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柴胡加龙牡汤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对偶”运用

(2022-09-30 15:00:10)


时间:2022-01-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月林

对偶是文学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的形态分布。对偶现象的广泛存在不仅增强了主观上的美感,同时也反映了事物存在、分布与和谐变化的一般规律。

对偶方是指在病机、辨证、用药等方面意思相对或相近的两个方剂。《伤寒论》作为医学专著,其语言文字并没有刻意使用对偶的手法,但对偶的和谐美却体现在了具体的经方之中。《伤寒论》中对于复杂的病情,常将不同或者相反的且具有可比性的证候总结在一起进行对偶分析,探求它们各自的特性,从而把握其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中青年名中医袁红霞治疗脾胃系疾病常用的柴胡加龙牡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就是其中的一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文主治伤寒误下,损伤正气,导致邪热内陷,弥漫全身,形成表里俱病,虚实互见的变证。其所述主证中“胸满、烦、惊、谵语”等为辨证要点,《类聚方广义》中提出:“本方主治小柴胡汤证而胸腹有动,烦躁惊狂,大便难,小便不利者。”该方包含大、小柴胡汤,其证介于两者之间,而大柴胡汤主治“太阳病,经过十余日……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此为病传入少阳而见柴胡证时误下所致,邪热不解,内并阳明,热壅于胃,胃气上逆而致胃脘部或胀满、或疼痛、或拘急紧张不适,乃阳明胃热结聚之兆。郁积气聚为水。其病机可概括为少阳枢机不利,阳明腑热,兼夹痰湿。

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主证中的“胸胁满”,为太阳之邪传入少阳,故胸胁满闷。由于误下之后,损伤中焦,中焦枢纽升降失司,气机不畅,气化不利,三焦功能障碍,水道不畅,故见小便不利。气不化津,津液无法上乘濡养口舌,故见口渴。但头汗出,亦为气机不畅,津液疏布障碍导致。气不利血郁为热,阳热不能枢转下行,导致火不生土则中寒;火郁久则耗津。此为少阳枢机不利,太阴虚寒,兼夹饮邪。刘渡舟认为:“根据本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实践,用之治疗少阳病而兼太阴脾家虚寒的证候,确为对证之方。”

小结

由此可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包含的少阳病兼阳明胃家热结夹痰湿,与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内蕴的少阳病兼有太阴脾家虚寒夹饮邪的证候相对偶。两者皆以少阳枢机不利为基础,兼顾气分与水分的病变,但发展方向有别:一则以实热为标,一则以虚寒为本。所谓脾胃病者,即太阴阳明之间,虚实寒热之变也。此二方立足于少阳枢机之处,而能通达二经,纠其所偏。临床中若能把握此两端,则辨证简明而效验必彰。袁红霞临证常据方证将此二方运用于脾胃、胆胰乃至其他系统疾患的治疗,收效较好。(张月林  天津市南开区安仁中医医院)

柴桂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水肿(转)【草根一生】

 (2015-07-13 13:59:09)[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柴桂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水肿
朱梦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高某,女,42岁,2014年9月2日首诊。双下肢水肿1月,劳累后加重,自汗、盗汗,肩膀和膝盖发凉,手足心稍热,月经量少,口苦,平时口不干,吃东西时觉口干,纳可,小便不频,大便二日一行,苔白,脉细。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12mmol/L左右。

    辨证:导师冯世纶教授云:从病性来看,患者口苦、吃东西口干、盗汗、手足心热,属于上热之象;肩膀膝关节发凉,属于下寒之象,病性寒热错杂;从病位来看,无明显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等太阴之象,无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表证,依据排除法,结合口苦为半表半里热郁之象,当在半表半里;结合患者双下肢水肿、月经量少,为血虚水盛之象,故辨六经为厥阴太阴合病兼血虚水盛。

    患者口干口苦、肩膀膝盖发凉、大便二日一行,为津液亏虚之“阳微结”,自汗盗汗,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苍术10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七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温两服。

    方中以甘草干姜汤理中气以复津液,针对大便干,桂枝、甘草调营卫以解外邪,花粉、牡蛎润燥,针对口干,柴胡、黄芩解热除烦,针对口苦;伤寒名家胡希恕先生应用此方常加生龙骨,即合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可很好的针对太阳阳明合病之盗汗等症,又龙骨镇静安神,亦可解决心烦、失眠等等情志症状;合用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针对水肿、月经量少。

    复诊(2014年10月14日):下肢肿已,偶尔坐车很长时间才会肿,平时不肿,肩、膝关节凉已,自汗、盗汗已,口苦已,后头颈部皮疹痒,继予桂枝加荆防、白蒺藜合薏苡败酱散加花粉汤治疗皮疹。

    按:胡希恕先生研读《伤寒论》数十年,最终悟出148条小柴胡汤实则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之误,此条与厥阴病提纲十分符合,故当为厥阴病,临床应用上主要依据“三对半”,即原文中:“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验之临床,每获良效。

    然而,临床疾病复杂多变,每每合病或有兼夹痰瘀食积等,故表现在每一例患者身上,症状并不典型。例如本案中,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表现但为“四逆”,而患者不但没有四逆,反而“手足微热”,如能掌握本方证本质,病位为半表半里、病性为上热下寒,则在临床中便可以引申、扩大应用。患者虽手足热,但肩膀、膝盖发凉,故仍为下寒之象,实则与四逆病机相同,故而用之辄效。

防汛排涝真武汤(转)【草根一生】

  (2015-04-28 04:39:00)[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9)
防汛排涝真武汤
梁华龙 河南中医学院

    《伤寒论》第82条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表证当发汗,但汗出病不解,是原有表证不解,还是汗后又产生了变证而病不解呢?根据后述症状可知,此病不解是指原有的太阳表证没有完全解除,所以其人仍发热,“仍发热”的“仍”字,说明了发热的归属。尽管是原有表证不解,其人仍发热,但病证已经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从其他症状还是治疗用药来看,发热的表证已经退居次要地位,而主要证候则是过汗以后出现的变证。

    太阳病过汗,汗多损伤了阳气,阳气不足,失却了“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功能。阳气虚而精微部分不能养神故出现头眩,不能养筋故出现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其里阳虽虚,然表邪未尽,故说“仍”发热。心悸一症,既有阳虚失于鼓动而发生心悸,又提示肾阳虚后,以致不能镇摄水气,使水气冲动,上凌于心而心悸。但毕竟是见于过汗之后,阳虚较轻、病程较短,只是下焦无形水气上凌于心,所以还不至于有形之水饮泛溢凌心。

    《伤寒论》第316条说:“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本条是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本已属于三阴病证,阴经病本来就比阳经病重,而且又经过了一些时日,无论其病情或者病程,都与第82条不同。第316条的真武汤证由于病程较长,阳气久虚,水饮停滞多而久,外则留滞于皮肤、肌肉、筋脉,阻遏阳气,使其失于温煦,寒气凝滞,经气不畅而见四肢沉重疼痛;内则阳虚寒滞,脏腑失于温煦,故满腹疼痛。同时,水饮停滞,无处不到,既可上干肺气而生咳嗽,又可中伤胃气而致呕吐,还可停滞下焦而成下利、小便不利等症。可见,其水饮泛溢表里内外,上中下三焦皆受其害,成为阳虚有寒,水饮停滞的典型证候,其治疗亦用真武汤。

    真武汤,即梁·陶弘景所著《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收录《汤液经》中的“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的小玄武汤,后代因避讳改名为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炮附子5味药物组成。

    本方粗看不过是一首利水的方剂,细细玩味,却寓意深刻。该方从功能上看,集茯苓利水、生姜散水、芍药搜水、附子化水、白术制水为一体。从作用部位上看,茯苓利下焦之水,白术燥中焦之湿,生姜散肌肤湿气,芍药泄孙络水湿。从作用脏腑上看,茯苓既渗脾湿又利肾水,白术擅燥脾湿。可以说是一首全方位、多层面、多功能的标本兼治、攻补同施的利水方剂。

    全方五味药物,附子熟用能够温补肾阳用以治本,生姜能够宣肺散水行治节而走上焦,白术健脾祛湿助运化而补中焦,茯苓利水化气消蓄水而走下焦,芍药泄孙络利水气偏走肌肉筋脉。附子配伍生姜,能宣散寒水自表而出;附子配伍白术,能温补脾肾,强健先天与后天;附子配伍茯苓,可助膀胱化气利水;附子配伍芍药,附子属阳走气分,芍药属阴走血分,共同起到散利筋脉及肌肉中水气的作用。从方药配伍可以看出,真武汤不仅能够通利表里及上中下三焦之水,同时生姜入肺助卫阳、白术入脾补脾阳、附子入肾温肾阳,所以该方又能够温补三焦、表里之阳气。

    82条与316条虽然都用真武汤进行治疗,但它们的病因不同,病理机转也不尽相同。

    肾主水,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肾藏真阴真阳,为一身元气的根本。肾中阴阳之气是肾水代谢的基础和动力,肾水则又是肾中阴阳之气的源泉。不论肾阴还是肾阳不足,都会导致肾水代谢的失常,而肾水的不足或潴留,也会影响到肾阴、肾阳功能的发挥。肾阴、肾阳的不足有轻重程度的不同,而肾水代谢失常,水湿停留,也有水气或水饮的不同及蓄多或蓄少的区别。若肾阳先虚且程度轻而病程较短,肾水尚能代谢而未至潴留,大多表现为阳虚。若肾阳久虚且重,肾水代谢失常,则大多表现为水停。

    临床上,总是先见无形之阳虚,尔后才会出现有形之水停。在治疗时,张仲景使用同一首方剂,其中,第82条的真武汤证是汗出过多,损伤阳气,鉴于阳气易伤而难复,水湿易停而难消,所以肾阳损伤之初,即早补阳气,以杜绝病情进一步发展至水湿停留,此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之意。第316条的真武汤证,则是由于病程日久,阳气重虚,肾的水液代谢失常,已致水湿停留,形成内涝,亟须排水抗涝。若从真武汤重在“治水”的角度来看,那么第82条所列病证用真武汤就是为了防汛,而第316条所列病证用真武汤则是为了排涝。无论是防汛还是排涝,都是为了恢复正常的自然环境——两条同用真武汤,都是为了恢复肾的水液代谢功能。

    在真武汤的配伍和临床使用中,需要重点理解芍药和附子两味药物,真武汤证出现四肢沉重疼痛,是由于水湿之气浸渍经络、肌肉、骨骼、关节,在皮表以内,脏腑以外,既非麻黄桂枝可以发越水气,亦非苓术、泽泻可以通利水湿,故配伍芍药,能够利血脉、行郁滞、泄孙络,通泄经脉肌肉关节中的水气。芍药的利水作用,在于它能够活血行血,古人云:血不利则为水。水气内停,行血即可以利水,这正是《神农本草经》所载芍药能够“利小便”的缘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