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湘健脾疏肝治疗胰腺癌思路
(2022-10-22 04:31:48)摘自2022-10-21中国中医药报
孙润菲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孙明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发病隐匿,进展快、疗效不佳,常迅速恶化,中位生存期短、预后极差,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中医药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活质量,延年益寿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病因病机
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刘嘉湘,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渐增,气血阴阳渐损,肝肾亏虚,脾肾功能渐弱。此种情况下,导致机体先后天皆不足,则正气必然匮乏。正气虚损,则无力抵御外邪和内生之积。癌肿的发生与发展亦是一个邪正相争的过程,癌瘤一旦形成、生长会进一步耗损正气,正不遏邪则助长了癌瘤的发展,而正能胜邪则有可能抑制癌瘤的发展。
胰腺为脾经所辖,从属消化系统。中医典籍中,最先论述胰腺组织的是《难经》,书中称之为“散膏”。民国医家陈无咎提出胰为脾之大络,散膏为胰液的观点。鉴于当时中医学者在脾和胰相关性及消化功能方面的认知,提出了影响至今的脾胰之论,即胰腺为脾经所属,胰脾在消化方面协同作用,中医之脾,包括胰与脾(现代医学)两个脏器的功能。胰腺癌属于难治性疾病,病机变化多端,病情较为复杂且进展较为迅速,预后较差。《伤寒论直解》云:“厥阴者,两阴交尽,阴之极也。阴极阳生。”因此,厥阴处于“阴尽阳出、阴中含阳”的关键阶段。病邪伤及厥阴,则阴阳转化之机失常,阴成形有余,阳化气之力不足,成形而不能化气,则为异形之物,尤与肿瘤之证极其相似。足厥阴肝经的经络循行起于大趾,循足跗,上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注肺,布胁肋,循咽喉,连目系,环唇内,上至额巅。其间交太阴而通三阴经,交阳明而通三阳经,交督脉而通奇经八脉。综上,肝经循行与太阴脾经所属之胰密不可分。厥阴之阴阳转化之机亦为积聚生成之关键。综上,胰腺疾病的发生与肝脾二脏的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胰腺肿瘤的发病机制亦不外乎湿热、瘀毒、正虚。肝之疏泄、脾之健运功能的失调则是产生这些病理因素的源头。饮食、外感、情志等诸因素均可伤及脾胃,脾虚则失运,湿浊内生,湿郁久则化热,热毒内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湿热瘀毒内结而成块,其本在脾虚,正气不足,标在湿热、瘀毒之邪内聚。因此,肝郁脾虚是胰腺肿瘤的病机根本,疏肝健脾扶助正气则是中医治疗胰腺肿瘤的基本法则。
治法方药
基于胰腺肿瘤的以上特点,刘嘉湘认为在胰腺癌的治疗上应以健脾为主,健运脾胃同时,注意疏肝养肝以防止肝对脾的过度克伐,以达到扶正治癌之目的,常以柴芍六君子汤为主加减治疗。柴芍六君子汤,出自《医宗金鉴》卷五十一,具有健脾平肝,化痰祛风之功效。主治慢惊,脾虚肝旺,风痰盛者。刘嘉湘将柴芍六君子汤灵活运用于胰腺癌的治疗当中,主要是基于柴芍六君子汤扶助正气。
典型医案
医案一 陆某,男,60岁。2015年1月21日首诊。胰腺癌术后1年半,2013年6月14日,上海华山医院行胰尾体癌根治术。组织病理示:胰腺导管腺癌。术后化疗6次,2014年4月口服化疗药卡莫氟片。2015年1月15日复查腹部增强核磁共振显示:未见远处转移,查 甲胎蛋白(AFP):15.43μg/L,症见晨起口苦,咽中有痰,腹胀,大便秘结,脉细弦,苔薄黄腻,质红。
药用:太子参9g,生白术30g,茯苓15g,青皮9g,陈皮9g,柴胡9g,白芍12g,莱菔子9g,八月札12g,红藤15g,野葡萄藤30g,菝葜30g,山慈菇15g,黄芩12g,黄连9g,薏苡仁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枳实9g,瓜蒌仁24g,岩柏30g,金钱草30g,生山楂15g,鸡内金12g,大枣15g,14剂。上药水煎,早晚饭后服用。
2016~2017年间,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定期复查,每两周中医普通门诊抄方,在刘嘉湘门诊的二诊、三诊、四诊,均以此方为基础方,加减变化。患者均未见明显不适。
2018年10月31日五诊:患者胰腺癌术后5年,8月29日于上海华山医院行上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胰腺癌术后改变,与2018年1月31日相仿。症见大便艰行,余无明显自觉不适症状,肿瘤指标未见异常。脉细,舌苔薄白,质红。药用:太子参9g,生白术30g,茯苓15g,青皮9g,陈皮9g,柴胡9g,白芍12g,八月札12g,红藤15g,野葡萄藤30g,菝葜30g,山慈菇24g,黄芩12g,黄连9g,生薏苡仁30g,蛇六谷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枳实12g,瓜蒌仁30g,岩柏30g,连钱草30g,莱菔子15g,生山楂15g,鸡内金12g,14服。
按 本医案中,刘嘉湘的治疗以疏肝健脾贯穿始终。患者肝郁脾虚、湿毒蕴热症状较为显著,晨起口苦,咽中有痰,腹胀,大便艰行,脉细弦,为肝郁脾虚证之象。方以柴芍六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减,疏肝健脾。《医宗必读》言:“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刘嘉湘在组方用药时,注意固护人体一身之正气,同时兼顾驱邪。太子参、生薏苡仁健脾利湿; 柴胡、八月札、青皮、陈皮疏肝理气;菝葜、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岩柏、连钱草、野葡萄藤清热利湿、祛瘀通络;山慈菇、蛇六谷、红藤、生山楂化瘀散结、消积通腑。白芍养血疏肝,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坚胃阴,瓜蒌仁化痰散结、润肠通便。莱菔子、生山楂、鸡内金、大枣等辅助健脾消积。几次复诊时,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效不更方,刘嘉湘仍以疏肝健脾抗癌肿为主要治法,用药方面做细微调整。至2018年就诊之时,患者为胰腺癌术后5年,状态良好,无明显不适。继以前方加减调养。
医案二 金某,女,44岁。2010年1月13日首诊。患者于2007年9月5日于上海中山医院行胰头癌手术。切除组织病理显示:胰腺导管腺癌,侵犯胆总管肌层及胰头导管肌层,胰头淋巴结1/6(+)。术后化疗15次,末次化疗2008年8月8日。刻下症见纳差,脘胀,夜寐欠安,怕冷,脉细弦,苔薄白,质淡红。药用:太子参9g,白术9g,茯苓15g,青皮9g,陈皮9g,柴胡9g,白芍15g,半夏9g,八月札15g,黄连6g,枳实9g,川石斛15g,木香9g,砂仁6g,白蔻仁6g,生薏苡仁30g,野葡萄藤30g,菝葜30g,乌梅9g,淮山药15g,焦楂曲9g,鸡内金12g,薜荔果15g,鸡血藤30g,红枣9g。28服。
药后纳谷馨,夜寐安,腹胀减,余无明确不舒。定期复诊3次,均以此方为基本方,稍作加减。
2014年2月26日五诊:胰头癌术后6年余,一直坚持中药治疗,近期复查未见复发及转移征象。刻下纳后脘胀,脉细弦,苔净质暗红有齿印。药用:太子参9g,生白术30g,茯苓15g,柴胡9g,白芍12g,北沙参15g,麦冬15g,生地15g,黄芩12g,黄连6g,八月札12g,枳实9g,红藤15g,野葡萄藤30g,菝葜30g,蛇六谷30g,山慈菇15g,白花蛇舌草30g,莱菔子9g,半枝莲30g,瓜蒌仁30g,生山楂15g,鸡内金15g。14服。
2014~2017年间,患者按时就诊,均无明显不适,仍以原方加减治疗。期间患者每半年复查腹部核磁共振和血肿瘤指标,均未发现异常。
按 刘嘉湘临床治疗胰腺癌的主要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证,亦可见湿热内蕴型及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证型治疗过程中,柴芍六君子汤的运用,使得肝得其疏泄,脾恢复其健运,调畅腹部郁结之气机。“内外调和,邪气不能害”,胰腺为脾经所辖,从属于消化系统,病变责之肝、脾功能失调。肿瘤的治疗关键在于补泻兼施,调和肝脾。
潘敏求治疗胰腺癌经验
摘自2023-6-19中国中医药报
王昱婷 湖南中医药大学 唐蔚 潘博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宋程 湖南省肿瘤医院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道肿瘤,由于其起病隐匿、病情进展快、化疗有效率低,故患者预后较差,其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9%左右。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独具优势,其能够调节机体内环境、调动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
国医大师潘敏求是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是中医、中西医肿瘤领域专家之一,潘敏求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疗效明确,在综合治疗和改善机体内环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笔者有幸侍诊,现将其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本病属中医学“伏梁”“黄疸”“腹痛”“积聚”“癥瘕”等范畴。其中“伏梁”病名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指出其病位在心下,病因是感受风邪。在《黄帝内经》基础上,《难经•五十六难》提出“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指出“伏梁”的固定疼痛系因脐上至心下有长条形包块。胰腺癌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现代诸医家对其认识各有不同。
潘敏求认为本病病位在胰,实系脾胃,与肝、胆、肾相关。其多因饮食所伤、情志不调、外感六淫、久病体虚导致脾胃虚弱,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成瘀酿毒,脾虚、湿热、瘀毒相互搏结而成本病。本病初期以实证为主,病机多为脾虚湿困;中、后期虚实夹杂,中期病机为湿热蕴结,后期病机为瘀毒互结;末期脾肾气血俱虚。潘敏求根据其病机,提出健脾理气、清热解毒、化瘀祛湿的治疗大法,并以此指导临床选方用药。
辨证论治
潘敏求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胰腺癌辨证分为湿浊阻遏、肝郁蕴热、气血瘀滞、气血亏虚四型论治。
湿浊阻遏型 本病初起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身目发黄,黄色晦暗,腹部隐痛,口渴不欲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或濡缓为主要表现。治以健脾祛湿、解毒化浊,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方药组成:茵陈、石见穿、山慈菇各30g,萆薢20g,猪苓、茯苓、白术、泽泻、陈皮、法半夏、桂枝各10g,甘草5g。
临证加减:寒湿较重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化湿;湿邪化热者,加薏苡仁、藿香、黄芩以清热利湿。
肝郁蕴热型 随着病情逐渐进展,湿邪郁而化热,表现为胁肋部闷胀感,腹部疼痛硬满拒按,身目发黄,黄色鲜亮,嗳气,发热,大便干,尿黄赤,舌红而燥、苔黄膩,脉弦滑数。治以疏肝健脾、清热解毒,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药组成: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虎杖、菝葜、白芍各30g,香附15g,柴胡、枳壳、陈皮各10g,川芎6g,甘草5g。
临证加减:腹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白芍以理气缓急止痛;黄疸较重,痛引肩背,或兼有发热,大便色白者,合用茵陈蒿汤加炒栀子等利湿退黄;伴腹水者合用五皮饮利水消肿;伴肝硬化者,加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 醋鳖甲以滋养肝肾之阴、软坚散结。
气血瘀滞型 胰腺癌的症状一般表现为腹痛、黄疸、消瘦乏力、腹部包块和腹水等;该病症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病情日久,湿阻气机,血行不畅,瘀血内生,临床表现为腹部结块,上腹部刺痛,疼痛固定不移,胸胁胀闷,或有恶心呕吐,颜面晦暗,消瘦,舌紫暗、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治以行气散结、化瘀软坚,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方药组成:丹参、菝葜、藤梨根、延胡索各30g,赤芍15g,五灵脂、香附、乌药、红花、桃仁、枳壳、炮穿山甲、八月札、浙贝母各10g,甘草5g。
临证加减:病程迁延不愈,伴有食欲不振、乏力者,去五灵脂,合四君子汤以益气健脾;瘀血较重者,加金铃子、三棱、莪术以行气化瘀散结;腹胀严重者,加白首乌、沉香粉(冲服)、槟榔以行气止痛;伴恶心欲呕者,加姜半夏、竹茹以和胃止呕;咳嗽、咳痰较多者,加桑白皮、瓜蒌子、五味子化痰止咳;伴胸水者,加葶苈子、紫苏子泻肺平喘利水。
气血亏虚型 本病术后或放化疗过程中,正气不足,脾肾亏虚,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可扪及包块,食欲减退,乏力,形体消瘦,颜面萎黄,舌淡、苔薄白,可夹瘀斑瘀点,脉沉细。治以益气养血、化瘀软坚,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方药组成:重楼、鸡血藤各30g,黄芪、白参、当归、炒白术、熟地黄、茯苓、猪苓各15g,鳖甲(先煎)、枸杞子、女贞子、浙贝母各10g,甘草5g。
临证加减:脾虚夹湿者,加薏苡仁、砂仁、橘皮、法半夏等以健脾祛湿;病程迁延,而见舌红干、少苔者,加生地黄、北沙参、石斛以养阴生津;有出血倾向者,加槐花、地榆炭、黄芩以凉血止血。
临床效方
莪术大黄汤内服 潘敏求根据本病脾虚、湿热、瘀毒的病机,结合其多年的临证经验,创制胰腺癌经验方莪术大黄汤。该方由莪术、大黄、明党参、白术、茯苓、广木香、枳壳、鸡内金、炒山楂、夏枯草、蜈蚣、炒栀子、茵陈、金钱草、重楼、甘草共16味药组成。方中莪术味辛、苦,性温,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图经本草》云其“今医家治积聚之气,为最要之要”。大黄味苦,性寒,可清热解毒、活血行瘀、泻下通腑。二者相须,为君药,共达散结消癥、清热利湿退黄之功。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子汤,共奏益气健脾、扶助正气之功。广木香、枳壳行气宽中;鸡内金、炒山楂消食化积,补而不滞;炒栀子、茵陈、大黄、金钱草清热利湿退黄;夏枯草、重楼均入肝经,共达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蜈蚣为虫类药,能通络止痛、攻毒散结。此方诸药相伍,共奏健脾理气、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之功,在改善胰腺癌患者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减缓复发转移等方面均有较好疗效。
三王止痛膏外治 潘敏求临证时重视内外兼治,创制了三王止痛膏进行贴敷。该膏由大黄、马钱子、全蝎、蟾酥、重楼、山慈菇、姜黄、麝香、冰片、红花、桃仁、当归、蜈蚣等二十余味纯中药研制而成。膏中蜈蚣、全蝎、马钱子、蟾酥均为有毒之品,此为以毒攻毒之法,使用时需严格掌握剂量、使用方法和时间。此膏药使用前需烘热软化,贴敷时用手轻轻在膏药上按摩1分钟,每24小时更换1次,注意避开破损皮肤。
摘自2023-6-19中国中医药报
王昱婷 湖南中医药大学 唐蔚 潘博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宋程 湖南省肿瘤医院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道肿瘤,由于其起病隐匿、病情进展快、化疗有效率低,故患者预后较差,其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9%左右。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独具优势,其能够调节机体内环境、调动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
国医大师潘敏求是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是中医、中西医肿瘤领域专家之一,潘敏求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疗效明确,在综合治疗和改善机体内环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笔者有幸侍诊,现将其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本病属中医学“伏梁”“黄疸”“腹痛”“积聚”“癥瘕”等范畴。其中“伏梁”病名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指出其病位在心下,病因是感受风邪。在《黄帝内经》基础上,《难经•五十六难》提出“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指出“伏梁”的固定疼痛系因脐上至心下有长条形包块。胰腺癌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现代诸医家对其认识各有不同。
潘敏求认为本病病位在胰,实系脾胃,与肝、胆、肾相关。其多因饮食所伤、情志不调、外感六淫、久病体虚导致脾胃虚弱,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成瘀酿毒,脾虚、湿热、瘀毒相互搏结而成本病。本病初期以实证为主,病机多为脾虚湿困;中、后期虚实夹杂,中期病机为湿热蕴结,后期病机为瘀毒互结;末期脾肾气血俱虚。潘敏求根据其病机,提出健脾理气、清热解毒、化瘀祛湿的治疗大法,并以此指导临床选方用药。
辨证论治
潘敏求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胰腺癌辨证分为湿浊阻遏、肝郁蕴热、气血瘀滞、气血亏虚四型论治。
湿浊阻遏型 本病初起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身目发黄,黄色晦暗,腹部隐痛,口渴不欲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或濡缓为主要表现。治以健脾祛湿、解毒化浊,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方药组成:茵陈、石见穿、山慈菇各30g,萆薢20g,猪苓、茯苓、白术、泽泻、陈皮、法半夏、桂枝各10g,甘草5g。
临证加减:寒湿较重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化湿;湿邪化热者,加薏苡仁、藿香、黄芩以清热利湿。
肝郁蕴热型 随着病情逐渐进展,湿邪郁而化热,表现为胁肋部闷胀感,腹部疼痛硬满拒按,身目发黄,黄色鲜亮,嗳气,发热,大便干,尿黄赤,舌红而燥、苔黄膩,脉弦滑数。治以疏肝健脾、清热解毒,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药组成: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虎杖、菝葜、白芍各30g,香附15g,柴胡、枳壳、陈皮各10g,川芎6g,甘草5g。
临证加减:腹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白芍以理气缓急止痛;黄疸较重,痛引肩背,或兼有发热,大便色白者,合用茵陈蒿汤加炒栀子等利湿退黄;伴腹水者合用五皮饮利水消肿;伴肝硬化者,加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 醋鳖甲以滋养肝肾之阴、软坚散结。
气血瘀滞型 胰腺癌的症状一般表现为腹痛、黄疸、消瘦乏力、腹部包块和腹水等;该病症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病情日久,湿阻气机,血行不畅,瘀血内生,临床表现为腹部结块,上腹部刺痛,疼痛固定不移,胸胁胀闷,或有恶心呕吐,颜面晦暗,消瘦,舌紫暗、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治以行气散结、化瘀软坚,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方药组成:丹参、菝葜、藤梨根、延胡索各30g,赤芍15g,五灵脂、香附、乌药、红花、桃仁、枳壳、炮穿山甲、八月札、浙贝母各10g,甘草5g。
临证加减:病程迁延不愈,伴有食欲不振、乏力者,去五灵脂,合四君子汤以益气健脾;瘀血较重者,加金铃子、三棱、莪术以行气化瘀散结;腹胀严重者,加白首乌、沉香粉(冲服)、槟榔以行气止痛;伴恶心欲呕者,加姜半夏、竹茹以和胃止呕;咳嗽、咳痰较多者,加桑白皮、瓜蒌子、五味子化痰止咳;伴胸水者,加葶苈子、紫苏子泻肺平喘利水。
气血亏虚型 本病术后或放化疗过程中,正气不足,脾肾亏虚,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可扪及包块,食欲减退,乏力,形体消瘦,颜面萎黄,舌淡、苔薄白,可夹瘀斑瘀点,脉沉细。治以益气养血、化瘀软坚,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方药组成:重楼、鸡血藤各30g,黄芪、白参、当归、炒白术、熟地黄、茯苓、猪苓各15g,鳖甲(先煎)、枸杞子、女贞子、浙贝母各10g,甘草5g。
临证加减:脾虚夹湿者,加薏苡仁、砂仁、橘皮、法半夏等以健脾祛湿;病程迁延,而见舌红干、少苔者,加生地黄、北沙参、石斛以养阴生津;有出血倾向者,加槐花、地榆炭、黄芩以凉血止血。
临床效方
莪术大黄汤内服 潘敏求根据本病脾虚、湿热、瘀毒的病机,结合其多年的临证经验,创制胰腺癌经验方莪术大黄汤。该方由莪术、大黄、明党参、白术、茯苓、广木香、枳壳、鸡内金、炒山楂、夏枯草、蜈蚣、炒栀子、茵陈、金钱草、重楼、甘草共16味药组成。方中莪术味辛、苦,性温,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图经本草》云其“今医家治积聚之气,为最要之要”。大黄味苦,性寒,可清热解毒、活血行瘀、泻下通腑。二者相须,为君药,共达散结消癥、清热利湿退黄之功。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子汤,共奏益气健脾、扶助正气之功。广木香、枳壳行气宽中;鸡内金、炒山楂消食化积,补而不滞;炒栀子、茵陈、大黄、金钱草清热利湿退黄;夏枯草、重楼均入肝经,共达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蜈蚣为虫类药,能通络止痛、攻毒散结。此方诸药相伍,共奏健脾理气、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之功,在改善胰腺癌患者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减缓复发转移等方面均有较好疗效。
三王止痛膏外治 潘敏求临证时重视内外兼治,创制了三王止痛膏进行贴敷。该膏由大黄、马钱子、全蝎、蟾酥、重楼、山慈菇、姜黄、麝香、冰片、红花、桃仁、当归、蜈蚣等二十余味纯中药研制而成。膏中蜈蚣、全蝎、马钱子、蟾酥均为有毒之品,此为以毒攻毒之法,使用时需严格掌握剂量、使用方法和时间。此膏药使用前需烘热软化,贴敷时用手轻轻在膏药上按摩1分钟,每24小时更换1次,注意避开破损皮肤。
前一篇:王晓岩:发挥好中医“专”的优势
后一篇:周学文分型辨治复发性胃息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