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张某,女,42岁,已婚,1963年6月27日初诊。诉8年来鼻常流清涕,有时较黏,量多,并常打喷嚏,左鼻嗅觉失灵,时觉头痛,每年秋后加重,今年夏季亦重,1956年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鼻炎(左侧),当年穿刺过三次,术后无明显好转,近年来用西药滴鼻,内服激素等不效,饮食时佳时差,大便干,数日一行,小便尚少,月经周期准,量多色红,有血块,经前有偏头痛、心慌、腿酸、周身浮肿等,利小便后浮肿见轻,有时复发,睡眠尚可。脉沉细,左关弦劲,舌质正常无苔,由本体肝胆热甚兼受风邪固滞不解,但病程已久,不可急攻,宜小剂缓图,免损胃气,治宜清泄肝胆、祛风邪,以三阳并治。
处方:黄菊花15g,白蒺藜15g,蔓荆子15g,天麻30g,钩藤15g,桑叶30g,川芎15g,苍耳子30g,夏枯草30g,姜制南星15g,白芷15g,僵蚕30g,甘草9g,藁本15g,香木瓜15g,制香附15g,羌活15g,共为粗末和匀,分30包,每日取1包水煎,分2次服。
8月30日二诊:药后小便较多,鼻涕略减,食纳、大便正常,脉舌同前,病势略减,仍宜原方化裁续服,去桑叶、夏枯草,加黄芪助卫祛风,全蝎入络搜剔风毒,原方加黄芪30g,全蝎15g,再为粗末分30包,同上煎服。
11月6日三诊:服药后鼻涕及打喷嚏基本消失,有时偶感上腭微痛,食纳、二便、睡眠俱正常,脉沉有力,舌质正常,病情更显著好转,原方加入胡麻仁30g,润燥息风,续服,以冀根除,制法及服法同上,再诊时,以上症状完全消失,嘱其勿再服药,注意风寒及厚味以免复发。
按:患者八年来患鼻炎,常流涕,不知嗅觉,与祖国医学的“鼻渊”相似,《素问·气厥论》曰:“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医宗金鉴》谓:“鼻渊内因胆经之热,移于脑髓,外因风寒,凝郁火邪而成……”《类证治裁》记载:“鼻塞甚者,往往不闻香臭,有脑漏成鼻渊者,由风寒入脑,郁久化热……”该患者开始由风邪入脑而渐化热,加之素有肝胆郁热,所以左关脉独弦劲,治以清泄祛风之剂,一料后微见效,继用上方化裁,加强固卫祛风之力续进。三诊再加胡麻仁润燥息风,八年之疾,三月而愈,由此可见中医对鼻渊有一定的疗效。(《蒲辅周医案》,中国中医研究院主编)
鼻渊舒胶囊
疏风清热
祛湿通窍
摘自2023-3-31中国中医药报
“衣香花气熏人醉,蛱蝶蜂儿扑面来。”(《踏青》明•王宠)在这美好的季节,人们踏青赏花,好不快哉。但对鼻炎患者来说,打喷嚏、鼻痒、鼻塞接踵而至,春季成了非常难熬的季节。鼻渊舒胶囊是专门治疗鼻鼽、鼻渊的解表通窍类中成药,具有疏风清热、祛湿通窍之功效,现代常用于治疗鼻炎、鼻窦炎属肺经风热及胆腑郁热证者。
组成与功效
鼻渊舒胶囊由辛夷、苍耳子、栀子、黄芩、柴胡、薄荷、川芎、细辛、白芷、茯苓、川木通、桔梗、黄芪13味中药组成。
方中辛夷质轻升浮,辛散温通,芳香开窍,善散风寒、通鼻窍、止疼痛;苍耳子辛散苦燥温通,甘缓不峻,善散风寒、通鼻窍、祛湿止痒。二药相合,散风邪、升清阳、化湿浊、芳香通窍,共为君药。
栀子苦寒清降而利,善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凉血利湿;黄芩散上焦风热,苦寒清泄而燥,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柴胡苦泄辛散,微寒能清,善疏解肝胆郁热、和解退热、升举阳气;薄荷味辛疏散,芳香辟秽,善散肺肝经风热、清利头目;川芎辛香行散温通,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细辛香烈走窜,辛散温化力较强,善散风寒湿、通窍止痛;白芷辛散温燥,芳香开窍,善散风通窍、燥湿止痛、消肿排脓。此七药相合,既散风、祛湿、通窍,以助君药之力,又清泄肺火、解胆腑郁热,还消肿排脓,共为臣药。
茯苓甘淡渗利,平而兼补,善健脾、利水湿;川木通微苦能泄,善清热利水;桔梗苦泄辛散,质轻上浮,平而不偏,既宣散肺气以利排涕,又载药上行而直达头面;黄芪甘微温,既补益正气以增强排脓之力,又利尿而增祛湿之功。此四药均为佐使药。
用法与禁忌
本药内容物为棕黄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和粉末,味苦。市售还有口服液,为棕黄色至棕褐色的液体,具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苦。胶囊剂口服,一次3粒(每粒装0.3g),一日3次,疗程7天或遵医嘱;口服液一次服用10ml(每支装10ml),一日2~3次,7日为一个疗程。
本药孕妇慎用,肺脾气虚或气滞血瘀者慎用,对本品过敏者忌用。服药期间避免接触引起个人过敏的食品、药品等,戒烟酒,忌辛辣油腻食物,不食或少食寒凉生冷的食物,宜食温补之品。因本药中所含细辛、苍耳子均有小毒,故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过量服用。
鼻炎患者平素应注意鼻腔卫生,还可做鼻部按摩,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受凉。
(金庆勇)
踏青赏花好时节远离过敏性鼻炎
(2025-02-21
05:31:58)[编辑][删除]
踏青赏花好时节 远离过敏性鼻炎
摘自2025-2-20中国中医药报
李艳彬 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
春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但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来说,却意味着将要面对鼻塞、流涕、打喷嚏、眼睛痒的烦恼,这些症状不仅让人苦不堪言,还会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之为鼻鼽,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为此,本文将介绍中医是如何认识过敏性鼻炎的,有哪些妙招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过敏性鼻炎不只是鼻子的问题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最早提出了“鼻鼽”的病名,并认为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过敏性鼻炎奠定了理论基础。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导致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就会导致水湿停聚,形成痰浊,上犯鼻窍,加重鼻塞、流涕等症状。肾主纳气,为先天之本。肾阳不足,温煦失职,就会导致鼻窍失养,出现鼻痒、喷嚏等症状。由此可见,过敏性鼻炎虽然表现在鼻部,但其根源在于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因此,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并非单纯针对鼻部症状,而是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医调治有方法
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将过敏性鼻炎分为不同的证型,并采用相应的方剂进行调理。
肺气虚寒型:表现为鼻痒喷嚏,清涕如水,畏寒怕冷,气短乏力。常用方剂有玉屏风散、桂枝汤等。
脾气虚弱型:表现为鼻塞较重,鼻涕黏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等。
肾阳不足型:表现为鼻痒喷嚏,清涕长流,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常用方剂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中医外治法
穴位按摩、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外治法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或局部用药,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穴位按摩
按摩迎香穴、鼻通穴、印堂穴等,可以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迎香穴: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主要用于治疗鼻塞、流涕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对于改善鼻子不通气有很好的效果。
鼻通穴:在鼻孔外缘直上,眼内眦角下方约0.5寸的位置,对于缓解鼻腔不通畅、打喷嚏等症状有帮助,常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病症。
印堂穴: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具有明目、通鼻、安神的作用,适用于头痛、眩晕、鼻塞、眼部不适等症状,是治疗头部和面部疾患的重要穴位之一。
艾灸
可艾灸肺俞穴、脾俞穴、肾俞穴等,温阳散寒,增强体质。
肺俞穴: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指宽)处。此穴位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位之一,艾灸此穴有助于增强肺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尤其适用于因寒邪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感冒等。
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指宽)处。艾灸此穴位有助于健脾利湿,增强脾胃功能,改善体内湿气过重的情况,从而间接地对过敏性鼻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肾俞穴: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指宽)处。肾为先天之本,艾灸此穴位可温补肾阳,强身健体,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对于因肾阳不足导致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来说,艾灸肾俞穴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整体状况,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穴位贴敷
将中药贴敷于特定穴位如大椎穴、神阙穴等,可以起到疏通经络、宣肺通窍的作用。
大椎穴:在颈后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具有调节全身阳气的作用。贴敷此穴位有助于疏散风寒,改善由寒邪导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状。
神阙穴:在上腹部,脐中央。神阙穴属于任脉,贴敷该穴位可调节脾胃功能,增强体质,间接地帮助缓解过敏症状。对于那些由于脾虚湿盛引发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来说,刺激神阙穴尤为适合。
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调理是治疗鼻炎的重要辅助手段。以下推荐3款药膳。
辛夷花煮鸡蛋
做法:准备辛夷花10克,鸡蛋2个。将辛夷花和鸡蛋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取出鸡蛋,剥壳后再放回锅中继续煮10分钟,使其更入味。
功效:辛夷花具有良好的通鼻窍作用,能有效缓解因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状。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
红枣山药粥
做法:准备红枣5枚,山药50克,大米100克。山药洗净去皮切块,红枣去核,与洗净的大米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炖至粥熟软即可。
功效:红枣补气养血,适合体质虚弱者食用;山药健脾益肺,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此粥对于脾虚导致的过敏性鼻炎患者特别有益。
生姜红糖水
做法:准备生姜片10克,红糖适量。将生姜片放入锅中,加入约500毫升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5分钟,加入适量红糖搅拌均匀,待温热时饮用。
功效:生姜散寒解表,红糖温中补虚,有助于驱除体内的寒气,减轻寒冷天气或受凉引发的过敏症状。
日常预防与调护
除了积极治疗,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和调护也很重要。
一是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
二是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三是要注意饮食起居,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针刺法 根据辨证取穴,选取迎香、鼻通、上星、合谷等穴位,每次选主穴及配穴各1~2穴,手法以捻转补泻法为主。每日1次或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对于顽固的鼻塞还可以采用鼻内针刺治疗。
灸法 取相应的穴位。每次选l~3穴,灸数分钟,灸至局部有温热感、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耳穴压丸法 取肾上腺、内分泌、神门、鼻、肺、脾、肾等穴。每次选2~5穴,隔3日1次。将耳穴压丸对准穴位压贴好,压贴时要稍施压力。并嘱患者平时用手按压刺激穴位。
放血疗法 针刺耳背血管或耳穴使其出血2~3滴,每次每侧1~2次为宜,针刺出血后用棉球压迫止血,每周1~2次,10次为1个疗程。
滴鼻疗法 使用中药滴剂滴鼻,每日3次,每次1滴,用药15天为1个疗程。或以中药研为细粉,每次用少许吹入鼻腔,每日3次,3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蒸汽疗法 将辨证处方煎煮后用其蒸汽熏鼻,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也可同时口服中药,10天为1个疗程。
药气疗法 以芳香通窍的中药适量置于布包中,置睡枕旁闻吸药香气味。
穴位敷贴疗法 运用中医理论研制的穴位贴敷药贴于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其中,根据中医理论,在“三九”天,取肺俞、脾俞、肾俞穴位,一般每次敷贴4~6小时,每9天贴1次,3~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冬天为宜。三九贴可以配合灸法一起治疗。
按摩疗法 双手鱼际互相摩擦至发热后,贴于鼻两侧,沿鼻根至迎香穴往返按摩,至局部发热为止,然后再由攒竹穴向太阳穴推擦至局部发热,每日2~3次。也可用两手中指于鼻梁两边揩擦20~30次,令表里俱热,每日早晚各揩擦一回。并以掌心按摩面部及颈后、枕部皮肤,动作轻柔,每次10~15分钟。
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桔梗元参汤。
1窍:桔梗 炒杏仁 生姜。(苍耳子散)
2炎:?
3涕:法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4风:玄参。
5虚:?
注意:孕妇不要服用,孕妇所有的药物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可擅自用药。
这个方子服用显效以后,可以加服一两周的金匮肾气丸,培植元气,巩固疗效。
《医林改错》中“耳孔内小管通脑,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故耳聋。晚报此方,早服通气散,一日两付,三、二十年耳聋可愈。”
通气散构成:柴胡、香附各30克,川芎15克,研为细末,每日早晚用开水冲服9克,每天2次,可治疗肝郁气滞、耳聋耳鸣。
功效解读: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可升阳达郁;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可行气调血;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三焦经,可开郁散滞。三药合用,可以行气活血、条达郁滞,用以治疗气滞血凝型耳聋,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耳聋。对症的患者服药一个月后听力即会有所好转。
配合手腕按摩,治疗效果「事半功倍」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可濡养滋润耳窍,若心之气血不足,肾精亏损,则耳鸣。手腕上的阳谷穴,可达耳中,并联络心脏,每天早晚用拇指按压3分钟,对治疗耳鸣、神经性耳聋有明显效果。
位置:位于人体的手腕尺侧,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即手掌侧面连接手腕横纹处。
功效:清心明目,痛经活络,镇惊聪耳。
对突发性耳聋的认知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突发性急症,指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内,原因不明的感音性神经性听力受损,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以上。病因并不明确,最常见的病因是特异型病毒感染导致的。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与许多因素相关,如年龄、病因、病程、是否伴发耳鸣,耳聋的分型等。西医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国认为糖皮质激素对各类型的突聋皆有疗效,美国亦优先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联合用药更优。但是德国则将改变血流变血液的药物作为首选。
之所以治疗方案不统一,最主要的原因是病因不明;其次是因为这方面缺乏大型、严谨、科学可信的研究;再者,虽然抗病毒、扩血管、高氧等治疗在临床有效,但是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其有效。
为什么中医治疗有效?
一般来讲,一侧突发性耳聋多在感染的基础上引起的,是耳周对外开放的地方感染所诱发的,由感染导致局部微循环的障碍,一侧听觉中枢供血异常所以才会出现耳聋。这个患者的起病原因确实也是感冒。对这类病人而言,虽然她的感冒早就好了,但是我们认为左耳听力一直不能恢复是因为局部还有邪气伏留,所以局部的微循环一直不能改善,因此,在治疗中需要用祛除外邪的药物和活血化瘀的药物。此外,局部与整体是相互影响,所以要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去分析局部的问题。患者过去曾有胆结石病史,长期大便稀,舌暗,脉细弱,整体是偏虚弱的,而且消化系统功能也比较弱。《黄帝内经》中言,“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胃肠道本身功能的不好也是可以导致耳窍不利,因此又以调脾胃养正气的五行生化汤为底方,标本兼具,因此患者才能很快就听到“希望之声”。
突发性耳聋也可治
实际上,临床上有许多这样突发性耳聋来寻求中医治疗的患者。一些是像这位患者一般,四处求治无效后迫不得已才来寻求中医治疗的;还有一部分患者是相信中医,一发病便向中医求助,但是不得不指出,这类及时向中医求治的患者疗效大多也是相当不错的。像这个患者突发性耳聋2年,虽有心求医,这2年接受了如此多的治疗皆无效,最后还是因为女儿的推荐才知道贾海忠老师,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来治疗,却不料真的遇上了明医,让左耳能重新听到声音。同样还有一些经历相同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在西医那儿接受了最好的治疗也无济于事,与其死抱着西医的治疗,不如也如这位患者一般,尝试中医治疗,给自己多一个选择,给自己多一丝希望。
许多人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只能调理,不能治疗急性病,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就像这种突发性耳聋,中医的治疗就可以整体与局部同时把握,必要的时候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未尝不可。当然了,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医接诊的许多患者都是西医各方治疗无效后的疑难杂症患者,这也未尝不是促进中医努力前进,更好地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原创:
刘浩敏 )
骨碎补50克 王不留行10克 ,煎水服,一吃下去,3年的耳聋好了,耳鸣不见了,2味药,一通一补立见效!
2020-08-15 老潘3tbk3... 阅
1024 转 4
耳聋耳鸣的问题,主要治疗思路就在于补腰肾与疏肝胆。因肾开窍于耳,以及少阳经环行整个耳部。qttmf_VCG41594419684
碎骨可补,肾主骨,所以补肾莫过骨碎补。肝主流通,所有药物里头啊最像将军的是哪一位?王不留行。
他就是你老师,他传给你一个方子,叫一方之师,他传给你一个字,这叫一字之师啊。
《黄帝内经》曰:“肾主骨,开窍于耳。”这正是《黄帝内经》说的“病在上取之下”的道理。
肾主水,给五脏六腑提供精华,当肾水不足时,头面七窍最敏感。就像池塘里水少时,池塘壁上面的那层泥土失去水的滋润,最先干掉。
传说,神农氏采药,不幸从崖上掉了下来,把腿给摔断了,,寸步难行,突然,一群猴子来到神农氏身边,每只猴子都拿着一块药根,药根上长着金黄色的绒毛。恭恭敬敬地递送给了神农氏,他连忙接过了药根放进了嘴巴里尝了一下,性味苦,温,很容易咬碎,他便吞咽下了一些药汁又将嚼烂的药渣敷在伤口处。顿时,伤腿疼止、肿消,骨骼恢复了原形。他为了搞清楚这种药根到底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就叫猴子带路,寻到了这种草药,将其命名为骨碎补。又因是猴子献的灵药,别名猴姜。
医家常言,骨碎补,骨头碎了可以补。因为骨碎补能够把肾气收纳固住,肾气不守的话就不能有力量去生长。
《病因赋》上说:耳鸣者,肾虚之故。骨碎补苦温入肾经,肾开窍于耳,肾精亏虚的人一得到补充了,它就不叫了。就像肚子虚时会咕咕响,用什么办法来医肚子虚呀?用馒头。等下它就不咕咕响了。耳朵也一样,肚子咕咕响是脾胃虚。耳朵响是肾在虚,肾在叫。
第一次听说王不留行就觉得太霸气,仿佛瞬间置身玉门关外,金戈铁马、大漠风沙、杨柳羌笛在故事里来来回回,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可见,这味药的功能,就是通通通,皇帝来了都止不住。这么看,名字实在贴切。
王不留行历来以全草入药,现今只用其种子,根、茎、叶、花未用,实为可惜。在许多地方,王不留行常被唤作“大麦牛”,因为它极喜在大麦地里繁衍,年年拔年年生
。
我们看少阳经环行整个耳部,而肝胆相照,互为表里,如果肝胆经气血不通畅,受到阻塞,就会表现为耳鸣耳聋的症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里说:“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意思就是肝部抑郁,就会引起头晕耳鸣。
王不留行善于通行,走而不守,行而不驻,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只有将军有这个魄力,一进去气血通通流通。
所以啊,记住了,耳聋耳鸣,骨碎补50克,王不留行10克,补肾通肝,不管新鸣久响,常有奇效。
这个治鼻炎的方子叫桔梗元参汤,是治疗鼻塞、鼻涕多的那种鼻炎,方子是: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其中桔梗是升的,开肺气、解毒排脓;元参是升的,润燥解毒;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气;橘皮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湿,助脾气之升;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