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脉诊在辨证中的四种应用

(2022-09-28 07:45:58)


时间:2022-02-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罗玉环

脉诊,又称切脉、按脉,属切诊范畴,是中医诊病、收集病情资料、体察脉象变化的重要方法,也是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依据。通常情况下,患者的脉和症是相符的,但也有脉和症不相符,此时到底是该舍症从脉,还是舍脉从症?在许多病例的辨治过程中,脉象往往比症状更能显示患者当时的真实病机,故重视脉诊,以脉诊为主要依据,或舍症从脉,或无症从脉,往往能够获良效。脉诊在判断预后方面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依脉用药病案举例:住院患者,翁某某,男,39岁。持续高热半月,各项检查正常,唯血象偏高,抗生素应用无效。诊见患者体格健壮,精神可,面色赤红,身大热,体温达39以上,最高可达40,口大渴,饮水多,大汗出,舌质红,苔薄白,望、闻、问未发现有津伤征象,按六经辨证属阳明经证,可与白虎汤,但患者脉不洪大,为细数欠有力之脉,故选用白虎加人参汤,并加大剂养阴生津之药,患者服药1剂即退热。本案虽为阳明经证,但通过脉诊了解其存在阴津大伤的病机特点,故而用药1剂就能效如桴鼓。

另一患者,张某某,女,80岁,反复恶寒、高热2年,每次发热可持续2月余,多次住院治疗,本次住院1月体温不退,诊见面色略红,精神尚可,恶寒,饮食及二便正常。当时判断其恶寒有表证,但脉不浮而是沉微细,结合患者年老,病情反复发作,虽有表证,但主要有少阴肾阳虚弱之征,故判断为太少两感证,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患者服药3剂后体温完全正常。

舍症从脉

病案举例:李某某,女,45岁,诉怕冷多年,手足凉,三伏天也需要穿棉衣,舌淡红,苔薄白。当时未仔细体会脉象,故初诊为阳虚,与温阳之剂治疗。二诊诉症状无改善,但仔细寻查其脉,细数有力,舌较前略红,考虑为内有郁火而引起的厥证,故患者有外寒的感觉。治疗按《内经》“火郁发之”的原则,与透热泻火之剂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内经》云“热深厥亦深”,此例患者症状表现为一派阳虚、虚寒的征象,唯独脉反映了其病机的实质为火热之象,故舍症从脉才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另一患者周某某,女,51岁,反复发作性寒战、全身抽搐、高热4年,在当地医院行抗生素、激素等治疗后体温转正常,但伴持续眩晕、耳鸣,舌淡红,苔薄白。中医治疗大多考虑热盛日久,阴虚动风,给予滋阴清热之剂,但无效。诊见其面红润,精神可,仔细辨别其脉沉弱,重按无力,故凭脉象认为患者反复发热动风为肾阳不足,失于温煦,肾水寒于下,水寒则不藏龙,逼龙火浮游于上,龙火借肝之升性而上越,致火不归原之证,故发热、眩晕,耳鸣等诸证蜂起。治疗予纳气温肾、温水潜阳,予潜阳封髓丹而收显效。

无症从脉

目前临床上有些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常常依据体检结果、实验室检查或影像检查来就诊,比如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甲状腺、乳腺、子宫、肺部等的良性或恶性肿瘤,患者几乎没有什么不适,或者没有明显症状,望、闻、问诊得不到明确的辨证结论,这种情况下凭脉辨证就显示出重要性。例如高血压患者,尺脉弦细,考虑有肝肾阴亏,可与滋阴柔肝补肾之剂;脉紧有力,考虑有寒邪束表,可与散寒解表之方;脉沉弱无力或尺脉沉迟无力,可与温阳扶正之药等。对于肿瘤患者,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在考虑病变部位的同时,均结合脉象来进行辨证,从而达到脏腑功能和阴阳气血的平衡,而不是用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来治疗。

判断预后

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篇说:“脉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临床上也经常根据脉象的变化来预测疾病转归,所以掌握脉诊技术特别在危急重症患者的预后转归方面有方便快捷的预测和指导作用。

比如外感患者脉出现躁、急、数提示病邪由表向里传变,疾病程度加重,如果及时有效治疗可阻止病邪的传变和防止正气受损,比如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即是防止阳明腑实燥邪伤阴的一个典型例子;危重或久病患者出现脉散大无力,或微细欲绝,或出现一些死脉、真脏脉,均提示预后差或有生命危险,及时治疗、抢救或可延长生命,对于不可逆转的病情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可以令其有一定的心理接受度。如果患者脉和缓有节律,通常预示着预后良好,即使当时表现出精神差、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等危急症状,但经过抢救或及时有效治疗,患者能很快好转或转危为安。(罗玉环  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

“迟、数”脉并见,应作脉势解

 (2022-09-27 10:14:42)[编辑][删除]


时间:2022-03-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金成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同时见到“迟”“数”两种脉象,实在令人费解。

历代医家对此所持观点、见解,大致可以分为:作“数”字有误解、作“或然证”解、作“阳微阴弦”具体化解、作“阴凝于阳”解、作“脉势”解、作“讲解病机”解、作“迟数无疑问者”解、作“观其大略”解、作“寸口脉与寸脉不同”解、作“心律失常”解等10种观点。

笔者认为应作脉势解,迟、数是一对反义词,作脉率讲显然行不通,作脉势讲比较合理。迟,是迟钝,反应慢,不灵敏。如《汉书·杜周传》注“迟”曰:“谓性非敏速也。”数,指灵敏,敏捷,如魏源《默觚下》“料事同而迟速不同”。具体到脉势,即指下感觉明显。“寸口脉沉而迟”指寸脉沉而不明显,即沉弱,提示胸阳不振;“关上小紧数”指关脉稍紧而明显,按脉如按琴弦,提示阴寒偏胜,是“阳微阴弦”病机在脉象上的体现,同时与第一条“夫脉当取太过不及”相呼应。

迟继铭撰文:“仲景言数又指脉势而论,即脉来急迫并非指至数快。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浮而数,可发汗,宜麻黄汤’条文中,‘脉浮而数’之数,如理解为至数快,则浮数当为温热病表证之脉,非辛温发汗之证,当以辛凉解表。故此,‘数’当以脉势言。柯琴言:‘数者,急也,即紧也,紧则为寒,指受寒而言。’又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即言紧数之脉相合为弦脉,弦脉形状如按弓弦,坚而不移……此‘数’也言脉势而非言至数。”

《金匮要略语译》认为,“这里的迟数不是说脉的快慢,而是指脉的动态,迟是指疲弱不前(因上焦阳微),数是指躁动不静(因中焦寒浊上逆)”。赵进喜、张丽芬所著《〈金匮要略〉与中医现代临床》中有明确论述:“其论脉‘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脉迟、脉数与今天我们对迟数脉的理解,似有矛盾,但张仲景论脉,缓急迟数则主要是侧重于脉势,未必就是脉象至数的快慢。”

仲景言脉势者,还有“缓脉”与“紧脉”相对而言。如太阳病表实证麻黄汤之浮紧脉;表虚证桂枝汤之浮缓脉。同为浮脉,指下感觉松、紧不同。五版《中医诊断学》缓脉定义:“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故缓脉与迟脉、数脉一样,既可以言脉率,即至数,也可以言脉势,即脉象。(王金成  山西省运城市中医医院)

临证体会“数脉为寒热,为虚劳,为痈疡”

 (2022-10-25 17:06:24)[编辑][删除]


时间:2021-08-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刘先利

数脉是中医脉诊的纲领脉。面对病人,要分清寒热,寒热一旦把握,用药就有的放矢,而热症的主脉即是数脉。历代文献对数脉主病都有论述,笔者认为《医学集成》总结较为全面:“数脉为寒热,为虚劳,为痈疡。滑数洪数者多热,涩数细数者多寒,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多虚损。”这里的寒热即指外感病,如伤风、伤寒、温病、瘟疫等。

数脉的特征

结合历代文献,目前公认的数脉是一息六至。一息六至及以上,都可以归于数脉。这里的“六至”,是医者通过自己的呼吸来定的,调息是中医基本功,这里不再累赘。

有医家认为数脉不仅仅局限在速率上,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毕竟《脉经》在规定数脉时,定义是“去来促急。”并没有规定具体的一息几至。

笔者认为:数脉属于中医的独立脉象,且含义单一,其单一特征不但符合临床实际,也不脱离经典,至于深层次的含义,可以通过相兼脉实现,如数而躁、数浮紧、虚数、实数等等。

数脉的主病

外感病因的鉴别,除结合症状判断外,笔者认为脉诊在外感病的诊断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个后面进一步论述。虚劳病,临床上非常常见,很多慢性病后期应从虚劳论治,虚劳病的数脉有一个逐渐出现且长期存在的过程,笔者通过对二十余例虚劳死亡病人的观察,几乎全部此类病人都在死亡前出现典型的数脉转散脉。痈疡,如肺痈、肠痈等,《金匮要略》明确指出肺痈脉为“数实”,肺痿脉为“数虚”。以上主病都是常见病,笔者结合临床及对经典学习,在数脉主病上加一个“为痹”,加痹症这一条,经典的根据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一条,其明确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此外,《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亦提出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脉涩曰痹。临床上,很多急性心脑血管病前期,都会出现数脉,笔者曾亲历一例肺栓塞死亡患者,死亡前几天出现数脉基础上的乍数乍疏脉(心电图示房颤伴快速心室率),这一类数脉都是突然出现的,临床需引起高度重视,注重病人平时脉象特点。

数主虚热,《虚损启微·论脉》指出:“阴虚脉数,阳虚脉迟,是固然矣,及病至危笃,亦有数之至而渐缓者,以阴脱尽而阳也。又有迟之甚而转数者,以阳败极而阴亦渐散也。此不得视为佳兆,正死期之日促耳。”笔者曾参与抢救三例阳气欲脱,脉浮微数的发热病人,经西药赖氨匹林退热而快速死亡,临床应该慎重用药。笔者还亲历一例阴虚极而高热的病人,脉弦滑而数,经某医用香薷饮加减治疗,药入口即死的病例,教训惨痛,临床一定要认真分析脉象。

数脉可以在“病风”“病温”“病寒”出现,如何通过脉诊进行鉴别,笔者体会如下。寒令脉急,寒邪外感,脉必暴见浮紧数,当然还可以根据证候鉴别,这里可以参阅《伤寒论》,此处不累赘。如何快速鉴别“病风”“病温”,这个是有规范的,规范来自于《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此文指出“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病温有三个特点:脉数、脉躁、尺热。病风有三个特点:脉数、脉滑、尺不热。笔者结合临床,认为病风的尺不热,只是与病温的尺明显热相对而言的,且病风的脉滑,还可以是脉浮缓,临床应该注意分别。

数脉的意义

摸到脉数兼小弱涩,谓之久病的脉,必须告诉病人治疗的周期是很长的,不能求速效。“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摸到这样的病,可以告诉病人,配合好可以很快痊愈。在热病治疗的过程中,脉数转为脉静,这是痊愈的标志,摸到这样的脉象,可以告诉病人很快就能好。很多寒性腹泻的病人,摸到数脉,可以告诉病人很快就不会腹泻了,这都是有大量临床依据的。

临床确定数脉,如何抓住病机,确定治则,拟定用药,《脉理求真》讲得很清楚:数兼洪滑,且极有力,或者内热蒸腾,伏火发动,当作实看。如系细小强滑细数绵软,纵有身热,须宜温治。或引阳归阴,其数自平;或补精化气,其数自除;或温中发表,其气自舒;或宣壅去滞,其数自消。此段将数脉主病的用药原则说的很透彻,当数脉主实热时,可透、清、下等,这类方药有很多,经典的如防风通圣丸等;数主虚热,阳虚时,可选右归丸,气虚时,可选补中益气丸,阴虚时,可选地黄丸类,左归丸。

以上仅是笔者临床对数脉的总结及体会,古人云:“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脉诊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仅窥见一隅,此文仅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还请指导。(刘先利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答一叶知秋——您把妊娠脉是把寸关尺吗?【草根一生】

 脉诊在辨证中的四种应用 (2015-06-03 20:34:10)[编辑][删除]
                                                 http://p4.qhimg.com/t013e23b922a8870884.jpg           一叶知秋Sam通过微博 对你的博文发表评论:             请问,您把妊娠脉是把寸关尺吗? 是的,
 关滑尺带数,流利往来并雀啄,
小儿之脉已见形,数月怀耽犹未觉。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