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医名方“夜哭郎”安贞汤

(2022-10-29 04:34:17)

摘自2022-10-28中国中医药报
张炜,男,1962年出生,主任医师,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南阳张仲景医院业务院长,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南阳理工学院兼职教授。1985年8月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系,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中医儿科工作37年,潜心于仲景学术研究,致力于中医儿科经方临床应用研究。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黄连、黄芩、白芍、炙甘草各2~3g,生龙牡各6~9g,甜叶菊0.5g。(此为中药颗粒剂1剂之量。体重3kg用2g,体重5kg用3g,可视婴幼儿体重、月龄、病情增减。)
功能:滋阴利水,安神定志。
主治:婴儿“夜哭郎”,表现为婴幼儿夜间烦躁、哭闹、不睡,严重者自午时开始,子时后渐安而入睡,昼日易惊、睡眠浅少,舌瘦红无苔,口腔多津,手心红热、脉微细。
用法:中药颗粒剂。每剂分3份,一天2~3次,每次1份,热水化开,空腹温服。
方解:“夜哭郎”安贞汤是张炜合用经方猪苓汤、黄连阿胶汤加减组成的治疗婴幼儿夜啼(俗称夜哭郎)的经验方,临床应用30多年,效如桴鼓。
前半夜为阴中之阴,肾阴虚弱则虚火内生,心阴不足则心火亢盛,心肾不交则烦躁、哭闹、不睡,阴虚阳亢则昼日易惊,睡眠浅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伤寒论》),脉微细、舌淡胖为少阴阳虚,脉微细、舌瘦红为少阴阴虚,脉微细、舌淡红而胖为少阴阴阳两虚。口腔多津,属水饮内停。“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伤寒论》),乃用黄连阿胶汤滋肾阴、清心火,猪苓汤养肾水、利水饮。加龙牡以滋阴潜阳,“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医学衷中参西录》),共成滋阴利水、安神定志、镇静助眠、益阴潜阳之功,使阴阳相抱、心肾相交。少佐甜叶菊矫味而养阴。
加减:热重加黄连量,腹泻加龙牡量,小便不利加茯苓量,大便发绿加炮姜,阴虚重者加龟甲、鳖甲,乳积加炒麦芽又能疏肝。
(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南阳张仲景医院 郑亚飞 黄亚攀 整理)

滋阴潜阳熄风汤

 (2016-07-15 05:16:25)[编辑][删除]


文仲渝,女,1953年生。主任中医师,重庆市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因其在中医儿科界的影响,被载入原卫生部编撰的《中国女医师风采录》一书中。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对中医儿科疑难杂症及常见病的诊治有独到见解。自拟“滋阴潜阳熄风汤”“开胃健脾方”“止泄方”分别治疗小儿抽动症、厌食症、泄泻症,疗效显著。临床上还特别重视中医儿科的特色疗法,如善用小儿捏脊疗法、穴位贴敷、耳穴压药、中药洗浴、雾化吸入等中医传统的内病外治疗法治疗小儿疑难杂症,并取得满意疗效。

组成:龟甲8克,白芍10克,龙胆草3克,麦冬10克,天麻6克,熟地黄10克,黄精10克,珍珠母12克,钩藤6克,蝉蜕6克,全虫3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山茱萸10克,白附子6克,甘草5克。

功效: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主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用法:每剂方药加水浸泡20分钟后,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每剂药物煎煮2次,取汁混合后分早中晚3次服用,于饭后1小时服用。每日1剂,14天为1个疗程。

方解: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主要临床表现特征为运动、行为、思想、人格障碍,表现为不由自主重复快速抽动,无目的地单一或多部位抽搐,如眨眼、面部肌肉抽动、皱鼻、努嘴、摇头、耸肩、踢腿蹬足,以喉中作响,口中秽语,伴性格急躁,易于激怒等为临床特征。属于中医的“肝风”“抽搐”“痉证”范畴。究其发病原因,与小儿“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肾常虚”五脏有余不足有密切关系。

该方适用于肝肾阴亏,肝风内动的证型。先天禀赋不足、产伤及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失所养,阴虚则风动,肝风内动出现抽动。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容易发生阴阳失调,阴不制阳,肝阳偏亢,亢而失制,可化火生风,风火相煽,上扰清窍则出现抽动。

方中熟地黄、黄精、山萸肉补肾填精,滋补肝肾之阴亏;辅以麦冬滋阴润燥;白芍补益肝血, 柔肝解痉;龟甲滋养阴液以制亢阳;龙骨、牡蛎、珍珠母潜阳定志、镇肝息风;天麻养肝血、益肝阴、息内风,为养阴滋液息风之要药;钩藤、全虫平肝息风;蝉蜕祛风止痉、安神定惊;龙胆草清肝泻火;白附子祛痰止痉;甘草调和诸药。俾肝肾之阴得以补,肝阳之气得以平,肝风自然得以平息。全方集补益肝肾、调理心脾、滋阴潜阳、息风清热为一体,以奏恢复脏腑功能 、阴平阳秘、内风自息之功。

加减运用:若肝火偏盛,脾气急躁易怒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纳差、语声低微、面色无华者可合白术、茯苓;饮食所伤,过食肥甘,舌苔厚腻者,加焦山楂、厚朴、法半夏理气消食化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多动难静,成绩欠佳者,可加制首乌、益智仁、远志;咽部不适,伴频繁清嗓者,加牛蒡子、木蝴蝶;耸鼻者,加白芷、苍耳子;频频眨眼者,加石决明、菊花。(重庆市中医院 郑珊 刘毅整理)

考试焦虑莫轻视

 (2022-10-29 04:21:33)[编辑][删除]

 

考试焦虑是指个体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中,受自身评价能力、人格特征及其他身心因素影响,以担忧为基本特征,采取防御或逃避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有研究发现,在初一到高三学生群体中,有32%的人被考试焦虑所困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生考试焦虑水平呈逐年攀升趋势。适度的焦虑无伤大雅,而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干扰学习效率,让优秀学生也大失水准,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考试焦虑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可波及神经、心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等诸多系统,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心慌、血压升高、腹泻、食欲减退、胃炎、胃溃疡、血糖波动、女性生理期紊乱及睡眠障碍等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考试焦虑也容易带来自我评价低、情绪波动大、注意力和自制力减弱、敏感挑剔、焦躁冲动、学习主动性不高、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力与社会责任感下降等问题,同时影响到患者的人格结构,表现出胆小怯懦、易退缩或具有攻击性等人格特点。
针刺治疗收效好
考试焦虑是焦虑症的一种,可归属于中医“郁病”“失眠”“惊悸”“怔忡”“善忘”“百合病”“奔豚”“灯笼病”等范畴。王艳介绍,根据2020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发布的《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焦虑症》中的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分为肝郁化火、瘀血内阻、痰火扰心、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肾虚肝郁等相应证型。临床上依照患者证型的不同,采取针灸辨证施治有着不错的疗效。
王艳指出,肝主疏泄与藏血,若疏泄功能异常,就会诱发情志低落、焦虑多疑、失眠多梦、气机不畅等症结;而心主神明,若心气、心血不足,则将神明失用、神不守舍、心神不安。
故治疗本病多选择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以百会、神门、四神聪、内关为主穴,肝郁化火型加肝俞、期门、太冲、合谷;瘀血内阻型加血海、膈俞;痰火扰心型加丰隆、阴陵泉;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心胆气虚型加心俞、胆俞;心肾不交型加心俞、肾俞、太溪;肾虚肝郁型加肾俞、太冲。
此外,重复经颅磁刺激、催眠暗示、五行音乐疗法等手段对考试焦虑也都有一定的辅助疗效。其中五行音乐疗法可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心率、呼吸、血压、胃肠蠕动,并使患者放松身心,鼓舞心神,进而有效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方法需在医院由专业医生具体施行。
调神养心有攻略
《素问•灵兰秘典论》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王艳认为,考试焦虑作为焦虑症的一种,亦属于心神之变,因此日常调理当以养心安神为主,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清静养神
道家言“静”,应“致虚极,守静笃”;儒家言“仁”,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释家言“性”,则“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而《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此,对于有考前焦虑的同学,首先要尝试让自己的心绪安静下来,达到静以养神的目的。
适度用神
王艳介绍,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倾向等,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的体现。《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过度用神还会造成形体脏腑的耗损,所以用神要适度,避免多思多虑、情志过极。
动形怡神
形神统一是人体功能维持正常的重要保证,《黄帝内经》也强调,“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中医导引功法以肢体活动为主,并与意识、呼吸、自我按摩密切结合,有动形达郁之功效。健身气功八段锦中的“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以及简易版易筋经等,都适合本病患者练习。
怡情畅神
《理瀹骈文》言:“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因此,王艳建议患者要学会放下思想包袱,减轻精神负担,明确自己的未来人生不会被一场考试而左右。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可配合五行音乐疗法,以丝竹之声怡情调心安神。
顺时调神
调神还要注意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遵循春以生志、夏无志怒、秋以志宁、冬令志若伏若匿的原则。《黄帝内经》所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说要遵循天地自然之理和生息之法来养心健体,以化解焦虑、烦躁情绪。

宋军:药对相须失眠可愈

  (2022-10-29 09:00:42)[编辑][删除]


时间:2021-08-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雷洪涛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宋军从医近40年,潜心研究中医经典,善于治疗顽固性失眠等慢性杂病。

宋军辨治失眠着眼于阴阳失和、气机失调的基本病机以及火、痰、瘀等病因,擅长运用药对清火、养血、交通、祛痰、化瘀、调气,发挥相须增效、药简力专的效用,使阴阳合则失眠愈,现将宋军灵活运用药对经验总结如下。

栀子配豆豉清火宣郁

栀子配豆豉源于《伤寒论》栀子豉汤。《神农本草经》云:“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赖、赤癞,创疡。”栀子归心、肺、三焦经,苦能降气,寒能清火,故具有清降火热而除烦。《本经疏证》云:“故其治烦躁满闷也……盖烦者阳盛,躁者阴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阴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豆豉苦辛凉,归肺、胃经,苦能降气,辛能宣郁,凉能清火,故具有宣散郁结除烦功效。《伤寒论》第76、77、78条描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均以栀子豉汤主之。病位在上焦心中、胸中者,宋军运用栀子配豆豉治疗火郁上焦胸膈所致失眠,两药配伍寓意有二:一则相须为用,栀子清降火热,豆豉清热除烦,火祛神安;二则调畅气机,栀子清降,泄热下行,豆豉宣郁,宣散热结于外,一宣一降,气机阴阳交合;火祛而气机和则睡眠安宁。栀子苦寒,《伤寒论》第81条云:“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在临床运用中,若患者脾虚大便不实,可酌用炒栀子;在用量方面,因失眠患者以火热扰动心神为主,栀子量大于豆豉,以加强清泄火热之力。

夜交藤配女贞子养阴安神

《本草正义》记载,夜交藤治夜少安寐,取其能引阳入阴、调和阴阳之用,有利无害。夜交藤甘平,归心、肝经,具有养血安神功效。《神农本草经》云:“女贞实味苦平。主补中,安五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轻身不老。”女贞子归肝、肾经,具有养肝肾,安五脏,养精神功效。失眠与心、肝、肾三脏功能紧密相关,心主血脉藏神,肝藏血藏魂,肾藏精藏志,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夜交藤配女贞子相须为用,养心血以安神,养肝血以安魂,养肾精以定志,神志安定、魂有所归,则睡眠安和;另外女贞子养阴,夜交藤引阳入阴,养阴涵阳,切合失眠阳不入阴之基本病机。临床上对阴血不足所致失眠疗效明显,主要应用于两类人群,一类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的老年失眠患者;一类为因熬夜、学习和工作压力大导致心肝血虚的青少年神经衰弱失眠患者。

石菖蒲配远志交通心肾

石菖蒲配远志源自《圣济总录》的远志汤。《神农本草经》云:“菖蒲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石菖蒲归心、胃经,具有通窍开心、理气化湿功效。《神农本草经》云:“远志味苦,温。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远志归心、肾、肺经,可振奋心阳。《本草正义》记载:“又古有远志能交通心肾之说,则心阳不振、清气下陷,及肾气虚寒,不能上升者,以远志之温升,举其下陷,而引起肾阳,本是正治。”可见远志交通心肾之功。石菖蒲芳香开心窍下交于肾,远志温升引肾阳上交于心,一开一引助心肾相通;石菖蒲理气化湿和胃,远志去心下膈气调中,促中焦升降助心肾相通;故石菖蒲配远志相须为用,交通心肾,使水火既济,可明显改善睡眠质量。

白附子配白芥子祛痰散结

白附子,味辛温,归胃、肝经。《药笼小品》称其“能行诸药上行头面,祛风痰”,故擅治头面疾患,具有祛风痰定惊、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白芥子,味辛温,归肺经,《医学入门》云:“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白芥子具有豁利胸中和胁下痰凝、降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痰为有形病理产物,随其出入上下,流注脏腑经络四肢,阻滞气机,使卫气出阳入阴不利,导致失眠。久病多痰、怪病多痰,故临床上顽固性失眠多责之于痰。白附子本可祛风痰,又有引药上行之功,配伍白芥子,引其豁痰之力上行头脑清窍,使痰浊去,头脑清。白附子和白芥子均有通络散结作用,相须为用,去经络痰浊结滞,使经络通、气道行、营卫和。所以两者配伍,虽没有安神促眠的直接作用,但可使痰祛而眠安,治疗痰浊上扰清窍引起的失眠、特别是对痰浊较重的中风兼有失眠患者,疗效甚好。

桃仁配丹皮破血活血

桃仁配伍丹皮源自《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神农本草经》云:“桃核仁味苦,平。主瘀血、血闭、瘕邪,杀小虫。”《本草思辨录》:“桃有肤毛为肺果,仁则主攻瘀血而为肝药,兼疏肤腠之瘀。”桃仁归心、肝、大肠经,具有破血祛瘀、润肠通便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云:“牡丹味苦辛,寒。主寒热,中风、瘛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创。”丹皮归心、肝、肾经,具有和血化瘀、清热凉血的功效。血瘀客于脏腑,停于经络,阻滞气机,则卫阳入阴障碍,发为失眠。久病多瘀,血瘀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因素,临床治疗失眠,给予活血化瘀药可以提高失眠疗效,特别是对顽固性失眠患者。桃仁配丹皮,内可逐脏腑之瘀、外可疏皮腠之瘀,瘀祛而气道通,阳入于阴、由阴出阳,可恢复睡眠节律。用其治疗有癥瘕积聚、月经不利的女性患者以及老年顽固性失眠患者,疗效显著。

柴胡配半夏升阳降逆

柴胡配半夏来源于《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神农本草经》云:“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柴胡归肝、胆经,具有和解表里、升阳疏肝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云:“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本草便读》指出:“半夏性温体滑,入阳明并走心脾,质燥味辛,治呕吐专消痰饮,通阴阳而和胃,不寐堪医,散逆气以调中,郁邪可解。”半夏归脾、胃、肺经,具有降逆化痰、消痞散结的功效。半夏汤治疗不寐记载于《灵枢·邪客》,张锡纯论述:“观此方之义,其用半夏,并非为其利痰,诚以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柴胡配半夏作用有二:一则柴胡疏肝解郁、升清阳、助运少阳枢机,半夏降逆,促阴阳交换,升降相因、调畅气机,枢机转、表里和、阴阳交,切中阳不交阴的失眠病机。二则柴胡疏少阳郁滞,主肠胃结气,推陈致新,半夏下气和胃,疏郁下气使胆胃和,切中胃不和则眠不安的失眠病机。故柴胡配半夏治疗少阳郁结,胆胃不和所致失眠,疗效显著。(雷洪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

心肾不交睡不着艾灸涌泉来帮忙

   (2022-10-30 09:00:01)[编辑][删除]


时间:2021-07-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吴大真

睡眠是人最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充足的睡眠使人神清气爽、身心愉悦,能够更专心、高效地学习和工作;相反,缺乏睡眠则使人魂不守舍、无精打采、身心疲惫,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那么人是如何患上失眠症的呢?如果脏腑不和,那么人是不可能健康的,更不可能安然入睡。中医认为,心肾不交是造成失眠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医看来,心属火、属阳,而肾属水、属阴。人体各项生理代谢功能之所以能够正常进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与肾的阴阳平衡。

肾之阴要上达到心,滋养心阴,使得心火不要太高亢;而心之阳也要下到肾,资助肾的阳气,使肾水不要过于湿寒。

《傅青主女科》说得很清楚:“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中医称这种心肾和谐的状态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

心肾不交而致的失眠中医的办法是交通心肾,引火归元。而用艾灸法灸治涌泉穴,是交通心肾,引火归元的方法之一。

【艾灸取穴】正坐,将左脚足掌朝上翘放在右腿上。踡足(四指向内弯曲)时出现的凹陷中心处即是涌泉穴。

【灸法操作】用温水泡脚5分钟左右,擦干后上床仰卧,露出双脚。点燃1根艾炷,缓慢靠近涌泉穴,施温和灸,以脚心感觉温热、舒适为宜。一般灸10分钟,每天1次。

【灸法功效】涌泉穴位于足心,是肾经的首穴。中医认为,灸治涌泉可以调动肾经之气,通过经络灌溉周身;同时还可以上济心火,引心阳入肾,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心肾相交,良好的睡眠便不请自来了。对于肾经首穴的涌泉穴,不宜采取刺激强烈的雀啄灸,采用艾条温和灸的办法再合适不过。

艾灸涌泉穴的效果十分显著,如果感觉艾灸麻烦,也可采用简单的搓脚心之法。以涌泉穴为中心,用手指上下搓100次,感到脚心发热后,换另外一只脚再搓即可。(吴大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