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建华:内外兼攻荡顽疾

(2022-09-28 04:06:39)

他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疾病,无论手术治疗,还是中医药保守治疗,中医药参与率达100%——

时间:2022-02-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巴全东 李晨 成美

吴建华,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中医外科学科带头人,主任中医师、教授,江苏省名中医。擅长普外科三、四级常规及腹腔镜手术,创新运用经典理论、经典方剂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现担任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外科教学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常务委员、长三角脉管病联盟首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对于甲状腺结节,我给你开些中药,五六个月后就能缩小。”在徐州市中医院名医堂专家门诊,吴建华对慕名来问诊的一位中年患者说。“甲状腺结节,中医属于‘瘿病’,主要由情志内伤及饮食不调所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发病与肝、脾密切相关。在治疗上,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消瘿散结为主,通过中药调理、贴敷治疗可使甲状腺结节缩小。”吴建华说。

从事中医外科30多年来,吴建华认为“治外必本诸于内”,内外并重,标本兼顾,不仅着眼于治疗疾病,更关注人的机体本身。“中西医‘双剑合璧’,方能内外兼攻荡顽疾。”

“外科手术是中医‘扶正祛邪’的一种手段”

1982年,吴建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该校建于1954年,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那时,学校里名家云集。1987年毕业时,我的专业成绩基本都在95分左右。我听从组织分配,回到家乡,在徐州市中医院工作至今。”吴建华说。

30多年来,吴建华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外科工作,诊疗范围包括胃肠、肝胆、甲状腺、乳腺、周围血管、疮疡、肿瘤、骨关节、各科疑难杂症等。他善于中西医结合施术,无论手术治疗,还是中医药保守治疗,均有较好疗效,中医药参与率达100%。

吴建华介绍说,中医外科手术历史悠久。《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脱疽(周围动脉血管闭塞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发于足趾,名曰脱疽,其状赤黑……急斩之”。《三国志·华佗传》记载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医者进行死骨剔出术和剖腹术。明清时期的气管、食管缝合术是世界上该种术式的最早记录,“切开腹壁……有形如蜈蚣昂头出,急以刀钳去之”,对阑尾切除手术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分内治和外治两大类。内治法与内科类似,依据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按照疮疡初起、成脓、溃后三个发展阶段,或消、或托、或补,辨证用药,有的放矢。外治方法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药物疗法将药物制成剂型(膏药、油膏等)施于患处,药力直达病所。手术疗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等。其他疗法有引流法、针灸法、熏法、热烘疗法、冷冻疗法等。大部分外科疾病外治与内治并重,相辅相成,以增疗效。”吴建华说,外科手术是中医“扶正祛邪”的一种手段,“祛邪以救本,祛腐不伤新,祛邪不伤正”。

“疮发于外,首辨阴阳”

中医临床诊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吴建华谨遵“疮发于外,首辨阴阳”“谨守病机,治病求本”“辨病与证,有机结合”的治疗原则。吴建华解释说,外科疾病首先要详审阴阳。阳证多由火毒蕴结,毒浅而来势暴急;阴证多为阳虚痰凝瘀阻,病位深而来势缓慢。临床诊治既要分清阴阳之常,又要辨明阴阳之变。“外科病症虽然复杂多变,但只要阴阳辨明,就能对症下药、对症施治。中医外科疾病诊治特点是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才能针对病情的进展情况,灵活有度,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在临床上,吴建华擅长运用经典理论、经典方剂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无论手术治疗,还是中医药保守治疗,均有较好疗效。“中医外科强调手术的个体差异性,以人为本。可做可不做的手术坚决不做,可做小的手术,坚决不做大的,不仅治人的病,更治患病的人。因人制宜,不是‘为了手术而手术’,治疗方案更具人性化、个性化。”

“治外必本诸于内”

多年来,吴建华针对中医外科脱疽病、粉刺乳痈、晚期癌症等中医药优势病种、疑难病症开展临床研究,形成了“内外并重,标本兼顾”“重视二天,顾护脾胃”“久病入络,虫药搜剔”“重视痰瘀,论治顽疾”“补气活血,加速术后康复”等特色诊疗思想和经验。吴建华说,“治外必本诸于内”,外治在表而作用于内,治在皮膜、腠理而内通脏腑,治在局部而调节整体。外科疾病必须内外并治,标本兼顾。“中医外科医生既要精通内治之法理,又要擅于外治之法,除娴熟运用传统中医外治法外,也要精于现代手术,紧跟精准、微创外科新潮流。”吴建华说。

吴建华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许多外科急危重症、疑难病症患者。他采用通脉汤、降脂消斑通脉膏内服配合通脉穴贴膏穴位贴敷的治疗方法,治疗脱疽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脱疽病,是以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表现的脉管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就是脱疽病的一种。中医学认为,脱疽多因正气虚弱,寒湿之邪侵袭,造成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痹阻不通所致。

安徽患者汪先生双下肢酸痛麻木两年,多家医院均诊断为坐骨神经痛,多种方法治疗均无效,慕名来到徐州市中医院中医外科就诊。吴建华通过趺阳脉诊脉结合彩超、血管造影,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予以通脉汤内服,配合特制中药穴贴治疗,经半个月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两个月后痊愈。

71岁的徐州患者张先生,双下肢发凉、麻木、疼痛,以及间歇性跛行5个多月,有高血压病史15年、高脂血症12年、腔隙性脑梗死病史3年。彩超显示:双下肢动脉硬化狭窄,部分中断,并多发斑块,双侧足背动脉血流减少。本着“补气振元、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涤斑通脉”治疗原则,吴建华开出降脂消斑通脉膏方,每日2次口服。连续治疗6月后,张先生双下肢麻木、冷痛、头晕等症消失,行走2000米无不适。

“外科手术是一把双刃剑”

吴建华说:“中医不是‘慢郎中’。中医治疗急症,也可以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他手术水平精湛,每年完成三、四级手术200余例,擅长常规或腔镜下结直肠癌、胃癌根治术、甲状腺癌根治手术等,每年处置内陷证、急腹症、复合性创伤、甲亢危象等外科急危重症100余例。

86岁的患者朱先生,腹胀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20多天,在其他医院予以禁食、胃肠减压、灌肠等均无效,插着胃肠减压管来到徐州市中医院。诊断为肠梗阻,中医叫“肠结”,证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生、郁结阳明、腑气不通。在进行TPN(全胃肠外营养)、调节水电平衡治疗的同时,吴建华予以四君子汤和大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服药一剂后,患者排出少许稀便,腹胀减轻;服药两剂解大量稀便,腹胀解除,拔除胃管,进食流质;再服3剂,诸症解除,治愈出院。吴建华介绍,“肠结”有虚实之分,朱先生年事已高,五脏虚损,加之盛夏贪食生冷,阳气伤亡,形成脾肾阳虚、寒结阳明、腑气不通,属真虚假实、阳虚寒凝,因此治疗上必须温煦脾肾阳气,方能寒散腑通。

吴建华带领的中医外科团队是江苏省重点中医临床专科,该科以中西医结合为基础,以中医诊疗为特色,熟练开展各类恶性肿瘤的微创手术,在精准医疗、加速康复医疗、新技术应用方面在徐州处于领先地位。

“中西医结合,双剑合璧。外科手术是一把双刃剑,切除坏死组织的同时,也给正常组织和气血带来损伤,术后患者常见气虚血瘀证,需要补气活血,加速术后康复。”吴建华说。

无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在他看来,手术只是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治疗手段,“围手术期治疗是中医治病的本义,也最能体现中医外科的特色。”

围手术期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全过程。吴建华介绍,术前通过中医药调节让患者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手术,“邪去更扶正”,术后“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应用中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围手术期的中药应用,平衡人体气血阴阳,调和五脏六腑,减少患者对化学合成药物的依赖,降低抗生素等西药的使用,这一点在恶性肿瘤的术后中医药调理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吴建华说。(巴全东 李晨 成美)  

刘启廷辨治下肢病证验案三则

 (2022-09-26 13:11:13)[编辑][删除]


时间:2022-03-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刘荔

临床常见表现为下肢顽固性痛、挛、麻等症状的患者,单纯对症治疗效果往往不明显,需综合全身辨证施药,方能收到良好效果。今总结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辨治下肢疑难病证验案三则。

四妙勇安汤治热性脱疽

李某,男,46岁,1998年6月5日就诊。患者有糖尿病史12年,平时仅有轻微的口干渴,其他症状不明显,间断服药治疗。患者自恃体力旺盛,轻视该病,且每日膏粱厚味、酒水不断,所以血糖居高不下。近半月来出现双下肢肿胀疼痛,夜间痛甚,难以入睡,双足趾出现肿胀溃破,右足为甚,且口干舌燥加重,空腹血糖18.6mmol/L,西医诊断为糖尿病足,给予胰岛素及抗感染等药物治疗,血糖略有下降,但局部溃破愈加严重,西医告知必要时需手术截趾控制感染。患者惧怕手术,遂求诊于中医。刻诊见患者情绪激动,面颊潮红,口唇干褐,两足背下端暗红肿亮,脚趾可见溃烂及脓性分泌物。舌红,苔黄欠润,脉数。

辨证为火毒蕴结,气血凝滞。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化瘀散结。方用四妙勇安汤:金银花90g,玄参90g,当归60g,甘草30g。另用甘草500g,研细末备用。中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药渣再次煎煮后洗浴双足,浴后擦干,然后用香油调甘草粉敷患处,厚约3mm,并依据血糖值调整胰岛素用量。5天后复诊,足趾红肿减轻,溃破处流液减少,自述口干舌燥亦有改善,仍觉足趾胀痛较重,局部使用外敷药物后可使胀痛暂时缓解。治疗继予上法,并嘱其配合生活调理,合理控制饮食。上方连续服用30余剂,空腹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双脚趾肿胀及溃烂处流水均有明显改善,溃疡面逐渐愈合,口干舌燥消失,但足趾坏疽部位仍有潮红,触之痛甚。停用口服药,单纯外用甘草香油调涂药物,保护局部创口,以利修复。

按四妙勇安汤是中医外科治疗疮、痈、肿、毒的常用方剂,尤其适用于溃烂以及热毒壅盛而阴血耗伤的脱疽者。现代医学中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或者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血管栓塞病变属于热毒壅盛者。本例脱疽乃因火毒内蕴,血行不畅,气血凝滞,瘀阻筋脉。血行不畅,筋脉瘀阻,则见患处红肿;凝滞不通则痛;火毒内郁,气血涩滞,经脉不通,趾端失其营养,热郁肉腐,则见趾端溃烂。故采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方。特别是甘草、香油外敷,使局部清润,濡养筋脉,促进痊愈。

芍药甘草汤治膝关节挛缩疼痛

雷某,男,90岁,2021年11月11日就诊。患者一周来无原因突然出现两下肢尤其是膝关节处酸楚挛缩疼痛,但活动则可缓解,需不停地屈伸或走动,一旦静止则酸挛疼痛症状加重,因年事已高,且患有多种老年性疾病,不停地走动则感到体力不支,头晕乏力,心悸胸闷,无奈前来求诊。刻诊见患者情绪激动,痛苦面容,面颊潮红,口唇暗淡,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稍弦。

依据舌脉辨证为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治宜养血舒筋,柔肝止痉,通络止挛。方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炒白芍30g,甘草10g,桑叶30g,天麻20g,当归30g,丹参30g。每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用3剂症状缓解,5剂后痊愈,至今未再复发。

按中医认为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加之耄耋老年,肝、脾、肾等脏腑功能衰退,难免精血暗耗,髓枯筋痿,血虚津亏,虚风内扰,静止时血脉闭塞,筋府空虚,筋骨肌肉失去滋养,则出现膝关节处酸楚、疼痛,因燥失濡润而挛缩,故苦不堪言,而活动后血运改善使局部症状得到暂时缓解。芍药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芍药和甘草两味药组成,具有益阴和血之功效,尤善柔肝缓急止痛,临床广泛应用于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而导致的筋脉、肌肉拘急、痉挛等病症,以其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柔筋止痛而见功。

补中益气汤治下肢痛麻

王某,男,65岁,2021年12月5日初诊。患者既往有腰椎病史,近2个月来左下肢疼痛逐渐加重,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来诊述自大腿根部到足尖部位麻木疼痛,难以忍受,坐卧不宁。腰椎CT示:腰椎3~4、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服用止痛药可暂缓疼痛,但又出现胃痛脘痞、纳谷不馨、神疲乏力、背酸膝软、忽冷忽热、小便频数、大便稀溏等不适。刻诊见患者拘腰跛行,步伐缓慢,精神不振,面色晦暗,情绪低落,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为气血亏虚,经脉循行迟涩,筋骨肌肉失其濡养,不荣则麻,不通则痛。治宜健脾益气,化生后天以养肝肾。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炙黄芪30g,红参30g,炒白术30g,当归30g,川芎15g,炒白芍30g,木瓜30g,升麻10g,柴胡15g,巴戟天30g,盐杜仲30g,续断15g,狗脊3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周后麻痛症状略有缓解,精神明显改善,胃痛脘痞消失,食欲增加,二便正常。上方加细辛5g、全蝎10g。嘱其将药渣用布包裹趁热敷于腰膝,意在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上方服用21剂,下肢痛麻症状基本消失。

按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本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而设。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四肢肌肉承受水谷精微无由,而表现为肢软体倦、神疲乏力、不耐劳累,此乃脾气升举无力之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亏虚均可从脾胃调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今脾虚则肾无以制而横溢,骨之增生起矣。肝主筋,而阳明(胃)乃宗筋之府,阳明病则不能正常化生气血以濡筋,筋无所润,带脉不约,则足痿不用,气血凝滞,络脉阻塞,肢节失养,则痛麻愈甚。今宗《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立法,在补中健脾、益气固摄基础上,配以强筋骨、行气血、通经络、止痹痛之品,标本兼顾,促病早愈。(刘荔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李济仁医案三则

 (2022-09-27 14:26:08)[编辑][删除]


时间:2022-02-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李智发

李济仁,祖籍安徽歙县。自幼从其当地名医习医,学继新安,精研医典。熟读《黄帝内经》《汤头歌诀》《医方集解》等,善治内、妇、儿疑难杂症。他临证师古而不泥古,灵活多变。化裁古方,每有新意,常获奇效。兹举医案3则如下。

治胃疾喜用散剂

胡某,男,56岁。1983年12月6日就诊。患者胃脘疼痛已8年余,发作时上腹胀痛,空腹尤甚,喜温喜按,嗳气吞酸,困倦乏力,四肢欠温,大便色黑,舌质淡,苔白,脉濡细。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钡餐透视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李济仁以黄芪建中汤改散(白芍18g,黄芪24g,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5枚,怡糖30g)。另服乌贝及甘散。二者交替服用。2日后大便由黑转黄。隐血试验阴性。继用2月余,再次钡透检查,原溃疡病灶已不明显,临床诸证基本消失。

按治疗胃部疾患时,对炎症、溃疡李济仁喜用散剂。他认为这些病变病灶均在胃内壁,散剂在胃内时间长,且可粘附于病灶,渐渍而散解。可发挥局灶性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提高治疗效果,故病自愈。

肝病服药宜在睡前

陈某,男,37岁。1982年4月6日就诊。患病毒性肝炎已4个月,肝功能不正常,自觉神疲肢软,乏力纳差,食后腹胀不适,矢气频多,胁肋胀痛,肝肋下一横指,质中,触痛,大便初软后溏。舌质淡,苔白,脉弦。李济仁以紫丹参30g,广郁金10g,败酱草20g,淮山药20g,焦白术10g,炒积壳10g,杭白芍9g,炒柴胡6g,粉甘草6g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嘱药后卧床休息2小时以上。共服药20剂,肝功能恢复正常,诸证尽失。

按李济仁认为服药应结合人体之动态和药物作用之特点,选择最适宜时间,以充分发挥其功效。治疗肝脏病变,常嘱其睡前服药或药后即卧,宜静忌动。此意本于《黄帝内经》“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之论。他认为读古人书应细心玩味。

谨守病机而治

于某,男,18岁。1985年7月3日初诊。患者4个月来两下肢逐感软弱无力,不能行走1个月,面色苍晦,形体消瘦,两腿肌肉萎缩,时感麻木疼痛,步履蹒跚,姿似鸭步,足跟疼痛,耳鸣,食欲不振,夜尿增多,大便正常,脉沉濡,舌淡苔薄。李济仁以右归丸化裁治之。处方熟地15g,山萸肉15g,甘枸杞15g,补骨脂15g,桑寄生15g,淮牛膝15g,当归15g,千年健15g,宣木瓜15g,鸡血藤15g,活血藤15g,杜仲10g,桂枝10g。5剂煎服。药后患者感觉好转,肌力似增,脉舌同前。前方去活血藤,加菟丝子10g,制附子10g(先煎),焦白术10g,太子参15g。5剂后能短时走动,鸭行步态已不明显,脉象有力,再进10剂,行走渐趋平稳。

按本例患者属肾精亏虚,肝血不足。根据“肝肾同源”,精血互生之论,以补肾为法。方以右归丸方化裁,以补肝肾,填精补血,强筋续骨,舒筋活络,佐健脾益气,以获全功。(李智发 安徽省黄山卫生学校)

临证医案四则

时间:2019-11-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衡百川

 

  验案一:

  苗某,女,50岁,患者因“左下肢小腿肚疼痛,不能行走1周”曾就诊某院骨科,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听人介绍,求诊于余。刻下症:左下肢小腿肚酸痛无比,伸直困难,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弦。综上诊断,考虑筋结之重症,首诊予以芍药60g,木瓜60g,炙甘草10g,7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上方不变,再服七日以善其后。

  验案二:

  刘某,女,70岁,高血压半年,头晕,活动后加重,起则头晕眩,无口干口苦,大小便正常,睡眠尚可。舌淡红,苔薄白偏滑,脉弦。多次血压监测170~180/100~110mmHg,当时患者拒绝服用西药,求治中医。当时考虑高血压,属于阳虚水泛,予以真武汤加减治疗,茯苓25g ,白芍25g, 炒白术20g ,炮附子20g(先煎),生姜25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上方服用20天后,血压正常,嘱咐常测血压,随访半年血压一直正常。

  验案三:

  张某,男,36岁,患糖尿病5年,每天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空腹血糖控制在9mmol/L左右,干渴,口臭,尿黄,平素乏力,舌红,苔薄腻,脉弱。考虑消渴之胃强脾弱之证,予以补中益气汤合并泻心汤加苍术、石膏治疗,方药如下:大黄10g,黄连10g,黄芩10g,生石膏30g,黄芪30g,苍术10g,白术10g,党参15g,陈皮10g,柴胡6g,升麻6g,炙甘草9g,15服,水煎服。

  15天后二诊:患者口干口臭明显减轻,小便仍黄,空腹血糖6~7mmol/L,舌红,苔薄白,脉偏弱。上方继续服15剂。

  再15天后三诊:患者口干口臭基本消失,小便淡黄,空腹血糖5.5~6.2mmol/L,餐后血糖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较前明显有力。予以六君子汤加黄连善后。

  验案四:

  朱某,食管癌一年,一月前行放疗治疗,放疗后饮食仍然噎膈,因患者畏惧手术,求诊。现纳差,乏力,无明显口干苦,小便淡黄,大便少,舌淡暗,苔偏厚,脉弱。患者噎膈病,予以利膈汤合大半夏汤加减治疗。方药:附片10g,姜半夏15g,栀子15g,人参10g,蜂蜜30g,10服,水煎服。二诊:患者噎膈症状减轻一半左右,纳差明显减轻,仍乏力,上方加重人参为15g,继续服用10服。三诊:患者噎膈症状已经不明显。乏力明显好转,饮食正常,予以人参调为党参20g,加桃仁5g,牡蛎15g,继续服用10服。四诊:患者已经无明显不适当,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提示肿瘤较前缩小,继续服用上方,隔日1服。现仍在调理中。(衡百川 江苏省徐州新沂市人民医院)

接骨七厘片

 (2022-09-29 13:18:30)[编辑][删除]


活血散瘀 疗伤止痛

时间:2022-01-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李尊元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常言道“伤筋动骨一百天”,可见骨折后的日常调养十分重要。在跌打损伤、断筋折骨、骨裂等骨损伤疾病的早中期,您不妨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试试续筋接骨的代表方剂——接骨七厘片。

中成药接骨七厘片由清代医书《杂病源流犀烛》中记载的接骨紫金丹化裁并改变剂型而成,原方用“土鳖虫十个,去头足酒浸,晒露三日夜,取出炒,骨碎补,自然铜火煅醋淬七次,巴豆霜,乳香,没药,血竭各五钱,当归尾酒浸一夜,焙干,硼砂各三钱,地龙十四条,洒浸去土,晒干”。

组方功效

中成药接骨七厘片去掉原方中峻下的巴豆霜、性寒走窜的地龙,其主要成分为醋乳香、醋没药、当归、土鳖虫、烫骨碎补、硼砂、龙血竭、煅自然铜、酒大黄等。

方中乳香、没药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之功,乳香活血伸筋为优,没药活血散瘀力佳,两药相须为用,可增强活血止痛之效,醋制亦可增强散瘀止痛之功。土鳖虫、自然铜均具有续筋接骨、破血逐瘀、疗伤止痛之效,主要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血瘀疼痛。骨碎补有温补肾阳、强健筋骨之功,常用于骨折伤筋之证,尤适宜肾虚者。血竭有活血疗伤、散瘀止痛之功,为伤科要药。当归有补血、活血、止痛、润肠之功,适宜用于跌打损伤之痛证。大黄为苦寒泻下药,有活血祛瘀、推陈致新之功效。硼砂味甘咸性凉,有消肿解毒的作用。全方用药精当,主次分明。

服法禁忌

本药采用大量活血散瘀、疗伤止痛之品,药效强劲,佐以补肾养血药,化瘀不伤正,尤适用于骨折早中期的治疗。

服本药期间,禁生冷、辛辣、海鲜、肥甘厚味等。骨折早期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中期可适当服用些富含钙、优质蛋白质的食品,如牛奶、海带、瘦肉、骨头汤等,有助于接骨疗伤。

由于本药活血力较强,有出血症状者忌用本品;孕妇、哺乳期、月经期忌用或谨慎应用,以防耗血动血;另外,体质虚弱者也应谨慎应用。

温少阴、阖厥阴治骨科外伤术后发热

  (2022-09-29 04:51:31)[编辑][删除]

摘自2022-9-28中国中医药报
潘宗奇 广东省中医院
感染是骨科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因此骨科术后发热应先鉴别是否为感染引起。而对于非感染性发热的治疗,西医以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等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则讲究辨证施治,其优势在于能针对患者不同发热情况及其他兼症进行个性化治疗。本案在排除感染导致发热的前提下,从“厥阴为阖”理论着手,采用温少阴、阖厥阴的思路治疗,获得显效。现整理总结如下。
冯某,男,47岁,2022年5月21日入院。患者当日上午于工地2米高的高架工作时跌落,左侧肢体着地,致左侧胸部、腰部、左髋部疼痛,被送至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急诊予完善颅脑、胸部、全腹部、髋关节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结果提示:1.左侧第4~9肋骨骨折,部分断端错位,邻近左侧胸壁软组织肿胀、积气;左侧胸腔少量积气,左肺组织压缩约5%;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左肺下页密影,注意创伤性湿肺。2.骶1、骶2椎体左侧份、左侧髂骨、左侧髋臼、左侧耻骨上支、右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周围软组织明显肿胀,肌间隙结构欠清晰。5月26日行骨盆骨折手术,因术后并发血胸,于6月1日转入重症监护室,经综合治疗后好转,转回普通病房后出现反复发热,经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完善相关检查后,提示感染依据不足,予中医会诊。
6月13日初诊:患者昨日发热恶寒,热峰38.4,头汗出,汗后畏寒,口干口苦,欲饮,精神疲倦,四肢厥冷。现诉腹痛伴胸闷,腹痛喜按,夜间加重。纳可,眠可。昨日大便2次,质干,今日大便未解。舌红苔腻,脉细滑。
辨证:厥阴病。
分析:四肢厥冷、脉细为血衰营卫俱虚,寒凝经脉痹阻。患者见反复发热,汗后畏寒伴神倦,阳气虚损,阴寒内盛,寒盛则格阳,少阳相火上越。厥阴之上,中见少阳,见口干口苦。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阖阴而生少阳,少阳之气能有序生发,而非过犹不及。故治以温通为主,以破长久之沉寒痼冷,让相火潜藏。
治法:温升厥阴。
处方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减:当归15g,桂枝15g,赤芍15g,炙甘草25g,通草5g,大枣30g,生附子15g,生半夏60g,生晒参30g,桃仁15g,生大黄15g,红花10g,生姜15g,白术15g,吴茱萸15g,黄芪60g。
6月15日二诊:昨夜寒战,后发热,头面出汗,现精神明显改善,对答流利,腹痛较前改善,无胸闷气喘,眠可,纳可,便可,昨天大便1次,质偏干,无口干口苦。四肢温,指尖稍凉。舌红苔腻,脉象整体有力,左脉关尺稍弦细。病证基本同前,仍见反复发热,但发热后患者自诉未见疲倦,脉象整体较前有力,为三阴证欲出三阳之象,守方治疗。
6月16日三诊:患者昨日寒战后发热,发热后不伴恶寒,出冷汗,汗后不累。自诉近来于早上11时及下午7时发热,背部发冷,头面汗出,汗出后解,发热后纳差。昨日大便2次,质偏干。纳可,眠稍差。无口干口苦。四肢厥冷较前改善,指尖稍凉。舌红苔腻,脉整体较前有力,左关尺稍弦细,右脉滑细。病证基本同前,仍见发热,考虑为前方温阳破阴之力不足,加强温通之力,助三阴证透出三阳而解。治以温升厥阴。处方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合四逆汤加减:当归30g,桂枝30g,赤芍30g,炙甘草25g,通草5g,大枣45g,生附子20g,生半夏60g,生晒参30g,桃仁15g,生大黄10g,红花10g,生姜30g,白术15g,吴茱萸15g,黄芪100g,细辛15g,干姜20g。同时配合艾灸肾关、三阴交、太溪。
6月17日四诊:患者昨日发热恶寒少许,体温最高38,后自行退热。今日已无发热,精神改善,食纳一般,昨日大便1次。四肢厥冷较前改善,指尖稍凉。舌红苔白,脉象整体较前有力,左关尺细,右脉细。患者已退热,精神改善,提示里证出表。当日转院康复治疗,未带中药出院,1周后随访无发热。
按 患者术后出现反复发热,辨为病在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厥阴亦为阖,为两阴交尽,阴尽阳生之时,阖阴生阳,阳气复来,复气不及则寒,复气太过则热。本案表现为厥阴阖而不及,阴寒凝聚而不能阴尽生阳,阳气升发不及,郁而发热,治疗用当归四逆汤加减,以温通之法助厥阴之升发。患者素体不足,太阴不运,脾约而见阳明不降,故出现大便秘结。治疗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左路加附子、吴茱萸、生晒参、黄芪等药物加强扶正托透之力,右路加大黄、桃仁,维持左升右降,防止复气太过而热化。厥阴容易从少阳火化,方中加入半夏,防止出现少阳相火升发太过而热化之象。
本案早期阳明不降,后期出现厥阴不升,故恢复阳明、厥阴之升降为本案治疗的核心思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木火左升与金水右降,主导六气圆运动中阳升阴降,厥阴主一身气机之升,阳明主一身阳气之降,恢复厥阴、阳明的左升右降是恢复一气周流之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