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膏:治疗脑瘤的主药

(2022-10-13 09:40:38)

摘自2022-10-12中国中医药报
王三虎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的木防己汤证,在笔者看来,类似于恶性肿瘤的上腔静脉综合征。在临床上笔者也用木防己汤,方中“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是张仲景用量,笔者临证用石膏60~90g,也常能取效。
木防己汤证方后注“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笔者对此大生疑窦,十二枚鸡子大石膏绝非六升水能煎熬的。再看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该方中并无石膏,但方后注亦写有“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也就是说用水量完全不受去掉那么多石膏影响。此外,只有两味药的小半夏汤、三味药的小半夏加茯苓汤也都用水七升,可以推断“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是石膏鸡子大,“十二枚”为衍文也,或为“石膏二枚鸡子大”,“十”为衍文也。
清代张秉成《成方便读》在释仙方活命饮时说“肿坚之处,必有伏阳,痰血交凝,定多蕴毒”,伏阳就是内热郁久的意思,即《素问遗篇•本病论》所言“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石膏在本方中的作用值得深思,实际上未必是针对水饮痰热瘀毒的热而设,而主要是起分利邪热、散结的作用。《外台秘要方•卷第十二•积聚方五首》第一首就是“范汪破积丸,疗积聚坚癥方”,其中石膏用量次于大黄、牡蛎,与凝水石、石钟乳、理石都是一两,就是其例。
石膏是笔者治疗热秘的效药。实际上,临床常见的麻子仁丸证又称脾约证,古人谓其病机为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在笔者看来恐怕正好主次颠倒,应该是胃火亢盛,消耗津液,使脾的转输津液功能受到制约而导致肠道干涩便难,胃火亢盛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大量用石膏才是釜底抽薪之举。所以,笔者在肿瘤科用麻子仁丸多加石膏。
石膏是笔者治疗脑瘤的主药。《圣济总录•卷第一十六•诸风门》凸显了石膏在治疗风头痛中的作用。石膏本身不止痛,当风热上冲于头,风火相煽,火退则风息。所以本节方剂中有石膏散以及两个石膏汤、三个石膏丸,均以石膏为君药。这在41个方剂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如治头痛的神朱石膏丸,以石膏二两、川芎一两、龙脑少许,丹砂为衣,就是代表。

保温杯里的中药您选对了吗

 (2022-03-01 03:59:19)[编辑][删除]

摘自2022-2-28中国中医药报
李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如今保温杯里泡中药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现代年轻人也成了养生潮流的主力军。保温杯里泡的中药可谓五花八门,其实严格来说,人们泡进保温杯的都是中药饮片,而非中药材。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有什么区别,百姓又该如何选择中药饮片呢?
中药饮片是什么
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辨证施治及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进行加工炮制形成的产品。也就是说种植采收后的中药材需先经炮制加工成为中药饮片后,方能进入医院、药店等处,然后消费者才能买到手中,用水冲泡代茶饮。
炮制加工方法种类多样,繁简不一。简单的有净制、切制、加热炮制;复杂的有加辅料炮制,根据所用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蜜炙、油炙等法。
这里也提醒大家,一定要用从正规渠道购买的中药饮片泡水,千万不要随意使用不明来源或未经加工的植物、药材。
中药饮片代茶饮有效吗
中药饮片是医院和药店代煎中药汤剂的原料,也是药厂生产中成药的原料。用水冲泡的代茶饮原理与之类似,只是用量和饮片种类大大减少。所以,中药饮片代茶饮虽在治病功效强度上不及汤剂及中成药,但是确有功用。尤其对没有器质性病变却感觉身体不适的亚健康人群来说的确具有养生价值,同时,对已患病人群亦有缓解症状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中药饮片代茶饮对身体的有益作用需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比如,当外感风寒或风热时,出现轻微气喘、咳嗽有痰,可以用甘草来缓解症状;因外感热邪导致肺热声哑、咽喉疼痛、干咳无痰时,可选用胖大海缓解不适;对于肝火旺,同时伴有内热肠燥、大便秘结者,可选用入肝及大肠经的决明子;而对热结便秘伴有腹满胀痛者,宜选用番泻叶。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多种饮片一起泡,一定要先咨询专业中药师和中医师,避免配伍不当,导致不良反应。
饮片挑选小窍门
下面就来讲讲挑选常见的可用于代茶饮的中药饮片时,除了看“颜值”,还要注意哪些方面。
甘草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炮制时除去须根,晒干,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
挑选标准:可选择外皮紧实细密、颜色红棕、质地坚实、断面显黄白色、粉性足、味较甜者。
功效主治:甘草有明显镇咳、祛痰、平喘作用,还能抗炎、保肝、抗过敏、抗溃疡,适用于气管炎、肺气肿、外感风寒等疾病引起的咳嗽痰多、气喘等症。虽说甘草性平,用途广泛,但其味甘,善入中焦,有助湿、满中之弊,水肿者不宜使用,大剂量久服可能引起水肿、高血压。
黄芪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炮制时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有补气健脾、益卫固表、利尿消肿之功,为补中益气要药。
挑选标准:挑选的时候以外皮皱纹少、质地密实又绵软、断面颜色显黄白、粉性足、味甜者为佳。《本草纲目》记载:“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功效主治:黄芪归脾、肺经,主含多糖、氨基酸,能补脾、肺之气,促进机体代谢,提高免疫力,抗疲劳,对于脾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自觉抵抗力差者尤宜。
三七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采挖后去尽泥土,洗净,晒干,生用或研细粉用,有活血化瘀、消肿定痛之功,为治血瘀诸证佳品,是伤科之要药,凡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证,三七皆为首选药。
挑选标准:三七的外形素有“铜皮铁骨狮子头”的说法。“铜皮”是指三七的颜色像铜的颜色,“铁骨”则是指用三七在地面或桌上敲击,发出的音质如同金属铁器一样,“狮子头”是指三七表面不规则的形状突起。挑选时以个大、体重、质坚实、表面光滑、断面灰绿色或黄绿色者为佳。
功效主治:三七多研末,温水调服。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三七能扩张血管、止血,同时促进造血功能,故虚损劳伤者或消化道出血者服用三七粉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但孕妇慎用。
麦冬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块根。经反复曝晒,堆置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之功。
挑选标准:麦冬外观呈纺锤形,两端略尖,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具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其气微,味甘、微苦,嚼之发黏。挑选时以色黄亮、颗粒均匀、肥壮、长3cm以上的麦冬质量最好。
功效主治:麦冬乃清心润肺之药。心气不足所致的惊悸失眠、健忘恍惚,或肺阴虚所致的鼻燥咽干、干咳痰少、咽痛音哑等症,都适宜选用麦冬代茶饮。
金银花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其四月采花阴干,生用,炒用或制成露剂使用,有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之功。
挑选标准:金银花花蕾呈小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久贮色渐深,密被短柔毛。挑选时以花蕾多、色淡、质柔软、气清香者为佳。
功效主治:金银花泡水后溶于水中的绿原酸及异绿原酸是其解毒抗炎消肿的主要有效成分。对于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易上火咽喉肿痛长口疮的上班一族来说,金银花水常备左右尤为合适。但由于金银花性寒,易伤脾胃,对脾胃虚寒的人就不太合适了。
中药饮片代茶饮是简单易行的保健养生方法,但也并非人人都适宜,首先需要正确辨证,其次还需适量饮用,另外还要关注中药饮片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北京霞云岭采药记

  (2022-03-10 04:33:30)[编辑][删除]

摘自2022-3-9中国中医药报
徐蕴杰 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
凌晨4点半,闹铃伴随着窗外的雨声,唤醒了我。一想到今天要跟随徐伟超老师去北京房山的霞云岭采药,我赶紧一骨碌爬起来,驾车出发。
我们一行采药人员顺利在北京站汇合。领队的徐老师简短介绍采药注意事项后,大家一起奔赴霞云岭。在路上,我们通过和徐老师交流,得知他经常自驾来这片山里采药,对这里的地形地貌、植物分布十分了解。
早晨六点,我们就到了霞云岭的山脚下,这时太阳还没出来。清晨冒雨出门时,我还非常担心此次采药行动不能成行,但是天公作美,此时已雨过天晴。
朋友们都带了采挖工具,对于一些非常熟悉的药材,想看看它们生长时的样子,还有的人打算把植物挖出来带回家做标本。一个热爱中药的小男孩也在队中,他手里拿着一棵马先蒿,目光灼灼。
在路边,一棵野生苍术长得非常健壮,葱郁茂盛。大家好奇它的根茎是粗是细,根的断面有无朱砂点,于是把它很小心地挖出来,一探究竟。远志又称小草,确实是很小很小的草,名字很形象。北柴胡植株茎生长形态呈“之”字,长势良好。一把伞南星,为天南星科,外形真的像一把伞。其近球茎上端有稍粗壮的须根,底部平圆,皱缩不平;接近地面处的茎基比较嫩脆,很容易折断。所以在接触一把伞南星的鲜品时一定要小心,避免它的茎折断后流出的汁液接触到皮肤,引起刺激性伤害。
这座山给中草药提供了优渥的生长环境。徐老师发现了一棵北乌头(草乌),长得很粗壮,挖出来看,根很像乌鸦的头。只长一片叶子的独根草与房山紫堇、槭叶铁线莲并称“岩石三绝”,因为它们颜值高,开花早,非常漂亮。穿山龙,终于见到了它的真面目,原来穿山龙植株有雌雄之分,我以徐老师的黑色上衣为背景给穿山龙拍了一张照片,非常清楚,完整的植株清晰明了。肥硕的知母表面长满了毛,别称“毛知母”真是当之无愧,它有着嫩绿的幼苗,肥硕的根茎,根上还有尚未除去的黑色土质。大家又发现了一棵薤白,虽然不长叶子,但花果尤显可爱奇特。
狼尾花(见图2)稍稍下垂的白色花穗,令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它的名字。我们还见到了一棵青翠粗壮的茜草,它会用满身的细刺“追随”着你,粘到衣服上就下不来。驴欺口的叶子背面呈绿白色,满身锯齿状的粗刺提醒人们不要靠近。展枝沙参,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并认识,它的根茎年头多的会有“艼”的出现,与五加科人参的样子相似,根很深,不好挖,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还是挖断了。正品拳參,外形像一只肥胖的大虾仁,大家围上来仔细观察它的断面,做进一步确认。非常鲜嫩的白芷气味比较浓烈,因为还想种活它,所以没有去掉它根上的泥土。
我们还发现了一棵土大黄,长得粗壮高大,医院临床用得比较多,我赶紧请徐老师帮忙挖了出来。徐老师告诉我们,华北大黄与土大黄的区别很大,叶子和花果均有不同。细叶百合也叫山丹,是百合的一个来源,细叶百合静静盛开,羞涩中更显富贵与娇艳。这座山里全是宝贝,它们默默地生长着,回报着大自然对它们的养育。
太阳出来了,远处的山峦越发奇秀。山上绿植苍翠,斑驳交替,云在山顶悠悠慢行,如入仙境,巍峨中的柔情,袅袅相伴。徐老师的同事加助手李永胜老师一路上为大家默默服务,拍照,采药,做后勤保障……他还兴奋地吟诵诗歌,声音嘹亮,非常有气魄。
我们一行人走走停停,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收获。认识,接触,采挖,请教,讲授,无论植物还是药材还是炮制品,在相互交流中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学习中药的劲头更足了。随队的小男孩和我们一见面就很熟,他才10岁,已能熟读《本草纲目》,喜欢中药材,虽然年纪小,却有着和专业人士一样的对中医药的热爱与追逐。他非常活泼,总是走在大家前面,从不喊累,不停问老师这个是什么药材,那个又叫什么名字。中药事业的未来在他身上已经体现。中医药文化从娃娃抓起,他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冉冉升起的中医药童星。希望他不忘初心,好好学习,成为未来的中医药大家。
大部队继续前行,大约在中午时分来到一处背风的山坳,大家坐下休息,吃自带的午饭。在吃饭的间隙,大家都把采到的药材拿出来交流,互相学习,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吃过午饭,我们继续向山上走,沿途继续认药。美丽的石竹花开了,娇艳中透着朴实与沉稳。棉团铁线莲是威灵仙的一种,花特别漂亮,白得娇艳,白得富贵,白得神圣。途中,我们还看到了远志、柴胡、独根草、仙鹤草、藜芦,不胜枚举。大花溲疏,顾名思义,具有清热利尿、疏通小便、通利水道的作用。在山沟边发现一株黄芩,根皮粗糙,野生特征明显,看上去得有两三年的时间了,但其根断面金黄,中间没有枯心,还不能称为“枯芩”。我们遇到一大片草木樨,现正值花期,黄色的小花盛开着,引来蜂儿和蝶儿寻觅它的花香蕊甜,远远看去,好像一片盛开的油菜花。
朋友们学习的热情高涨,徐伟超老师给大家讲解中草药名字的由来及它们的功效,细致而专业。
白头翁花期已过,但我们依然感受到了它的神奇,关于白发仙翁,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朝天委陵菜开着黄色的小花。扁茎黄芪果实是沙苑子,可补肝肾、明目。牻牛儿苗的学名是老鹳草,花蕾非常像鹳鸟头,那又长又尖的“鸟喙”是它独有的特征,也是它名字的由来。榆树上长满了虫婴,聚在一起也是一样的美丽。垫状卷柏又叫返魂草,据说它生命力极顽强,几天不浇水,哪怕晒得半干,一旦浇水很快就能复活,临床上用之有清热凉血之功。桑科植物大麻的果实为润肠通便的火麻仁。
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色,大家纷纷拍照留影。我们一起学习采药,一起去外地学习,这次又在霞云岭不期而遇。大家都是志同道合的中药迷,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行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少人和我一样,家住在京城之外,清晨很早就从家里出发进京,晚上很晚才能返回的。因为对中药的热爱,我们翻山越岭;为了更多地寻觅与发现,我们不辞辛苦。是中药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人,去寻觅本草的精神,品尝本草的味道,积累本草的精华。
傍晚,我们的采药行程不得不结束了。与朋友们分别后,我驾车返回廊坊,车窗外华灯初上,璀璨明亮。今天是忙碌的一天,劳累的一天,辛苦的一天,但每个人都收获满满。每次与热爱中医药的朋友们一起出行,我都会有很多收获,不仅收获了友谊和知识,还收获快乐与希望。这次采药之旅,大家见识了中药的魅力,学习了中药知识。而我这天采到的几种钟爱的药草,或继续种植,或制作标本,亦或晒干制成饮片。
徐伟超老师中药功底深厚,专业知识扎实,此次进山采药非常值得,希望有机会能够再和他一起进山采药。也希望今后自己能多和大自然亲近,和鲜活的中草药接触,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品尝中药的辛苦甘酸咸。

树木入药历史久

   (2022-03-10 04:31:57)[编辑][删除]

李金钢 西安工业大学
阳春三月,正是植树造林的时节。树木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它可以净化空气,助力实现碳中和,美化环境,涵养水土,保持生态平衡,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约有8000多种木本植物,其中很多树木的根、茎、枝、皮、叶、花、果皆可入药,护佑健康。诸如,沉香、香樟树、银杏树、合欢树、柳树、桑树、花椒树、松树、柏树、梅树等,不胜枚举。
历史上,医家董奉为百姓治病,仁心仁术,不取钱物,令患者每病愈后,植杏树五株,日久成林,使得“杏”成为中医的具象,升华为一种精神标识、文化符号,“杏林”之说即来源于此。
还有葛洪“橘井”防治疾疫的故事;青年杜仲立志为纤夫解除腰膝病痛而舍身采药之传说;翁同龢被朝廷罢官回到故里,在庭院栽种玉兰树,并将采摘的玉兰花裹上面糊,油炸食用以保健养生等故事,至今流传。
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年年岁岁馈赠人类,无言奉献。中医药人将树木加工成药物,或平和或峻猛地送达芸芸众生的五脏六腑,治标治本。屡屡挽危救急,功效神奇。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录木部90余种、果部60余种。古往今来,人们探究、利用树木养生治病,历经几千年,简便廉验,实为科学思维、伟大创造、绿色革命和有效方法之结晶。
“一枝一叶总关情”,勤劳智慧的中医药人与树木联手谱写了中医药新篇章,树木伴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有了特定的文化属性。植树造林就是播撒人间大爱,保护树木就是呵护人类健康。让我们赞美、敬重树木,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变木为林,变林为森,让树木在医药行业发挥更大作用,成就更大福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