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佃贵在总结前人理论及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首次提出和创立了“浊毒理论”。由他主持的浊毒理论研究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浊毒证重点研究室”。
浊毒理论用于哮喘病的诊治
浊毒理论源于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历代医家对浊、毒有分别论述,但对浊毒论述极少,在《素问·经脉别论》中记载:“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进一步指出了浊既指与功能相对的水谷精微,又指排泄的污浊之物。可见《黄帝内经》对浊的认识含义有二:一指浓浊的饮食精微物质,一指排出的污浊之物。
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浊毒病邪胶结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化,即致病过程;浊化的结果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变,即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
浊毒理论主要应用于脾胃病的诊治中,用来治疗肠上皮化生,逆转癌前病变,然而浊毒在各种内伤杂病中皆可应用,在诊治哮喘患者时,依据浊毒理论,结合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强度随时间变化。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支气管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这与浊化的结果是相关的。支气管哮喘在中医上一般是与哮病相对应的,属于痰饮病的“伏饮”证。
哮喘在古籍中的记载
在祖国医学中,哮喘属于“哮病”“哮证”“喘证”范畴。《黄帝内经》中早已有有关哮病症状、病因病机及喘证名称、症状表现的记载。如“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气应手矣。”《难经·四十九难》亦有“形寒饮冷则伤肺”的记载,是说寒邪致喘,肺气失宣,直接伤及肺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素问·疟论》曰:“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是说热邪致喘及其特征性表现。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哮喘有诸多论述,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曰:“喘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证治汇补·哮病》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惑,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形象地说明了哮喘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医砭·哮喘》曰:“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生动地描述了饮食不当,引发哮喘的过程。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记载:“恶露不快散,血停凝,上熏于肺致喘。”清·唐宗海《血证论》记载:“盖人身气道,不可阻滞,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两者都认为瘀血是哮喘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哮喘的病因病机,概括起来不外风、火、寒、痰、瘀、虚数端,但主要的还是从病理上归属于“伏饮”的范畴。此为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理论渊源。
浊毒证是一组或几组症候群
病机上认为哮喘的发生是由于脏腑功能失常,复因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而诱发,这些因素每多错杂相关,使肺气失宣,气机上逆,气道挛急,而发为哮喘。
李佃贵认为,浊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浊毒泛指一切对人体有害的不洁物质;而狭义的浊毒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浊毒证是指以浊毒为病因,使机体处于浊毒状态从而产生特有临床表现的一组或几组症候群。浊有浊质,毒有毒性。浊质黏腻导致浊邪为病,多易结滞脉络,阻塞气机,缠绵耗气。胶着不去而易酿毒性;而毒邪伤人,其性烈善变,损害气血营卫。两者相合则因毒借浊质,浊挟毒性,多直伤脏腑经络。浊毒可侵犯上中下三焦,在上焦中以肺最为常见。浊毒犯肺,肺之浊毒的主要表现为痰多、胸闷等症状迁延难愈,反复发作。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病停痰,痰浊阻肺,不单纯是肺本身病变,而其根源多是因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于肺而发病。痰为湿盛所致。湿浊之邪致病,有内外之分,外感湿浊由外受湿邪所引起,内生湿浊由脾胃功能减退或失调,不能正常运化,以致湿浊从中生。内外湿浊之邪相互关联,外感湿浊困脾,必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内生湿浊停滞,又常易招致外感湿浊侵袭;或初为湿盛,湿盛则浊聚,久郁成毒,形成浊毒。因此,哮病之“夙根”即为浊毒。伏痰为湿盛所致,湿盛则浊聚,久郁成毒,形成浊毒。浊毒蕴肺,肺气失宣,气机上逆,气道挛急,发为哮病。
哮喘病理基础是浊毒内蕴
哮喘的病因为浊毒蕴肺,发作机理为浊毒内蕴,遇感引触,浊毒内蕴是病理基础,外邪侵袭,触动内伏之浊毒,内外合邪,肺气失宣,气机上逆,气道挛急,发为哮病。针对病因病机及分期,在治疗哮病时,坚持“既发以攻邪为主,未发以扶正为主”的治疗原则,以化浊解毒为基础治法,发时攻邪治标,化浊解毒,寒邪引发的哮喘宜温化宣肺,热邪引发的哮喘宜清化肃肺,平时应扶正固本,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治法。
哮喘的发生发展与浊毒密切相关,从发生上来说,首先患者平素有浊毒伏肺的病理基础,加之风寒侵袭、过敏物质等外源性浊毒的刺激,肺气失宣,肺气上逆,气道挛急,发为哮喘。哮喘的发展与加重亦与浊毒密切相关,浊毒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状态下产生的病理产物,哮喘患者治疗不当或者不及时,浊毒胶结。肺部长期处于一种浊毒化的状态下,会导致哮喘发展加重,发为重症哮喘,不易治疗。
哮喘的防护
在平时应注意未病先治,既病防变,平时注意防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保暖通风
气候寒冷时,尤其是夜间极易受凉引起夜哮喘发作,故哮喘患者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还应保持卧室一定温度和湿度,且须常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对某些哮喘病人,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致命性的后果。如果患有鼻窦炎、鼻息肉或哮喘病,不应使用任何非类固醇消炎剂,例如阿司匹林,因为这些药可能使病情加重或甚至致命。这种病对阿司匹林的反应可能突然产生,所以最好是避开所有含阿司匹林的产品。同时也不宜长期服用强的松或地塞米松类激素药,因为长期服用,可导致骨折、胃溃疡、抵抗力下降。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不好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和吸二手烟,也会引发哮喘。在衣料的选择上,如羊毛内衣、鸭绒背心、动物毛皮及腈纶、涤纶、涤棉等化学纤维衣料,易引起过敏、荨麻疹等,导致哮喘发作,故哮喘病人的内衣以纯棉织品为适宜,且要求面料光滑、柔软平整。
适量的运动以增强体质
有些人因为运动可能诱发哮喘,便全面停止所有运动,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运动能够有效增强心肺功能,身体好,对控制病情大有帮助。哮喘患者只要选择运动前咨询医生的意见,是可以照常运动的,而游泳则是十分适合哮喘患者的运动。(郭洁
刘小发 河北省中医院)
洪广祥治疗哮喘经验拾萃
(2022-10-12
09:52:16)[编辑][删除]
时间:2021-12-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于佩雯 梁启军
国医大师洪广祥是著名中医内科临床家,尤其擅长呼吸病治疗。洪广祥通过多年对哮喘的防治研究,提出了哮喘的发病观:“气阳虚弱是哮喘发作的重要内因,痰瘀伏肺是哮喘发作的夙根,外感六淫是哮喘发作的主要诱因”,形成了哮喘防治新概念,对临床治疗哮喘起到了较大的指导作用。
扶正固本补而不壅
国医大师洪广祥的咳喘固本冲剂经验方,由生黄芪、防风、白术、怀山药、胡颓子叶、牡荆子、鬼箭羽等药组成。已做成院内制剂,方便服用。其中前4味药益气固表,健脾补肺,后3味药利气祛痰行瘀,全方补中兼疏,以防气机壅滞,有利于提高扶正固本的效果。洪广祥全程使用该方,临床效果良好,能增强呼吸道免疫力,减少感冒,控制哮喘急性发作。
益气护卫凉血祛风
哮喘患者多为过敏体质,免疫球蛋白(IgE)检查多为阳性,过敏原检测发现,有的患者对粉尘、屋尘、螨虫,或一些食物,花草之类的过敏,经常因接触过敏原诱发哮喘。有些物质可以避免接触,而有些物质只能说尽量减少接触,在接触这些物质后,患者经常表现鼻痒、眼痒、咽痒、唇红、舌红、皮肤湿疹或风疹、哮喘发作。洪广祥认为此类患者气阳虚弱为本,血分郁热,热极生风为标象,因此常在温阳益气护卫汤的基础上,选用凉血祛风止痒之品,可达到标本兼治效果。临床证实益气护卫可增强患者呼吸道免疫力,降低对过敏原的敏感性。有关益气护卫汤的实验研究表明,该方可以降低哮喘豚鼠的气道高反应性,显著延长豚鼠卵蛋白雾化引喘潜伏期的作用;可抑制Th2细胞亚群优势反应和调节免疫平衡的作用,并认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抑制Th2细胞的分泌功能,降低IL-4、IL-5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和浸润;降低IL-4/IFN的比例,减少体内IgE的合成,从而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轻哮喘的症状或减缓哮喘的发作,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洪广祥使用凉血药时惯用牡丹皮、赤芍、紫草;祛风止痒药惯用枳实、苏叶、双钩藤、白蒺藜、千里光、乌梅、蝉衣、地肤子、白鲜皮等药。
复法合方推陈出新
《素问》曰:“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可以理解是病机复杂的疾病需要多种治疗方法,也是对高明医生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治法的要求。从哮喘的发病观可以看出,哮喘的发病是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气阳虚弱和痰瘀伏肺为本,外感六淫为标,这是主干,治疗上都是遵循“三因”立法处方。但是临床症状千变万化,有标本轻重缓急之分,必须始终坚持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切不可生搬硬套,思维固定。洪广祥认为法随症变,方从法出,只有复法合方,病症结合,联合用药,才能标本兼治。具体如下:缓解期常法以益气护卫,涤痰行瘀,予以温阳益气护卫汤合蠲哮汤加减,阳虚怕冷明显,加用葫芦巴、补骨脂。发作期则多是祛邪散寒,涤痰行瘀,小青龙汤合蠲哮汤加减。外感风寒,寒痰郁热。兼有痰热出现口干、黄痰,以小青龙汤合麻杏石膏汤加黄芩、鱼腥草等;热重以厚朴麻黄汤合蠲哮汤加减。阳虚兼有寒邪束肺,据阳虚程度轻重选择用药。气阳虚轻用小青龙汤合温阳益气护卫汤温肺化饮,益气平喘;里阳虚重以芪附汤合小青龙汤、蠲哮汤加减益气温阳,散寒利气平喘;阳虚寒凝,痰瘀阻滞用阳和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蠲哮汤加减以通阳散寒,利气平喘;兼有痰瘀化热,气阴两伤,以芪附汤合麦门冬汤礞石滚痰丸、千緍汤加减温阳益气养阴,涤痰行瘀泄热。过敏体质,表现气阳虚弱,湿热郁肺,热入血分,以温阳益气护卫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苏叶、枳实、千里光、钩藤、牡丹皮、赤芍、紫草益气护卫,宣肺泄热祛湿,凉血祛风。
典型医案
王某某,女,41岁。2008年4月15日首诊。诉幼时曾患哮喘,8个月前病情明显加重,时有喘息,稍动则喘,夜难安卧,咳嗽不止,两次因吸入平喘药无效而急诊入院抢救。现症见:喘息夜甚,咳嗽频作,痰白量中,大便偏干结,舌质红暗、苔白腻厚微黄,脉细弦滑、右寸脉浮。查体:双肺可闻及多量哮鸣音。
诊断:(外寒里饮型)哮病(西医称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治则:散寒宣肺解表、利气涤痰平喘为法。
药用小青龙汤加味:生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3g,法半夏10g,五味子10g,干姜10g,小牙皂6g,葶苈子15g,卫茅10g,天浆壳15g,生大黄6g(后下)。水煎服,日1剂。连服14剂,患者喘息减半,夜能安卧,咳嗽减2/3,痰滞咽中、色白质黏,痰出则咳喘减,大便偏干结、1次/日,舌质红暗、苔白黄厚腻,脉弦细滑。
4月29日二诊:外邪已除,痰瘀阻塞气道征象突出,治以涤痰行瘀、行气平喘为主,方用蠲哮汤合千缗汤出入:葶苈子15g,小青皮15g,陈皮10g,白芥子10g,卫茅10g,牡荆子10g,生大黄10g(后下),生姜3g,小牙皂6g,法半夏10g,青礞石20g,黄芩15g,鹅管石20g,水煎服,1次/日。服用2周后咳喘大减,稍有咳嗽,咽痒、遇风及闻到刺激性气味则咳易作,咳剧则喘,哮喘发作后可滑,治以“标本兼治”为则,法以扶正固本、抗敏御风为主,方用温阳护卫汤为主,或加蠲哮汤涤痰行瘀平喘,或加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丹赤紫草汤清热祛湿抗敏,或加温肺煎散寒解表止咳,配合服用咳喘固本冲剂(院内制剂)调治6个月。患者咳喘未发已3月余,平素怯寒易感冒、背心寒冷感等症状明显缓解,抗寒能力显著增强,素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史,多次复查血常规均示血小板计数正常。现仍坚持门诊随诊,病情稳定。(于佩雯
梁启军 江西中医药大学)
浊毒理论用于胃肠难治病疗效显著
(2019-10-09
05:37:05)[编辑][删除]
时间:2019-09-20
河北省中医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进行科研攻关,四十年精研不辍,研制出中药新药“摩罗丹”,更有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提出浊毒理论,指导胃肠难治性疾病的诊疗。该理论认为:浊毒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浊毒壅滞中焦,气机不畅是多种难治性胃肠疾病的关键病机。浊毒相干为害贯穿于很多难治性胃肠疾病的全过程,化浊解毒法是其治疗的基本大法。该理论为降低胃癌的发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用该理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亦取得良好疗效。
近年,胃肠疾病浊毒理论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李佃贵教授主持的“解毒化浊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杨倩教授主持的“基于通腑降浊中药对IBS-C脑肠肽及胃肠动力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专著《中医浊毒论》。河北省中医院自主研制的院内制剂茵连和胃颗粒、葛根清肠颗粒已成为治疗慢性胃炎、结肠病变、功能性胃肠病的有效药。(杨倩
王志坤)
创立胃痈理论提高临床疗效
(2019-10-09
05:38:53)[编辑][删除]
时间:2019-09-20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是20世纪70年代,由国医大师李玉奇和国医大师周学文创立,现已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区域诊疗中心。
在“七五”期间,李玉奇依据慢性胃炎胃镜下黏膜充血、糜烂等病损特点,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观点,认为胃痈的发生机制“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致血肉腐坏……”,总结出萎缩性胃炎的舌像和脉象特征,确立了一整套治疗方案。周学文受其启发,针对消化性溃疡的现代医学病理组织学特点,
创新性地将中医外科治痈的消、托、补法融入消化性溃疡不同阶段的治疗中,丰富了中医胃痈理论的内涵,也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近年来团队在学科带头人王垂杰教授带领下对周学文提出的胃癌前状态性疾病的“毒热”病因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挖掘和临床验证工作。同时,王垂杰继承了李玉奇和周学文学术思想,将治痈方法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中,使清热解毒消痈生肌的治痈之法由胃扩展到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此外,还将成果转化产生两个国家级新药“养阴清胃颗粒”和“溃得康颗粒”及23个院内制剂应用于临床,有力地促进了临床能力和诊治水平的提高,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围绕这一研究领域我们团队共发表相关论文150余篇,出版包括《以痈论治萎缩性胃炎》等学术著作9部,主持制修订了包括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在内的团体标准5个,学会共识4个,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1个。(王垂杰
李玉锋)
胃癌前病变与功能性胃肠病研究获突破
(2019-10-09
05:40:39)[编辑][删除]
时间:2019-09-20
在脾胃病学科发展的历程中,脾虚与通降理论指导下的胃癌前病变与功能性胃肠病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新八纲”建脾胃病辨治新桥梁
著名脾胃学专家董建华院士潜心研究脾胃学说,提出脾胃“通降论”,对认识脾胃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
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旭东教授系统整理“通降论”学术思想,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创建脾胃病临证“新八纲”,以辨脏腑、气血为中心,结合寒热、虚实的发病特点与机体状态,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具体抓手,搭建从辨证到论治的新桥梁。继承并深入挖掘脾虚理论,开展脾虚本质研究与健脾药物疗效机制研究,提出“脾主运化”理论的物质基础在内质网,为揭示脾虚证的物质基础与科学内涵提供可能。
胃癌前病变诊治及疗效评价体系获认可
以解决临床研究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唐旭东教授团队中西医并重,围绕胃癌前病变的病理诊断标准、治疗目标定位、临床疗效评价关键技术、癌变风险预测和评估、中药复方干预胃黏膜“炎—癌”转化的作用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致力于解决既往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研究不被广泛认同的关键问题,率先建立基于胃黏膜定标活检的病理组织学半定量评价方法和综合疗效评价方法。着力于胃癌前病变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化工作,先后牵头制定慢性胃炎相关的团体标准、专家共识、诊疗方案与临床路径等十余部。2019年3月,内镜国际权威期刊《Endoscopy》发表“胃上皮癌前疾病及病变的管理(MAPS)”,引用的唯一一篇中医药研究文献来自于唐旭东教授团队关于摩罗丹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评价研究,显示出胃癌前病变中医药循证研究获国际认可。
功能性胃肠病创新研究模式树典范
唐旭东教授团队深耕于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在内的功能性胃肠病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与应用研究,形成了基于“优势病种—临床研究—疗效机制探索—新药研发”四位一体的创新研究模式。搭建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平台,率先制定“病证结合,分型论治,分期治疗”的临床规范化治疗方案与策略,基于优势病种,提高临床疗效。
唐旭东教授团队开展中药汤剂模拟剂以及含低剂量原药安慰剂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率先研制慢性胃肠疾病患者临床结局报告(PRO)量表,解决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及临床疗效评价缺乏普适性量表的问题,旨在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建立“病证结合”系列动物模型,突破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无载体的瓶颈,为深入阐明疗效机制奠定基础。在该模式指引下,形成了包括《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在内的多项指南标准及行业规范,产生了包括通降颗粒、肠安系列方在内的多项成果,荣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唐旭东
王凤云 马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