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薪火相传再启新程

(2022-10-13 09:34:40)

摘自2022-10-12中国中医药报
通讯员 陈玮铭 连文元
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历史悠久,从流派创始人张子善(1856—1920)于1878年开设“源记药铺”行医,至今已传承144年。张志豪是流派第三代传承人,也是流派主要学术思想和理论的奠基人。
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善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流派历经六代人的传承创新,中医特色内科治疗体系日益完善,造福闽南患者。让我们走近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传承人,听他们讲述传承故事。
严谨治学 海滨小镇走出经方大师
崇武镇是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沿海的一座滨海小镇,崇武古城更是闻名遐迩,每年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到此参观。而人们所熟知的古城灯塔,与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的创始人张志豪有着不解之缘。
1912年,张志豪出生于崇武镇,幼入私塾,以四书五经启蒙。15岁高中毕业后因家庭贫穷而辍学,开始在惠安“源记药店”随堂兄张斗南、张国琛学药、行医。
抗战胜利后不久,张志豪被崇武镇公所邀请参与重建灯塔,灯塔有利于南北船只的安全,也利于渔船的捕鱼。其间出现资金短缺、工程一度受阻的情况,张志豪先垫付了商业资金。1949年夏天灯塔终于完工,成为国际航海组织公布的重要航标之一。
在乡亲们的眼里,张志豪是一个有担当的人。70多岁的张上立回忆其父张志豪:“父亲关心家乡的发展,热心公益事业,大家都很敬重他。被推荐主事灯塔重建,足见当时家乡人对父亲的爱戴。”
张志豪之所以受到乡亲们的敬重,还因为他对医学的钻研精神,他医术精湛、救人无数。张志豪对中医经典医籍尤其是《伤寒论》的研究颇深,是福建省经方派医家代表之一。
以往医家认为麻黄药是发汗峻药,不宜夏天服用,但张志豪却认为,用麻黄不应分季节,而要辨证。一个夏天,张志豪遇到一例慢性肾炎患者,他经过辨证给患者用了甘草麻黄汤加茅根。患者在夏季连服40天,并没有明显的发汗,而尿蛋白转为阴性,最终治愈。这在临床上成为一个典型的案例。
1936年以来,张志豪先后撰写《学习伤寒论第一单元的初步体验》《谈谈伤寒论的发热》《谈谈伤寒论的和法》等40多篇医学论文,分别在《福建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等刊物发表,或用于参加学术会议交流。
传承创新 打造中医特色内科治疗体系
张志豪擅治内科、妇科各种疑难杂症,在长达60多年的行医过程中提出了“五脏并治,特重脾肾,和调阴阳,护阳为要,以平为期”的学术思想。在医法方面,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重视辨证论治,认为要以八纲为总纲、脏腑辨证为基础,外感重寒热、内伤重虚实,如此则纲举目张,临证诊疾、论治立法将有法可依。
已70岁的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刘德桓,早期师从张志豪,是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第四代传承人之一。他说,“张志豪老师是我从医路上的一盏明灯。”
刘德桓在其师张志豪的学术思想基础上,总结出运用“化瘀浊、益肝肾”法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张志豪老师的用药风格是少而精准,他开方很少超过九味药,几乎不开大方子。”刘德桓的开方用药风格也秉承了张志豪,注重少而精,遣药灵活、巧妙、有序,且药价低廉,于平淡中见奇效。
刘德桓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及男性不育等多种内科疑难杂病、重症,临床疗效显著。他先后获得福建省、泉州市科技成果奖共15项,出版《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刘德桓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证经验集萃》等专著。此外,他研制治疗中风的经验方中风康复丸、中风再造丸,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健脑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参七粉,治疗高血压的降压1号方、降压2号方,治疗男性不育的化精汤、强精育麟汤、补肝益肾汤等,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
刘德桓认为,“做中医科研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临床的发展,一方面,传统中医药蕴含着丰富的医疗经验,需要不断深入挖掘;另一方面,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中医人要坚持中医思维,以科学技术助推中医药发展,这样才能让中医药走得更加长远。”
张志豪另一位传承人孙伟芬是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泉州市中医院院长。他在1985年上大学时即拜张志豪为师,实习结束后分配到泉州市中医院工作,较完整地继承了张志豪的学术思想。
2019年3月,“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成为福建省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孙伟芬是项目主要负责人。孙伟芬擅长运用经方治疗中医内科杂病,并在肿瘤临床方面有所建树,提出以中医药理论为框架的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模式,对张志豪的学术思想有所总结及发挥。在2021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通报表扬中医药系统2018-2020年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的通知》中,泉州市中医院肿瘤科被评为“以‘互联网+’为手段,建设智慧医院”的典型科室。
近年来,流派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医内科疾病谱的诊治方法,逐步做到科有优势病种、病有特色治疗。以泉州市中医院肿瘤科、心病科为例,这两个科室对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男性不育等多种内科疑难杂病及中晚期肿瘤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和学科优势。
深耕厚植 开拓学科发展新领域
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不断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及结构逐渐完善。第五代传承人叶靖、李毅俊、陈文鑫、张旭岗、诸晶等都是中医后起之秀,在各自领域均有所建树。孙伟芬说,“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是中医药传承人培养中医药文化自信重要的临床学术平台。”
此外,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还积极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先后发表论文数百篇。孙伟芬、张上立、张夏玲等参与整理的《张志豪论医集》1995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1996年度泉州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流派还注重中医药健康科普文化的传承创新,出版了《中医养生保健与常见病调治》《新编中国药膳学》等书,广受读者欢迎。
“历尽惊涛身尚在,愿将余血荐岐黄。”这是张志豪的自勉诗,同时也在勉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传承人。
孙伟芬表示,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等三个传承工作室会进一步保护好、发掘好、传承好、发展好流派的优秀文化、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进一步转化为中医诊疗方案、院内制剂、中药新药及相关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推动中医学术流派建设成果转化为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加大流派传承人才培养,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促进中医学术流派发展。

元代大儒吴澄的医学轶史

 (2022-10-13 12:19:01)[编辑][删除]


时间:2021-11-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原所贤

吴澄(1249—1333),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今江西乐安)人,元代著名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著有《吴文正公集》。

元朝通儒崇尚医学

宋末元初,儒士文人既有行医的传统,民众又有希冀良医的社会需求,加上知名学者的推崇,故元代儒士以医术救死扶伤、医名遐迩者众。作为通儒大家,吴澄从儒家经世济民的角度,认为儒学与医学在“天地生生之意”上是相通互补的。因崇儒尚医而发展于宋元两代的江西旴江医学,是我国古代著名四大地方医学流派之一。旴江医学的代表医家熊景先,字仲光,先儒而后医。他通晓医理,尤精于脉学,临证多有治验,曾辑著方书《伤寒生意》。吴澄在为该书所作序文中,从儒学的高度阐发说,“夫天地之德曰生,为人立命而生其生者,儒道也。医药济枉夭,余事焉尔。景先之儒未获施,而医乃有济,所以赞天地生生之意,其功为何如哉?”医药学成为元代儒士们彰显儒学教养,践行儒家仁爱之道的民生领域。

吴澄与宋末元初的严寿逸、余明可、候登、沙图穆苏等医药学家交往甚密。曾为建昌太守沙图穆苏的《瑞竹堂经验方》和名医姚宜仲的《脉诊指要》等医著作序,为余明可的药室撰写《麓泉记》,为著名医药家侯逢丙撰写墓志铭等。《吴文正公集》中,收录了吴澄的赠医诗、赠医序、墓志铭和医著序跋,记述了吴澄与医家的交往和友情,留下一代大儒尊崇医学的杏林轶史。

在《赠医士章伯明序》中,他叙述说,自己多年来接触的医家不下上千人。在他的赠医诗中,就有各阶层的医药学者。《赠杏林吴提领》有“我欲乘风问良相,急投刀匕活疲民”的诗句。元代在五行省设医官提举司,掌管医户,负责医学教育。吴提领应该是管理地方医事教育的官员。《赠杨教授并序》中说,敕授武昌路医学教授杨用安,“医业已三世,药功能十全”。元代在各路设医学教授一职,由朝廷委任,培养医学生。杨用安是家乡的三世名医,精于太素脉。吴澄在诗中表达“期君还旧里,共咎内经玄”的心愿。《赠黄医》是写给抚州名医黄大昭的,称赞他“尔能诚浩博,此业更精专”。黄大昭是旴江医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认为“治予业不精,不足以活人,而易以杀人”,因此面对众多前来拜师者,他一直审慎择徒。豫章名医范文孺,通儒而善医,擅治痔疮,吴澄称他“其方秘,其术奇,而能者鲜也”。在《送范文孺痔医》中,有“安得希文者,普救疾灾民”的诗誉。

融会贯通写序撰跋

董起潜,江西乐安县人,宋末元初医学家。他弃儒从医,以解黎民百姓之病痛,因医术精湛而名传四方,是旴江医学的中坚。他探究脉理之精微,精察病势之原本,推论未病时将发之疾,去已病则常覆杯而愈。吴澄的从孙“抱奇疾,医莫能疗”。董起潜接诊用药后,病儿霍然而瘥,吴澄誉其为“十全之医”。至顺元年(1330年),董起潜拜访吴澄时,观其气色,预言吴澄次年夏秋之间必发重病,建议未发病之前服药预防,吴澄疑惑未信。翌年之夏,吴澄果然如期发病,似疟非疟,日轻夜重,医莫能辨治其病症。董起潜逐次给吴澄服用桂枝加附子汤、参苏饮等温经益气方调理,“凡四易药”后病愈。吴澄撰《赠董起潜序》慨叹曰:“倘天下之医人人如起潜,天下之病人人遇起潜,则可以保身,可以尽年,而举世无枉夭之患,良医之功其博济于民,视良相奚异!”指出医家博济于民的医术,与良相的治国安邦方略是相同的。

元代旴江医学名医辈出,杜本、危亦林、沙图穆苏、徐倓等50余位学养深厚的儒医,传承经典,学验俱精,撰有《敖氏伤寒金镜录》《世医得效方》《瑞竹堂经验方》《医说》《脉诊指要》《伤寒生意》《内经指要》《刘河间直格论方》《保婴玉鉴》《仙传外科秘方》等医籍27种,使旴江医学世代传承,发扬光大,与新安医学、孟河医学、岭南医学等一道,成为中医流派各具地域特色的亮丽名片。

作为一代通儒,吴澄倾其所能,表达他尊崇医学,助力学术发展,彰显医家风范的深情。《吴文正公集》中收录了他撰写的12篇医著序跋,长则上千言,短则仅仅百余字。

建昌医学教授严寿逸撰有《医说》,论述原脉、原证、原病、原治。吴澄为之作序赞曰:“旴江名医黎民寿,著论《辑方》,至今盛行于世。医学教授严寿逸,亦旴江人,用药去疾,随试辄效……何旴江独多工巧医欤?”曾任龙兴路(今江西南昌)儒学教授的戴启宗,习儒通医,对宋代伤寒学大家朱肱的《伤寒百问》悉心考证,撰成《活人书辨》。吴澄为之作序曰:“汉末张仲景著《伤寒论》。予尝叹东汉之文气,无复能如西都。独医家此书,渊奥典雅,焕然三代之文。”

豫章徐倓中进士后归隐行医,既私淑又拜师,求学不辍,历经数十年,撰《易简归一》。吴澄在序中说:“徐若虚昔以进士贡儒,而工于医,又取四易简而五之,名曰易简归一。其论益微密,其方益该备,施卢且当避席,而况王若孙乎。”从序中得知,徐倓的著作是在前四位医家成书基础上增删而成。由于吴澄所作序跋的医著大多佚失,当今学者只能从这些序跋中,了解这些著作的梗概和沿革内容,具有不可多得的文献学价值。

传承经典校勘《难经》

吴澄对《易经》《春秋》《礼记》等都有心得撰述,文笔简洁而通俗易懂,遂成一家经典之言,对颐养天年的医药更是热衷。

抚州李季度与吴澄交游甚笃,元初科举废停后勤读医书,“涉猎长生之说,精专救死之术”,撰《内经指要》传世。吴澄在序言中说,“取素问一经,纲提类别,较然着明。一览可了,名曰《内经指要》。”他在序言中坦言自己也“夙嗜此经,每欲与人共论。而莫可令获见,此能不抵掌称快”。吴澄自己也特别爱读《黄帝内经》,倡导传承经典,解读创新,是儒者医者共同的治学路径。

清代医家丁锦自称曾获得《难经》的古本,与通行本的次序和文字俱有出入。他详加校订后,著成《古本难经阐注》,初刊于乾隆三年(1738年)。经当代文献专家的考证,丁锦自称的“古本难经”,实际上是吴澄所校定版的《难经》。丁锦把吴澄的原作删去序文及篇名,将全书六篇增删为四卷,编辑成《古本难经阐注》一书刊行。吴澄以其学养校定的元代版古传本,为《难经》的校勘提供了依据,是中医文化史上的传播佳话。(原所贤  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

松原中医赞【草根一生】

 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薪火相传再启新程 (2015-07-09 15:30:26)[编辑][删除]

http://www.jledu.gov.cn/uploadfile/2012/0626/20120626082938730.jpg     

http://www.jlhtcm.com/data/upload/ueditor/20180509/5af2a7fdb6802.jpg

 

读书不敢有懈怠之暇,临证不敢有粗心之诊,非欲成为名医,只求无愧于患者,无愧于自心而已。

——任继学

  任继学(一九二六至二零一零),原名任魁陞。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医急诊学的开拓者,全国中医界首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首届国医大师之一。祖籍吉林省扶余县新城局公社韩家油坊屯。任继学是现代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作为临床家,他曾领军推动中国中医急诊学的发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见血不止血,开破血化瘀大法的先河;请缨中医抗击非典,挽危救逆,功勋卓著;创新提出肺胀、脑髓消病、虚损性肾衰等几十种新病名及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重视脑髓理论、伏邪学说、虚损理论、络病学说等,应用于临床颇多创新;活用经方,善于专病用专药,配伍精当,颇具新意;临床知行并重,治病屡起沉疴。作为教育家,他创建了较为完善的中医急证医学体系,主编我国第一部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极大地推动了中医急证这门新学科的加速发展;他培养了大批高级中医人才,其门徒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其中佼佼者,均已成为当代中医学界之栋梁;他科研与教学并重,力争走有中医特色的科研之路,提倡中医科研新模式,成果显著。作为社会活动家,他毕生致力于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奔走呼吁、献计献策,四次著名的名老中医上书国家领导人对中医发展进谏,任继学都是积极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任继学德艺双馨、大医精诚。
   
任继学的贡献影响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时期。他提出的许多发展中医的观点和建议,都已成为现实,中医急证学学科体系已日趋完善;他的许多学术思想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络病学说、脑髓学说、伏邪学说、虚损理论等,已逐渐渗入许多疾病的研究领域。《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中医急诊学》为其代表著作。

体恤疾苦 步入医门

   一九二六年正月初九,任继学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韩家油坊村,幼庭祖训,攻读经学。但人生多舛,世事难料,任继学幼年时,其父忽染湿温之疾,请医倍加艰难,医后又误药,不应汗而汗之,使其病情骤变而身亡。几年之后,任继学的伯父患锁喉风,也是因误治而命入黄泉。家中两位重要长者的先后离世,迫使任继学放弃私塾的学习,也正是从那时起,任继学萌悟出医乃仁术、活人大德之天职,一个好医生对百姓来说是多么重要!故其十五岁时,愤而学医,拜吉林省名医宋景峰先生为师,开始学习中医。
   
宋景峰以擅长治疗传染病和妇科病而闻名。有一次,初入医门的任继学跟随老师出诊,病人患有严重的妇科病,生命危在旦夕。可老师却不紧不慢地开了两服药,并嘱家属每过四小时给病人吃一服。任继学瞥了一眼药方,发现老师竟然用了半斤生石膏,这么苦寒,可是要命的药啊任继学心下想:这下老师可有麻烦了。次日天还没亮,任继学就坐不住了,偷偷跑到病人家的窗户底下打探动静。在窗户纸上捅一个窟窿,凑上去一看,呵,病人好好的,也听不见咳嗽了!后来听说病人当天喝了一碗粥就安然入睡了。这下任继学算是心服口服了,老师是真正把中医药理论融会贯通,敢用药,用得准。也正是从这时起,任继学品出了中医的魅力。
   
从此,任继学开始刻苦学习中医。聪颖勤奋的少年任继学颇受恩师眷爱,尽得其真传,在学习期间就已经能够独立诊病了。其学虽属《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知要》、《难经》、《温病条辨》、《汤头歌诀》、《药性赋》、《四百味》、《濒湖脉学》、《医宗金鉴》等入门典籍,但却又融会贯通了恩师的临证经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寒暑五载,历尽艰辛,期满出徒而独立应诊,不久在家乡名声雀起。
   
一九四六年,任继学响应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毅然投身革命,参加解放战争,充分发挥自身专长,为救治伤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在吉林省扶余县第十六、十八区卫生所从事医疗工作。一九四七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五四年,任继学受组织委派,赴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长春中医学院前身)进修学习,进一步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理论,认真反思在临床工作中的困惑,认识到中医学理论之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从事《金匮要略》、《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从未间断临床。期间颇感学问之浅限,进而发奋苦读,泛览中医典籍,偶有心得之处则录之,可惜其文稿在文革中尽毁而散佚。
   
一九五八年,北京中医学院举办为期二年的教学研究班,任继学有幸成为期间的学员,在国内名宿的精心指导下,学业锐进。那里有大量的中医书籍资料可供阅览,可与国内同行交流学习,许多困惑茅塞顿开,颇有一股豁然登高秀色新的感觉。特别是在任应秋等知名中医学家的指导下,对中医理论的研究颇有一定的深度,多发新意,倍受赏识。然而理论与实践之间毕竟有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在二者有机结合后,方能再上一层楼。一九六零年毕业回校后,任继学把学到的理论与临床实践充分有机结合,学业日见增进,且可融于一炉、互参互见、相互启迪。虽然文革中中医学术屡被扭曲,一根针、一棵草流行、充斥,但任继学在这种逆境中,也从未间断对中医学理论的探究,且救治了许多疑难杂证。如一位已被国内权威医疗单位判处死刑的尿毒症病人,任继学以其精湛的医术,用复肾散治本固肾使患者获救,轰动一时。文革后,特别是衡阳会议后,中医政策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任继学幸逢盛世,始有机会展示其学术才华,脱颖于中医学林之中,迅速崛起,终成一代宗师,成为业绩卓著的一位中医学家,在国内外有着极高的社会声誉和学术影响。

  任继学从北京中医学院教学研究班毕业后,一直在长春中医学院从事中医内科的教学、临床、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任吉林省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吉林省英才奖章获得者,被国家确定为第一、二、三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先后被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及港沪台中医学术技术中心等单位聘为客座教授、学术顾问等。曾荣获九二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症工作先进个人及九四年度全国中医急症工作奖励基金等二十余项奖励。出版专著《悬壶漫录》与《任继学经验集》,主编《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粹》、《中医急诊学》;副主编《建国四十年中医药科技成就》等,发表中风病急性期的中医药辨证治疗等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松原中医赞【草根一生】                                                         任继学、刘栢龄二位国医大师均是扶余人,松原的骄傲!         

松原中医赞【草根一生】

   国医大师故乡, 睿智开河安康;

    惠民聚贤扶余, 杏林国粹弘扬。

    承传岐黄方技, 内外妇儿见长;

   衷中参西相益, 正骨针推得彰。

   心脑诊治群冠, 药精效专力宏;

    悬壶活人妙术, 疑难杂症疴降。

    德医双馨济世, 百家齐鸣流芳;

   松原大地中医, 绿色生命阳光。

忆先师张洪涛先生【草根一生】

  松原中医赞【草根一生】 
             先师张洪涛先生主任医师、教授,名噪桑梓。医术高超,学识渊博,辨病、辨证准确,立法精当,制方严谨,用药精练、灵活,常三五味药立起沉疴。主张“寒热并用而不悖,表里兼治而相得,两药配伍而另生效用,互相制约而各展所长。”
    讲课时,善于启发、鼓励、传道、解惑,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妙趣横生,声若洪钟,颇得同学称赞,故有“张洪钟”的雅号。20世纪70年代已是全国名老中医,遗著有《伤寒串讲》、《沉疴斟酌》等。

    他敬业修德,心无旁骛,始终勤勉、坚韧、尚仁、崇德,映照着中医药传承不衰、创新发展的精神实质。以个人的经历和体会,勾画出名医的“四点”修为:潜心修为,培养高尚医德;勤勉学习,掌握精湛医术;端正理念,提供优质服务;牢记天职,倡导无私奉献。勤医勤学,一生追求“高尚的医德、悬壶济世,行医济民问心无愧精良的医技、优良的医风”他用自己60余年的勤勉修为,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同行的尊敬、社会的广泛尊重和认同。
    他对业务精益求精,视病人胜似亲人,把困难和辛苦留给自己,用“仁、和、精、诚”抚慰着患者心灵,用真诚架设起自身与患者、群众、社会三者的和谐关系。他说“历代医家钻研医道医术呕心沥血,对患者无论贵贱一视同仁,我自学医问道以来,耳濡目染犹如身临其境,但尚感远不及古人分毫,行医济民仍须苛求问心无愧。”

    “医者以德为先,术者以正为范。”始终牢记“医者父母心,视病人如亲人”。

    他的从医准则。“从医是个良心活,做好医生首先要做好人,行医要讲天地良心,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丧失自己的人格,只要病人恢复健康,就是做医生的最好回报!”。患者减轻负担是医生应该做的,“医者贵在治病救人,身系百姓健康,研术修德永无止境。”以“矢志医学展宏图,执着追求无止境”、“做人一地肝胆 ,做人何惧艰险 ,豪情不变年复一年 ;做人有苦又甜 ,善恶分开两边 ,都为梦中明天!”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常常勉励自己。为我们弘扬国粹,树立大医崇高风范!

纪念恩师张洪涛岐黄世家,值先生仙逝卅年之际,诗以识之。

     幼受庭训识药真, 悬壶济世救苍生。

    从学家父奠基石, 侍诊叔伯精辨证。

    斟酌古今擅滋阴, 权衡温通愈尪痹。

    课徒授业传后世, 回生起死几多人?

岐黄世家张洪涛【草根一生】

 事不顺要淡定,路不通要转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许就在转变思想的那一刹。雨果说;“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
中医必须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以中医为主、衷中参西,竭力彰显中医内涵。中医治病实际是一个与患者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医者与患者之间并肩战胜病魔的法宝,医者最高标准就是患者满意的疗效。都说“医者父母心”,我说“患者是医者心,患者乃衣食父母!”,感恩患者,敬畏患者,才能造福一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