻《雪亭》)油松节又名松节、松郎头等,为油松、马尾松的干燥瘤状节或分枝节,是常用的祛风湿类中药。油松节味苦、辛,性温,归肝、肾经,具有祛风燥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历节风痛、脚痹痿软、转筋挛急、鹤膝风、跌打伤痛的治疗。李时珍说:“松节,松之骨也。质坚气劲,久亦不朽,故筋骨间风湿诸病宜之。”

  “松节凌霜久,蓬根逐吹频。群生各有性,桃李但争春。”(唐代徐铉《行园树》)油松节辛散苦燥温通,能袪风湿、通经络而止痛,入肝肾而善袪筋骨间风湿,性偏温燥,尤宜于寒湿偏盛之风湿痹证。单用或酿酒服,可治疗风湿痹痛、历节风痛、转筋挛急,配伍羌活、独活、川芎等效果更佳。配伍桂枝、伸筋草、木瓜、红花等,可治疗风湿痹痛较久,关节疼痛或关节胀痛、屈伸不利。

  松子止咳还润肠

  “松子甘芳温无毒,补虚益气滑肌肉。花虽味美热上焦,节主历节筋骨缩。叶治湿风长发毛,根益五劳辟五谷。”(明代李梴《松子》)松子仁又名海松子、松子等,为红松的种子,是常用的润下类中药。松子味甘、性温,归肺、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大便虚秘、诸风头眩、骨节风、风痹的治疗,并有润皮肤、荣毛发的功能。《本草通玄》载其:“益肺止嗽,补气养血,润肠止渴,温中搜风,润皮肤,肥五脏。阴虚多燥者视为神丹。”

  “昼闲松塔雨,春尽草堂烟。何故相抛舍,沉浮逐世缘。”(宋代周弼《送僧归旧隐》)白松塔又名松塔、白松果等,为白皮松的球果,味苦,性温,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可用于慢性气管炎、哮喘、咳嗽、气短、痰多的治疗。松球又名松实、松果等,为马尾松、油松、云南松等的球果,味甘、苦,性温,归肺、大肠经,具有祛风、除湿、止咳、润肠的功效,用于久痹、白癜风、咳喘、便秘、痔疮的治疗。松花粉又名松粉、松花等,为马尾松、油松等的干燥花粉,味甘,性温,归肝、胃经,具有收敛止血、燥湿敛疮的功效,用于外伤出血、湿疹、黄水疮等的治疗。

  坚贞高洁的松树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真是月映松林似仙境,松涛澎湃满药香。(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汉唐时期松实在养生服食中的应用
摘自2023-2-9中国中医药报
郭幼为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松脂、松子等松树果实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中药材,汉唐时期松实的认识和利用呈现出医药、食用、仙药等三维度。
药用方面,汉唐时期松实的疗病祛疾范围呈扩大趋势,汤、丸、散、饮等剂型在该时期已相当完备;食用方面,魏晋时期服食风气益兴,入唐后道家饵食松脂等来修身;养生方面,因松树很早被赋予信仰崇拜属性,所以与之密切相关的松脂松子等松实自然也沾上了些“仙气”。
松药因与当时的服食风气以及宗教相关联,所以具备了多重属性,本文追本溯源,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因素。
松实的药用植物志
从《神农本草经》到《新修本草》再到《本草纲目》,便会发现松药在中国古代的本草典籍中呈现如下几种特点:
松的入药部位和附属品在逐渐增多。《神农本草经》中只记录了松脂,而在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中松的皮、枝、根以及附产品子仁、脂液等大量出现在典籍之中。《新修本草》也是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略微增加松花、松柏等。到了明朝,李时珍综合以上诸家所说,又增松蕈等,成为我们今日看到的松的药用体系。
本草典籍尤其是《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中,松的药用记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首先,在《神农本草经》中,松脂位列上品。而该书与古代方士存在历史渊源关系,其三品分类或受到方士服食成仙思想或道家养生思想的影响。而在该书中关于松脂的描述,有“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等词汇。
松的博物属性增多。在本草典籍中,除记录植物的药效之外,还会记录其他用途。如在记录松柏槐药的本草典籍中,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学者李约瑟发现,《神农本草经》中的252种植物药,其中有36种具有杀虫作用,松脂位列其中。
松实的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共识。早在西汉时期松脂就已成为重要的药材商品,这在西汉时期成书的《范子计然》中有所体现,“松脂出陇西,如胶者善”。唐朝时松子便在河北蔚州成为道地药材,而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关于海松子的记载或可推测,在唐朝时中国曾从当时的新罗(今朝鲜半岛)等地引入松子,并命名为海松子。这种海松子改变了中国松子只能药用而不堪果食的历史,丰富了中国坚果类食品的种类。从《本草经集注》《千金翼方》对松的辨证使用情况来看,松树的叶、节、子、仁、皮、枝等部位都具有疗病功效,且药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敦煌文献中亦记载,松叶被配伍使用,用于治疗脱发及头部痒疮等。
从汉唐时期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医心方》以及敦煌出土文献、龙门药方来看,以松命名的丸、膏、酒等剂型已相当完备且内外兼有,疗病的范围也较广。
在唐诗中有一些关于服食松叶的诗篇,如唐时饮服松叶酒受到了青睐:王绩的《采药》和《赠学仙者》诗中分别有“家丰松叶酒,器贮参花蜜”“春酿煎松叶,秋杯浸菊花”的记载。张九龄的《答陆澧》中有“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的记载。王维的《过太乙观贾生房》中有“共携松叶酒,俱篸竹皮巾”;元稹的《放言五首》中有“乞我杯中松叶满,遮渠肘上柳枝生”;许浑的《陪少师李相国崔宾客宴居守狄仆射池亭》中有“暖醅松叶嫩,寒粥杏花香”;李商隐的《饮席戏赠同舍》中有“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等。
松叶酒之外还有饮服松节酒的诗篇问世,如元结的《说洄溪招退者》中有“糜色如珈玉液酒,酒熟犹闻松节香”。
此外亦有将松脂(膏)拌和食物,使之柔软滑爽的吟咏,如皮日休在《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火》中吟道“松膏作滫瀡,杉子为珠玑”。
在上述唐诗中出现较多的唐人饮松叶酒、松节酒等,可能与唐朝“风疾”盛行有关。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对松叶、松节的药效介绍时曾云,“(松叶)味苦,温。主治风湿痹疮气”“(松节)主治百节久风,风虚脚痹疼痛”。《本草经集注》中也将松叶与松节归为可以疗治久风湿痺的行列,且在介绍松节的药效时云,“比来苦脚弱人,酿松节酒,亦皆愈”。文中所说的苦脚弱人可能是脚有痛风之人。唐代孙思邈亦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录有松节酒,可以用来治疗贼风,他在之后撰就的《千金翼方》中也将松节、松叶、松实归入治风的行列。

琥珀善疗小儿疾
摘自2023-3-1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高军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琥珀为古代松科植物如枫树、松树的树脂埋藏地下,经年久转化而成的化石样物质。早在唐以前即作药用,有镇静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之功,其功用惠及内、外、妇、儿诸科。本品味甘、性平,无毒,归心、肝、膀胱经。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认为,琥珀在中医儿科主要用于小儿癫痫、尿出血的治疗。兹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琥珀治癫痫,诸证皆相宜
琥珀镇静和止痉的作用在儿科主要应用于小儿癫痫,孙浩认为琥珀的可贵之处在于针对各种病因止痫,通过配伍或选择合适的成药均可应用,非单一的镇惊药可比。
风痫 多因外感风邪身热而发,与急惊风相似。孙浩常用琥珀抱龙丸1~2粒,薄荷3~5g或香葱数根煎汤送服。琥珀能清肺去邪(《珍珠囊》),用治急惊、风痫,最为适宜。
惊痫 每因受惊恐而发,发时惊叫,见恐惧状。药用琥珀、石斛、茯神、远志、生赭石、蝉蜕、全蝎、生白芍、钩藤共为散,1.5~3g/次,每日2~3次,开水送服。方中琥珀专主惊悸(《玉楸药解》),再配合镇肝熄风、安神定志之药,其效益彰。
痰痫 发时痰声漉漉,口吐涎沫,双目直视,神情呆钝,或短暂失神。药用琥珀、胆南星、天竺黄、清半夏、橘红、青礞石、沉香、矾水炒郁金、石菖蒲共为散,3~5g/次,每日2次,开水送服。琥珀功能清心肺,消痰化涎(《本草正》),有消痰醒脑之效。
瘀痫 有颅脑外伤史,血瘀不行,或脑络受损导致头痛或晕,突然摔倒,昏不知人。药用琥珀、丹参、赤芍、川芎、蔓荆子、木瓜、天麻、全蝎、血竭共为散,3~5g/次,每日2~3次,开水送服。琥珀善消瘀血(《别录》),通脑窍,是治瘀痫不可或缺之药。
“四痫”之治疗疗程较长,为便于小儿服用,药物多制成丸、散剂与之。
琥珀治血淋,散瘀亦止血
琥珀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加之其可散瘀止血,尤宜适用于血淋。小儿尿血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过敏性紫癜和单纯性尿血等病症。根据孙浩的临床经验,无论何种尿血、血淋,均可在辨证论治、立法处方的基础上,加琥珀末1.5~3g,用煎剂送下,能止血。凡因风热、湿热、疮毒伤于肾和膀胱脉络所致的尿血,均能止之。而对于石淋或热淋,均可用琥珀配伍金钱草、海金沙等利尿通淋之品。
值得注意的是,琥珀除了入丸、散剂外,一般是不入煎剂的,如需和汤剂同用,需研末冲服。
松实的服食辟谷
服食是道教医学养生术中外养的重要方式。一些典籍中(《晋书》《梁书》《异苑》《博物志》)都有记载松实等在荒年可助粮充饥的记录,且食后无饥饿感。而道医陶弘景也认为,松节与松根白皮“主辟谷不饥”,采炼到的松脂可以服食。陶弘景对松的服食用法被后世传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松叶、松实,服饵所须;松节、松心,耐久不朽。松脂……宜其可以辟谷延龄”。而在《大清经》中亦有“服松脂法”“服松叶法”“服松实法”“服松根法”等记载,反映了当时服食松实之盛。到了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服食法”中记录“饮松子方”“服松脂方”“采松脂法”“炼松脂法”等,在《千金翼方》“养性服饵”“养老食疗”中亦有“彭祖松脂方”的记录,采、炼、服自成一体,共同指导时人服用松实。
在道教服食养生体系中,辟谷也是重要方面。魏晋之时,陶弘景便认为松节、松根白皮“主辟谷不饥”,葛洪也在《葛氏方》中说道,“若得游涉之地,周所山泽间者方:但取松柏叶细切,水服一二合,日中二三升,便佳”。到了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采、炼、服松脂和松实,如“采松脂法”等二十首和“采松实法”等十九首。高僧入山辟谷,多服食松、柏等物,所以敦煌出土文献辟谷诸方中对松脂的采炼及服食亦多有记载。

松树全身是中药

松柏还是有名的中药材,用途广泛,全身都是宝。

松针是松树的针叶,具有祛风燥湿、杀虫止痒、活血安神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脚气、疮癣、风疹、跌打损伤、神经衰弱、慢性肾炎等,还可预防乙脑、流感。

松花又叫松黄、松笔头,是马尾松春天开花期间采集的花粉,味甘、性温,无毒。松花自古以来被称为长寿妙药,《本草纲目》认为其有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等功效,可治头痛眩晕、泄泻下痢、湿疹、痱子、创伤出血等,对动物咬伤、夜盲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松香又称松脂、松膏、松胶、黄香等,是松树枝干渗出的油树脂,经蒸馏或提取,除去挥发油后所余得的固体树脂,有祛风燥湿、排脓拔毒、生肌止痛之功效,主治痈疽恶疮、瘰疬、痿症、疥癣、白秃、疠风、痹症、金疮、扭伤、妇女白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松球、松子也是良药,前者性苦温,主治风痹、肠燥便秘、痔疮等,内服或外洗用;后者性味甘平,具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滑肠通便、润肺止咳之功,可治老年体弱、腰痛、便秘、眩晕、咳嗽、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等,还可强身健体、润肤美容。

松树皮也入药,冬采为佳,有祛风燥湿、祛瘀敛疮之效,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血痢、久痢及疮疡久不收口、烧烫伤等,可煎汤或研末内服,也可研末或煎水外用。

松根入药一般是用松树的幼根或根白皮,冬采为佳,性味苦温,主治筋骨疼痛、损伤、吐血及龋齿牙痛等,煎汤或研末内服。

松树的结节在中医上叫松节,采伐或加工木材时截取之,晒干或阴干后,经浸泡、蒸透等炮制工序,待软切片用。有祛风燥湿、舒筋通络之功,可治因风寒湿邪引起的关节痒痛、肢体痿软、转筋挛急、鹤膝风以及跌打损伤、牙痛等,煎汤或浸酒内服,亦可外用。

在民间,还有许多用松柏治病的小偏方,比如用松针煮水喝治疗雀盲眼。相传抗战时期,东北民主联军转战白山黑水,由于严重缺乏营养,战士们都得了夜盲症,后来用土方子松针煮水喝,治好了夜盲。迎娶新人或过年时,农家门上要悬挂松枝柏叶,还要燃松枝于庭,熏苍术于室,以除尘消毒,驱除邪气,预示小日子平平安安、红红火火。

人们赞美松树,因为它严寒中不屈服,困境中能挺立,生活中祛病邪。我们要学习松树精神,面对诱惑,应该像松树那样,牢牢扎根信仰之基,岿然不动;面对逆境考验,应该像松树那样,具有迎风斗雪的意志,坚韧不拔;面对平淡生活,应该像松树那样,永葆一颗默默无闻的奉献之心,做一个要求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甚多的人。(山东 刘琪瑞)

淀粉样变性肾病治验

 (2018-05-27 17:13:02)[编辑][删除]

 


淀粉样变性肾病是肾系难治性疾病之一,其预后差,中位生存时间平均18个月。笔者跟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西俭,潜心脉诊,用于淀粉样变性肾病这一难治性疾病多例,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

胡某,男,74岁,2015年6月2日初诊。诉反复双下肢水肿1年余。某三甲教学医院肾穿示系统性淀粉样变性(AA型?)。尿蛋白持续3+,24小时定量波动在2.5g左右。现伴全身酸痛、乏力、动辄觉累、口淡、纳呆、大便调、尿多泡沫、梦多等。双脉弦滑满,中位脉劲,左脉稍带虚气,右脉偏盛。舌红苔黄厚腐腻。

诊断:三焦湿热、浊毒内盛、风邪袭扰型水肿(淀粉样变性肾病)。

处方:白术50g,桔梗15g,枳壳15g,薏苡仁60g,栀子15g,淡豆豉30g,黄柏30g,牡蛎30g,豆蔻15g,松节30g,葛根30g,桑枝70g,通草30g,僵蚕15g,蝉蜕15g,龙衣15g,苏子15g,十大功劳15g,皂角刺15g,赤芍15g,鸡血藤30,瓜蒌子30g,火麻仁20g,炙枇杷叶30g。15剂,水煎服。

2015年6月17日二诊:前症均有缓解,现以各大关节酸痛为主,足踝轻度水肿,脉仍弦滑满盛,脉气带数不宁,重按有余力。舌象如前。处方如下:白术50g,桔梗15g,枳壳15g,薏苡仁60g,黄芪50g,当归15g,黄柏30g,赤小豆30g,豆蔻15g,松节30g,葛根30g,舒筋草30g,通草30g,僵蚕15g,蝉蜕15g,龙衣15g,苏子15g,威灵仙30g,石打穿30g,白芍30g,鸡血藤30,冬瓜子20g,火麻仁20g,炙枇杷叶30g。15剂。以上方为主,健脾、固肾、除湿、通络,祛风,治疗至今已近3年,患者现无明显不适,下肢偶稍肿,步行久方觉累,皮肤瘙痒,纳眠可,梦多,关节不痛。尿蛋白波动在2+左右。取得“带病生存”的良好生活质量。

病机分析:该患初诊脉为实邪,且带亢劲之势,左脉稍带正虚之象,结合实验室检查,淀粉样变为浊毒内瘀胶结,为湿热日久,浸淫三焦所致,久病又损正气,故为虚实夹杂,实多虚少,对某些疾病而言,有“急下存阴”治法,但此例治在建中、祛邪、导滞,推陈出新。二诊考虑:前方清热除烦,有碍正气,脉数不宁,减栀子,加黄芪、当归、白芍兼扶气血,加强除湿通络。以后数年间,诸方药均在虚实之间调节,评判虚实的关键即在脉诊。

淀粉样变性肾病是现代病理学诊断,大体而言,仍然属于中医学“水肿”范畴。具有肿、虚、浊、毒、风、瘀六大特点。从脉诊表现上看,多呈弦滑满劲,尤其重按有余力未尽,但某一阶段又带虚气或寸关尺三部某一部不足。故在祛邪同时兼顾扶正。

“肿”多系与水相关脏腑“肾、脾、肺”的代谢失调,水之主在肾,其化在脾,其制在肺。故三脏均需顾及,健运本脏之气,生理功能自当得以强化。

“虚”因本病为系统性疾病,病久累及全身各脏器组织,病久多虚。

“浊”的认识来于脾肾气化无力,加之患者嗜食辛温营养之品,堆积中焦,一派秽浊,故此类患者舌苔多黄厚腻,为秽浊之气。论治此“浊”,首当泻腑排浊、推陈出新,应重用白术30~50g,健脾利腑,可加甜瓜子30g,生大黄5~10g;还需加芳香化浊之品,如紫苏、佩兰;浊积难化,阻碍三焦气化,需加桔梗、枳壳升清降浊,出入气机,或加升降散;浊积热生,消解中焦无形邪热加柴胡、黄芩,或栀子豉汤。

“毒”病的认识来于此病为全身性疾病,而生存期短,以及常规治疗无效。治其“毒”,常法无效,需在前法基础上,注重以五脏为核心,益气扶正,恢复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联合复方,多靶向治疗。某些时候药量需大,如桑枝可达70g,白术30g。长期服药可适当调换同类药物以免药毒。

“风”者,来于该病尿多泡沫,中医归属为“风”,又有风邪善变动之特性,故加祛风之剂如僵蚕、蝉蜕等属。

“瘀”为该病日久入络成瘀,故需加强活血化瘀,慎用破血之剂,多用活血兼养血如鸡血藤、川牛膝等属。(张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