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亦名山蓟、杨、蓟、马蓟、山姜、山连、吃力伽。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
1、胸膈烦闷。用白术研细,每取一茶匙,白水送下。
2、五饮(一、留饮,水在胸部;二、癖饮,水在两胁下;三、痰饮,水在胃中;四、溢饮,水在五脏间;五、流饮,水在肠间。这些都是因为饮食胃寒,或饮茶过多所致)。用白术一斤、干姜(炮)半斤、桂心一斤,共研为末,和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送下。此方名“倍术丸”。
3、四肢肿满。用白术三两,每服半两用口嚼碎,加大枣三枚,煎服。一天服三、四次。
4、中风口禁,不省人事。用白术四两,加酒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
5、产后中寒,遍身冷直,口禁。不省人事,用白术四两、泽泻一两、生姜五钱,加水一升煎服。
6、头忽晕眩,四体消瘦,饮食无味,好食黄土。用白术三斤、曲三斤,捣乱筛净,加酒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一天服三次。忌食菘菜、桃、李、青鱼。
7、中湿骨痛。用白术一两,加酒三杯,煎成一杯,一次服完。不喝酒的人,可用水煎服。
8、小儿蒸热(脾虚人瘦,不思饮食)。用白术、白茯苓、白芍药各一两,甘草半两,加姜枣煎服。此方名“吃力伽散”。
9、皮疹。用白术研细,每服一茶匙,酒送下。
10、自汗不止。用白术末,每服一茶匙,酒送下。
11、盗汗。用白术四两,分别以一两同牡蛎炒,同石斛炒,同麦麸炒。共研为末。每服三钱,杰米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12、产后呕吐。用白术一两二钱、生姜一两五钱,加酒和水各二升,煎成一升,分三次服。
13、脾虚胀满(脾气不和,冷气客于中,雍塞不通)。用白术二两、桔皮四两,共研为末,加酒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服,木香汤送下。此方名“宽中丸”。
14、脾虚泄泻。用白术五钱、芍药一两,共研为末,加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两次,冬月加肉豆蔻煨为末。
15、久泻肠滑。用白术(炒)、茯苓各一两,糯米(炒)二两,共研为末,加枣肉拌食或做成丸子服下。
16、小儿久泻(米谷不化,饮食不进)。用白术二钱半(炒过),加半夏曲二钱半、丁香半钱,共研为末,再加姜汁、面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按小儿年岁,酌量给服,米汤送下。
17、肠风痔漏、脱肛泻血,长期不愈。用白术一斤,黄土炒过,研细;另用干地黄半斤,在饭上蒸熟。两药捣和,如太干,可加酒少许。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汤送下。一服服三次。
18、妊妇束胎(按:束脂是指产期已到而迟迟不生)。用白术、枳壳(麸炒),等分为末,和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服,温水送下。
19、牙长不休(渐至张口进食亦感困难,这叫“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口兼内服,有效。
-
中医书籍
-
《本草崇原》
白术
气味甘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术始出南郑山谷,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茅山及野生者为胜。其根皮黄,肉白,老则苍赤,质多膏液,有赤白二种。《本经》未分,而汉时仲祖汤方始有赤术、白术之分,二术性有和暴之殊,用有缓急之别。)
(按《本经》单言曰术,确是白术一种,苍术固不可以混也,试取二术之苗、叶、根、茎白术近根之叶,每叶三岐,略似半夏,其上叶绝似棠梨叶,色淡绿不光。苍术近根之叶,作三五叉,其上叶则狭而长,色青光润。白术茎绿,苍术茎紫。白术根如人指,亦有大如拳者,皮褐色,肉白色,老则微红。苍术根如老姜状,皮色苍褐,肉色黄,老则有朱砂点。白术味始甘,次微辛,后乃有苦。苍术始甘,次苦,辛味特胜。白术性和而不烈,苍术性燥而烈,并非一种可知。后人以其同有术名,同主脾胃,其治风寒湿痹之功亦相近,遂谓《本经》兼二术言之,盖未尝深辩耳;观《本经》所云止汗二字,唯白术有此功,用苍术反是写得相混耶。白术之味,《本经》云苦,陶弘景云甘,甄权云甘辛,张杲云味苦而甘,今取浙中所产白术尝之,实兼甘辛苦三味。夏采者,辛多甘少,冬采者,甘多辛少,而后皆归于苦。是知诸说各举其偏,而未及乎全也。隐庵于《本经》原文定苦字为甘字,爰以白术为调和脾土之品,甘是正味,苦乃兼味,故采弘景之说,以订正之耳。)
白术气味甘温,质多脂液,乃调和脾土之药也。主治风寒湿痹者,《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白术味甘,性温,补益脾土,土气营运,则肌肉之气外通皮肤,内通经脉,故风寒湿之痹证皆可治也。夫脾主肌肉,治死肌者,助脾气也。又脾主四肢,痉者,四肢强而不和。脾主黄色,疸者,身目黄而土虚。白术补脾,则痉疸可治也。止汗者,土能胜湿也。除热者,除脾土之虚热也。消食者,助脾土之转运也。作煎饵者,言白术多脂,又治脾土之燥,作煎则味甘温而质滋润,土气和平矣。故久服则轻身延年不饥。
愚按太阴主湿土而属脾,为阴中之至阴,喜燥恶湿,喜温恶寒。然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若过于炎燥,则止而不行,为便难脾约之证。白术作煎饵,则燥而能润,温而能和,此先圣教人之苦心,学人所当体会者也。
生白术之妙用
郑瑞芹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五运六气中医研究院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其功效为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多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笔者跟师顾植山教授学习,发现生白术除以上功效外另有二妙用,简述如下。
治腰痛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是腰痛当责之于肾,此其一也;《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是脾者能主肾病,此其二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腰居人体中央之地,是脾能主之,此其三也。由是可知,腰痛亦可从脾治也。
生白术补土治水,能运脾湿而行水气,水湿之气行则腰脐之滞气与死血散,故通而不痛也。是以腰痛因诸中央湿、水、寒、痰、热等阻滞为患,而令血气瘀滞而不痛所致者,生白术皆可主之。故生白术用治腰痛有奇效。另据报道,生白术、薏苡仁煮粥用治湿性腰痛效果好。
顾植山教授临床治疗腰痛有两个常用方,一是生白术100克,肉桂(后下)3克, 加水1斤半,黄酒一斤半
,先煮生白术,慢火煎至半斤,加入肉桂,再煎煮5分钟,去渣取汁,分2次温服;二是生白术60克,芡实50克,薏米50克,杜仲30克,肉桂(后下)6克,以水、酒各2碗,煎至1碗,早晚分服。临床应用,屡获良效。
治便秘
笔者临床常用生白术90克,生地60克,升麻3克,治疗便秘,屡验屡效。此方为京城名医的魏龙骧先生的经验方。魏龙骧所撰《医话四则》一文中有白术通便秘一案,“故余治便秘,概以生白术为主,少则一、二两,重则四、五两,便干结者加生地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浊之意。”便秘的根源在于脾的运化功能失调,也就是说,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导致大便干燥,胃肠运动失调,从而引起便秘。魏龙骧临床上注重健脾,常常重用白术治疗顽固性便秘,可起到不通便而便自通之效。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在《兰室秘藏•大便结燥论》中言:“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牵牛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复下复结,极则以至导引于下而不通,遂成不救,噫,可不慎哉。”生白术虽为燥脾之药也,施诸便秘,并非背道而驰,并无愈燥愈秘之虑。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有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魏龙骧亦云:“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之。然从事滋润,而脾不运化,脾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终属治标,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
然临证用时需注意以下三点:其一,白术必须生用,以於术为最佳;其二,用量宜重,“少则一、二两,多则四、五两”;其三,阴虚内热者忌用。
白术的西医运用【草根一生】
(2014-10-08
10:31:10)[编辑][删除]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白术一般指的生白术,用沙土或者麦麸拌炒之后称为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借麸入中,增强健脾、消肿作用。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1 调整胃肠运动功能
白术水煎液在正常情况下有兴奋作用,当肠管受乙酰胆碱作用而处于兴奋状态时,白术呈抑制作用.
2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白术能显著增强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
3 抗应激
白术具有抗疲劳和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
4
增强造血功能
白术有促进红细胞造血作用。
5
利尿
具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进电解质尤其是钠的排出。不麻醉犬静脉注射白术水煎液,尿量增加9
倍,作用持续5小时;灌胃给药使尿量增加2-3倍,作用持续6-7小时。白术不影响垂体后叶素的抗利尿作用。白术的利尿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电解质重吸收,增加Na+、K+、CI-的排泄有关。
6 抑制子宫收缩
白术安胎的功效与其抑制子宫收缩作用有关。
7 抗氧化、延缓衰老
白术有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降低组织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避免有害物质对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白术有延缓老年肾脏衰老的作用,可使老龄的肾脏结构有明显改善。
8 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糖 (2)抗凝血 (3)抗肿瘤。
-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 白术的用药禁忌: 1.《药品化义》: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 2.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3.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