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邪是六淫之一,常见于秋季或气候干燥的环境中。秋季介于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之间,燥淫证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发于初秋气温者为温燥,发于深秋气凉者为凉燥。初秋,暑气未散,温热犹在,燥邪与温热之气相合,则表现为温燥;时至深秋,冬季临近,寒气渐起,燥邪与寒邪相结合,则又会表现为凉燥。
《黄帝内经》指出“燥胜则干”,清代医学家喻嘉言曾为“病机十九条”补缺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燥邪致病,以其性干,易损伤人体津液为主。其次,秋季主脏在肺,肺与口鼻相通,喜润而恶燥,因此燥邪最易伤肺。
温燥因与温热之邪相合,故极易伤人津液。一旦侵犯人体,临床表现为口鼻干燥,干咳少痰,气逆而喘,咽干喜饮,皮毛不荣等阴津耗损不足之象,甚至可以伤及血络,出现咳血、肢体痿废等危重症。
凉燥与寒气相合,侵犯人体时常表现为头痛、恶寒无汗等特点,只是程度较寒邪为轻,因此有“燥为次寒”“燥为小寒”的说法。凉燥袭人,对津液的影响可能并不是直接的耗损,而是更多表现出收敛肃降的特点,从而影响津液的布散,常以咳嗽痰稀,鼻塞咽干,不欲饮水为主要表现。
“燥者濡之”,中医针对燥邪犯肺,一方面要“润”,即补充津液,滋阴润肺,常用的中药如沙参、麦冬、天冬、梨皮、银耳等;另一方面还要“宣”,即宣通气机,宣散邪气,常用中药包括紫苏叶、桑叶、桔梗、枳壳、前胡等,另外还多配合陈皮、苦杏仁等降气化痰之品。比如治疗温燥初袭的“桑杏汤”,桑叶既可以宣散风热,又可以生津止渴,同时再加上梨皮、沙参以清肺润肺;豆豉、栀子增强宣散清热的作用,以及杏仁、象贝来止咳化痰,全方共奏清燥润肺之功。
从预防角度来说,在秋季来临之时,可以适当食用银耳、蜂蜜、莲藕、秋梨等滋阴润肺之品,以养阴生津,防燥邪犯肺。另外,还要顾护脾胃,食用怀山药等肺脾同补的食物,以培土生金。
处暑一过,凉爽的秋风逐渐拉开了秋天的大幕,天气一改暑季的炎热潮湿,给人们送来了秋高气爽的感觉,而与此同时,另一种邪气——燥邪也应时而生,作为秋天的主气,随时可能侵犯人体。
燥邪是六淫之一,因为它产生于秋季,而秋季介于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之间,所以燥邪会根据时段的不同结合温热或是寒凉之邪,从而有“温燥”和“凉燥”的区别。初秋,暑气未散,温热犹在,燥邪与温热之气相合,则表现为“温燥”;时至深秋,冬季临近,寒气渐起,燥邪与寒邪相结合,则又会表现为“凉燥”。
《内经》上说:“燥胜则干”,清代医学家喻嘉言曾为“病机十九条”补缺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燥邪的致病特点以其性干涩,易损伤人体津液为主。另外,秋季主脏在肺,肺与口鼻相通,喜润而恶燥,因此燥邪最易伤肺。
“温燥”因与温热之邪相合,故伤人津液更甚。一旦侵犯人体,临床表现为口鼻干燥、干咳少痰、气逆而喘、咽干喜饮、皮毛不荣等阴津耗损不足之象,甚至可以伤及血络,出现咳血、肢体痿废等。而“凉燥”与寒气相合,侵犯人体时常表现为头痛、恶寒无汗等类似风寒袭肺的特点,只是程度比寒邪较轻,因此有“燥为次寒”“燥为小寒”的说法。凉燥袭人,对津液的影响可能并不是直接的耗损,而是更多地表现为燥邪收敛肃降的特点,从而影响津液的布散,临床则以咳嗽痰稀、鼻塞咽干、不欲饮水为主要表现。
中医针对燥邪犯肺的调养法则一方面要“润”,即补充津液、滋阴润肺,常用的中药如沙参、麦冬、天冬、梨皮等;另一方面还要“宣”,即宣通气机,宣散邪气,常用中药包括苏叶、桑叶、桔梗、枳壳、前胡等,另外还多配合陈皮、杏仁等止咳化痰之品。比如治疗温燥初袭的“桑杏汤”中的君药桑叶既可以宣散风热,又可以生津止渴,同时再加上梨皮、沙参以清肺润肺;豆豉、栀子增强宣散清热的作用,以及杏仁、象贝来止咳化痰,全方共奏清燥润肺之功。
如果单从预防角度来说,在秋季来临之时,可以适当食用木耳、蜂蜜、莲藕、秋梨等滋阴润肺之品来养阴生津,以防燥邪犯肺。另外,还要顾护脾胃,食用山药等肺脾同补的食物,以培土生金,使土旺金顺。
相比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秋天是一个舒适宜人的季节,燥邪虽可伤人,但只要我们针对燥邪的特点,在享受“天凉好个秋”的同时,保护好自身的津液与正气,就会拥有健康,安度秋天。(李杭)
入秋说燥邪,燥邪致病分温凉
燥太过则为六淫中的燥邪。换句话说,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涩滞特性的外邪,通常表达为燥邪。
https://img.zhzyw.com/20200808180334_2227.jpg
入秋了,应景地我们来说说燥。燥,为秋季主气。秋天,气候清肃、收敛而干燥。
燥太过则为六淫中的燥邪。换句话说,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涩滞特性的外邪,通常表达为燥邪。
燥邪的分类
燥邪致病,分温燥与凉燥。
一般认为,初秋有夏之余热,秋阳以曝,燥易与热相合侵犯人体,人易感温燥;而深秋,近冬之初寒,西风肃杀,燥易与寒相合侵犯人体,人易感凉燥。六淫之中,风邪、火邪、暑邪归为阳邪;寒邪、湿邪归为阴邪,这五种邪气的阴阳特征表达得都很分明。但燥邪, 一般不提其性质是属阴还是属阳。这是为什么呢?
燥邪容易伤阴,人们普遍感觉燥邪更偏阳邪。但问题是:燥邪多发于秋天,气候干燥地区更明显,比如中国的西部、西北部。这些地区到秋天气候已经很凉,从这一点看,燥邪又偏阴邪。所以说,燥邪的性质并不容易区分阴阳。
但前面既然提到燥邪有分温燥和凉燥,那么比较合理的分法应该是:温燥之性偏阳,而凉燥之性偏阴。
燥邪的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具有干涩的性质。燥邪侵犯人体,一方面易使体内津液受损,导致许多部位失去津液的滋润和濡养,出现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甚则皴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一派干燥之象。《黄帝内经》说:“燥胜则干”。
另一方面,燥性涩滞。外感燥邪,津亏不润,脏腑组织失去滑润,则常表现出涩滞不利的症状,比如皮肤粗糙不滑利、痰少不易咯出等。
燥易伤肺
肺性清肃,喜润恶燥,又称娇脏。肺主气、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所以燥邪特别容易通过口鼻、皮毛伤肺。
另外,燥为秋令主气,五行属金,与肺相应,从口鼻入,最易使肺津受损,清肃失职,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胶黏难咳,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除此之外,燥邪还会引起身体其他表现。
肺开窍于鼻,燥邪容易导致口鼻干燥;肺外合皮毛,燥邪容易导致皮肤干燥,毛发不荣;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容易导致大便秘结。可见,燥邪导致的症状基本上都在肺系统。从五行角度理解,燥邪最明显发生在秋天,秋天五行属金;在中国,干燥最明显的地方是西北地区,方向也是五行属金。所以,五行属金的燥邪,与五行属金的肺,就易同气相感。
预防秋燥,最常用到的水果是梨。梨生用可以清热生津,炖熟则养阴润肺。炖雪梨用冰糖就更加润了。作为中药,雪梨皮用得较多,因梨皮比雪梨容易保管。
除了梨,还有蜂蜜,蜂蜜可以润肺、润胃、润肠。另外,雪耳也有润燥作用;如果经济条件较好,燕窝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中药中常用的润燥药有桑叶、枇杷叶、胡麻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沙参、百合、玉竹、阿胶。
口干鼻干泡杯银花清肺饮
(2022-10-23
10:58:53)[编辑][删除]
时间:2021-08-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周培培
夏秋交感之际,湿热余邪还没全部退去,而秋天的干燥特性又扑面而来。很多人会出现咽部干燥疼痛、口干鼻干、干咳少等症状。针对这些症状,可以试试“银花清肺饮”。
“银花清肺饮”是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专家针对季节特点,四因制宜,几经论证调整而成的。具有清肺利咽、养阴润燥、化湿消食功效的预防用药,兼具口感清醇、畅爽通透、苦尽甘回等特点。处方组成为金银花、连翘、黄芩、牛蒡子、北沙参、天花粉、芦根、苍术、生山楂、生甘草。适用于暑秋相交之际咽喉不适、秋冬季节常患咳嗽或慢性咽炎的人群。其饮用方法如下。
浸泡法:将茶饮倒入茶杯,用300毫升左右开水浸泡后饮用。一包茶饮可分为两份,一天两次浸泡,一天内服完。
煮泡法:用养生壶煎煮30分钟,或者选择药茶模式,加600毫升水左右,一天内服完。
进入秋后,天气干燥,容易上火,选用时令养生饮品以清热降火、润肺防燥。一款非常适宜秋季饮用的养生茶——蜂蜜柚子茶。
《本草纲目》记载:“蜂蜜有五功: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现代医学发现,蜂蜜对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肺病等均有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不仅有利于防治这些疾病,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人体的伤害,从而使人健康长寿。柚子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去肠胃中恶气,解酒毒,治饮酒人口气,不思食口淡,化痰止咳。”具体做法为:
材料柚子500克(连皮带瓤),冰糖100克,蜂蜜250克(最好选择洋槐花蜜等香味较淡的蜜类,不推荐桂花蜜)。
将柚子在热水中浸泡5分钟左右,将黄绿色的皮薄薄地刮下来。将柚子皮切成细丝,越细越好,然后放点盐腌制一小会儿。将果肉剥出,去除核及薄皮,用勺子压碎。将柚子皮、果肉和冰糖放入干净的锅中加一碗水同煮,大火煮到开锅时改为小火,熬至黏稠,柚皮金黄透亮即可。待黏稠的柚子汤汁冷却一下,放入蜂蜜搅拌均匀,冷藏一周左右就可以了。
脾虚泄泻的人不宜饮用蜂蜜柚子茶。燥是秋季的主气,肺易被燥所伤。可多食用芝麻、蜂蜜、水果等柔软、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少吃刺激性食物,以补肺润燥。
霜降轶事【草根一生】
(2014-10-23
11:18:24)[编辑][删除]
误区一:哮喘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光有咳嗽不是哮喘
很多老年人认为咳嗽跟哮喘没关系,是一个误区。哮喘并不是一定有呼吸困难症状,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咳嗽、夜间症状加重等表现。
误区二:症状好转就停药
很多哮喘患者感觉症状减轻了,就擅自减药或停药,往往造成病情得不到很好控制而反复发作,甚至病情逐渐加重。李芳介绍说,稳定期的维持治疗是防治哮喘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明显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次数。
误区三:治疗要用抗生素
李芳介绍说,很多患者以为抗生素是万能的,一遇哮喘发作甚至主动向医生提出用抗生素的要求。但是,哮喘诱发因素由细菌感染导致的只占少部分。抗生素不能消除支气管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所以它不能解决哮喘的根本问题。
误区四:做肺功能检查没必要
李芳介绍说,有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认为做肺功能检查是多余的,实际上,肺功能检查在哮喘的诊断中是最有价值的指标,也是金标准,它不仅对于哮喘的诊断与评估很有价值,也是医生在治疗时判断疾病严重度和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及药物剂量等。
误区五:哮喘患者不能运动
有的患者觉得运动可能诱发哮喘,所以认为哮喘患者应该远离运动,这种看法是一种常见的认识误区。李芳介绍说,哮喘患者在缓解期是可以参加一般运动的,即便是“运动性哮喘”患者也可在运动之前适当进行一些药物预防。运动员中也有不少是哮喘病患者,如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得主美国游泳健将菲尔普斯等。
误区六:治疗要么纯西医要么纯中医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患者喜欢中医的就希望只用中医治疗哮喘,喜欢西医的就不愿尝试用中医药来治疗哮喘,这是一个治疗的误区。颜延凤介绍说,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哮喘临床效果更加显著,而且可以互相弥补两种疗法的不足,对患者康复更加有利。(杨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