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光辨治太少合病长期发热一例
(2022-10-19 15:01:06)时间:2021-09-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朱明刚
国医大师郭子光乃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笔者有幸侍诊,受益良多。兹举一例,可窥一斑。
谢某某,男,68岁。2011年6月20日初诊。长期发热7~8年,下午及晚上发热,腰以下如火烤,经常感冒,汗出怕风。中医治疗,多从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着手,口服枸杞、知母、龟板、鳖甲等中药无效。刻诊:自觉发热,下午及夜晚如火燎难耐,恶风,汗出,胸胁痞满不舒,舌淡红、苔薄黄,脉浮弦。辨证:太少合病。方选小柴胡汤加味。药用:柴胡、党参、青蒿、合欢皮、黄芩、白芍各20g,桂枝、法半夏、枳壳、生姜、大枣、制香附各15g,炙甘草3g,制鳖甲30g。日1剂,水煎服,3剂。
7月4日复诊:患者诉服上方后,即不觉发热,自又在当地重复3剂,已无明显发热。唯腹部稍觉胀满,余无不适。查:舌红、苔黄腻,脉缓。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10g,法半夏、枳壳、竹茹、陈皮、茯苓、白豆蔻(后下)、延胡索、厚朴、建曲各15g,合欢皮、煅瓦楞子各30g,炙甘草3g。6剂。水煎服,日1剂。后电话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中医学认为长期发热是一种症状,治疗颇为棘手。一般以气虚、阴虚、湿热、瘀血等为多见,但郭子光治疗此类疾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此例虽发热七八年,但发热、汗出、恶风属太阳中风表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胸胁痞满不舒属少阳证。郭子光认为小柴胡汤证虽列症较多,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故以桂枝汤解太阳中风之表证,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则发热乃愈。(朱明刚 重庆市合川区中医院)
标签: 健康 |
大千世界,阴阳之道,和谐之美,相得益彰。山岳的伟岸只有与河流的娟秀并存才能构成壮丽的画卷,男人的刚强只有与女子的柔美共舞才能奏出生命的乐章。
受此启发,笔者发现,“互补对称美”是世间的普遍规律,若由此来悟中医,看《伤寒》,则别有一番滋味。
《伤寒论》中,有阳证的同时亦必会有与之遥相呼应的某种阴证存在。同理,治法上,予阳法无效时,亦不妨改弦更张用阴法一试,则多有柳暗花明之感。顺此思路去看《伤寒》,则很多问题都会豁然而解。
一部《伤寒论》,首以“太阳病”开篇,与之遥相呼应的,则是“少阴病”篇。胡希恕老独具慧眼,认为前者属表阳证,后者属表阴证,二者从某种程度上共筑外感病的阴阳双峰塔。临证过程中我们发现,外感病按太阳常法治疗不效,而就诊者又有类似“少阴病”的属性表现时,即可用“麻、辛、附子”之类,则效果再也不是缠缠绵绵,反复难愈,而多是一剂知,二剂已。
细观“太阳病”篇,开篇讲发热恶寒,由一个核心症状“汗出”而引出群方之冠——桂枝汤,又在53条“病常自汗出者……宜桂枝汤”中点出桂枝汤使用的关键,可见仲圣之良苦用心。那么,运用互补对称思维,倘若遇到“无汗”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35条讲“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即为此证而设。“无汗”是麻黄汤的核心症状,“喘”是“无汗”的继发症状:无汗表示毛窍紧闭,紧闭则肺气不得宣,故喘。
郁闭的结果不光会“喘”,还可能郁而化热导致“烦躁”,从而引出了“大青龙汤”方证。不汗出的同时,若“皮腠间的水液凝涩不散,而出现周身沉重,甚至酸楚,以及两臂沉重难以抬举,或手指作肿,其脉不紧而缓的,亦可用大青龙汤发泄其水毒,使从汗出而愈”(刘渡舟语)。
于是,我们对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的条文便不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是会会心一笑了。
但是,39条为什么专言“无少阴证者”而不言其他?由上文分析可知,正因为“少阴”与“太阳”同属于表证,二者才需要鉴别诊断;此外,“发之”二字,一语道破麻黄类方“无汗”这一潜在的核心症状。
概而言之,凡在表者,宜汗而发之。阳热实证(太阳病)无汗者,用麻黄类方药;有汗者,用桂枝类方药;阴寒虚证(少阴病)无汗者,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有汗者,用桂枝加附子汤。
按这样的思路去分析《伤寒论》的条文,会觉得越来越有趣味,并且会对更多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比如,《伤寒论》28条“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为什么要去桂枝呢?我们不妨从桂枝汤的配伍关系去分析。桂枝和芍药,一阴一阳,足以体现桂枝汤互补对称的韵味之美。在桂枝汤加减法中,既有去芍药、去桂枝的情况,也有加芍药、加桂枝的情况。这种桂、芍加减遥相呼应的用法,也体现了《伤寒论》的互补对称之美。那么,28条中“去桂”的背后又有什么玄机?它的互补对称之美又体现在哪里呢?
仲景治饮,首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但若只有通阳而无和阴,则似乎有失偏颇。刘渡舟先生也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形象地描绘了他当时顿悟的场景:“余谛思良久,触景生情,恍然入悟,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追求的苓芍术甘汤,正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啊!此方专为水郁发热而设,如果没有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对应,在治疗水证时便只有通阳之法,而无和阴之法;就像只有真武汤的扶阳利水,而无猪苓汤的育阴利水一样,是失之有偏的。”
概言之:苓桂术甘汤旨在通阳而治胸满心悸,苓芍术甘汤则和阴利水而治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二者阴阳立意,遥相呼应。
“水证”和“火证”是《伤寒论》中体现互补对称美最典型的两大阵营。刘老将水证分为水痫、水眩、水咳、水逆、水渴、水悸、水痞、水泻、水秘、水厥、水郁发热等11种类型,对仲景“水证”的理论与实践颇有发挥,可谓匠心独运。
夫水者,阴邪也,变化多端,浩浩莫御,水之气寒,病则伤阳犯上,故有上冲之变:如上冒清阳则成眩,上凌于心则为悸,中犯胃气则成痞,下注肠道则为泻。故水之所至,其气必寒,其阳必阻,而病症纷呈。其中,茯桂术甘汤药是治疗水心病(类似于今日之风心病)的典型方剂,是方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势,而临床疗效惊人,实为水剂之代表方。
此外,仲景用大黄、黄连、黄芩等三黄泻火存阴,以作为治疗热证的代表方剂,而与之遥相呼应用于驱寒回阳以治疗寒证的四逆汤,亦由附子、干姜、甘草等三味药组成,可谓一寒一热,阴阳之道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正治“当温之,宜四逆辈”(277条),但也不除外“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条)等脾实的情况。
又如少阴病篇,粗略一看,似乎每条各自行事,杂乱无章。刘老却说:“经熟读深思,反复研究之后,便觉原著思路清晰,章法宛然,其中阴阳对偶,经脏类比,表里、寒热、虚实、营卫、气血互相对照,彼此鉴别,层次分明,条理不紊。”
再如厥阴病篇,以下利论,亦有寒利与热利之分:若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者,则为寒,宜四逆汤等温里止泻;若因阳复变热,热迫于肠,而见下利后重,大便带脓血,渴欲饮水等,则当与白头翁汤清热坚阴治之。
运用“互补对称”的思维去欣赏《伤寒论》,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她,并拓展思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笔者近日治疗几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就运用了“互补对称”的思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总体上看,溃结阴证偏多,对于纯虚无实,而见恶寒、舌淡等,尤其是辨准无“湿邪”留恋的情况,可放胆用四逆汤合真人养脏汤化裁;但若见腹泻急迫,肛门有灼热及排便有不尽感,舌苔黄腻者,就当以清化肠道湿热为主,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为主方加减。
总之,运用“互补对称”思维去读《伤寒论》,可使我们在临证过程中有别有洞天之感,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大家不妨一试。
什么是经方?
经方是经典方的略称,更是经方医学的略称。经方医学不是一种有别于现有医学体系的学问,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直觉思维。桂枝还是那个桂枝,大黄还是那个大黄,思维方式变了,疗效就会大变。
直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事物、现象、问题会作出迅速识别和判断的一种能力。方证识别,用的就是直觉思维。
同样是出汗,看到病人汗多如水,烦渴引饮,脉大无力,口干舌燥,可识白虎人参汤证;看到烦渴欲饮,饮不多,喜热饮,舌胖大,可识五苓散证;出黏汗,面红耳赤,脉滑,可识葛根芩连汤证……
所以,古人称辨方证为识证。识,认识的识,识别的识。识别,就是一种直觉思维,是一种洞察力。用经方不是应用气虚、血虚、脾虚、肾虚等概念来思辨的,而是应用方证进行判断识别的。
方证相应的思维,好处是精准快捷,舍弃了很多中间环节,一步到位,是一种极简的思维方式。找熟悉的人凭直觉就行,望一眼,看步态、听声音就知道是谁了。
如何培养这种方证的识别能力?
记忆:记忆常用经方的方证,除经典方证外,还有适用人群特征、主治疾病谱。记住50首是起码的,最好100首,如能超过150首,那就是高手了!方证记忆需要不断强化,仲景书要反复读,甚至开诊之前翻阅一下《伤寒论》《金匮要略》。
模拟:多读名家医案,多跟专家临证,模拟方证识别过程,训练识别方证的能力。识别方证是一种洞察力,望闻问切,洞察秋毫:眼神、毛发、脸型、舌苔、脉搏、皮肤、口唇、衣着、发型、语速、言词、坐姿……都是识别方证的信息。建议多练眼力,多看人。
空灵:空灵是一种思维状态,没有杂念干扰,如入禅。在这种状态下,大脑深处记忆的方证才能瞬间蹦出,直觉思维才能活跃。要做到空灵,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两点:
一是读书不能杂。汤本求真规定大塚敬节等门生只许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不允许读第三本书。胡希恕拒绝用《内经》对《伤寒论》的解读,都是很了不起的智慧,是巩固和坚持方证思维的正常举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学好经方后,我们就不会被医界的“浮云”蒙蔽了。方证是中医最根本最实用的诊断单位,方证的思维方式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所以,初学者要重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读,要一门深入。已经学杂的,要强力卸载一些“插件”,不断清理一些“垃圾”。
二是任何方证都有可能。在病人面前,不能有陈见,不能被经验所束缚,不能被疾病名束缚,不要被既有的治疗原则所束缚。有是证,用是方,不想任何学说,唯以眼前的人为凭。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拘泥,任何方证都有可能。
以上谈的都是有关思维方法的话,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因为重要!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说:医非人人可学,要聪明敏哲之人、渊博通达之人、勤读善记之人、精鉴确识之人、虚怀灵变之人方可。以上五种人,是五种素质,而其中绝大部分涉及临床医生的思维能力。
清代伤寒家柯韵伯说:“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这不仅仅适用于做学问,也适用于开经方。我改一下,叫做“胸中有百首方,眼中无半点尘者,始可开方”。要开好经方,既要有知识储备,还应该不被陈见左右,后者更重要。
希望大家学好经方,用好经方,尽快成为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百姓们喜爱的好中医!(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
经方药味少,配伍精,疗效捷,与时方合用可互相补益,增强疗效,扩大用途。
四逆散合良附丸
四逆散合良附丸是余临证四十年来治疗胃脘痛的首选方。四逆散本为《伤寒论》主治木郁土壅而气滞至厥者;良附丸则为《良方集腋》专治肝寒犯胃而气滞作痛者,两方皆能疏肝行气,功效相近。但前者疏气而主升降,后者疏气而重温中。前者疏肝理脾,后者疏肝暖胃。两方合用,不仅增强疏肝之功,而又充实散寒之力。
胃脘痛病位属胃而波及肝者十居其七,胃病治肝是中医辨证的特点。气郁不振则客寒易留,寒邪犯胃则气滞愈甚,病程日久则肝胆脾胃互相累及。四逆散合良附丸治疗胃脘痛,各取所长,疗效显著。
陈某,女,37岁。2016年6月10日初诊。主诉: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近日疼痛应时而作,按之痛甚,得温则减,甚则头冒冷汗,饮食难进,稍多食则饱胀不舒,手足欠温,大便时干时稀,曾服人参健脾丸、理中丸均效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检查: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上腹部彩超未见异常。中医病名:腹痛。证型:肝气不舒,寒邪阻滞。治疗:疏肝解郁,散寒止痛。
处方:柴胡10克,炒白芍20克,枳壳10克,良姜6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乌药10克,陈皮10克,焦三仙各10克,炙甘草6克。
服2剂后疼痛缓解,6剂则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守方共进20剂,疼痛消失。后用柴芍六君子汤善后调理。
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
芍药甘草汤是和营定痛之剂,四妙散为清热除湿之方,两者看似无关系,但合用治疗湿热筋痹却相得益彰。湿热下注,壅阻关节,则生痿痹。四妙散用苍术、薏苡仁除湿利水,用黄柏、牛膝清热行血,四味妙合,用治下肢红肿热痛之湿热痹症,堪称良方。但若湿热久蕴不退而殃及筋脉者,则会因“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而致肢节挛急疼痛而难以屈伸之顽症。此时,若能合用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之法,确能起到柔筋止痉和营定痛的作用。因此,治疗湿热伤筋之痹,须两方相配,才能达到清热除湿与舒筋定痛,标本兼顾之效果。
许某,男,52岁,2015年12月18日初诊。主诉:双手指及双踝、趾关节肿胀疼痛反复发作三年、变形一年,复发并加剧二周。现病史:手指关节红肿、热灼疼痛,难以屈伸,晨僵硬,手指关节变形呈梭状,舌质偏红,苔黄厚腻、脉弦略滑。实验室检查:血沉60mm/h,类风湿因子(-),抗链O(-)。X线示:指骨骨端肥大,骨质疏松。中医病名:尪痹。证型:湿热痹阻。治疗:清热除湿止痛。
处方:赤芍15克,白芍30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薏苡仁30克,川牛膝15克,炒麦芽15克,炒神曲15克,炙甘草10克。
服6剂后疼痛明显减轻,肿胀热灼缓解,守方再进12剂,症状大为改善,遂改为补肾壮骨之品善后。(赵永强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院)
1.排脓散
组成:枳实芍药桔梗
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
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
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所以可称"排痰散"
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
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
2.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
治偏头痛,伴吐水者。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
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
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
组成:栀子厚朴枳实
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
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治疗抑郁症专方。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
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
惊:做恶梦,心慌心悸
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
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
7.温胆汤
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
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
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
8.五苓散
治疗脂肪肝专方。
阳气不足,寒湿停留体内,五苓散可通阳,称通阳散。
症状:见肚大,面发灰,肉多,食即腹泻,腹胀,胃口好,血脂高;脂肪肝患者肝较脆弱。
用法:打成粉,装胶囊,用麦糊送服,或用脱脂酸奶调服,或泡茶喝亦可。
9.半夏泻心汤
治胃炎专方,治上消化道炎症。中青年男性,喝酒者多有
用法:
如果舌淡,脸较晦暗,病程较久:加点肉桂,即与黄连汤合方
如果大便干结,糜烂出血,脸色通红,少加大黄,即与三黄泻心汤合方
10.猪苓汤
治膀胱炎,泌尿道感染专方。比八正散疗效稳定
用法:
若尿痛甚,尿黄加栀子
尿路结石合四逆散,通淋排石,比金钱草好
11.黄连阿胶汤
治疗干燥综合征。
养阴药基本无效,小柴胡汤有一点效果
许多干燥综合征是女性,皮肤白,嘴唇通红,舌红,睡眠差,月经淋漓不尽或量较多
症状缓解很快,眼干,口干好转,睡眠好转
12.小柴胡汤
治小柴胡汤综合征
治疗感冒。
头面部炎症:中耳炎、鼻窦炎,虹膜炎;
皮肤科:过敏性皮炎;
呼吸科: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内分泌科:桥本氏病;
风湿科: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伏邪在少阳经);
精神科: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
往来寒热:疾病处于迁延期,进入慢性化
半表半里:军事上的概念,和:求和。不断发作,反复发作的疾病,过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不断发烧的免疫性疾病
13.大柴胡汤
治大柴胡汤综合征
最关键指征:《金匮》:心下按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用大柴胡汤一定要腹诊,心下按之疼痛、硬满者用之。
痛得厉害的用最好,肚子饱满、充实也可用;按压后手指尖有抵抗感也可用。
治胆囊炎,胰腺炎专方。胆结石发作,可配合茵陈蒿汤和三黄泻心汤
治高血压有效,加黄连,或合桂枝茯苓丸(伴下肢浮肿,舌质暗红)
X综合征: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早搏,或房颤,慌慌张张,吃人参不能解决问题,炙甘草汤服后胀肚子者,用大柴胡汤
代谢综合征:血压高,血糖高,结实,肥胖
支气管哮喘:胁下硬满,合桂枝茯苓丸
胆汁返流性胃炎,乳腺小叶增生
14.三黄泻心汤综合征
治疗很多出血性病症。
鼻出血,支气管扩张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高血压、血液病、脾功能亢进
15.桂枝汤
非感冒药,非发汗药,是强壮剂,治人。
张仲景时代:一群从战场上下来的疲惫不堪的将士,几番搏杀,一路上饥寒交迫,血糖很低,功能很差。出汗,是疲劳的汗,惊吓的汗。给服姜汤。桂枝汤是特制姜汤,军用姜汤:包括姜、枣、桂皮、芍药、甘草,喝完后吃粥,服用后瞬间血糖可达到高峰。服用后再睡觉,盖被子:半夜,阳气升腾,出汗,第二天则精神很多,疲劳恢复。
现代:用于大病后,大出血后,产后,运动疲劳后调理;肿瘤患者,手术后化疗后。表现为不能食,呕吐,消瘦
16.炙甘草汤
张仲景时代:治疗受伤的伤员,受伤、中箭后血流不止。心动悸、脉结代:循环功能不全,将要失血性休克
阿胶,生地止血,人参,肉桂,甘草,麦冬强心,大枣30枚补充能量,并加米酒。本方是止血药,强心药,滋补药,强壮药,不是治心律失常的药。
这两张方只看人不看病。
17.温经汤
治妇人,年50许,女性美感消失,嘴唇干枯,指掌角质化,手粗糙,干燥,开裂,唇干枯,无血色,头发枯黄,脸上黄褐斑,皱纹,月经不来
这是真正的血虚。
本方是美容方、美首方,是女性的一张良方。
18.桂枝茯苓丸
原用治症痼害。为产妇用方,治难产,死胎不下,古人认为是催生汤。
可治深部静脉血栓,水肿。冠心病后装支架,肺动脉栓塞,一动则气喘,两目暗黑,合大黄蟅虫丸
治痔疮;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加牛膝
适用桂枝茯苓丸体质,一种瘀血性体质
19.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阳萎效果不错,可称东方伟哥。朱良春先生经验;冠心病患者忌用,会引发心绞痛。
闭经可用,温阳,有黄体酮样作用。
变态反应性鼻炎:干祖望先生经验,治清涕滂沱
心动过缓。
坐骨神经痛:本方合芍药甘草汤
失眠、嗜睡:晚上不眠,白天瞌睡
本方体质:面黄暗,动作比较迟缓,对寒冷不敏感,皮肤粗糙,无汗。
二、使用经方的三个感悟
1.重视原文,但不局限在原文。
经典是真的,但不全,它只是局部,一角。
其表述只是一个,或一类病的典型症状。
要吸收后世的东西,千金方,外台秘要,金元四大家,明清,日本汉方医家。
2.经方的加减要慎重。
A.按仲景原则加减。
B.经方的合方。
如小柴胡汤加干姜、五味子,治变异性哮喘
大柴胡汤合三黄泻心汤、小陷胸汤
用原方,便于总结经验
3.既重视仲景方,也重视唐宋方。
王清任的书:有很多好方。
从后世方中寻找有效药物。
糖尿病足:四味健步汤(赤芍、丹参、石斛、牛膝),消除血栓效果好
唐代治疗腰腿酸软:石斛用得很多。牛膝:扩张下肢血管;石斛:保护血管。
白虎汤类方浅说
摘自2025-10-29中国中医药报
闫云科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中医医院
白虎汤由石膏60~100g、知母15~30g、甘草6~15g、粳米50g组成,加人参为白虎加人参汤。煎30分钟,取约600ml,分早、午、晚三次服。白虎汤为清解燥热之方,使用时以大热、大汗、大渴、大烦、脉洪大有力为目标。究之临床,不必悉具,且“四大”并见者少,其中以大渴、脉洪有力为要;若脉洪数,或洪大无力则为白虎加人参汤证也。
发热,系机体抗邪之反应。外邪侵袭肌表,宜发汗解表以散热;邪在胃家,当攻下导滞以泻热;若邪热既不在太阳,亦不在胃腑,而是以胸为中心,弥漫全身,则是所谓阳明经证。症见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热不退,轻则心烦,重则神昏、谵语、遗尿,四末厥冷,或四肢肌肤不热而胸部灼烙,且伴有面赤而垢,声重气粗,口不仁(语言不利),口臭,小便短赤,舌质红,干燥少苔或苔黄燥,或干黑有芒刺,此非白虎汤清解不能退也。石膏甘寒,为本方君药。不论伤寒、杂病,凡发热汗出、心烦思冷属里热、燥热者,便可使用。下列三例验案详述之。
案一 产后发热
罗某,40岁,本家境欠丰,子女众多,40岁复妊娠,产后体质虚弱,为风寒所袭。初发热恶寒,头痛骨楚,某医注射安乃近以治,汗大出而热不退,恶寒停止而恶热开始,虽解衣揭被,仍呼热甚,五内俱沸,大渴引饮,昼夜四壶,渴犹不解。翌日中午,邀余出诊,患者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头汗蒸蒸,舌红少津,脉象洪数。此太阳病汗不得法,致邪传经入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也。拟:党参15g,石膏30g,知母10g,甘草6g,粳米30g。
彼虑中药不能速效,不欲购药。此前,余尚无用此汤之经验,然观其状,确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吻合,故力保速效,劝其快服,并晓之不治则阳明液亏,厥阴风动,变证将生之害,若城门失火,必殃及池鱼。患者疑信参半,勉强服之。
日晡,热未再增,口渴亦减。至暮,热渐减退。迨凌晨,身凉神爽矣。此1969年冬季之事也。
案二 崩漏
郎某,47岁。经来月余不止,于2022年8月16日来诊。面色微红,舌边尖红赤,苔薄白。询知三年来,月经或一月一汛,或两三月一潮,且量少,一般行经两三日。然6月份行经10余日,此届7月14日汛,至今33日矣。初量多色鲜,后量减,淋漓不净,少腹不痛,身烘热,手心烫,胃纳好,口干思冷,小便黄赤,大便干燥,三日一行。切得脉象沉滑略数,腹无压痛。持2020年化验单,提示雌激素水平低;近期B超报告单显示,子宫宫体6.0cm×4.5cm,内膜厚1cm,前壁浆膜下肌瘤1.5cm×1.2cm。
夫月经一事,上应太阴,下应潮汐,若六淫不侵,七情无伤,藏统适宜,自能月月守信,启闭自如,断无山岳暴崩、屋顶渗漏之生。今岁少阳司天,病初,主气、客气皆少阳相火,三火炽盛,故崩漏不止。刻下热、渴、汗(红汗)、脉滑数皆显,舍白虎奚为。以其下血日久,津血亏虚,加党参投之。拟:党参10g,石膏60g,知母30g,甘草10g,粳米50g。2剂。
白虎一吼成秋,热意顿消。一剂减,二剂止。以其大便干燥,拟竹叶石膏汤加生地黄善后之。11月3日,微信询知,10月11日经讯,量不多,7日自止。
案三 鼻衄
樊某,6岁,活泼可爱,唯三五日鼻衄一次,已历年余。量多色鲜,用纱布或棉花填塞、冷水敷额,其血可止。医做血液检查,皆无异常,家长微信求治。
屏幕所见明眸皓齿,丹唇红舌,苔少薄白。询知消谷善饥,睡前不食则难以入寐,常口渴欲饮、喜冷,且少饮衄益频。自幼大便艰难,数日一行,经治疗可日一便,仍干燥费时。头汗绵绵,寐后尤甚。
观其病症,胃家实也。分析其因,应是表热未解,传里而成,所谓太阳阳明也。阳明多气多血之腑,其口渴思饮、喜冷、消谷、多汗、便难,知燥热炽盛,逼血妄行,是以衄作。治当用白虎汤清解阳明,泻热存阴。或问,既为胃家实,何不承气以治?曰:表热传里之太阳阳明,与胃有食积之正阳阳明,虽俱属实证,然有不同。白虎汤证属燥热,以大渴引饮、脉洪大为特点,承气汤证则以宿食、腹痛拒压为特点,是其别也。拟:石膏30g,知母10g,甘草10g,生地黄15g,粳米30g。3剂。
居月余,因新冠发热相询,知孩未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