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赵凌,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疼痛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中医认为不外乎实或虚两方面因素,即所谓的“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具有代表性的有金元时期易水学派李杲在《医学发明》中首次提出了“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学术观点,创立了实痛证的病机学说;河间学派朱丹溪亦指出气、血、痰、郁皆与痛证的发生密切相关;明清时期,温补学派张景岳提出“不荣则痛”的观点,认为凡是虚痛证均可以采用补法,开创了“温补治痛”的先河。
后世医家总结了前辈们的经验,对疼痛的理论做了梳理和归纳,认为一则痰浊、瘀血、饮食、虫积等有形之邪停留体内,阻滞经络脏腑,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的疼痛,即为“不通则痛”;一则阴阳气血不足,经络脏腑组织失于温煦或濡养而产生的疼痛,即为“不荣则痛”。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认为“疼”与“痛”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后者是指身体内外产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而前者是在痛中带有一些酸感。临床上疼痛有多种表现,如胀痛、刺痛、灼痛、冷痛、绞痛、坠痛、隐痛等。疼痛可发生于机体的各个部位,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我们把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总称为“痛证”。临床上常见痛证有头痛、颈痛、腰痛、痛经、牙痛、心胸不适等。
在疼痛发作时,可能无法及时就医或服用药物,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选择一些穴位充当自身的“止痛药”,进行简易的穴位按揉。针对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痛证,可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调治,以达到缓解症状,解除痛苦的目的。
头痛为临床常见病症,往往伴有恶心呕吐,怕光怕吵,全身无力,精神不佳、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使痛者饱受困扰,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如何采用中医方法来缓解头痛呢?中医认为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头痛的发生与这些阳经出现问题关系密切。
隋代名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到“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针对这种“清阳不升”所致的头痛,清代叶天士提出了“宣通阳气为主”的治法。取穴百会、风池、率谷。百会别名“三阳五会”,主治“头目眩痛”(《太平圣惠方》);风池穴“苦偏正头痛”者用之奇效;率谷为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主治“脑两角强痛,头重”(《针灸大成》)。头痛发作时,分别以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压在上述穴位上,持续5~10分钟,以痛者症状明显减轻为度。此外,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腹在丝竹空与率谷的连线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同时配合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转按摩,也可明显缓解头痛。
颈痛主要以颈部疼痛或僵硬为表现,为五大慢性疼痛疾病之一。随着社会节奏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颈痛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颈痛的病因复杂多样,最常见的是颈椎病,此外还有颈部肌肉劳损、颈部外伤、落枕等,主要由于颈椎不良姿势或退行性改变引起。
在颈痛发作时,先用双手掌根分别揉搓两侧颈部至发热,然后依次按揉颈部压痛点、夹脊穴、风池穴、肩井穴,每穴1~2分钟,再用拇指或食指点按落枕穴2~3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最后进行头颈部前屈、后仰、左右侧偏及旋转活动,注意动作缓慢柔和,切不可用力过速过猛。
腰痛主要指腰部一侧或两侧出现疼痛,疼痛感经常会传导至腿部。作为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约有90%的腰痛病因不明,椎间盘、韧带、神经及脊髓周围的肌肉病变均可能引发腰痛。
中医调治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可以取穴肾俞、大肠俞、委中、阿是穴及腰痛点进行调治。《针灸大成》认为肾俞可以治疗“腰痛之甚”,大肠俞主治“脊强不得俯仰,腰痛”,委中专治“腰间痛”。腰痛点为经外奇穴,专治各类腰痛,如腰椎间盘突出、腰部扭伤等有疼痛、酸痛者,均可取此穴。上述穴位可用拇指按揉1~2分钟,力度稍重,以产生胀痛感为宜。此外,将艾条点燃后悬于诸穴上方3~5厘米处施灸,每穴3~5分钟,灸至局部微红,每天1次,也可改善腰痛症状。
痛经《本草纲目》有云:“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女孩到了12~14周岁,进入青春期阶段,月经就会随之而来,成为女性大半生不离不弃的“好闺蜜”。但是,这位“好闺蜜”也会闹脾气,时不时地带来疼痛等麻烦,临床称之为“痛经”。痛经主要表现为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痉挛性疼痛,这种疼痛感就像有一台挖掘机在小腹部不停地工作,有时腰骶部也会出现疼痛,严重时还会有头痛、恶心、呕吐、冒冷汗等症状。
当痛经发作时,可以双手拇指交替按压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地机、合谷,按压程度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且痛者能够耐受为度,每组穴位按压1分钟,重复操作直至疼痛减轻。此外,可选择神阙隔姜灸,利用灸温及药物的双重作用,通经活络,调经止痛。具体操作为取生姜一块,切成0.3~0.5厘米厚片,姜片大于肚脐范围,用针在姜片上扎数个小孔,然后将姜片置于穴位上,将艾炷放于姜片之上进行灸治,灸完一炷,更换新的艾炷,共灸3~5壮,于经前5~7天施灸,每日一次,灸至月经来潮即停,共治3个月经周期,每次灸后适量补充温水。
牙痛是口腔疾患的常见症状,多由龋齿、牙髓炎、牙周炎等引起,主要表现为牙齿疼痛,可伴有牙龈红肿、遇冷热、酸甜等刺激后加剧。牙痛使人坐卧不安,在发作时可选择穴位按压。取穴合谷、下关、颊车、曲池、内庭,各穴按揉1~2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度,同时做上下牙叩击,力度由轻渐重,约60次。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入下齿,足阳明胃经循行入上齿,上述诸穴分属两经,按揉有助于缓解牙痛。
心胸不适心胸不适包括心慌、胸闷、心胸疼痛、心律不齐、心动过缓或过速等,均属于中医的心系病证。中医调治时,可以选择内关、心俞、极泉和中枢穴进行穴位按压,力度由轻至重,以患者产生酸胀感为度,每穴1~2分钟,每日按压2次,持续2周。此外,也可以选用灸法,取内关、膻中、血海、太冲和肝俞,用雷火灸艾条距离穴位3~5厘米处施灸,以患者感到局部温热为度,每穴3~5分钟,灸至局部微红为止,每日1次。突发心绞痛时,可以用拇指按揉痛侧肾俞穴,可以迅速止痛。
菊花祛风清火明目解毒石恩骏《本经》发微释百药
(2017-12-10
16:00:05)[编辑][删除]
|
菊花“气味苦,平,无毒。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本经》)
菊花深入气血阳分,清利三焦郁火风热,所治头痛、眩晕、目疾、心胸烦热、疔疮肿毒者,皆属热邪所结之候。
《简便方》治风热头痛,菊花、生石膏、川芎等份为末,每服钱半,茶调下。风热稍重者,诸药各用15克,水煎香气大出饮之,祛风清热止痛之力甚强。桑菊饮乃《温病条辨》风温初起之轻剂,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然桑菊饮治风热感冒之轻者有效,以之治“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风温则药力远逊。白虎汤加菊花治温病气分热盛,头痛、口渴、汗出者甚宜,更加羚羊角、大贝、生地、黄连、连翘、石决明、全蝎、蜈蚣则用于暑热疫毒之乙型脑炎,其证高烧灼身,头痛如破,烦躁呃逆,嗜睡昏迷,惊厥抽搐。
贵州陈慈煦氏有清胃潜阳方(菊花、桑叶、天麻、白芍、桑寄生、石决明、怀牛膝、钩藤、蔓荆子、石斛、夏枯草、生石膏)治高血压眩晕头痛,面部烘热,口渴心烦,脉洪大,大便结滞者。菊花清阳明胃火,厥阴肝火,又有沉降之力,平抑上亢之肝阳使之下潜。李彦师氏治高血压头目眩晕、四肢麻木者,用菊花、天麻、杜仲、生地等大队平肝熄风药,又用少量当归、羌活、附子疏通经脉,以利上逆之气血下移,是为良方。
菊花为眼科常用要药。目赤头旋,眼花面肿,因于热毒风邪上攻者,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等分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3钱匕(《圣济总录》菊花散);眼目昏暗诸疾,蜀椒、甘菊花各1斤,生地15斤绞汁和匀候干蜜丸如梧子大,每服30丸(《圣济总录》夜光丸);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杞菊地黄丸常服之(《医级》)。至若病后双目生翳,白菊花、蝉衣等分为末,每用2钱,蜜少许,水煎服;五风内障,发病迅猛,眼珠剧痛石硬之青光眼,龙胆泻肝汤加菊花、羚羊角、钩藤、天麻;急性瞳神缩小之前期,羚羊地黄汤加菊花,皆近世眼科良医所常用之方。
然眼中翳膜,视物不明,迎风流泪等证,多肝肾阴亏,浮阳上亢为害,而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虚失运,清阳不升,无以养目者复不少。当用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加菊花数克佐之。更有眼部翳膜深沉,白睛暗赤紫胀之寒翳,乃陈寒阴气内伏传肝,只能辛温发散如《眼科奇书》大发散(麻黄、细辛、白芷、藁本、蔓荆子、川芎、老姜、羌活、防风),不可轻用苦凉之药。致若泪溢之证,多属肝虚气弱,当用养肝益肾药。
目疾繁多,热壅可用菊花清热泻火,因于寒凝气郁,痰湿瘀血者必然另用他法,总以开通玄府为要。目中玄府者,精气入目之枢纽也,或类今日眼科之血液循环系统也。
菊花苦凉能理血中热毒,生捣或沸水微煮捣绒外敷可治血热走红疔疮扩散者。《外科十法》以菊花4两,甘草4钱水煎顿服,治一般火毒疮痈初起红肿热痛者。也有用菊花、甘草各4两水煎恣意饮之治是症似更合理,甘草解毒护正,邪不可侵也。《寿世良方》以白菊花叶连根捣取自然汁1茶盅,滚酒调服,或用酒煮服,病重者宜多服。本地以鲜菊花连根捣取汁和白糖温服1碗,再用渣敷患处,均是疔疮肿毒实用良方。
菊花以开水泡服,初尝似有甘味,饮之稍久则苦味渐至沁人心脾。其虽系芳香无毒之物,因秉天地秋金肃杀之凉气,常人不可多服,虚人尤其不可久服,伤脾伤肾也。考之三焦相火,源于命门,寄于肝胆,本系真阳生气之“少火”,若其偏亢则为邪火,致阴阳失衡,善饥肥胖,阳强易举,毛发浓盛,心烦多汗,满月脸,水牛背,骨质疏松,典型者如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龙胆泻肝汤加菊花清泄三焦湿热,泻其相火可以取效,因知菊花深入命门而消伐真阳也。若相火既无偏亢,亦未游离于外,升浮于上之平人,常服菊花可损及真阳。曾见多服菊花者,胃痛胸痞渐发,饮食渐少;久服菊花为茶饮者,不知觉间身冷畏寒,甚至阳痿不举,女子性欲淡漠,机体免疫抵抗调节之力因之明显削弱,百病易生也。《素问》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此之谓也。《本经》所论久服利血气等语,必系素来肝胆湿热火旺,相火偏盛有余之人。
卷心菜
学名结球甘蓝,结球甘蓝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植物,又名洋白菜、疙瘩白、包菜、圆白菜、包心菜、莲花白等。
卷心菜的防衰老、抗氧化的效果与芦笋、 菜花同样处在较高的水平。
卷心菜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富含叶酸。所以,怀孕的妇女及贫血患者应当多吃,卷心菜也是美容品。
卷心菜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保障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抗癌蔬菜中,卷心菜排在第五位。
圆白菜中含有丰富的吲哚类化合物。实验证明,“吲哚”具有抗癌作用,可以避免人类罹患肠癌。
卷心菜中含有植物杀菌素,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对咽喉疼痛、外伤 肿痛、蚊叮虫咬、胃痛、牙痛有一定的作用。
卷心菜中 富含维生素U,含有某种溃疡愈合因子,能加速创面愈合,是胃溃疡患者的有效食品。增进食欲,促进消化,预防便秘。
卷心菜也是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理想食物。
卷心菜和其他芥属蔬菜都含有少量致 甲状腺肿的物质,可以干扰甲状腺对碘的利用,当机体发生代偿应,就使甲状腺变大,形成甲状腺肿。卷心菜的致甲状腺肿作用可以用大量的膳食碘来消除,如用碘盐、海鱼、海藻和海产品来补充碘。
圆白菜性平、味甘,归脾、胃经;
可补骨髓、润脏腑、益心力、壮筋骨、利脏器、祛结气、清热止痛;
主治睡眠不佳、多梦易睡、耳目不聪、关节屈伸不利、胃脘疼痛等病症。
养生功效
1、抗衰老。在卷心菜中富含延缓衰老的抗氧化成分,这种成分能有效的抵抗细胞的老化,延缓细胞衰老的速度,因此,可以抗衰老。愿意让自己衰老的慢一点的 女性可以多吃一点卷心菜。
2、提高免疫力。卷心菜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C,因此,可以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常吃卷心菜可以增强体质。 [4]
3、防治高血压。卷心菜中的钾的含量较高,因此对防治高血压很有益处。钾的摄入对心脑血管都非常有帮助,而且可以拮抗钠,从而防治高血压。
4、增强骨质。卷心菜中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K,不仅有利于肠道的健康,还有助于增强骨质。
5、含有维生素U,这是一种新型维生素,而卷心菜中就含有这种维生素,这是它的一大特点,其他的蔬菜很少含有,维生素U具有保护黏膜细胞的作用,因此对胃炎及胃溃疡的防治有较好的 临床效果。
6、防癌抗癌。卷心菜除了含有维生素C和维生素U等这两种抗氧化的维生素之外,之所以有抗癌的功效,还在于在于叶内含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而这种香味来自一种叫做“异硫氰酸酯”的化学物质,它是一种含硫的化合物。也就是这种含硫的化合物对 预防癌症、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发挥了它的积极功效。
7、美容。卷心菜含有很多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多吃卷心菜对 皮肤美容也非常的有帮助。
圆白菜生吃的食疗保健效果最好。我们可以将圆白菜凉拌、做沙拉或榨汁。
如果熟吃,也不宜加热过久,以避免其中的有效成分被破坏。
食疗
卷心菜奶酪色拉:把卷心菜切小块,用盐渍后,同含有丰富蛋白质但能量很低的奶酪,以及含有矿物质的葡萄干拌在一起,再加入可防止动脉硬化的橄榄油即可。
圆白菜炒番茄
原料:圆白菜250克,番茄200克,葱花适量。
制法:先将番茄用开水稍烫,去皮切块;圆白菜洗净切片;油锅烧熟后,放葱花煸香,加圆白菜炒至7成熟,投入番茄,略炒,再加入精盐,酱油烧至入味,点入味精拌匀即成。
功效:酸甘开胃,益气生津。适用于身体疲乏、心烦口渴、食欲不振等病症。常人食之,能防病抗病健壮身体。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别适合动脉硬化、胆结石症患者、肥胖患者、孕妇及有消化道 溃疡食用。
不适宜人群:1.皮肤瘙痒性疾病、眼部充血患者忌食。包心菜含有粗纤维量多,且质硬,故 脾胃虚寒、泄泻以及小儿脾弱者不宜多食;另外对于腹腔和胸外科手术后,胃肠溃疡及其出血特别严重时, 腹泻及肝病时不宜吃。
2. 卷心菜具有补血的作用,血液黏稠的人不能吃。
圆白菜又名包菜、包心菜、卷心菜等。在抗癌蔬菜排第五位。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可用来降低胆固醇、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新鲜的卷心菜有杀菌、消炎的作用。咽喉疼痛、蚊虫叮咬、外伤疼痛、胃痛牙痛时,可以将卷心菜榨汁后饮下或者涂于患处。
卷心菜中含有的一种酶,可以分解致癌物,消除致癌物的致变异作用,达到抗癌防癌的效果。
卷心菜中钾含量比较高,钾对人的心脑血管非常有帮助,因而对防治高血压很有益处。
多吃圆白菜,可增进食欲,促进消化预防便秘。
皮肤瘙痒性疾病、眼部充血患者忌食。脾胃虚寒、泄泻以及小儿脾弱者不宜多食。对于腹腔和胸外科手术后,胃肠溃疡及其出血特别严重时,腹泻及肝病时都不宜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