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冬季,燥邪偏盛,有不少人嘴唇总脱皮,喝水还觉得干,这该怎么办呢?
嘴唇脱皮,主要表现为双唇脱屑(脱皮)、皲裂、渗出、结痂,甚至发展为糜烂、唇周围及口角皮肤潮红。出现这个问题,可用外搽法缓解症状。
具体方法:取麦冬10g、忍冬藤10g、白茅根10g、连翘3g。以上药物煮水后,取药液湿敷患处,1天3次,每次3分钟。湿敷后可配合用无色凡士林唇膏涂上薄薄一层。若使用后未见好转,建议就诊。
孔某,男,39岁。2017年11月18日初诊,
主诉:唇周发干1周,察其鼻尖发红,舌红,脉细数。
诊断:唇风(唇炎)
病机:风热湿邪外侵,脾胃湿热内蕴
治法:清脾胃伏火。
处方:泻黄散加减:栀子10克,石膏30克(先下),藿香10克(后下),防风10克,生甘草6克,连翘10克,银花10克,蒲公英15克,石斛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病情减轻,治疗有效,仍从前议。
唇风是以口唇红肿、痛痒,日久破裂流水,或脱屑皮,或有嘴唇不时瞤动为主要表现的口腔疾病,因风热湿邪外侵,或脾胃湿热内蕴,上蒸口唇所致。相当于西医慢性唇炎、剥脱性唇炎、继发感染性唇炎。《内经》最早有关于唇风的描述,称唇槁,如《灵枢·寒热病论》:“寒热者……唇槁。”唇风病名,又名唇瞤[rún]、唇颤动、唇湿等,首见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唇风,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难愈。”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足阳明胃经环口唇,口唇属脾胃之外候。正如《诸病源候论》云:“脾与胃合足阳明之经,胃之脉也,其经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脾胃有风热邪气乘之,而肿发于唇。”《医宗金鉴》说:“此症多生于下唇,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初时发痒,色红作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无皮,故风盛则唇不时瞤动。”这些都说明唇风与脾胃蕴热有密切关系。
按
本病为脾胃伏火引发,治疗用泻黄散。因脾属中土,其色为黄,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泻脾经之热,故名泻黄散之义,药物组成为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方中石膏、山栀泄脾胃伏火,防风疏散脾经伏火,藿香芳香化湿醒脾,甘草泻火和中。《内经》曰“火郁发之”,用防风散火实为泻火。治疗上又加用连翘、银花、蒲公英以增强清解脾胃蕴热,石斛滋阴润燥,上药共奏泄脾胃伏火之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