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吐为快畅身心

(2022-10-15 04:58:41)

摘自2022-10-14中国中医药报
徐文兵 北京厚朴中医诊所
一吐为快,指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说出来就痛快了。而究其本意,是指呕吐出胃里的东西,达到解除疾病的目的。
呕吐是保护身心健康的本能
“呕”是指嗓子眼儿里翻腾,是“吐”的前兆,很可能光出声,没有东西吐出来,故有“干呕”一说。比“呕”程度更浅的是“哕”,一般在早晨刷牙的时候,牙刷刺激到舌头和口腔黏膜,就会引起咽喉反应,出现轻微干呕的症状,也叫干哕。
呕吐是人的本能,用来保护身心健康。和其他动物一样,当人闻到不舒服的气味、看到某种血腥痛苦或难以接受的场景画面、吃进有毒有害的东西,或过度摄入某些东西甚至是水,都会通过呕吐来化解,排出毒素,消除心理障碍。所以催吐是中医治病救人,特别是解决身心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与发汗、泄下,并称“汗吐下”三大法宝。
让胃保持敏感、保持警觉
当然这种本能面临着两个问题,首先是被过度滥用,如减肥时催吐。在临床上,如果医生掌握不好催吐的力度和频次,同样也会伤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伤寒论》条文里面有很多关于误汗、误下、误吐的案例。
其次是呕吐这种本能的丧失。很多人已经不会吐了,麻木不仁,冷酷无感,即便误食有毒有害的东西,或过量饮食,或心理受到创伤,也不会通过呕吐来化解,从而导致更加严重的疾病。丧失这种本能的原因,与现代人多吃冷食如冰激凌、冰镇饮料有关,咽喉、食道、胃壁的血供被冰冷的食物冰镇,血运不畅,神经变得麻木,别说呕吐,连打嗝都不会了。胃肠无感,吃多了也不觉得饱胀撑痛,吃了坏东西也“照单全收”。
所以还是要善待自己、养好自己的胃,别用冰水冻它,别用烈酒烧它,别饥一顿饱一顿折磨它。让它保持敏感、保持警觉,既享受美好,又杜绝毒害。
情绪与胃之间关系紧密
中医认为身心不二,可通过调节生理功能解决心理问题。一吐为快便是治疗很多情绪、情感问题的好方法。首先,令人作呕是心理问题的生理反应,先呕后吐消解或缓解了心理障碍。这比语言劝导、意识纾解要有效得多。很多人受到不良情绪的感染,或有害情感的滋扰,最早表现为气息不畅、胸闷憋气,有憋了一口气、咽不下这口气等感觉,进而发展下去,就会觉得嗓子里有东西堵着,咽不下去、吐不出来,中医称之为“梅核气”,西医称之“癔球”。做检查时也没发现咽喉或食道长东西,吃饭喝水也不受影响,但就是堵闷难受。中医用化痰散结、疏肝行气的汤药,比如半夏厚朴汤就能有效地消除这个症状。
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会影响胃的蠕动,表现为心里抵触纠结,无食欲,没胃口,容易恶心,想吐又吐不出来。现代医学发现,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同属身心疾病,工作压力、情绪波动、情感压抑等都会引起胃肠功能障碍。
中医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用柴胡剂疏肝解郁,用针刺的方法解除胃痉挛,特别是向上针刺心口处的巨阙和上脘穴能够催吐,吐完后涕泪俱下,人的心里也就痛快了。

徐大椿与《洄溪道情》

 (2022-10-14 09:00:17)[编辑][删除]


时间:2021-09-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原所贤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自称洄溪老人,清代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自幼习儒,旁及百家,弱冠以诸生贡太学。因家人多病而致力于医学,悬壶济世。

徐大椿行医50余年,因医术精湛,曾两度奉诏入京为皇室治病。徐大椿平生著述甚丰,《清史稿·艺文志》记载,他撰有《阴符经注》《道德经注》等诠释道家学说的著作。其医学代表作有《医学源流论》《医贯砭》《兰台轨范》《慎疾刍言》《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类方》《洄溪医案》等,并曾对《外科正宗》《临证指南》等名家医书加以点评。后人将其所著辑为《徐氏医学十六种》刊行,流传甚广。徐大椿创作的《洄溪道情》,言志言情,自成一家,体现了清代道情创作的新成就。

倾情乐府好作道情

徐大椿的母亲闲暇时喜唱小曲,常借词曲说劝,解决邻人的家庭纷争。老母亲因年高目瞽而闷闷不乐,他请歌童将乐府唐诗谱上乐曲为母亲吹唱,解忧尽孝。徐大椿所撰《乐府传声》,对传统声乐演唱中的字、声、气、情、韵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体现出中国传统声乐以“气”为本的美学精神,是清代声乐领域中非常有影响的一部论著。从道家哲理的“气”到医家脏腑的“气”,再到乐府唱腔的“气”,徐大椿融会贯通,各有理论建树。

清代医学家陆以湉在《冷庐杂识·道情》中说:“(徐大椿)好作道情,一切诗文,皆以是代之。自谓构此颇不易,必情、境、音、词处处动人,方有道气。”道情是我国民间说唱艺术中的一种,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被称为“黄冠体”,其渊源可以远溯至唐高宗时的“道调”,是祭祀道家始祖老子的唱词。徐大椿的《洄溪道情》三十九首和郑板桥的《道情十首》,是清代道情文学的代表作。

劝孝戒赌警世诲人

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十二》中说:“灵胎有《戒赌》《戒酒》《劝世道情》,语虽俚,恰有意义。”作为苍生大医,徐大椿不仅救护黎民百姓,也关注淳朴民风的传承和家庭伦理的延续。儒家修身齐家的警世教化,成为徐大椿的道情歌咏劝诫的主要内容。《洄溪道情》开篇的《劝孝歌》《劝葬亲》《劝争产》等,都表达了这种维护公序良俗的主题。

《劝孝歌》写道:“五伦中,孝最先。两个爹娘,又是残年。便百顺千依,也容易周旋,为甚不好好地随他愿?”他举例说,老年人的性情就像婴孩,定然是颠颠倒倒,倒倒颠颠。“想当初你也将哭作笑,将笑作哭,做爹娘的为甚不把你轻抛轻贱?”告诫世人,赡养父母、尊老敬老,尽孝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争田地,终日喧。锦江山,不要钱。人生何苦把家园恋?”在《劝争产》中,徐大椿写道,你争长论远得来的房屋田地,如传给不肖的子孙,也会败得“身上无绵,手里无钱……保不住一角儿土缺墙圈”。告诫为父母者,躬亲孝悌的家风是留给子孙的最好遗产。

在《戒酒歌》中,徐大椿把酒称作“醃膻酝”,指出酗酒会使英雄短命,家私日落,疾病相循。他痛斥敬亲朋“灌死方为快”,争意气“醉杀也无论”的恶俗行径。即使对花赏月,养老留宾,饮酒也要适可而止,“断不可昏头耷脑,终日醉醺醺”。他在《戒赌博》中写道:“昧良心,是赌钱。贼算计,鬼胡缠。”徐大椿历数了赌博贪图他人财帛田地,却往往会使父母捶胸、妻子哭泣,甚至导致全家衣衫褴褛的悲惨境地。他奉劝世人诚实劳动,赌博得来的银钱不会享用终年,至今仍有现实教益。

针砭时弊淋漓尽致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自序》中说:“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贱工也。”医学虽是儒家礼乐政教以外的技艺,但也是一门精深微妙的学科,肩负着经世济民的责任。徐大椿的《行医叹》讽刺那些不学无术、以行医牟利的投机者:“叹无聊,便学医。唉,人命关天,此事难知。救人心,做不得谋生计。”清代医家吴瑭曾说:“医虽小道,非真能格致诚正者不能。”而这种为医者往往是“不读方书半卷,只记药味几枚。无论臌膈风劳、伤寒疟痢,一般的望闻问切,说得谈非”。对此,徐大椿讽刺道:“要入世投机,只打听近日时医,惯用的是何方何味。试一试,偶然得效,倒觉得稀奇。试得不灵,便弄得无主意。”此等医者药杀生灵,还要药本酬仪,“绝多少单男独女,送多少高年父母,拆多少壮岁夫妻。”这一番话,实是医门棒喝。

从明代成化年间始,科举考试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取士”,亦称“时文”。徐大椿在《时文叹》中说,“读书中,最不齐,烂时文,烂似泥,本来原为求贤计,谁知变了欺人技。”这种人才选拔的教条方法,禁锢应试者的思想,扼杀创新能力,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看了半部讲章,记了三十拟题,状元塞在荷包里……又不能稳中高魁,只落得昏沉一世。就是做得官时,把什么施经济!”徐大椿揭露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弊端。

恭贺追悼道情唱和

《洄溪道情》题材广泛,除警世劝诫外,还增添了讽谏时事、悼亡亲友、贺寿赠别、题画游乐等内容,丰富了道情的表现内容。写出了“情境音词,处处动人”的篇章,使道情更显警切透辟,雅俗共赏。

徐大椿与同时代的学者、诗人们交游甚厚,留下了文化史上的佳话。如《洄溪道情·寿沈归愚先生八十》,是为清代大臣、诗人、著名学者沈德潜(1673—1769)祝寿而作;《吊何小山先生》则是为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校勘学家何煌(1668—1745)写的韵体祭文。蒋迪甫是扬州著名的梅花书院的山长,徐大椿为他写道情纪念;人们熟知的成语“情投谊合”,则出自《洄溪道情·祭顾碧筠》。

在《赠曹慈山》一阕中,徐大椿吟道:“万树梅花,一曲溪湾。遇个篷舟,坐着慈山。说道十年契阔,曾款柴关。追寻到此,载酒同还。你原是王谢诸郎,光华璀璨,到中年竞领袖词坛。”曹慈山(1699—1790),一作廷栋,子楷人,号六圃,浙江省嘉善人,清代文学家、养生学家。少为诸生,嗜学工诗,涉猎百家。乾隆元年(1736年)举孝廉,辞不就。中年后在居处环植花木奉养老母,自号慈山居士。所著甚丰,多收入《四库全书》。曹慈山75岁高龄时,总结自己的养生经验,引证三百余种典籍,写成了《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5卷。曹慈山主张养生要顺其自然,强调老年养生要省心养性,注重调养脾胃,推崇食粥,辑录粥谱一百方。徐大椿称赞曹慈山道:“今日更皓首穷经,探微索隐,教人从何处跻攀。算今朝、故旧凋零尽,新知契合难,愿你乘兴常来看药栏。但你学业随年进,我顽皮老更顽,相对何颜?”用生动诙谐的道情,表达了他对这位博学多艺的前辈的敬仰之情。

在《祭大司寇秦味经先生》中,徐大椿追忆了自己被刑部尚书秦蕙天举荐,首次入宫为文华殿大学士蒋溥诊疾的经历。与袁枚所写的传记相印证,是清代医学史上的杏林佳话。(原所贤 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