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肌强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步态姿势异常,其发病特点多样,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国医大师任继学从伏邪理论出发,以补肾为主,健脾为法,调肝为方论治此病。笔者总结其治疗本病的经验,发挥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的优势,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考。
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特征,其神经病理学改变主要是路易体包涵体的分布和多巴胺神经元的脱失,路易体包涵体主要成分为α突出核蛋白。针对我国1983年至2009年的帕金森病人群流行病学的一项Meta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全人群PD患病率为190/10万,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亚组分析结果为,50~59岁人群患病率是133/10万、60~69岁422/10万、70~79岁825/10万、80岁以上1663/10万,全人群每年的发病率约为362/10万人,总体呈现发病率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趋势。任继学从医60余年,对内科各类疑难杂病的医治均有所成,尤其对从伏邪理论论治PD的研究有独到之处,并有显著疗效。
伏邪理论
伏邪的内涵任继学指出:“伏邪即隐藏于人体之虚处。”伏者,匿藏也。伏邪,也称作伏气,是指伏藏在人身体之内,逾时发病、伺机发病的不正之气。伏邪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伏邪指伏气温病,即外邪侵犯人体,正气被束,不能托邪外出,使邪气得以伏匿,或伏于肌核,或伏于膜原,或伏于脂膜,或伏于肌腠,逾时而发。广义的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即指七情所伤、饮食失宜、瘀血、痰浊、内毒等内在的致病因素。脏腑有伏邪,包括了伏气温病。如清代王燕昌《王氏医存》云:“伏匿诸病,六淫、饮食、诸郁、结痰、瘀血、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由于邪气尚未超越人体正气的自身调节范围,故不立即发病,伏藏于内。“伏邪”或因感受六淫之邪逗引,或因饮食失节、七情过激、劳逸失调等因素触动而再次发作,或进一步加重,或引发他病。
伏邪的分类任继学教授将伏邪分为“外感伏邪”和“杂病伏邪”。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谓之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再有病情虽达到了控制,但邪气潜伏,引发他病;或有内伤杂病所致的伏邪,如经过治疗的内伤疾病,临床痊愈,但未能彻底祛除发病病因,尚有邪气潜伏,后遇病因反复发作者;再有先天禀赋不同,后天脏腑功能失调,邪气从生,渐而伏积,遇因发病等。
病因病机
伏邪发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与伏邪有密切关系。任继学临床上经常运用伏邪理论治疗PD,他认为PD的形成,虽与脑有关,但主要以肾为本,以脾为根,以肝为标。盖肾为性命之根,先天之本,内藏命门之用相火,水火相济,化生真阴真阳,则鼓舞机体变化若一,外御六淫,内应万变。若肾气虚则神消而营卫告衰,七窍反常,啼号无泪,鼻不嚏而涕,耳无声蝉鸣。脾为后天之本,百骸之母;脾衰运化失常,则无腐熟水谷之力、藏液之能;脾不生涎,故进食口干,卧则涎溢,昼则睡,夜则醒。肝为气机升降之主,津血疏泄之官,主爪、主筋膜,肝气衰则筋腱不利,行动不便。西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而从中医的角度看,其病因有虚实两方面,单一和复合因素均可以导致本病的发生。
临床特征
伏邪所致颤振的特点有三:其一,病由内伤伏邪所致,主要包括痰饮、瘀血等有形实邪。由于先天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外加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导致气机升降失常,久之脏腑功能失调,脾失健运,水液代谢紊乱,津液不化,停聚为痰,湿、痰郁久化热,可见肢体震颤,头摇不止,咯吐黄稠痰,或以形体肥胖等为主症,次症可有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口黏口苦,躁扰不宁,或肢体困重,胸闷泛恶,呕吐痰涎,痰涎如缕如丝,吹拂不断,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白厚腻或黄腻,脉弦数或滑等;亦或是气血生化乏源,然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津行,气虚则推动无力,津、血失去动力,血停而为瘀,津停为痰瘀互结,脉道不利,筋脉失养,则见头摇肢颤,肌肉强直,筋脉拘急,次症可见动作减迟缓或头部摇动,肢体疼痛不已,或肢体屈伸不利,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腻或脉弦涩或细涩等。其二,外感伏邪,又可称为六淫外感伏邪。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外邪之力较弱,故邪气易入,且不易祛除,每遇病因可发为诸多疾病。外感六淫侵袭机体,若留而不去,则舍于脏腑,内连脏腑,散于胃肠,伤于五脏,脏腑功能失调后,内生痰瘀,亦可见本病。其三,先天禀赋不足,秉承自父母的先天之精遗有邪毒,复感六淫之邪,或七情内伤,或劳作太甚,亦或是食饮不洁等病因造成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生风、瘀、痰等邪,使筋脉失养,则可见头摇肢颤,神呆,甚或可见次症头晕目眩,寤寐颠倒,耳鸣,或溲便不利,甚则言语失序,啼笑反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多弦细或沉弱等。
疗效方法
针对伏邪发病,任继学认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有烈风,风动有寒,寒能伤阳,微者不即病,邪气潜藏于肌肤膜原,或伏藏于少阴。藏于肌肤膜原之邪是冬令劳作过度或养生不当,致使汗出过多之人;其藏于少阴者为冬不藏精、肾精内亏之人,亦有后天脾胃之精生成不足者。即古人所言:“至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处”;王肯堂云:“颤振……此病壮年鲜,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言此病一般多在50岁以后发病,缓慢发病,头摇、肢颤,甚则不能持物,继则行动缓慢,肢体不灵,表情淡漠,终则口角流涎,甚则痴呆等。情志失调,肝气不舒,导致气血瘀滞,阻滞不通,筋脉失养,均可发为本病,当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任继学治疗本病的原则多以补肾为主,健脾为法,调肝为方。
补肾为主,填精益髓肾为先天之本,肾虚髓减,髓海失充,神机失养,筋脉肢体失主而发病。对于髓海不足的患者,任继学以填精益髓为法,方用延寿瓮头春,又名神仙延寿酒(《寿世保元》),亦可用龟鹿二仙膏:鹿角胶1斤,龟板胶半斤,枸杞子6两,人参4两(另为细末),桂圆肉6两,以枸杞子、桂圆肉煎膏,炼白蜜收,先将二胶酒浸,烊枸杞子、桂圆肉膏中,等待化尽,入人参末,瓷罐收贮。补肾填髓,使神机恢复,筋脉得以濡养,则诸症皆除,患者生活质量可得到明显提高。
健脾为法,化痰开窍本病患者常因脾虚痰盛而触发,脾失健运,水液代谢紊乱,津液不化,停聚为痰,郁久化热,可见肢体震颤,头摇不止症状。若不能把邪气彻底驱除于外,邪气潜伏,遇病因而发,会进一步加重病情。任继学以健脾为法,治以健脾豁痰醒神之法,予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亦可予化痰透脑丸(任继学自拟方):制胆星25g,天竺黄100g,煨皂角5g,麝香4g,琥珀50g,郁金50g,清半夏50g,陈皮50g,远志肉100g,珍珠10g,沉香50g,石花菜100g,海胆50g,共为细末蜜为丸(重约6g)。每次1丸,日服3次,白开水送下,疗效显著。
调肝为方,行气化瘀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则气机不畅。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脉道不利,筋脉失养,则见筋脉拘急,肌肉强直,头摇肢颤。任继学以调肝为法兼活血行气,可予柴胡疏肝散合通窍活血汤:陈皮(醋炒)10g,柴胡15g,香附20g,枳壳(麸炒)9g,甘草(炙)10g,赤芍10g,川芎15g,桃仁10g,大枣10g,红花9g,老葱(切碎)3根,鲜姜9g,麝香(绢包)0.15g。该方可活血化瘀,息风定颤,改善患者症状。气血不足者,予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来补益气血。风阳内动者以滋阴潜阳为法,治以滋生青阳汤或滋荣养液膏。
除上述方药治疗外,任继学主张PD患者必须注意调养。
小结
PD是一种缓慢进展的慢性疾病,其病程较长,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机亦不同,这正可以发挥中医把握整体、辨证论治的优势。笔者基于任继学的经验总结,从伏邪的内涵和分类出发,提出伏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主要分析广义的伏邪分为内伤、外感和先天伏邪。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来分析其与PD的病因病机的关系,提出PD的形成,以肾为本,以脾为根,以肝为标,治宜补肾为主,健脾为法,调肝为方,意在发挥中医整体调节、辨证施治的优势,为临床治疗PD提供参考。(吴大龙
赵婧彤 罗丹 张子丰 赵德喜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帕金森不是老年人“专利”
(2022-10-28
08:35:31)[编辑][删除]
时间:2021-08-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靳昭辉
提起帕金森病,人们总下意识地觉得是“老年病”,然而事实却是,研究发现,10%左右的帕金森病患者发病年龄早于50岁。防治帕金森,中医疗法和康复疗法也可被采用。
内服汤药
中医认为帕金森病属于“颤证”,病机关键为肝肾阴虚、髓海失充、筋脉失荣、肢体失控,并与气血不足、风火夹痰、脉络瘀阻等相关。中药通过整体辨证来调和气血阴阳平衡,多靶点治疗帕金森病,缓解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减轻西药的副作用,延长西药的有效治疗时间,尤其对于帕金森病失眠、便秘、出汗、焦虑、抑郁、头晕等非运动症状,运用整体辨证施治中药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针刺疗法
针刺治疗在改善帕金森病症状方面疗效较为肯定。针刺可升高患者脑脊液中多巴胺含量、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还能使纹状体区多巴胺、多巴克及高香草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近年来,针刺治疗帕金森病在改善症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阻止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传统运动
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大有裨益。常练太极拳可以减轻肢体僵硬程度、改善肢体灵活度、加强下肢力量、加快行走速度、提高平衡功能,大大减低跌倒的风险,同时提升记忆力,减低痴呆风险,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睡眠质量及日间精神状态。
八段锦是流传最广的健身气功功法之一,具有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同、神与形合、气寓其中的特点,对提高生理机能,协调全身,调节心理状态及情绪都有明显的效果,坚持长期科学的锻炼,能够对锥体外系产生一定的良性适应,从而对帕金森病震颤、僵直等症状有所改善。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提高患者室内生活自理度,尽量减少辅助,预防和减少继发性损伤障碍的发生,预防废用综合征。帕金森病患者应该在系统评估的基础上,早期进行合适的康复方案。帕金森病的康复训练,主要针对帕金森患者的功能障碍设计,如针对帕金森患者运动迟缓、转移步行的能力进行训练,平衡训练,减少帕金森患者跌倒风险;步态训练,主要通过声音和视觉提示的方法,减少帕金森患者的慌张和冻结步态;言语和吞咽功能训练,改善帕金森患者的构音障碍和吞咽障碍,避免吸入性肺炎,减少并发症。此外配合磁疗、电疗等无痛、无创的理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也很有帮助。
健康饮食
帕金森病患者早、中餐应低蛋白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晚餐可适当摄取蛋白质,睡前一杯牛奶或酸奶;多吃谷类和新鲜瓜果蔬菜;尽量不吃肥肉、荤油和动物内脏;每天喝6~8杯水;不要催患者快吃快喝;喝冷饮可选用有弹性的塑料吸管,喝热饮用有宽把手、且质地较轻的杯子。帕金森病虽然不能治愈,但也不用过于焦虑,保持积极心态,合理饮食,按时作息,临床与康复,维持运动功能的稳定,可明显减轻非运动症状。(靳昭辉)
张学文辨治脑病常用药对
(2022-04-15
04:03:56)[编辑][删除]
摘自2022-4-14中国中医药报
严亚锋 白海侠 周海哲 陕西中医药大学
国医大师张学文在中医治疗脑病、急症、疑难病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他根据脑的生理病理特点和脑病的证候表现,运用四诊辨证,对证施药,特别是用药对随证加减治疗脑病,疗效确切。现将张学文辨治脑病常用药对经验总结如下。
平肝熄风类
天麻配钩藤
天麻甘平柔润,息风止痉力强,尤长于养液平肝息风,宜于虚风内动、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四肢麻木、抽搐等;钩藤轻清微寒,入肝、心包经,长于清肝热、熄肝风,宜于肝热肝风所致的惊痫抽搐等。二药相须配对,平肝熄风之力倍增。张学文用此药对加减治疗肝风内动、风痰上扰之头痛、眩晕、中风、癫痫等病证。
地龙配僵蚕
地龙咸寒,性下行降泄而善走窜,入肝经,既清热息风定惊,又通络止痛,兼以平喘;僵蚕辛咸,气味俱薄,升多降少,长于熄风化痰止痉,祛风止痛,既可祛外风,又可熄内风。二药配伍,一升一降,升降协调,熄风止痉、化痰平喘、通络止痛力增强。张学文用此药对加减治疗风痰阻络之头痛、癫痫、中风等病证。
川牛膝配钩藤
川牛膝苦降,性善下行,有活血化瘀,补肝肾,引血下行之功;钩藤甘寒,功专熄风止痉,清热平肝。二药合用,钩藤以清热平肝为主,川牛膝以活血、引血下行为要,清上引下,肝肾同治,共奏平肝熄风之功。张学文用此药对加减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头胀头痛、半身不遂等病证。
生龙骨配生牡蛎
龙骨质重性凉,入心、肝二经,功专镇潜浮阳,重镇安神,敛肺肾,收汗固精;牡蛎咸寒质重,入肝、肾二经,益阴退虚热,镇纳浮阳,收敛固精,摄纳阴阳。二药配对,相须为用,镇潜固涩,养阴摄阳,阴精得敛则可固,阳气得潜而不浮越,从而使痰火不上泛,虚火不上冲,虚阳不上扰,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张学文用此药对加减治疗肝肾阴虚、肝阳化风上扰之眩晕、头痛等症。
益气活血类
黄芪配丹参
黄芪补益脾肺元气;丹参活血化瘀,《本草纲目》谓其“能破宿血,补新血”。二药属气血配对,益气兼活血,气旺推血行,血行则气旺,发挥益气活血的作用。张学文用此药对配伍川芎、红花、地龙、川牛膝等药治疗气虚血瘀脑络痹阻证。
黄芪配川芎
黄芪味甘性微温,功可补气健脾,益气升阳;川芎功可活血行气,散风止痛。二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散风止痛之功。张学文用此药对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和中风病。
黄芪配地龙
黄芪味甘性微温,补脾肺元气;地龙味咸性寒,通经活络。二药合用,益气生血而和血,通经活络而致新生,共奏益气通经活络、促进组织复新之功。张学文用此药对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病和三叉神经痛。
化痰开窍类
石菖蒲配郁金
石菖蒲味辛性温,气味芳香,善开窍豁痰,醒神健脑;郁金辛苦性寒,气味芳香,辛香开泄,苦寒清降,善凉血清心,行气祛瘀。二药配对,石菖蒲以除痰导浊,开窍醒神为主,配郁金清心解郁,行气活血,共奏豁痰开窍、清心醒神之功。张学文用此药对加减治疗痰瘀阻滞脑窍证。
石菖蒲配胆南星
石菖蒲味辛性温,化痰开窍;胆南星苦辛而温,燥湿化痰散结,祛风止痉。二药均善化痰,合用相得益彰,增强涤痰开窍安神之功。张学文用此药对加减治疗以神昏痰鸣为主症的中风闭证、肺型脑病、癫证、痫证等。
活血行气类
丹参配川芎
丹参味苦微寒,清热活血则偏于通行血脉;川芎辛温,为血中之气药,温经活血偏于行气通脉。二药均具有活血化瘀作用,配对应用,相互促进,一温一寒,温不妄行,寒不凝滞,共奏温经活血、通脉止痛之功。张学文用此药对加减治疗瘀阻脑络之头面部疼痛、眩晕、中风等病证。
川芎配白芷
川芎辛温芳香,入少阳经,性善走散,上行头目,下达血海,既活血又行气,有“血中气药”之称,为祛风止痛之佳品;白芷辛香升散,可祛风除湿止痛。二药都辛香走散,上行于头,有止痛之功,配伍应用则祛风止痛之力大增。张学文用此药对加减治疗风邪袭扰清窍,久病入络引起的偏正头痛。
摘自2022-5-11中国中医药报
万智 赵翠霞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中风又名“卒中”,常突然发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障碍、昏仆或神志昏蒙为主要表现。因本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风邪致病之善行而数变相类,故以中风名之。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因此,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是治疗的关键。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小中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等,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在恢复期内及时治疗是促进康复,减少后遗症,降低致残率的关键。
国医大师沈宝藩擅治脑血管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沈宝藩认为,脑中风的发病诱因虽有多种,而发病时“痰瘀互结”为其共同的发病机理。因此,治疗脑中风,只要不是纯属脱证,在采用祛瘀通络法的同时,还当兼顾化痰,达到瘀祛痰化,经隧畅达,气血流通,正气盎然诸症祛除之疗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在沈宝藩带领下,成立了脑卒中临床科研小组,开展对脑卒中的临床和试验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认为脑卒中是本虚标实,痰瘀同病的病症,其本是气血亏虚、脏腑虚损,其标为风、火、痰、瘀。按“百病兼痰”“百病兼瘀”“无痰不卒中”之说,将脑中风按痰瘀同治法在临证中作了以下分型论治。
中脏腑分型
痰热风火,内闭心窍
主症:起病急骤,神志昏迷,鼻鼾痰鸣,半身不遂而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烦扰不宁,频繁抽搐,或见呕血,便血,舌质红绛、苔褐黄干燥或腻,脉弦滑数。治法:辛凉开窍,清化痰热。方药:羚羊角汤。以后随症情演变,随时调整剂量继续服用。清开灵注射液静点日2次。加减:肝火重者,加龙胆草、黄芩、山栀;痰热重者,加天竺黄、胆南星、贝母;腑实大便结者,加大黄粉、郁金、三七粉。
痰湿瘀阻,蒙蔽心神
主症:神志昏蒙,半身不遂而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黯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治法:辛温开窍,涤痰降浊。方药:苏合香丸1粒即服,以后随症情演变调整剂量,继续服用汤药,取涤痰汤加味:半夏、陈皮、茯苓、制南星、枳实、石菖蒲、郁金、远志、牛膝。加减:瘀重者加桃仁、三七粉。
元气败脱,心神散乱
主症:神志昏愦,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萎、舌质紫暗、舌苔薄腻,脉沉缓或微弱。治法:回阳固脱。方药:首选参附汤。如气阴两脱用生脉散,内闭外脱者用涤痰汤和参附汤化裁,权衡闭与脱的主次进行加减。
中经络分型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斜,舌强语謇,头晕目眩,或胸脘满闷,或呕恶,痰多,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滑或弦或滑。治法:息风化痰,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湿重者,加石菖蒲、远志;瘀重者,加当归、川芎、三七粉。
肝阳风动,痰热瘀阻
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头痛眩晕,面如醉酒,胸中烦热,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数。治法:平肝清热,痰通络。方药:天麻、钩藤、决明子、夏枯草、天竺黄、胆南星、竹茹、贝母、郁金、赤芍、牛膝。加减:痰热重,加竹沥;大便密结者,加大黄粉(冲);肝火旺者,加龙胆草;瘀重者,加丹参、桃仁、三七粉冲服。
气虚血瘀,痰阻脉络
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斜,舌强语謇,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黯淡,或有瘀点、苔薄腻或白腻,脉细弱。治法: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药:生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参、地龙、牛膝、半夏、橘红。加减:痰湿重者,加制南星、石菖蒲;气虚甚者,加白术、茯苓、党参;语謇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
阴虚风动(或阴虚灼津成痰,瘀阻风动)
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斜,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治法:育阴息风通络。方药:生地、麦冬、玄参、白芍、龟板、女贞子、钩藤、天麻、桃仁、丹参、郁金、地龙、怀牛膝。加减:阴虚热重者,加丹皮、知母、赤芍;灼津炼痰者,加瓜蒌、贝母、天花粉。
按上述分型论治可见,除了元气败脱、心神散乱之证型当需救急固脱外,其他各证型的脑中风都应将痰瘀同治法贯彻治疗始终。
典型医案
沈宝藩对于中风之为病颇有临床心得,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治规律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特点。他注重气血辨证,善用化痰活血通络法则,特别是在辨治中风病时,他强调痰瘀为病,不可忽视“风”“痰”“瘀”“虚”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特点。举验案2例,以窥见一斑。
案一
肖某,男性,49岁,2011年7月20日初诊。4个月前患者下班饮酒后,右手不能抬起,至次日仍不能抬起,语言謇涩,急送军区总医院就诊,查头颅核磁:左侧额顶叶、基底节区、双侧侧脑室旁及放射冠区缺血性改变,伴有右侧半身不遂,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经中西医结合及针灸康复治疗近4个月,肢体活动稍有恢复,但仍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麻木、行动困难,语言謇涩,气短,乏力,手抖,口干,口渴。舌质黯红,脉细。
诊断:(气虚血瘀,痰阻脉络型)中风(西医称为脑梗死)。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通络。
方药:黄芪、当归、丹参、生地、赤芍、白芍各13g,山楂15g,陈皮6g,牛膝、红花、郁金、络石藤各10g。
上方服用半月后二诊:肢体活动仍差,身困乏力,气短,舌暗红,脉仍细弱,黄芪用量加至20g。
一个月后三诊:已能扶拐杖行走,开始单个字或词发音,身困乏力症状减轻,苔薄白,脉仍细弱,黄芪加量到30g。
现经2年治疗,患者已能自行行走,但右手仍不能精细活动,只能做抬举动作,已能组词及用较短的句子表达。
按
本案患者脑梗塞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经针灸康复等治疗后,肢体活动仍不理想,语言不能,周身乏力,苔薄,脉细弱,辨证为气阴两虚,血瘀痰阻。取补阳还五汤(其组成为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为主加减,被称为理血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补阳还五汤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见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补阳还五汤或加茯苓、远志、橘红化痰活血开窍;或加生地、白芍养阴;或加地龙、鸡血藤通血脉;每每必用牛膝,加强强壮筋骨补肾之力。黄芪量逐渐加大,使气旺脾运,诸证改善明显。
案二
万某,男性,46岁,2011年11月19日因情绪激动后出现不能言语,头晕、头痛症状,口角流涎,第二天又出现右侧肢体偏瘫情况,急往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查头颅CT:脑出血。诊断为:“脑出血”并给予引流,降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等相应治疗后,病情逐渐平稳,后经3个月的康复治疗及锻炼后,仍有活动不利、语言不清、口角流涎等症。2012年
2月初诊见:右侧肢体活动不利,麻木,口舌斜,舌强语謇,口干,不欲饮、胸闷、身困,乏力,夜寐安,二便正常。舌质黯淡、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气虚血瘀,痰阻脉络型)出血中风(西医称为脑出血)。
治则: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黄芪、丹参、赤芍各13g,当归、红花、川芎、郁金、茯苓、远志、牛膝、络石藤各10g,陈皮、炒枳壳各6g,并加用化痰脉通片口服。
上方服用3周后二诊:肢体麻木、头晕、身困乏力症状减轻,口角流涎减轻,舌暗淡,苔白微腻,脉细滑,守方连服2个月,并配合功能锻炼。
2个月后三诊:已无明显头晕、胸闷症状,能自行走,稍有身困乏力症状,无明显口角流涎症状,开始字词等发音,饮食欠佳,舌暗淡、苔薄白,脉细滑。加用补气脉通片口服。
患者目前继续服用中药汤剂治疗,症状改善,已能自行行走,右上肢抬举自如,但不能做精细拿捏等动作,能说简单字、词、句子。
按
患者初诊时表现为风痰血瘀,痹阻脉络型,仍因气血亏虚,脉络空虚,脾虚痰盛,易致风痰血瘀入侵脉络而发病,治疗几月余,患者风息且痰去大半,肢体运动改善,仍有乏力、脉细等表现,加大黄芪量,加强补气之力,并用牛膝加强活血强筋骨之力,配合补气脉通片,标本兼顾,使病情获得明显改善。
吴茱萸汤治“烦躁欲死”之头痛
(2022-04-30
05:13:58)[编辑][删除]
摘自2022-4-29中国中医药报
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
今天学生告诉我,周三来诊的那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老人的头痛完全控制住了。这个消息让我很高兴。老人来自南京市郊,是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化疗后的患者。
该患者严重贫血,体重在短时间内下降3kg,头晕欲倒,但最痛苦的是头痛。其头痛的部位在颞部和后枕部,痛势非常剧烈,让他伸舌头后就有痛苦貌。头痛夜间严重,导致无法入睡,但白昼却轻缓许多。来诊时,患者头痛已经持续3天。他面色萎黄,两颊内陷,嘴唇微微颤动,眉头扭曲在一起形成一个“川”字,两眼发出痛苦的神采,声音洪亮,无萎靡之状,话语短促,显得极不耐烦。他头痛时没有呕吐,痰涎不多,但食欲不振,只想喝点稀粥,大便4~5天一次。他四肢冰凉,汗出不多。他腹部扁平无压痛,舌质暗淡,舌中有裂纹,舌苔薄白湿润。脉细数,心律不齐。
患者病情重且体质虚弱,如何用方?考虑老人化疗后体弱,不能进食,我曾有用竹叶石膏汤调体的念头,但当我看到患者的痛苦表情,我迅即删除了已经写下的淡竹叶三字,急则治其标,必须选择老人最痛苦的症状——头痛入手。
治疗头痛的经方非常多,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大承气汤、大柴胡汤、泻心汤、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五苓散、当归芍药散等都有可能适用。如何识别?患者无腹痛便秘,大黄类方可以排除。患者贫血消瘦,心律不齐,麻黄类方可以排除。患者无浮肿腹泻舌体瘦小,利水的五苓散、当归芍药散可以排除。最后在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两方上选择。虽然患者怕冷,但无冻疮,也无上火,当归四逆汤也可排除。我锁定在吴茱萸汤一方上。处方:吴茱萸15g,党参20g,生晒参10g,干姜5g,红枣20g。嘱咐患者头痛严重时一天可服用2剂,另用薯蓣丸,早晚各服1粒。
吴茱萸汤为经典的温胃止痛止呕方,《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记载,方由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构成,经典方证是“食谷欲呕”“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呕而胸满者”。如果说,头痛、呕吐、吐涎沫是病的表现,烦躁欲死、手足逆冷就是人的表现,而这两者相加,就构成了吴茱萸汤证。
该患者以头痛为主诉,呕吐、吐涎沫并不明显,可见,在头痛、呕吐、吐涎沫三大证上,同样适用于“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识证原则,但是,对人的要求是必备的。特别是“烦躁欲死”,是吴茱萸汤方证的点睛之笔。或疼痛难忍如狂状,或呻吟不止;或既不能听,又不能答,在室内一刻也不停地转动;或眉头紧皱,或畏光声,或摆手摇头,坐卧不得,一刻不得安宁……患者极度痛苦的神态跃然纸上。就是现在,我还是能清晰地想起老人那张苍黄的脸上肌肉扭曲的痛苦神情。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眩晕案
(2018-05-19
15:24:42)[编辑][删除]
张琳琳
张昊地 林燕 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院
|
陈某,女,45岁。2018年3月20日初诊。诉头晕2天。患者于前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未予处理。因值夜班未能正常休息,次日晨起头晕加重,视物旋转、恶心、不能活动、动则眩晕加重、恶心欲呕。因既往有“颈椎病”史,在当地门诊予正骨及理疗一次,症状稍缓。中午回家后眩晕仍作,恶心加重,呕吐2次,呕吐物中夹少许痰涎。闭目静卧症状可缓,不敢稍动,痛苦异常来诊。平素食凉即胃脘不适。刻诊见:头晕、视物旋转、恶心、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等症状。闭眼时可触及双眼球震颤。
诊断:眩晕(脾阳不足,痰饮上泛)。
治则:温阳健脾,降逆化痰。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g,桂枝9g,炒白术12g,炙甘草6g,泽泻9g,清半夏9g,生姜6g(自备)。2剂。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温服。
服1剂后,头晕、视物旋转已不明显,服药2剂后痊愈。嘱其清淡饮食,注意休息,自服理中丸以善后。
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出现,称为眩晕。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或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做了很多描述,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等。中医认为白天属阳,阳主升主动,夜晚属阴,阴主降主静,若经常熬夜,脾胃阳气易损;加之过食肥甘厚味,进一步伤害脾胃功能。脾主运化水湿,脾胃阳气受损,脾运失司则水液不运,聚而为痰饮,变症丛生。
本例患者,眩晕,呕吐痰涎,舌淡,有齿痕,平素食冷胃脘不适,辨证为脾阳不足,痰浊上泛,治当温阳健脾,降逆化痰。《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选温化痰饮的基本方苓桂术甘汤。患者恶心,呕吐,夹有痰涎,“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生姜入胃,和胃阳,消痰饮;茯苓健脾,杜生痰之源。站立不稳,视物旋转,“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故加泽泻以利水。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其治病的病机为脾阳不足,痰饮内停,与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及五苓散等共同组成《伤寒论》“苓桂剂”,是刘渡舟教授治“水气病”基础方,后世又归纳为苓桂术甘汤八症:咳喘、吐、悸、利、痞、眩、痛、肿。痰饮为阴邪,变动不居,故症状可遍及全身:痰饮停肺,肺失宣肃,则咳喘;痰饮停胃,胃气上逆则呕;痰饮上扰清阳则眩晕……虽病变多端,杂乱无序,总以脾阳不足、痰饮内停为要。
笔者在临床常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嗽、眩晕等辨证属脾阳不足、痰饮内停者,均有良效。(张琳琳 张昊地
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