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点揉法
可点揉头维、太阳、四白、阳白、攒竹、地仓、颊车、颧髎、下关等穴位,具有治疗头面五官疾病的作用。
面部肌肉功能训练法
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即可开始进行面部功能锻炼。主要训练面部表情来激活面部肌肉,可利用肌肉的联合运动进行训练,即用力使健侧面部肌肉收缩可诱发患侧面部肌肉无意识收缩。口眼歪斜者可练习露齿笑、耸鼻、噘嘴、鼓腮等动作;不能皱眉者可练习抬额等动作;眼裂闭合不全者可多练习闭眼。
抬眉:将双手的食指分别放在两侧眉毛上方,做抬眉的动作;患侧抬眉困难手指给予助力帮助抬眉,健侧施加阻力。一组做10~20次,每日训练2~3次。
皱眉:将双手的食指分别放在两侧眉毛内侧端,做皱眉的动作;患侧皱眉困难手指给予助力帮助皱眉,健侧施加阻力。一组做10~20次,每日训练2~3次。
闭眼:将双手的食指分别放在两侧眼眶上缘,做闭眼的动作;患侧不能完全闭合眼睑,手指给予助力帮助完全闭合眼睑,健侧施加阻力。一组做10~20次,每日训练2~3次。
耸鼻:双手食指放在鼻翼两侧,做耸鼻的动作;患侧耸鼻困难手指可以给予助力去帮助耸鼻,健侧施加阻力。一组做10~20次,每日训练2~3次。
露齿笑:双手食指放于两侧嘴角处,做露齿笑的动作;患侧露齿困难手指可以拉动嘴角帮助患侧露齿,健侧施加阻力。一组做10~20次,每日训练2~3次。
噘嘴:双手食指放于两侧嘴角处,做噘嘴动作;患侧噘嘴困难手指可以推动嘴角帮助嘴唇噘起,健侧施加阻力。一组做10~20次,每日训练2~3次。
鼓腮:健侧鼓腮,如果鼓腮时患侧漏气可用手指捏住患侧上下嘴唇进行鼓腮训练,一组保持30秒,每日训练2~3次。
此外还可结合物理治疗法,如通过超短波、激光等理疗仪器来治疗。(谢瑛 闫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康复医学科)
辨证分期治面瘫
时间:2019-09-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蔡华
面瘫又叫口眼歪斜,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分中枢性和周围性(本文只讨论周围性面瘫)。近几年因使用风扇、空调及乘车船的人群增多,呈多发倾向。其病多因风邪侵袭头面,产生口眼歪斜等症状。经过多年临床治疗观察,传统治本病多以牵正散、大秦艽汤为主,笔者立分期分型辨证之法,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曾撰写发表论文《面瘫的辨证与防治》。笔者治疗面瘫多例,亦均在短期内治愈。
分型:本病以风寒、风热两型居多,间有寒湿及湿热型。如舌红、脉浮数,面部松弛有烘热感,咽红或疼痛者,为风热型,可用银翘散加祛风解毒药,发汗解外邪;如舌质不红苔薄白、脉浮紧,初起面肌紧张拘急、板滞者,为风寒侵袭,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分期:初期5天之内为进行期,虽经治疗,在这期之内偶有进行加重的趋势。中期5~10天为稳定期,患病处的经络可出现受损。这时可酌减祛风药的比例,增加赤芍、丹参、地龙、全虫、蜈蚣、威灵仙等活血通络药,促进经络的修复。恢复期10天以后至1个月内,此期寒热现象不明显,多以虚论治,可在活血通络的基础上加补气药,因气行血亦行,以加强活血通络药的效果。
验案举隅
毛某,女,30岁,2017年6月11日初诊。诉左面部拘急不适,逐渐加重1日。因天热沐浴后,用冷风吹头至发干,次日晨起觉左脸拘紧不适,左眼闭合不自如,且渐加重即诊。查:面部左右对比,左侧较右侧微显胖,左眼闭合不能随意,额横纹消失,不能完成蹙眉动作,鼻唇沟变浅,实验皮肤感觉下降。鼓腮吹气实验,左侧口角闭合不严,漏气明显,嘴角及人中沟歪向右侧,咽部稍红,左耳后乳突稍有压痛,饮食二便可。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舌正苔白滑,脉滑数。
诊断:中风、面瘫(风寒袭表中经络型)。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0g,防风10g,柴胡12g,黄芩10g,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2g,薄荷10g,金银花10g,连翘10g,白芷10g,葛根20g,白花蛇舌草15g,赤芍10g,牛蒡子10g,甘草9g。2剂。日1剂,分3次服。嘱其服药后,令出微汗。
2017年6月13日二诊:服药后通身汗出,面部拘急有减轻感,嘴吹气时已不漏风,左耳后仍压痛,遂在原方基础上稍作加减。原方去独活、白芷,加当归10g,蝉蜕6g,升麻10g,牛蒡子10g,石菖蒲10g,2剂。
2017年6月15日三诊:诸症明显见轻,面部渐渐恢复,左耳后乳突压痛已不显,即减解表药,加入活血通络之品。赤芍10g,川芎6g,当归10g,地龙10g,黄芪20g,葛根20g,升麻10g,蝉蜕9g,全虫6g,威灵仙20g,白花蛇舌草15g,僵蚕10g,蜈蚣1条,甘草6g。2剂,日1剂,分3次服。
2017年6月17日四诊:上方服2剂后,面部拘急感消失,左眼闭合较前好转,但闭嘴鼓腮时左嘴角仍有轻微漏气。上方稍作调整,2剂以预后。2服后,鼓腮试验左嘴角已不漏气,面部亦无不适,诸症已愈。
按语:患者沐浴后毛孔张开,而用冷风机直吹头面,致风邪乘毛孔张开之时而入,侵袭经络,致经络郁闭不通,失其张合收引之力而变弛缓不用,故不能完成蹙眉、闭眼,鼓腮时患侧漏气。因患侧松弛,健侧正常,故口眼偏向健侧。寒主收引,故患侧有拘急感。因系局部病变,对全身影响不大,故暂无全身其他方面不适。风邪外束,必驱之外出,方拟温凉并用,以温为重,荆防败毒散为主,酌加解毒之品。本例使用辨证分型分期治疗,共服药8剂即在短期内治愈,且未留后遗症。(蔡华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开发区康复大药房)
治面瘫特效方:(外用马钱子十内服麻葛牵正散)
治面瘫最有效的就是用马钱子粉、白附子粉等份撤在胶布或半张伤湿止痛膏上,贴于口角地仓穴,向左歪者贴右边,向右歪贴左。24小时换一次。兼用汤药麻葛牵正散(麻黄、葛根、白附子、全蝎、僵蚕、蝉蜕、黄芪、防风、荆芥、当归、川芎、桂枝、赤芍、白芷)一周即愈,无任何后遗症。
蓖麻仁(去壳)50,朱砂2克 均匀后,制成梧桐籽大丸,一料可制120粒。
用法:降药丸放在患侧面部听宫和颊车穴,每穴一丸。外用膏药固定。
“红虫散”。蜈蚣20条,朱砂12克,单独粉碎或研面。每次服0.1-0.5克,最好灌胶囊服用,朱砂质重不溶于水,往往沉淀,需要很多水才能冲服下去。
杨骏针刺治难治性面瘫
摘自2022-8-10中国中医药报
解鸿宇 袁爱红 潘宾 刘振 石杰 顾光 查必祥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周围性面瘫是损伤面神经核及核以下部位导致的面部神经麻痹,临床特征以受损面神经所支配的表情肌群运动功能发生障碍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病的一侧面部表情动作减弱或消失,伴有口眼歪斜、口角流涎、抬眉受限、闭眼不能等症状。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若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穴位针刺时间过长或刺激量过重,则会导致面部组织的非炎性渗出、形成硬结,以及肌肉粘连,影响神经传递及面部血液运行,进而发展为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并可出现“倒错”等一系列后遗症状。国外研究表明,经西医规范治疗后,仍有15%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存在后遗症。目前临床上对难治性周围性面瘫(以下简称“难治性面瘫”)的定义尚未统一,神经电生理研究表明,面神经损伤在3个月以内可有效恢复。杨骏团队前期研究,将病程大于3个月不明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包括“贝尔麻痹”“亨特综合征”)定义为难治性面瘫。
全国名中医杨骏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康复二科主任医师,杨骏师古创新,精益求精,注重疗效,善于总结,指出难治性面瘫病程迁延、气血亏虚、久病入络,常规针刺方法难以取得显著疗效,针对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临床治疗等方面,运用“长针透经穴刺”“滞针提拉刺法”“健侧平衡对刺”3种针刺手法,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后遗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治疗周期,为临床诊治难治性面瘫提供了诊疗思路,丰富了诊疗内容。在难治性面瘫治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治思路,并强调针刺手法在难治性面瘫中的重要作用,现将其治疗难治性面瘫的经验介绍如下。
三种针刺手法
杨骏认为周围性面瘫进展到难治性面瘫时,需采用特殊的针刺手法,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多运用“长针透经穴刺”“滞针提拉刺法”“健侧平衡对刺”3种针刺手法。
长针透经穴刺
透刺法可使气至病所,再辅以针刺手法,加快经气的补益及邪气的疏泄,并且可扩大面神经刺激范围,缩短疗程。此法除对针刺方向、角度、深度要求严格外,还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及针刺部位掌握透穴的多少。透刺法避免了多穴多刺,精简了穴位,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可显著改善难治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杨骏在治疗难治性面瘫时善用透刺法,其意有三:一则透穴疗法取穴少、刺激范围大,且可发挥“气至病所”的效果;二因面部肌肉层较薄,宜浅刺而不宜深刺,透刺既确保刺激的面,又可保证刺激的量;三为本病病在肌表,治疗宜用浅刺,当沿皮透刺。
杨骏在临床施治时使用0.35mm×40mm针灸针,选取地仓透刺颊车,针尖与皮肤呈15°角针刺约30mm,达到浅筋膜层,以患者感觉酸麻胀痛为佳,不宜深刺,得气后予平补平泻手法。地仓、颊车穴下有着丰富的神经,分布着面神经的颊支、下颌缘支及耳大神经的分支,两穴与面神经功能关系密切。地仓,为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三经之交会,与颊车皆为足阳明胃经穴,“阳明主面”,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足阳明胃经上荣于面部,故地仓透刺颊车可调节患侧面颊阳明经经气以升阳气,从阳引阴,以气行促血行,从而改善“口僻”症状。
滞针提拉刺法
杨骏认为面部肌肉瘫痪时间过久,额部、眼部、口角等部位肌肉力量不足,需要提供一个“始动力量”才能加速面部经络气血的运行,而滞针提拉手法刺激较大,可促使肌肉发生收缩,增强肌肉力量,还可以修复损伤神经,改善肌肉血供,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常选用四白、颧髎行滞针提拉刺法,采用0.35mm×40mm针灸针向下刺入,捻转针柄,形成滞针,再向上提拉数次。从解剖方面来看,四白、颧髎穴下神经、肌肉分布较为丰富,如有眶下神经、面神经的颧支以及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等,滞针提拉两穴可兴奋局部神经,刺激所支配肌肉的功能恢复,促进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缓解迎风流泪的症状,改善患侧口角下垂等症状。在地仓透刺颊车时,常在地仓滞针,然后向口角相反的方向进行提拉,以期达牵正纠偏之功。
健侧平衡对刺
杨骏指出难治性面瘫患侧气血亏虚、经脉失养,治疗时应以补益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为基本治则,在此阶段,若只针刺患侧,则针感弱,不易得气,左右面部经气难以平衡,而健侧面部生理功能相对正常,气血通畅,故需配合健侧穴位,随症选取地仓、迎香穴轻刺激,调节两侧面部经气,平衡左右阴阳。从西医学角度来说,可有效增加面部血流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面部肌肉瘫痪的症状。
面瘫患者出现“倒错”现象,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因为发病时间过长,损伤的面部神经未能恢复,失去对面部肌肉的支配功能,面部肌肉则发生萎缩,使口角反牵而发生;其二是“假倒错”现象,因手法不当、刺激过强而引起患侧面部肌肉组织损伤,进而发展为肌肉挛缩,出现口角反向患侧的症状。从中医理论来看,“倒错”实际上是一个阴阳反复失衡的过程。
典型医案
患者,女,38岁。初诊日期:2018年6月9日。诉口角左歪伴右侧眼睑闭合不全4个月。4个月前晨起时自觉口角左歪,鼓腮不能,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遂就诊于当地诊所,行针灸、口服甲钴胺等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现面部僵硬,口角左歪,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变浅,饮食、睡眠一般,二便尚调,自诉发病前有劳累受凉史,舌淡暗、苔薄白,脉沉涩。查体:神清,精神可,右侧眼睑闭合不全,露出白睛约2mm,抬眉受限,右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左歪,鼓腮漏气,伸舌不偏,舌前2/3味觉减退。H-B面神经分级级,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47分,6月9日面神经肌电图示:右侧面神经(眼轮匝肌、口轮匝肌)运动传导动作电位波幅较左侧减低。
诊断:(气虚血瘀型)面瘫病(西医称为周围性面瘫)。
治则:祛风散寒,益气通络。
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头维、水沟、迎香、地仓、承浆、足三里、气海,右侧阳白、四白、颧髎、牵正、颊车、翳风、风池。
操作:患侧地仓、颊车相互透刺;四白、颧髎针尖向下刺入35mm,单方向捻转,滞针后再提拉针柄,行滞针提拉刺法;健侧地仓、迎香浅刺5mm,余穴常规针刺,行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3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避风寒,自行对镜子练习表情,按摩面部肌肉。
治疗1个疗程后,自觉面部僵硬感减轻;治疗2个疗程后,口角无明显歪斜,鼓腮不漏气,眼睑可完全闭合,额纹稍变浅。H-B面神经分级级,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75分。2018年7月28日面神经肌电图示:双侧面神经运动传导动作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正常、对称。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口角不歪,眼睑可闭合,自觉面部稍僵硬,无其他不适。
按
本案患者根据症状及舌脉,结合4个月的病史,证属气虚血瘀。取穴以局部为主,远端配穴辅以补气养血,因病程较长,故四白、颧髎予以滞针提拉,地仓、颊车透刺,辅以健侧穴位。诸穴合用,共奏祛邪外出、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