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天荷叶化暑湿
荷叶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片。《本草纲目》称荷叶性味苦,能清热、解毒、散瘀、解暑等。荷叶被民间认为是“去火”之宝,尤其以鲜荷叶备受推崇。荷叶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黄酮、多糖、多酚物质,且氨基酸种类齐全,此外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荷叶中的荷叶黄酮类成分对高脂血症大鼠有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降低血清甘油三酯、降低体重的作用。荷叶水提取物具有清除超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荷叶含有多种有效的化脂生物碱,能在人体肠壁上形成一层脂肪隔离膜,阻止脂肪吸收,减少脂肪堆积。荷叶有利水功效,可很好地缓解面部浮肿及小便量较少的问题。
水芝丹此名称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水”提示了莲的生长环境居于水中池泽;“芝”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神草也”,另有注曰:“芝,瑞草也,服之神仙”。莲花生淤泥而不染,其子坠淤泥而不腐,被古人视为神草,故称“芝”;“丹”在古代指以朱砂为重要原料的药丸,古人认为服用后可延年益寿,“丹”字既描绘了莲子饱满圆润的外形特点,也暗喻了莲子在养生延年中的功效。
脾之果首见于《本草纲目》。这个名称突出了莲子的性能、功用要点,莲子味甘带涩,性平,归于脾经,具有“甘平益脾”的性能特点。不仅如此,莲子“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在补脾的同时具有醒脾除湿的功效,符合脾喜燥恶湿的特性。
石莲子见于《名医别录》。“石”字充分展现了莲子的两大特性:其一,“石”描绘了莲子成熟后的形态。《本草拾遗》有云:“经秋正黑,名石莲子。”到了秋季,莲蓬枯萎,莲子由青转黑,质地坚硬如石,入水能沉,故名石莲子。其二,“石”字点出了莲子千年不死的绵长生机。李时珍有云:“石莲坚刚,可历永久。”诸多古籍也均有莲子千年不坏的记载,并将其奉为“除百疾”“轻身耐老”的养生圣品。
水芝丹、脾之果、石莲子等名称,分别从莲的生存环境、药材性状、生长习性以及功用要点等角度诠释了莲子的养生特性。
莲子入药功效广
《神农本草经》将莲子列为上品,认为“藕实茎,味甘平。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一名水芝丹。生池泽。”莲子性味甘、涩、平,归于脾、心、肾经,具有养心安神、健脾止泻、益肾固精以及固摄止带的作用。莲子是平补的药物,补中带涩,涩中有补。其性质平和,可作用于上中下三焦、心脾肾三脏、精气神三宝。
补脾止泻止带脾主运化,具有运化水谷和水湿的作用,脾虚易出现食少、大便稀溏,部分女性的白带量多亦与脾虚有关。莲子被誉为“脾之果”,具有补脾止泻、固涩止带的功效,可用于脾虚所致的食少便溏、带下量多。莲子甘平归脾,能补益脾气,味涩止泻能阻止脾气的进一步损伤,且性质平和,可以长期服用。脾气健运,不但能确保人体气血的生化有源,而且能够消除湿邪并阻止湿邪的产生。
补肾固精止遗莲子至秋色黑,入肾经。得水中阴气,又具夏季真阳,既补肾阴又补肾阳。针对肾虚所致的遗精、遗尿,莲子既可固摄肾精又缩尿止遗。莲子性质平和,味甘能补,味涩能摄,归于肾经,既能补益肾气以增强肾功能,又能固摄肾精,且可以长期服用,是一味不可多得的益肾佳品。
补心养血安神莲子性质平和,归于心经,既能养心安神,又能收敛心神。又因其亦入肾经,故可交通心肾而安神。对于阴血不足、心神失养以及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常与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同用。莲子心还能清心安神,有助于人体的睡眠、记忆等活动。莲子心又称薏、莲薏,是莲子中间的绿色胚根。“薏”通“意”,有“含苦在内”之义,同时,“薏”也体现了莲子心内含生意的特性。“其中所蕴,为资始资生之本,微而能着,固而愈强。”正是莲子中蕴含的这一片青与苦,成为了莲生命的源动力。《本草纲目》明确道出了莲子历经千年不死、芳香如故的玄机:“薏藏生意,藕复萌芽,展转生生,造化不息。”莲子心最早记载于《食性本草》。性味苦、寒,归于心、肾经,具有清心安神、止血涩精的功效,可用于心经热盛、心肾不交之烦热、失眠甚至神昏躁狂,口舌生疮,以及血热吐血、尿血和遗精、滑精。
常用药膳
莲子茯苓健脾糕
【材料】莲子肉(去皮,去心)、茯苓各500克,麦门冬300克,桂花20克,面粉100克,白糖250克。
【功效】补益心脾,养阴安神。用于脾气虚弱,心阴不足所致之心悸怔忡、心烦不寐、多梦健忘、纳呆神疲、口干舌燥等。可用于病后调养及正常人群的日常保健。其性平力缓,需经常食用方显疗效。
竹叶莲子养心羹
【材料】新鲜竹叶50克,莲子(去皮去心)20克,鸡蛋1个。
【功效】竹叶略有苦味,清心火的能力比淡竹叶更强。《药品化义》指出竹叶“入心、肺、胆三经”。功能“清热除烦,生津利尿”;莲子养心益肾。《日华子本草》认为鸡蛋“镇心,安五藏,止惊,安胎”,三者合用,共奏除心火、涤烦热、养心神之功。
莲子枸杞山药粥
【材料】莲子肉(去皮,去心)20克,怀山药30克,枸杞子15克,粳米100克。
【功效】本药膳方中莲子性质平和,益肾固精;山药性用平和,既补肾气又养肾阴,能固肾止遗;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粳米和胃安中。诸品合用可补肾固精。肾虚体亏,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多尿甚则遗尿、遗精、眼目昏花者可以长期服用。(杨柏灿)
《本草纲目》记载,莲花、莲子、莲衣、莲房、莲须、莲子心、荷叶、荷梗、藕节等均可入药用。莲花能活血止血、祛湿消风、清心凉血、清热解毒。莲子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莲须能清心、益肾、涩精、止血、解暑除烦、生津止渴。荷叶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藕节能止血、散瘀、解热毒。荷梗能清热解暑、通气行水、泻火清心。(李明哲 王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白茅根,《中药志》称其为“丝毛草根”。白茅根性味甘寒,归肺、胃、小肠经,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本草求原》记载:“白茅根,和上下之阳,清脾胃伏热,生肺津以凉血,为血热妄行上下诸失血之要药。”《本草纲目》中还记载:“肺热气喘,用生茅根一把,口咬细,加水二碗,煮成一碗,饭后温服。三服病愈。此方名‘如神汤’。”
莲心是莲子中间青绿色的胚芽,味苦,具有除烦安神、祛心火之功效。莲心泡茶,泡下之后碧绿透亮,只有淡淡的清香,入口却甘香沁脾,甚是爽口。《本草再新》中说,莲心能“清心火、平肝火、泻脾火、降肺火,消暑除烦,生津止渴,治目红肿”,真可谓是火皆能清,苦从甜中来。
莲心味苦性寒、入心经,《本草纲目》称它能“清心祛热”。取莲心30颗,水煎后放盐少许,每晚睡前服,能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失眠多梦。鲜莲心的苦味不如干品猛烈,用它泡茶气味幽香,入口苦味若游丝,不用加糖调味。苦味的食物本身就有降火清热的作用,身体内的火降下来了,心情自然也就平静下来。
(黎洁 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卫生进修学校)
莲藕。以藕有节,称藕节。陈以其色白,称白茎。.以所种之地,有湖藕,塘藕等称。以其形象和功用等,有果藕,菜藕,水鞭蓉、荷藕,莲藕,光旁等称。性味凉,甘。(熟品性温)功用生品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熟用补益脾胃,益血生肌。
女不离藕
产后出血
产后缺乳
产后口燥腹痛
产后恶露排出不畅或闭经
妇女贫血、营养不良
妇女白带色黄、味腥臭
酸梅汤消暑,以乌梅为主料,搭配山楂、甘草、陈皮,四味中药加水煮制而成。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正宗酸梅汤一定是用冰糖熬制而成。方剂组成中的山楂、陈皮、甘草也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的功效。夏天心火克肺金,乌梅可敛肺气。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的功效。天气炎热导致食欲不振,吃点山楂可促进胃肠消化。
陈皮性辛、温,味苦。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甘草性味甘、平。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可用于夏天的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
冰糖《本草再新》中记载冰糖“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嗽,化痰涎。”
方中乌梅起到了生津止渴的功效,山楂、陈皮起到了消积化食解油腻的作用,甘草与冰糖起到了调和脾胃、矫正味道的作用。原料以乌梅、山楂、陈皮、甘草为主。
陈志岁《咏荷》诗:“身处污泥未染泥,白茎埋地没人知。生机红绿清澄里,不待风来香满池。”
相传,南宋隆兴元年,孝宗继高宗帝位登基,过惯了宫廷骄奢安逸生活的孝宗帝,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仍不满足,非常讲究口福,越来越厌腻每日的大鱼大肉、海参燕窝之类,居然以湖蟹为主食,天天吃。因此,负责皇帝生活的主管为了解决好食欲问题,每天派十几人下湖捉蟹,以博得帝王的欢心。没想到皇帝续吃了一段时间的湖蟹,引发脘腹阵阵作痛,继而腹痛泻痢,急传御医诊治,但数日未见好转。
宋高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病乱投医的他,只好化了妆出了皇城微服私访,真实目的是为了尽快替宋孝宗寻医求药。不日,高宗帝来到京城偏西北角的繁华大街上,但见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一间药坊市面前摆放有几大担的新鲜藕节,人们蜂拥而来,纷纷抢购,这样的场面让高宗大为不解。于是,他好奇地上前询问究竟,从药师口中得知:近期拉肚子的人数与日俱增,而鲜藕汁治痢疾相当管用。宋高宗认真地听着,越听越感到不虚此行,一时间心花怒放,急急忙忙拉起药师的手,一块入皇宫。
一路上,药师怀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随高宗帝大步流星急赶路,不久就进了皇宫大殿之内。药师毕恭毕敬,一丝不苟地耐心询问孝宗的病情病因,严把脉细叩诊之后,跪地禀道:“依草民初步判断,陛下的病情是因过食湖蟹损伤了脾胃,导致痢疾病的发生。不过,需要服新采摘的藕节汁,或可不日康复。”高宗听罢大悦,一颗悬在半空中的心总算落了地,忙令人取来金杵臼,立即将藕节捣汁送与孝宗,并嘱咐用热酒调服。果然,孝宗帝几日便得以痊愈。
乌梅性味酸平,归肝、脾、肺、大肠诸经,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去死肌、蚀恶肉之力,临床多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消渴及胆道蛔虫症、各部位之息肉等。
久泻久痢如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者,用贵州名医王希仲乌梅丸变方,每有良效。
处方:乌梅120g,陈皮60g,炮干姜85g,黄连120g,当归60g,熟附子90g,桂枝45g,党参120g,炒黄柏45g,蜀椒30g。 乌梅用醋浸1夜去核,与余药烘干研末为蜜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日3服,空腹温开水下。用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量为1/10即可。
本方乃仲景乌梅丸变方,以苦温之陈皮易原方辛温之细辛,陈皮入大肠经,可去泄泻下利之寒湿;以辛温之炮姜易干姜,炮姜入足太阴脾经血分,温中守涩,散邪理结,亦去肠中寒滞。
考慢性结肠炎与慢性痢疾,多因脾肾阳气虚衰,寒热湿滞,蕴结肠道,瘀阻络伤,正是寒热错杂、元气虚弱之证。仲景乌梅丸本治久痢,经此加减而成专用之方,更觉贴切。
治疗胆道蛔虫症,以乌梅肉15g,干姜9g,当归9g,熟大黄9g,党参12g,熟附子9g,桂枝9g,川椒9g,苦楝根皮30g,水煎,每日1剂,分3服。胆道蛔虫患者服1~2剂后,腹痛常常迅速缓解,且有虫体排出体外。若多服数剂,每可根治之。
乌梅去死肌、蚀恶肉之功,首见于《本经》。云其可“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认识已较为深刻。《冯氏锦囊》则直言其能“蚀恶肉”。《本草逢原》更透彻指出:“恶疮胬肉,亦烧灰研敷,恶胬自消,此即《本经》去死肌恶肉之验。”《本草求真》亦谓:“乌梅,酸涩而温,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黑痣则除。”余认为,凡死肌恶肉,类同各部位增生之息肉。余常将乌梅广泛运用于声带息肉、胆道息肉、胃息肉、肠道息肉、子宫息肉等疾患中,并认为死肌恶肉多系痰瘀凝结,故临证时恒以本品为主药,配合消痰祛瘀之品为治,创制治疗各种息肉之基础方(乌梅30g,生薏苡仁30g,威灵仙15g,僵蚕10g)。
息肉有不同病机,故需加减用药:声带息肉常配合生地、玄参、麦冬、桔梗、土牛膝、甘草;胃息肉配合党参、白术、茯苓、刺猬皮、穿山甲;肠道息肉配合大血藤、黄连、马齿苋、败酱草、穿山甲、莪术、槟榔;胆道息肉配合柴胡、白芍、香附等。唯息肉类疾病之治疗费时较长,持之以恒,始可收稳定彻底之效。如熊某,女,38岁。右上腹胀痛3年,常感口苦,恶心,舌淡苔白腻略黄,脉弦滑。B超示:多发性胆囊息肉。诊断:(痰瘀凝结,肝郁气滞)胆囊息肉。处方:乌梅30g,生薏苡仁30g,威灵仙15g,僵蚕10g,柴胡10g,白芍10g,延胡索10g,郁金10g,甘草5g。连服5服,右上腹胀痛、口苦、恶心感减轻。将上方制成散剂,长期服用,以冀治愈。(何钱 何苗)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