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西医治疗多采用搭桥、支架植入及西药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患者临床多有不适症状及生活质量下降,中医治疗以往的重点均放在“活血化瘀”“补气活血”或“温经散寒”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沈绍功主张冠心病提倡从痰论治,而且要分辨虚实。
痰为实邪,实中有虚,治痰宜分清虚实。较早提出者系明代的刘纯,他在《玉机微义》中提到:“治痰不能不辨虚实,血气亏乏而兼痰者,必须补泻兼行。”薛立斋在《明医杂著注》中更明确:“凡痰证欲食之思,此中气虚弱,宜用补中益气为主。”“肾气亏损,津液不降,则浊泛为痰者,宜六味地黄丸为主。”
冠心病辨痰之虚实,大都指的是广义之痰,辨证的关键看舌苔:苔薄为虚,苔腻为实。虚者伴心悸气短,神疲腰酸;实者伴憋闷纳呆,尿黄便干。虚者以气虚为主,伴见肾亏;实者以痰浊瘀血为主,伴有气滞。
冠心病实证从痰论治:要抓住“痰浊闭塞”的5个主症:苔腻脉滑,胸闷痞痛,口黏纳呆,头重肢困,形胖痰多。参考“四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其中尤以苔腻为重,但见苔腻便是,他证不必悉具。
治则:祛痰化瘀。
方药:温胆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辅以活血化瘀药:竹茹10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全瓜蒌30克,薤白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川芎10克,丹参30克,车前草30克,草决明30克。
祛痰序贯4步:三竹换用:竹茹、天竺黄、竹沥水。佐以化湿:茵陈后下、泽泻、金钱草。佐以散结:海藻、昆布、浙贝。佐以软坚:生龙牡、海蛤壳。祛痰立法要注意辨寒热,热痰苔黄痰黏,选加黄连、生栀子、蒲公英;寒痰苔白痰稀,选加桂枝、姜半夏、白芥子。狭义之痰重在消导,选加莱菔子、生山楂、生内金;广义之痰重在透豁,选加柴胡、桔梗、蝉衣。根据痰性,伍用3法:气虚必生痰浊,伍补气药选加仙鹤草、扁豆衣、生黄芪。气滞必凝痰浊,伍理气药选加乌药、木香、香附。痰瘀必见互结,伍化瘀药选加三七粉冲、苏木、泽兰、地龙。
给痰出路,分利两便:利尿选加石韦、车前草、白花蛇舌草、泽兰;润肠选加白菊花合当归、草决明、桃仁。临床常用的祛痰药(效药有18味):竹茹、天竺黄、枳壳、全瓜蒌、薤白、半夏、浙贝、桔梗、海藻、昆布、莱菔子、石菖蒲、郁金、苍术、陈皮、茯苓、茵陈、泽泻。痰瘀互结者,宜祛痰化瘀药(效药有11味):以导痰汤为主方合血府逐瘀汤,主药有胆星、天竺黄、全瓜蒌、薤白、莱菔子,再佐丹参、地龙、红花、桃仁、丹皮、苏木。
化瘀序贯4步:行气以化瘀:石菖蒲、郁金、川楝子、元胡、香附。活血以化瘀:川芎、丹参、赤芍、丹皮、红花。剔络以化瘀:地龙、水蛭、土元。奇药以化瘀:三七粉、泽兰、苏木、鸡血藤、益母草、血竭、川牛膝、刘寄奴。
冠心病气虚生痰者,宜补气祛痰,以香砂六君为主方合温胆汤,主药有参类(高血糖者不用升高血糖的党参)、生芪、白术、仙鹤草,再佐竹茹、枳壳、茯苓、陈皮;属肾亏者,宜益肾祛痰,以调肾阴阳为主方合少量祛痰药,主药有枸杞子、菊花、生地、黄精、生杜仲、桑寄生、泽泻、云苓、陈皮、桑白皮、生苡仁。
【验案】
李某,女,67岁。患冠心病8年,常感胸闷痛,近日食后腹胀、便溏,于某医院查心电图示:QT时限延长,ST段下移,诊为心肌缺血;肝功不正常,诊断为“乙型肝炎”。刻下诊:胸闷痛,头晕气短,乏力腹胀,纳差便溏,日行7~8次,溲赤灼热,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痰浊闭阻心脉,气机不通,故胸闷气短;肝者,木火也,肝木克土,脾土为湿邪所困则纳差,运化水谷、水液功能失司则便稀;痰浊阻于中焦,聚于腹中则腹胀;乏力系精微不能输布四肢;头晕气短,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均系痰浊上犯,肝火亢盛之象。病位在心、肝、脾,证属痰湿内蕴,清阳不升。
诊断:痰浊闭阻,清阳不升胸痹、泄泻(西医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
治法:祛痰清火,利湿止泻。茵陈温胆汤化裁:茵陈后下15克,泽泻10克,竹茹10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丹参30克,生芪15克,当归10克,金钱草30克,车前草30克,薄荷10克。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7剂,腹胀减轻,便溏减为5~6次/日,余症犹在。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痰热未尽,故上方去补气养血的生芪、当归,加入祛痰清热,宽胸理气之全瓜蒌30克,薤白10克;清热利湿之野菊花10克;降气消胀之莱菔子10克;并加木香10克,煨葛根10克,加强止泄之力;连翘10克,蒲公英10克,苦寒清热;心慌时加川芎10克,石韦10克,升降气机。加减投服2月余,胸闷胸痛消失,饮食二便正常。各项检查均已达到正常水平。
胸痹苔腻者,系痰浊闭塞之证,退苔腻乃取效之本,此案“温胆汤”并加茵陈、泽泻祛痰除浊,清利肝经湿热。泽泻与车前草并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意。莱菔子祛痰力强,但具泻下之力,故用煨葛根、木香,克制其泻下之性,兼祛痰行气,除胀止泻。石韦引余热下行,从尿道排出,与川芎互用,发挥升降作用,为治心慌之特效药对;车前草清热利湿,驱邪外出,给痰火以出路,金钱草解肝脏湿热之邪,促使受损肝细胞再生。《类证治裁》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浊阴为痰瘀互结,故用丹参,痰瘀同治。薄荷引药入肝经。连翘、蒲公英苦寒清热不伤胃,加大祛痰力度。全方突出祛痰清热,痰瘀同治而获效。(沈宁)
丹参山楂治疗冠心病
具体方法是:取丹参、山楂各200克,金樱子、何首乌各100克。将以上药物打成细粉状,于每天早上取一汤匙药粉(约10克)、一汤匙蜂蜜(约30克),用适量温开水搅拌均与后空腹服下,每日服1次即可。根据症状变化可连续服用1-3个月。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虚损、阴阳气血失调,加之七情六淫的影响,引起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浊内生,使心脉闭阻所致。
此方中的丹参能活血化瘀;山楂能化瘀调脂;金樱子能固精涩肠、缩尿止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樱子具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何首乌能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还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诸药合用,可起到补益肝肾、化瘀调脂的作用。因此,对于瘀血痹阻所致的冠心病(主要症状为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时或心悸不宁)具有一定的疗效。
冠心病偏方
元胡3两、三七3两、地龙3两、降香1两、丹参4两、蜂蜜1斤6两,先将前5种药,研成面。然后,炼蜜为丸,平均分成70丸。患者早饭前1丸、晚饭后1丸。
轻者,两服药痊愈(140丸);重者,4至6服药痊愈。
朱女士反馈、王宇献方
冠心方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医院。
【功能主治】功能化痰通脉,行瘀止痛。主治心脉瘀阻型对心绞痛型冠心病较宜。
【处方组成】木通9克、刘寄奴9克、王不留行9克、瓦楞子15克、莱菔子9克、白芥子6克、远志6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兼阴虚者加生地15克、枸杞子9克、麦冬9克、女贞子9克、菊花9克、杜仲9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
兼阳虚者加仙灵脾15克、巴戟天9克、干姜6克、党参15克、桂枝9克、紫河车9克。
【疗程疗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总有效率为90%。
沈绍功临证经验(18)痰瘀同治可止悸
(2018-04-14
14:35:32)[编辑][删除]
心悸即心中剧烈跳动,惊慌不安,并伴有脉搏参差不齐。分为惊悸和怔忡两大类,类似于西医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纤颤、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快慢综合征等。沈绍功认为止悸治法有治标治本之别。
治标抓痰瘀
因悸发之标与痰浊闭窍和瘀血阻络关系最密,故而抓住祛痰化瘀法,最宜投十味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其主药有人参(西洋参)、竹茹、枳壳、茯苓、陈皮、石菖蒲、郁金、川芎、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全瓜蒌、薤白、柴胡、海蛤壳、水蛭粉、三七粉等,也可静滴复方丹参针或川芎嗪针。
治本重阴阳
快速型心悸以阴血不足为主,治重滋阴养心,投交泰丸合杞菊地黄汤,其主药有黄连、肉桂、枸杞子、野菊花、生地、当归、首乌、麦冬、琥珀粉等,也可静滴生脉针、参麦针;慢速型心悸以阳气不振为主,治重温阳宁心,投参附汤合阳和汤,其主药有参类、附片、鹿角霜、桂枝、生龙牡、仙灵脾等,也可静滴参附针。
3个辅佐措施
伍清心利尿,增强止悸之力。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常常移肠,故宜伍以导赤散、石韦散、小蓟饮子诸方化裁,主药有竹叶、石韦、葶苈子、泽泻、车前草、连翘、白花蛇舌草、冬瓜皮子、玉米须、芦根、桑白皮、猪苓等。
伍宁心安神,增加止悸之力。心藏神明,惊悸者常致心神不宁,神不守舍而兼失眠,怵惕健忘,故宜伍以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酸枣仁汤诸方化裁,主药有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灵磁石、炙远志、生龙牡、五味子等。
伍散剂长服,巩固疗效。西洋参粉、三七粉、琥珀粉、冬虫夏草、黄连、肉桂、丹参、苦参、当归、羌活、川芎、石韦。根据病症偏重,调适剂量,共研细末,装入胶囊,1天3次,每次2克,常服安全,可收巩固止悸疗效的目的。
验案
岳某,女,29岁。患心肌炎6年,以频发室早就诊。刻诊:频发心悸、胸闷气短,牵及左腋,夜间更甚,入睡困难,眠后易醒,食纳欠佳、呃逆连连,大便干燥。舌尖红,质暗红,苔黄腻,脉细弦。血压130/80毫米汞柱,心率66~84次/分,心律不齐,频发早搏,10次/分。
辨证:患者阵发心悸、胸闷气短、舌暗红、苔黄腻,系痰浊中阻,胸阳不展之像;痰阻络脉、气机不通,则左腋隐痛;大便干燥,系痰浊化热、热结肠道之征;痰热阻遏气血、扰于心神,故见眠差。病位在心,证属痰瘀中阻、气机不利。
诊断:心悸(痰瘀互结,心脉失养证)。
治法:祛痰化瘀,活血通脉。
处方:温胆汤化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竹茹10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川芎10克,丹参30克,生牡蛎30克,公英10克,刘寄奴10克,生栀子10克,草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仙鹤草10克,泽兰10克,鸡血藤10克。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用2周后,心律变整,偶有早搏胸痛,心悸胸闷减轻,食纳转佳,呃逆减少,苔薄黄。痰湿之证已化,心气不足之证显现,故改为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处方如下:太子参10克,苦参10克,丹参30克,生地10克,黄精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川芎10克,丹皮10克,生栀子10克,刘寄奴10克,珍珠母30克,肉桂3克,黄连10克,夜交藤30克,石韦10克,制大黄10克,车前草30克,野菊花10克,生牡蛎30克。服用30服,早搏消失。
后因工作紧张,偶感胸闷心悸、头晕失眠,时发早搏,上方加天麻、炒枣仁养血安神、清利头目,胸闷时加全瓜蒌、苏木,清热祛痰温通心脉;失眠、便溏时加黄连、肉桂交通心肾,引火归元;咽痛时加射干、马勃解毒利咽,再服3月。胸痛胸闷、心悸气短消失,夜寐香甜,早搏未发作,腋下隐痛解除,未觉心悸气短,病情稳定,无不适之证。
心肌炎当属中医心悸范畴。本案素体禀赋不足,思虑过度导致心络受损,故发心痹。患者初为本虚标实之证,急则治其标,当以祛痰化瘀、疏通心脉为先。以温胆汤理气祛痰,健脾和胃;仙鹤草补益心气,扶正祛邪。候邪实已去,当补虚温通为主,三参饮(党参、丹参、苦参)为上海沈氏女科治疗心律不齐常用方剂,其中太子参易党参,以益气生津;苦参清火利湿,控制心律失常,但药量不能过大,防其伤胃;虚久必瘀,故以活血化瘀之丹参改善瘀血状态,增加血脉运行;制大黄泻热活血,苦寒反佐,防其温燥太过;射干、马勃解毒,治咽圣药;苏木疏通心脉;黄精、仙鹤草补益心气;蒲公英为治疗胃酸胃胀的要药;刘寄奴活血止痛;车前草通利小便,减轻心脏负荷,缓解心悸,同时注意心脏病患者低盐饮食,少食多餐。(沈宁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