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京城名医秦伯未、宋向元、张志纯、胡希恕、陈申芝等治疗呃逆的经验与病例。
秦伯未
秦伯未认为呃逆与嗳气不同。呃逆是气郁逆行,冲动横膈,使其挛缩,造成气吸入肺,使声门突然闭拢,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声音,患者感到难受。嗳气是胃气上逆,发出声音后反觉舒服。引起呃逆的原因很多,轻者易治,用突然使其惊、喜、悲、怒的方法则可阻止呃逆,也可采用呼气后尽量停息的方法、按压咽后壁的方法、纸条刺鼻取嚏的方法等缓解,重者可服汤药治疗。辨证治疗如下。
若因情志不疏,木郁横逆,升降失司,横膈受冲而逆者,多有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纳谷不香,舌暗苔黄,脉沉细弦。拟柔肝养肝,理气降逆之法。常用:白芍、当归、郁金、枳壳、厚朴、龙胆草、山栀、牛膝。
若因贪食生冷、厚味,使脾胃受伤,胃失和降,伤及横膈者,多有嗳气吞酸,脘腹痞胀,纳谷不香,喜温怕冷,舌胖苔白,脉弱。拟温中健脾,和胃降逆。常用:公丁香、柿蒂、干姜、荜茇、花椒、党参、茯苓、半夏。
若因贪食辛辣,脾胃燥热,阴津受伤者,多有消谷善饥,口渴饮多,大便秘结,呃声响亮,舌瘦干红,脉细偏数。拟养阴清热,和胃降逆之法。常用:石斛、玄参、麦冬、牛膝、生地、旋覆花、生赭石、山栀。
若因大病终末,呃声低微不断,是胃气已败,停而不降,扰动横膈,则治疗困难,可试用人参10g、附子6g、干姜6g煎汤,猴枣粉0.5g冲服。
宋向元
陈某,女,35岁。1961年11月3日初诊。诉患者因值经期生气,复加劳累后冷饮、冷食,继胸脘满闷,发生呃逆,已经多方治疗3个月有余,毫无效果,从山西大同来京求治。当时有胸胁苦满,纳谷不香,时有恶心,大便秘结,舌暗,苔黄腻,脉沉弦数。辨证为寒凝气阻,已有化热,上冲横膈。拟温散行阻,清热降逆。
方药:公丁香10g,木香10g,槟榔10g,青皮10g,枳壳6g,厚朴6g,郁金10g,半夏10g。3剂,水煎服
11月7日复诊:药进3剂,症状全解。
张志纯
案一患者王某,女,55岁。1962年3月5日初诊。诉患者与人吵架后出现胸闷太息,继而苦于呃逆,月余不解,针灸、服药都未见效。舌胖,苔薄黄,脉弦。辨证为肝脾不调,略有郁热。法用调和肝脾,稍佐清热,方宗丹栀逍遥散加味。
方药:当归10g,白芍15g,柴胡10g,茯神10g,白术10g,炙甘草10g,丹皮10g,山栀10g(水飞),薄荷10g(后下),生姜2片,半夏10g。3剂,水煎服。
3月10日复诊:诸症状已除,呃逆已解,效不更方,原方5剂,水煎服。后知,药后康复。
案二赵某,男,60岁。1963年1月3日初诊。诉素体虚弱,形体消瘦,疲乏无力,少气太息,纳后脘中饱满,平时脘有停饮,近两个月来常有呃逆,原因不明,舌胖苔白,脉弱。辨证为中气不足,胃气不行,拟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药:黄芪10g,白术6g,陈皮6g,升麻3g,柴胡3g,党参9g,炙甘草3g,当归10g,半夏6g。5剂,水煎服。
1月10日复诊:药服5剂,呃止,食增,体力也有好转。舌脉尚无变化,再用原方10剂,水煎服。后知病者呃逆未发,身体情况较前改善。
胡希恕
常某,男,56岁。1963年3月10日初诊。诉患者20天前因饭后生气,接着发生呃逆,某医生用丁香柿蒂汤、针灸等治疗未见效。现在患者胸腹胀满,大便干结,口苦,急躁易怒,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滑。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用大柴胡汤治疗。
方药:柴胡15g,黄芩10g,白芍20g,半夏10g,生姜10g,大黄10g,厚朴10g,生甘草6g,大枣5枚。2剂,水煎服。
3月12日复诊:服药1剂,气顺,便通,呃止。问第2剂药还要服否。胡希恕说,可以留着,必要时再用。
陈申芝
吴某,男,30岁。1965年7月10日初诊。患者素体壮实,常有头晕。原因不明发生呃逆已十余日,精神、饮食、体力均好,睡眠略差,易于激动,舌红,脉弦。辨证为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
方药:生赭石30g,生石决明30g,生石膏30g,生地30g,珍珠母30g,牛膝15g。3剂,水煎服。
7月15日来诊:呃逆解,头晕、失眠均好转。原方继服10剂,水煎服。10剂后,诸症均无,痊愈。
(本文摘自《名医真传——四十四位京城名医“口传心授”金记录》)
时间:2021-07-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杨新庄
门某,女,45岁。2021年5.月13日初诊,平素脾胃虚弱,近日因琐事生气,情志不畅,刻诊患者脉胃脘痞满,无腹胀压痛,频频嗳气呃逆,恶心欲呕,脉弦滑,舌质暗红,苔灰白微腻。诊断:(肝郁气滞型)呃逆。治则: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味: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30g(研细包煎),姜半夏15g,党参15g,炙甘草6g,醋香附10g,白芍15g,青皮9g,降香9g,白蔻仁6g,神曲20g,丁香3g,生姜30g,大枣三枚。水煎服,日1服,早晚分服。
上方连服5服后,呃逆明显减轻,1日中偶有发作,短时即过,胸胁及脘腹稍舒,进食增加。脉仍沉弦,舌苔薄白稍腻。效不更方,守原方再服六剂,痊愈,再以六君子汤加减巩固疗效。
本方证因胃气虚弱,又因气郁伤肝,横逆犯胃,痰浊内阻所致胃脘痞闷胀满、频频嗳气呃逆,甚或呕吐等。方中旋覆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降逆止嗳,是为君药。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故用量稍小为臣药;生姜于本方用量独重,寓意有三: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气逆而不伐胃;半夏辛温,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臣药。人参、炙甘草、大枣益脾胃,补气虚,扶助己伤之中气,为佐使之用。(杨新庄
西安临潼民康医养结合医院)
(以下均是压痛点,点按) 1、阳明思路:足三里、梁丘附近,曲池、手三里附近;或者合谷、内庭、陷谷附近;
2、少阴思路:少海、阴谷附近,或者在少海距神门三分之一处找压痛点,以及小腿内侧膝到踝三分之一处附近;
3、太阴思路:尺胃穴(高树中),它只存在于右侧手臂,在太渊穴与尺泽穴连线中点处,也就是大概整个前手臂的中点位置,找压痛点或条索状物;阴陵泉、地机、孔最、尺泽、鱼际附近;
4、背部:胃痛点直接对应背部的压痛点,或着脊柱对侧; 5、头部:若是正中间痛,可在督脉上印堂至风府穴寻找压痛点;
。。。。。。。。。。。 以上均是寻找压痛点然后持续按压,立时缓解(以上痛点任取其一均可,若无效,则换下一点)
不过本人最喜欢用的还是足三里、手三里、尺胃、少海至神门三分之一以及背部对应点。
赖新生用尺胃穴治验三则
(2022-06-16
05:01:50)[编辑][删除]
摘自2022-6-15中国中医药报
何科杰 王玉妹 李景 詹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赖新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针药结合治疗常见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兹将赖新生应用尺胃穴治疗疾病之验案简述如下。
胃脘痛案
患者,男,33岁,2016年5月22日因“胃脘部疼痛1小时”就诊。自诉1小时前运动后贪饮冷品,遂出现胃脘疼痛,呕吐清涎,口不渴,畏寒肢冷,自服“胃复安”未见缓解。刻下症:胃脘胀满痛甚,拒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查体:腹软,胃脘处有明显的跳动感,墨菲氏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及反跳痛。
诊断:(寒邪犯胃型)胃脘痛。
治则:温中止痛。
操作:患者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采用0.30mm×25mm毫针直刺尺胃穴,进针0.5~0.8寸,提插得气后,行补九泻六之温补法;行针3次后,患者胃痛减轻,仍欲呕,畏寒,继续留针15分钟,其间以补法行针1次。经治疗,患者诸症消失,1周后复诊,症状未见。
按
胃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急性胃脘痛多猝然而起,于数小时或数天内缓解,慢性胃脘痛则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赖新生认为,胃脘痛之病机多为素体虚弱,外邪内侵,或饮食失节,或情志过极,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所致。《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若辨证常规取穴多为内关、足三里、中脘等穴,或施予灸法、温针灸。此案赖新生巧取尺胃穴,施以补九泻六之法,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尺胃穴位于右侧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中点,腕横纹上6寸,孔最下1寸。《灵枢•经脉》曰:“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尺胃穴具有理气止痛之功,为治疗急性胃脘痛之效穴。此外,赖新生提出胃脘痛病位在胃,但与肝、脾等密切相关,易受情志、饮食等影响,故临证时当审因论治,首辨寒热、虚实,注重疏肝健脾。患者因饮冷品出现胃痛,剧痛,又拒按,为实寒证,故针以温补而驱寒。
顽固性呃逆案
患者,女,38岁,2015年9月24日因“呃逆3天”就诊。患者3天前因进食凉菜后始现呃逆,呃声短而频,昼夜不停,服用“腹可安”“吗丁啉”等药,症状无显著改善。刻下症见呃逆,呃声连作,神疲,乏力,无口干、口渴,舌淡,苔白腻,脉弦紧。
诊断:(寒气滞胃型)顽固性呃逆。
治则:温中降逆。
操作:患者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30mm×25mm毫针直刺尺胃穴,进针0.5~0.8寸,遵循“寒者热之”原则,施以补九泻六法,每5分钟行针1次,共针15分钟。针刺后患者呃逆消失,精神好转,稍感乏力,嘱饮温水而静歇。观察半小时,症状未见。次日回访,呃逆无复。
按
寒性收引,寒气犯胃,阻遏中阳,胃气上逆动膈而引起呃逆。《景岳全书•呃逆》曰:“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患者因食寒凉之品,出现呃逆,为急性发作,乃寒气客于经络,属实证、寒证,治宜散寒和胃,顺气止呃。从调整经络的功能入手,疏经络,调气血,和阴阳。取尺胃穴以调理全身气机,起到和胃降逆,宽胸顺气之功。同时,赖新生指出,治疗本病法不从一,可交替选用内关、中脘、足三里、膈俞等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之络穴,通阴维脉,“胸腹内关谋”,有和胃理气之效。中脘为胃之募穴及腑会,亦为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之交会穴,近端取穴可和胃降逆。足三里乃胃腑之下合穴,“合治内府”“肚腹三里留”,补之可治虚,泻之可降逆。膈俞可调理膈肌收缩,利膈镇逆。《张氏医通•卷十一》曰:“肝藏升发之气,生气旺则五脏环周,生气阻则五脏留著。”从经脉来看,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肝胃之经气相互贯通。故赖新生还提出见呃逆之顽固性者,临证当重肝调肝,针刺肝俞、期门、太冲、行间以泻肝。
产后腹痛案
李某,女,27岁,诉顺产后腹痛16小时。患者产后腹部冷痛,卧床不下,表情痛苦,药用“腹可安”“抗痉挛药”,症状无明显改善。刻下症见:小腹冷痛,得热痛减,面色青白,四肢畏寒,舌黯淡,苔白滑,脉沉紧。
诊断:(寒阻经络型)产后腹痛。
治则:温经散寒止痛。
操作:患者取卧位,医者予重手法点按尺胃穴,持续10秒,患者皱眉渐开,诉疼痛明显缓解,继以指代针,点揉约3分钟,后患者腹痛消失。次日访视,腹痛未发。
按
赖新生指出,产后腹痛的病机主要为“不荣则痛”“不通则痛”。因此,治疗宜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之法,应补益气血、祛瘀生新、温通经脉,以推动机体气血运行。根据患者病史,结合症状体征,证属寒凝经脉,遂予重手法点按、点揉尺胃穴,以指代针,泻补并用,以疏通经络,调畅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