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又是一年春
(2022-09-27 09:05:22)春天到了,桃花开了,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桃红又是一年春”。几千年来,我国形成了独特的桃文化:描写美人容颜用“人面桃花”,赞誉教师成就是“桃李满天下”,喻指学业有成用“桃李芬芳”,形容隐居生活有“世外桃源”,表示礼尚往来用“投桃报李”,赞扬德高望重则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结拜,称为“桃园三结义”。
桃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史,属五果(枣、李、栗、杏、桃)之一。桃的品种共有3000多种,我国占1/4以上,可分为食用桃和观赏桃两大类。
桃子的形态和颜色多种多样,千姿百态。论颜色,有红桃、绯桃、碧桃、白桃、乌桃、金桃、银桃、胭脂桃等。按形状,有棉桃、油桃、方桃、扁桃等。按成熟的时间有春桃、夏桃、秋桃、冬桃。甚至有按月份分类的,如江西的“四月白”,北京的“五月鲜”,东北的“七月红”,南京的“八月寿”,河南的“十月桃”,北方还有11月的“大雪桃”和12月的“雪里埋”。一年四季都可以尝到美味的鲜桃。西游记》中蟠桃园里的桃,很是神奇。吃了头等大桃,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吃了二等中桃,可“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吃了三等小桃,也可以“成仙得道,体健身轻”。当然,这是一种艺术夸张。
桃的营养价值很高,民间都说“桃养人”。桃富含蛋白质、脂肪、各种糖类、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钾等矿物质。中医认为,桃具有补益气血、养阴生津的作用,可用于大病之后气血亏虚、面黄肌瘦的人食用。桃含铁量较高,可用于缺铁性贫血。桃含钾多而含钠少,适合于水肿病人食用。
桃仁是一味常用中药,性味苦平,主要作用是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桃仁的应用有一定讲究,《本草纲目》中写道:“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润燥活血,宜汤津去皮尖炒黄用,或麦麸同炒,或烧存性,各随本方。”在临床上,桃仁很少单用,一般配合其他药物使用。须注意的是,桃仁有毒,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段振离 河南中医药大学)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者现象都存在着阴和阳两个方面。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由此可见,阴阳非常重要,而疾病发生的根本是阴阳失调,中医看病时先要判断患者是阴证还是阳证。
阴阳交替与疾病转归
《红楼梦》第十一回写道:凤姐儿说道:“你只管这么想着,病那里能好呢?总要想开了才是。况且听得大夫说,若是不治,怕的是春天不好呢。如今才九月半,还有四五个月的工夫,什么病治不好呢?”
凤姐儿劝慰秦氏的这段话,表面是在讲季节变换和病情发展,实际上却包含着中医的阴阳之道:四季循环,阴阳交替,动态平衡。就好比凤姐提到的“春天”“四五个月的工夫”。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凉寒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这是自然界的阴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
《黄帝内经》强调“天人相应”,是指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其实也与自然界的四季交替、阴阳消长变化有着密切联系。一年四季阴阳的消长,春夏阳长,秋冬阳消,人身之阳也随之消长,从而影响疾病的转归。
《红楼梦》第十一回又写道: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回来的人都说:“这几日也没见添病,也不见甚好。”王夫人向贾母说:“这个症候,遇着这样大节不添病,就有好大的指望了。”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文中提到的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医上讲“冬至一阳生”,就是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而“夏至一阴生”,则是指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
王夫人所说的“遇到这样大节不添病”,也有来头。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很容易发病,或旧病复发。俗语常说“冬至收老头”,因为冬至为一年阳气最弱之际,而老年人暮年亦是人一生阳气最弱之时。倘若老年人平素身体有疾,到了冬至时节,因天、人、时之阳气最弱,其命难存。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写道:湘云听了,由不得一笑,说道:“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好说。这叫人怎么好答言?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翠缕道:“这么说起来,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些阴阳了?”
这里湘云说的“千变万化”,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自然界最关键的就是一阴一阳。《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里是在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概分为阴和阳,但阴阳之中复有阴阳,这种既对立又互相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无穷无尽。阴阳学说贯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治。
血气男女,用药有别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写晴雯半夜出门,受了风寒感冒。贾宝玉赶紧差茗烟去请大夫来瞧。大夫来了一看,认为晴雯是风寒感冒兼有食滞,吃些祛风散寒、消积导滞的药就好了,于是开了一个方子。具体方剂书中没写,但宝玉一看这个方子气坏了,连说人家是个庸医,因为方子里除了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外,还有枳实、麻黄。
宝玉道:“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孩儿们也象我们一样的治,如何使得!凭他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禁得。谁请了来的?快打发他去罢!再请一个熟的来。”……
一时茗烟果请了王太医来,诊了脉后,说的病症与前相仿,只是方上果没有枳实、麻黄等药,倒有当归、陈皮、白芍等,药之分量较先也减了些。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然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狼虎药。我和你们一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里长的几十年的一棵老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的白海棠,连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如何禁得起。”
在这里,贾宝玉提到了“女孩儿们的药”,是因为男女也分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宝玉讲“女孩儿们的药”,其实就是在讲,男子属阳,女子属阴。男子多以气为主,女子多以血为主,气属阳,血属阴。
因此,王太医给晴雯开的方子中,去掉麻黄、枳实,增添了当归、陈皮、白芍。宝玉讲麻黄是“虎狼之药”,是因麻黄的发汗力强,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应慎用,宝玉认为晴雯是个娇弱的女孩子,用不得麻黄这么猛的药。当归则是补血药,妇科中多用,有“十方九归”之说,故宝玉认为王太医开的这个方子更妥当。
总之,阴阳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总纲,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最基本的纲领。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
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留给大家的印象主要是进入大观园后的种种表现令人捧腹。然而,这位农村来的老太太其实是《红楼梦》中最具生活智慧的人之一。
王熙凤女儿的名字“巧姐”就是刘姥姥给取的,并且在全书的最后,刘姥姥还救了巧姐。所以,我们不能以贫富或世俗的眼光来轻易看待每一个人。刘姥姥虽然不识字,但却有着生活大智慧,而且刘姥姥的生活智慧还与一些中医道理暗暗契合。
心气平和无苦忧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写道:刘姥姥因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分,忙跳下地来问“姑娘好”,又说:“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贾府一顿螃蟹的钱就足够庄稼人吃一年了,这种富贵生活是田间地头的刘姥姥所不能想象的。但即便如此,刘姥姥并没有因此而产生贪欲妄想,更没有长吁短叹生活的不易;而是摆正心态,心气平和,不苦、不妒、不贪,没有产生任何不良情绪。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再看现代社会中的人,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心情并不一定好,过着富足生活而心理疾病亟待解决的高学历人群并不少。刘姥姥虽然生活上艰苦,文化程度低,但她的心并不苦,精神上不愁不忧不急。刘姥姥的良好心态,放在今天仍然值得提倡。
常年劳作身体壮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又写道: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一个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道了万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候。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家活也没人作了。”贾母与刘姥姥同为老年女性,但两者各方面的对比反差都非常大。贾母的生活可以用荣华富贵来形容,而刘姥姥则是脚踩大地的庄稼人。贾母有见识、有地位,但也生活在勾心斗角的环境中。刘姥姥则生活得很简单,淳朴爽朗中透着一股生命力。
刘姥姥善于调摄自己的心理状态,她没有因为看到贾府的富庶奢华而心理失衡,反而时常自嘲来逗大伙儿乐,让大伙儿都愿意跟她聊天,离开贾府时,大伙儿还争着送她各种礼物。
刘姥姥长年在田间劳作,也锻炼了身体。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运动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刘姥姥每天田间地头劳作,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使得气血运行通畅,这比养尊处优的贾母吃山珍海味都管用。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道:李纨道:“恐怕老太太高兴,越性把舡上划子、篙桨、遮阳幔子都搬了下来预备着。”舡上划子、篙桨、遮阳幔子这些东西是李纨为贾母准备的,贾母连在府里走动都要坐竹轿。贾母一直生活在富贵之家,生活太过安逸,长期不劳作,也没有体育锻炼,连出门都要带上遮阳幔子,自然气血不畅,肢体软弱,动则心悸、气喘或汗出等。
《红楼梦》第四十回又写道: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跴滑了,咕咚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说话时,刘姥姥已爬了起来,自己也笑了,说道:“才说嘴就打了嘴。”贾母问他:“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刘姥姥道:“那里说的我这么娇嫩了。那一天不跌两下子,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这一段文中写道,刘姥姥已经七十五岁了。即使在现代社会,七十五岁的老太太摔一跤,可能都会担心是否骨折或者摔伤。贾母让丫鬟赶紧扶刘姥姥起来,结果刘姥姥却不用人搀扶,自己就爬了起来。在刘姥姥身上,我们能看到庄稼人那结实的身子骨和生机勃勃的活力,更明白了“生命在于运动”这一真谛。
膳食调养保胃气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道:刘姥姥笑道:“我看你们这些人都只吃这一点儿就完了,亏你们也不饿。怪只道风儿都吹的倒。”刘姥姥说贾府的姑娘们吃得太少,风儿都能把人吹倒。这个场景如今也常见:我们现代有部分女性尤其爱美怕发胖,一味地追求以瘦为美,常常不吃主食,每餐只吃一点点。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导致脾胃功能减弱,极大影响了人体气血的生成。《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所以在生活中尤其要注意“保胃气”,若伤了胃气,则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不足,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很大的威胁。
再有,现代老百姓的美食选择过多,食物的种类和品类丰富,食物精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反倒是粗茶淡饭少见了,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所谓的富贵病也成了常见病症。(唐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
从凤姐之病说开来
女性常见疾病基本上都与“经、带、胎、产、杂”有关。其中,“经”是指月经病,“带”是指带下病,“胎”是指妊娠病,“产”是指产后诸病,“杂”则是指妇科杂病,这些疾病都严重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在《红楼梦》中,王熙凤便因为小产,落下了病根,又因着性格要强,“怕被人耻笑了去”,不肯落于人后,得了病也不肯休息,处处操心,导致身体未得到及时将养,最终命丧黄泉。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写道:刚将年事忙过,凤姐儿便小月了,在家一月,不能理事,天天两三个太医用药。
这里说凤姐小月,是指小产、流产。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小产、流产照样是需要坐月子的,如果不仔细调养就容易落下病根,甚至不孕不育。明代《校注妇人良方》强调“小产重于大产,盖大产如瓜熟自脱,小产如生采,断其根蒂”。这里不得不提到《傅青主女科》的生化汤,它是治疗产后血瘀证的良方,很多女性产后基本上都会喝生化汤。生化就是瘀血化、新血生的含义。因为产后恶露存留有多瘀之症,乃用生化汤。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又写道:谁知凤姐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一月之后,复添了下红之症。他虽不肯说出来,众人看他面目黄瘦,便知失于调养。王夫人只令他好生服药调养,不令他操心。他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遗笑于人,便想偷空调养,恨不得一时复旧如常。谁知一直服药调养到八九月间,才渐渐的起复过来,下红也渐渐止了。
《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力、劳神过度,足以伤气,损伤心、脾、肾的功能,导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凤姐流产后本就气血亏虚,冲任不足,再加女子本来就以气血不足多见,凤姐平时府里事多偏又爱争强好胜,且年轻又不知保养,长久下来,自然耗散心血,尤其是妇科关系最密切的肝、肾、脾三脏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胞脉、胞络受损,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从而导致凤姐小月一月之后竟然复添下红之症。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写道:平儿见问,又往前凑了一凑,向耳边说道:“只从上月行了经之后,这一个月竟沥沥淅淅的没有止住。这可是大病不是?”鸳鸯听了,忙答道:“嗳哟!依你这话,这可不成了血山崩了。”平儿忙啐了一口,又悄笑道:“你女孩儿家,这是怎么说的,倒会咒人呢。”鸳鸯见说,不禁红了脸,又悄笑道:“究竟我也不知什么是崩不崩的,你倒忘了不成,先我姐姐不是害这病死了。我也不知是什么病,因无心听见妈和亲家妈说,我还纳闷,后来也是听见妈细说原故,才明白了一二分。”
这里讲的是凤姐患了崩漏之妇科病证。崩漏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常互相转化,交替出现。崩漏之证有多严重?深谙医道的曹雪芹借鸳鸯之口说“自己的姐姐害这病死了”。
《景岳全书·妇人规·崩淋经漏不止》记载“暴崩者,其来骤,其治亦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也难”。这指的就是暴崩发生突然,但治疗相对容易,而久患崩漏者,病较深,治疗反而难。对于崩漏患者来说,止血塞流稍微容易,而调经复旧就比较困难。尤其崩漏之病过久,则令女子气血大虚,当以补气摄血、补血止血为主。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写道:谁知(凤姐)到夜里又连起来几次,下面淋血不止。至次日,便觉身体十分软弱,起来发晕,遂撑不住。请太医来,诊脉毕,遂立药案云:“看得少奶奶系心气不足,虚火乘脾,皆由忧劳所伤,以致嗜卧好眠,胃虚土弱,不思饮食。今聊用升阳养荣之剂。”写毕,遂开了几样药名,不过是人参、当归、黄芪等类之剂。
这里可以看出,凤姐失血导致气随血秏,最终气血两虚,身体十分虚弱。通过太医开的方子,我们大概能判断出用的是《傅青主女科》的固本止崩汤。傅氏治疗血崩的精妙之处不在于使用大量的止血药物,而是重在运用补血滋阴之法。血是气的载体,大量失血后,必然导致气随血脱,最后气血两亏。对于崩漏,当以补气补血为主。在补气之药中酌加养血之品,气血同补方能使已去之血得以速生,离经之血得以固摄。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写道:话说王夫人见中秋已过,凤姐病已比先减了,虽未大愈,然亦可以出入行走得了,仍命大夫每日诊脉服药,又开了丸药方子来配调经养荣丸。
中秋已过,凤姐虽未大愈,但病情有所减轻,也可以出入行走了。即便如此,还是要继续调养服药。真如俗语所讲“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红楼梦》第九十三回写道:(凤姐)一句话没说出来,急火上攻,眼前发晕,咳嗽了一阵,哇的一声,吐出一口血来。”
这次吐血过后,凤姐身子一日不如一日,终于在两年之后,病情再次加重,并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在《红楼梦》第一一〇回中提道,贾母丧期,凤姐病累交加,更遭邢夫人毒舌,再次吐血,且这一次是“血吐个不住”。凤姐这次没能撑过去,很快,在《红楼梦》第一一四回,“凤姐停了十馀天,送了殡”。
通过《红楼梦》中凤姐的病情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凤姐的病不是一两天生成的,而是日积月累变化的。一生要强的凤姐,到了后期,累病相加,药不离口,几乎已不能理事却还勉力强撑,真是悲哀。
肉桂桂皮要分清
摘自2025-3-10中国中医药报
邓 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肉桂与桂皮,皆是百姓餐桌的常客,均能入药。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仅收载有肉桂,桂皮仅在地方标准有收载。肉桂与桂皮,均来源于樟科植物,皆是树皮入药。不过前者来源于植物肉桂;后者来源于植物天竺桂、阴香、川桂等。从药材性状而言,肉桂划之显油痕,断面不平坦,气香浓烈,味甜、辣;桂皮划之无油痕,断面平坦,气清香而凉,似樟脑,味微甘辛。“肉桂厚,桂皮薄”“肉桂色浅味浓,桂皮色深味淡”可区分二者。从功效而言,二者皆有温通经脉之效,但两者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有较大差异,不可混用。另有中药桂枝,与肉桂同根同源,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肉桂药食两用;桂皮少做药用,一般多做香料使用。以下细说二者。
肉桂
肉桂来源于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肉桂,“桂”言其叶之脉纹,以脂多肉厚者为佳,故名。《桂海虞衡志》云“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道如圭形,故字从圭”。另有异名菌桂(《离骚》),牡桂(《神农本草经》),桂(《名医别录》),大桂、筒桂(《新修本草》),玉桂《本草求原》等。在药材市场中,加工成不同规格的肉桂又有官桂、企边桂、板桂、桂心等不同称谓。
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其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分为牡桂、菌桂,言牡桂“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谓菌桂“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现代临床用于治疗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痛经经闭等症。著名中成药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狗皮膏等皆有用肉桂组方入药。值得注意的是,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婴幼儿及老年人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肉桂药食两用,是常见的香料和食品添加剂,有温脾散寒之功。阳虚体质人群更为适合食用肉桂,而不适宜湿热体质人群。肉桂也常作为日化用品、杀虫剂等的添加剂和矫味剂的原料。
肉桂含挥发油,称桂皮油或肉桂油。此外,还含有多糖、倍半萜、二萜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肉桂具有降压、降血糖、抗氧化、抗惊厥、解热、抗溃疡、抑菌、抗炎、抗肿瘤、平喘等作用。
此外,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入药为桂枝。其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的功效。现代临床常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等症的治疗。中成药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小青龙颗粒、小建中合剂等皆有用桂枝组方入药。孕妇慎用。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以前所用的桂枝,用的是嫩枝枝皮。桂枝之名始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新修本草》载“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本草衍义》谓“《本经》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与今桂枝相同入药的记载,始见于北宋《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言“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是以在宋以前的古方应用开发时,要引起注意。
桂皮
桂皮,安徽、天津、福建等省习用药材。《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收载桂皮来源于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或川桂的树皮。除上述三种来源外,香桂〔《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华南桂〔《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2年版)》〕等的树皮也可入药作桂皮。春、冬二季剥取,阴干。
桂皮味辛、微甘,性温,归脾、胃、肝、肾经,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开宝本草》言“主腹内诸冷,血气胀。功用似桂,皮薄不过烈”。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腰膝酸冷、寒湿痹痛、瘀滞痛经等症。中成药伤风止痛膏、橄榄晶颗粒、固肾补气散等皆有用桂皮组方入药。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